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教育科举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1页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教育科举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2页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教育科举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3页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教育科举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4页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和教育科举公开课一等奖市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及教育制度第一节

中国传统天文历法一、天象观测与认识的不断发展一、中国古代先民很早就积累了丰富的天象知识。例子有二:1、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陶片,有太阳、月亮和星座的彩绘纹饰,印证了远古先民对天文现象的认识。2、传说尧舜时期就有了“观象授时”的专职人员。天文历法郑州大河村彩陶片山东日照尧帝遗址天台山二、汉代天文学有了很大的发展,关于天象的记录非常丰富汉代,关于天体结构曾出现了三种不同说法,即宣夜说、盖天说和浑天说。

张衡在浑天说的基础上,发明了利用水力转动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见下图:三、魏晋时期天文历法的重大成就之一,是发现了“岁差”东晋虞喜发现冬至点实际上是缓慢移动的,一周年不等于一周天,周年与周天间之差叫岁差。祖冲之根据自己的观测计算,证实了岁差的存在,这是世界天文史上的首创。四、隋唐时期

是我国天文发展的辉煌时期在实际观察与计算、天文仪器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唐代天文学家张遂。张遂得出子午线长一度为351.27唐里,是我国古代天文学上的一个创举。张遂和梁令瓒等创制了“黄道游仪”:测量星辰经纬度的天文仪器——见下图黄道游仪五、宋元时期,天文学成就也很突出六、明清时期,设有国家天文台——“钦天监”,总掌天文观测。中国人在阿拉伯人之前,是全世界最坚毅、最精确的天文观察者,并在很长一段时间(约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0)几乎只有中国人的记事可供利用。——李约瑟二、历法修订和日臻完善1、夏代有《夏时》2、商代有了较完善的历法(用干支记日)3、战国的《夏小正》,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有了八个节气4、西汉初年,《淮南子·天文训》有了完整的24节气5、汉武帝初年,司马迁等人改订《太初历》,这是我国保存下来的第一部完整的历法6、魏晋南北朝时期,祖冲之修订的《大明历》,第一次将“岁差”运用到历法中7、唐代张遂编成闻名中外的《大衍历》8、宋代时先后颁布了18部历书。9、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编订了新历法《授时历》,极为精确。10、明清时代,引入西方的天文地理观念。

第二节中国传统医药学中医与京剧、国画一起被誉为“三大国粹”一、中医学的发展商代:甲骨文上记载许多疾病的名称西周∶《周礼·天官》把医师分为内科、外科、饮食卫生科3类;王庭里设置专门的医官春秋:“六气”病理战国:“神医”扁鹊:望闻问切、针灸、按摩、手术、汤药秦汉:已经建立起完整的医学体系。它对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现象和治疗方法的解释,包含着辩证观点西汉: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总结秦汉以前的医学临床试验;总结出脏腑经络学说和病因学说;记载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知识;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奠定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素问》记述病理现象和治疗原则,《灵枢》记述了针灸法2.《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有关医学家淳于意的20多例医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案

神医扁鹊东汉:1.张仲景(医圣):著有《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这是我国第一部论述多种外感热性病的专著同时涉及妇科和外科等疾病。他还总结出中医“四诊”“八纲”等一整套辩证原则和治疗方案2.外科专家华佗:刮骨疗毒、麻沸散、创伤药、五禽戏——健身体操张仲景

华佗画像魏晋之际:1.王叔和:著有《脉经》,阐述24种脉相的状态及其症候,保存许多珍贵的医学资料,奠定我国古代脉学基础。2.皇甫谧:著有我国古代第一部针灸专著《甲乙经》,详述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厘定当时的输穴总数和部位,详细介绍针灸操作的各种方法。晋代:葛洪,编有《金匮药方》,后从中择出实用部分著为《肘后救卒方》,阐述某些病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对传染病也有一定认识。隋唐:1.医疗分科:内科、针灸、妇婴、痈疽、金疮、耳眼五官2.疾病鉴别:痘疮、霍乱、麻风、鼠疫、肺结核、疟疾、痢疾等传染病都能作出正确诊断3.隋朝名医巢元方的《诸病源候总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书中对病因、症状的分类鉴别达到高水平,对传染病、寄生虫病、伤寒、麻风有精确论述4.孙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首次列举妇女幼儿疾病,创造脏病腑病的分类系统孙思邈画像宋代:1.太医院设有大方脉、小方脉、风科、产科、眼科、口齿咽喉科、针灸科等9科2.王唯一:撰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详细记载人体359个穴位的名称和666个针灸点3.陈言的《三因极——病源论》和许叔微的《脉法图》,对病理学和诊断学的发展做很大贡献5.宋慈的《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金元时期:四大医家——刘完素(寒凉派创始人)、张子和(攻下派代表)、李杲(补上派代表)、朱震亨(主张滋阴降火)明代——鼎盛时期:1.瘟疫论的提出和人痘接种2.吴有性著《瘟疫论》,指出传染病的传染方式是空气、与患者接触,这是传染病学上的重大突破3.人痘接种法,是世界免疫学的一大跃进二、药物学的成就史前:神农尝氏百草发明中药以后,中草药成为数千年里中国人治病的主要方式商代:用植物种仁来治病西汉:铜盆、铜钥匙、铜滤药器、金针、银针等医疗用具东汉:《神农百草经》对药物的性能、用途、加工作了具体说明唐代:1.孙思邈(药王)的《千金方》记载800多种药物,丰富了传统中药宝库2.政府组织编写《唐百草》收录药物899种,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的药典明代:李时珍——药物学的集大成者,著有《本草纲目》(重点)。收录药物1892种,对每种药物的形状、气味、性能、功效作了详细说明。《本草纲目》是对我国传统医药学的一次全面总结,在世界药物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时珍画像第三节中国传统数学一、十进制、筹算、珠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制记数的国家之一商代:甲骨文中对一、十、百、千、万各有专称,可对十万以内的自然数进行计算西周:“数”为“六艺”之一,数学已发展为独立的学科,人们已初步掌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方法,并把数学运用于生产实践春秋战国:1.数学已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等各个领域。2.为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人们发明一种简便的运算工具——算筹,其记数方法分纵、横两个摆法,通过移动、重新摆放算筹进行计算。算筹的发明,开创了人类用工具进行数学运算的先河宋代:在筹算的基础上,珠算应运而生。珠算就是运用算盘,进行加减乘除和开方等计算的方法。珠算的发明,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世界文明的又一最大贡献二、勾股定理与圆周率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周髀算经》(重点介绍)记载先秦时期的数学成就。以商高回答周公问题的形式,提出“勾3股4弦5”的勾股定理的一个特例。《周髀算经》中测量太阳高远的陈子测日法,是勾股测量术的发展,也是重差数的先驱,比起西方“测量之祖”泰勒斯测量金字塔的成就是毫不逊色的我国最早计算出圆周率的精确值并发明了割圆术汉代以前:周三径一,误差较大魏晋之际:数学家刘徽发现“周三径一”是圆内正六边形周长与直径的比值,进而创立割圆术,算出圆周率值是3.1416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在前人成果基础上,经过艰辛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圆周率的计算,求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人。他还用两个分数表示圆周率,355/113为密率,22/7为约率,作上下两限来规定数值的有效范围祖冲之的画像三、《九章算术》《九章算术》系统地总结了西周至秦汉时期我国数学的重大成就,是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标志《九章算术》把应用计算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类,包括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加减法则、联立一次方程解法、二次方程解法等《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数学流传最久、影响最大的一部数学代表作,对日本、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和欧洲数学的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唐代:王孝通《缉古算经》提出三次方程式的正根解法,对我国古代代数学上的方程式论有卓著贡献宋代:1.秦九韶《数学九章》创立“大衍求一术”,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2.杨辉《详解九章算法》创造“垛积木”,后人称:“杨辉三角”金代:李冶《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对“天元术”进行系统论述,使我国代数学中增乘开方法发展到比较完善的阶段元代:朱世杰《四元玉鉴》把“天元术”发展为“四元术”,对古代数学的发展贡献显著清代:数学研究呈现出一股热潮1.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下,数学家梅文鼎、梅彀成陈厚耀、何宗周、明安图等合编《的数理精蕴》是一部总结性著作,相当于清代中国的数学百科全书2.明安图《割圆密率捷法》证明了“圆径求周”、“弧背求通弦”、“弧背求正矢”,还推导出“弧背求弦”、“弧背求正矢”、“通弦求弧背”、“正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矢求弧背”,总成“割圆九术”第四节中国传统科技发明造纸术

纸的发明史是中国人对世界文化发展的伟大贡献,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时间进展史前龟甲兽骨、青铜器皿、绢帛、竹木西汉丝絮制成的纸植物纤维纸东汉和帝“蔡侯纸”—蔡伦改造后的植物纤维纸唐朝传到朝鲜、日本、中亚各国,又经阿拉伯传往欧洲火药我国是火药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和生产火药兵器的国家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发明的

秦汉方士们开始炼制“金丹”魏晋炼丹活动更为兴盛。炼丹家认识到,点燃硝石、硫磺、木炭的混合物,产生猛烈的燃烧和爆炸唐初孙思邈《丹经内伏硫磺法》明确记载火药的性能及制作方法。这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爆炸物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元火药广泛应用在军事上北宋仁宗时曾公亮《武经总要》对火药的武器名称、用法何配方作了详细记载北宋末年宋军用纸筒装石灰何硫磺制成“霹雳炮”金军以铁壳制作炸弹称作“震天雷”南宋时发射型管形武器“突火枪”问世,这是近代枪炮的前身元代火铳(便枪、炮)是早期的金属管形武器明代多级火箭火药的制作方法,在南宋时由海上传至阿拉伯。蒙古西征时,又由中亚传至欧洲各国,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的进程印刷术唐朝以前图书的流传,只能靠抄写,效率低,易出错唐朝初年受图章捺印、石刻锤拓等图文复制方法的启示,人们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彩色印刷是我国印刷史上的辉煌成就宋代印刷业进入全盛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是排版印刷的开始,堪称人类印刷史上的空前革命元代王祯发明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后来又有了锡活字、铜活字,极大促进中国印刷事业发展中国的印刷术于唐朝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又传到欧洲,后来成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封建斗争中有力武器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传播起重要作用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用天然磁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向仪器“司南”北宋用磁石摩擦钢针,使钢针成为带有磁性的磁针。用磁针制作“指南针”,应用于军事、生产、航海、日常生活、地形测量等许多方面南宋指南针与方位盘连成一体,创制出更具实用价值的罗盘,这是指南针发展史上一大飞跃二、丝绸与陶瓷技术丝绸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至少在四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养蚕、缫丝、织绸的技术了。西周后期诞生了多彩织物——锦春秋战国时期丝织业已相当发达,生产出绢、锦、罗、纱、绣、绦。秦汉时,栽桑、养蚕、缫丝、丝织已普遍成为农民的家庭副业。丝织品种类繁多,质地细腻,图案精美,达到极高水平。长寿明光锦汉代素纱衣素纱禅衣西汉身长128,通袖长190厘米,重49克。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湖南博物馆藏

绮地“乘云绣”

西汉

长50,宽40.5厘米

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丝国”西汉开辟丝绸之路,精美的丝绸由此被大量运往西域,再从西亚转到欧洲各国。轻柔华美的丝绸被欧洲人看做光辉夺目的珍品。至少明代以前,从世界范围的生产和科技情况来看,属于中国首创的项目数量之多、水平之高,是当时任何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但是,中国传统科技也有其固有的不足之处:1.过分注重实用性。这种实用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使科技不能进入更高层次,构建独立的科学体系。2.突出直观经验型。忽视对客观事物具体深入的逻辑分析和系统的科学实验,致使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第一节中国传统教育一、不断发展完善的官学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独特的教育机构——官学产生夏朝就有了学校“庠”、“序”、“校”殷商时代,学校分大学、小学西周时期,教育机构进一步完善,学校分国学和乡学,辟雍和泮宫。只有贵族子弟和有极少数“国直俊选”才能入国学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出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各诸侯国纷纷兴办教育汉代官学亦分为中央和地方两类。中央官学主要是大学(太学),地方官学称郡国学校。从中央太学到郡国学、校、庠、序的封建教育体系正式形成。汉代学校制度为后来学习制度的发展和完备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割据战争和阶级矛盾使官学处于时兴时废、若有若无的状态晋代分国子学和太学南北朝时期,学校教育以北朝为盛。北魏设五经博士;南朝宋文帝在京师设四学,打破儒家一统教育的状况,对后世专科学校的设立及分科教学制度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唐代教育复兴汉代教育的传统,又继承魏晋以来学校教育的成果,并全面地加以发展,使学校教育达到新高峰,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学制体系。中央国子监下设六学,门下省设二官,尚书省祠部设崇玄馆,太医署设医学,太卜署、司天台太仆寺等都有自己的所属学校。地方学校通设经学、医学宋元明清时期,大抵沿袭唐代学校体制。至清代,学校体制已相当完备二、经久不衰的私学春秋战国时代,“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社会对新兴文化的教育需要为私学的产生创造契机当时,一批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私学大师,不仅留下教育经典,还提出系统的教育思想孔子创办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孔子开一代风气之先河,打破了官学垄断学校教育的传统格局私学的产生使学校教育开始走上官学、私学并存的二元轨道,私学在教育方法、教学体制等方面形成自己特点,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富有建设性的一步汉代接受私学教育的人,同样可以出仕。因此,当时经师私讲之风日盛,有压倒官学之势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息,官学若有若无,私学应时而兴隋唐时期,官学繁荣,私学亦颇旺盛宋代以后,除书院外乡村私立的蒙学非常普遍,其中家塾是最普遍、最方便的教学形式中国古代教育一直存在官学和私学两大系统。私学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学在官府”、官学教育垄断的格局,使教育活动开始从政治活动中相对独立出来三、后起之秀——书院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南唐时期的庐山国学,是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起源北宋初年,讲学之风勃起,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门生的重要场所南宋是书院的兴盛时期,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组织之严密和制度之完善,堪称空前南宋书院的鲜明特色: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实行“开放”政策学生可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学生中途易师;教学中注重问难辩论;书院中师徒关系融洽明清两代,书院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但是,自由讲学与封建专制是矛盾的,封建政府力图扼制自由讲学之风,多次用残酷手段大规模摧毁书院自元代至清末,官方对书院的控制日趋严格,加强了财政、思想上的监督,书院从民办逐渐纳入官办,失去本来特色清雍正11年,政府正式下令官办书院。从此,书院开始从僻寂幽静的山林向中心城市发展,各省城相继建立书院清代书院虽然已官学化,但由于政府的允许和经费有所保证,学生有参与科举考试的出路,启发者又大大超越前代。书院遍及城乡。到1901年,清政府下令将书院改成学堂。书院这种教育形式在经历1000余年结束了其历史使命四、各式各样的专门学校中国最早的专门学校是东汉鸿都门学。该校专门招收没有名望的贵族子弟,教学内容为辞赋、小说、尺牍、字画等,学生毕业后可封官拜爵。它突破了“独尊儒术”政策,把学校的概念扩大到非经典的教学,为后来的各种专门学校的设置开辟了道路唐代出现了律学、书学、算学、医药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等门类多、范围广的实用学科学校这种实用学科学校的建立,比西方早1000年左右。但这种优良传统未能很好地发扬光大,反而出现停滞和倒退现象第二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在为封建国家发现和选拔人才方面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一、科举以前的选官制度尊贤选士中国古代的治国之道,主要依靠两条:尊贤、选士——选用人才。“治国之道,本在得贤”—班固人才与官禄是结合在一起的。但春秋战国以前,选士做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春秋时期,齐桓公时代,“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士居第一察举、征辟由秦及汉,选官的方法为察举、征辟察举/举荐:高级官员经过考察把人才推荐给朝廷。对象是官府属吏和地方学校学生,科目有贤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经等。被荐之外,也可以自荐。征辟:由皇帝或官府直接聘请有名望的人来做官弊端:范围有限、所选未必都是贤才曹操颁布“求贤令”,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魏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人法”,又称“九品中正制”,通过对朝廷任命的“中正官”的品评,按等录用曹魏后期,选官制度沦为门阀制度的工具南北朝时期,豪门士族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