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说明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本单元以"思维
的火花"为主题,安排了选自古今中外的三篇经典文章——《自相矛盾》
《田忌赛马》《跳水》。其中,《自相矛盾》展现了话语中的逻辑思维,
后两篇侧重遇到问题时的应对思维策略。以思维引领,带领学生从低年级
的形象思维向高年级的抽象逻辑思维转变,也是从关注文章内容层面向解
决问题的思维层面开始转变。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
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程
度的变化制订不同的培养方案。本册书是学生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从第二单元名著单元开始,教师就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评价武松并谈谈自
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独立的自主思维;再到本单元的遇到问题选择适合的
解决方法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有梯度地逐渐提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情境编故事,把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本单元的三篇文章
都是以理解人物思维入手,进而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我们看到,在《自
相矛盾》中"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相对立,"不可同世而立",引
导学生从提问入手,发现卖矛盾之人话语逻辑中的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
说。《田忌赛马》《跳水》都是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在一定的条件下
选择合适的解决策略的思维。理解了人物的思维,也就能更好地理解事情
的发展脉络。
在学习《自相矛盾》这节课时,我们可以从扫除字词障碍入手,在初
步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后,用单音节词变双音节词解决语文园地"词句
段运用"部分的第一题,做好习题整合;抓住难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
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反向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话语中的逻辑矛盾问题。
在学习《田忌赛马》这节课时,可以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四年级数学中也
有应对策略的相应拓展,我们可以给课程设计游戏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
理解人物所面临的问题、限制条件以及所作出的解决策略。然后再将游戏
思维进行迁移,进而顺利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梳理人物的应对策略。
在《跳水》一课的学习中,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心理补白的形
式写出船长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甄选。学生从游戏入手,入情入境的
理解策略思维是多学科合并教学的一次尝试,也是课本中的思维运用到生
活中的一次试炼。让学生看到知识在生活中活起来、用起来,可以有效激
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学习时还可以将应对策略假设练习放在习作
"遇险和逃生环节"写具体这一特点环节,再一次进行实际的练习。这样
从生活中来,到课本中去,再到生活中来,孩子的思维得到很好的闭环训
练。
单元总体构想:
《自相矛盾》中话语的逻辑矛盾通过教师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
并通过生活中的举例让成语很好的被学生理解和应用。《田忌赛马》我们
2
由数学游戏入手,带领孩子感悟应对策略。《跳水》中给学生留白,让其
自己梳理船长的应对策略。在习作环节真正让学生将学到的应对策略思维
运用起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带领学生感受思维的思辨和智慧。
本单元整体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包括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3个字,会写20个
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相矛盾》。
3.能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
4.能借助思维导图说出故事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5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一个探险故事,故事的关键情节要写具体。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
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联系上下文、词语对比等方法理解"誉""或""立"等字的
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意思。
4.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理解"自相矛盾”寓意的过程中
3
受到教育和启发。
5.激发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初步方法。
二'教学过程
(-)读成语,品出处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词语什么意思吗?谁知道这些词语出自哪里?
锲而不舍峰回路转朝朝暮暮
2.PPT出示成语出处。
(1)锲而不舍——《荀子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峰回路转——《醉翁亭记》。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朝朝暮暮——《鹊桥仙》。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我们的每一个成语、四字词语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经过时
间的沉淀而流传下来,它们言简意赅却内涵丰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
《自相矛盾》这则成语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设计说明】通过学生熟知的成语、词语导入文言文,既拉近了学生与成语
的距离感,又让学生感受到熟悉的成语中所蕴含的的文化内涵,激发了学生对文
言文的学习兴趣。
(-)初读文章,检查预习
4
1.请同学们读一读文章,读准字音,试着断一断句子,读的时候可以
试着理解一下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2.字词预习反馈。(理解意思)
第一组:
(1)吾盾之坚:坚固。
(2)吾矛之利:锐利。
(3)其人弗能应也:应答。
谁能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组一个词意思就出来了,和我们现在的意思是一样的。
请你用这样的方法看看我们语文书90页”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和同桌说说句子的意思,并说说你们的发现。
教师小结: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个单音字变双音字的
方法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也可以在理解句子意思的时候用一用这个方法。
第二组:
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其人弗能应也
今:爱莫能助
自愧弗如
5
读一读,说一说你的发现。
预设:不同字,意思也可能相同。有些词虽然是文言文中的词,但和
现在的词语意思几乎是一样的。
第三组:
(1)物莫能陷也:刺破。
(2)或曰:有的人。
(3)"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专指女子
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
(4)”行为偏僻性乖张。"(《红楼梦》)行为偏激,不端正。现
在形容人听话,安顺。
读一读,谈谈你的发现。
预设:这些字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不能猜出来,只能通过注释和资料
去理解。
第四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①查字典。誉:名声;称扬、赞美。
②理解前后句的意思:"鬻盾与矛""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③将意思带回句中进行解释。
请同学们试着用这个方法理解"不可同世而立"中的"立"。
6
3.反馈阅读课文后所感知的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楚国有个人卖矛与盾,他夸奖自己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没有
任何矛可以刺破他的盾,也没有任何盾他的矛刺不进去。旁边的人问他用
他的矛刺他的盾会怎么样,这个人不能回答。
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学生不能准
确理解其意思,也不能准确断句。
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立"的意思是存在。
PPT出示:
原文: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翻译: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也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和你的同桌试着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给这个句子断句。
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4.教师小结:在我们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第一步要做的不是断句,
而是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等你能理解意思后断句就自然
而然准确了。当你们学习了足够多的文言文后,有些句子你能根据文言文
的语言习惯自然读出来,那时候你就具备了初步的文言文的语感。让我们
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再读一遍文章,想想"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说明】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在处理学生预习
难点的过程中渗透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三)自主研读,突破难点
7
1.同学们通过初读课文,已经基本上能够把这个故事讲清楚了。"其
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请你在书上画出来。
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作者是怎么让我们感知这个道理的?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预设:这个人夸口说自己的矛能刺破任何盾,任何矛都刺不破自己坚
固的盾,这种前后矛盾的语言被人指出错误,让我们感知到了自相矛盾。
(板书:语言、行为、矛盾。)
请你试着说一说"自相矛盾”这个词语的意思。
预设:一个人的语言、行为前后不一致,相抵触产生矛盾。
3.我们知道了"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意思,在实际生活中你知道有
哪些"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预设: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等。
4.同学们分角色读一读文章,演一演这个"自相矛盾"的人。一会儿
上来表演。
5.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设计说明】通过课后习题的引入,以问题带领学生理解难点,疏通成语意
思,并指导成语的使用环境。分角色朗读和表演加深了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同时
也为背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后拓展,激发兴趣
8
本册书第八单元有一篇文章《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还有和
"孔融让梨”一样有名的"小时了了”的关于孔融的故事,同学们课下可
以用我们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
【设计说明】课后拓展的小故事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并巩固
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拓展阅读: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
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隽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
"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日: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
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鹿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题曰:"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魅大蹒躇(cCiji)0
选自《世说新语》
《田忌赛马》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策""荐"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5个生字,会写
"赏识""脚力"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9
3.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
4.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感知孙膑善于观察、深谋远虑的人物形象,感
知田忌是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知人善任的人。
5.通过故事拓展,激发学生阅读以智谋取得胜利的历史故事。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策""荐"2个生字,会写"赢""拳"等5个生字,会写
"赏识""脚力"等8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3.通过游戏初步理解赛马中孙膑的对策思维。
(-)教学过程
1.资料引入。
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军事家,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歌,
大家可以猜猜这首诗歌说的是谁。
百年家学妙兵机,知彼犹怜己未知。
绝爱奇功成砍树,何缘卫足不如葵。
相信熟知历史的同学一定猜到了,这位经历传奇跌宕的人物就是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是《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的后
10
代,孙膑也有自己的兵法著作,就是《孙膑兵法》。
【设计说明】通过资料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同时资料介绍的
内容也为下面学习孙膑的谋略打下基础。
2.快速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1)练习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将关键
信息标画在文中。
预设:
(第1~2自然段)众人的马具备的条件,脚力差不多,可以分为三
等。
(第3~9自然段)孙膑胸有成竹,田忌很信任他,约了齐威王等人
赛马。
(第10~16自然段)调整马出场顺序后,田忌赢了赛马比赛,标画
每个回合结束后田忌的反应。
(2)字词预习反馈。
①字音:"孙膑"的读音。
②解释孙膑名字的由来。
③注意"擦"字右边的笔顺。
④注意"赢"字的字形,写的时候注意亡、口、月、贝、凡的顺序和
比例的协调。
【设计说明】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标画关键信息和细节描写,为后面
11
复述故事做好准备。
3.玩策略游戏,初步感知应对策略思维。
(1)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两人小游戏,看看谁能胜利。
游戏规则:每人三张牌,每次每人出一张牌,每张牌只用一次,谁的
牌大谁赢,三局两胜制。甲方的出牌顺序需要公开而且不能改变。
两方的牌,甲方是10,7,4;乙方是9,6,30
(2)拿小牌9,6,3的同学举手,谁赢了请起立?你能说说你是怎
么赢的吗?
预设:我发现了我的牌每组都比对方小,按顺序出肯定赢不了,所以
我安排了9对7,6对4,赢了这两局我就赢了,剩下一局3对10肯定输,
但是也没关系了。
拿小牌的同学谁输了?能说说为什么会输吗?
预设:没有观察对方的出牌顺序,我也是按顺序出的;调整了我的出
牌顺序,可是没有调整到最优状态。
(3)谁能说说这场牌能赢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预设:
观察对方的出牌顺序,想好应对策略必须输一局,另外两局才能赢
甲方出牌顺序公开且不能换。
教师小结看来,一场看似容易的游戏对决,想要赢也不是很容易的,
12
我们要通观全局,分析当时的条件,想好应对策略才能解决问题。现在请
同学们拿起笔,在文中找一找田忌赛马中谁做好了这一切,他是怎么做的,
请你试着写一写他的应对策略。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设计说明】通过游戏,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感知孙膑的应对策略所面临的条
件,最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必须输一场的原因。这为理解孙膑的应对策略打下
初步的思维基础。
4.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1)田忌为什么听孙膑的?
(2)齐威王为什么不生气?
(3)如果再来一次比赛,孙喃口田忌还能赢吗?
【设计说明】质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只有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才是
有效的阅读,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图示,推想孙膑制订计策的思维过程,并完成思维导图的绘
制。
2.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感知孙膑善于观察、深谋远虑的人物形象,感
知田忌是个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知人善任的人。
3.通过故事拓展,激发学生阅读以智谋取得胜利的历史故事。
(-)教学过程
1.通过批画,理清孙膑的应对策略。
13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小游戏简单体会了一下孙膑面临的局面。
谁能结合你的批画说说孙膑的条件和应对方法。
预设:
①孙膑看了几场比赛后发现,大家的马脚力相差不多,而且都能分成
上、中、下三等。(双方的马脚力相当,可分为三组)
②田忌问道:“你是说换几匹更好的马?”
孙膑说:“一匹也不用换。”(不更换马匹)
③比赛结束了。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赢了齐威王。(三局两胜)
通观全局条件:双方的马脚力相当,可分为三组,不更换马匹,三局两胜
(2)你能结合课后题说说孙膑决胜的思考过程吗?(PPT出示课后题图
片,学生来讲台前讲解)
预设:和我们上节课的游戏的关键步骤一样,不用同级别的马去比赛。
用下等马对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
(3)谁能完整地给我们分析一下这场胜利?
预设:①条件;②应对策略;③结果。
【设计说明】通过这一分析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孙膑观察的仔细、决策的巧
妙,充分理解孙膑的应对策略思维。
3.分析胜利因素,感悟人物形象。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场比赛除了孙膑的应对策略外,还有哪些因
素是获胜的关键?选择你喜欢的思维导图方式写一写田忌赛马能胜利的
14
因素有哪些。
预设:①人的因素:田忌愿意听从孙膑的建议;孙膑的应对决策。
②客观条件:齐威王马的出场顺序能提前知晓;双方马实力相当,
可分为三组;三局两胜制。
(2)仔细看看你的思维导图,你能分析一下孙膑除了观察到赛场上的形
势,还准确预测了什么吗?结合文章谈谈你的想法。
预设:
田忌的信任和配合(如果学生找不全,教师可出示在ppt上)
田忌有些不明白:“那怎么能有赢的把握呢?”
田忌很信任孙膑,决定全听他的。
输了第一次,田忌"不动声色,一点儿都不着急";
胜了第二场,"田忌微微一笑";
胜了第三场,"田忌满意地笑了"。
预设:通过这些句子,我发现田忌开始时并不明白怎么能赢,但他仍
然信任孙膑,从下文田忌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田忌是在比赛结束后
才完全确定孙膑的计策成功了,这让我们不禁佩服田忌对孙膑的信任。
(3)孙膑在背后策划这一场赛马比赛到底时为什么?
①孙膑是齐国大将田忌的门客(感恩报答)。
出示资料:
15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学习兵法。庞涓后来出仕魏国,
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
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魏国后,庞涓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
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晾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
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孙膑以刑徒
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
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
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
②齐威王任命孙膑为军师(施展抱负)
出示资料:
“田忌赛马”后,孙膑与田忌共商齐国大事。公元前354年,赵
国进攻卫国,卫国是魏国的盟国,魏国出兵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
第二年,赵国向齐、楚两国求助,齐威王与大臣们商议后,派孙膑与
田忌率兵前去救援赵国。
当时魏国主力已经攻破了邯郸,田忌想要直接与魏国主力交战,
孙膑认为不妥,而向田忌说了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的战术。田忌被孙
膑说服,采用了孙膑的战术,魏国败阵。这次魏国率兵的将领就是庞
涓,所以很多人都说孙膑报了自己的大仇。
后来,在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
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再出良计,迫使魏国将领庞涓撤出韩国,但庞
涓高傲,轻视齐军,结果又中了孙膑的计谋,魏国的败局已定,失去
了霸主地位,庞涓自刎而死,齐国则称霸了东方。
(4)教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分析了文中人物的应对策略思维,
并通过对比赛的分析感受到了孙膑的善于观察和过人智慧、田忌的知人善
16
任。这些人物的品质给予我们深深的启迪,引领我们走进那个战火纷飞的
年代,探索英雄成功背后的原因。
【设计说明】通过对胜利因素的分析,引导学生初步通过人物言行、结合资
料感知孙膑善于观察、深谋远虑的人物形象,感知田忌善于接受别人意见、知人
善任的人物形象。
4.拓展作业。
历史上有许多运用谋略取得胜利的故事,找一找相关资料,下节课通
过课前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阅读链接:
《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生阿、邺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
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
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
足而觐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
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田忌
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
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
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
17
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军,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战批
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
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契于魏也。"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
陵,大破梁军。
《跳水》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
写"航行""风平浪静”等12个词语。
2.能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以此为线索讲述故事内容。
3.能够结合文章相关语句梳理出孩子的心理变化。
二、课时分配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解释课题,激趣导入
1.出示轮船桅杆的图片以及大型帆船桅杆制作和高度的资料。
18
资料:大型帆船的桅杆不是用一根足够长度的单独木料制造,而是由
18根长度和坚固度非常高的木材通过樟合而成。最小的帆船桅杆高度也超
过10米。
2.有一个像你们一样大的孩子爬上了桅杆,下不来在上面瑟瑟发抖,
你能用四字词语形容一下此时的情况吗?
预设:情况危急、千钧一发、扣人心弦、危急万分等。
3.面对这样的情况,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孩子为什么会爬上去?孩子得救了吗?他是怎么下来的?
【设计说明】通过课文中情景的代入,让学生感知文中孩子面临的情况,激
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快速读课文,感知故事内容
1.练习快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讲了一件什
么事,将关键信息标画在文中。
预设:
(1)起因:水手们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
(2)经过: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并逗孩子生
气。在水手的哄笑声中,孩子不顾一切爬上桅杆,走上最高横木,陷入险
境。
(3)结果:船长看到这一紧急情况,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
脱离了险境。
19
2.请大家把书翻到88页,试着用简练的语言完成第一题。
预设:猴子逗孩子生气,孩子追猴子而遇到危险,船长逼孩子跳船
脱险。
3.字词预习反馈。
(1)注意"瞄""桅杆""触牙咧嘴"的字音。
(2)注意字形:"艘""舱"的"舟"横不出头;"扭"右边的笔
顺;"肆"的第一笔是横;"唬"的"虎"字头有勾。
【设计说明】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标画关键信息和细节描写,为后面
复述故事做好准备。
(三)细读文本,梳理孩子心情的变化
1.看了这件事的开头让人猜不到结尾,我们梳理一下文章中孩子的心
理变化线,看看孩子的心理到底经历了哪些变化导致了他最后身陷险境。
自学要求:画出相关语句,用恰当的词语做简单的批注,文中能直接
用的词可以直接用。
2交流。
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船长
的儿子也笑得很开心。(开心)
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
像故意逗他生气。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喊大叫。(生气)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20
孩子气极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
横木去取帽子。(愤怒)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
抖来。(恐惧)
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心
惊胆战)
【设计说明】在细读文章的基础上,理清孩子的心理变化,为下文产生这一
变化的原因做铺垫。
(四)初步感知侧面描写对情节的推动作用
1.请你想一想,孩子的心理为何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把相关语句
批注在书上。
预设:猴子的逗弄和水手们的笑声;孩子自己的好胜心理。
2教师小结。
孩子一步步走向了危险,故事情节是怎么一步步推动的呢?下节
课我们接着学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孩子心理描写的变化,感悟侧面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
2.能够分析出船长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思维。
3.能够通过船长的言行感悟船长冷静、果敢的形象。
21
(-)教学过程
1.通过心理变化感悟侧面描写对故事情节的推动
(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孩子心理一系列的变化是由于猴子的逗弄和
水手的笑声,我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一步分析,以小组为单位把文章中
相关内容填写在思维图上。
/
开心生气愤怒恐惧心惊胆战
\
(2)学生小组完成思维导图。
(3)交流。
①实物投影展示思维导图。
②请小组内三个成员分别读孩子、水手和猴子的语句,其他同学思考
猴子和水手的笑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用箭头把心理变化连起来。
预设:推动了孩子心理变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设计说明】通过思维导图让学生清晰梳理出水手的笑和猴子的逗弄对故
事情节的推动,直观又便捷地感受到侧面描写的作用。
2.品读文章高潮,分析船长睿智的处理办法
(1)心理补白。
22
出示PPT:
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
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电光火石间他想到——
请同学们用我们田忌赛马中学到的分析人物应对决策的方法,分析船
长的所思所想。
出示PPT:
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看见儿
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电光火石问他想到——
①通观全局的条件。
②可以采取的措施。
预设学生补白情况:
我的儿子怎么到横木上了?怎么能救他?自己爬上去?不行,无法带
孩子安全下来。让孩子自己下来?不行,会不小心直接摔到甲板上,轻则
重伤,严重的话就得死。求助空中救援?不行,时间太长,孩子的体力无
法坚持那么久。……
风平浪静的大海,会游泳的孩子,会游泳的水手们……
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向海里跳,逼着孩子从高空向海里跳。
(2)心理描写交流。
(3)通过对船长思维的分析,说说你想到了什么。
23
预设:在绝境中船长给孩子留下了一线生机,他真机智。
船长在面对问题时的应对策略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情况时,也应该先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
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设计说明】上节课所讲的应对策略分析方法,在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补白的
形式自主分析、实践得出结论。
3.品读船长的指挥,感悟船长的形象
(1)对比朗读。
PPT出示朗读片段:
女生读:当水手们全都吓呆时——
男生读:船长瞄准儿子,喊道:“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
了!”
女生读:当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时——
男生读:船长又喊道:“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齐读:孩子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
大海,把他救上了甲板。
(2)请你结合船长的指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①在其他人吓坏了时,凸显了船长的冷静和机智。
②作者的对比手法用得非常巧妙,在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船长的准确判断和
果敢的手段。
【设计说明】以读代讲、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感知人物的形象。
24
4.教师总结。
船长的做法看似残酷,但我们联系当时的环境,不难发现这一决定的
背后蕴含着一位船长极其丰富的航海经验、冷静沉着的惊人智慧和当机立
断的非凡勇气。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归功于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彩文笔。
课下大家可以多读读他的作品。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提示,按事情发展写一个探险故事。
2.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方法写具体。
3.借助情节切割,将故事中的人物心情变化线完成。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唤醒阅读积累,拓宽“探险”的视野
1.播放《海底两万里》片段。
2.让学生讲一讲喜欢的探险类书中精彩的环节。
预设:《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佛游记》等。
小结: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探险的目的不同,去的地方也不同,却带我
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惊险刺激的冒险。
25
(-)借助教材提醒,通过情节切割合理想象故事情节
1.根据探险故事需要,挑选探险伙伴。
你们喜欢探险吗?这次习作就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笔写出我们自己
的探险故事吧。请你读一读书中给我们提供的探险伙伴,看看这两组有什
么区别呢。
预设:
第一组的人物经验丰富,在关键时刻可以展现出他们的本事。第二组
人物和我们年龄相仿,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特点,但缺点也很鲜明。
2.明白了人物的特点、区别后,一会儿同学们就可以根据你写的探险
故事,从两类人物中各选一个适合你这次探险之旅的,相信这个人物一定
会对你的探险经历有帮助。
2.确定探险的场景、装备和险情。
书中向我们提供了非常适合探险的场景、适合携带的装备和可能会遇
到的险情,在创编故事的时候,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当然也可以写自己
设计的场景、装备和险情。
3.情节切割,让探险过程集中
本次习作重点表现探险的过程以及探险给我们带来的独特感受,所以
我们在写之前要进行情节的切割。
举例:
26
我和心细而胆小的张大胆去活火山寻找高纯度钻石。
情节一:进入死寂的无人区,张大胆被眼前的景象吓坏了,强烈要求
结束探险。
情节二:爬火山的过程中我俩的防毒面具坏掉,都想回去,却偶遇……
情节三:见多识广的向导带我们穿越火山边缘,一股热浪袭来,我
们……
情节四:我们退无可退,只能逃到悬崖边选择跳海,却又发生变故。
情节切割的方法其实就是利用故事中的人物不断出现,状况不断发生
来制造故事的悬念。如果你的故事已经确定好了,可以试一试你的情节切
割,最好能切割4到5个情节,故事可以写不完,等待后续。
(三)围绕“遇险”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脚手架安全施工与施工现场安全评估合同
- 青海墙体防水防潮施工方案
- 二零二四年度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合同协议2篇
- 二零二五版畜产品绿色包装设计合同3篇
- 图像加密标准与规范-深度研究
- 个体工商户门面租赁合同书2024版版
- 智能投顾研究-深度研究
- 2025年度车辆贷款合同模板编写指南3篇
- 专业升降机买卖合同(2024版)版B版
- 建筑结构优化设计-深度研究
- 湖北省石首楚源“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可研报告
- 医疗健康大数据平台使用手册
- 碳排放管理员 (碳排放核查员) 理论知识考核要素细目表四级
- 撂荒地整改协议书范本
- 诊所负责人免责合同范本
- 2024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 会阴切开伤口裂开的护理查房
- 实验报告·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集体备课教材分析主讲
- 电气设备建筑安装施工图集
-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件 第10章-地下建筑抗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