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类中药课件_第1页
动物类中药课件_第2页
动物类中药课件_第3页
动物类中药课件_第4页
动物类中药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篇动物类药动物类中药动物类中药包括动物的全体,如全蝎、蜈蚣;动物体的一部分,如哈蟆油,鹿角等;动物的分泌物,如麝香,蟾酥;动物的排泄物,如五灵脂,蚕沙;动物的生理产物或病理产物,如蝉蜕,牛黄等,动物一部分的加工品,如阿胶,鹿角胶等。动物类中药动物类药材的鉴别药材为动物全体,主要依据动物的形态分类方法和性状特征进行鉴别,如全蝎、蜈蚣、蛇类药物等。药用部位为动物的一部分,其形态和结构特征固定的,可主要用性状特征进行鉴别,辅以显微鉴别,如麝香、牛黄、鹿茸等。药材为动物的提取物或加工品,,除用性状特征进行鉴别外,还需要进行成分分析,如阿胶、鹿角胶、蜂蜜等。

动物类中药

地龙

Pheretima

【来源】为钜蚓科动物参环毛蚓Pheretimaaspergillum、通俗环毛蚓P.vulgaris、威廉环毛蚓P.guillelmi或栉盲环毛蚓P.pectinifera的干燥体。前一种习称“广地龙”,后三者习称“沪地龙”。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广地龙:长条形薄片全体具环节第14~16环节为生殖带,较光亮,习称“白颈”受精囊孔2对,7/8~8/9节间气腥味微咸。沪地龙:长8~15cm,受精囊孔3对,6/7~8/9节间。动物类中药【成分】

主要含蛋白质,琥珀酸平喘、利尿次黄嘌呤平喘、降压蚓激酶、纤溶酶、地龙溶栓酶溶血栓动物类中药水蛭

Hirudo【来源】环节动物门水蛭科蚂蝗WhitmaniapigraWhitman、柳叶蚂蝗W.acranulataWhitman、水蛭HirudonipponicaWhitman的干燥体。动物类中药【成分】主要是蛋白质水蛭素抗凝血动物类中药石决明

ConchaHaliotidis【来源】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鲍科动物杂色鲍HaliotisdiversicolorReeve、皱纹盘鲍H.discushannaiIno、羊鲍H.ovinaGmelin、澳洲鲍H.ruber(Leach)

、耳鲍H.asininaLinnaeus

或白鲍H.laevigata(Donovan)

的贝壳。动物类中药【产地】皱纹盘鲍产我国辽宁、山东、江苏沿海。杂色鲍、羊鲍、耳鲍产东南海。澳洲鲍、白鲍主产澳洲、新西兰。动物类中药【性状】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动物类中药【来源】珍珠贝科马氏珍珠贝Pteriamartensii(Dunker)、或蚌科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Lea)

、褶纹冠蚌Cristariaplicata(Leach)

等双壳类动物受刺激形成的珍珠。珍珠Margarita动物类中药【性状】呈类球形、卵圆形或棒形,直径1.5~8mm。表面具有类白色、浅粉红色、浅黄色、浅黄绿色或浅蓝色特有的彩色光泽。质坚硬。破碎面现同心环层纹。动物类中药显微鉴别磨片珍珠结构环珍珠虹光环粉末:彩虹样光泽细密层纹动物类中药【来源】

牡蛎科动物长牡蛎OstreagigasThunberg、大连湾牡蛎O.talienwhanensisCrosse

近江牡蛎O.rivularisGould

的贝壳。

牡蛎ConchaOstreae动物类中药海螵蛸

EndoconchaSepiae【来源】软体动物门乌鲗科无针乌贼SepiellamaindronideRochebrune或金乌贼SepiaesculentaHoyle的干燥内壳。动物类中药全蝎

Scorpio【来源】节肢动物门蛛形纲钳蝎科东亚钳蝎ButhusmartensiiKarsch的干燥体。【产地】以河南禹县、鹿邑,山东益都产品质佳,以山东产量最大,前者称“南全虫”,后者称“东全虫”。动物类中药蜈蚣

Scolopendra【来源】节肢动物门多足纲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subspinipesmutilansL.Koch

的干燥体。【采制】春、夏捕捉,用竹片插入头尾,绷直,干燥。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背光黑绿色,足赤腹下黄动物类中药土鳖虫

EupolyphagaseuSteleophaga【来源】节肢动物门昆虫纲鳖蠊科地鳖EupolyphagasinensisWalker或冀地鳖E.plancyi

(Boleny)的雌虫干燥体。动物类中药蝉蜕

PeriostracumCicadae【来源】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蝉科昆虫黑蚱Cryptotympanapustulata

若虫羽化时脱落的皮壳。动物类中药斑蝥

Mylabris【来源】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MylabrisphalerataPallas或黄黑小斑蝥M.cichoriiLinnaeus的干燥体。【采收加工】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可戴手套,放入容器内闷死、烫死或蒸死后晒干。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南方大斑蝥

呈长圆形。头及口器向下垂,有较大的复眼及触角个1对,触角末端节膨大呈棒状,触角末节基部窄于前节,触角多已脱落。背部具革质鞘翅1对,黑色,由3条黄色或棕黄色的横纹;鞘翅下面有棕褐色薄膜状透明的内翅2片。胸腹部乌黑色,胸部有足3对,腹部呈环节状,有黑色绒毛。气特异而臭,刺激性强,不宜口尝。黄黑小斑蝥较小,完整触角末节基部与前节等宽。动物类中药【成分】主含斑蝥素。斑蝥素是抗癌有效成分,但毒性大,临床用其半合成品羟基斑蝥胺,疗效类似而毒性只有斑蝥素的1/500。【理化鉴别】

取粉末约0.5g,用微量升华法,得白色升华物,放置片刻,再显微镜下观察,为柱形、棱形结晶。(斑蝥素)动物类中药僵蚕

BombyxBatryticatus【来源】蚕蛾科昆虫家蚕BombyxmoriL.4~5龄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虫体。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表面灰黄色,被有白色粉霜状的气生菌丝和分生孢子。足8对,体节明显,尾部略呈二叉分枝状。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有亮棕色或亮黑色的丝腺环4个,称为“胶口镜面”。气微腥,味微咸。动物类中药

【来源】脊索动物门鱼纲海龙科动物线纹海马HippocampuskelloggiJordanetSnyder刺海马H.histrixKaup、大海马H.KudaBleeker、三斑海马H.trimaculatusLeach

或小海马(海蛆)H.japonicusKaup

的干燥体。海马

Hippocampus动物类中药【产地】主产于广东、福建、台湾、山东等省沿海。【采收加工】

夏、秋二季捕捞,洗净,晒干;或除去皮膜及内脏,晒干。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马头、蛇尾、瓦楞身”。1、线纹海马

呈扁长形而弯曲,体长约30cm。黄白色。头略似马头,有冠状突起,具管状长吻,口小无牙,两眼深陷。躯干部七棱形,尾部四棱形,渐细卷曲,体上有瓦楞状环纹和节状纹并具短棘。体轻,坚硬。动物类中药2、刺海马

体长15~20cm,黄白色,头部及体上环节间的棘细长而尖,长2~4mm。3、三斑海马

体侧背部第1、4、7节的短棘基部各有1黑斑。4、大海马

体长20~30cm,黑褐色。5、小海马(海蛆)

体小,长7~10cm,黑褐色,节纹及短棘均较细小。动物类中药海龙

Syngnathus【来源】脊索动物门鱼纲海龙科动物刁海龙Solenognathushardwickii(Gray)、拟海龙S.biaculeatus(Bloch)

尖海龙SyngnathusacusLinnaeus的干燥体。动物类中药蛤蟆油

OviductusRanae【来源】为脊索动物门两栖动物纲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temporariachensinensisDavid

雌蛙的干燥输卵管。

【产地】东北三省。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块状,弯曲而重叠。表面黄白色,具脂肪样光泽,偶带灰白色薄膜状干皮,手摸有滑腻感。用温水浸泡体积可膨胀10~15倍(膨胀度不低于55)。气腥,味微甘,嚼之有黏滑感。动物类中药蛤蚧

Gecko

【来源】脊索动物门爬行纲壁虎科动物蛤蚧GekkogeckoLinnaeus的干燥体。【产地】主产于广西。【采制】捕捉后,除去内脏,拭净,用竹片撑开,低温干燥。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呈扁片状。全身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头部略呈扁三角形,口内有细齿,吻鳞不切鼻孔。全身密被细鳞,有光泽,有大而凸起的圆形鳞片成行镶嵌于小鳞片中;有黄白色或灰绿色斑点。四足均具5趾,趾底有吸盘。尾部有6~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带。气腥,味微咸。动物类中药金钱白花蛇

BungarusParvus【来源】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VungarusmulticinctusmulticinctusBlyth

幼蛇的干燥体。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呈圆盘状,盘径3~6cm,约4圈。头后颈部有两个黄白色斑。体背黑色,每隔3鳞半至6鳞有1~2鳞宽的白色环纹,黑白相间。背部中央鳞片较大,呈六角形,并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体鳞通身15行。腹部黄白色。气微腥,味微咸。动物类中药蕲蛇

Agkistrodon李时珍:“其蛇龙头虎口,黑质白花,胁有24个方胜纹,腹有念珠斑。”

【来源】脊索动物门爬行纲蝰科动物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Guenther)

的干燥体。【产地】主产于江西、浙江、福建等省。【采制】多于夏、秋捕捉,剖开蛇腹,除去内脏,干燥。动物类中药【动物形态】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蛇体长可达2m,卷呈圆盘状,盘径17~34cm。“翘鼻头”。“方胜纹”。“连珠斑”。“佛指甲”。气腥,味微咸。动物类中药乌梢蛇

Zaocys【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奎科游蛇动物乌梢蛇Zaocys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

呈圆盘状。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扁圆形,眼大而凹陷,有光泽。脊背高耸成屋脊状,俗称“剑脊”。气腥,味淡。动物类中药熊胆粉

PulvisFellisUrsi【来源】脊索动物门熊科动物黑熊SefenarctosthibetanusG.Cuvier

经胆囊手术引流胆汁而得的干燥品。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呈不规则片状、颗粒或粉末。黄色至深棕色。质脆,易吸潮。气清香,为极苦微回甜,有清凉感。【成分】主含胆汁酸:牛黄熊去氧胆酸、牛黄鹅去氧胆酸等。动物类中药

附注:熊胆【来源】熊科动物黑熊SefenarctosthibetanusG.Cuvier或棕熊UrsusarctosL.的干燥胆。【性状鉴别】长扁卵形,囊状。囊皮薄,囊内为胆仁,不规则块状、颗粒状或硬膏状,色泽深浅不一,金黄色(习称金胆或铜胆)、黑色(习称铁胆或墨胆)、黄绿色(习称菜花胆)。气清香,味苦。水试:水面旋转并呈黄线下沉却不扩散(短时)。火试:起泡而无腥气。动物类中药【来源】鹿科动物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Flerov

、马麝M.sifanicusPrzewalski或原麝M.moschiferusLinnaeus

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泌物。麝香

Moschus动物类中药【产地】主产于西藏、四川及云南等省。野生或人工养殖。【采收加工】

野麝多在冬季至次春猎取,猎获后,割取香囊,阴干,习称“毛壳麝香”;或剖开香囊,取其分泌物,习称“麝香仁”。

家麝直接从其香囊中取出麝香仁,阴干或用干燥器密闭干燥。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毛壳麝香

为扁圆形或类椭圆形的囊状体。开口面为棕褐色的革质皮,密生白色或灰棕色短毛,从两侧围绕中心排列,中间有1小囊孔,直径约2~3mm。另一面为棕褐色略带紫的皮膜。中层皮膜呈棕褐色,半透明;内层皮膜呈棕色(习称“银皮”、“云皮”),内含颗粒状或粉末状的麝香仁和少量细毛和银皮。质较柔软,有特异香气。动物类中药麝香仁质柔软,油润,自然疏松,无棱角,习称“子眼清楚”。颗粒状者习称“当门子”,表面紫黑色,油润光亮,微有麻纹,断面深棕色或黄棕色。粉末状者称“黄香”,棕褐色或黄棕色。气香浓烈而特异,味微辣、微苦带咸。动物类中药【理化鉴别】针刺:取毛壳麝香用槽针从囊孔插入,应涩针而不顶针。转动槽针,撮取麝香仁,槽内麝香仁应有逐渐高出槽面的现象,习称“冒槽”。手搓:取麝香仁置手中,加水湿润,手捏之成团,轻揉即散,不应沾手、染手、顶指、结块。火试:取麝香仁少许于坩埚中灼烧,初则迸裂,随即熔化膨胀起泡,油点似珠,香气浓烈四溢灰烬白色,无毛、肉焦臭,无火焰、火星。动物类中药

【来源】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nipponTemminck或马鹿C.elaphasL.

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前者习称花鹿茸(黄毛茸),后者习称马鹿茸(青毛茸)。鹿茸CornuCerviPantotrichum动物类中药【产地】花鹿茸吉林辽宁河北马鹿茸东北、内蒙——东马鹿茸新疆、青海、四川——西马鹿茸动物类中药【性状鉴别】1、花鹿茸:锯茸

“二杠茸”:一个侧枝,主枝称“大挺”,侧枝“门庄”;锯口外围无骨质。“三岔茸”:二个侧枝,主枝较长,茸毛稀疏,下部有纵棱筋和突起小疙瘩(骨钉、骨豆)。砍茸带脑骨、二茸相距约7cm,脑骨后端有一对弧形骨,名“虎牙”。动物类中药2.马鹿茸形体粗壮、毛茸青灰“单门”:一个侧枝“莲花”:二个侧枝“三岔”:三个侧枝“四岔”:四个侧枝动物类中药马鹿茸花鹿茸动物类中药饮片花鹿茸片:角尖称“血片”、“蜡片”,黄白色,半透明,外围无骨质,质坚韧。

中上部“蛋黄片”,粉白至浅棕色,中间蜂窝状,外皮无或略具骨质。

下部“老角片”

.动物类中药马鹿茸片:“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