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体味怀古伤今,感时伤世的情感2.掌握本词多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教学重点:抓词眼“空”,分析景物特点,引导学生自主体味黍离之悲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吗?我们大家一起大声背诵出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送别诗景中有情,表达李白对朋友的深厚情谊题目中的广陵是指哪里呢?扬州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它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鼎盛时期的扬州,春风十里,歌舞升平。唐代徐凝的《忆扬州》中曾写道:“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盛极一时。那么,南宋时期的扬州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跟随南宋后期著名的布衣词人姜夔的的脚步,看看他到扬州后见到了什么?(板书课题)

《扬州慢》姜夔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他是南宋中后期婉约派代表词人,其词词风清空骚雅,超逸空灵姜夔精于书画、擅长音乐、能诗善文,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二、了解背景问题1.学生齐读小序,概括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和见闻、写作原因及他人评价。写作时间:淳熙丙申至日所见所闻: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问题2.什么黍离之悲?黍离之悲:周幽王残暴无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初年,有王朝大夫到镐京去,看到宗庙宫殿均已毁坏,长了庄稼,不胜感慨,因作此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黍离之悲——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三、诵读品味注意三个层面:字正句顺;感情基调;语感(语气、语速、节奏)〕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诵读是欣赏诗歌的第一步。1.学生个别读,正字音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学生评价,语调、语速、重音和停顿等,作肯定评价,如果有读得不好的地方,可范读一两句2.面请大家再把词作有感情的自由朗诵一次然后我再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作示范3.学生自读,4.指名朗读,教师评价5.全班齐读四、自主赏析问题1:从同学们的诵读中仿佛看到了词人在冬雪初霁的晚上,独自骑着马缓缓走进扬州城的情景。可是这座昔日繁盛的都城,今日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文中哪个字能够概括出此时扬州城的特点。明确:空问题2:学生讨论——(大屏幕展示一个思考题)文中哪些语句,或者说句中所描绘的景物直接表现出了扬州城“空”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明确:1.尽荠麦青青。“尽”字能看出来野生的荠菜与麦子长满了扬州城,遍地都是,“青青”一般形容泛着绿意、繁茂的样子,荠菜和麦子越茂盛就越能反衬出扬州此时的荒凉。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指的是被毁坏的城池,“乔木”是说高大的树木,“犹”仍旧,“厌”即憎恶、讨厌。“言兵”指谈论兵事。“犹”表现出了厌恶程度很深,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但是仍旧没有办法忘掉这场战争,这里用了拟人的手法,“物犹如此,人何以堪”3.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清角”是指凄清的戍角。“吹寒”指在寒冷的天气中吹奏着。如果是以前繁华的扬州会不会有号角的声音呢?当然不会,有的也该是十里长街对的人声鼎沸,有的也是二十四桥的管弦歌吹。这里“寒”字用的极好。不仅指出了天气的寒冷,吹奏的清角的声音让人觉得冰冷,也能让人感到内心涌起的阵阵寒意。可以说一个“寒”字领起了三层悲意,天寒、声寒、心寒,关乎自然、关乎耳目、关乎人心,层层推进。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二十四桥是瘦西湖上的一处盛景,传说唐代有二十四位歌女,体态轻盈,花容月貌,在桥上弄笛吹箫,笑语盈盈,游人极盛。而此时桥上则是如此孤单冷清,徒留一轮清冷的圆月倒映湖心。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二十四桥边盛产红芍药花,每当春天来临便竞相开放,游人驻足观赏,然而现在早已人去城空,芍药花仍旧一年年的开放,但是早已无人欣赏。花开反而给这座空寂的扬州城增添了几分感伤。正可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问题3:文章中那句话简洁表现出扬州城“空”的特点?提到了那位是人?此时的扬州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明确:杜牧的“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名都问题4: 昔日的名都如今已变成了空城,总是杜牧的满腹才情,恐怕也难赋深情了。那么造成昔盛今衰的原因是什么呢?明确:“自胡马窥江去后”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再读课文: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最后,在请大家跟我一起大声地饱含感情地诵读诗歌,体会词人的深沉感悟,。五、技法总结小组讨论: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虚实结合今日扬州和昔日扬州——对比尽荠麦青青——夸张杜牧诗句——用典若杜牧重到扬州……——联想荒凉之景寓悲伤之情——情景交融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拟人小结:这首词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写作者自己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寄托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残破的哀思,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六、作业:背诵并默写该诗。板书设计:扬州慢姜夔今昔空城名都黍离之悲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二年级文科平行班学生,语文素养一般。通过前面诗歌的学习,学生对诗歌的鉴赏方法和诗歌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够较好的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艺术手法,但自主性不强,需要老师多加点拨、引导,在艺术手法的掌握上也需要老师的点拨,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与想象力,较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写作手法,感知古典诗歌特有的韵味。课堂效果分析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应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创设语文诵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在本课的开始之初,就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诵读环境,让学生通过个别朗读、自由朗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反复的诵读该文章,在诵读中激发学生兴趣、理解文章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例如在讨论问题“文中哪些语句,直接表现出了扬州城“空”的特点。”和“本文的主要的艺术手法”上,让学生小组讨论、积极的主动地参与其中,学生讨论也比较热烈,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三、创设高效的课堂,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让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于教材中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惑的地方,通过老师的点拨来提高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跟学生的互动不是很多,替学生们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不太积极。再次,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起来诵读,也能进行点拨、补充,在朗读环节中缺少范读,以至于诵读的效果没有达到最好。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凭借语文的人文性,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分析本诗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中的一首词,本单元为“极其工、极其变的南宋词”,这是宋词风格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力图突破北宋的框架而“极其工”、“极其变”的时期,本单元需要学习了解掌握南渡的悲歌慷慨以及有婉约之至的低吟浅唱。而姜夔的诗歌以“清空骚雅”别立一宗,在《扬州慢》中句句沉着,回肠荡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凄伤之情,诗意理解难度不大,一课时就可以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而本课的重点在于诵读、想象,今昔对比中体会诗歌中的黍离之悲。评测练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荠麦()(2)戍角()(3)黍离()(4)豆蔻()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夜雪初霁()(2)荞麦弥望()(3)予怀怆然()(4)自度此曲()(5)解鞍少驻初程()3.姜夔,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著有___________________。4.“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写了昔日____________;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则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运用了________手法,抒发了词人________________之情。5.“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这首词中,姜夔大量化用杜牧的词句,这是为什么?(一)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7—9题。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姜夔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第四桥边②,拟共天随住⑤。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7.“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表明什么?8.试分析“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9.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教学反思《扬州慢》是南宋词人姜夔所作,属婉约词,词调缓慢,词风感伤。词作的特点决定了课堂氛围会比较沉闷。备课中我着重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的鉴赏兴趣。我的教学准备及授课过程立足于两点:1.诵读教学。2.尊重学生主体。我以学生的朗诵和教师的点拨营造了一个感伤、悲哀的情调氛围,学生沉浸其中,很多学生在诵读中有所动容。恰当的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置身词境,为进一步深入文本研读鉴赏做好了铺垫。文本鉴赏是这节课的核心。我把话语权交给学生,从析意象到明手法,无不是学生自主探究,我仅是课堂过程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思考,互相补充,完善赏析。我不断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最近我们一直在学诗歌鉴赏,而这首词又能较好的体现了诗歌的景情的特色。小序对词作用很大,且意境深远,能较好的激起学生的解读欲望,因此在开始教学之前我让学生齐读并分析小序中的内容,通过阅读来理解本文的背景。为了能更好的理解词的主旨——黍离之悲,把《黍离》用多媒体打了出来,并给学生进行了讲解。在具体教学环节上,我通过让学生的反复诵读来理解词义,并对学生的诵读进行了一定的点拨。在整个的教学中,我抓住词的内容不放,抓住词眼,紧扣了“空”字,从全局上统筹全篇,一下抓住了景和情,然后围绕景和情具体展开分析,或解说或想象,深挖课本,并不时让学生齐诵这些内容,加强印象。在分析的同时,将一些艺术手法引导学生领会。在分析内容时,不断强化小序中的“黍离之悲”,让学生从内心中接受这种黍离之悲,在理解了黍离之悲后,又让学生带着感情再次诵读本诗。在教学的最后让使学生在感性把握的基础上,总结了本文的写作手法,从而加深对本词的理解。我个人认为,两个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学生能较好的理解这首词,进一步掌握抓字析意的分析手法,并且一部分同学已能够进行背诵。然而,还有很多遗憾的地方:学生在鉴赏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沉浸文本,感受词情,但是教师对学生联想和想象的引导还是欠缺,因此鉴赏中对字词句的理解和领悟到位,却没有对画面的描述,在调动学生将整个心灵沉浸在想象的世界中这一点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