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古诗欣赏
中考试题汇编(截至2021年)目录TOC\o"1-5"\h\z\o"CurrentDocument"关雎(《诗经》) 2\o"CurrentDocument"兼葭(《诗经》) 5\o"CurrentDocument"式微(《诗经》) 8\o"CurrentDocument"子衿(《诗经》) 8\o"CurrentDocument"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8\o"CurrentDocument"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14\o"CurrentDocument"石壕吏(杜甫) 19\o"CurrentDocument"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19\o"CurrentDocument"卖炭翁(白居易) 22\o"CurrentDocument"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25\o"CurrentDocument"送友人(李白) 29\o"CurrentDocument"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32\o"CurrentDocument"卜算子•咏梅(陆游) 34关雎(《诗经》)关雎《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昔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者菜,左右米之。窈窕淑女,莓瑟友之
参差暮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笔”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4分)【参考答案】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开头从“关关皇鸠,在河之洲”写起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贴切自然,意蕴丰富。(2021贵州遵义)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存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莓瑟友之。参差苕菜,左右茎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2分)【参考答案】【分析】《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
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存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诗中“窈窕淑女”一句可以知道,她文静、美好,善良。从“参差存菜,左右流之”可以知道,她劳作姿态优美。所以,她会让君子“寤寐思服”。(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关雎》中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存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荐菜既得而“采之”“若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兼葭》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是运用了“兴”的手法--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现代诗人贺知章的《回延安》中也大量地运用了“兴”的手法,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一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答扁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示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一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二【参考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参差不齐的昔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参差不齐的存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参差不齐的存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点评】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歌基本意思:.结合关健词语理解诗歌内容;.注意重点句子。(2020陕西)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参差若莱,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特莱,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存莱,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6.选出对《关雎》理解有误的一项()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出一。种幽静氛围。“参差苻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表现了男子夜长不寐时绵绵不断的思念。“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
(2018内蒙古通辽)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侬称今我来思,雨雪等磨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荐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谷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衣之。参差暮菜,左右茎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①对上面两首诗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B.霏霏:雪花纷飞的样子。C.洲:水中的陆地。D.友:亲密朋友。②《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意思是。③判断对这两首诗分析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A.《采薇》是一首描写戍边士卒生活的诗。诗中主要抒写了兵土们戍边作战的艰苦生活及其对心中恋人的思恋之情。()B.《关雎》是一首非常美好的爱情诗。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C.《关雎》中“君子好逑”“寤寐求之”“寤寐思服”“钟鼓乐之”等诗句是诗中男子对心中恋人爱慕之情的直接表白。()D.在写作上,《采薇》运用了寓情于景、借物抒情的手法,《关雎》则是一唱三叹,反复吟咏,充分体现了《诗经》在创作手法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19.①D(3分)②美丽善良的姑娘,君子的艰险配偶。(2分)③AX。BJ。CX。DJ。(2014四川自贡)关雎
《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存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存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存菜,左右茎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5.(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2分)(知识范围:古诗鉴赏;能力层级:理解、评价:难度0.50)(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参考答案】(2分)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1分)。(答出“比兴”“兴寄"''豆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2)(2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2。降沈西桂林)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相关链接:0“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0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参考答案】《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宜综合评分。参考评分点:点出写景句与写情句,2分;意境分析具体,2分;表述恰当,1分。)(2005年福建莆田中考试题)兼葭(《诗经》)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斑。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唉。溯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3分)【参考答案】(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思对即可)(3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2018贵州安顺)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诋。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溪。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2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1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参考答案】(2分)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意思对即可。(3分)D(2016河北)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下列对《》的节选诗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蒸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溯涧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匆匆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D.选文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表现内心的情感。(2015广西梧州)兼葭《诗经》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洞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延。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唉。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2015山东淄博)兼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垠。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淡。溯涧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泄。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分)12、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参考答案】10、(2分)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11、(2分)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意对即可)12、(共2分)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分),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1分)。(2012贵州安顺)兼葭(节选)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其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1)简要分析“蒸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2)请写出此诗押韵的汉字。(1分)【参考答案】11.(1)通过描写“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1分),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俳恻)的思想感情(1分)。(2)苍、霜、方、长、央。(1分,漏一字不得分)(2010四川眉山)兼葭《诗经》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涧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涧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垠。兼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淡。溯洞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让。2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兼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去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焦灼。B.《兼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C.《燕葭》“兴”的特点突出。“兼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D.《燕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21.A考查点:此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中心、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但设计得很巧妙,容易出错。解题思路:《兼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没有写求之不得的情感,所以A是错的。(2009新强乌鲁木齐)式微(《诗经》)(缺)子衿(《诗经》)(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3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2分)答:【参考答案】.【答案】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答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2019北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峨眉山月歌李白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峨眉山月半轮秋,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影入平羌江水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发清溪向三峡,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思君不见下渝州。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在异乡为官的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如同比邻而居”。“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船行平羌江上,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联描写友人即将离京赴任蜀州,诗人遥望蜀地,视线却为风烟所遮,心头萌生淡淡的伤感。B.《峨眉山月歌》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江而下所见之景,“峨眉山月”与诗人千里相随,触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C.《峨眉山月歌》后两句叙写诗人江上行船的旅程,表现了诗人离友人越远就越加思念的情感。D.《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峨眉山月歌》皆为离别而作,两首诗均充满了离愁别绪和难以释怀的悲戚之情。【参考答案】8.【答案】【小题1】C【小题2】D【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各诗句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ABD.正确。C.有误。“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故选:Co(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解答此题,要在充分理解两首诗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感有所把握。ABC.正确。D.有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故选:Do答案:(1)C(2)D本题考查诗歌鉴赏。解答此题时,需要学生具备基本的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技巧。把握住从意象到意境,再到作者情感的基本思路进行作答。同时注意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选项进行逐一对照,判断正误。本题考查两首诗歌,并对两首诗歌进行了对比阅读,有一定难度。但是鉴于两首诗均为课内诗歌,只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认真巩固,可以顺利答题。(2019山东青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诗中的“宦游”“无为”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2分)答: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答: 【参考答案】(1)宦游:出外做官。无为:无须,不必。(2)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劝勉,即使身在天涯,只要心意相通,仍像在身边,表达了诗人的乐观精神。【解析】先翻译句子的意思,然后按照要求答题。(2017广东广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分).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2分)【参考答案】.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2分).“辅”示例: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1分)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I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望”示例: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1分)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共2分)(2014河南)采薇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罪罪。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1)《采薇》选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一首(体裁)。(2分)(2)两首诗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请分别结合诗的第四联简要分析。(4外参考答案】(1)《诗经•小雅》 五言律诗 (2分,每空1分)(2)①《采薇》表达成卒内心孤独、无限悲伤的感情: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对友的宽慰劝勉,以及豁达昂扬的惜别之情。(4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2013四川绵阳)【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丹阳送韦参军©严维丹阳郭里②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注解:①参军,官名。②丹阳郭里,地名,今属江苏,是诗人送别朋友的地方。.这两首送别诗的感情基调有什么不同?(2分).【乙】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怎样将诗人的感情表达得含蓄动人的?(3分)【参考答案】.示例——甲诗:高远旷达(积极乐观)(1分),乙诗:凄凉哀愁(1分)。评分标准及说明:各1分,不要求说法完全相同..示例一:这句诗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景物中寄寓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含蓄动人。示例二:这句诗语言精练传神。如“尽”,诗人长久独立江边,连点点寒鸦都飞尽了还不忍离去,可以看出诗人时友人情意的深长。或如“悠悠”,写思念之情像悠悠江水一样绵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评分标准及说明:能扣住表达的手法或语言分析,1分:能联系诗歌分析,内容不空洞,1分;答题语言,简明通顺,1分。(2010江苏扬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郁。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B)A.这是一酋剥开生霹的送别诗。诗人抒写惜剧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剥而悲伤。B.遮酋诗聪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睡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古深情而富有哲理。(2007湖北襄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郁。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⑴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小女儿一般哭鼻子、抹眼泪(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送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参考答案】10.⑴.C(2分)(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2分,意对即可得分)(2005贵州铜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郁。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10.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C领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之时像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参考答案】10.D(2005青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郁。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品味:“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参考答案】4.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5.摆脱「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2003年江苏连云港中考试题)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诗歌颔联着一“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水汽弥漫的样子;着一''撼"字,.(1分)(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2分)【参考答案】8.(1)示例: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汹涌澎湃、博大、雄浑壮阔等)的气势。(1分)(未答出角度,只答出“波浪汹涌的气势”可得全分,意近即可)(2)示例:①诗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渴望有人引荐的心愿。②尾联用典故,巧设喻,表达出诗人希望张九龄引荐自一出仕,为国效力的情感。③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委婉表达渴望得到引荐,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2分,答出一点或就某联赏析,言之有理即可)(2019湖北天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诗人眼中的洞庭湖。“”的意思是太平盛世。(4分).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意图是什么?(4分)【参考答案】(4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2分)。圣明(2分)。(4分)气势磅礴(意思对即可)(2分)。寄寓自己的理想抱负,希望得到张丞相举荐(2分)。(2019四川内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24.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2分)2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参考答案】24、【答案】(2分)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1分),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1分),(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时诗歌语言的理解能力。三四两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王维的诗句“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5、【答案】(2分)本诗委婉地表达了诗人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1分)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1分)(意思对即可)【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与诗歌的主题有关,品味语言,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四句中可以得出作者想做官而没人引荐,不能为民谋利的苦衷;希望能够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两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土,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诗人借了这句古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及(2017四川资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里隐喻自己,言外之意是.(2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作简要赏析。(3分)【参考答案】.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共2分。每空1分,意近即可).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共3分。意近即可)(2014湖北鄂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⑴本诗标题与全诗内容是什么关系?请简要说明。(2分)⑵本诗尾联中的“徒”字有哪几层意思?(4分)【参考答案】(1)A只是概括作答,如:标题统领全诗(照应全诗、概括全诗),二者是总分关系。(只得一分)B直接具体作答,如;“望洞庭湖”对应诗歌前四句;“赠张丞相”对应诗歌后四句.(得满分2分)C先概括作答。再具体分析说明:或者相反。(答案正确。得满分2分)(2)表层意思:白白地(徒劳地)羡慕别人钓鱼,(2分)深层意思:白白地(徒劳地)羡慕别人当官,自己不能,盼人引荐.(2分)评分说明:1、包含四个要点:(1)白白地,徒劳地;(2)白白地羡慕别人钓鱼,自己没有鱼具;(3)白白地羡慕别人当官,自己没有途径;(4)回我想当官,诸你引荐!意思相近即可、2学生答案可能形式多样,但核心应围绕表层、深层”作答。3.学生有其他解释,又能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但原则上不能给满分4分。(0214四川绵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 )和( )的特点。(2分)8、全诗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7、雄浑壮阔,气势博大8,想为国出仕,渴望得到引荐(意思相同即可)(2013湖南衡阳)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中的"太清"意思是。(2分).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D.全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参考答案】7.天空8.D(2010上海)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17.解释下面的词句。(2分)①太清: ②端居耻圣明: 1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J”,错误的打“X”。(4分)TOC\o"1-5"\h\z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洞庭湖。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欲济无舟楫”写涛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参考答案】.①指天,天空。②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2分,一小题1分。.AV,BJ,CX,D4分,一项1分。(2006四川自贡)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揖,端居耻圣明。坐现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对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CA.诗的一、二句写出了洞庭湖八月水涨,水天浑然一体的景象。B.诗的三、四句中的“蒸”字显示出洞庭湖丰厚的积蓄,仿佛广大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郁郁葱葱:'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C.诗的七、八句以“钓”为喻,表达了诗人因出仕无望而产生的归隐之意。D.这首诗借景抒情,前半部分写景是为后半部分的抒情做准备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欲济”“羡鱼”的比喻,委婉表达诗人的愿望。【参考答案】答案:LC(2006湖北襄樊)石壕吏(杜甫)(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手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答: 【参考答案】.D解析:该诗主要考察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胃”、“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2018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手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5.⑴诗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句中“飞”“渡""洒挂胃”“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2分)⑵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一【参考答案】15.⑴描写肆虐⑵民生疾苦(民生艰苦)忧国忧民(2015广西百色)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死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1)”归来倚仗自叹息中的“倚仗”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3分)(2)''自经丧乱少睡眠”变现了“我”怎么样的情感?(2分)【参考答案】(1)老无力。叹息的内容:自己的苦;周围人的苦;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苫。(2)作者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思路解析】杜甫这位诗人和他的生活背景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这首诗只要把握住了作者由己及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情感,难度也就不大了。(2014广东广州)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7、这段文字节选自唐代诗人杜甫的《 》 (1分)8、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分)答: 9、请对这段文字中划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2分)答: 【参考答案】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8,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9,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的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2012河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3、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2分)4、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2分)5、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3分)【参考答案】3、唐代杜甫4,示例: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怒号”,这儿子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5、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土,他宁可独受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2008山东济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胃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解释诗中加线词。俄顷: 何由彻:.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填空:段③中的画线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并渲染了特定的;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参考答案】17.一会儿通(彻夜、通宵).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时间氛围、气氛暗淡愁惨(悲凉、悲哀、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例如: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③……(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2005年贵州贵阳中考试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叙事诗,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将卖炭翁的命运与他所烧所卖的炭紧紧联系在一起。”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个字,写出卖炭翁既无奈、悲愤,内心却充满着希望。D.全诗层次清楚,脉络分明;笔法简洁,语言精练,处处显出诗人的匠心。(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找出两处并分别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分析】《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此诗以个别事例来表现普遍状况,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强的社会典型意义。全诗描写具体生动,历历如绘,结尾戛然而止,含蓄有力,在事物细节的选择上和人物心理的刻画上有独到之处。【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C.有误,“惜不得”的意思是舍不得。太监差役们硬是要把一千多斤的炭抢走,卖炭翁舍不得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差役们把辛苦烧的炭抢走,从中可以体会到卖炭翁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没有充满着希望。故选:C«(2)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卖炭翁》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进行对比,衬托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进行对比,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答案:C(2)百姓的辛苦和炭的重与使者的骄横和交换物的少且不实用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统治阶级苛政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2021广西百色)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歌讲述了卖炭翁的悲惨故事。(1分).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3分)【参考答案】
【分析】《卖炭翁》的序是“苦宫市也”,就是要反映宫市给人民造成的痛苫。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派人去市场上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诗中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诗歌内容。本讲述了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的悲惨故事。(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手把文书”的“把二“口称敕”的“称",“回车”的“回”,,,叱牛”的“叱”,“牵向北”的“牵二这五个急迫连续的动作,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暴露无遗,也使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更加突出。答案:(1)卖炭翁以伐薪烧炭艰难维持生计却横遭掠夺(2)表现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也使卖炭老人的悲苦形象更加突出。参考译文:行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斑白十指漆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换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不值钱希望天更冷些。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拂晓他急忙驾着炭车轧着冰路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就在集市南门外泥地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两个骑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他们手里拿着文书嘴里称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百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买炭的钱了。【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二要把握形象。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2020河南)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救,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绢一丈续,系向牛头充炭直。.赏析“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3分).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3分)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参考答案】22.这一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1分),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2分)。(如果只答到“表现诗人对卖炭翁的同情”(2018贵州遵义)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6.卖炭翁“卖炭”是为了换得和o(2分)7.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伐薪烧炭”强调了卖炭翁劳动生活十分艰辛。“何所营”交代了卖炭翁穷困不堪的生活状况。“可怜”表现了作者对卖炭翁艰难处境的同情。“愿天寒”突出了卖炭翁不怕天寒地冻的精神。【参考答案】6、身上衣口中食7、C(2分)A(1分)(2016上海)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8.依据这组诗的某个共同点,分别阐述你对这三首诗的理解。枕石竹里馆题破山寺后禅院高攀龙王维常建心同流水净,独坐幽篁里,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身与白云轻。弹琴复长啸。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寂寂深山幕,深林人不知,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微闻钟磬声。明月来相照。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参考答案】【答案】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个人的观点态度,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解析】【分析】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运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写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题破山寺后禅院》写清晨游寺后禅院的观感,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故答案为:示例1:三首诗都抒发了远离尘世的快乐。《枕石》中诗人枕在山石上,静听流水,遥望白云,忘却时间,忘记身形,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竹里馆》中诗人独坐、弹琴、长啸,和明月相伴,感受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漫步古寺,在内静谧祥和的氛围中参悟出禅意。示例2:三首诗都用映衬手法表达情感。《枕石》中的钟馨声使暮色中的深山更显幽深,传递出诗人断绝尘世的心境。《竹里馆》中琴声、长啸与竹林的幽静相互映衬,诗人内心的淡定与环境的幽静自然融合在一起。《题破山寺后禅院》的钟馨音使清晨的古寺更显清幽,诗人淡泊的情怀、内心的感悟随着钟磬音起伏飘扬。示例3:三首诗都通过多种角度的描写表达情感。《枕石》中诗人看悠悠的白云、清澈的流水,产生物我相融之感;听若有若无的钟磬声,断绝尘想,神往物外。《竹里馆》中诗人看明月,听琴音,感觉月华如水荡涤胸怀,淡然自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诗人看古寺、高林、曲径,体味远离尘世的快乐;听袅袅钟磬音,参悟禅意。【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的赏析和比较阅读。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三首诗,理解各自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抒发的情感,然后比较分析作答,分析内容相同之处的理解要在理解两首词的作者、写作背景、内容的基础上完成。(2019浙江衢州)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请描绘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所展现的画面。(3分).品读诗歌,请说说诗人是怎样巧妙地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的。(3分)【参考答案】(3分)示例:颈联描绘的是一幅空灵幽静的画面(答到“幽静”特点即可)。
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欢唱;潭水清澈,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倒映在水中,心中的尘世俗念顿时涤除。(3分)诗歌描写日照山林,曲径通幽,花木青葱,山水空明,钟磬声声等景色,营造了一种清幽雅致的意境;禅房《院)环境的清幽雅致、山光水色的清明空灵,正与诗人除去杂念,追求禅意的心境相契合,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曲径通幽”蕴含了人生道路曲折、漫长(深远),需要人们不断探索的哲理(学生从此诗中衍生出的哲理,言之成理即可)。诗人就是这样巧妙地将景、情、理融为一体的。(2019广西桂林)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o(3分).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2分)【参考答案】.(3分.)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2分)''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意思对即可)(2014黑龙江大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6.(3分)“悦”“空”两字是此联诗的诗眼(核心),山光使乌儿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顿时涤除(1分)。“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愉之情(1分);“空”既写出了后禅院景之幽静,更表达出了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7(1(汾分)(1)不矛盾(1分)。这是采用了以声衬静(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衬托)的表现手法(1分)。周围一片寂静,只有袅袅的钟磬声,和作者向往佛门清净的心情相吻合
(1分)。(观点1分,表现手法1分,分析1分;只有观点,没有分析不得分;若答矛盾,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013江苏连云港)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21.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22.对“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点评不当的一项是:( )(2分)A.这两句是本诗最大的亮点,是全诗的最高境界,有此两句境界全出。B.山光水色,曲径花木使鸟儿怡然自得,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C.互文互义、相得益彰。D.“悦鸟性”与“空人心”形成对比,鸟性之悦为人心之空作了铺垫。2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21.C(2分)22.D(2分)23.不矛盾(1分)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二(1分)(意思正确,表述清楚亦可得分)(2006新疆)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⑴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B.三、四两句用“曲”“幽”“深”等字目R表现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净的环境。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D.这首诗题为“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⑵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流露出了诗人倾向。【参考答案】(1)D(2)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颇为浓厚的禅隐(2004四川资阳)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乌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1)第三、四句表现了破山寺后禅院环境^ •的特点。(1分)(2)第五、六句表现了作者的心境。(1分)(3)“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1)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1分)(2)思念故乡(1分)(3)①透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H出、冬去春来的变化。②透露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调。④“生”、“入”用拟人手法,更有情趣。(不局限于此,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2分)(2003河南)送友人(李白)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下列对诗歌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这里有山的青绿,有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B.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友人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诗人对友人的担忧之情,溢于字里行间。C.尾联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也只能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这离群的马嘶鸣。马犹如此,人何以堪?全诗至此悠然而止,意蕴深远,令人回味不尽。D.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2)本诗的颈联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是经典名句,请你比较这两联诗在情感上的异同。(3分)【参考答案】12.(1)B(2)相同点:都表达了在离别时对友人的深厚情谊;(1分)不同点:李诗主要表达“我”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担忧;(1分)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1分)(2021四川南充)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2、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颔联中“蓬”指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此处喻指诗人。B.颈联巧妙运用“浮云”“落日”作比,隐喻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C.“挥手”写出了分离时的动作,流露出诗人看似潇洒,实则不舍的心情。D.面对离别,“班马”尚且“萧萧”悲鸣,人何以堪?全诗以此作结,令人回味无穷。13、请发挥想象,描绘诗中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4分)【参考答案】12、B13、(2)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山上草木葱绿,好一派生机景象。一条波光粼粼的流水,环绕在城的东边,潺潺而过。(2020湖南永州)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黄鹤楼
崔颠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蚂洲。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愁情.(2分).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故人”“普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参考答案】.思乡7.A(2019上海)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23.请将首联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请简要分析尾联中细节描写的作用。【参考答案】(2分)远远望去,青翠的山峦静静地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好一幅动静相生、寥廓秀丽的图景!说明:意近即可。(2分)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马鸣犹作别离之声,衬托了离情别绪。说明:意近即可。(2010湖北恩施)送友人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1)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诗。(1分)(2)自选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2分)【参考答案】9.(1)送别(1分)(2)(2分)答案提示:从修辞,词语,思想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分析•(言之有理即可)(2010云南普洱)卜算子•定慧院寓居作(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2分).“拣尽寒枝不肯栖”表现出词人怎样的品质?(3分)【参考答案】13.描写的意象有“缺月"''疏桐”"漏”“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氛围。(2分。意象答出“缺月”“疏桐”“漏”即得1分,作用1分。意思答对即可)14.这句词的意思是孤鸿找遍所有寒枝也不肯栖息,表现出词人志趣高洁、坚守理想的品质。(3分。“志趣高洁”“坚守理想”,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2020山东日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 —的氛围。(2分)(2)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参考答案】【分析】《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作者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断”即指深夜。(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能力。《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答案:(1)漏断清冷、孤寂(2)①《卜算子》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孤鸿”的形象表现出作者被贬黄州时孤寂、高洁自许、不随波逐流的情感。②《定风波》以自然界的风雨象征人生中的风雨,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参考译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有谁见到幽居的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潇潇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点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必须理解诗歌基本内容;.联系诗歌写作背景和主题进行分析。(2020四川南充)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从内容上看,上片用来烘托“孤鸿”的孤独形象,下片用它的行为来表现它的卓尔不群。(3分).简要赏析“缥缈孤鸿影”的意境。(3分).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参考答案】.缺月疏桐漏断人静不肯随意栖息(3分).孤鸿若有若无,也许就是词人心灵的投影,与词人合二为一。写鸿“惊起”“有恨”“不肯栖”,表现了作者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3分).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养宠物租房合同范例
- 包装物购销合同范例
- 中介合同范本样本
- 农副产品马蹄收购合同范本
- 别墅土建付款合同范本
- 凉山校园保洁合同范本
- 人资服务合同范本
- 全款车抵押合同范本
- 公里桩合同范本
- 劳务派遣未签合同范例
- 国家电网公司输变电工程工艺标准库变电工程部分
- 农贸市场消防整改报告
- 海上风电场工程结构安全监测建设规范
- 三会一课培训
- 压力管道焊接2020年压力管道检验师培训课件
- 职业培训政策课件
- 2016广东省排水管道非开挖修复工程预算定额
- 《建筑设备安装与识图》混合式教学课程规范(课程标准)
- 2024年云南省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医疗卫生公务员招录1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模拟试卷(答案详解版)
- 《体育开学第一课:体育常规教育》课件
- 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申请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