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机构的研究报告(8000字)_第1页
如何读机构的研究报告(8000字)_第2页
如何读机构的研究报告(8000字)_第3页
如何读机构的研究报告(8000字)_第4页
如何读机构的研究报告(80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如何阅读券商的研究报告(工具篇)大家可能经常看到我在博客中引用证券公司的研究报告.今天就来谈谈研究报告这个法宝.记得我在<a股基因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文中介绍一个观点:机构正在成为a股市场的主流力量.它们控制的筹码占a股优质筹码的大多数,所以a股由他们说了算.关于这个观点,我今后还有发表文章<黑马白马化,白马妖魔化>,这是后话.机构成为投资的主力,那么谁来控制机构的资金流向呢?很多人会说是基金基金,操盘手,投资总监等.这话没有错,可是如果我们把问题总结到这里,你会发现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只有用老鼠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除非你和这个基金经理们是亲戚朋友,他们告诉你信息你才可以赢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这个条件的,而是法律也打击.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把所以基金经理和投资总监大脑里面的东西提前知道呢?答案是:有!技术派的答案是:技术分析.基本面派的答案是:研究报告.我是两派都用,但是更倾向于后一派.事实在,在国外,如华尔街,王牌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在引导着市场资金的流向.如果分析师集体看多哪个行业或者公司,那么股价不涨也难;如果看空,那么很可能爆跌.这就是机构主导的成熟市场下,分析报告在股市中的价值.很多人如果还用过去那种散户时代的眼光看待今天的研究报告,主观的以为机构发布研究报告都是为了"托"儿,那就大错而特错拉.机构时代,散户根本不是机构眼中的博弈对象.在a股中,任何一个基金经理,投资总监,私募基金,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银行投资部门等,没有一个不去研究主流机构的研究报告的.他们可能不读报纸,可能不听新闻,但是中金公司招商证券的王牌机构的晨会报告和研究报告他们不能不看.这些a股投资机构的大佬们会在研究报告中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可以说,正是这些研究报告在引导在机构资金的流向.这些研究报告分为:证券公司研究报告(具体又分为证券公司晨会报告,行业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报告,公司研究报告,月度投资报告,季度投资报告,年度投资报告,调研报告等),基金公司投资报告,私募基金投资报告,保险公司投资报告,资产管理公司投资报告,银行投资部门研究报告等.一般情况下,后几种报告的保密性很高,对外部的流动性也很低,基本上服务于圈内人甚至自己部门.我们能经常购买经常看到的是前两种居多,即券商研究报告,和部分基金公司研究报告.下面详细谈券商研究报告.券商研究报告是所有报告中流动性最高的,对外部具有开放性,可以去购买,对自己的客户(开户的人)基本上开放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也阅读这些东西,但是觉得实用性不强,比如某个券商给某个股强烈推荐的研究评级,该股却不涨反而大跌.这样的例子很多,于是一部分人就不再信任研究报告,甚至骂研究报告.这正是我要给大家纠正的.对付研究报告,我们不能全信,也不能不信,一定要详细阅读,结合技术面和市场热点来使用,这样就会很有效.首先我们来逐个来分析券商研究报告的特点:中金证券研究报告: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在业内是首屈一指,武林至尊.中金公司最大的特别是有很强的政府背景,它的分析报告最大的优势就是对宏观政策的分析和对大盘股行业龙头的分析,也就是说,中金的报告在战略上在投资策略上和宏观走向上是最有实力的,也最被各大基金经理重视.看中金就看它的宏观和大势分析.中金的研究报告分量是很重的,举个例子,中国人寿刚上市的时候,招商证券非常看多,给出的目标是一年60三年90的目标价,中国人寿应声大涨,最高于2007.1.17冲到49.48元,当天接近涨停,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市场传言中金公司要出研究报告唱空人寿,人寿于1.17下午就从涨停的位置下滑,拉出一个大阴线,从此人寿进行了长达半年的熊市.这里中金和招商谁对谁错谁的水平更高,我们姑且不论,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中金和招商的市场号召力.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利益问题,可能中金公司配合某些机构建仓吧,故意打压中国人寿股价,要不然为什么没过几个月,中金又突然来个180度的转弯,突然出报告强烈推荐中国人寿呢?难道几个月的时间中国人寿创造的价值就足以让中金来个这个大的转弯拉.所以,这就是我说的机构研究报告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要结合技术面和市场热点.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相对中金的政府背景和宏观分析,招商证券的特色在于市场分析,它是绝对的市场派,在牛市中,招商证券的胆量是最大的,也是给予强烈推荐评级最多的证券公司,所以在牛市中一定要强烈的看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招商证券对中国人寿的把握具有非常好的判断力,它那篇<中国人寿:一年60三年90>的研究报告,可谓经典中的经典战例.最近,招商证券关于中国神华目标价100的研究报告也是业内第一个提出的.比起国际投资银行给予中国神华h股101元的报告还早几天呢.招商证券关于中国船舶320的目标价也正在成为现实.所以,我建议大家一定要读看招商证券的研究报告.更让人敬佩的是招商证券研究团队的人很勤奋,他们发表研究报告的很快也很多,非常及时.很多大盘ipo新股的研究报告都是他们最先发表的.这是一个足够让我们骄傲的研究团队!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国泰君安是老牌的券商,它和其他券商不一样,这个券商的研究报告很稳.对很多公司给予的评级没有招商证券激进,甚至还有中金公司激进.它的特点就是给予新股的研究,无论什么新股,国泰君安都有自己独特的定价模式.有一点不好,国泰君安吸引了很多资金在一级市场打新股,这一点可以从新股上市首日的成交明晰上得到印证,所以国泰君安把新股首日的价格给予的都很高,这是明显的利益关系,让人很反感.但是,它的行业研究报告和投资策略报告还是不错的申银万国研究报告:这又是一个勤奋的研究团队,多产而又优质.它的研究报告质量属于上等,但是它的投资策略特别是月度投资策略值得重视.他们投资研究部门高级分析师桂浩明关于宏观的分析也很中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国信证券是我最近才开始重视的,它的特点很象招商证券研究报告,激进.值得重视其他还有很多证券公司,都有研究报告,不在一一详细说,还有几个值得重视的是中信证券研究报告,联合证券研究报告,平安证券研究报告,广发证券研究,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海通证券研究报告,光大证券研究报告,东方证券研究报告等等.具体特色也都差不多.一般我最看好的,也就是我每天必然看的研究报告,我按照重要性是如下分类的:中金研究报告首先看,接着看招商证券研究报告,然后看国泰君安研究报告,再是国信证券研究报告.其他的有时间就看,没有时间就浏览一遍还有一点要注意,最值得重视是券商发表的行业研究报告,比如有色金属行业的研究报告,一看就可以明白整个行业的情况.最好是把几个券商的行业研究报告放在一起,可以互相印证和比较我要强调的是,如果你是一个价值投资者,不要太在乎报纸新闻和所谓的舆论对股市的评价,因为它们这些言论是左右散户的,是散户时代的思维,机构资金根本不看他们,机构资金看得就是研究报告和自己亲自的调研,而这些信息往往具有保密性和滞后性.比如当南方航空复牌后涨100%的时候舆论媒体和所谓的股评价家就说严重高估,但是市场不听他们的,很多研究报告到今天还在推荐他们,不读报告你就不知道.我自己觉得南航的翻番倍数今后肯定会超过中国船舶,至少到2010年还是行业复舒期.(关于航空股,我过几天就发表自己的看法,目前告诉大家推荐的顺序:中国国航,南方航空,上海航空).很多报纸新闻电视股评节目是外行指挥内行,还有很多是别有用心的忽悠散户.股票这个东西岂是一些报纸新闻人士就可以看懂的,它需要专业化,而最专业化的就是公募和私募基金经理和证券公司研究团队,这些专业认识的看法是有一定时间的保密期的.市场知道拉,已经晚了一步.媒体忽悠散户的最大的事情莫过于一到长假就讨论是持股还是持币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一个股票的投资价值难道就因为一个7天的假期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吗?这完全是要谨慎看待券商的研究结论。牛市期间,国内很多分析师为股市暴涨寻找理论支持,投资者甚至视国内上市公司市值超越美国同行为骄傲,盲目形成了有本土特色的但盲目乐观的研究和定价群体。而在熊市中,很多年轻分析师忽视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浮躁心态最终被泼了冷水后,其研究的公信力也出现了下降。所以投资者应站在经济周期的高度,理性看待某些曾经出现的券商研究结论和股价走势一致的暂时现象,更要注意到研究结论(尤其在周期拐点时候)和股价走势并不相符的情况的存在。认真分析券商研究报告的逻辑合理性。券商的研究报告虽然结论不一定和市场走势一致,但仍旧能够给投资者提供很好的分析素材。因而投资者应当抛开单纯对结论的关注,深入研究报告的内在逻辑,用自己的头脑作出判断。例如,摩根大通"报告门"事件中,投资者就应关注经济刺激方案出台的可能性,其力度和效果对股市的影响。中信银行事件中,应警惕巴菲特抄底中信银行本身是否可信,以及抄底的是a股还是h股。罗杰斯常说自己关注中国股票,投资者也应当问问他买的是a股吗?认识到券商的研究结论和其实际操作不一定是一致的。摩根大通"报告门"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再如,今年4月1日,瑞银把上海汽车的目标价由22.26元大幅下调至10.4元,当天股价跌幅8%以上,随后qfii连续4日大幅买入1.13亿,推动股价大幅上涨。关注媒体对信息转述时可能存在的失真。专业研究的语言和逻辑通常不能在大众媒体中得到精确的体现,因而券商的研究结论和分析思路很可能被曲解。因而对媒体的报道,尤其是那些对英文报告的转述和翻译,投资者应仔细思考文字间可能存在的歧义。争取找到报告的原文自己分析或咨询专业人士进行解读,避免盲目跟风。应进一步完善对信息发布渠道和投机炒作的监管在国内股市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除了投资者要提高自身对信息的研究分析判断能力以外,有关部门对恶性炒作等亦应当进行严格规范。加强对券商研究成果发布的日常监管。券商的研究结论往往能够影响市场对信息的解读,因而监管部门也应当适度建立券商研究报告对市场影响的责任制,避免出现券商通过研究报告间接恶意扰乱市场的行为出现。监管机构还应避免对外资投行的忍让,对这些各方面领先的机构更应当从严监管。加强对舆论媒体的监管。监管部门应监督舆论媒体信息发布的公正性、客观性,倡导其社会责任,提升其专业素质。防止熊市中国内机构相争。突如其来的宏观经济景气下降周期中,股市价值的亮点也从原来的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演变成阶段性的投机性价值,国内投资机构也往往因为难以忍受预期收入和盈利的突然大幅下降,而采取互相倾轧、渔利散户、违法违规、题材炒作等手段创收,这些行为破坏了市场公正,不利于自身长期发展。因而监管机构应大力加强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法,通过维护公正的市场秩序来获得投资者长期的信心。未雨绸缪应对未来金融创新。监管部门在融资融券和股指期货推出前,应完善市场对信息冲击、大额交易冲击的防范机制以及市场大幅波动后的应对机制。大小非市值管理业务一旦推出后,还应注意防止大小非股份的交易过程和融资融券手段的配合使用对市场冲击的放大效应。如何汲取券商研究报告的精华?最近两周市场处于最矛盾的阶段,暴跌、大涨、小涨再暴跌,而多空双方博弈的背后,是主流机构和媒体抢夺"话语权"的暗战。以申万为代表的空头,中金为代表的抄底派,高盛和中信证券为代表的坚决看多派,对市场都发出了不同的声音。那么,我们如何作出判断?影响中国资本市场主流观点的更多是券商的策略报告,基金公司季度策略只是对外宣传的噱头,实际上并不能指导投资者进行短期判断,券商中比如中金公司、中信证券、高盛证券、摩根斯坦利、南方证券、国泰君安等老牌国内外券商的策略报告都值得投资者来参考。因为总体上看,这些大券商在研究方面有着自己的体系与文化,报告内容较为翔实、数据采集和对比比较认真,但拿到一份报告在手,如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第一,取数据。券商报告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最值得汲取的一块就是数据的归类、整理、对比,个人投资者因为信息来源的欠缺,数据整理时间的缺失,都不能像券商研究员们专门花上几天的时间来整理一些行业数据。这种不是针对某个上市公司而是对于整个行业的数据,券商没有任何造假的动力和可能,都是比较翔实,来源于公开信息或者是购买的数据库资料,投资者可以放心撷取。比如钢材、有色金属、航运、地产各大券商都有行业的周报,这对长期观察和跟踪这些行业的投资者都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来源。而把券商的策略报告中引用的货币数据、贷款规模、投资增速等作为自己未来投资的判断基数就是好的选择。第二,看逻辑。之所以强调要看券商策略报告或者行业报告的逻辑,是因为即使数据完全正确,但使用数据的逻辑如果出问题,那么多精准的数据也徒劳。比如我们在分析航空行业的时候,知道人民币升值对航空公司有好处,因为多数航空公司是用美元贷款来买飞机,在人民币升值周期内,拼命卖空航空股逆势而为,投资则必输无疑。券商研究员的逻辑如果是持续的,那么可以长期跟踪,比如某个经济学家对宏观把握的特别准确,那么投资者可以对他的判断和逻辑深入地分析,如果的确自成体系,那么倒是可以好好学学。如果在2007年年底看到一万点,而2008年看到3000点的主,那么就大可不必看了。当然只会永远看空的独立经济学家的观点也不值得推崇,显然对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缺乏了解。第三,查动机。券商的报告写给谁看的?伴随基金、保险公司等机构实力的日渐庞大,很多券商写报告都是为了迎合基金的胃口。个股推荐的报告谨慎点看,比如海通证券的叶志刚,就是典型的老鼠仓,自己和私募买完以后再推荐研究报告,而券商的策略报告,通常不会太多陷入内幕交易,因为很少涉及到个股。如何运用券商研究报告券商研究报告不是武林秘籍,但如果运用得好的话,你也能发现不少的市场机会。对研究报告的运用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比如,他的推论合理不合理,是否有你没想到的地方,是否有明显的破绽。而且,看报告也要当心一点,券商、基金都是市场的参与者,他们都是有立场的。看券商研究报告关键是看看他们的思路,和分析的方法,这些地方能给人以启迪。屁股决定立场。出报告的金融机构大多是这个市场的参与者,要求他们的观点不带感情色彩是不可能的。单纯的感情色彩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怕的是故意做的"虚假"报告。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不要相信任何人,只有自己的判断才可信。读报告需要学的是他的思路和分析能力。例如,某报告说某电机厂要涨,一看,确实涨了,就信了那个报告照着操作。如果这样,十有八九你会进错了场。一个很简单的思路其实应该是这样的:缺电,谁最挣钱?电网?不对,电网的传输量是定的,发电总量不上去,他怎么可能多利润呢?原来的电厂?也不对,电厂就那么大的装机容量,300w的不可能发出500w的,电价不涨还是那么点利润。那是谁,就是造发电机的啊,因为要多发电只有新造电厂啊,看一看造发电机的企业有谁?那个最牛?学者生,仿者死,思路才是最重要的。闭门造车,这个是很多调研员的通病。不去实地考察,就对着财务数据想文章。想对了也行,但问题是通常都会想错。因为有时财务数据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来这个企业的全部,这时靠"想当然"来推断,怎么可能不会出错呢?调研部门调研通常是一个看好行业的所有企业,而资金部却只会选择一两个企业来做。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报告传出来的企业没做,同行业的另一个企业却做了。这点千万要当心。当某一家连续发某个公司的报告的时候,要关注同行业他没报告的,但是股票价格却很低的。财务低能,这点通常大家不会注意。可是有很多分析员估计也就是混口饭吃不好好干活。随便举个例子,比如600824,某研究报告分析时,分析了土地升值的隐藏利润,和商铺的升值利润,却不去分析财务结构。别人的土地是每年都要计提折旧的,可是上海的土地每年都在升值。商铺虽然也想到了升值利润,却看不出别人把商铺全放在存货里。当然别人这么做的目的是处于避税,国家的税制调整完了之后这块就会显露出来的。仔细看一看,他的资产净值就会高得吓人。证券市场水很深,任何变化都有可能发生的,报告一定要跟踪,就像跟踪企业一样。单个的报告做的再好都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很多朋友可能以为拿到了报告就和机构信息一样了,这点是不对的。事实上任何一个报告做的最好不过就是发现问题,而真的解决问题还是需要很多途径的。如果想搞私募的话,发现问题之后实地调研是必须的。行业报告和宏观分析一定要仔细读,大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