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课件_第1页
古书的注解课件_第2页
古书的注解课件_第3页
古书的注解课件_第4页
古书的注解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二、古注的发展历史三、古注的类别(体例)四、古注的方法五、古书注解的术语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从汉代起,开始对古书的注解工作。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的桥梁。古注牵涉到体例、术语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要利用古注,首先必须了解古注。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左傅·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雉,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古注并非都是正确的,其中也存在着不少错误。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迷信古注。《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杜预注:“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寤”实是“啎”的通假字,本是逆。《汉书·贾邹枚路传·邹阳》: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服虔注:“雍之河,雍州之河也。”清人王念孙指出,“雍”实为“甕”的通假字,“蹈雍之河”即抱雍自沉于河,服注为望文生义。

《墨子·大取》:“凡興利除害也,其類在漏雍。”孙诒让《墨子间诂》引王念孙曰:“雍與甕同。《井》九二,甕敝漏。《釋文》甕作雍。”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既见君子,不我遐弃。(《诗经·周南·汝坟》)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二、古注的发展历史1.注释的萌芽——先秦(1)注释多存于古籍正文中《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韩非子》: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2.注释的兴盛——两汉(我注六经)(1)原因: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②封建政府的提倡——人为因素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2)注释特点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3)重要的古注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1)特点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2)重要的古注:魏王弼《老子注》西晋郭象《庄子注》三国吴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唐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唐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唐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唐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宋孙奭《孟子疏》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史记》三家注:南朝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曾祖裴松之《三国志注》祖父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1)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借注释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为“六经注我”。(2)重要的古注朱熹《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5、注释的复兴——清复兴的原因①清政府的文化政策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顾炎武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三、古注的类别(体例)“注”,本义灌注。《诗·大雅·文王有声》: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一》:“須水又東北流于滎陽城西南,北注索索水。古代经书多难懂,好象水道阻塞,必须灌注才能疏通,故把对经文的解释叫“注”。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传”。如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也称“传”。如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说文》:“笺,表识书也。”本指狭条形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毛诗》篇首“鄭氏箋”孔颖达疏:“鄭於諸經皆謂之‘注’。此言‘箋’者,吕忱《字林》云:‘箋者,表也,識也。’鄭以毛學審備,遵暢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記識其事。故特稱爲箋。”后因以称注释古书,以显明作者之意为笺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诗·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毛传》:“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3.章句即“离章辨句”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章句》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每章后有章指(通释全章正文大意)4.集解分为两类:(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5.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正义”,或称“义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现“疏”。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唐代的义疏著作主要有:1《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2《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3《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4《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5《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6《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7《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8《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9《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宋代的义疏著作主要有:10《孝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11《论语》魏何晏注宋邢昺疏12《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13《孟子》汉赵歧注宋邢昺疏后人将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四、古注的方法注释词义、注音释义、疏通文意、分析句读、讲解语法、说明修辞、诠释典故、考证名物、考核史实、发凡起例、阐明哲学思想等。(一)注释词义是古书注释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古人很重视对词的本义和方言俗语含义的解释,并准确概括、简明表述。先解释词义,然后串讲文意,说明词在句子的具体意义。(二)注音释义一般用直音法和反切法注音,如陆德明《经典释文》以辩音为主,详注读音,兼释字义。以《伐檀》注为例:檀,秆丹反,木名也猗,本亦作漪;县,音玄,“悬”的本字(三)疏通文意除了解释字词义外,还对诗文的含义加以说明,或者把上下文意疏通一下,使文章连贯明白。如朱熹《诗集传》《君子于役》的注释:“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赋也,妇人目其夫之辞。凿墙而栖曰埘。日夕则羊先行归而牛次之,大夫久役于外,其室家思而赋之曰君子于役不知其还反之期。且今亦何所至哉。鸡则栖于埘矣,日则夕矣、羊牛则下矣。是则畜产出入、尚有旦暮之节、而行役之君子乃无休息之时,使我如何而不思也哉。(四)分析句读古书无断句,后人为古书作注,由于理解不同,便出现不同的断句方式。《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文公)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陆德明《释文》:“闻其骈胁绝句。欲观,……绝句。”又说:“一读,至裸字绝句。”这是说“欲观其裸”有两种断句方法,从《释文》后说就文理通顺。(五)讲解语法古书注释对语法的讲解主要谈虚词的诠释、词类活用和句式特点三个方面。(1)虚词的诠释《周南·关雎》疏:之兮矣也之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帮处末者皆字上为韵。《周南·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毛传:“于嗟,叹辞。”(2)词类活用《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孔疏:“孔子登鲁国之东山而所览者大故小其鲁国。”《论语·先进》:“鸣鼓而攻之”。刘宝楠《论语正义》注:“鸣鼓,谓击鼓使鸣也。”《春秋毂梁传》:“夫人之,我可不以夫人之乎?”郑嗣曰:“君以为夫人……不行不以为夫人也。(3)句法特点《诗经·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毛传:求矣,言求兄弟也。”《左传·隐公六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杜注:“平王东徙,晋文侯郑武公左右王室,故曰晋郑焉依。”《国语·周语》作“晋郑是依”。(六)说明修辞手段《毛诗诂训传》和朱熹《诗集传》里,凡注明“兴也”、“比也”都是说明修辞手段。如朱熹《诗集传》: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兴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言具相与和乐而恭敬,亦睢鸟之情挚而有别也。后凡言兴者,其文意皆此云。

《诗经·周南·螽斯》: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比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言其有斯德而宜有斯福也。后凡言比者放此。《楚辞·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王逸注:“睇,微眄貌也。言山鬼之状体含妙容,美目盼然,又好口齿而宜笑。”将“含睇、宜笑”讲得十分生动形象,说明王逸对修辞手段的探索是很下功夫的。(七)诠释典故先秦古书中既已用典故,汉以后作家,一般都喜欢引经据典,尤其魏晋六朝时期,用典成风,有的文章甚至句句用典。唐代李善《文选注》即以注明典故的来源和某些词语的出处为主。注释的内容还有以考证人名、地名和考核史实为主的,如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还有在考核史实方面增补史料的,如裴松之的《三国志注》;还有些古书注释,侧重于阐明哲学思想,如郭象的《庄子注》。还有一些在古书注释中着重发挥政治哲学思想的,如朱熹的《周易本义》、《诗集传》等。四、古书注解的术语学习古注的术语,目的是读懂古注。如:《汉书·高帝纪》:“公巨能入乎?”颜师古注:“巨读曰讵。”《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一)释义术语1.曰、为、谓之用于释义,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可译作“叫”、“叫做”等。《诗经·魏风·硕鼠》:“胡瞻尔庭有悬特兮。”毛传:“兽三岁曰特。”《诗经·魏风·硕鼠》:“胡取禾三百囷兮。”毛传:“圆者为囷。”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蚋,楚谓之蚊。”2.谓“谓”和“谓之”不同,注解中用“谓”时,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可译为“是指、指的是”。《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3.貌、之貌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4.犹、犹言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犹”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赵岐注:“老,犹敬也;幼犹爱也。”(二)声训术语1.之言、之为言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所谓“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2.之犹言“之犹言”也声训术语,作用与“之言”,“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