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考语文必备知识(记叙文阅读)_第1页
2023中考语文必备知识(记叙文阅读)_第2页
2023中考语文必备知识(记叙文阅读)_第3页
2023中考语文必备知识(记叙文阅读)_第4页
2023中考语文必备知识(记叙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备知识

一、散文相关知识

知识点1散文的特点、分类

①篇幅短小;②立意集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叩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

特点心思想;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⑤表现方法

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于一体。

写景状物散文:①写景类:七上第一单元《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七下第二单元《土

地的誓言》;八上第四单元《昆明的雨》。

②状物类(托物言志):七下第五单元《紫藤萝瀑布》;八上第四单元《白杨礼赞》;八下第一

单元《安塞腰鼓》《灯笼》。

教材写人记事散文:七上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散步》,第三单元《再塑生命的人》;七下第一

散文单元《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第二单元《老山界》,第三单元《老王》,第四单

类型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八上第四单元《背影》。

议论性散文(哲理):八上第四单元《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

回忆性散文:七上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下第一单元《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第三单元《阿长与〈山海经〉》;八上第二单元《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

游记散文:八下第五单元《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

知识点2散文表达技巧

1.常见修辞手法

注:可结合第三部分积累与运用专题二''考点4语言运用”中的修辞知识一起复习。

判断依据:一般都包含本体和喻体,含有“像”“是”“如”“比如”“比作”等

比喻词语。

(七上P5)作用:①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以鲜明的印象;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人

[省卷2022.8(2);便于接受;③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让人加深体会。

兰州2020.例:《春》中“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

B卷13(1)]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标志词:像)该句把雨比作

牛毛、花针、细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的细密,表达了作者对细雨、春天的喜爱

之情。

拟人判断依据: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或思想感情。

(七上P9)作用:①将物人格化,描写形象;②表意丰富,表达生动而有趣。

[兰州2020.例:《济南的冬天》“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

B卷13(1)、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

2018.17(2)]法,赋予小山以人的情态,把小山写得很温情,生动有趣,个性更明显。

判断依据:把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

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组成的句子。

排比

作用:①句式整齐,增强气势;②长于抒情,更有气魄;③叙写透辟,条分缕析。

(七下P46)

例:《土地的誓言》“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蟋,在那沉

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运用排比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判断依据:只要含有夸大或缩小现实的词,以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特点就可以判断

为夸张,一般体现在数字、动作等词语中。

夸张

作用:①烘托气氛、加强渲染;②引起联想效果,给读者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八上P42)

例:《壶口瀑布》“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

得一根不剩。”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现了黄河河底漩涡之急。

判断依据: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应或

相近的意思。作用:①句式整齐,结构一致;②形式优美,音韵和谐;③增强语

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对偶例:《说和做一一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这两句都是主谓宾结构,字数相等,句中“口”和“行”,“巨人”和“高标”词

性相同,句意相近。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表达出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赞

扬。

判断依据: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出现。

反复

作用:①多次强调,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②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兰州2021.

例:《安塞腰鼓》中“好一个安塞腰鼓”多次出现,形成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气势,

A卷12⑴]

推动情节的发展和情绪的高涨,抒发了作者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

判断依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不需要回答。

作用:①态度鲜明;②加强语气,抒情强烈。

反问例:《白杨礼赞》“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

的农民?”用副词“难道”和否定词“不”反问,表达了作者对象征北方的农民的

白杨的赞美,同时加强了语气。

判断依据:为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现出来,自问自答。

设问作用:①自问自答,引人注意;②启发思考。

例:《老王》“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运用

设问,抒发作者对老王的感念与愧作之情。

判断依据: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

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

作用: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通感

例:《紫藤萝瀑布》“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

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将嗅觉和视觉互通,花香也有了颜色,写出作

者面对紫藤萝瀑布时的愉悦梦幻之感。

2.常见表达方式

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的描绘,给读者留下真切、具体

描写的感受和印象。

作用:突出描写对象的特征和意义,生动形象。f见共有知识“描写方法”。

穿插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观点,或者借以直抒胸臆。

议论

作用:揭示所写内容的意义,突出中心。

是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抒情

作用:突出感情,增强感染力,引起共鸣。

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说明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说得清楚明白,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一见共有知

叙述

识“叙述顺序”。

注:①散文线索一见共有知识“线索”。②散文常见表现手法一见共有知识“表现手法及结构手法”。

二、小说相关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的一种文学体裁。

知识点1教材小说分类

类型篇目

古典小说九上第六单元《智取生辰纲》《范进中举》《三顾茅庐》《刘姥姥进大观园》

七上第五单元《猫》,七下第三单元《台阶》,七下第四单元《驿路梨花》,七下第六单元《带

现代小说上她的眼睛》(科幻小说),八下第一单元《社戏》,九上第四单元《故乡》,九下第二单元

《孔乙己》《溜索》《蒲柳人家(节选)》

七上第四单元《植树的牧羊人》(绘本故事),《走一步,再走一步》;九上第四单元《我的

外国小说

叔叔于勒》,九下第二单元《变色龙》

知识点2小说的三要素

要素知识梳理

在三要素中居于第一的重要地位,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

分类及作用:①主人公f作品的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主人公展开,从而反映主题;

②次要人物f主要用来烘托主要人物;③线索人物一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线索f见

共有知识“线索”。)

人物例:《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是小说的主人公,丁举人是次要人物,对丁举人的侧面描写,

反映了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奠定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我”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者,

客观上起到了贯穿全篇的线索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f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正侧面描写(直接、间接描写)、细

节描写与场面描写等。详见共有知识“描写方法”。

(1)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例:《蒲柳人家(节选)》的何大学问本是粗人,得了“何大学问”

的称号之后,竟当真做起了“学问人”,追求真学问,表现出他崇尚知识、好面子、有点虚

荣的形象。

人物

(2)对比、比喻、夸张突出人物性格例:《蒲柳人家(节选)》①别看一丈青大娘能镇八方,

她可管不了何满子。(对比)②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比

喻)③何满子在奶奶身边长大,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夸张)

情节是小说矛盾冲突的演变过程。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过程,有的还有序

幕和尾声。除此之外,部分小说情节还可按照原因一结果(逻辑);期待一破灭(心理);悬念

一结局(技巧)的过程梳理。

情节

作用:承上启下;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设置背景;埋下伏笔;刻画人物形象。

例:《我的叔叔于勒》期待于勒(开端)一追述于勒怎样从全家的“恐惧”变成“希望”(铺

垫)一在船上发现于勒(发展)一从船长口中得知真相,幻想破灭(高潮)一躲避于勒(结局)

定义:对特定的社会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描写范围大至整个社会、一个时

代,小至一个家庭一个处所。描写内容可以是室内陈设、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时代特

征等。

社会

作用:①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

环境

会关系;②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交代人物身份,表现(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分析环境对情节的作用: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④分析环境与主题的关

环境系:揭示社会本质特征,点明主题。

定义: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还包括人

物活动的时间、地点等。

自然作用:①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提供人物活动

环境的场景;渲染气氛。②分析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烘托人物心情:衬托人物形象。

③分析环境对情节的作用:为后文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④分析环境与主题的关

系:深化作品主题。

知识点3情节叙述的人称及视角

特征:以“我”“我们”的口吻展开记叙。第一人称“我”有时是作者本人,有时是经

过艺术加工的“我”。

第一人称

作用:①作为文中的线索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②作为事件的见证人,增强文章的

(我、我们)

真实感。③文章语气显得亲切自然、真切生动,便于心理描写,便于直接抒情和表现主

题。④衬托或侧面烘托主要人物。

特征:用“你”“你们”的口吻展开叙述。一般是以配角来做主角,将真正的主角(隐藏

主角)作为配角来叙述,以第二人称的思考模式与态度来评判主角,其实意在讲述隐藏主

第二人称

角的故事。

(你、你们)

作用: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③用于物

时,有拟人效果,蕴含情感,叙述亲切自然。

特征: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他(她、它)、他(她、它)们”的口吻将人物的经历、

第三人称

事件的经过告诉读者。

(他、她、它,

作用:①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显得客观真实;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形式

他、她、它们)

比较灵活自由;③用于物时有拟人效果,叙述亲切自然。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人称同时使用的。

特征: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可以使作者随意地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

处理。

作用:①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洞悉一切,作品中

的人物、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②随时对人物的思想及

全知

行为作出解释和评价,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进行加工处理。

视角

例:《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叙述者以全知视角叙述了刘姥姥这一社会底层的农家

老妇来到京城贵族之家,与上流社会的贾母、王熙凤等人一同进餐。在这一叙述

过程中,叙述者随意调动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为主体情节服务,无论人物

还是故事情节都有充足的展开空间。

叙述视角

特征:限知限觉的视角,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去叙述事件的过程,特点是叙

述讲究遮蔽作者的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去推理、判断和评价。

作用:①给人一种亲历的感觉,可增加真实性与亲切感。②能使读者的能动性发

有限

挥到最大限度,去想象故事背后的故事,故事以后的故事。

视角

例:《我的叔叔于勒》中,以“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

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

的角度道出的。

主视作用:主视角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对整个故事情节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

角与用;副视角则能将主体事件的碎片缝合得天衣无缝,生动完美地展现事件的原初

副视形态。

角例:《孔乙己》中,以“我”作为主视角对孔乙己的经历进行了讲述,中间夹杂以

掌柜、喝酒的人等副视角阐述,完整地连缀起每一段叙事的线索。

注:①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关系:不可简单对立,有时,叙述人称不变,但叙述视角却变化了;采用

第三人称的小说,有些作者并不全采用全知视角,而是在全知视角中插入某一人物的有限视角。②视角

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是多个叙述视角交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每个叙述视角的功能是不

一样的,但穿插起来可以使叙述立体化、更自由、有变化,能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物和主题。③回

忆性散文一般采用双重视角一一儿童和成人视角,这个叙述视角是审视问题的角度,回忆中童年视角的

天真烂漫与当前成年人角度的理智成熟互为补充,交相辉映,理性而又充满温情。如《阿长与〈山海经〉》

中,鲁迅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又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童年和阿长。儿时的感受使文章富有

童趣,成年的视角则使文章充满了温情和深沉的怀念,并揭示出阿长对“我”成长的重要意义。

注:小说的情节安排技巧一见共有知识“叙述顺序”和“表现手法及结构手法”。

三、共有知识

知识点1线索

分类特点及举例

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例:《伟大的悲剧》以时间的推移(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一1月18

时间线日一2月17日夜里1点钟一3月2日一一天中午一3月21日-3月29日)为线索,记叙

了斯科特及其队员探险南极,从绝望而归到悲壮毁灭的全过程。

以地点转换为线索。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先写“我”在百草

地点线

园的玩乐生活,再写“我”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

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例:《我的叔叔于勒》中“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以“我”

人物线

的见闻和感受来叙述事情,推动故事发展。

以某一件具体(或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实物为线索.例:《台阶》中以“台阶”为线索,

实物线

突出表现了父亲为追求目标而坚韧不拔、自强自立的精神。

事件发展变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化线(明线)例:《藤野先生》中,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行文。

以情感的发展变化为线索。

情感变化发

例:《紫藤萝瀑布》中,作者开始时焦虑、悲痛,观赏紫藤萝后,被它旺盛的生命力所感

展线(暗线)

染,变得宁静、喜悦,对生活充满希望和信心,文章围绕作者的感情线行文。

注:文章还可能会有两条线索一一明线和暗线。明线就是从文章的文字表面能明显看见的、贯穿始终的

线索,将文章串联成一个整体的脉络;暗线也是贯穿文章始末的线索,但需要从文章中分析得来。如《智

取生辰纲》一文有两条线索:①明线是杨志押运生辰纲,写杨志一行人的矛盾冲突。②暗线是晁盖、吴

用一行智取生辰纲,写团结智取。明暗双线交织点在六月初四正午,黄泥冈松树林。两条线交织展开故

事情节,揭示了护送方和智取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知识点2叙述顺序

特征:①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先后顺序来写;②一般包括时间的先后、空间或地点

顺叙的转换和事件发展的过程。

作用:①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②文章层次井然有序,脉络分明。

特征: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故事情节展开或刻画人物形象,暂时中断叙述

插叙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或人物)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省卷作用:①交代了……内容(概括内容);②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做

2021.9)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⑤丰富人物性格(形象);⑥凸显文章主

题;⑦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特征:①先写事件的结果,再写缘由;②先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

再从事件的开头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

作用: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③引出下

文的……事件或人物;④使结构更加紧凑。

特征:①位于文章的中间或末尾,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

补充交代;②补入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

作用:①补充交代相关情节,使故事情节完整;②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主题;③使文章结

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④照应前文。

注:有的文章是多种叙述顺序同时使用的。如《驿路梨花》,从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

为线索,按照从夜里到第二天早上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因打

猎迷路而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管小茅屋又是插叙: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

文章采用的是倒叙。

知识点3描写方法

人物描写

特征:对人的身材、容貌、衣着、打扮以及仪态等进行描写。

作用:使读者了解人物的外在形象,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人物身份、社会地位等。

外貌描写

例:《三顾茅庐》中描写诸葛亮出场时“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鳖,

飘飘然有神仙之概”,将诸葛亮清秀儒雅的形象特点生动地展现出来。

神态描写特征:对人物面部神情的描写。

[省卷2021.作用:展现人物的心理变化,更加凸显人物个性,给读者以真实感,使人物形象栩栩

10(2),兰州如生,使文章生动形象。

2020.B卷

例:《变色龙》中当奥楚蔑洛夫得知这是将军哥哥家的狗时,立刻“整个脸上洋溢着含

13(2)、2021.

笑的温情”,媚态百出,形象地烘托了人物性格。

B卷12⑴]

特征:对处在一定环境下的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感情。

心理描写例:《猫》中“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

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而对于这只小猫的死,“我心里也感

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反映了“我”对生命的惋惜、怜爱。

特征:又称行为描写,通过对人物肢体语言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

作用: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面貌。

动作描写

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

[省卷2019.9、

筛来,下面撒些机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

2021.10(2)]

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具体地描述了捕鸟时的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捕

鸟这种活动的兴趣与喜爱。

特征:对人物的独白(自言自语)或对话(与别人交谈)等进行具体描写。

作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使人物形象变得丰满、鲜活,推

语言描写

动故事情节发展。

[省卷2021.

例:《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如

10(2)]

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通过对刘姥姥的语言描写,塑造出一个幽默、滑稽的

喜剧形象。

答题规范:运用了……(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情形,表现

出人物……的形象/心理/性格/品质。

正、侧面描写(直接、间接描写)

特征: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直接具体地描绘出来。

正面描写作用:给人直接、真实、具体的感觉。

(直接)例:《植树的牧羊人》中通过“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直接写

出了牧羊人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特征: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人物的特征,使其鲜明突出。

侧面描写作用:①使人物或事件更加突出;②使主题更加深刻。

(间接)例:《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

侧面写舞台上演员的脸在“我”眼中变得模糊了。

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

特征: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进行细微而具体的刻画。也就是说只有那些于微小之处

表现事物特征或情感态度,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才可称为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作用: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人物心情、推进故事情节、深化作品主题、创设环境氛围。

例:《猫》中“它骗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这一细

节描写更加坚定了“我”对第三只猫咬死芙蓉鸟的猜测。

场面描写特征: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

作用:①塑造人物,表现主题;②渲染气氛,烘托事物;③明示或暗点主题。

例:《安塞腰鼓》中“一群茂腾腾的后生……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

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一一安塞腰鼓!”通过场面描写,烘托了安塞腰鼓的精彩。

知识点4表现手法及结构手法

1.常见表现手法

特点: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同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面进行比较。

作用:用(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强调(衬托)了……品质(形象)。

对比

例:《范进中举》中,通过写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对比,来揭示他

嗜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价形象。

作用:①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②运

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使文章含蓄蕴藉。

象征例:《海燕》中用“海燕”象征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大海”象征广

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这一组意象群象征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的安

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特点: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寄托感悟。

作用:将特定的思想感情或志趣感悟寄托于所描绘的事物上,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托物

例:《紫藤萝瀑布》通过偶然见到的紫藤萝花开之盛,对比以前花的稀零,作者悟出了“花

言志

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的道理,借紫藤萝表达了对生

命的感悟。

特点: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作用:表达出丰富的感情;使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欲扬

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开始写对阿长“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及“睡觉

先抑

摆‘大'字”的讨厌,而后面她为作者买来绘图的《山海经》,令作者心生敬意。这样欲扬

先抑,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惊喜,更加真实可感,同时也能凸显作者对长妈妈的情感。

特点:对本要批评指责的对象,却在开头以赞美颂扬的语气来写。

欲抑

作用: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形成鲜明的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

先扬

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借景特点:借助对客观景物、事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抒情作用:描写景物/事物及其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寓情

例:《春》一文中通过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春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于景)

特点: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情节/大情怀,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以小

作用: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中心,更有震撼力。

见大

例:《灯笼》中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作者通过“灯

笼”这一小小器物,既展现了真切而鲜活的民俗现象,又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表达了作

者以天下为己任、愿为保卫国家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

特点: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作用:以环境表现人物心理,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文章表现力。

烘托

例:《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

得模糊”,用“暮色”“模糊”烘托了“我”的孤独与恐惧。

特点: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的特征,用类似的事物(正衬),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做陪衬(反

衬)。

作用: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事物的性格或特点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衬托

例:《溜索》第15段写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大眼失了神”,

“皮肉开始抖起来”,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对牛的描写,

从侧面表现了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也反衬了首领及汉子们的勇猛无畏。

2.常见结构手法

特点:文章前后内容上的相互呼应。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

照应作用:……与……相互照应,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首尾例:《变色龙》的首段“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和

呼应)结尾段“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首尾呼应,使文章

浑然一体。

特点: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环境、气氛、情绪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山雨欲

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作用:①避免事件出现时给读者造成突兀的印象,增强作品的可信性;②加强故事情节之间

的因果关系和完整性,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铺垫

例1:《背影》一文开头写家境贫穷,接着又写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为下文父亲蹒跚过铁道,

去给“我”买橘子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做铺垫。

例2:《孔乙己》“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

穿上棉袄了”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做铺垫。

特点:指文章或艺术作品中,前段内容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隐性”的,通常只是

一两笔,点到为止。

作用:实际上是一种交代,对将要出现的事件做暗示。(注:埋下伏笔后,后文一定要有相

伏笔照应的内容。)

例:《猫》中,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生病和死亡:写第二只猫生性活泼好动,不怕

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预示它被路人拐走的命运;写第三只猫不招人喜欢,又

老爱凝望鸟笼,为其后来的被冤枉埋下伏笔。

特点:先把……抛给读者而又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使文章情节波澜起伏。

悬宓

作用:引起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内容,更好地表达文章主题等。

例:《驿路梨花》中设置三个悬念:这是什么人的房子?主人家是谁?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

房子?这三个悬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知识点5语言特点与语言风格

修辞详见散文相关知识“常见修辞手法”。

整句、长短句结合。

例:《蒲柳人家(节选)》中“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

句式

一副关公相貌”,这句话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评书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

语言偶,多用四字句,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特点叠词、副词、形容词、动词等。

例:《蒲柳人家(节选)》中“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一丈青大娘的怒气和力气

用i司之大,纤夫''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栽倒”“弱气”“呻吟”,则写出了一

丈青大娘这一巴掌的威力,读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篇幅所限,只举动词

的例子)

例:《背影》中语言朴实真孥,蕴含着感人的父子真情,如父亲在车站送别时说的

简练质朴那几句话,“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平常的话语却感人

肺腑,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

例:《壶口瀑布》中随处可见的四字短语,如“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

语言典雅勇往直前”就是作者借助古典,锤炼语言的明证。这些四字短语精练生动,简洁

风格整饬,余味无穷,使得文章的语言典雅而有韵味。

例:《灯笼》倒数第二段中“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出自辛弃疾的《破

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引自贾谊的《过秦论》,

文采斐然

“萧萧班马鸣”引自李白的《送友人》。文章富有文采,表现出作者丰厚的文化底

蕴。

例:《荷叶•母亲》中“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

委婉含蓄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借荷叶对红莲的保护,含蓄

地表达了母亲的无私奉献以及对自己的关怀,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例:《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一是变

语言

浅近、清新、抽象为具体,并诉诸读者的各种感官一一视觉、听觉、触觉等;二是句式富于变

风格

优美、活泼化,多短句,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三是词语丰富,且处处恰切,没有任

何生硬之处。

例:《孔乙己》这篇小说的语言老辣深刻,字里行间充满着对不公平社会的深刻批

老辣深刻

判,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无限感喟。

语言例:《回延安》中“几回回”“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白生生”等,都

方言

的是陕北“信天游”式的言语,诗中用这些词既接地气,又为平民百姓所喜闻乐见。

地域

特色

例:《蒲柳人家(节选)》中“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

语体

口语化根子”,这句话以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表现了何满子在奶奶一丈青大娘

色彩

心目中的地位,用词活泼简洁、凝练,充满乡土气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