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现行货币政策论文
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研究一. 前言2007年和2008年,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化为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2009年和2010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央银行为了防止经济的冲击,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化为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2011年和2012年,在宽松的经济政策下,虽然促进了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经济中长期风险增加和物价上升,央行将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化为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和2014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缓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面临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货币政策的研究,了解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原因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更加具体的了解货币政策在中国宏观调控上的作用和意义。二.中国近年货币政策现状(一)2007,2008年“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2007年,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价格涨幅上升的形势,货币政策逐步从“稳健”转为“从紧”。物价高速增长。2006年第四季度以来,在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出现了较快上涨。进入2007年11月,包括猪肉在内的农产品以及整个物价仍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07年11月CPI同比涨幅达到6.7%,这是1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此前,中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已经连续3个月超过6%。全球普遍面临较强的通货膨胀压力,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并屡创新高,我国2008年第一季度CPI涨幅为8%,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持续攀升,8月份达到10.1%的高点。经济过热。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率达到13%;在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外贸保持20%-30%的增长,外贸顺差不断扩大。面对中国高涨的经济,国外热钱疯狂涌入,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空前高涨。市场流动性极其充裕,上证指数从2005年点达到2007年10月的6124点,出现全民投资热潮,经济过热的迹象非常明显。针对经济形势的明显变化,2007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内价格水平存在上涨压力,经济面临过热,国际环境趋于复杂的背景下,统筹考虑总量及结构因素,央行频繁动用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行票据等货币政策工具。一年内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6次加息。利率政策的效应逐步显现。一是融资成本上升,有利于金融机构和各类经济主体适当衡量风险,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二是连续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导资金流向,调节和稳定通胀预期。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2008年,投资增长过快势头逐步缓解,物价趋于下降,外贸增长速度有了一定程度放缓。2008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0.1万亿元,同比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9%。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过热有抑制作用,2007和2008年的货币政策主要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促进物价稳定。(二)2009,2010年“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9月,雷曼公司破产,次贷危机进一步升级演变成国际金融海啸。美国次贷危机蔓延加深,在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明显加剧的大背景下,外部需求明显收缩,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城镇失业人员增多,经济增长下行的压力明显加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调整了货币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按照既要保持经济平稳,又要抑制物价过快增长的目标,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配合四万亿刺激计划。2008年年底开始,央行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四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明确取消对金融机构信贷规划的硬约束,积极配合国家扩大内需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加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货币信贷保持快速增长,有力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货币总量持续快速扩张,货币流动性增强。在四万亿刺激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下,中国经济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形势,2009年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3.5万亿元,同比增长8.7%,经济增速逐季加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增长进一步加快,经济回升向好的趋势得到巩固。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稳定有促进作用,2009和2010年的货币政策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目标---促进经济稳定。(三)2011-2012年“稳健的货币政策”2009和2010年宽松的经济政策,虽然促进了经济的稳定,使经济企稳回升,但也带来了一些负效应,经济中长期风险增加和物价上升。2011年到2012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央行实施开始稳健货币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货币政策开始收紧。2011年前三季度,面对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的形势,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先后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共3个百分点,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共0.75个百分点,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引导货币信贷增长平稳回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开始出现放缓,货币信贷增速平稳回调。2011年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85.2万亿元,同比增长13.6%,增速比上年低6.1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8%,增速比上年低4.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7.47万亿元。物价压力缓解,经济平稳增长。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消费需求稳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物价涨幅总体回落,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国际收支更趋平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1.9万亿元,同比增长7.8%;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经常项目顺差占GDP的比重降至2.6%。2013年前三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38.7万亿元,同比增长7.7%,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基本与2012年持平。与其他金砖国家3%的经济增长和较高的物价涨幅相比,中国经济虽然也出现下滑,但仍保持相对较低的下滑幅度,经济保持稳定。中国的物价得到控制,物价保持稳定。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有稳定作用,2011年到2012年的货币政策实现了货币政策的双目标---促进经济和物价的稳定。(四)2013年和2014年“依然是稳健的货币政策”2013年,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依然缓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面临经济结构性的问题,央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新一届领导层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注重经济“质”的提升。虽然2011到2012年和2013到2014年货币政策都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货币的供应量都有管控(关于量的管控不再赘述)。但2013年和2014年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改善,经济“质”的提升。今年资金市场时常出现资金紧张局面,尤以6月份最为紧张。6月份,市场出现了钱荒。市场资金面出现罕见紧张局面。6月20日,银行间隔夜拆放利率和回购利率均超过13%,隔夜回购利率竟创出30%的历史最高点。银行间市场利率飙升,但到处借不到钱;股票、债券市场暴跌,市场信心接近崩溃。为什么中国的广义货币(M2)余额已经突破百万亿元,创下世界纪录,银行还这么差钱?有专家解读:今年中国货币M2余额破百万亿元大关,但其增速比去年同期都慢了下来,新一届党政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再用货币增发货币超发来支撑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不可持续发展了,需要扭转这一“刺激经济增长”的方略。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并且更扎实地做好金融风险防范。这是6月8日以来半个月时间,国务院和央行第三次做此表态。专家认为,该政策明确传递出当前我国货币调控的总思路,即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摒弃靠货币信贷扩张和大规模资金投入来拉动经济的发展老路。传递出加大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信号,用好增量,就是要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把钱用在刀刃上。这表明了政府“宁可牺牲速度,也要把经济结构调整好”的决心。虽然2013年的货币供应量保持稳定,但货币的使用效率提高了,资金从产能过剩的行业流出,“三农”、小微企业、中小企业、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获得更多资金支持。2013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新的进展,反映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对经济提质有促进作用。三、近年货币政策造成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由于近年总体宽松的货币政策,2013年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5.4万亿元,货币供应量约为经济总量的2倍,比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的比重高。经济刺激政策的弊端也显现出来,由于货币供应量的放大,物价不断上升,经济结构更加失衡且经济风险增大。(一)物价上升。2010.11月从“蒜你狠”到“姜你军”,从“豆你玩”到“糖高宗”,从“药你苦”到“棉里针”,从“苹什么”到“玉米疯”……这一年里,农产品一路领涨物价,网络流行语的接力棒也从年初一直传到了年尾。2011.09月CPI上涨6.1%,食品类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3.4%,其中,粮食价格上涨11.9%,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8.4%,猪肉价格上涨43.5%物价大幅上升,让老百姓的生活开支大幅上升,生活质量下降。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原材料价格上升,使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经营环境恶化。(二)经济更加失衡,经济风险增加。贷款量激增,主要流向政府支持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这些行业受益的主体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生存环境更加恶化,经济国进民退。贷款主要用于投资,投资比重上升,经济依赖于投资造成经济失衡,经济结构恶化。贷款主要是由国企和政府借的,政府的项目并没有充分规划,低效益的项目容易导致亏损,地方政府未来的财政状况堪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国企低效率使用资金造成产能过剩。贷款量过快增长,很多资金改变了用途,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泡沫积聚。由于近年总体宽松货币政策的副作用,中国的经济风险增大,经济结构更加失衡。四、化解货币政策负效应的解决措施(一)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紧银根,着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协调性,适时适度的进行预调微调。(二)落实国务院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精神,适当调整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推动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更多地将信贷资源配置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三)继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之后,又相继推动建立金融机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行机制。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使用。继续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四)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贯彻宏观稳住、微观放活和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的要求,货币政策坚持总量稳定、结构优化的要求。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保持定力,精准发力,适时适度预调微调,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流动性总闸门的调节作用,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平稳适度增长。(五)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把政策落到实处,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结构调整,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引导和巩固经济稳中向好的走势。继续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市场机制的作用,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有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推出一系列的金融措施,优化信贷结构,引导信贷支持实体经济。这些措施旨在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推进经济降杠杆和去产能化,推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光电信息实验1》课程教学大纲
- 《人际关系学》课程教学大纲
- 2024年出售门禁集装箱合同范本
- 2024年出品商委托生产合同范本
- 2024年承接潜水工程合同范本
- 医疗技术与医疗道德
- 2024防松螺母行业市场趋势分析报告
- 2024技术咨询合同模板
- 2024工程工程合同范本
- 2024至2030年中国平开纱窗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江雪》-完整版课件
- 2022-2023年(备考资料)口腔医学期末复习-口腔影像诊断学(口腔医学)历年真题精选一含答案10
- 爱劳动讲卫生主题班会课件
- 邮政储蓄银行-产品经理(个人消费贷款)-试题+答案
- 铣削深搅水泥土搅拌墙技术规程-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
- 个人住房公积金提取申请表
- 医院评审院感访谈及检查内容
- DB12-T1059-2021行洪河道堤防工程安全监测技术规程
- GB 18582-2020 建筑用墙面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 建筑垃圾处理方案(4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