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_第1页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_第2页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_第3页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_第4页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刍议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人;风骨

[论文摘要]对于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看法,一般的理解无非是事君以忠,敢于直言犯谏,宁死不屈;或是改朝换代之际,决不仕于新王朝等等。《辞海》、《南史·宋武帝纪》等对“风骨的阐述,只是“风骨”的表面意义,或是文人风骨中某一方面的表现形式而已,并不能以点盖面。要想全面深入分析、解释中国传统文人“风骨“的内涵,就必须将其与中国的文学以及绘画等方面相结合,才能明白其中的真正意义。

对于“风骨”一词,仅从字面去分析,其实是较容易理解的。按《辞海》解释:“风骨,品格,骨气。《南史·宋武帝纪》:‘风骨奇伟。’《新唐书·赵彦昭传》:‘少豪迈,风骨秀爽。’”当然,这也只解释了“风骨”的表面意义。若仅以此意义来诠释中国文人之风骨,则未免流于肤浅了。

下面我们不妨先从文学作品之“风骨”谈起。所谓“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此句如何理解呢?宗白华先生解释说:结言端直,就是一句话要明白正确,……这种正确的表达,就产生了文骨。但光有“骨”还不够,还必须从逻辑性走到艺术性,才能感动人。所以“骨”之外还要有“风”,“风”可以动人,“风”是从情感中来的。……这同歌唱艺术中讲究“咬文行腔”一样。咬字是骨,即结言端直;行腔是风,即意气骏爽,动人情感。有学者认为“刘勰论‘风骨’是从儒家传统的‘风教’思想出发的,就是要求文章起一种鼓动、讽谏、教化的作用”。即如文章开头所说“斯乃化感之本源”。有了风骨,文章就有了感化的力量。也就是说,文章之“风”,侧重于情,即作者的主观情感;文章之“骨”,侧重于理,来自作者充实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活动。

通过以上之分析,我们对“风骨”一词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深入的理解了。那么,再通过文艺审美之“风骨”来论述中国传统文人之风骨。

“风”侧重于“情”,用之于人,也即是说一个人的气质,风度。而“骨”侧重于“理”,用之于人,也就是指一个人内在的思想内容和逻辑思维活动。这大致相当于孔子论君子之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由此,所谓文人之风骨,则应主要从其外在之气质风度以及其内在思想行为来论之。《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是儒家文人“修身正心”的最基本要求,其概括为五个字就是:温、良、恭、俭、让,同时也是文士之风的一种体现。

从外在之气质风度上来说,古代传统文人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大多是:儒雅、温和、朴素等。从历代所留传之画迹看,文人们大都白衣青帽,或扶杖信步于竹林山溪之旁;或临窗苦读;或卧听山林之风等等。如孙位之《高逸图》中所画“竹林七贤”,山涛、王戎、刘伶、阮籍之形象。而钱选《扶醉图》所画陶渊明醉酒之态,十分细致的表现了文人潇洒不羁之情态。苏轼在其《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亦有描写周瑜儒将之风姿:“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何其潇洒!元世祖忽必烈初见赵孟兆页,“惊为神仙中人”。元仁宗更是总结出赵子昂有七美:“帝王苗裔,一也;状貌日失丽,二也;博学多闻知,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之旨,七也。”此虽为评赵孟兆页之语,但以中国传统文人之总体风度来看,除了其中之“帝王苗裔”以及涉及长相的“状貌昳丽”外,其他五点对于文人修养来说都是必备的,只是在程度上有高下之分而已。

在文人的日常生活上,儒家更提倡“安贫乐道”。《论语·里仁》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诸葛亮在《戒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同样是在说文士之品操。刘禹锡的《陋室铭》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从君子之居所——陋室上歌颂文人安贫而乐道之风度。在元以后的文人山水画中我们更可以从中看到,画中一改前代之亭台楼阁,而多写茅屋草舍,其间或有文人逸士谈书论诗,听琴赏月。当然,这一方面是山水笔墨发展更趋于成熟的结果。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人崇尚“安贫乐道”思想之潜意识中的自觉体现。

从内在思想行为上看,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之文人大都时刻抱有强烈的用世之心。赵孟兆页曾言:“士少学之于家,盖欲出而用之于国,使圣贤之泽沛然及于天下,此学者之初心。”但如遭逢难为之政,遇昏庸之主,而秉性刚直之士,为权奸佞臣所排挤。那么,这些身怀治国济世之志的文人士大夫们,恐怕也只能感时之不遇,空多惆怅了。楚大夫屈原的一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尽显其悲悯苍生而又无能为力之苦。范仲淹亦发出儒家士人悲天悯人之慨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是道尽历代多少文人士大夫忧国忧民之心声。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对于文人来说,强硬的反抗既已无补于事,无力回天,倒不如采取无言之抵抗,即隐而不仕。因为“隐”也是一种抗争和不妥协之形式,即如老子所言“柔弱胜刚强”之理。因此,历代有为之士在不得已之时,大都归隐于山林了。东晋之陶渊明亦“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宁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过起自己适心惬意的隐士生活。唐之李太白空有满腹才学和治国之大志,却整日只能作一些“云想衣裳花想容”、“一枝红艳露凝霜”之词句供杨贵妃玩赏取乐,几乎沦为皇家权贵之御用俳优。因此,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挂冠飘然而去。至于像一些前朝遗民文士,则更是存不屈之志而终老山林。如钱选、八大、髡残等等,都是文人不屈风骨之体现。

总之,中国文人之风骨主要就表现在以上所论的这几个方面。无论从其外在之气质风度,抑或是从其内在之思想精神来看,都离不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以及道释思想的影响。换言之,也正是中国悠久而博大的历史文化,才造就了具有中国鲜明民族特色的文人风骨和文人精神。

[参考文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