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专题
北京市朝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⑴传》。翰以文
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童与巡俱守
死,成功名,城陷阿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
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
外无妣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
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地犹死守,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
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
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
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
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
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
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祖谩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
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
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
嵩时年六十余矣。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及城
陷,巡就戮时,磔管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
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取材于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1】张巡;唐朝名臣,安史之乱时为真源县令。叛军进入河南后,睢阳太守许远向张
巡告急,张巡杀进睢阳与许远共同守城,直至壮烈牺牲。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无理的一项是()
A.章与巡俱守死竟:最终B.从而尤之尤:尤其
c.沮谡其势沮遏:阻止,遏制D.题自不乱颜色:脸色,神态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翰以文章自名以为巡死而远就虏
B.不为许远立传虽至愚者不忍为
C.城陷画虏外无待加犹死守
D.小人之好议论天下之不亡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下.电的一项是()
A.不能通知二父志
不能告诉别人他们二人父亲的志向
B.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C.宁能知人之卒不救
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
D.将其创残饿赢之余
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分析不生颐的一项是()
A.作者写本文的初衷在于弥补李翰未为许远立传的遗憾。
B.许远困守城池时没有任何援兵,因为当时国家已灭亡。
C.文中以人死、绳断为喻,论证了城池陷落责不在许远。
D.作者赞扬张巡、许远,斥责了怯战自保和诬蔑功臣者。
9.作者认为,许远以身殉国,值得后人纪念。简要概括本文中许远的形象特点。
【答案】5.B6.D7.A8.B
9.①一心抗敌,毫无个人私念,襟怀大度。
②英勇无畏,忠君爱国,尽忠职守。
③性格宽厚,德高望重。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尤:尤其”错误。“尤”,责怪;句意:就来责怪这先受侵害和先裂开的地方。
故选Bo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以”,介词,因为;句意:李翰因文章而自许。
第二个“以”,动词,认为;句意: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
B.第一个“为”,介词,替;句意:没有替许远立传。
第二个“为”,动词,做;句意:即使最愚昧的人也不愿这样做。
C.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城破后被俘。
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句意:外面毫无(援兵的)依靠却仍然死守。
D.第一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小人喜欢非议他人。
第二个“之”,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天下能够不亡。
故选D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告诉别人”错误。“通知”,完全明白,完全了解;句意:不能完全明白二位父亲的志向。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当时国家已灭亡”错误。从“当其围守时,外无妣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
而贼语以国亡主灭”来看,是贼人说国家已经灭亡,并非事实。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
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可知,许远一心抗敌,毫无个人私念,襟怀大度。
由“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
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可知,英勇无畏,
忠君爱国,尽忠职守。
由“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可知,性格宽厚,德高望重。
参考译文: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我和吴郡张籍翻阅家中的旧书,发现了李翰所写的《张巡传》。
李翰因文章而自许,写这篇传记十分详尽严谨。但实际上还遗憾有所缺失:没有为许远立传。
许远虽然才能似乎比不上张巡,打开城门接纳张巡,他职位本在张巡之上,却把指挥权
交给张巡(自甘)在他手下,毫无猜疑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成就功名。城破后被
俘,不过与张巡死的时间先后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后代才智低下,不能完全明白二位
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战死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投降了叛贼。(如果)许远真的怕死,
何苦守住尺寸大小的地盘,来与叛军对峙而不投降呢?当他在包围中守城时,外面没有一点
如蚂蚁般力量微弱的援助,他想要效忠的,就是国家和皇上,叛军拿国家灭亡和皇上已死的
假消息告诉他,许远见救兵不来,而叛军越来越多,一定会把他们的话当作真的;外面毫无
(援兵的)依靠却仍然死守,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日期知道自己要死在哪里了。许远不怕
死也是很明显的了!哪有城破、自己的部下都战死,他却独自蒙受愧疚耻辱乞求苟活的?
即使最愚昧的人也不愿这样做,唉!怎么却说许远这般贤明的人会这样做呢?
议论的人又认为,许远和张巡分城门守卫,城陷落是从许远分守的城门开始的,拿这个
理由来指责许远。这又和小孩的见识没有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必定有先受到侵
害的地方;扯紧绳子拉断它,绳的断口必定有先裂开的地方。旁观者看到这种情况,就来责
怪这先受侵害和先裂开的地方,这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喜欢非议他人,不愿成人之美,
竟到了这样的地步!像张巡、许远所达成的功业,如此杰出,尚且不能避免小人的诽谤,其
他人又怎么被非议呢!
当二公刚开始守城的时候,怎么能知道别人最终也不来救援,从而预先决定弃城逃走
呢?如果此城不能守住,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他们没有救兵,并且走投无
路的时候,率领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瘦弱的残余部下,即使想逃走,也一定无法成功。二
公这样贤明,他们已经考虑得很周到了!守住一座孤城,捍卫天下,仅凭千百来个濒临灭亡
的士兵,迎战百万天天壮大的敌军,保护江淮地区,阻遏叛军的攻势,天下能够不亡,这是
谁的功劳啊!在那个时候,丢掉城池而只想保全性命的人,不在少数;拥有强兵却安坐观望
的人,一个接着一个。议论的人不追究讨论这些,却拿死守睢阳来责备二公,也可见这些人
把自己等同于逆乱者,捏造谎言来帮他们一起攻击有功之人了。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抗击叛军,于嵩一直在围
城之中。我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富,于富那时己六十多岁了。我那时还幼小,粗略
地询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不太详细。他说:张巡身高七尺多,一口胡须活像神灵。等到
城破后,张巡被杀时,脸色毫不慌张,神态安详就和平日一样。许远是个宽厚的长者,相貌
和他的内心一样;和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日子比张巡稍晚,称张巡为兄,死时四十九岁。”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过秦论(下)
贾谊
秦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修津关,据险塞,攀甲兵而守之。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
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鞭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闭,长戟
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皆无藩篱之难。于是山东诸侯并起,豪俊相立。蜜
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子婴®立,遂不悟。借使子婴有庸主之材,而仅得中佐,山东虽乱,三秦之地可全而有,
宗庙之祀宜未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
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千险阻而不能进者,
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秦虽小邑,伐并大城,得陋塞而守之。诸侯起于匹夫,
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
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
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问,遂②过画不变。二世受之,国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
危弱无辅。三主倒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谋远虑知化之士也,
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
而听,重足而立,合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天下已乱,奸不
上闻,岂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
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霸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
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
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鄙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
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取材于《新书校注》)
注释:①子婴:秦始皇长子扶苏的儿子。秦二世三年(前207年)赵高杀二世,立子婴为秦
王。后投降刘邦,不久又被项羽所杀。②遂:因循。③三主:指秦始皇、秦二世和子婴。
6.下列对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无现的一项是()
A.缙甲兵而守之缮:整治
B.身无藩篱之难曾:竟然
C.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被:背靠
D.用而不改因:依靠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然困于险阻而不能进者非错于钩戟长钱也
B.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然后以六合为家
C.而身为禽者为天下笑者
D.遂过加不变则不可同年顶语矣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瓜顾的一项是()
A.望屋而食,横行天下
(行军不带粮食)看见人家就去吃饭,靠蛮横行于天下。
B.案土息民以待其弊
秦(只要)使疆土安定,让百姓休养生息,来等待诸侯疲困。
C.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
来整治法度,设立刑罚,从而天下大治。
D.繁法严刑而天下震
法令繁苛,刑法严酷,以致天下不安。
9.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氐硬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秦仍占据有利地形,灭亡的原因不仅仅是“陈涉”等外部因素。
B.文章运用假设、对比等多种论证方法,指出秦王朝的江山是不该被断送的。
C.与《过秦论》上篇相比,本文语言相对质朴,但说理更缜密,论述更周详。
D.作者于篇末点明创作意图,即劝诫西汉的统治者应当取舍有序,变化适时。
10.用斜线(/)为选文第一段中画曲线的部分断句。
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
之不相信可见于此矣。
11.《过秦论》(下)在论述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时,指出了秦王子婴的过失。请依据文本内
容,概述秦王子婴有哪些过失。
【答案】6.D7.C8.A9.B
10.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其三军之众//要市于外/以谋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见于此
矣。
11.答案要点:
(1)子婴不才。“救败非也”,天下大乱时,没有救亡扶倾的才能,不懂得“救败”之策,
失掉祖宗基业。
(2)子婴危弱无辅。无人亲附,无人辅佐,最终陷入“忠臣不谏,智士不谋”的困境。
(3)子婴不悟。对为国之道“惑”,且终身不悟。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因:因循。句意:因循这些错误不改。
故选D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介词,被;句意:但都为险阻所困而不能前进。/介词,比;句意: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
B.连词,因为;句意:因为利益而联合起来。/介词,把;句意:然后把天地四方当作家。
C.都是介词,表被动;句意:自己却被擒获。/被天下人嘲笑。
D.连词,表转折,去|1;句意:坚持错误而不改变。/连词,表修饰;句意:那简直不能够相
提并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A.“靠蛮横行于天下”错。“横行”,纵横驰骋。句意: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
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
故选Ao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指出秦王朝的江山是不该被断送的”错,应该是指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借三军这些兵马,在外面跟诸侯相约攻秦,来图谋他的
主上。大臣们对秦二世是多么不讲信用,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
“章邯因其三军之众”一句中“章邯”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
“其三军之众”做“因”的宾语,其后可以断开;
“要市于外”是状语后置句,其后断开;
“群臣”是句子的主语,其前断开;
“不相信”做“群臣”的谓语,没有宾语,“不相信”后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可知当天下大乱时,子婴只要“案
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国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可惜他“救败非也”,天下大乱
时.,没有救亡扶倾的才能,不懂得“救败”之策,失掉祖宗基业。由此可见子婴不才。
结合“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可知子婴无人亲附,无人辅佐,因而最终陷入“忠臣不
谏,智士不谋”的困境。子婴危弱无辅。无人亲附,无人辅佐,最终陷入“忠臣不谏,智士
不谋”的困境。可见子婴危弱无辅。
结合“子婴立,遂不悟”,可知子婴对为国之道“惑。且终身不悟。由此可见子婴不悟。
参考译文:
秦人兼并了诸侯各国靖山以东三十多个郡,修筑渡口关隘,占据着险要地势,整治铠甲
兵器,做好防守的一切准备。然而陈涉率领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
等武器,只靠锄头和木棍,即使没有给养,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
骋天下,所向无敌。秦军溃败,险要之地无人把守,关卡桥梁畅通无阻,即使有长戟强弩,
也没有人用来抵抗。楚军很快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没有在边防上遭遇抵抗。这时,靖
山以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凭借三军这些兵马,
在外面跟诸侯相约攻秦,来图谋他的主上。大臣们对秦二世是多么不讲信用,从这件事就可
以看出来了。
子婴被立为秦王后,仍然不知醒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
之臣,嵋山以东地区虽然动乱,三秦之地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秦地被
山带河,形势险固,四面都有天然关隘险阻。自秦穆公以来一直到秦王二十多个国君,常常
是诸侯中的领先者。难道历代君王都贤明吗?这是地位形势造成的呀!再说天下各国曾经同
心合力进攻秦国。但都为险阻所困而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只是地
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虽然只是小城,但之后攻取、兼并了大城,并在险要的关隘驻军
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因为利益而联合起来,并没有帝王的德行。他们的交往不亲密,他
们的百姓也不亲附,名义上是要灭亡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他们看见秦地险阻难
以进犯,就必定退兵。秦国如果能使本土安定,让百姓休养生息,等待诸侯疲困,接纳弱小
国家,扶持衰微的国家,以此摆布大国的君王,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
可是他们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自己却被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是错误的啊。
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坚持错误而不改变。秦二世继承王位,因循这些错误
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人亲附,危弱而没有无人辅佐。三位君主昏庸
糊涂,终身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
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原因就是由于秦朝的政治有许多忌
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出口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人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
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代君主迷失帝道,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
下已经大乱,皇上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
卿、大夫和士,来整治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国家强盛的时候,它能禁止残
暴、诛讨叛乱,天下顺从;国家衰弱的时候,五霸会出来匡正,诸侯也顺从;土地被割削的
时候,在内能固守,在外还有亲附,社稷得以保存。而秦朝强盛的时候,法令繁苛,刑法严
酷,以致天下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所以周王统治有道,传国一
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从治国大纲到具体策略都不正确),所以不能长久。
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领政策相距太远了!
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
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洞察
兴盛衰亡的规律,详知谋略和形势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根据时势而改变政令,所以历
时长久,国家安定。
北京市怀柔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吾儿知悉: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多言
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有,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即在治国。治国之道
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
今幸科举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为金马玉堂中人物也。故学
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故
排万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
然世事多艰,习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
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
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抑余又有诫汝者,汝随余在两湖,固总督大人之贵介子也,无人不恭待汝。今则去国万
里矣,汝平日所谈以傲人者,将不复可挟,万一不幸肇祸,反足脂堂上以忧。汝此后当自视
为贫民,为贱卒,苦身戮力,?从事于所学。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即后
日得余之庇,毕业而后,得一官一职,亦可深知在下苕之苦,而不致自智自雄。余五旬外之
人也,服官一品,名满天下,然犹兢兢也,常自恐惧,不敢放恣。
汝随余久,当必亲冬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
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季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
业。至嘱,至嘱!
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鹫。汝苟竿头日上,
余亦心广体胖矣。
(取材于张之洞《诫子书》,有删改)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亚项的一项是()
A.汝平日所接以傲人者挟:依仗
B.反足脂堂上以忧贻:赠给
C.汝随余久,当必亲冬之炙:熏陶
D.即幸不被人知悉幸:侥幸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基言恨不一日离汝汝不慎之
B.然必令汝出门行亦可深知在下省之苦
C.治国之道不一余五旬外3人也
D.诸前辈犹多不必然以从事于所学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存合文意的一项是()
A.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
不要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
B.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你纵使忧虑自己不能够成才,也要勿忘忧虑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C.不特得学问上之益,且可藉是磨练身心
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
D.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
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得令文意的一项是()
A.本文虽有对儿子的委婉责备,但更多的是耐心的教导、殷切的期待和深切的想念,写得
语重心长,感人至深。
B.张之洞评价儿子从小就贪玩好动,幸亏是科举废除了,否则也就只能以秀才身份终老,
不可能再考取更大的功名。
C.张之洞告诫儿子,就算将来毕业后,靠父亲的庇护能谋得一官半职,也要好学上进,体
察民情,不要放纵自己。
D.张之洞十分关爱儿子,在儿子离家半月后,就急着写信,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
让他不要牵挂家里。
10.张之洞为了使儿子成为“有用之才”,把他送到日本士官学校习武•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张之洞这样做的理由。
【答案】6.B7.C8.B9.D
10.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国家纷乱,外寇入侵,边疆国土沦陷,而
治理好国家训练军队是首要的办法;不跟儿子的秉性气质相违背。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贻:遗留,留给。句意:反而让我们十分担忧。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语气副词,表肯定,真是;语气副词,表强调,一定。真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你一
定要谨慎啊。
B.放在句末,引出原因;……的人。句意:但又一定要让你出门离家。/也要深切了解底层
百姓的艰苦。
C.都是结构助词,的。句意: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不止一个。/我已是五十岁开外的人了。
D.认为;用。句意:那时还有很多前辈不认可这样的做法。/要用这些身份来处理求学时遇
到的问题。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纵:只要。人之不己知:宾语前置句,别人不了解自己。句意: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
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错误,文中只说“家中大小,亦均平安”,家里的老老
少少也都平安,并没有“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都告诉他”。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可概括出,希望儿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
人才;
结合“方今国事扰攘,外寇纷来,边境屡失……练兵实为首端”可概括出,国家纷乱,外寇
入侵,边疆国土沦陷,治理好国家训练军队是首要的办法;
结合“不与汝之性情相违”可概括出,不跟儿子的秉性气质相违背。
参考译文:
吾儿知悉(书信开头用语):你出门离国,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每天都记挂着你。父
母爱子,无微不至,真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但又一定要让你出门离家,因为希望你能用
功上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啊。
现在国家纷乱,外寇纷纷入侵,边疆国土接连失陷,国家腹地亦已危殆。兴国之道,最
重要的是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的办法不止一个,训练军队实在是首要的办法。你从小就
贪玩好动,在书房中,老师一旦离开,你就跳掷嬉笑,什么事情都干。如今碰上科举已废除,
要不你最多也就只能以一个秀才的身份终老,绝不可能成为高中科举的优秀人才。所以学校
开始设立,我就送你入学。那时还有很多前辈不认可这样的做法,但我十分了解你的性情,
知你一定不是科举之人,所以排除各种困难送你入学读书,果然除体操外,其他的没一点儿
长进。
现在世事多艰险,习武很好,因此送你东渡,进入日本士官学校进修学业,这样不会跟
你的秉性气质相违背。你现在已经入学,应该努力上进,要把军事上的奥秘全部学会。不要
畏惧辛劳,不要自恃高贵,要勇猛刚强坚毅,务必要养成军人的禀赋。你的前程,正可谓不
可限量,国家正是在用兵的时候,你只需担心自己不能够成才,不需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
我还有要告诫你,你和我一起在湖南湖北,自然是总督大人的尊贵公子,没有人不恭敬
地对待你。而如今却已离国万里,你平时那些可以依仗来轻视他人的条件,将不再能依仗,
万一不小心生出祸端,反而让我们十分担忧。你今后应该把自己看成是贫苦的百姓,看成是
地位低下的士兵,吃苦尽力,要用这些身份来处理求学时遇到的问题。这不只是得到学问上
的好处,而且可以借此来磨练身心,就算以后得到我的庇荫,在毕业之后,谋得一官半职,
也要深切了解底层百姓的艰苦,而不致于自认为聪明,自认为杰出。我已是五十岁开外的人
了,官居一品,天下闻名,但还是要小心谨慎,常常担心自己做错事,不敢放纵。
你跟随我的时间很长了,应当一定亲自受到了熏陶、教导,不要自认为是尊贵的公子,
就随随便便,全不在意,这不是我对你的希望,你一定要谨慎啊。冷暖更应该要自己注意,
尤其警戒奸邪之事赌博等行为,即使侥幸不被人知道,也耗费精神,荒废学业。这是极恳切
的嘱咐啊!
我的身体很好,家里的老老少少也都平安,你不必挂念。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
乱跑。你如果能百尺竿头,天天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
北京市石景山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
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
用财不费,民得不劳,其兴利多矣。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国寒,夏以圉暑。凡为衣裳之道:冬加温,夏加演者,鲜祖不加
者去之。再为宫室何以为?冬以圉风寒,夏以圉暑雨,凡为宫室加固者,鲜祖不加者去之。
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用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
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其为舟车何以为?车以行陵陆,
舟以行川谷,以通四方之利。凡为舟车之道,加轻以利者,鲜祖不加者去之。凡塞为此物也,
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得不劳,其兴利多矣。
又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
乎!若则不难。故孰为难倍?唯人为难倍。然人有可倍也。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
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圣王既没,于民恣也。其欲蚤处家者,有所二十
年处家;其欲晚处家者,有所四十年处家。?其蚤与其晚相减,后圣王之法十年。若纯三年
而字,子生可以二三计矣。此不惟使民蚤处家,而可以倍与?且不然已。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
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
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又与侵掠俘虏,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此不
令为政者所以寡人之道,数术而起与?圣人为政特无此。夫圣人为政,其所以众人之道亦数
术而起与?故子墨子曰:“去无用,之圣王之道,天下之大利也。”
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以圉寒圉:抵挡,防御
B.夏加酒者清:清凉,凉爽
c.其欲更处家者蚤:通“早”,指时间在先
D.若纯三年而字字:签订契约
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为宫室何以为凡塞为此物也
B.以益衣裳以其蚤与其晚相减
C.以通四方之利之圣王之道
D.然人有可倍也且不然已
6.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国可倍也
一个诸侯国的财力可以成倍增长
B.鲜祖不加者去之
如果只是显得鲜明亮丽而不能增加这些特性的手段就去掉它
C.毋敢不处家
不敢不居家(侍奉父母)
D.数术而起与
(是他们自己)采取多种手段而造成的吧
7.请用斜线“/”为第2段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
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人作为甲
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鲜祖不加者去之
8.本文后两段向当政者提出了增加人口的方法,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些方法的要点。
【答案】4.D5.A6.B
7.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以圉寇乱盗贼/若有寇乱盗贼/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是故圣
人作为甲盾五兵/凡为甲盾五兵/加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鲜祖不加者去之
8.①效仿圣人之法,按规定年龄结婚生子。
②使百姓安居乐业,不发动战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D.“字:签订契约”错误。“字”,生孩子;句意:如果婚后都三年生一个孩子。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其”,代词,他们;句意:他们建造房屋是为了什么呢?
第二个“其”,代词,他们;;句意:凡是他们制造这些东西。
B.第一个“以",连词,表目的,来;句意:用来增加衣服。
第二个“以”,介词,用,拿;句意:拿早的与晚的相减。
C.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以此沟通四方的利益。
第二个“之”,代词,这;句意:这就是圣王的道理.
D.第一个“然”,连词,表转折,然而;句意:然而人也有可以倍增的办法。
第二个“然”,代词,这样;句意:然而现在却不是这样。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B.“显得鲜明亮丽”错误。“鲜祖”,不能达到目的;句意:反之,达不到这个目的,就舍弃
不用。
故选Bo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他们制造铠甲、盾牌和戈矛等五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以抵御外寇和盗贼。如果有
外寇盗贼,拥有铠甲、盾牌和五种兵器的就胜利,没有的就失败,所以圣人制造铠甲、盾牌
和五种兵器。凡是制造铠甲、盾牌和五种兵器,能增加轻便锋利、坚而难折的,就拿来使用;
至于那些华而不实的武器,则一律舍弃不用。
“其为甲盾五兵何以为",“为”,句末语气词,断句的标志,其后应断开;
“以圉寇乱盗贼”,“寇乱盗贼”作“圉”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若有寇乱盗贼”,“寇乱盗贼”作“有”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有甲盾五兵者胜”“无者不胜”意思相对,各自断开;
“是故圣人作为甲盾五兵”,“是故”表原因,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开;“圣人”主语,“作
为"谓语,“甲盾五兵”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独立成句;
“凡为甲盾五兵”,"甲盾五兵'’作“为”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轻以利”“坚而难折者”都是“加”的宾语,各自断开。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昔者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可知,效
仿圣人之法,按规定年龄结婚生子。
由“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
数也”可知,使百姓安居乐业,不发动战争。
参考译文:
圣人治理一个国家,可以使国家的财力成倍增加。扩大到如果让圣人治理整个天下,那
么整个天下的财富也可成倍增加。其中利益加倍的原因,不是靠向外扩张、掠夺土地,而是
由于他减掉了那些无益的不必要的开支,相应地就使财力足足增长了一倍。圣王施政,他发
布命令、兴办事业,使用民力和钱财,没有不是有益于使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钱财不浪费,
百姓不感到劳苦,而给人民办的实事好事却很多!
他们制造衣服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以御寒,夏天用以防暑。凡是符合缝制衣服的原则,
冬天能增加温暖、夏天能增加凉爽,就拿来用;反之,达不到这个目的,就舍弃不用。他们
建造房屋是为了什么呢?冬天用以抵御风寒,夏天用以防御炎热和下雨。有盗贼侵入能够使
防守更加坚固的,就使用它;反之,达不到这个目的,就舍弃不用它。他们制造铠甲、盾牌
和戈矛等五种兵器是为了什么呢?用以抵御外寇和盗贼。如果有外寇盗贼,拥有铠甲、盾牌
和五种兵器的就胜利,没有的就失败,所以圣人制造铠甲、盾牌和五种兵器。凡是制造铠甲、
盾牌和五种兵器,能增加轻便锋利、坚而难折的,就拿来使用;至于那些华而不实的武器,
则一律舍弃不用。他们制造车、船是为了什么呢?车用来行陆地,船用来行水道,以此沟通
四方的利益。凡是符合制造车、船的原则,能更加轻快便利的,就是好车船;不合乎这个标
准的就废弃不用。凡是他们制造这些东西,无一不是有益于使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钱财不
浪费,人民群众也不会困苦,国家给人民的好处实惠就很多。
如果能去掉王公大人所爱好搜集的珠玉、鸟兽、狗马的费用,用来增加衣服、房屋、兵
器、车船的数量,使之增加一倍,这件事不难做到。那么什么是难以倍增的呢?只有人口是
难以倍增的。然而人也有可以倍增的办法。古代圣王制订法则,说道:“男子年到二十,不
能不成家;女子年到十五,不能不嫁人。”圣王既已去世,听任百姓放纵自己,那些想早点
成家的,有时二十岁就成家;那些想迟点成家的,有时四十岁才成家。拿早的与晚的相减,
与圣王的法则差了十年,如果婚后都三年生一个孩子,就可多生两三个孩子了。这不是使百
姓早成家可使人口倍增吗?然而现在却不是这样。
然而现在执政的人,他们用来减少人口的办法倒是多得很。他们使百姓劳苦,他们搜刮
聚敛,人民群众因财用不足而冻死、饿死的,不计其数。而且大人们兴师动众去攻打邻国,
时间长的经年累月,短的也有数月,男女夫妇很久不能相见,这也是使人口减少的一大原因。
再加上生活不安定,饮食不按时,因生病而死的,还有因遭敌入侵,遇上伏击,以及攻城野
战而导致死亡的,也是不计其数。这些不都是不善于当权者所造成人口减少的缘故吗?而圣
人施政,则完全没有这个情况,圣人施政,用以使人口增多的措施也很多。所以墨子说:''去
掉那些不必要的开支,这就是圣王的道理,这是大大有益于天下的事情啊。”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8-11题。(共15分)
文段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
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
不铺其糟而啜其酶?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
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遍蟆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0
文段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里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工
律惊,自抱持武,驰在医。凿地为坎,置媪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
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拿四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
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
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
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里欲复
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
为多?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
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形容:身形面容
B.而蒙世俗之温蟆乎温蟆:尘垢
C等诊虞常会论:会面讨论
D.副有罪,当相坐相坐:相连治罪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被发行吟泽呼不顾恩义,呼主背亲
B.是以多放何以汝为见
C.又安能以皓皓之白遂自投汨罗以死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后里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10.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能随波逐流呢
B.何故怀瑾握瑜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呢
C.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着苏武,让医生快跑来救人
D.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卫律又举起剑向苏武比画着要杀他,苏武一动不动
11.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共6分,每小题2分)
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③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分析J(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
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
而不能孤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若
遇到我们没见过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
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词类的活
用等知识点理解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
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
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
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
句顺。
【解答】(1)C.译文:一起来审处虞常。会论:会同论议。
故选:C。
(2)A.第一个“畔”,旁边;第二个“畔”,通“叛”,背叛。
B.第一个“见”,表被动,被;第二个“见”,相见。
C.第一个“以”,介词,让;第二个“以”,相当于“而“,表承接,不译。
D.两句里“虽”都是连词“即使”。
故选:D。
(3)C.理解有误,“抱持”解释为“抱着”不对,应理解为“抱住、扶好”;“驰召医”
不是“让医生快跑来救人”,应理解为“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正确的译文为:卫
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
故选:Co
(4)①凝滞:拘束;于:表被动,为……所。译文:不为外物所拘束。
②空:白白地;膏:使动用法,使……肥沃。译文:白白地用自己的身体给荒野
做养料。
③两主:指汉天子和匈奴单于;斗:使动用法,使……相斗。译文:反而想让汉
天子和匈奴单于相斗。
答案:
(DC
(2)D
(3)C
(4)①不为外物所拘束。
②白白地用自己的身体给荒野做养料。
③反而想让汉天子和匈奴单于相斗。
参考译文:
文段一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
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
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
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
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
波助澜呢?众人都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
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居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
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
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
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
罗江而死。
文段二: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
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
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
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
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
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
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
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
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
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筠然不动。卫
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
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
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
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
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
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
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
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
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
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
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点评7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
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耍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
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
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
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
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
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
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
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
人可使报秦者,不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壁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
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第不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
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素
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壁。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
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烈现,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
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
如持其壁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蒋孝,固请,召有司案图⑵,指从此以往十
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壁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⑶。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⑷
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尊事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
留壁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镇,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
与群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