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12月12日-12月17日)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12月12日-12月17日)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12月12日-12月17日)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12月12日-12月17日)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12月12日-12月17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晨读资料(12月12日——12月17日)

目录

一、人物速写

二、句子迷

三、古诗天地

四、理论入门

五、美文共赏

六、时事评论

七、考场佳作

一、人物速写

余华:从牙医到作家

我的名片

余华:新时期先锋文学的开创者之一,他还是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最早

真正在文学本体意义上“走出去”的作家,某种意义上,他纠正了西方世

界面对中国文学作品时通常只热衷“读中国"而不愿"读文学”的偏颇。

我的语录

♦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当我们凶狠地对待这个世界时,这个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

我的特写A

努力付出终有回报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后,余华参加了考试,却名落孙山。第二年

继续考,还是落榜。后来,在父母的安排下,他成为海盐县武原镇卫生院

的一名牙医。每一天,余华都不得不面对别人的大嘴。看着那些牙齿、舌

头、咽喉,他觉得厌恶。在他眼里,那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1979

年,余华无意间读到川端康成的作品。一见如故。川端康成优美的文字,

深深打动了他。他第一次感受到文学之美。写作念头就此萌发。问题来了,

他没写过小说啊。于是,他找来一本《人民文学》,边看边学,连标点符

号的用法,也学。80年代的头三年,他除了拔牙,其余时间都用在了读书

和写作上。当时,他家住一楼,家里有个院子。邮递员每回路过他家,都

会从院外抛进一个袋子。每次听到“啪嗒"声,父亲就会说,“退稿来了!”

一晃五年过去,余华拔了差不多一万颗牙,而那些投稿,都石沉大海。就

在他快绝望的时候,转机来了!1983年1月,《西湖》杂志发表了他的小

说《第一宿舍》。后来他的作品陆续见报。1984年,三家著名期刊同时给

余华发来约稿函。那年8月,他被调入文化馆,圆了人生第一个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余华走向成功的路上也并没有铺满鲜花。面对

“山重水复疑无路“,只有坚定地付出,才能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的特写B

善假于物,达臻远方

在漫长的十几年里,余华不断从伟大的作家、文学经典那里学习,以

"写小说者”的敏锐和同感力,阅读、感受着。

余华的风格受外国作家影响比较大。他从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学到了细

腻的描写手法,所以有了《活着》中细节上的雕琢。当他觉得过多地重视

细节描写束缚住他时,他开始转向读卡夫卡。从卡夫卡这里他学习到了如

何自由的写作,如何将通篇不合理的描写组合起来,呈现出整体的合理性。

《活着》的故事中也有卡夫卡的影子,福贵的亲人以不同的方式离世,留

下福贵和老牛相伴活着。

音乐也影响了余华的写作。早期,余华的作品描写毫不避讳血腥暴力,

这可能和他在医院长大有关。这时他小说的特点是“暴力美学",文字里

带有医生的客观和冷静。后期,他的作品里多了一种对事物理解后的超然,

对善与恶的一视同仁。余华说:“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爰的力量,

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福贵

的一生正如一支乐曲,一个又一个高潮迭起的乐章后归于安详。余华在音

乐里领悟到和文学相同的叙述技巧,体会到两种艺术的相通之处,并把这

种叙述方式运用到小说的写作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善于借助外物,可以提升自己。余华正是从经

典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中汲力,才能写出一部部优秀作品的。

我的特写C

幽默与严肃的“反差萌"

余华在做客《朗读者》时,自述:“后来好多评论都赞扬我的文字简

洁,那是因为我认识字少。”余华的表达简练而真诚。他这种对自己和对

他人的真诚态度是他幽默的来源。

B站博主“狂阿弥"采访余华,谈到了福贵失去了儿子后的情景。文

中描写道:“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

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这月光就是洒在福贵心口上的

盐。为了找这句话"盐”的意象,余华停了两三天的时间。

余华自述当时写作这部分内容的内心想法:当福贵把有庆埋起来以后,

我觉得他在村口,一定要看看那条小路,我一定要对这条小路进行一段描

写。但不能用一种情绪泛滥的方式去描写,因为前面一大段已经写得很悲

伤了,所以我最后就想平静一点,就找到了“盐”的意象。

盐对农民来说是很熟悉的",而“盐和伤口的关系是所有人都能够理

解到的”。这个意象表达的是悲痛在无尽地延伸。这样的表达虽然简洁,

但是充满了力量,给人想象的空间。

他用对人真诚,对己真诚的态度面对人生,书写小说。在读者看来,

余华的小说是真实的;在观众看来,余华这个人是幽默的。

生活中没有人是福斯特笔下的"扁平人物”。余华对人真诚,对写作

真诚,幽默与严肃水乳交融地构成了余华的正反面。

运用示例: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局限,只有善假

于物,才能获得成功。王安石曾感慨“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

能至也”,荀子也曾感叹“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些都

道出了巧借外物的裨益。余华从川端康成、卡夫卡等作家的作品中汲取养

料茁壮自身,又从音乐里领悟到和文学相同的叙述技巧,体会到两种艺术

的相通之处,并把这种叙述方式运用到小说的写作中。正是由于善于从外

物中借力,余华才能写出《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一部部在中国当代

文学史上青史留名的作品。

二、句子迷

1.青年强,则国家强。

适用主题:青年和祖国

应用示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青年是红日,

是河流,是民族未来的生力军,是祖国明天的希望。青年兴,则民族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吾辈青年躬逢盛世当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当奋斗其时。

2.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适用主题:关注民生

应用示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一个政府,唯有真正做到情为民所

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才能真正得到民众的拥护,进而屹立不倒。

相反,如果不关心民众,不注重民生,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最终这

样的政府必然会被民众抛弃。

3.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适用主题:实干

应用示范:成功如果有秘诀,那就是崇尚实干,拒绝空谈。战国赵括

“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都是历史给我提供的典型教训。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之所以能够逐步崛起,靠的不是空想清谈,而是埋头

苦干。这些都可以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适用主题:生态保护

应用示范:古人云:”草木植成,国之富也。”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

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如果善于保护,好好利用,守

绿换金、添绿增金、点绿成金、借绿生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应该

铭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

山做得更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发展!

5.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

适用主题:反腐倡廉

应用示范:“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一个政党要保持生命力,就必须正本清源。二十大报告提到“得罪干百人,

不负十四亿”,旗帜鲜明地说明了党的反腐倡廉、从严治党的决心。由此

我们可以知道,反腐倡廉,一直在路上;正本清源,从来没有终点。

6.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适用主题:人民,江山

应用示范:回望历史,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渡

江战役的大捷,是人民用小船划出来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

的生力军。没有人民,就没有江山。因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这也是伟人要在天安门城楼上喊出"人民万岁”的原因。

7.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

出自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意思是:从来如此,并不一定对。写

作文时,表示对老规矩'老做法的质疑,可以用这句话来过渡。

运用示范:“从来如此,便对么?”鲁迅先生借狂人之口提出的这个

疑问,至今仍然拷问着我们的灵魂。有一些规矩,比如结婚闹伴娘,虽然

在一些地区沿袭已久,但属于“恶俗”。我们不能因为其"古老”而盲从,

而应该抱着“不破不立”的态度,打破不合理的老规矩,树立符合现代理

念的新风尚。

8.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

出自陆机的《文赋》,意思是:片刻之间通观古今,眨眼之时天下巡

行。写作文时,说明时间迅速流逝,转眼沧海桑田,或者让内容高度浓缩

提炼,让千百年时光变成一瞬间,就可以用这句话来过渡。

运用示范:“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典籍里的中国》采

用了"穿越”的方式: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燃万古之明灯;古人

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千年之经义。最终,今人和古人在同一个舞台

上对话,让观众眼界大开、脑洞大开、胸襟大开,看得大呼过瘾,进而好

评如潮。

9.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

出自毛泽东名作《忆秦娥•娄山关》,意思是:不要说雄关像钢铁一样

难以逾越,而今我们要从头开始征服它!写作文时,表示重新开始、继续

出发,可以用这句话来过渡。

运用示范:“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长征路上,还

有很多"娄山关""腊子口”有待攻克,还有很多雪山、草地有待翻越,

然而,只要我们怀着“不达目的不收兵”的信念,愿意真抓实干,做到抓

铁有痕,踏石留印,就一定可以到达“吴起镇”,将革命的火种撒向广阔

天地。

10.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黑格尔)

这句话的意思是: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了,就像木柴烧成了灰烬,但是,

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运用示范:“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以史为师,吸

取历史的经验教训I,就可以用过去的光,照亮未来的路,进而行稳致远。

所以,著名政治家丘吉尔也有言:“你向后看得越远,就向前看得越远。”

11.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典籍里的中国》)

这句话出自央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也是节目的宗旨。写作文时,

遇到“传统文化”的主题,表示某个人(节目)在传承文化方面作用重大,

影响深远,就可以用这句话。

运用示范:牛年伊始,一部全新文化作品横空出世,引起了全国人民

的关注,也博得了各方的一致好评。这个作品以“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

之明灯”为宗旨,采用舞台剧的方式,让今人古人穿越时空,同台对话。

每一期节目,解读一部经典作品。这个节目,就是当下红得发紫的《典籍

里的中国》。

12.生活是条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伏尔泰)

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便处在沉船上,也要保持乐观心态,也要能够在

登上救生艇后,放声歌唱。

运用示范:”生活是条沉船,但我们不要忘了在救生艇上高歌。”乐

观,应该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生活中总有风风雨雨,有了乐观的本能,

才能透过眼前的水雾,看到风雨过后的万里晴空。如此,才能活得更有盼

头,进而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13.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曼德拉)

出自曼德拉的《漫漫自由路》,说明生命应该有弹性,坠落以后,可

以再度升起。写作文时,遇到"坚强""生命的厚度”等主题,可以用这

句话来过渡。

运用示范:“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

再度升起。”作为导演,李安曾经有一段时间过得非常落魄。拍的电影无

人看,赔光了本钱,只能待在家里靠老婆养活自己。然而,他并没有因此

而消沉,反而不断总结经验,向优秀同行“取经",最终,通过《饮食男

女》《卧虎藏龙》等优秀作品,李安证明了自己,在好莱坞站稳了脚跟。

三、古诗天地

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苏颁

东望望春春可怜,更逢晴日柳含烟。

宫中下见南山尽,城上平临北斗悬。

细草偏承回辇处,飞花故落奉觞前。

宸游对此欢无极,鸟弄歌声杂管弦。

这是一首奉和应制诗,是臣下奉命应和皇帝陛下首唱之作。这类诗的

思想内容大抵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几无可取。但是要写得冠冕华贵,

雍容典丽,得体而不作寒乞相,缜密而有诗趣,却也不大容易。

原唱题日“春日幸望春宫”。皇帝驾临其处叫作"幸"。"望春宫"

是唐代京城长安郊外的行宫,有南、北两处,此指南望春宫,在东郊万年

县(今陕西长安东),南对终南山。这诗便是歌咏皇帝春游望春宫,颂圣

德,美升平。它紧扣主题,构思精巧,堂皇得体,颇费工夫,也见出诗人

的才能技巧。

首联点出“春日幸望春宫"。"望望"、"舂春,,,不连而叠,音节

响亮。“东望望春",既说"向东眺望望春宫“,又谓"向东眺望,望见

春光”,一词兼语,语意双关。而春光可爱,打动圣上游兴,接着便说更

逢天气晴朗,春色含情,恰好出游,如合圣意。这一开头,点题破题,便

显出诗人的才思和技巧。

次联写望春宫所见。从望春宫南望,终南山尽在眼前;而回望长安城,

皇都与北斗相应展现。这似乎在写即日实景,很有气派。但造意铸词中,

有实有虚,巧用典故,旨在祝颂,却显而不露。"南山"、"北斗",词

意双关。"南山”用《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

原意即谓祝祷国家“基业长久,且又坚固,不骞亏,不崩坏。”此写终南

山,兼用《天保》语意,以寓祝祷。"北斗”用《三辅黄图》所载,汉长

安城,"南为南斗形,北为北斗形",故有"斗城"之称。长安北城即皇

城,故"北斗"实则皇帝所居紫禁城。"晴日”是看不见北斗星的。此言

“北斗悬",是实指皇城,虚拟天象,意在歌颂,而运词巧妙。

三联写望春宫中饮宴歌舞,承恩祝酒。诗人随从皇帝入宫饮宴,观赏

歌舞,自须感恩戴德,献杯祝颂。倘使直白写出,便有寒乞气。因此诗人

巧妙地就“望春”做文章,用花草作比喻,既切题,又得体。"回辇处”

即谓进望春宫,“奉觞前”是说饮宴和祝酒。“细草”显然自比,见得清

微;“飞花"则喻歌姬舞女,显出花容娇姿;而“偏承"点出"独蒙恩遇"

之意,“故落"点明"故意求宠"之态。细草以清德独承,飞花恃美色故

落,臣、姬有别,德、色殊遇,以见自重,以颂圣明。其取喻用词,各有

分寸,生动妥贴,不乞不谀,而又渲染出一派君臣欢宴的游春气氛。所以

末联便以明确的歌颂结束。"宸游"即谓天游,指皇帝此次春游。君臣同

乐,圣心欢喜无比,人间万物欢唱,天下歌舞升平。

这是一首盛世的歌功颂德之作,多少见出一些开明政治的气氛,情调

比较自然欢畅,语言典丽而明快。虽然浮华夸张的粉饰不多,但思想内容

也实无可取。并且由于是奉和应制之作,拘于君臣名分,终究不免感恩承

欢,因此诗人的才能技巧,主要用于追求艺术形式的精美得当,实质上这

是一首精巧的形式主义作品。不过,唐诗有此一种,不妨一读,以赏奇,

以广见。

汾上惊秋

苏做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按照题目的标示,这首五绝大概是写诗人在汾水上惊觉秋天的来临,

抒发岁暮时迈之类的感慨。诗的内容似乎也即如此。其实它有兴寄,有深

意,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即兴咏史诗。

汾水在今山西省。这诗所说的“河汾”,是指汾水流入黄河的一段。

这河、汾沿岸,便是汉、唐的河东郡。河东郡有个汾阴县(今山西万荣南)。

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夏天,方士奏报祥瑞,在汾阴掘获黄帝铸造的

宝鼎。武帝大喜,秋天亲自来到汾阴,祭祀土神后土,还和群臣在船中饮

宴赋诗,作《秋风辞》。

开元时期的唐玄宗雄心勃勃,大有追步汉武帝之意。开元十一年(723)

二月,玄宗来到汾阴祭祀后土,并下令改称汾阴为宝鼎县。苏做其时正在

礼部尚书任上,当也从驾参加了这个祭祀盛典。苏地长期充任中枢要职,

甚受玄宗器重。大概就在从驾祭祀后土之后,忽然被调离朝廷,出京入蜀,

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到开元十三年才又调回长安。外放的两年,是他一

生仕履中最感失意的时期,这诗可能就是这一两年中的一个秋天所作的。

明瞭上述背景,就较易切实地理解这诗所蕴含的复杂心情,也可以体

会诗人所以采取这种虚虚实实,若即若离,似明而晦,欲言而咽的表现手

法的用意。前二句显然化用了《秋风辞》的诗意,首句即“秋风起兮白云

飞",次句为“泛楼船兮济河汾”,从而概括地暗示着当年汉武帝到汾阴

祭后土的历史往事,同时也令人不难联想到唐玄宗欲效汉武帝的作为。两

者何其相似,历史仿佛重演,这意味着什么,又启示些什么,诗人并不予

点破,留给读者自行理会。然而题目却点出了一个“惊"字,表明诗人的

思绪是受了震惊的。难道是由于个人遭遇而被震惊了吗?就字面意思看,

似乎有点象是即景自况。他在汾水上被北风一吹,一阵寒意使他惊觉到秋

天来临;而他当时正处于一生最感失意的境地,出京放任外省,恰如一阵

北风把他这朵白云吹得老远,来到了这汾水上。这也合乎题目标示的“汾

上惊秋”。因此,前二句的含意是复杂的。总的来说,是在即景起兴中抒

发着历史的联想和感慨,在关切国家的隐忧中交织着个人失意的哀愁。可

谓百感交集,愁绪纷乱。

为了使读者体会这种心情,诗人在后二句便明确加以说穿了。"心绪”

此处谓愁绪纷乱。"摇落”用《秋风辞》中"草木黄落”句意,又同本于

宋玉《九辩》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里用以

指萧瑟天气,也以喻指自己暮年失意的境遇,所以说"逢"。"逢"者,

愁绪又加上挫折之谓,暗示出"心绪”并非只是个人的失意。"秋声"即

谓北风,其声肃杀,所以“不可闻”。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愁绪更纷

乱,心情更悲伤。这就清楚地表明了前二句所蕴含的复杂心情的性质和倾

向。

实际上,这诗的表现手法和抒情特点,都比较接近阮籍的《咏怀诗》。

读者从它的抒情形象中感觉到诗人有寄托,有忧虑,有感伤;但究竟为什

么,是难以确切肯定的。他采用这种手法,可能是以久与政事的经验,熟

悉历史的知识,意识到汉、唐两代的两个盛世皇帝之间有某种相似,仿佛

受到历史的某种启示,隐约感到某种忧虑,然而他还说不清楚,也无可奈

何,因此只能写出这种感觉和情绪。而恰是这一点,却构成了一种独有的

艺术特点:以形象来表示,让读者去理会。

四、理论入门

叶嘉莹诗评特色探析

杨梅英

旧学的深厚修养和对西学的熟知使叶嘉莹对中西诗学的观念与方法有

着充足的认识,她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将两者之优长有机融合,表现出外

部研究与内部研究、感性和理性有机融合的特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中,叶嘉莹发现东西方诗学在文学本质、

文论原理与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相通性。以中西诗论中的形式观言之,

叶嘉莹说道:“所谓意象、联想、结构、字质等,则都是属于诗歌中之’能

写之’的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原为古今中外一切诗歌之所同具,即如在

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所曾涉及的神思、气骨、格韵诸说,便都与文学中这

些‘能写之’的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中西方诗学概念称谓不同,

但对于文学形式本质等层面的认知大体一致,这都为中西诗学的互证、互

释奠定了理论的根基。

东西方诗学虽然存有理论阐释上的相通性,在叶嘉莹看来,其亦因文

化语境的差异造成了诗歌写作与诗学方面各有自身的特色与优长。就写作

态度与方式而言,西方诗歌更重视理性的设计与安排,而中国古典诗歌更

重视内心的感发与触动。以诗学理论而言,西方诗歌理论更加注重技巧的

安排,而中国诗学更加重视诗歌生命的兴发感动作用。东西方诗学虽然各

有优长,但比较后她发现它们也各有不足之处,即一方的优长所在正是另

一方的缺陷所在,“西洋文学批评的今日之病,乃在于在理论上过于求苛

细,有时反而不免断丧忽略了其本有的生命力;而中国的传统诗论,则对

于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虽然颇有深切的体悟,然而却可惜又终于

未能发展成精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即是说,注重生命感发的中国诗论虽然

抓住了诗歌的本质所在,但因缺少客观的理性分析而无法为之确立一个客

观公正的衡定标准;而西方诗学尤其是以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现代文学批

评流派,在现代科学发展的压迫下为文学建立了一套近似科学的客观原则

与方法,形成了有关张力、意象、字质、联想、结构等有关文本本身的一

些理论术语以及文本细读的方法,这对注重感悟式的中国传统诗学具有可

资借鉴的重要意义,对传统批评之精义可以作出更富逻辑思辨性的理论说

明与反思。然而,”如何在采用西方理论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使

理论探讨符合我们所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实际,的确是值得我们考虑的问

题”。据此,叶嘉莹主张,应以民族文化语境孕育出的诗歌感悟与品评为

立足点,巧妙合理地借用西方现代批评理论进行理性的诠释,将感性的体

悟与知性的理论阐述融合汇通。基于此,叶嘉莹构建了“七窍虽凿而混沌

不死”的诗学理想一一虽然采用西方一些新的理论术语与方法,但评赏目

标仍是以诗歌中感发生命的质量及作用为主。

显然,这亦是叶嘉莹基于当今世界形势作出的选择与判断。在她看来,

中国古典文学批评确实已面临着不求拓展不足以更生自存的危机。而这一

论点恰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高友工教授的看法不谋而合,他亦指出:“过

去的人读他们传统中的作品或者他们时代中的作品,虽然只有一言片语,

也许更能深刻地透露出他们的时尚、趣味以及理想,这些主观的批评语也

许暗中自有他们的客观标准,如果他们未能明言,那不正是我们该用分析

方法去发掘吗?”针对王国维境界说模糊性、零散性的言说方式,叶嘉莹

继而往前推进一步,为之开拓一条更为博大与正确的途径一一采用英美新

批评之文本细读的方式,将中国干百年来的宝贵传统更好、更清晰完整地

传达和表现,以此使诗歌精神得以生生不息地代代相传。这正如缪钺先生

所评价:“叶君研治中西文学批评,较其同异,各有短长。中国古人论诗,

极多精义,然习为象喻之言,简约之语;西方文评,长于思辨,擘肌分理,

剖析明畅。中国诗评,宜于意会;西方文论,工于言传。故叶君论诗,汲

取中国古人之精言巧譬,而用西方文评思辨之法,准确详尽以辨析之,明

白晓畅以表达之,如抽茧剥蕉,如水银泻地,使读者豁然易解。对于古人

诗论中神妙难晓之说,如严羽所谓‘兴趣‘,王士祯所谓‘神韵‘,王国

维所谓‘境界’,均能加以科学之解释,义界明确,清除模糊影响之弊,

如拨云雾而见青天。此叶君论诗融贯中西之特点也。”此论可谓公允精当。

五、美文共赏

古渡头

作者:叶紫

①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

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

头,轻轻地吻着沙岸。

营造出恬静祥和的氛围,勾勒出当时的自然环境,为故事发生提供真

实背景。

②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

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

主要人物出现,老船破败不堪,船篷残断,以及下文血色老眼的描述,

都显示出渡夫生活状态的艰难。

③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

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④"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⑤"那么,要等到明天哆。"他又弯腰做事去了。

⑥"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⑦"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

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

"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斥责声中饱含劝告,对陌生人施以关心,希望年轻的“我”珍惜生命。

⑧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

⑨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

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⑩"从军队里回来。"

⑪"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对于"军队”,老渡夫感情复杂,在此克制不发。

⑫”唔!......”

⑬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

二口。

"我"沉默是无话可说,在等待渡夫开船;渡夫沉默是回想往事,平

复复杂心情。

⑭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

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

苍茫夜色、浪头呼啸,衬托周围环境阴冷。

⑮"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⑯"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

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

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再次劝告“我"安全为上,社会混乱在此可以窥见一斑。

⑰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

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

⑱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

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

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

前面的晚霞、微浪,以及现在的孤雁鸣空,营造出一幅萧萧凄凉晚景

图。

⑲"……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

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

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

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

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

“我”是军人的独特身份,以及渴望归家的念头触动了渡夫对往事的

回忆。面对陌生的年轻人,始终情感不外露的渡夫,在与“我”的聊天中

叙说自己的身世。

⑳"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

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夫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

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暗含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北佬打了败仗”推断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

以强制桂儿做夫子一事,说明当时农民孤弱无助,无力反抗。

㉑"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

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

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

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

同前文与“我”刚见面时,听我提“钱”的激烈反应相照应。

㉒"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

环境恶劣,以及渡夫为钱工作的无奈,体现出他在严酷自然面前坚强

不屈的性格。

㉓"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

以收成、苛捐杂税.土匪多、客少说明天灾与人祸同时存在,在这种

贫困艰难的处境下,渡夫依旧顽强生存。

㉔"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

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

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

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

只求安稳生活、有人送终的渡夫,不敌老天无眼。即使现在奋尽全力

生存,依旧难逃孤独一人老死湖中的悲惨命运。

㉕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

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

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

渡夫设想以后的孤苦处境,真情迸发,难以抑制。

㉖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

睡不着。

㉗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

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

全都忘记了。

"好像"并不是真正的忘记,只是收起自己的悲伤,留待自己一人暗

叹伤痛。

㉘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

我对渡夫的态度转变感到惊讶,以为他会持续昨天的悲哀。

㉙"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

㉚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

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

与前文形成突转,渡夫在极度悲伤的情况下,突然放声高歌。他洒脱

的歌声,豪放的姿态让人久久难忘。

㉛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

㉒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

⑬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

以渡夫摇船歌唱结尾,带有小调的歌谣显得有情致,充满生活气息。

@)……

有删改

六、时事评论

会算凑单满减的算术题,也要留意“a,。,e”的朗读声

人民日报评论2022-11-1121:54

今天是“双11",一年里有些热闹的日子。不少人掐着点、赶着趟,

在凑单满减的算术里苦思,在等待发货的页面前惆怅。但是与此同时,也

有一群人似乎与这样的气氛"格格不入"。他们喜欢趁没人的时候,偷偷

打开一位73岁老人的直播间,在"a,o,e"的重复中"咿呀学语"。这

是一位退休教师诲人不倦的尝试,也是一群成年人追梦圆梦的努力。今天,

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这位老人叫杨维云,是一名有着50年教龄的语文教

师,"几十年都是和拼音打交道";这个直播间叫"喜洋洋拼音课堂",

从名字不难看出,最初的定位是学龄前后的孩子。在这里,没有"花枝招

展”的唱跳,也没有"各显神通”的带货。一人、一笔、一黑板,就是一

个简单而实用的课堂。渐渐地老人发现,愿意来上她课的"喜羊羊、美羊

羊”们并不多,反而是一群沉默寡言大人成了她最忠实的学生。既来之,

则安之。"成年人零基础学拼音识字”的课程也就随即开张了。

教孩子不易,教大人更难。和孩子们踊跃的表达欲恰恰相反,直播间

里的很多大人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