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含习作语文园地)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含习作语文园地)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含习作语文园地)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含习作语文园地)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学设计(含习作语文园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四篇课文,本课由宋代陆游的《示儿》、

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和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三首古诗组成,这些古诗

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

一祖国的热切心情;《题临安邸》讽刺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

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纸醉金迷,醉生梦死,苟且偷安;《己亥杂诗》表达了诗

人期待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潮、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

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在中年

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资

料,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古诗三首旨在引导学生结合

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五、教学难点

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六、教学过程

第体ID调临安邸》

课时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诗文,认识并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两首诗,默写古诗《示儿》。(教学重点)

3.借助题目、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教学难点)

一、解题导入,了解背景

L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首诗,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诗歌之一,它

就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写的——《示儿》。

2.你知道“示儿”是什么意思吗?(写给儿子们看的诗)

【设计意图】理解“示儿”的意思,引导学生去关注书后注解。借助注解尝

试理解诗意是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

3.陆游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留下了近万首诗歌,其中有不

少就是专门写给自己的儿孙辈的。在那些诗中,陆游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孙应该如

何读书,如何写诗,如何做人,其中比较有名的,比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

此事要躬行”,还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等。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

这首《示儿》,却与那些诗截然不同。不同在哪里呢?让我们共同走进诗文。

【设计意图I】通过对比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与这首诗形成对比,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二、初读古诗,疏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把诗读准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祭”的书写。

2.再读古诗,这是一首几言诗?(七言)按照以往所学的七言诗节奏规律在

书上将节奏划出来。复习古诗节奏。(223)

3.再读古诗,掌握朗读节奏。

读诗不但要读出诗的节奏,更要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样就

能读出诗的意境美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理解这首诗。

三、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诗人此时是以什么身份告诉儿子?(父亲)诗中有个词语透露出这位父亲的

年龄情况,你们能帮老师找出来吗?(死去)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说明诗人年

纪已经很大了,不久于人世)所以这首《示儿》相当于陆游对儿子的一份(遗嘱)

那么陆游生前对儿子最后的嘱托是什么呢?请大家默读全诗,结合下面的注

释,想一想:你还读懂了什么?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1.学生解释

诗意(有解释不明确的地方提问一下,如:元知,但,九州同)2.结合“九

州同”简介历史背景:南宋,之所以被称为南宋,是因为之前有

一个覆亡了的宋王朝一一史称北宋。1126年,金国侵略者攻陷了北宋的都城汴

梁。北宋灭亡了,淮河以北,整个中原地带沦陷在金人的铁蹄下,重建的宋王朝

偏安江南,只剩下半壁河山,故称南宋。从中原沦陷的那一天起,人们就在苦苦

地等着、盼着,朝廷的军队能够北上抗金,收复失地,解救那些在敌人铁蹄下挣

扎的父老乡亲,实现九州统一的夙愿啊。可是,陆游写下这首《示儿》的时候,

中原沦陷、九州破碎,已经整整84年了。

【设计意图】时代背景的介绍能拉近孩子们与诗人的距离。

3.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悲)

为何而悲?(为国土沦丧整整84年而感到悲伤;为南宋统治者只顾享乐而

感到悲愤;为沦陷区的百姓的苦难而感到悲哀……)

【设计意图】把一句诗浓缩成一个“悲”字,是在理解诗句意思后对诗人情

感的极好把握。抓住“悲”字,让学生体验、感悟诗人的悲伤、悲痛、悲哀,把

学生的情感引向深入。

4.指名有感情地诵读,读出你的“悲”来。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学生解

释诗意。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诗人是怎样在嘱咐自己的儿孙啊?

(老泪纵横地嘱咐、奄奄一息地嘱咐……)

【设计意图】在理解诗句的意思后,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诗人是在怎样

地嘱咐,化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走进了

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戚。

指名有感情地诵读,反复引读这两句。

2.诗人看到王师收复中原了吗?这是诗人生前最大的遗愿。能不能用一个字

概括这种渴望的心情?(盼)诗人渴望有一天王师能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所

以他对儿子再三叮嘱“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诗人对儿子最后的嘱咐,表达了

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爱国之情)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4.小结:诗人悲伤是因为看不到祖国统一,即使知道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

依旧渴望有一天朝廷的军队能收复失地、统一•祖国。我们感受到诗人强烈的爱国

之情。

四、升华主题,深化情感

1.诗人的一生都在盼望着朝廷的军队,在弥留之际,诗人念念不忘的不是生

的不舍,而是中原的恢复、祖国的统一,这是为什么呢?请看陆游早些时候的一

首诗作《秋夜出篱门迎凉有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读到“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时,从“泪”字,你能听见什

么?为什么有人在哭泣?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共同的动作是什么?(望)

望着谁?他们会怎样地望?他们等到王师了吗?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又)

说明他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可是却始终没有盼来。

3.正是因为诗人唯独放不下流血流泪的故土和故土里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

之中望眼欲穿的遗民。所以,在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一一

作者的遗憾是一一死去元知万事空

作者的遗恨是一一但悲不见九州同

作者的遗愿是一一王师北定中原日

作者的遗嘱是一一家祭无忘告乃翁

就这样,一位怀着满腔爱国之情的老人,带着他毕生的遗憾和无限的希望永

远地离开了。与此同时,当朝统治者在做什么呢?

五、对比阅读,加深体会

1.解题(题写在杭州一家客栈的墙壁上的诗),这是一首题壁诗。这种题壁

诗在唐宋年间十分流行,诗人们在墙壁上留诗寄情,一些客栈还专门设置“诗板”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3.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补充资料:北宋如何灭亡,南宋如何建立,“靖康之耻”。

4.全诗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语句最能体现?

(1)“西湖歌舞几时休”仅仅是指歌舞吗?还有别的所指吗?(暗指统治者

忘却国仇家恨,只顾享乐的荒淫生活)

教师引读:

王朝初立,国家还在风雨中摇摆,统治者不思收失地,救俘虏,不思兴国安

邦,只顾纵情歌舞。眼见这一幕诗人怒从心头起,不禁高声怒斥道一

转念一想,半壁江山已失,统治者一味地卑微屈膝,休战言和,到什么时候

才能看到祖国一统河山啊!诗人不禁愁绪万千,悲叹道一一

⑵“暖风熏得游人醉”中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熏”字表面上是吹的意思,实际上是写从统治者到达官贵人,再到普通的

游客间弥漫着一种浓浓的享乐之风,这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是一种深深的相

互影响。“醉”不仅仅指陶醉,喝醉。醉酒的人终究会醒,而统治者和达官贵人

们沉浸在歌舞的靡靡之音中,花天酒地,早已醉生梦死,根本就不愿醒来了。

(3)如果说诗的前两句是写人们行为上的享乐,那么这一句就是写精神上

的沉沦,是一种自甘堕落。因此,诗人在最后一句中写道:简直把这避难所杭州,

当作是老家汴州了。这是对统治者极大的一一讽刺。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讽刺的意味。

5.诗人为什么要用辛辣的讽刺来抒发情感呢?结合诗人背景资料。

“林升,南宋时期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历史上关于林升的记载没有很多,

当过官吗?打过仗吗?可见他并不是一个很出名的人物,只一届文人,终日舞文

弄墨,人微言轻。空有一腔爱国情怀无处可表。他能做的就只有“口诛笔伐”,

于是痛苦愤恨之余,他拿起手中的笔在这人来客往的客栈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

流传千古的政治讽刺诗《题临安邸》。为的是能给统治者以当头棒喝,也为的是

能唤起更多的民众热爱祖国,更为的是自己也能为祖国的统一尽一份绵薄之力。

6.对比《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你发现什么?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爱国之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写,《示儿》侧重直接表

达,《题临安邸》则用讽刺的手法来体现。

7.背诵积累两首诗。

板书设计:

示儿悲九州同爱

题临安邸醉儿时休讽刺国

第二课时:《己亥杂诗》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诗文,认识并会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意,背诵全诗。(教学重点)

3.借助题目、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体会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

的强烈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了解作者

1.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

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

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

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第220首。请大

家齐读课题。

2.龚自珍,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由

于屡屡揭露时弊,触动时忌,因而不断遭到权贵的排挤和打击,48岁那年愤然

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他的诗文主

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有《龚定庵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抨击专制统治的同时,惊醒很多世人

的沉梦,促使人们向真、向善、向美、向勇。

二、疏通诗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2.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资料了解诗词大意。

九州:中国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风雷:变革

恃:依靠究:终究,毕竟。

喑:哑。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治毫无生气。

天公:老天爷,实际指皇帝抖擞:振作精神重抖擞:再次振作精神

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社会政局毫

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上天要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一定规格以降下

更多的人才。

三、聚焦诗句,体会情感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一提到“万马”你想到的是什么词?(万马奔腾、千军万马)那是何等热

闹、壮观!而这“万马齐喑”呢?(万马哑了)看到这个词语你眼前出现的是怎

样的场面?

2.社会政治毫无生气,这是一种怎样的局面呢?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祖国

的大街上看看吧!(出示图片)卖唱的歌女,大清朝的达官贵人们,中国烟民做

成的明信片,官府施粥场景,逃之夭夭,这就是一一“万马齐喑”!

3.现在你能不能结合这图片来说说,什么是万马齐喑?举国上下死气沉沉,

人们不敢讲话,包括哪些人?(君、官、民……)到处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沉闷气

氛。这就是万马齐喑。

4.用一个词说说你此刻的情绪:(悲哀、愤恨……)这万千情绪同样也翻滚

在龚自珍的脑海,他选择了最能表达他此刻情绪的一个字:“哀”。体会着读读这

行诗。

5.正因为“哀”、恨,所以大家盼望着一场大的变革的风雷来唤醒这九州的

生气啊!他希望的“九州生气”是怎样的?(国泰民安、生机勃勃、安居乐业……)

6.你希望这风雷洗去什么?炸醒什么?这满心期盼你能读出来吗?(读第一

行诗)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快些!读!只有狂雷炸响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

大地发出勃勃生机!读!让这场变革来得更猛烈些吧!读!

7.盼望着九州生气,可偏偏生活在这样万马齐喑的哀世中。叫人怎不感慨!

前两行连起来,放声读出来吧!

8.小结:当时的清政府,腐朽无能,内忧外患,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者,虎

视眈眈,奴役中国民族、灭亡中国国家之心不死,瓜分风潮,迫在眉睫。诗人渴

望砸烂黑暗统治,出现一个崭新世界的愿望。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知道在那个年代“拘”着什么“格”吗?课件出示八股文资料,自读,交

流:龚自珍希望皇帝和政府如何做?希望打破死板、陈旧的制度,选拔任用各

个方面的人才,力挽狂澜。

2.配乐图片,激情朗读。

(1)这首诗写下后不到一年,英国的大炮首先轰开了国门,第一次鸦片战

争的硝烟让这个本已贫困的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读!

(2)距离这首诗不过三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

陆续签订了19个不平等的条约。再读。

(3)甲午海战败了,百日维新败了,八国联军侵华,国家危急了!再读!

3.师生同读。

四、领悟情感,感悟写法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这首诗通过描写当时社会政治死气沉沉

的状况,表达了诗人希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2.带着这样的期盼,全班齐诵全诗。

3.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表现他所思所想的呢?(暗喻、对比)同学们看,诗

中的“万马"''风雷”“天公”这些浩大的景象都不是真实的,而是作者想象创造

出来的,以此来抒发自己复杂的情绪,表现出他强烈的爱国之情,也表现出龚自

珍极高的艺术成就。

4.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劝暗喻、对比

爱国之情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

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

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耳贵无知的卖国求荣

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

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

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全文逻

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一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

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

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

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

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

“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少年中国

说(节选)》这篇课文饱含着作者振兴中华的迫切愿望,洋溢着热爱祖国的激越

之情。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中年级已经学过了查找、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所以让学生

借助注释和资料大致理解文意大致可以做到。但课文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少

年中国于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引导学

生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情景,联系全文合作探究,体会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

理解少年中国于中国少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4.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

抄报。

四、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

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教学重点)

2.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

手抄报。(教学难点)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承担着国家复兴的责任。

清代末年,有一位非常有远见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一一梁启超,他就明白

这个道理。因此,他写了一篇脍炙人口之作——《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用事

实和道理告诉我们,告诉全世界,我们中国的少年充满了希望,少年的中国更加

充满了希望。(板书:13.少年中国说)

谁知道题目什么意思?

少年就是年轻,少年中国就是指年轻的中国。

【设计意图:教师一上课就饱含情感地称赞青少年,鼓励青少年,创设一种

情景,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尽快进入到本课的学习中来,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二、作者、背景简介

哪位同学预习时查了资料,能介绍一下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一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

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

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

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2.《少年中国说》

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当时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是“东亚病夫”,是“一盘散沙”,不能自立,只能由列强共管或瓜分。而中国人

中有一些无知昏庸者,也跟着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

以灭亡中国”,散布悲观情绪,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

耻调言,也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崇洋媚外的奴性心理,唤起人民的爱国热

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我们

今天学的是这篇文章的一部分。

师: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感受?

预设:气愤,愤怒,耻辱……

师:是的啊,梁启超先生和你们想的一样,他不想看到自己国家的人民自暴

自弃,不想让国家灭亡,他看到了少年身上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于是他号召

“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救民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

力奋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梁启超是怎么赞美少年中国,怎么描述少年中国

和中国少年的关系的。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具备了气的预习能力,课堂上要治军学生的主观能

动性,调动■^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之间加强交流,在资料a蛟流中增进对

课文的了解,互相学习如何更好地搜集资料,以便今后育绸养、建立搜集资料的

能b和习惯。1

三、读文识字

1.大声朗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字典等方式解决生

字词。

预设:出示以下词串,先指名读,反复正音,再齐读。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奇花初胎,裔裔皇皇干将发研!I,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不懂的句子,小组讨论解决。

3.小组成员先自读课文,在完成以上练习后,小组成员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五年级的学生,并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他们能够从之前古

诗、文言文所学到的方法来迁移至本课,借助工具书来解决字词的识认,从而为

读通句子做好铺垫。对于不理解的句子,先画下来,然后小组内先交流解决。这

个环节给了孩子极大的空间,让他们的自学、自主能力得以锻炼和提升。】

四、整体蝴

L细读这篇课文,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含义。

生总结、汇报:

第1自然段:从小到大介绍中国少年的责任。

第2自然段:歌颂少年中国的蓬勃生命力。

第3自然段:抒发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点明了两者之间的紧

密关系。

2.朗读课文,想一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读这3个自然段?

生总结、汇报:

第1自然段要读出磅礴的气势;

第2自然段要读出韵律美,让人感受中国少年的蓬勃生命力。

第3自然段要读出作者对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赞美之情。

3.第1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少年对国家的影响?

生总结、汇报,师引导。

层层深入: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

于地球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尝试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

达什么样的情感,从而感知到应该如何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份情感。通过对第1

自然段的进一步了解,为第二课时的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五、布置作业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第2自然段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少年的货任

少年中IH说《~►少年和祖国的关系

作者对少年和中国的赞美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下列生字。

板书:泻潜试胎皇履疆

2.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用的方法介绍了少年与中国的关系。

预设:层层深入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开课时通过复习上一节所学,为学生能够建立起

已有知识和本节课要学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打好基础。】

二、研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①第1自然段的句子有什么共同特点?

预设:都是“少年……则国……”

②借助关联词,体会关系。

首先,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关联词,把“少年”和“国”连接起来。

预设: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只要……就。

其次,初步体会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请同学们将每一个关联词带入

课文中,集体朗读。例如:

(因为)少年智,(所以)国智,

(因为)少年富,(所以)国富,

(因为)少年强,(所以)国强,

(因为)少年独立,(所以)国独立,

(因为)少年自由,(所以)国自由,

(因为)少年进步,(所以)国进步,

(因为)少年胜于欧洲,(所以)国胜于欧洲,

(因为)少年雄于地球,(所以)国雄于地球。

师提问:你感受到少年与中国之间的关系了吗?是怎样的关系?

预设:有怎样的少年,就有怎样的中国。

师追问:你能找出这一段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吗?

预设: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师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少年的责任是什么?

预设:少年的责任是振兴中华。

师:说得非常好。从这一段我们可以看出少年的责任非常重大。”少年强则

国强”,这是中华民族的呐喊,更是中华少年神圣的职责。

2.朗读、感受第2自然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

的生命力。

师:我们来看看第2自然段,大家看看这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都是四字词语组成的。

师:还有吗?

预设:句式整齐。

师:你们读一读每句的最后一个字,你们发现了什么?

预设:押韵

师:没错,那你们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预设:略

师总结:这种句式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之情,

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巨大的鼓舞。

师: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了什么事物,批画下来,想想

为什么要这样写?

生默读课文,并总结、汇报

预设:“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孚L

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如“干将”的锐利锋芒。

师:谁能用你的朗读读出这份情感?

朗读要求:这是一段韵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我们要

读出这种感觉。在朗读的过程中还要思考:作者这样比有什么用意?

生自读课文,汇报交流。

师:我们在总结过程中发现,作者用这些充满生命力的事物来比少年中国,

就是告诉我们,少年中国就是最具有生命力,最有发展前途的。

3.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句子承载的思想感情。

师:梁启超以激昂饱满的诗人般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中国少年奋发有为而少年

中国豪迈崛起的振奋民志、激动人心的画面,所以他在最后一段写道一一

生读课文、汇报:

这段是抒情段,作者用两个感叹句,再次重申了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密切的

关系以及作者对他们的赞美之情。中国少年承担着祖国繁荣昌盛的重任,少年强

才能中国强。强大富庶的中国又为中国少年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强

所以少年强。

【设计意图:深入课文每个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在结构,作者的写

作特点,运用关联词串联少年和国的方式来感受两者的关系,从而体会到少年中

国光辉灿烂的前程;在第二自然段中,发现局势的特点,其实这样的表达方式更

有利于作者表达强烈的内在情感,并通过朗读的形式理解文意、体会情感,从而

明白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二者的关系。】

三、总结全文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进行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

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本文表现出

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设计意图:随着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者强烈情感的体会,学生明

白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内在关系,就更能理解作者的初心:作者热切盼望祖

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四、升华感情

师:上节课老师让每人搜集一些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的故事,老师

相信你们每个人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肯定感受颇多,现在谁来分享他搜集到的人

物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预设生分享。

师:时间关系,我们课下把自己的感受和杰出人物的故事融到一起,做一期

手抄报,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展、启发学生通过所了解的杰出人物的爱

国故事,来增进对文章的理解,激励同伴们的爱国之心,并明白杰出人物跟国家

富强之间的内在关系,建立正确的爱国情怀,激励小学生们立志以国为荣、报效

祖国、回报祖国的爱国热情。】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制作手抄报。

六、板书设计

'总分一总饮仝段'

少年中忖说1硝硝的气势蓬勃的生命力(啖美之情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抒发了

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愤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文结构清晰,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开篇点题,阐明圆明

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

具体介绍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的文物,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丽。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经过。

课文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

写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更能触动读者的痛心。第1自然段概括阐明

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以及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课文的最后一句

“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相呼应,

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第2-4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

筑风格及收藏的珍贵文物。最后一个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被

毁灭的经过,课文内容前后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富有张力。

课文语言简洁,准确,富有变化。第1自然段用关联词“是……也是……”

和''不可估量”写出了作者对圆明园毁灭的痛惜之情,奠定了本文的基调。第2

自然段短短三句话,就介绍清楚了圆明园的位置和组成,让读者从宏观上了解了

圆明园。第3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对举的方式,介绍圆明园中各式各样的建筑,使

圆明园丰富的建筑和景观展现在读者面前。第4自然段用一个过渡句“圆明园不

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进一步写了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

化价值,照应了文章开头作者痛心疾首的评价: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

损失。第5自然段“侵入、闯进、凡是、统统、掠走”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英

法联军的野蛮与暴力,呈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命运。结尾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

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为一片灰烬”中的“就这样”三个字带有作

者强烈的情感,表现了作者的痛心,愤怒和不可置信。

课文插图是圆明园大水法的遗址。大水法是当年园内最为壮观的欧式喷泉景

观,位于长春园北部,是中西营造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插图中大水法遗址中屹

立的几个大理石石柱记录着英法联军摧残中华文化的滔天罪行。

二、学情分析

对于大多数五年级学生来说,祖国近代那段受屈辱的历史故事并不陌生。另

外,五年级的学生具备借助网络、书籍查阅资料的能力,但查阅资料的形式有限,

往往以文字资料为主,基于以上学情,教学中设置了利用多种资料进行学习的环

节;学生在查阅资料时难于借助资料加深理解、加强情感,基于以上学情,教学

中设置了交流感受、以读促情的环节,以期充分利用课外资料帮助学习。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估、煌''等10个生字,会写“毁、估”等15个字,会写“毁灭,不

可估量”等24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3.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

史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4.能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

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能结合相关资料,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

上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等句子的含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激发情感

1.(PPT出示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院图

片)

同学们知道这几幅图片是哪里吗?它们全人类建筑文化的瑰宝,雨果曾说过:

人们一向把希腊的巴特农神庙、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竞技场、巴黎的圣母

院和东方的圆明园相提并论。如果不能亲自目睹圆明园,人们就在梦中看到它。

——雨果

2.圆明园因何有如此的美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1课,齐读课题《圆明

园的毁灭》o

【设计意图:引入图片资料和雨果的赞词,初步感受圆明园的在世界建筑文

化中的地位和盛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奠定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梳理字词

1.下面请大家打开书,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字音都能读准了吗?我们来试试,一生领读,读对了其他人就跟读两遍;

3.有哪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你想提醒大家?

众星拱月金碧辉煌宏伟殿堂武陵春色

难以估量掠夺毁灭奉命闯入统统销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巩固自学字词的方法。】

三、理清层次

1.发现文章整体结构:再看看这两组词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是怎么想到

的?

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是写昔日的圆明园,一组是圆明园毁灭后

板书:昔日毁灭

2.聚焦:哪些自然段是写昔日?哪些是毁灭?

预设:2、3、4自然段写昔日,1、5自然段写毁灭

【设计意图:出示词语,让学生对比思考,成为课堂正真正的主人。训练学

生发现关联、定位等思维能力。】

四、整体感受:皇家园林

下面,先请同学们默读2、3、4自然段,看看昔日的圆明园给你留下了怎样

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做简单批注。

第二段预设:举世闻名皇家园林众星拱月(PPT出示平面图)

板书:布局

小结:这不愧是一座举世闻名的一一皇家园林。

【设计意图:整体感受圆明园的特征,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

五、以读入景:建筑风貌

1.咱们接着谈,你还感受到什么?

第三段预设: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亭台楼阁热闹街市田园风光山乡村野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蓬莱瑶台武陵春色民族建筑西洋景观天南海北风景名胜

2.当我们走进圆明园后,同学们的感受又丰富了许多,让我们把目光和脚步

放慢一些,一起去欣赏欣赏。

师生合作读: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一一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一一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3.读着说着,你感受到什么?

预设:对比

对比只是这一处吗?

预设:

PPT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安澜园,苏州的狮子

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

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

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

4•那接下来,同桌两人就像我们刚才那样,先合作读读这两句话。看看对比

手法还体现在哪?

(1)汇报发现

预设:各地名胜一一诗情画意;民族一一西洋

(2)男女生读:男孩读前边,女孩读后边,我相信他们的朗读能带给我们

再次感受圆明园中这建筑的不一样。

(3)引读:是呀,孩子们,你们看,这大大小小,虚幻,现实,古今中外

的建筑,就集中在这一座圆明园中。面对这样一座建筑艺术的博物馆,我们怎能

不发出这样的感叹:

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

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板书:建筑

【设计意图】对举是本文重要的表达方式之一,这里通过师生读、男女生读

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之后的汇报交流进一步深化了对语句的理解,进而让

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建筑的丰富多样。

六、欣赏视频:珍贵文物

1.真是极境极仙,美不可待。难怪文中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

术的精华。从其他地方你还感受到什么?

预设:文物(板书)

2.是啊,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尽在其中。

音乐起,欣赏文物图片。

小结:漫漫几千年,中华民族积累了无数的奇珍异宝。每一件都折射着我们

不朽的历史。这些奇珍异宝就珍藏在圆明园中。所以文中才说:圆明园是当时世

界上最大的一一博物馆、艺术馆。

【设计意图】结合资料是本课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这里再次引入文物图片

剪辑而成的动画,意在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的文物之多,历史之久,同时引发学

生继续借助资料进行学习的兴趣。

七、结合资料,布置作业

孩子们,课文中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然而,他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比如说,在我读到的

相关资料中,有人说圆明园从大自然中汲取最赏心悦目的东西,从而组成了一个

最动人的园林。那么,此时你还想会用怎样的语言描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呢?

1.大家可以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写几句话在批注本上。

2.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练习背诵。

小结:人们梦中的圆明园只有这些宏伟而精美的建筑和文物吗?不,远远不

止这些,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圆明园,欣赏我们的圆明园。

【设计意图】布置作业将结合资料的学习落在实处,同时为下节课的分享做

好材料的准备,文中有大量的四字词语,还有巧妙的对比,用摘抄句子的形式进

行点滴积累。

第二课时

一、课题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大家举起手,我们一起书写课题:“圆”是圆满

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我们一起读,这样一

座圆满光明的皇家园林被英法联军?一一毁灭了。一起读:圆明园的毁灭。

板书:圆明园的毁灭

【设计意图】书空课题的过程第一复习写法,引起注意力;第二面在教师口

述字义的过程中勾起学生对上节课所学圆明园昔日美好的回忆;第三引出“毁灭”

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

二、体会毁灭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不可估量的损失

哪些同学已经将两个不可估量画下来了?

2.你对“不可估量”这个词怎么理解?

3.课文第一段,两个不可估量进入眼帘,你的内心是什么滋味?

预设:悲哀痛恨

带着这种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体会这种无法估量的损失。

4.造成这不可估量的损失的是?

预设:英法联军

你从哪知道的?齐读第五段

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

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

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5.同学们,这些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预设:贪婪、残暴、无耻

请大家带着你对这些残暴的侵略者的愤恨读一读这句话。

6.烧了圆明园,最后只剩下四个字——化为灰烬,仔细一看,化为灰烬的是

什么?

预设:建筑瑰宝...

7.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那是说也说不尽,倒也道不完的呀。你们昨天写下了

许多描述昔日圆明园的句子,谁来分享?

小结:多美的赞叹啊!然而,这一切都在熊熊燃烧了三天的大火中一化为

灰烬。

【设计意图】由“不可估量的毁灭是谁造成的”这一问题,勾连一、五两个

自然段,在朗读中加深情感;分享作业的环节再次通过经过内化的学习材料引发

生生间的情感共鸣。

三、研读“毁灭”,激荡情感

1.同学们,我们来看看雨果说的“两个”强盗,是如何对圆明园进行疯狂抢

劫的。

PPT引入资料:

镜头之一:

英国陆军军官赫利斯,第一次进入圆明园,抢到一个镂花花盆。这个花盆,

在金缕中镶嵌着用白珊瑚琢成的文字。花盆里栽着一棵黄金树,高约一尺,树上

挂满了用红玉石做果核的蓝宝石果子,碧莹莹,黄灿灿,光彩夺目。另外他还抢

到一颗皇帝的玉玺、一只镶嵌着许多宝石的大表和许多匹上等质量的绸缎,总共

装了七筐,叫人替他抬回军营。他第二次进园,抢到一座七尺高的黄金塔。这样

的黄金塔只有三座,另一座被法军抢去,还有一座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珍宝馆,

仅这一座,当时就值二万二千多英镑。就是这个赫利斯,返回英国后,因为他拥

有大批从圆明园抢得的古玩珍宝而发了大财,享用终身。

镜头之二:

军官们有抢劫的优先权,士兵们也不甘落后,他们纷纷闯进圆明园,有的抢

到镶满了钻石的笔盒;有的抢到无数金表,把其中最好的据为己有,他们的“战

利品”装满了所有的口袋;口袋装不下了,他们就把红宝石、蓝宝石、珍珠、水

晶放进自己的衬衫里,有的甚至挂在脖子上。士兵们则拿来大斧把家具劈碎,然

后取下镶在上面的宝石。有一个人打碎了路易十五世的挂钟,取出钟面,因为他

以为钟面上的数字是钻石做的,但实际是水晶的。还有一个士兵发现了一个地窖,

里边两个箱子装满了镶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迅速拿出行军袋,在伙伴们没来

到之前,把这些财宝统统塞进袋子里。后来,仅这一袋子他就卖了两万五千法郎。

镜头之三:

侵略者一脚踢开殿堂的门,闯进去,他们推翻了紫檀雕刻的桌子,抽屉里珍

贵的手抄孤本书被倾倒出来,在他们眼里,这些东西不过是一堆废纸,有人随手

撕来燃火点烟。一个士兵看见墙上的古画里,一位老人正凝视着他,认为是一种

挑衅,马上用刺刀戳破了古画。他们手持木棒,遇到极其珍贵又带不走的东西,

就用木棒击毁。一些上等皮货、绸缎衣服,被他们从箱子里拉出来,任意践踏。

许多呢绒毡毯,被拿去当了马匹的暖席。被他们肆意毁坏的精美珍贵瓷器、景泰

蓝、古铜器。名家书法绘画、孤本秘籍、象牙雕刻、珊瑚屏风等物品不计其数。

镜头之四:

强盗们疯狂地掠抢后,又开始了更为猖狂的暴行,放火焚烧圆明园。吞没一

切的烈火,把宫殿的雕梁画栋,碧瓦朱墙,参天古木,异蕊名花……把一切的一

切都化成了云烟,化作了灰烬。圆明园这举世无双的园林艺术杰作,经过三天三

夜的大火,终于变成了一片废墟。

2.播放《火烧圆明园》定格在火的画面。

3.同学们,面对这场罪恶的大火,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你有什么话想说?

小结:面对帝国主义曾经的欺凌,面对风雨中圆明园的断垣残壁,振兴中华、

自强不息,我们责无旁贷!

【设计意图】引入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的细节,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暴行”,

为后续的汇报提供语言材料;定格大火,激发学生的情感,激起表达感受的欲望。

四、品味写法

这篇文章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而大量篇幅却是描绘昔日的辉煌,你觉

得这样写合适吗?

预设:课文大量篇幅描绘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让我们更加热爱圆明园,以圆

明园为骄傲。可就是这个我们引以为豪的圆明园却被英法联军肆意掠夺、践踏,

更能激发我们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爱。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我们在学习当中通过种种资料

了解到圆明园毁灭的细节,但作者并没有多谈这些细节,而是将描述的重点放在

圆明园昔日的美好上,这一独具匠心的取舍,更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无名岛》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讲的是一位将军到我国南海一个小岛视察时发生的故事,将军意外发现

守岛战士在寸草难生的小岛上种了菜地,菜地呈中国地图的形状。晚饭时,战士

们特意为将军准备了一盘小白菜,将军倒进汤里和战士们一起分享。故事反映了

无名岛战士虽然生活艰苦,但他们具有热爱海岛,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表现了

将军关心战士疾苦,与士兵平等的高尚品质。本课从将军的视角,按事情发展顺

序展开故事情节,表现了驻守在小岛的战士们扎根海岛、艰苦守岛的精神和热爱

祖国的高尚情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大多生活在条件相对优越的城市乡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