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相遇》获奖科研报告_第1页
《反复相遇》获奖科研报告_第2页
《反复相遇》获奖科研报告_第3页
《反复相遇》获奖科研报告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反复相遇》获奖科研报告关键词:肌理材料;情感;符号;空间;形与色

一、题材的选取

油画肌理将泥土沙子渗入颜料追求粗糙感的画家有很多,比如:尚杨、朱进等。泥土作为历史的载体、文明的载体、情感的载体,它的象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沙子的特征粗糙、有涩味、朴实、有厚重感。它能使画面最初的效果呈现一种可触性。因此我选择了一种与自然有关的沙子,它是从泥土中分解出来的,它有泥土的色泽,也有它自身的形状,形色俱全。正因为它的体积可以给画面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可以绘制许多色彩,从而画面变得更加透气,生动,可以更好的传达画面的主题和内容。

我选取的戏曲人物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是经过加工改造所呈现的。女舞者半身以裸体的形态表现女性的人体美,通过点线面结合来展现其绘画语言。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就像泡在水里的茶叶,越泡越淡,这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无疑是一种遗憾。

二、创作过程

(一)作品草图的构思与绘制

将两者结合,运用多种绘画语言进行绘制,使画面的时间和空间融合在一起。画面愈简而愈多,画面的构成性讲究“未完成性”。在线条与斑点相结合中,作品人物由混沌中突显,运用光色营造画面效果,探索形与声的突破来表现空间的合唱。人物的动态与神态以及比例有夸张之态。借用人物作为载体,表现我眼中的世界。凸显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材料的表达就是你的思想和观念的表达,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画面如何才能给观者一个视觉上的平衡?人物的动态和形象要如何安排?又为了不和现实中的戏曲人物太过相似,对人物的比例和动态进行夸张,使其富有张力,饱满。人物的脸部用线和面,头发的形状借鉴了古代仕女的形象加以主观,来使整个氛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色彩以暖色调为主,沙底的安排布局是疏密粗细结合,人物上的沙更薄更细,其他地方会使用更厚更粗一些的沙。为了使肌理形式丰富,人物脸部会贴有蛋壳,选取蛋壳是因为人物的脸部区别于其它质感,变得光滑些。这样的画面语言会更加丰富。沙底后会用墨来统一色调,把水墨倒在沙底里使其流淌于画面,接着用丙烯颜料再薄薄的刷一遍,使凹凸效果更加明确和丰富。由于沙子的颗粒感会使色彩笔触很难绘上去,所以刚开始会用丙烯薄涂色彩,薄涂色彩可以让缝隙间有颜色,并且不会影响沙子本身的色彩。薄涂色彩的时候会把油画框立起来,让颜色流动下垂,表现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刚好可以和人物动态呼应,人物完全处在自得其乐的情境之中。

(二)肌理表现的初步构想

对于绘画材料,每个艺术家的选择都不一样。粗颗粒的每一个都是实体,不透明,但是大面积的平涂在画上却会有透明的感觉,因为有体积,空间大,所以不容易着色下面的形状,正因为不能均匀涂抹,加上多质与多色的混合,会产生有趣的效果。

(三)肌理沙子和人物的特征作用效果

这种肌理与人一样有着一种自由的状态。人物奔走的姿态带有几分谐趣和别致,五官虽简单,却足以传达出对舞台和戏剧的热爱,享受与其中。人物上半身以裸体姿态,突破传统思想,表演者把自己奉献给舞台,以纯粹之心追求艺术之本。

画面色调是暖色调,色彩受肌理的作用丰富又统一,统一中又有变化,用单纯的色彩才能描绘出逼真的造型与质感。

(四)创作过程

在选取画框的时,考虑了较多时间,因为两个人物的动态有向外延伸的趋势,使得气与韵由画面散发到画外。选择了粗的亚麻布,它有利于沙子的覆盖和承受。第一遍的沙子会安排的疏一些,这样层次感就会更强。沙底后面会用墨来统一色调,墨的材质相对稳定,把水墨倒在沙底里使其流淌于画面,墨用淡墨,这样画面会更透气。接着用丙烯颜料再薄薄的刷一遍,使凹凸效果更加明确和丰富。考虑到沙子的颗粒感会使笔触很难绘上去,所以刚开始会用丙烯薄涂色彩,薄涂色彩可以让缝隙间有色彩,并且不会影响沙子本身凸出来的色彩。薄涂色彩的时候会把油画框立起来,让颜色流动下垂,表现一种状态。这样可以与人物呼应,达到一种平衡。经过反复上色,使得层次感更加丰富,绘画语言多样。

两个人物的形态以淡墨来突出,像中国画的水墨人物于混沌中冒出,若隐若现,在似与不似的状态之间。待干透之后会用砂纸把人物的脸部与上半身处打磨一下,这样刮刀更易附色,上色之后的颜料未干就需要用小笔把五官勾勒出来,透出些许肌理的颜色。除人物外,其它地方均是用油画颜料薄涂色彩,颜色的纯度要高一些。红色的视觉冲击力很大,有着活跃、积极、向上的感染力,它是一种情绪型的颜色,与舞台中的这两个人物相辉映。与中国画相比,油画的绘画方式更具有邏辑性,它在画面布局、色彩搭配、刻画上都更严谨,因此较中国画而言更具有趣味性。

三、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创作过程中,肌理的形成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自然肌理的形成虽然更具有趣味性,但也要在可控的范围内。由于墨水在沙子上会起到堆积效果,使得画面不透气。因此,在作画过程中用毛边纸吸去多余的墨,并且重复多次,这样的色彩效果才会更浓厚、有层次感。在薄涂丙烯颜料的时候易将沙子的颜色覆盖,这样肌理的效果就微乎其微了。加上已有的底色,每一层都不能把之前的颜色完全覆盖,所以在涂完色彩之后会立即用棉花去吸附部分色彩,并重复多次,使其纹理效果更强、绘画语言更丰富。这样丰富的视觉效果会从底层到最表层以及左邻右舍共同形成和谐的画面感觉。绘画过程中,两个人物的空间也不够,未能突出主题的视觉中心。因此,我用色彩拉开这个空间,因为偏冷会有往后退的感觉,另一个人物我就会多一些偏冷的色彩。实践中,只有不断的出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四、总结

肌理是一种表象,是艺术家运用某种物质与相应的处理手法所造成的组织纹理,肌理是画家的一种运用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