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语文-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语文-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语文-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语文-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以“诗眼”——难贯穿起教学环节,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诵读中感知情感,在诵读品析中理清情感起伏变化,受到情感熏陶,感受诗人且难且行的昂扬乐观情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感知诗歌内容。2.品味诗句,把握作者难中求进,跌宕起伏的情感。3.深入体味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感受诗人难中求进,跌宕起伏的情感。【教学难点】领悟并践行诗人且难且行的昂扬乐观情怀。【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诗化诗人形象余光中这样评价一个人物:“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他是谁呢?——李白请说说你心中的李白形象。要求:运用李白的诗歌来表达。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起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二、初读,了解写作背景1.请学生自由放声地朗读诗歌。2.邀请一位学生朗读诗歌。3.反馈预习情况。出示预习卡:(1)塞,阻塞,冰阻塞了水的道路。所以读“sè”。(2)乐府古题:乐府是古代官方音乐机构的名称,从民间收集的民歌,有帝王、贵族的作品,统称为汉乐府诗,也简称汉乐府。乐府是配曲可唱的,诗的题目对应的固定的音乐曲调,沿用汉代的曲调,就是乐府古题。(3)介绍写作背景25岁前:蜀中学习,仗剑任侠;26岁:怀抱梦想,出蜀远游;42岁:金门传诏,供奉翰林;44岁: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朋友们为他饯行,李白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这组诗有三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三、诵读,诗眼巧妙切入在唐朝,视诗歌质量为名誉的诗人是很注重“诗眼”打造的,诗眼是诗歌中最能表现主旨或意趣的一词一字。往往是诗人苦吟锤炼的结果,那么,本诗的诗眼是?——行路难。难在哪里?李白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金樽:饮酒器。金,形容其豪华。斗十千:一斗酒就价值千金,形容酒价昂贵。斗,盛酒器。珍羞:珍贵的菜肴。羞,通“馐”,美味的食品。直万钱:直,通“值”,一盘菜肴就价值万金,极言菜肴的名贵。箸:筷子。面对如此珍贵的美酒佳肴,诗人却推开酒杯,放下筷子,无心食用。拔剑:准备动武搏斗的动作。这句说:似乎觉得有对手在前面,于是下意识地拔出宝剑准备战斗,可是环顾四周,却找不到对手,此时反倒不知所措,只落得一片茫然。饮酒器物何其奢华,酒价何其昂贵,菜肴何其名贵,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以乐景衬哀情。“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诗人却举、投、拔、顾,四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失落。朗读指导:前两句,嘴角上扬,再现隆重场面与朋友的热情。后两句语速放缓,语调低沉,读出茫然与苦闷。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性转折句:就好像想要渡过黄河,可是寒冰堵塞了河道。又好像想要登上太行山,却大雪漫天,封住了道路。这两句用比喻形容世路的艰难。对比鉴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过长江雪满天明确:同写河流,内容就会显得单薄,不够全面,也不够典型。一河一山,组成河山,可象征国家疆土。更能表现出李白胸怀天下的政治抱负。朗读指导: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欲渡黄河”声调上扬,“冰塞川”声调下降,语速放缓;“将登太行”声调上扬,“雪满山”声调下降,语速放缓,以此来表达诗人仕途之路的艰难。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请同学讲讲诗句中隐藏的两个故事。80岁的姜太公垂钓,遇到周文王,从而官运亨通,伊尹夜梦日边,居然受到赏识,从而大展宏图,我今年尚且43岁,未来的某一天定能等到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的。用典是指诗人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一种手法。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是一种高层次的表现手法。朗读指导:读出希望,读出期待,“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4.“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七言突然变三言,有何意图?(1)老师出示:行路难兮多歧路,青天大道在何方?与原诗比,哪个表达效果更好?长句的优点: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短句:简洁有力,表达感情强烈、激昂。结合李白的情感体验:从“仰天大笑出门去”到“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再到“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仅仅两年的时间,李白如昙花一现般,还没来得及华美灿烂就凋谢了,强烈的失落感,痛苦的呐喊喷涌而出,自然更适合短句。节奏铿锵,声韵高亢,表达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命运多舛的悲愤。(2)改标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改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标点符号是能传情达意的,两个叹号连用,既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极度痛苦,又使诗歌气势磅礴。最后的问号,是仰天长叹,无语问苍天的愤懑之情溢于言表。朗读指导:诗人本来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却被安排写诗文娱乐,还受到排挤,他悲痛,愤怒。这撕肝裂胆的呼号,凝聚着命运多舛的满腔悲愤,节奏铿锵,声韵高亢有力,表达诗人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一次惨痛的失败,有人会另觅他途,有人会矢志不渝,而李白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人评价“千古雄句,激荡人心”既是千古名句,可以从炼字角度分析词语的表现力,可以从情感角度分析,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生命。学生做批注,然后讨论发言。炼字:(1)“破”:能否换成“击”,为什么?“破”富有动感、冲破,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如成语“势如破竹”,“击”没有此效果。(2)“会”《古代汉语词典》有4种解释(1)回合,聚会;(2)时机,机会;(3)正好,恰巧;(4)必然,一定。诗中有终将、一定之意,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乐观。(3)“直”(换“悬”)是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包含着诗人的坚定信念,积极乐观。“破”冲破,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如成语:势如破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李白,一个迎风傲岸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微笑的李白。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备,焕发着美的理想光辉,为其折服,令人难忘。盛唐这沃土养育了他,他也充实了盛唐的气象。朗读指导:男:长风破浪会有时合:会有时男:直挂云帆济沧海合:济沧海四、拓展,延宕诗歌意蕴出示资料:44岁:赐金放还,痴心不改55岁:幕府从军,竟成附逆61岁:矢志平乱,生病未遂62岁:壮志未酬,魂归当涂离开长安后,李白仍关心国事,希望有一天能够重新得到朝廷的重用。十三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怀着恢复国家安定的志愿,加入了永王李磷的幕府,却因此获罪并被流放。这时李白已经五十九岁,但他仍没有后悔自己的选择。流放归来后,李白一度准备参加李光弼的军队,但中途忽然得病,未能如愿。两年之后,李白在当涂去世,时年六十二岁。可以说,李白的一生都与失败交织在一起。我们的未来不会一帆风顺,或许当我们在成长的路上遭遇失败时,可以拿李白的诗句来勉励自己———“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对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渴望建功,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翰林遭贬,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他一生命运多舛,却始终未停下脚步,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五、小结,深情诵读诗歌。诗歌短短的82个字,生动地表达了被迫离开长安的痛苦与矛盾,情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在悲愤中不乏豪迈,在失意中满怀信心。全体起立,朗读诗歌。板书设计:学情分析一、有诗歌学习基础。学生在初一和初二学习了一定量的诗歌之后,对诗歌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诗歌的阅读已掌握一定的方法,为学习本诗打下了较好的基础。二、从小背诵李白的诗歌长大。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触李白的诗歌,对诗人李白有一定的了解;三、从历史课中了解了唐朝的历史知识。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唐朝的相关史实,这也学习这首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四、学生调动已有的人生体验。《行路难》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感情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感时而失落苦闷,时而充满希望,其中适当运用长短句、感叹句,使诗歌的感染力倍增!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由于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因此在体会诗歌感情之后,让学生自主交流自己的人生经历,并谈谈收获,对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诗作用极大!效果分析一、讲:讲析精彩讲析是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法,其意义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解决难点,凸显美点,解析规律,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拓展语文知识的宽度。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关键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疑难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生僻之处要有教师的讲析。

引入背景资料时,作了必要的解释说明,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作者的心境;学生齐读诗歌前,指出了

“塞”等关键字词的意思,为学生的齐读作了必要的铺垫;从写作背景到李白一生,从修辞到用典,这样的讲座既有助于学生对本课主要教学内容的掌握,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同时还加大了课堂容量,实属一石数鸟。二、评:评析精当语文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行对话教学,对话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主要的作用是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每一个学生潜在的灵感。在本节课的教学之中,田老师对学生的发言总是迅速判断,及时点评,指向明确,内涵丰富,或补充到位,或提升精准,或优化巧妙。这一来一去的对话是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在教师不疾不徐的点评、引领下,学生轻松自然地完成了学习活动,各个教学环节平实、自然、大气,没有教师的极力表演,只有教师的应对自如。三、联:勾联拓展教材研究讲究八个字:“上下求索,左右勾联。”《行路难》的教学很好体现了这点。为了让学生理解“用典”,田老师精要讲析“用典”,还自然联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联读,由此及彼,加深了学生对典故的理解,扩大了学习视野,丰富了知识积累。四、读:诵读感悟重诵读是田老师一贯主张与拿手绝活。我们来看看,《行路难》教学是如何指导学生诵读的。一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的朗读节奏指导,且把朗读节奏指导与对诗句情感基调的把握联系起来。二是“举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朗读语调指导。三是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重点朗读。诵读就如同美食,不用别人讲解什么,其味自知。五、语:凸显语文《行路难》的课堂与田老师其他的课一样,是很语文味的课。教学目标直指语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促进学生的语文实践,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用讲、评、联、读、语这五个字来简评田老师的《行路难》,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概括。教材分析《行路难》是鲁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8可的一首乐府诗。这是李白所写的三首《行路难》的第一首。这组诗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天宝三载(744)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行路难》原为乐府旧题,古辞不存。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全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像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真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向,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叠叠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诗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

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这首诗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诗人的情怀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而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评测练习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开头两句怎样写盛宴?其作用是什么?金樽、玉盘,极言器皿之华美;清酒、珍馐,极言酒食之精美;十千、万钱,极言价值之昂贵。如此美酒佳肴,更兼知交挚友,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若在平时,会须一饮三百杯,但诗人却停杯投箸不能食,这就反衬出诗人强烈的思想情绪,推动诗情的发展。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端起又放下酒杯,拿起又摔下筷子,离席拔剑又四顾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直接表现出遭受挫折后怅然若失、郁怒愤慨、心潮难平而又茫然失措的情态。3.“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渡河登山的描写象征什么?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概括现实生活中四处碰壁的深刻感受,具有比兴作用:冰雪喻阻遏之冷酷,满塞喻阻遏之严重。4.诗中典故的含义各是什么?用典达到怎样的效果?80岁的姜太公垂钓,遇到周文王,从而官运亨通,伊尹夜梦日边,居然受到赏识,从而大展宏图,我今年尚且43岁,未来的某一天定能等到机会,得到赏识,被委以重任的。用典是指诗人借用别人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的一种手法。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是一种高层次的表现手法。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有人评价“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请从炼字角度分析词语的表现力,或者从情感角度分析,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生命。炼字:(1)“破”:能否换成“击”,为什么?“破”富有动感、冲破,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如成语“势如破竹”,“击”没有此效果。(2)“会”《古代汉语词典》有4种解释(1)回合,聚会;(2)时机,机会;(3)正好,恰巧;(4)必然,一定。诗中有终将、一定之意,表现了诗人的自信、乐观。(3)“直”(换“悬”)是径直,直截了当,表示毫不犹豫。包含着诗人的坚定信念,积极乐观。“破”冲破,富有动感,充满气势,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如成语:势如破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相信:总会有一天,我还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我从中读出了一个面对挫折却自信豪迈的李白。这个句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因此人们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课后反思古诗文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某种尴尬:当教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时,教学往往变成了文言词句与语法章法的分析课,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师生双方的疲惫,即古诗文“有言而无文”;而当教师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又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终直接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即古诗文“有文而无言”。古诗文,想说爱你却并不容易啊!面对当前教学的浮躁和失真,我必须拂去迷雾,回归本真。古诗文教学的最大障碍是对“言”的陌生和对“文”的疏远。如何“文”、“言”合一呢?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倡导多读多背,培养文言语感;尊重学生体验,渗透文化信息。一、巧妙设计,还古诗文教学之趣1.找准一个切入点古诗文教学应当充满活力和张力,巧妙设置切入点,让课堂“活”而有“魂”,张弛有“度”。《行路难》为乐府诗,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李白《行路难》中一波三折的情感、跳跃动脱的结构、大起大落的思路、想象飞腾的手法、纵横驰骋的气势、非同寻常的自信、独具特色的浪漫情怀,都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千古奇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大唐盛世的诗坛需要这样一个个性张扬的李白,他大笔横扫,狂飙突进,给大唐诗坛注入西域骑士的剽悍与纯粹,令芸芸众生都为之一惊。袁行霈曾言:“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是盛唐最完美的人物。”所以我将教学思路设计为三个板块,循环上升,螺旋推进:走进诗歌,品读诗歌,走近李白。为了实现这个思路,在教学中我紧扣三个“一”进行教学:紧扣一个字——“难”,此字乃本诗诗眼,也是本课的切入点;抓住一个魂——情,这是本诗撼人心魄的地方,也是本课的思考点;凸现一位诗人——李白,这是本课的兴趣点和生长点。2.品读一个思考点思考点,是课堂的凝聚与张力所在,体现课堂的文化品位,定位课堂的价值取向。课堂中,找准了思考点也就把好了文脉。本诗应当着重品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苦闷、失意到燃起希望,然后又重归迷惘,最后复又昂扬自信。从诗歌的语言中,可以体会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也可以品出诗人哀而不伤、悲而能壮、虽历经矛盾却仍昂扬向上的情怀。3.玩味一个兴趣点课堂教学追求“变化”:变难为易而不致寡淡无味,由简到繁而不致纷乱芜杂。“兴趣点”的价值在于可以营造学习主体接受心理节奏的起落跌宕,可以影响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节奏、氛围、效果。在这首诗歌里,诗人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献上了一场珍贵的盛宴,而后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出内心的苦闷。运用了“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同时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诗歌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