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PAGE游褒禅山记(一)主备人:时间:注:带有*号的题目是拓展性内容,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完成。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2.理清思路,背诵全文。一、文本导学一、了解作者有关情况。1、王安石(1021-1089),字,晚号,封荆国公,世称,又封舒国公,故又称“舒王”。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家、家、家。熙宁变法的领导者。他“少好读书”。1042年登进士第。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年罢相,次年再为相。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王荆公”。1086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他的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二、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三、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查阅生字词。褒()禅庐冢()盖音谬()也窈()然有怠()而欲出者则或咎()其欲出者瑰()怪无物以相()之仆()道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何可胜()道也哉长乐王回深父()二、文本探究一、朗读并翻译第1、2段,重点掌握以下词、句1.一词多义:(1)“卒”:①死。“卒葬之”。②终于。“卒相与欢”。③士兵。“夫以疲敝之卒……”(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其文漫灭。”②文字。“独其为文”。③华美、有彩饰。“舍其文轩”。(《公输》)(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说、讲。“何可胜道也哉”。③道理。“传道受业”④正确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4)“极”:①尽,尽情享受。“极夫游之乐”。②至多,最多。“亦极七八万耳”。(《赤壁之战》)2.词性活用:(1)“舍”:筑舍定居。名词活用为动词。“始舍于其址”。(2)“名”:①命名,称呼。名词活用为动词。“名之曰褒禅”。②说清楚,说明白。名词活用为动词。“而莫能名者”。(3)“穷”:穷尽,走到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好游者亦不能穷也”。3.“……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家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②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二、思考探究下列问题。1.概括这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2.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3.第1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4.第2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三、反馈练习翻译下列句子: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4、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四、课后作业一、背诵并默写这两段。二、翻译下列句子1、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3、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5、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6、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二)注:带有*号的题目是拓展性内容,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完成。学习目标:1、.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一、文本导学读熟3、4、5段,并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二、文本探究一、分析总结第二段: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二、朗读、口译第3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1.一词多义:(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大王见臣列观”。(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4)“相”:①帮助、辅佐,读。“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2.古今异义:“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3.虚词:“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4.句子:(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二、合作探究1、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2、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尽吾志”是什么意思?3、“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4、、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5、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三、反馈练习翻译重点句子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5、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1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1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课后作业一、背诵并默写这两段。二、扎实记忆这两段中的重点词语。五、拓展延伸*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5)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6)其孰能讥之乎(7)此余之所得也*2.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距其院东五里③独其为文犹可识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⑧其孰能讥之乎3.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无物以相之”。③“夫险以远”。④“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三)注:带有*号的题目是拓展性内容,请同学们自主选择完成。学习目标:1、.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2、.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一、文本导学朗读4、5段,读熟并借助课文注解及工具书试口译二、文本探究一、朗读并翻译第4段:重点掌握如下词、句:1.一词多义:(1)“悲”: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2)“胜”:①尽。“何可胜道也哉”。②能承担,禁得起,。“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③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④胜利,。“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词性活用:(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3、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三、探究第5段: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四、深入探究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五、请提笔写下学习这篇课文后你的收获。1、写作方面2、人生感悟三、反馈练习*1、找出句中的词类活用词:①始舍于于其址②有泉侧出③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④则其至又加少矣。⑤火尚足以明也。⑥其进欲难,而其见欲奇。⑦常在于险远。⑧谬其传而莫能名者。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⑴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⑵火尚足以明也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⑷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四、课后作业一、重点背诵背诵并默写二、三、四段。二、扎实记忆文中的重点词语。五、拓展延伸掌握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意义:1、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观察)②而世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景象)③大王见臣列观(建筑物的一种,宫廷中的楼台、宫殿)2、①此余之所得也(得到)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心得、收获)③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能够)3、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⑧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此前,学生学习文言文已经有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经验,上了高中后又掌握了不少的文言知识。因此,学生学习这篇浅易的文言文并不会感到特别的吃力。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够诵读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用法。根据这一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几日,教学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感受颇深。曾几何时,我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对我们的孩子发出了“汝子不可教也”的感慨。然而,当我\o"教学"教学完《游褒禅山记》之后,我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这一认识。继而坚信:一定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真的很棒。课前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心,要求学生配合老师完成预习工作,并告诉他们:我相信你们是最棒的。没想到第二天上课,孩子们就给我制造了一系列的意外惊喜。首先,孩子们的书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显然是对课文进行了充分预习;接下来的教学环节进行的也异常顺利,特别是朗读环节,一遍录音朗读过后,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能流利的朗读全文,这是之前从未有过的。一轮过后,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空前膨胀。之后的教学也进行得很顺利。也许这并不算是一堂完美的课,但我相信无论是孩子们还是老师一定都是有收获的。所以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积极创造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也是当前创新教育实施新课程该改革的需要。“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把大海、蓝天真正的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尽情翱翔吧。《游褒禅山记》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补世力作。这篇游记,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游记立意超卓,指向鲜明,言简而意丰,言近而旨永。“吟咏之间吐呐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自创新格而弥足珍贵,彪炳千古而有无限的可开掘性。本课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宋代散文。《六国论》和《游褒禅山记》是教读课文,《伶官传序》和《石钟山记》是自读课文。《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游褒禅山记》和《石钟山记》都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游褒禅山记》显然引领了《石钟山记》。*一、将文中出现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来,并归类整理。“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3题。(2005年山东卷)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父曰重章,火灾荡其家,流寓富阳,抑郁无聊,益跅弛,不问生产,遂大困,寻死富阳。丰为儿时,当天寒,父中夜自外归,辄引父足怀中以卧。十余岁,父既卒,学贾。晨有老人过肆,与之语,奇之,立许字以女。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其子孙逮见者,言其寝将寐,必呼阿母;将寤,又如之,殆不自觉也。丰年四十二,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引其手指之曰:“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当有子,富寿康宁,自今始矣。”丰贾致富,有子二人、孙六人,年八十四卒,如相者言。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高傅占言曰:“富阳人多称丰能施与好人。然丰尝曰:‘吾愧吴翁、焦翁。’”吴翁者,徽州人,贾于富阳。每岁尽,夜怀金走里巷,见贫家,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焦翁者,江宁人,挟三百金之富阳贾。时江水暴发,焦急呼渔者,拯一人者与一金。凡数日,得若干人,留肆中饮食之,俟之息赀遣之归。二人者,今以问富阳人,不能知也。丰又尝言:“吾生平感妇翁知我。”呜呼,市巷中固不乏士哉!(清•张惠言《周维城传》,略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无聊:精神无所寄托B.益跅弛,不问生产生产:生活与财产C.殆不自觉也自觉:自己意识到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生平:有生以来,平素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B.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C.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D.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问其与饮食者,皆富贵也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周维城优良品质的一组是①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②过吴山,有相者睨之良久③是文如丹砂,公殆有隐德④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⑤吾愧吴翁、焦翁⑥默置其户中,不使知也A.①④⑤B.①③④C.②③⑥D.②⑤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周维城祖上本为富人,后来家中发生火灾,周家资产荡尽。十余岁时父亲离世,他开始学习经商,并因经商而致富。B.作者并没见过周维城,从他人的转述中了解到他的许多事迹。在作者看来,周维城虽是商人,但身上具有士大夫的优秀品质,值得称赞。C.高傅占曾向作者谈起吴翁、焦翁,二翁均能施舍助人。周维城同样也能施舍助人,只是与年长的吴翁、焦翁相比,尚有些不如。D.焦翁出资让渔人从洪水中救起许多落水者,并将他们留下来,供给饮食,等到赚了钱以后,再把他们分别遣送回家。13.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①遂大困,寻死富阳。②奇之,立许字以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