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历史-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历史-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历史-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历史-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4PAGE高中历史必修Ⅱ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师姓名:【课题】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服饰变革、断发放足、大众传媒、移风易俗方面变化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在掌握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结合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革,通过对近代社会生活巨变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由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2、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时代进步的结果,学习用历史唯物观看问题。2、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理解和尊重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理解“人类文明是在交流融汇中不断前进的”这一结论的深刻内涵。明白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史实难点:近代社会生活演变的原因【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角色扮演法、启发式教学法导入新课:以第一夫人彭丽媛的服饰造型导入。第一夫人的外交服饰,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也符合当下的时尚流行。不仅展现出其卓越的个人形象,更是国家形象与传统文化的符号与象征。服饰像一面镜子,能映出独特的时代风貌。那么,一百多年前,在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流行的时尚服饰有哪些?近代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学新课:出示本节课课题、课程标准、结构提纲一、发现生活的变—学生发现之旅二、探究生活的变—理解历史本质三、品位生活的变—解决现实问题本节课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同学们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变。第二环节:探究生活的变。第三环节:品位生活的变。课前咱们已经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服饰改革组、断发放足组、大众传媒组、移风易俗组,各自搜集整理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现在掌声有请服饰改革组的同学来给大家介绍。学生代表介绍:男装的变迁:长袍马褂到西装再到中山装女装的变迁:满族女装、汉族女装到旗袍清代到民国军装的变迁照片是凝固的历史,能感受到一个时代的气息,服饰改革组给同学们上演了一台精彩的服装秀。思考:1、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可以了解到近代流行了哪些服饰?长袍马褂、西装、旗袍、中山装等 2、近代服饰的变化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请看下面两组图片。教师展示:第一组图片:长袍马褂、西服革履晚清时期既有长袍马褂,又有西装革履。从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第二组图片:一品文官、九品文官的官服,可以看出等级森严。民国时期男女服装多元化,无等级限制。总结: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创造出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和旗袍“等级森严”——无等级限制、多元化过渡:一台精彩的服装秀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流动的痕迹,而近代的断发与放足则是一场从头到脚的革命。下面有请断发放足组的同学。学生展示:发型:第一组图片:图片1、清朝男子剃发蓄辫图(注释: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的标志,被人讥笑。“豚尾”、“半边和尚”,成为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图片二、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士兵剪辫子图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足形:第二组图片:图片1“三寸金莲”图片2裹足后畸形的脚图片3电影演员阮玲玉图片4穿高跟鞋的时尚女性。问题:1、根据课本概括近代是怎样革除结辫陋习的?清政府:自由剪发的法令民国政府:《剪辫通令》2、不缠足的原因是什么?民主平等思想影响维新人士推动过渡:断发放足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清军入关后,强令男子剃发蓄辫,辫子成为民族压迫的标志。断发:解放了男子的头,其实质是摆脱封建专制和民族压迫。放足:解放了女子的脚,有利于妇女冲破礼教束缚,追求男女平等。然而,当时却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想一想: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因受封建思想束缚,女子深藏闺阁极少外出,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仿佛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⑴主要是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尤为明显。⑵其次是女子多数足不出户,难以接触和接受新思想。总结过渡:在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经过易服、断发放足,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在外观上一变而新,同时近代国人的精神生活也更加丰富。下面有请大众传媒组的同学。学生展示:电影:视频黄晓明讲述电影110年。报刊:一些近代报刊的书影。近代报刊、电影的作用:传播时事、娱乐生活、普及科学、开阔视野请同学们结合教材以及大众传媒组同学的介绍进行知识抢答。报刊:阶段具体表现出现1815年,出版了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发行对象的中文期刊,之后,外国传教士又陆续创办了一系列中文报纸兴起(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期间,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之后,中国出现了各类报刊。(《申报》)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报纸之一。发展(维新运动期间)期间,国人创办了大量的报刊来宣传维新思想,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普及(新文化运动后)后,随着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电影:时间概况评价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戏电影中国最早放映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京剧短片(《定军山》)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1913年《难夫难妻》,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1931年(《歌女红牡丹》),旨在揭露旧礼教对妇女精神的毒害中国第一部(有声片)近代人民热衷于报刊、电影,而如今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今日关注(课下思考)在如今这个智能手机、数码产品“肆虐”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无论是吃饭、上班、聚会、坐地铁,甚至是上厕所,都是手机不离手,不曾抬过头。随着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低头族”。“手机依赖症”成了整个社会的“流行病”。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有何良策让低头族昂首挺胸地抬起头来?总结过渡:近代以来,随着中西交往的不断加深,西方社会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不断影响着中国人,中国的各种礼仪风俗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接下来有请移风易俗组:学生展示:日常礼仪清代:三跪九叩、长拜作揖民国初年:废跪拜、作揖,代之以鞠躬、握手称谓旧:大人、老爷新:先生、君另外两名学生在表演动作。第二组图片:婚姻习俗传统婚礼文明婚礼第三组图片:丧葬习俗厚葬1925年:孙中山讣告、追悼会问题:1、日常礼仪变化原因?西方礼仪冲击;民主共和精神影响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概不用;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约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2、新式婚礼与传统婚礼有何不同?男女平等、仪式简洁总结过渡:通过以上展示,我们了解到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咱们一起进入第二个环节探究生活的变。学生分组,结合材料合作探究: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政治:中国政府改革的推动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族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思想:西方民主平等思想影响过渡:同学们,有人说你们是最开放的一代,因为你们吃的丰富,穿的时尚,住的现代,思想前卫,行为新潮,那你们是如何品味生活的变化呢?探究(一):当我们感叹生活时,常用酸、甜、苦、辣、咸等味道来描述,请同学们结合近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谈一下你感受到了哪些味道。你有什么认识?在讨论后,有的同学认为近代生活近代生活象糖一样甜,为什么呢?当时的人们可以享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成果,可以穿西装,穿皮鞋,可以住洋房,可以喝饮料,可以看电影……人们在这些时髦的活动中是快乐的。而有的同学却说当时的生活味道是苦的,因为光怪陆离的生活只属于城市中的一小部分人,大多数人还在穷困之中,近代生活所以是沉重而痛苦的。另外有的同学说是辣的,因为当时生活挺有刺激性,甚至有的还说是怪味豆,五味杂陈……总结与过渡:酸甜苦辣咸,这就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味道。一百多年来,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从未停止。至上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我国改革开放日益深化,外来文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愈加明显,我们得到许多,也丢失了很多,甚至抛弃了很多,在生活中我们又体会到了别样的酸甜苦辣咸。例如: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其承载的文化也越来越轻。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请用一句话概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大国政治影响力的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西方针对中国的广告宣传越来越多,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不少美国、澳大利亚人都兴致勃勃地过起春节。这与近几年来国家对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密切相关。近几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通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民族传统节日定为国家法定假日。不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发表文章透露了今后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将重点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弘扬民族文化,请你献计献策!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投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做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建设者。3、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弘扬民族精神。4、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关心、帮助他人。5、树立远大理想,努力学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而努力奋斗等。教师总结: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的文化也大踏步进入了中国,中国人由最初的抗拒、排斥、被迫接受,到主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中西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外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中国人正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从一个民族的中国走向一个世界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应该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又应该保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对祖先创造的历史文化遗存怀有敬畏之心,用心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课堂小结】: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产生巨大冲击,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社会生活随之变迁。社会生活的变迁表现在服饰变革、断发放足、大众传媒、移风易俗等方面,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社会生活的变迁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板书设计】: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政、经、思变化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中国政、经、思变化服饰变革服饰变革原因断发放足原因断发放足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大众传媒社会生活变迁表现大众传媒移风易俗移风易俗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加快中国近代化进程【随堂检测】: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C)A.戊戍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护法运动2、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②都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3、(2010年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B)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课后作业口述史体验具体布置:采访自己亲属中的长者,请他们回忆并口述自己童年时代的生活(衣、食、住、行等)要求:认真记录整理文字资料,并保存录音资料(评选精品全班展示)学情分析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生特点分析】《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6课,本单元以近代化为主线,前5课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在其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属经济近代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对前5课的补充,属社会生活近代化。学生在此前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了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与表现,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同时学生通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政治文明历程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解力、逻辑思维能力有了初步提升,思维比较活跃、求知欲强,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经验和能力,课堂参与度较高。但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内容丰富、理论性强,学生原有的历史基础比较薄弱,历史学科素养和认知水平还是相对有限。因此,学生尚不能真正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理解可能会出现偏差;其文本解读能力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选择】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根据课程标准设置,了解近代中国在服饰、发型、足形、报刊电影、礼仪风俗方面的变迁是本课的基础,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高一学生理性思维较弱,对影响变迁的因素认识不够全面,因此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依据教材内容、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1、在重点落实上采用:角色扮演法、探究式学习的方式◆选取依据: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2、在难点突破上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分析归纳法◆选取依据: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创新能力、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分析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高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往往要求一节课目标明确,关注学情,符合课程标准和考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激发学习兴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本节课通过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史料创设问题探究情境,采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初步掌握阅读、分析、理解、归纳、概括、论从史出等基本历史学科技能。本节课以第一夫人彭丽媛的服饰造型导入,伴随着欢快的轻音乐,滚动播放第一夫人彭丽媛2013年3月首访俄罗斯的四套服饰、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日西式着装、2015年9月访美的四套服装、2015年10月访英的三套服装。以现实生活中的服饰热点导入,迅速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出了本课的学习主题。了解近代中国在服饰、发型、足形、报刊电影、礼仪风俗方面变化的史实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为突破重点,设计了教学环节一:通过同学们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变。课前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第一组:服饰改革组、第二组:断发放足组、第三组:大众传媒组、第四组:移风易俗组,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并把搜集的有效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整理成ppt,以备在课堂上做展示交流。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课上各组推荐代表展示成果,分别介绍四个方面的变化,移风易俗组即兴表演传统社交礼仪和文明社交礼仪。学生展示时,教师扮演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并及时加以点评。学生展示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深入探究相关问题。让学生课前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由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自主的学习者,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十分踊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为突破难点,设计了教学环节二:通过两组文字材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生活的变。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基本历史学科能力。通过参与小组讨论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进一步理解社会生活与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认识问题。情感教育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了突出情感教育,我设计了教学环节三:品味生活的变。教师设计两组活动,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生活的含义,并为弘扬民族文化,献计献策。而后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情感升华。★活动(一):当我们感叹生活时,常用酸、甜、苦、辣、咸等味道来描述,请同学们结合近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谈一下你感受到了哪些味道。你有什么认识?★活动(二):对比至上世纪末,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年轻人热衷过洋节,中国传统节日气氛越来越淡,而近几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如何弘扬民族文化,请你献计献策!学生在谈感受到哪些味道时,十分踊跃,受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的带动,我对学生的即时点评也十分精彩。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又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最后教师通过极富感染力的语音进行情感升华。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学生品味、献计献策、教师情感升华,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层层递进,潜移默化当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总之,本节课设计即有深度又有趣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很好地落实了三维目标,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配合默契,精彩频出。得到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赞扬。但是也有点遗憾:因为时间有限,对现在生活中很多人沉迷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成为低头一族的问题课上没有让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其危害而是把这一问题放到了课下。教材分析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1、在本单元中:《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6课,本单元以近代化为主线,前5课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在其冲击下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属经济近代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也是对前5课的补充,属社会生活近代化。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2、在高考中:以往本课在高考中所占比例不大,但近几年逐渐上升。近5年来,在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考点上,全国共考过18道题,在大众传媒的发展这一考点上,全国共考过5道题。我们应该引起足够重视。【教材内容分析】:本课主要描述了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也开始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本课内容较多,但一个“变”字贯穿始终。本节课有三个子目:断发易服、报刊与电影、移风易俗。分别介绍了近代中国在服饰、发型、足形、报刊电影、礼仪风俗方面的变化。基于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与整合,确立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一、发现生活的变—学生发现之旅。将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第一组:服饰改革组、第二组:断发放足组、第三组:大众传媒组、第四组:移风易俗组,让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展示在工业文明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二、探究生活的变—理解历史本质。借助大量的史料,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三、品味生活的变—解决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教材目标分析】:根据本课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课标要求及其在高考中的地位,结合学生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近代中国在服饰、发型、足形、报刊电影、礼仪风俗方面变化的史实,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②探讨变迁的原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由学生分组自主搜集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再现近代社会生活的场景。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小组讨论、分析归纳、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历史就在身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爱国情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教材重点难点】重点:了解近代中国在服饰、发型、足形、报刊电影、礼仪风俗方面变化的史实。◆确立依据:根据课程标准设置,变迁是本课的基础,也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难点:探讨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确立依据:高一学生理性思维较弱,对影响变迁的因素认识不够全面,分析起来有一定难度。评测练习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C)A.戊戍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护法运动2、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A.①正确②不正确B.①②都不正确C.①②都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3、(2010年江苏单科)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B)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工业的发展全球史观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与文明史观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文明的融合。新航路的开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文明的融合。近(现)代化史观近(现)代化史观“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眼光向下的历史”关注社会底层人物、平常小事与日常生活。社会史观社会史观5、课后作业:写一篇小论文:以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的口吻写出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的感想,题目自拟,体裁不限,300字左右。提示:三方面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及影响。(评选精品全班朗读)课后反思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讲完本课后我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有几点收获,也有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一、几点收获:1、创设情境,从现实走进历史。以第一夫人彭丽媛在不同社交场合的精美服饰造型导入。现实生活中的服饰热点,既能迅速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浓郁的学习兴趣,又切合本课主题。2、主题突出,建立体知识框架。本节课以“变”为主题,将内容整合设计为三部分:发现生活的变—学生发现之旅,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展示在工业文明影响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探究生活的变—理解历史本质,借助大量的史料,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导学生分析探究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原因。品味生活的变—解决现实问题,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化。这样,就可以把课本变成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的立体知识框架,也符合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3、学生主体,激无限学习潜能。自学、互学、展学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无限的潜能。学生自学环节准备充分,搜集材料有代表性,能反映典型问题;展学部分形式活泼多样,有文字、图片,数字、视频、表演等多种形式,精彩纷呈。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学生快速全面的发展。4、多元角度,理性辩证探历史。提供经典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分析引起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基本了解变的概况后,通过参与小组讨论理解现象背后的原因,进一步理解社会生活与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密切联系,学会从多角度分析认识问题。5、品味生活,换位思考谈认识。当我们感叹生活时,常用酸、甜、苦、辣、咸等味道来描述,请同学们结合近代社会生活的某些现象,谈一下你感受到了哪些味道。你有什么认识?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参与意识,又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同时学会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问题。6、今夕对比,利渗透情感教育。对比至上世纪末,在外来文化影响下年轻人热衷过洋节,中国传统节日气氛越来越淡,而近几年来中华传统文化正影响着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你认为该怎样正确看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如何弘扬民族文化,请你献计献策!学生讨论交流后自由发言。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赏识性评价。学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同时学会辩证地看待中西文化。7、情感升华,彰显历史之魅力。最后教师进行情感升华:进入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侵入,西方的文化也大踏步进入了中国,中国人由最初的抗拒、排斥、被迫接受,到主动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中西文化水乳交融在一起,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文明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外交流的范围越来越广,中国人正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从一个民族的中国走向一个世界的中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要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又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用心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且能够以创新的精神发展传统文化。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最后一句话让学生齐声说出)可以很好地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即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二、不足之处:精心设计完一节课,并展示出来,收获颇多,但也有些遗憾和需要改进之处,如:现在生活中很多人沉迷于手机(网络)不能自拔成为低头一族的问题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讨论其危害,对解决学生现实问题或许会有一些帮助。总之,教学总是在些许遗憾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学无止境,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魅力。课标分析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影视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课标解读】:这一专题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史学工作者拓宽历史研究领域,加强对人类社会生活历史研究的趋势。此专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可以教给学生鲜活的历史、有激情的历史、平民的历史,有利于渗透社会史观。本节课重点掌握近代中国在服饰、发型、足形、报刊电影、礼仪风俗方面变化的史实,探讨变迁的原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从变迁的的史实中,引导学生尊重人类文明的多样性,既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激发爱国情感,又要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课标实施】:(一)教学环节一:发现生活的变◆自学、展学:课前将学生分成了四个学习小组,第一组:服饰改革组、第二组:断发放足组、第三组:大众传媒组、第四组:移风易俗组,让学生以教材为依托,通过图书馆、网络、社会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资料,并把搜集的有效图片、文字、音频等资料整理成ppt,以备在课堂上做展示交流。进行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课上各组推荐代表展示成果,分别介绍四个方面的变化,移风易俗组即兴表演传统社交礼仪和文明社交礼仪。学生展示时,教师扮演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并及时加以点评。◆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