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导论 第十讲 古典音乐简史_第1页
艺术导论 第十讲 古典音乐简史_第2页
艺术导论 第十讲 古典音乐简史_第3页
艺术导论 第十讲 古典音乐简史_第4页
艺术导论 第十讲 古典音乐简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导论

第十讲古典音乐简史郭硕博2017年05月04日古典音乐简史古典音乐(相对于通俗)可以被分类为七个阶段

1、古希腊2、中世纪3、文艺复兴4、巴洛克5、古典主义6、浪漫主义7、现代主义——印象派(德彪西)和表现主义(勋伯格)1、古希腊罗马时期约为公元前3200年-公元400年荷马的史诗可能是最早的关于“有声音、带旋律”的形式起源。里尔琴(iyre)是古代希腊人用的乐器。琴身用龟壳或木头制成,两端有角(或木制琴臂)以横木相连,弦线数3—12根不等。里尔琴是阿波罗的乐器。阿夫洛斯管(Aulos)是古希腊最原始的乐器之一,是现代管乐的始祖。

阿夫洛斯管是簧管乐器,将簧片插入木制或骨质的管中作吹口,管底不封口,管侧身有指孔,两根管排成V字型。源于小亚细亚,是象征酒神的乐器。阿夫洛斯管是狄奥尼索斯的乐器。毕达哥拉斯是世界第一位发现了弦长的不同比例和不同音高的智者。(通过改变弦长,能够确定音高)附:奥菲欧与尤丽狄茜古希腊的歌唱家奥菲欧的爱妻优丽狄玺不幸死了,他非常悲伤,在神灵前恸哭。奥菲欧悲痛欲绝的歌声打动了爱神,允许他去地狱,用动人的歌声救回爱妻,并警告他在跨越冥界返回人间之前不得看妻子的脸。奥菲欧如愿以偿,但他一眼不看妻子的脸却使妻子很不理解,在她的苦苦哀求下,奥菲欧忘记了爱神的忠告,回头看了她一眼,优丽狄玺当即倒地死去。奥菲欧后悔莫及,欲自杀殉情,变成了天上的天琴座。爱神被他的真情感动,再次显形相救,终于救活了优丽狄玺,使他们夫妻得以团聚。2、中世纪约公元476年-1453年中世纪是以神为最高中心的时代,因此被认为是一个艺术(包含音乐)断层的时代。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chant)。是西方教会单声圣歌的主要传统,是一种单声部、无伴奏的罗马天主教宗教音乐。格里高利圣咏共有8种调式。传统上,格里高利圣咏由男人或男孩组成的唱诗班在教堂中演唱。

礼拜活动中的唱诵经文称为圣咏(chant)。格里高利圣咏(gregorychant)使用于罗马教会礼拜仪式,以著名教皇格里高利一世(gregoryI,在位于590-604)命名,因表情肃穆、风格朴素也被称为素歌(plainsong)。在西方音乐历史上袼里高利圣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西方中世纪教会音乐的历史是围绕着建立、修饰、扩展格里高利圣咏而展开的。当时广泛地区都有自身的圣咏形式,比如安布罗斯、罗马圣咏和高卢圣咏等,最后由格里高利一世

(PopeGregoryI)统一了标准。此时的宗教音乐地位是高于世俗音乐的。单声音乐,无伴奏。(附:在此之前的5-7世纪,还有著名的troubadour在四处吟唱传说和故事...)奥尔加农奥尔加农(Organum)是在西方出现的最早的多声部音乐,在格里高利单声部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低音声部。奥尔加农是欧洲最早的“复调音乐”形式。公元9世纪,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音乐家开始在格里高利圣咏的单线条旋律的上方或者下方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旋律线。于是,这个所加的曲调与原来的旋律就构成了一种简单的“复音”形式,一音对一音。这种“复音”形式就是“奥尔加农”。后来,世俗音乐的繁荣促进了宗教音乐的发展,奥尔加农这种“复音”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在圣咏旋律的上方加八度、四度、五度音程。西方的多声部音乐或者复音音乐的雏形即来自于奥尔加农。奥古斯丁奥古斯丁(AureliusAugustinus,354—430)作为中世纪早期的教父哲学的代表人物,在作品中谈及音乐与宗教的关系。奥古斯丁最为人所知的作品是《忏悔录》。音乐不能太复杂,不能太好听,不可以令人感到愉悦,容易使得颂唱者和听众分神,这会损害对上帝的虔诚。因此,奥古斯丁宣扬音乐应当尽量少变化,越朴素越好。这符合当时整体社会的禁欲主义思想。此时的音乐(教会/官方)主要用于面向不识字(拉丁文)的大众传播基督教思想以及教义,有点类似于中世纪的绘画所起的功能。波爱修斯波爱修斯(Boethius,480-524)是欧洲中世纪开始时一位罕见的百科全书式思想家,在逻辑学、哲学、神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最后一位罗马哲学家”、“经哲学第一人”、“奥古斯丁之后最伟大的拉丁教父”之称。波爱修斯的一生著述丰富,涵盖哲学神学逻辑学数学文学和音乐等方面,且在每个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哲学的慰藉》)他的论及音乐的著作名为《音乐原理》,今存5卷,是中世纪唯一研究完整的希腊理论体系的著作。其中论述了音乐的本质、音的理论、四音音列、毕达哥拉关于和谐的学说、和谐音的数学比例等。他所阐述的希腊调式理论附有图例。这部著作对于中世纪后期及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论发展有很大影响。Themainpointofhismusicalopinionis:波爱修斯说音乐和谐一在声响和谐,二在身心和谐,三在宇宙和谐。宇宙的音乐、上帝的音乐和人间的音乐,是相互和谐和相互关联的。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Aquinas,约1225~1274),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哲学家和神学家,他把理性引进神学,用“自然法则”来论证“君权神圣”说,去世后被封为天使博士(天使圣师)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马斯哲学学派的创立者,成为天主教长期以来研究哲学的根据。他所撰写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学大全》(SummaTheologiae)。天主教教会认为他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神学家,将其评为33位教会圣师之一。他是西欧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和神权政治理论的最高权威,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所建立的系统完整的神学体系对基督教神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阿奎那提出了系统性的学说,关于比例、和谐(proportionorharmony)。阿奎那之前,关于比例的学说可谓源远流长。但是,一方面,这些学说都较为零散,没有集中深入的论述;另一方面,大都关注于事物的数量关系等外在形态上。奥古斯丁受柏拉图等人的影响,强调了数,但他将数引向神秘的宗教境界。比例、和谐(proportionorharmony)阿奎那的比例学说有了新发展。这种发展主要体现在,阿奎那在承认比例的经验的方面的同时,赋予比例超验的内容又没有奥古斯丁的神秘色彩。阿奎那明确指出,比例有两重意义,一种意义是指一个数量与另一个数量之间的一定关系,可以是二倍、三倍或相等,它们都构成比例关系。另一种意义是指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各种关系,也可以成为比例。在这种意义上,可以有创造物与上帝之间的比例,就此而言,涉及原因(创造者)与结果(被创造者)的关系,潜能与行动的关系,被创造的智慧与认识上帝之间的关系是令人愉悦的,同时美具有形式因的性质。从形式因角度,阿奎那提出,美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是整一或者说完善,不完整的东西,就这一条件来看就是丑的。其次是比例或者说和谐。第三是鲜亮或者说明晰,我们称有鲜亮色彩的东西是美的。阿奎那的美学思想整体与部分之间量的相宜状态。它是一种感性的、数量的相互关系。如欣赏音乐,就是基于音乐的和谐比例。阿奎那在他的《论灵魂》(OntheSoul)中说,众所周知,和谐,意味着声音的协和一致。3、文艺复兴约公元1450-1600年音乐中的文艺复兴来自于十四世纪的时候,有一个教堂的藏经阁发生了大火。人们在救火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非基督教的(即异教)文献,其中有关于音乐的文件。新艺术(音乐)时期由此开始,说是新音乐,其实是对于过去一千多年前的音乐的回潮。十四世纪的学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作品,并由此奠定了此后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理论的基础。整个中世纪音乐(教堂官方,不是民间)是以人声为主的,而器乐则不可以进入教堂,管风琴除外。而文艺复兴时期,虽然神权还未倒塌,但是人权重新升起。皇权在此时与神权开始并驾齐驱。因此,在此时期的音乐上,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都出现了,声乐音乐和器乐音乐共存。当某些地区的贵族权力增强,领主们就可以支持当地的艺术家、音乐家发展本地区的特色,例如法国和比利时的弗莱芒地区出现了(法)弗莱芒乐派

(Franco-FlemishSchool),以及勃艮第地区出现了勃艮第乐派等。(附:除了强调弥撒曲和经文歌的宗教音乐以及世俗音乐的弗莱芒之外,此外还有无伴奏合唱的宗教主题的罗马乐派、气势宽广宏大且对比效果鲜明的突出器乐的威尼斯乐派等)从根本上来说,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是一个实践性的时期,这是与中世纪整体注重形而上理论(尤其是经院哲学时期之后)不同。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作曲家有:意大利的帕莱斯特里纳(文艺复兴晚期,更多认为他是巴洛克音乐家)、英国的威廉·伯德、托马斯·塔利斯、约翰·道兰德、西班牙的托马斯·路易斯·德·维多利亚、法兰德斯的奥克冈(JohannesOckeghem,1410~1497)以及法国的若斯坎。此时的音乐家基本都留下了乐谱,记谱法在11世纪左右已经出现。经文歌(motet)经文歌是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演唱解释《圣经》的复调合唱歌曲。大概从12世纪开始得到发展,18世纪中叶以后,经文歌的创作渐趋衰微。经文歌是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的分庭抗礼。经文歌一般来说分成三个声部,同时唱。最下面的声部是被拉长了的格里高利圣咏,中间一个声部可能是由方言来演唱的世俗内容,最高的声部则可能是花腔式的内容,三者风马牛不相及。巴赫的6首经文歌都用本国语言(德语)作为歌词,是巴罗克时期经文歌的典范作品。BachMotetsJohannSebastianBachwroteworkshecalledmotets,relativelylongpiecesinGermanonsacredthemesforchoirand

bassocontinuo,withinstrumentsplaying

collaparte,severalofthemcomposedforfunerals.SixmotetscertainlycomposedbyBachare:BWV225

SingetdemHerrneinneuesLied(1726)BWV226

DerGeisthilftunserSchwachheitauf(1729)BWV227

Jesu,meineFreud

(?)BWV228

Fürchtedichnicht

(?)BWV229

Komm,Jesu,komm

(1730?)BWV230

LobetdenHerrn,alleHeiden

(?)Thefuneral

cantata

OJesuChrist,meinsLebensLicht,BWV118

1736–37?)isregardedasamotet.Themotet

SeiLobundPreismitEhren

(BWV231)isspurious;itispartofacantataby

Telemann.Forafewmoremotets,suchas

Ichlassedichnicht,dusegnestmichdenn

(BWVAnh.159),Bach'sauthorshipisdebated.歌剧opera在文艺复兴轰轰烈烈的复兴狂潮中,也有人试图复兴古希腊的悲剧艺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通过史料和想象力创造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古希腊悲剧,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歌剧。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威尼斯乐派以及那不勒斯乐派,他们都是创作歌剧的乐派。另外,巴洛克时期的亨德尔作品是清唱剧等,但是相似于歌剧的。比如说《Semele》。亨德尔的《塞魅丽》写于1743年,当时这出剧目上演并不成功,仅演出过四场。剧情取材于希腊神话,大致的意思是朱庇特看上了凡间女子塞魅丽,他老婆朱诺妒忌,设下计谋,利用塞魅丽的虚荣,骗得她被宙斯的天火烧死,灰烬中诞生了他们的儿子酒神巴克斯。4、巴洛克时期约公元1600-1750年音乐史上的巴洛克时期是从1650到1750年,与欧洲的绘画史等的定义一致。在此时期内,神权与皇权的抗争中,皇权的比例进一步加强,而世俗音乐(比较宗教音乐)的地位进一步升高,器乐音乐进一步升高(与声音音乐相比),完美的主调和声音乐出现。从音乐发展来看,从复调音乐到主调和声音乐的过渡。另外,交响曲、协奏曲、套曲都在这个时期内出现,开始萌芽,但还未成熟。以上形式其实都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就得到了启发,在巴洛克时期音乐艺术家们进一步进行耕耘和实践。在此时期,有两位世界级的大师,亨德尔与巴赫。此外,还有名震海外的维瓦尔第等人。另外,节奏思想也在这个时代萌芽,也就是在音乐曲谱中加入小节线。亨德尔亨德尔在巴洛克时期将主调和声音乐做到了极致。亨德尔(GeorgeFridericHandel,1685~l759),英籍德国作曲家,1685年2月23日生于德国哈雷,1759年4月14日卒于英国伦敦。他一生中在音乐创作上的重要成就都是在英国取得的。在英国期间,亨德尔时有佳作,著名的作品如《水上音乐》(WaterMusic,1717年)、《皇家焰火音乐》(MusicfortheRoyalFireworks,1749年)及《弥赛亚》(Messiah,1741年)等。亨德尔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一生创作了大约41部歌剧,5首颂歌,5首加冕赞美歌,37支奏鸣曲,20支管风琴曲,还有许多教廷音乐及音乐小品。他还担任音乐指挥和艺术总监,亲自参加剧院的管理、技术协调等事务工作。后来他转向创作神剧,将声部的独立地位用和声代替,组合和弦的华丽和声完全超越了旋律独唱的形式,形成典型的巴洛克音乐风格。1743年,《弥赛亚》在伦敦上演,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听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国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站立起来听完了全曲,将它称为“天国的国歌”。现今音乐会演奏此曲时全体观众均会起立聆听,成为一个非常特别的惯例。巴赫与亨德尔相比较而言,巴赫则在巴洛克时期将复调音乐做到了极致。巴赫有一部作品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它为一个八度里面的十二个半音都写了两部曲子。大调写了12首,小调写了12首,它们之间可以随意转换。因此,这个作品通过实践证明,十二平均律在音乐创作中的优势地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巴赫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被尊称为“西方‘现代音乐’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他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超乎时空的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维瓦尔第与协奏曲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AntonioLucioVivaldi,1678-1741),是一位意大利红发神父,也是巴洛克音乐作曲家,同时还是一名小提琴演奏家。维瓦尔第的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协奏曲,主要作品有《四季》等。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于拉丁文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时,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巴洛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控协奏曲称“独奏协奏曲”。拉赫玛尼诺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独奏协奏曲作品。欧洲音乐在十八世纪的变化

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代

til17thlater---启蒙运动时代fromthe18th

土耳其的威胁---奥地利崛起成为欧洲强国(维也纳)复调音乐---和声音乐人文主义----古典(对应19世纪初的新古典主义绘画)和浪漫主义交响曲(symphony)的词源希腊文意为“一起响”,文艺复兴时期有时候采用“交响曲”的名称作为歌剧(opera)的序曲(overture)或者幕间的间奏曲,由此交响曲就成为“器乐”音乐,不含有声乐。十七十八世纪起,西方听众开始喜欢抽象的、无标题的、纯粹的器乐,于是出现了脱离歌剧的纯粹乐队音乐。十八世纪早中期的交响曲

十八世纪中期,德国曼海姆的一批宫廷音乐家第一次使用了快-慢-小快-快四个乐章的交响曲C.P.E巴赫和J.C.巴赫都留下了不少交响曲(twosonsofbach)第一批维也纳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交响曲概述:1)海顿(1732-1809)2)莫扎特(1756-1791)3)贝多芬(1770-1827)交响曲发展的巅峰(18thlater–19thearly)交响乐队(管弦乐队/OCHESTER)

管弦乐队的组成常规的编制:(交响乐要求和声和谐,因此各种乐器声乐的融合很重要)弦乐器:

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管乐器:

长笛、单簧管、双簧管铜管乐器:

小号、长号、圆号打击乐器:(在巴赫、莫扎特的时代,还是主要依靠旋律本身的节奏,打击乐并不常用…)

定音鼓、三角铁等

非常规的编制:(distinguishedsoundeffect)

独唱

合唱队

钢琴、竖琴、管风琴

吉他(古典时期的吉他声音很轻,很难在小提琴中出彩…)维也纳古典交响音乐的主要类型(纯器乐)交响曲symphony协奏曲concerto

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

各种乐器的协奏曲奏鸣曲sonata

钢琴奏鸣曲(贝多芬《热情奏鸣曲》)、小提琴奏鸣曲、

各种乐器的奏鸣曲多乐器重奏曲

弦乐四重奏(2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

其他各种重奏5、古典时期约公元1750-1820年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大的音乐成就在于交响曲。古典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交响曲是器乐体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乐章的大型(奏鸣曲型)套曲,源于意大利歌剧序曲,曼海姆乐派等都在创作交响曲。在海顿时期,交响曲的模式和乐队编制得到了定型。莫扎特则将单管改成了双管制,加了一个乐器。从形态上来看,交响曲有规范式的模式,基本特点为:第一乐章快板,采用奏鸣曲式;第二乐章速度徐缓,采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乐章速度中庸或稍快,为小步舞曲或(从贝多芬开始)诙谐曲;第四乐章又称“终乐章”,速度急速,采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等。古典主义时期三位大师的定位与成就海顿最大的成就在于建立起了古典主义音乐的规定,即交响曲的模式和乐队编制得到了定型,第一次初步制定了交响乐的正规编制。莫扎特将古典主义的美学追求的最高规范(统一、匀称与和谐)完美地融入了古典主义交响乐中,成为该时期的模板式人物。贝多芬是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的过渡人物,他扩展了古典主义交响曲中的音乐语汇,并且在音乐中加入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试听:海顿《第一零一交响曲/时钟》、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维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最强的戏剧冲突),而这些名字都是后人根据音乐的特征和感觉加上去的,在当时都是无标题音乐,即没有名称,非常完美的体现了古典主义所宣扬的音乐艺术的自律性。海顿弗朗茨·约瑟夫·海顿(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又译海登、海典、偕丁,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创造精神的作曲家。海顿的音乐幽默、明快,含有宗教式的超脱,他将奏鸣曲式从钢琴发展到弦乐重奏上,他是器乐主调的创始人,将传统对位法的独立声部完全同化了,将主题发展自行展开。后期他访问英国,接受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博士头衔,受到了亨德尔的影响,也受莫扎特的影响,产生旋律优美的抒情色彩,出现类似巴洛克的风格。他用弦乐四重奏代替钢琴,用管弦乐代替管风琴,创造了两种新型的和声演奏形式。他同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人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绰号为“海顿爸爸”。108部交响曲,68部重奏作品,主题风格优雅动听,不喜好深刻,即便1809法国大革命贝多芬都已经写下命运交响曲的时期。德国国歌海顿创作于1797年(第62弦乐四重奏的第三乐章)作为神圣罗马帝国国歌;拿破仑战争时,神圣罗马帝国被消灭,此后作为奥地利帝国,即后继的奥匈帝国国歌;普鲁士建立德意志帝国时,也使用这首国歌,因此,这首音乐同时成为世界上两个大帝国的国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奥地利举行投票,不再使用此国歌,而另选用了莫扎特的一首乐曲。莫扎特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欧洲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1760年,莫扎特开始学习作曲。1763年至1773年,莫扎特随父亲列奥波尔得·莫扎特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到维也纳开始10年的创作生涯

。1791年,莫扎特创作歌剧《蒂托的仁慈》但未获成功[12]

。9月,完成最后一部歌剧《魔笛》。之后莫扎特开始创作大型宗教音乐作品《安魂曲》,于12月5日0时55分《安魂曲》还未完成莫扎特就离奇死亡,享年35岁,入葬于维也纳。莫扎特留下的重要作品总括当时所有的音乐类型。他谱出的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小夜曲、嬉游曲后来成为古典音乐的主要形式。钢琴奏鸣曲sonata:欢愉畅快、旋律优美、合声简洁、情绪明朗乐观,洋溢着青春活力。如《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中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其主题简洁而极其节奏化。八分音符均整一贯的节奏,加上十六分音符来提高活泼感,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钢琴协奏曲concerto:莫扎特在钢琴协奏曲中更多强调的是明暗法而不是对位法。在他的钢琴协奏曲中,富有创作精神并且思维活跃,也是其器乐协奏曲的精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达到完美的境界。从莫扎特最后一首钢琴协奏曲《降B大调第二十七号钢琴协奏曲》(K.595)中可以感觉到有种“与世辞别”的性质,但是在这种与优美、深远的钢琴协奏曲的“告别”之中,它显得豁达而超然。交响曲symphony:在交响曲方面,莫扎特重视各乐章之间以及乐章中的主题之间的对比性,自然流畅的旋律和精致复杂的技巧引人人胜

。因受到不同风格的影响而带有模仿不同风格的痕迹。《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是莫扎特写过的最阴沉、最豪放、最狂暴的一部作品。这部交响曲的所有乐章都是抒情性的,它的基调就是抒情加上悲怆,同时又充斥着愤懑激昂,倾诉了作曲家的哀怨、生活的无奈。歌剧opera:朴素、生动、有力,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费加罗的婚姻》是莫扎特最具代表性的歌剧之一,莫扎特充分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巧妙地使用音乐形式,使音乐与戏剧的高度融合。贝多芬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vanBeethoven),生于1770年12月16日,逝世于1827年3月26日。德国作曲家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响曲占首要地位。代表作有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F大调第6交响曲《田园》、A大调第7交响曲、d小调第9交响曲《合唱》(《欢乐颂》主旋律)、序曲《爱格蒙特》、《莱奥诺拉》、升c小调第14钢琴奏鸣曲《月光》、F大调第5钢琴奏鸣曲《春天》、F大调第2号浪漫曲。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贝多芬在音乐史的地位是极其突出的,他不仅是古典主义风格的集大成者,同时又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者。作为音乐大师,贝多芬对艺术歌曲同样予以相当程度的关注,他是德国艺术歌曲创造的先驱,毕生作有钢琴伴奏的艺术歌曲六十多首,他的艺术歌曲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法和形式来展现,表达属于全人类的情感。瓦格纳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RichardWagner,1813年5月22日-1883年2月13日),德国作曲家,著名的古典音乐大师。他是德国歌剧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巨匠。前面承接莫扎特的歌剧传统,后面开启了后浪漫主义歌剧作曲潮流,理查德·施特劳斯紧随其后。同时,因为他在政治、宗教方面思想的复杂性,成为欧洲音乐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德国歌剧史上承前启后的人物:在瓦格纳生活的时代,在德国人们普遍认为德语不够雅致,宫廷内外盛行意大利与法国的歌剧,偏重音乐技巧上的华丽而忽视戏剧的内容,故瓦格纳提出“乐剧”的口号,提倡以音乐跟戏剧并重为目的来创作歌剧,建议作曲家亲自参与剧本的创作,并认为歌剧的题材应只适宜于音乐处理。代表作品有《黎恩济》《漂泊的荷兰人》《汤豪舍》《罗恩格林》瓦格纳与尼采据说希特勒曾叫人在拜罗伊特为他专门演出瓦格纳的作品,当时他感动得流泪,恨不得与这位上个世纪的天才执手亲谈。很多人在听瓦格纳音乐的同时要提到他的思想,无可否认音乐家本身的性格与思想对其创作作品有着很大的影响。瓦格纳的青年时期,其思想主要倾向于“德意志”,他受到费尔巴哈和巴枯宁的影响,写过许多狂热激进的文章,甚至参加过德累斯顿的革命。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以后,瓦格纳逐渐接受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论调以及尼采的超人论等思想,以及后来戈比诺(ArthurdeGobineau)的雅利安种族主义理论,晚年的时候,瓦格纳也受到宗教神秘思想的影响。瓦格纳与尼采曾是关系很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维持了十年,当尼采与叔本华的关系决裂后,又因为瓦格纳还是叔本华的信徒,所以尼采也就与他的友谊自然而然的决裂了。1878年1月3日,瓦格纳将《帕西法尔》赠送给尼采,尼采写了最后一封信给瓦格纳,并回赠自己的新书《人性,太人性的》,1888年,尼采写作《瓦格纳事件》和《尼采反对瓦格纳》正式的表述出自己对这位昔日好友的看法。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一直是瓦格纳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保护人,瓦格纳有多部作品是献给他的。而路德维希二世也是瓦格纳狂热的崇拜者,他以瓦格纳歌剧的内容为主题,修建了宫殿新天鹅堡,其内部有齐格弗里德屠龙的金像,描绘《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故事的挂毯,以《汤豪舍》故事设计的山洞和节日大厅,而且他计划将这一城堡作为礼物献给瓦格纳,当作歌剧《帕西法尔》的背景。他资助了瓦格纳修建拜罗伊特节日剧院,并且作为贵宾出席了开幕演出。

6、浪漫主义约公元1820-1900年浪漫主义是十九世纪早期的“民族意识的觉醒”大浪潮中出现的音乐阶段,并且延伸到美学、文学、绘画、雕塑等领域当中。这个时期的音乐具有很强的冲突性和戏剧性,比如突然很强然后突然很弱,突然很快然后变弱,形式上不均衡、不匀称。这一时期的音乐更注重表达人的精神境界与主观感情,对自然景物的表现也愈加突出,创作上对民族和民间音乐的利用更加重视与频繁。另外,从中心思想来看,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出现标题音乐,即音乐围绕某个既定主题和题目来展开,旨在很好地反映特定的主题。这就意味着,浪漫主义开始脱离那个“音乐按照自身形式进行自律性的创作模式”的时期,即这就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自律性、无主题)时期音乐最大的不同。浪漫主义的早期有大量的世界大师,比如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等,而浪漫主义的晚期音乐风格则开始体现出各个地区的不同风格特征,音乐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因素,由此进入民族乐派繁荣时期。舒曼罗伯特.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19世纪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自小学习钢琴,7岁开始作曲。16岁遵母意进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又进修钢琴,当听到帕格尼尼的演奏,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放弃了法律的学习,专攻音乐。后因手指受伤,遂转向作曲和音乐评论。1835-1844年,独自编辑《新音乐杂志》,并开始创作大量钢琴作品。1840年获耶拿大学哲学博士,1843年赴莱比锡音乐学院任教。1844~1850年,移居德雷斯顿继续从事作曲和指挥。因精神疾病日趋严重1854年投河被救,两年后逝世于精神病院。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突出的人物,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浪漫主义的优点和弱点。童年情景:舒曼与克拉拉Clara套曲《童年情景》是一部很私人化的作品,确切地说,是舒曼写给他热恋中的情人克拉拉.维克的情书。1837年到1838年,舒曼到维也纳居住了一段时间,他想在这座音乐名城感受一下维也纳乐派的文化氛围,但是在贝多芬、舒伯特去世之后,维也纳的音乐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典音乐传统遭到冷落,四处弥散的上兰纳和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当局需要这类歌舞生平的音乐,当局也禁止言论,舒曼在维也纳出版《新音乐杂志》的申请没有获准。这时舒曼很久没有克拉拉的音讯了,克拉拉的情况他一无所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克拉拉在演奏会上演奏了他的作品,这无异于发出一个信号,克拉拉还在等着他。希望重新燃起,回忆起与克拉拉生活在一起的快乐时光,舒曼便写下了几十首钢琴小品,这些小品像一幅音乐素描,记录着舒曼最初与克拉拉相识时的生活片段,那时克拉拉还是只有9岁的小女孩。舒曼后来对成了他妻子的克拉拉说:「由于回忆起你的童年,我在维也纳写下了这部作品。」(附:舒曼·克拉拉·勃拉姆斯-C小调钢琴四重奏)舒伯特弗朗茨·泽拉菲库斯·彼得·舒伯特(FranzSeraphicusPeterSchubert,1797年-1828年)奥地利作曲家音乐家,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后人评价为“古典主义音乐”的最后一位巨匠。舒伯特在短短31年的生命中,创作了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

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根据他的要求,死后被葬在其崇拜了一生的偶像贝多芬的墓边。1888年,舒伯特以及贝多芬的坟墓被迁到了维也纳中央公墓,与小约翰·施特劳斯以及约翰内斯·勃拉姆斯的墓为邻。门德尔松雅科布·路德维希·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Ludwig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犹太裔作曲家。为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门德尔松是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首创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作品结合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特点,推动音乐启蒙运动。除此之外,他还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其代表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原莎士比亚名剧)以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第三交响曲》等。《仲夏夜之梦》中包含有世人熟知的两首《婚礼进行曲》其中之一。一为门德尔松所作序曲《仲夏夜之梦》的第五幕前奏曲,二为瓦格纳所作歌剧《罗恩格林》第三幕开始时的一段混声合唱《婚礼大合唱》。勃拉姆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Brahms,1833年5月7日-1897年4月3日)德国古典主义最后的作曲家,浪漫主义中期作曲家,出身于音乐家庭,又译白蓝士、柏纳谟斯。生于汉堡,逝于维也纳。他的大部分创作时期是在维也纳度过的,是维也纳的音乐领袖人物。音乐评论家将浪漫派的勃拉姆斯与巴洛克时期的巴赫(Bach)、古典主义的贝多芬(Beethoven)排列在一起称为三B。他对标题音乐与同为德国人的瓦格纳乐剧形式不认同,走纯粹音乐路线。其重要作品有:《第一交响曲》(“贝多芬第十交响曲”),两部钢琴协奏曲:《d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f小调钢琴五重奏》,管弦乐《学院节庆序曲》,合唱《德意志安魂曲》,《海顿主题变奏曲》,《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匈牙利舞曲》。勃拉姆斯之摇篮曲一八六四年,勃拉姆斯在汉堡遇见了一个维也纳的青年女歌手,名叫贝尔塔。奥地利姑娘特有的温柔妩媚和天真烂漫,比起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的北方姑娘来,自有一种神秘的媚力。从她身上,勃拉姆斯感到他注定要终老于此的奥地利土地分外可爱。他写信给他的朋友约阿希姆说:维也纳毕竟是音乐家的圣城,通过贝尔塔,使他感到这个音乐城对他有双重的吸引力。勃拉姆斯对贝尔塔一见钟情。他确实曾跪倒在格累台纳夫人面前,求她发出邀请,让他和这个姑娘会面。他和贝尔塔的爱是两相情愿的,但在谈婚姻的时候终于遭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贝尔塔嫁给了法柏先生。当他们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勃拉姆斯送给她一首“随时随地可以用来取乐”的《摇篮曲》(作品49之4)。“晚上好,夜里好,玫瑰花、丁香花都已闭上了眼,你也快睡觉”的曲调,是一首用古老的奥地利方言唱的伦德勒舞曲的自由对位;在汉堡时,贝尔塔经常对勃拉姆斯唱这首舞曲:你也许在思量,你也许在梦想,爱情总是不能和权力相拮抗?要送给旧日的情人一首包含纪念和祝贺双重意义的歌曲,确实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柏辽兹与幻想交响曲谈及西方浪漫主义时期的标题音乐(programmusic)的代表人物,当属法国的柏辽兹,其代表作有《幻想交响曲》以及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柏辽兹(HectorLouisBerlioz,1803~1869)的代表作品是《幻想交响曲》,创作于1830年。它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它体现了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理想,副标题为“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自传式地描叙他对于史密森小姐的爱情,此交响曲于同年12月5日演出;这部交响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追随标题的五个乐章,交响曲提供了一个代表所爱的人的“固定乐思”,它以不同的形式贯穿于整部交响曲的各个乐章之中。另外,帕格尼尼对肖邦、柏辽兹尤其是李斯特等人的音乐创作十分赞赏。柏辽兹应帕格尼尼之邀写了一首突出中提琴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献给他。而帕格尼尼虽从未演奏此曲(可能是嫌技巧不够辉煌),但仍然慷慨地赠送给在生活困境中挣扎的柏辽兹2万法郎。

帕格尼尼帕格尼尼(NiccoloPaganini,1782.10.27--1840.5.27),意大利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的技巧影响了后来的小提琴作品,也影响了钢琴的技巧和作品。他的作品有《bE大调协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女巫之舞》、《无穷动》、《威尼斯狂欢节》、《军队奏鸣曲》、《拿破仑奏鸣曲》、《爱的场面》、《魔女》、《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另外,还作有吉他曲二百首,以及各种室内乐曲。帕格尼尼可以在一个把位上用四根弦演奏出三个八度,这在今天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他的灵活性也许是由于马凡氏综合症或Ehlers-Danlos综合症。他的指法,比如双音技巧,换指八度(和十度)和左手拨弦在当时都被认为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几乎半个世纪后才由约阿希姆和伊萨依带来了可以和帕格尼尼相提并论的小提琴技巧跳跃式发展。很多作曲家都对帕格尼尼的a小调第24随想曲很感兴趣。李斯特、勃拉姆斯、拉赫马尼诺夫、卢托斯拉夫斯基和很多其它作曲家都为这个作品的旋律创作了变奏曲。帕格尼尼的这24首小提琴随想曲(Paganini:24Caprices),可以说是他小提琴演奏艺术的代表作品。尤其是其第十三随想曲(魔鬼的哭声),第二十四随想曲(主题与变奏),最有代表性。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已被公认为小提琴家的试金石。这不仅是因为其中采用了大量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还因为作品中的丰富音乐内容,最能考验出演奏者对音乐的悟性。不少小提琴家只顾去克服演奏技巧的挑战,也就往往忽视了每首随想曲中所蕴含的丰富音乐内容,致使二十四首随想曲沦为练习曲,其实不可不知的是,帕格尼尼的魔力,便在于能够用技巧发掘出每首乐曲中的音乐美感。对小提琴演奏家来说,这24首随想曲却是一个恶梦,当时的小提琴家都视之为畏途。该部作品中采用的二重泛音、双音奏法、左手拨奏、飞跃断奏等艰深技巧,甚至有魔鬼亦要退避三舍的说法。事实上,直到二十世纪的上半叶,虽然产生了不少伟大小提琴家,但却一直未有人公开演奏过帕格尼尼全部二十四首随想曲,更没有人敢将之全部录音。大师如克莱斯勒(FRITZKREISLER)、海费兹(JASCHAHEIFETZ)、米尔斯坦(NATHANMILSTEIN),奥尔斯泰克(DAVIDOISTRATTI),经常演奏的亦仅是其中的三、四首,只有法兰斯卡蒂(ZINOFRANCESCATTI)和年轻的曼纽轩(YEHUDIMENUHIN)经常演奏或录音的,会达到24首的半数。

附:浪漫主义的民族乐派捷克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有1、斯美塔那,他最重要的作品是《我的祖国》;2、德沃夏克,代表作《自新大陆》波兰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有1、肖邦,《革命练习曲》芬兰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有1、西贝柳斯,《芬兰颂》挪威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有1、格里格,《培尔金特组曲》俄国的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有1、五人组成的强力集团,其中穆索尔斯基的《荒山之夜》,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天方夜谈》2.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民族主义音乐主要在十九世纪中到二十世纪中活跃

民族主义乐派,是广义西方古典音乐的一支,但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共同的风格,经常被视为浪漫乐派或现代乐派的分支。

大致就是指会在古典音乐的曲式中,使用了本国的民间音乐旋律和特别的乐器,并通常宣扬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

。一般认为十九世纪中前期,西方音乐的传统心脏的德语和义大利地区以外的欧洲和美洲国家,作曲家需要属于本地的音声。反之德语或义语的作曲家即使用民间音乐素材,仍然只是会被认为浪漫主义音乐,如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原型虽然来自民间,却被当时的维也纳视为国际性的艺术。各国民族派起源众说纷纭,较流行有两说:

一是十九世纪俄国作曲家格林卡的《爱国歌》,另一说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成立国家音乐社团组织,两人分别影响了本国的作曲家组织,交流了其对民间音乐的资料和心得,以及对于教育本国的音乐界作出重大的贡献。另外,尚有萧邦和弗兰兹•李斯特之说,因为是他们首先采用故乡的民间音乐素材,但他们并未有组织本地作品家活动,也没有系统地使用和搜集民间音乐元素。在十九世纪后期其他欧洲国家也产生了自己国民乐派作曲家和作品,如英国的埃尔加的《威风凛凛进行曲》(PompandCircumstanceMarches),捷克的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还有一些作曲家为自己尚末被认可为国家的故乡,创作鼓吹独立的作品,如芬兰的西贝流士的芬兰颂,挪威的格里格的皮尔金组曲等。而美洲的作曲家也开始活跃起来,如美国的约翰•菲利普•苏沙的进行曲《星条旗永远飘扬》,而同期斯蒂芬•福斯特更有开创流行音乐的先河。到二十世纪初巴西的海托尔•维拉•罗伯斯,匈牙利的高大宜,美国的查理斯•艾伍士等,新国民乐派作曲家开始向现代音乐的过渡。到二十世纪中后期起,因为流行音乐的兴起,也少有未被古典音乐使用的民歌,所以在欧美国民乐派渐趋于沉寂,但在古典乐传统地区外的亚洲,却有新型的国民乐派作品面世,如中国的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何占豪和陈钢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等,代表了欧美以外的民族主义兴起。二十一世纪初,虽然因为再很少未独立的殖民地和国际主义盛行,政界不再需要常以音乐推广爱国思想,但国民乐派音乐并未因此而丧失了其地位,反而把这种音乐从政治服务中解放过来,受到本来创作国家外的欢迎。7、浪漫主义时期之后自1900年起至今浪漫主义音乐家们基本上将音乐可能发展的方向都穷尽了,在其后的表现主义和印象派发展时期中,艺术家们提供了两种可能性:表现主义——勋伯格印象主义——德彪西在此之后,人们进入现代音乐时代,但是在整个工业时期之后,世界进入了流行音乐的霸权时期。精英主义的、上层阶层所热爱的古典主义,即严肃音乐,则逐渐开始进入了博物馆式的时代。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更出现了当代音乐包括了如布列兹的序列音乐、极简音乐,SteveReich和PhilipGlass使用简单三音和弦,PierreSchaeffer的具体音乐,HarryPartch、AloisHába和其他人的微分音音乐,还有约翰•凯吉的机遇音乐。印象派德彪西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自然是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