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附答案(二)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附答案(二)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附答案(二)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附答案(二)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学情评估附答案(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省(xing)两须(xid)挑衅(xin)情静(tidn)

B.纨绮(wdn)蕴谦藻do)脑畔(pdn)闭搴(sdi)

C.分量(第n)■杂(rong)隼掇(cudn)蹑步(duo)

D.怅惘(chdng)静穆(mu)攀然(mil)萼旋(w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A.晦暗躁热照例汪洋恣肆

B.凫水纠葛欺侮耐人寻味

C.骤雨涌跃明晰人情世故

D.束缚悠扬缭原垂珠联珑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侗戏,顾多年义,就是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侗族居住地区的戏曲剧种。

B.学菜谱太难了,我便决定放弃,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如落烟划了一个菜一一铁板妒鱼。

C.这个人的出现吓了他们一跳,于是锤声事然顾小。

D.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我们心驰神往,祖国的名胜古迹让我们叹为理化。

4.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练习。(6分)

劳动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是幸福。“劳”字的繁体字(第)上

面是两个“火”字,下面是一个“I”和一个“力”字,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在火光下也在

卖力干活儿,非常辛劳;“动”字的繁体字“勤”左边是“重”字,右边是“力”字,可

以理解为一个人使用体力,负重劳作。所以“劳”和“动”两个字合起来,

。劳动让自己和别人丰衣足食,感受生活的幸福快乐。幸

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也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关于每个独立的人而言,没有劳动就没

有幸福。

(1)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写在下面。(3分)

⑵语段中画线句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3分)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皆为我国的传统节日。

B.社日是中国的传统民俗,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民间往往有敲社鼓、观社戏等诸多习

俗,鲁迅在《社戏》一文中就描写了观社戏的场景。

C.《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

终为钢琴家。

D.“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形式自由灵活,以浪漫主义的比

兴手法见长。

6.名句默写。(8分)

(D问君何能尔?o

[陶渊明《饮酒》(其五)]

⑵树树皆秋色,o(王绩《野望》)

(3),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4)角声满天秋色里,o(李贺《雁门太守行》)

(5)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仰、俯

两种视角描绘了秀美山川的景物。

(6)《游山西村》中描绘了乡村明媚、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又蕴含哲理的句子是

7.班级举行以“探寻节日风俗,感受文化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

下面题目。(12分)

(1)请从下面给出的四个语句中,选择合适的句子,将四副对联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节日和对

联的特点。(只填序号)(8分)

①往日牛郎常拭泪②山意冲寒欲放梅

③喜见树前闹杏花④开门迎春春满院

A.春节B.清明节

上联:上联:相逢马上纷桃雨

下联:抬头见喜喜事多下联:

C.七夕节D.冬至节

上联:上联:岸容待腊将舒柳

下联:今宵织女欲过桥下联:

(2)同学们在活动中开展了“如何看待洋节和传统节日”的主题辩论。辩论中,有的同学认为

时代在不断进步,传统节日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过洋节;有的同学认为作

为一名中国人,不应该丢弃传统,传统节日是所有中国人的生命印记。对此,你的观点是

什么呢?(4分)

二、阅读探究(22分)

(一)阅读古诗,完成练习。(6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8.诗歌首联写景有什么作用?(3分)

9.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在情感内容上不同于一般送别诗的地方。

(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练习。(16分)

黄河口的威风锣鼓

①一群红上衣红裤子的人,就像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一样的耀眼炫红。前面的手拿铜

镖,后面的拥着大鼓。鼓声起处,如大地滚过的闷雷;铜镣闪间,似高天亮起的闪电。雷,闪,

雷,闪,雷闪,雷闪,雷闪!一只只甩起的重头鼓槌,一片片拍天的金黄镣片……

②鼓槌和铜镣变换起花样,一两百人的阵容,起伏推涌,推涌起伏,让人想到一次次洪峰

的冲击,一座座堤坝的高垒,一排排人墙的坚持。领舞的女子忍不住,从高台上跳下,跳入这

波涛中。波涛更加亢奋了。从小就见识过漫漫大水、从小就担惊受怕的这群汉子、这群婆娘,

把自己变成了涛,化作了浪。

③汗水在流淌,在飞迸,你的我的他的挥洒在一起,搅和在一起……怎么还有泪水?我见

过黄土高坡的安塞腰鼓,见过壶口瀑布的斗鼓,却没有见过威风锣鼓这般动情,这场面太大,

这锣鼓太震,这是在黄河口!

④这里的每一个人,都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以前人们听到雷声,望见闪电心就慌,大

雨又要来了,黄河又要涨了!黄河走到这里要入海了,还是汹汹浑浑,怒浪冲天,不定什么时

候就冲出了堤坝,房屋不保,庄稼无收,黄河滩区多少村,哪个村没有进过水?

⑤不敢想多少年前,利津以一壤之地纳千里洪波,为鲁北漕运、盐运的要道。然而那店铺

栉比、商贾云集的景象早己不再,热闹着无数船只无数人声的铁门关也埋没于黄浪之下。不敢

想迎着黄水头的王庄险工,多少次大水与坝头几乎同归于尽。

⑥一代代人为此耗尽了时光。春天迎春汛,秋天忙秋汛,冬天防凌汛。滩区人把精力和财

力,都用在了垫台子、盖房子上。“爱黄河,恨黄河,离了黄河不能活。”黄河口的百姓,对

黄河体味得深,他们的手脚、他们的面容都已同黄河搅在一起,就像他们舍不去的家,那家被

冲了一次又一次,垫高了一回又一回。

⑦这次看到的,是利津一次彻底的整治。基台将新房高高地托上去,整个村子都被高高地

托上去。人们在高台上瞭望着黄河,心里变得踏实了。黄河沿岸十几个村庄都是如此,顺畅的

道路,绿色的植被,以及富有特色的养殖基地、蔬菜基地,这里成了乡村旅游目的地。大水给

佟家村留下的水荡和老屋,成了另一种景色,不少人来寻找灵感和乐趣。

⑧我真正见识了王庄险工。急转弯处的大水,如一只狂怒的怪兽横冲直撞,每一撞都水花

迸裂,惊心动魄。谁忍不住发出了叫喊:“奶奶,这么大的水头!”现在这水头遇到了铁壁铜

墙,随你撞去,撞散架了,默默远去。

⑨一个小女孩在大堤上跑,完全不知道大堤曾经的险情。她的脚跳跃着,就像一双鼓槌。

黄浪衬托了她愉悦的身影。

⑩终于不再担惊受怕,天天都能做个圆冏梦,那梦也是柳绿花红。威风锣鼓成了黄河口人

的发泄与倾诉,内心清空,五脏通透,唯有豪情在体内汹涌。所有的话语都在这震响里,所有

的表达都在这狂吼中。

!30岁的宁宁欢喜地加入了队伍,手举铜镣使足劲儿舞,手酸、耳鸣、腰背疼,对她的欢

喜不起作用。93岁的李清云看着,笑着:“好,好一一没想到,这么大岁数了一一好啊……”

@这一片不断生长的沃土,是黄河为黄河口人带来的福利,当一切都平安遂愿,这个福利

将恒久地传递下去。

#红掌花的红掌拨着清波,还有野荷,硕大的荷叶捧着夕阳摇晃。苇花泛着白光,前浪后

浪地赶,似乎那么赶,能赶到大海。无数白色的鸟在蓝天下飞过,除了白鹳,还有白鹤、丹顶

鹤、黑嘴鸥。绿野中起伏的,还有一座座红色的抽油机。再往前的大海上,是威震四方的钻井

平台。

$大雁列阵而过,台风要来了,后面还有霜雪,还有冰凌。但黄河口人已没有什么好怕的,

他们站在黄河大堤上,看着滔滔黄浪,就像看着十万亩小麦浩荡的景象。

%威风锣鼓仍然在响,众志所趋的气势,和黄河,和野荷,和苇丛,和如林的抽油机涌在

一起。女声的尖嗓,男声的粗吼,同锣鼓、铜镣混在一起。那是痛快的迸发,是放浪的欢畅。

你看,随着鼓、镣,随着吼叫,他们扑伏又起来,跳起再蹲下,他们往左边歪,他们往右边歪……

他们不停地起伏,不停地斜歪,不停地狂喊,直搅得这一片天地山海轰鸣,烟尘蒸腾!

“入海口一片苍茫,从天上来的黄河,浩浩汤汤,又流到了天上。

(有删改)

10.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③段中作者认为黄河口的“威风锣鼓这般动情”的原因。(3分)

11.第④一$段分三个层次依次写了什么内容?请简要概括。(4分)

12.请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13.试分析本文与《安塞腰鼓》在写作手法上的某个相似之处。(5分)

三、写作(40分)

14.你也许去过很多地方,也许很少外出,但你一定接触过不少感兴趣的东西,如游学、做实

验、参加比赛……总之,你曾经体验过,实践过,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获得了一些启

Zj\o

请你以《体验》为题,写一篇作文,600字以上。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

一、LC提示:A项“颊”应读jid;B项“塞”是多音字,此处应读迪D项“蓦”应

读mdo

2.B提示:A项“躁”应为“燥”;C项“涌”应为“踊”;D项“缭”应为“燎”。

3.B提示:“如法炮制”指依照成法炮制药剂,泛指照现成的方法办事。句中的菜是按

自己的想法做成的,没有照现成的方法做,“如法炮制”用在此处不恰当。

4.(1)示例:就是一个人不停地辛苦劳作

(2)将“关于”改为“对于”。

5.A提示:“国庆节”不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6.(1)心远地自偏(2)山山唯落晖

(3)东风不与周郎便

(4)塞上燕脂凝夜紫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1)A.@B.③C.①D.②

(2)示例:我们应该认真传承民族文化,过好传统节日,但在继承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同

时,我们也不应该盲目排斥洋节。

二、(一)8.首联写长安和“五津”的景象,点明了送别地点和朋友将去往的地点,作者远

眺五津的视线为风烟所遮挡,暗含伤别之意,为后面写送别做了铺垫。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扫一般送别诗给人的悲戚之感,抒发的情感乐观豁达,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二)10.几代滩区人曾把时间、精力和财力用在黄河防汛、应对决堤险情上,深受其苦;

如今利津彻底整治,黄河成为黄河口人的福利,人们用威风锣鼓来抒发心中的欢乐豪情,这是

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

11.①黄河口人代代与决堤黄河抗争的历史;②利津彻底整治后黄河口人的幸福欢乐;③

黄河口的美丽景象与令人振奋的建设前景。

12.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他们的动作的豪放有力;运用排比、夸张的修辞,写出了表演

的气势磅礴,表现了黄河口人因黄河得到治理、家乡得到发展而内心欢快。

13.示例:借景抒情,《安塞腰鼓》借西北汉子热情奔放的腰鼓歌颂生命中奔腾的力量,

本文借威风锣鼓的场面描写,表达了对整治后的黄河不可割舍的热爱之情。

三、14.思路提示: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关于“体验”我们可以有两种思路,一种是

体验正能量的东西,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如:爱、幸福等;另一种是体验让人感到痛苦的

东西,如:恨、失败等。例如,“体验成功”可写笨鸟先飞,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设置悬念,

一波三折;“体验失败”可写欲速则不达,凡事都要打好基础,从而突出基础的重要性。例

文略。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学情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下面是实验中学八年级⑴班关于“过好暑假,健康成长”的倡议书,请完成下面各题。(6

分)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学期即将落下帷幕,期盼已久的暑假搂睡而至。

怎样过好暑假呢【甲】同学们计划好了吗【乙】为了使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

而有意义的暑假,班委会现向全班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①按时作息,坚持学习。假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计划地学习,劳逸

结合,为初三生活didn定良好的基础。

②阅读经典,陶冶情操。文字能让我们的心灵不再浮zM,书籍能让我们的

思想获得启迪。

③积极实践,增长才干。主动参与劳动和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加眼界,提

升意志。

同学们,让暑假成为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力•口泄菊吧!

实验中学八年级(1)班班委会

2023年6月8日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dian()定浮zdo()

(2)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B.??

C.?D.,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加点成语“接踵而至”使用不当,可改为“如期而至”。

B.文中画线句结构完整,表述得当,没有语病。

C.加点词语“加油站”是比喻的说法,形象地表明了暑假是学生自我提升的好时机。

D.这封倡议书的结构完整,有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和落款。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关注社会现实,正如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提到的“总

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的思想。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汇集了从东周初年到春秋末年的诗歌,共305篇。

C.《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D.《社戏》选自《呐喊》,叙述了“我”小时候在赵庄看戏“偷”豆的事,充满了童趣。

3.一原创题请在下面的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词名句。(8分)

(1)我们诵诗词,背古文,就是在追寻文化的基因,感受文化的魅力,拥抱那最美的诗和远方。

①“,君子好逑”(《关雎》),这是《诗经》里传达出来对美好

爱情的向往。

②“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王勃把友情升华

到了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③“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

杜甫甘愿为天下贫寒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博大胸怀。

④''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这是白居易对卖

炭翁的同情和对剥削阶级的痛恨。

⑤“,"(《题破山寺后禅院》),这是常建

笔下的幽深静谧之美。

(2)《中国诗词大会》中的“飞花令”环节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请以“月”为令,默写连续的

两句古诗词:“,。”

4.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4分)

⑴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请结合《傅雷家书》这部名

著,简要说说傅雷为什么被称为“尽责”的父亲和''特殊”的教育家。(4分)

(2)保尔的一生,历经坎坷,但钢铁般的意志使死神对他也无可奈何。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保

尔战胜死神的一个情节。(4分)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红色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红色”,它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相统一、科学性与实践性相

统一、本土化与创新性相统一,以及兼收并蓄和与时俱进相统一等特征。

②广义的中国红色文化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各种

文明形态。

③从文化的形态和形式来看,中国红色文化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④狭义的则是特指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体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和目标的文明形

态。

A.①②④③B.③②④①C.①③②④D.③④②①

6.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之美,不仅彰显了“气自华”的雍容气度,还可以载梦、传情、

咏志、聚力。为了让同学们更深刻地感受我国古诗之美,学校举行了“中华古诗进校园”

主题活动,请你积极参加。(6分)

(1)同学们要编辑一本古诗集,搜集了上面四幅有关古诗的图片,下列古诗与上图依次对应最

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咏鹅》《静夜思》《石壕吏》《使至塞上》

B.《咏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使至塞上》

C.《春晓》《静夜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送元二使安西》

D.《春晓》《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石壕吏》《送元二使安西》

⑵为了丰富活动内容,请你围绕这个主题活动设计两个项目。(2分)

(3)通过这次活动,同桌小方对古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如何感受古诗之美这一问题向你

请教,请你向他提出两条建议。(2分)

二、现代文阅读(27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问题。(16分)

穿越时空的对话:我“可爱的中国”

剑钧

①儿时,我读《可爱的中国》,远没今天理解得这般深刻,我为方志敏的家国情怀和献

身勇气所感染、所感动,但我并未能真正走入他浩瀚的内心世界。今天,我懂了:为什么那么

多革命先烈,像方志敏一样慷慨赴死,含笑九泉。原来在他们心中都憧憬一个“可赞美的光明

前途”的中国,他们在用生命书写对祖国的大爱。

②前段时间,我去故宫博物院观赏“何以中国”展览。在展厅里,我流连于全国30家博

物馆精选出来的130余件文物。仰望日月星辰,天地之间;感受泱泱中华,海纳百川。我蓦然

想到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里,对祖国万里沃野、壮美山川的赞美。可爱的中国历史文化源

远流长。何以中国?青铜重器“何尊”内的铭文最早记载的“中国”二字,迄今已有3000

多年。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是博大精深的中

华文明长河中的亮眼跟荏。,恰如方志敏所言:“中国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

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国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

国主义的锁链,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国贼,得到了自由与解放,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

发挥出来。”

③而今,方志敏的遗愿一步步地实现了。当我从直播中目睹“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回的

视频,女航天员王亚平身着中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的那一刻」当我从北京冬

奥会的闭幕式中分享中国奥运军团满满的收获,以及“折柳寄情”的浪漫惊艳世界的那一刻,

我愈发有了做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人民已“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祖

国母亲也“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④重读《可爱的中国》,我的心融入窗外的春色里。想到这些年,我走过十几个国家,

但转了一圈,还是觉得自己的国家好,尽管她还是发展中国家,但这并不妨碍我热爱这片生我

养我的热土,就像方志敏烈士所言“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⑤想起那年春上,我来到云南丽江,看到玉龙雪山一条清澈的小河,顺茶马古道潺潺流

淌,一直流到村寨里,我在纳西族大叔家的外廊里惬意地喝碗茶、听鸟语、闻花香。想起那年

夏日,我来到科尔沁草原,熹微的曙色给辽远的碧野镶金镀银,乳白的蒙古包旁,狂奔的骏马

踏着绿毯般的草地远去,悠扬的马头琴将顶碗舞姑娘的情韵掠上琴弦。想起那年秋天,我来到

乌苏里江畔,一江碧水,托起久唱不衰的《乌苏里船歌》,一方黑土,承载着金黄的稻浪。我

与同行友人在中国界碑前留影,让丰盈的岁月,在静水中诗意般流淌……

⑥这就是我可爱的中国。这就是我美丽的中国。这就是我生命里的中国。

(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1分)

A.故宫博物院开办了“何以中国”展览,“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何尊”内的

铭文中。

B.文章多次直接引用方志敏《可爱的中国》的原文,与文题“穿越时空的对话”相呼应。

C.作者重读方志敏《可爱的中国》时,才被方志敏的家国情怀和献身勇气所感染、感动。

D.第③段画波浪线的分号(;),表明前后两个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

8.分析第⑤自然段的写作思路,完成下表。(5分)

春上一夏日一秋日

本段以①为顺序,随空间(地点)而转移,描绘了祖写作目的:

国的②和诗意生活。本段共四句话,从写作内

容层次上看,可分为③层⑤

丽江一④一乌苏里江畔

①②③④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三星堆的青铜太阳轮、湖北云梦的睡虎地秦简、良渚文化的玉琮……都是博大精深的中华

文明长河中的亮眼跟花。(从修辞角度赏析加点词语)(2分)

这里把“太阳轮”等中华文明(所用修辞)为“浪花",是因为“浪

花”具有、、等特点。

(2)以及“折柳寄情”的浪漫快艳世界的那一刻。(赏析加点词语)(2分)

10.第②段通过方志敏和作者的视角,写了“可爱的中国”哪些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3

分)

11.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二)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问题。(11分)

【文本一】

深海生物,为何通体透明?

①我国蛟龙号潜水艇数次深潜,工作人员已拍摄到不少深海生物的照片。我们应该都发

现了:深海生物的颜色,并没有浅海生物的颜色那么丰富,甚至很多深海生物都是通体透明的。

②有人说,那是因为深海没有光照,看不见,也无人欣赏,所以它们无须浪费能量去合

成色素;也有人说,因为颜色都是光折射后才被分辨出来的,深海没有光照,所以看不到颜色;

还有人说,黑暗中最适合隐藏自己,弱小的生物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中求生,透明是最好的避难

之道。

③那么,透明生物是如何形成的呢?科学家们普遍认为,在不同环境里生活的生物,各

有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而在深海生存的生物,隐形是它们的绝技之一。在没有光线的深海区,

这些生物因为透明,可以更容易地躲过捕食者。所以,透明身体的进化与形成,的确是一种为

了逃避捕食者而进行的自我保护。人们也通常把变得透明的鱼,形象地称为“玻璃鱼”。

④以玻璃章鱼为例。它们的身体几乎全透明,只有消化系统、视神经和眼睛可见。而为

了更完美地隐形,它们的眼睛也进化得相当有特色一一不是那种普通的、大大的圆眼睛,而是

一种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这样结构的眼睛虽然会损失部分视觉,却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下

投射的影子,从而更不容易被下方的掠食者发现。而且研究者发现,玻璃章鱼一直都是直立向

上地游动,这应该也是为了尽可能地缩小身体投射到海底的影子。

⑤玻璃觥鱼也是如此。它们生活的海洋深度通常在200米到1000米之间。它们的身体

已经完全透明,但大眼睛却不是透明的。所以,原本在它们下方游动的掠食者,可以很容易就

发现玻璃鳏鱼的眼睛投下的影子。但玻璃觥鱼还有另一种方法让自己“隐形”一一它们的眼睛

下方有一个发光体,能发出一种可调节的光,制造出“发光消影”的效果,这个过程有点像阳

光经过滤镜后照射下来,就不会让滤镜产生影子,玻璃觥鱼也由此让身体下方的掠食者发现不

了自己。只不过,从其他角度看的时候,玻璃觥鱼发出的光却十分明显一一如同海水中吸引掠

食者前来的灯塔。

⑥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并不代表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就真的是全透明

的。透明生物其实一样拥有肌肉组织和皮肤组织,只不过这些组织中几乎没有色素细胞,看起

来就像是透明的。

⑦有一种被称为“海洋蓝宝石”的海洋生物叶水蚤,体型跟蚂蚁差不多,生活在热带和

亚热带海域。它们本身是有颜色的,因为它们的皮肤表皮细胞具有微小的晶体片,以六边形的

蜂巢图案排列,不同角度反射光线的波长不同,就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

可以突然隐身一一随着角度变化,当它们反射光线的波长位于紫外线范围内,我们就无法看到

它们了。

⑧总之,深海生物的透明就是生物进化的一种选择,真正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如

果仅仅认为它们是为了隐形而变得透明也未必完全正确,毕竟深海通常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

的眼睛也已经退化,是否能隐形并不是特别必要。况且,透明的身体看上去似乎也没有自我保

护的能力。但深海没有阳光,生物不需要靠颜色来吸收阳光保持体温,而合成色素细胞反倒会

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透明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选自《羊城晚报》,有删改)

【文本二】

有些动物具有控制光线的能力,能使自己变得近乎隐形。我们都知道章鱼和觥鱼能利用色素细

胞使自己融合到周围环境中,但如果是变得完全隐形呢?

海洋动物如果想躲藏起来,一般有两种选择:生活在深海的动物,它们往往与沙子或岩

石融为一体,或者隐藏在珊瑚中。不过,深海通常是漆黑一片,很多掠食者的眼睛已经退化,

隐形并不是很有必要。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在躲藏时,则会利用生物发光效应,展示出令人目

眩的色彩效果,使位于下方的掠食者误以为是阳光照射水面时产生的波纹。而生活在远洋带海

水中层的动物,则没有这两种选择。因此,变得透明就成为它们隐藏的最简单方式,使光线能

完全穿过身体。

在开阔的大洋中,由于缺乏可供躲藏的岩石、裂缝等,变得透明也成为非常理想的隐藏

方式。因此,变得透明成为许多完全毫无关联的动物们共同的选择。

(有删改)

1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2分)

A.【文本一】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和列数字等方法来解释深海生物通体透明的原因。

B.深海生物有一些看上去是透明的,是因为它们组成身体部分的物质本身就是全透明的。

C.【文本一】中‘'几乎”“最大限度”“通常"''差不多”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准确严密的特点;“捕食者”“隐形”“发光消影”“海洋蓝宝石”等词语,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生动活泼的特点。

D.海洋生物叶水蚤,生活在温带和暖温带海域。它们最奇特的地方就是可以突然隐身,

这主要归功于它们皮肤表皮细胞上的六边形微小晶体片,能从不同角度对不同波长的

光线进行反射。

E.【文本二】分别从“生活在深海的动物”“靠近海面生活的动物”“生活在远洋带海

水中层的动物”三个方面,说明了生活在不同海域的动物,各自有不同的躲藏方式。

13.【文本一】提到的三种深海生物,为了更完美地隐形,各自还进化出了独具特色的身体特

征,请仿照示例,对其他两种进行具体概括。(4分)

示例:玻璃章鱼的身体特征一一眼睛进化成被拉长的管状眼睛,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在阳光

下投射的影子。

①玻璃觥鱼的身体特征一一

②叶水蚤的身体特征一一

14.上面两个文本中,都提到了章鱼和觥鱼通过变换身体色素细胞,达到与周围环境自然融合

的自我保护效果,【文本一】详写,【文本二】略写,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

简要分析。(5分)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10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

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

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