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知识点3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1页
第二单元知识点3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2页
第二单元知识点3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3页
第二单元知识点3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4页
第二单元知识点3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4届高三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过程中占据关键位置,是因为它是秦汉一统天下后出现的各族立国纷争时期,如果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统天下前的第一轮列国争雄,那么,经秦汉统一后出现的这一轮列国争雄,则是第二轮,它完全不同于战国时代。——《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从后唐时代开始形成的五代正统观,是把朱梁排斥在外的,直到后周太祖才宣称承认朱梁正统。宋人对于五代正统的认识,因应着时代的需要,经历了一个从肯定到否定的变化过程。北宋前期,宋人对五代的历史地位总体上倾向于肯定,但在如何看待朱梁的正闰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历时仅半个多世纪的五代,是一个在中国史学上充满争议的时代。自宋以后,如何看待五代的正统问题,成为历代史家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五代史观的流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测史学观念、正统观念和华夷观念动态衍化过程的视窗。——刘浦江《正统论下的五代史观》第二单元从三国两晋南北朝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知识点3

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素养达成目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如何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历程?(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如何探究中国古代重要的赋税制度?(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知识点3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一、地方行政制度道州县三级制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西汉初---汉初郡国并行制西汉--郡、县二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刺史改称“州牧”。州刺史在地方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这就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隋朝州、县二级制唐朝道、州、县三级制变化:①根据山川形势设道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②道由监察机构成为地方行政实体③战略重地设节度使问题:节度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危及中央集权【知识回顾】二、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九品中正制征辟分为征聘和辟除。征聘指皇帝亲自下诏,聘请一些声望很高、有特殊才能或品学兼优的人,授以官职。辟除指汉代高官把那些有才能的人网罗到身边任为僚属。征辟制和察举制在选拔官吏方面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评价九品中正制?【思考、分析】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的评价提示:征辟制是自上而下选任,察举制是自下而上由地方推举。提示:(1)进步性: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2)局限性: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标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创立①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②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发展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②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③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内容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后,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二、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2)科举制【思维导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演变趋势二、官员选拔与管理2.官员管理①考核机构:隋唐官员的考核机构是尚书省的吏部,由吏部尚书和侍郎亲自掌握,具体负责的单位是吏部的考功司。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派官员向中央汇报,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②考核标准:唐朝官员考核标准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德行标准,还有一类是为官的业务业绩。③考核方式:考核分为大考和小考。小考每年一次,大考三至四年一次。根据结果将官员定为九等。考核被评为中上以上等级的,每进一等,加禄一季;考核为中中,不加不减;凡考核为中下等的,每降一等,减禄一季,考下下者解职。评价:唐朝中前期政治比较开明,因此监察体系作用发挥得比较好。御史和谏官不仅弹劾违法官员,而且经常给皇帝提意见。这使得皇帝们时常要为之改变自己的做事习惯,百官的行为也有所收敛。到了晚唐时期,监察机构大打折扣,御史自身贪渎,玩忽职守,谏议无人听从,整个官僚机构趋于锈蚀。【拓展探究】唐朝官员管理制度三、法律与教化1.法律《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2.教化(1)国家层面:唐朝提倡以礼治国。《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2)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以刑为主诸法合体唐律的主要内容是各类犯罪的刑法规范,还兼有行政、民事、经济等法律制度科条简要刑罚适中唐律无论是刑种的排列,还是刑等的排列都是由轻到重,更为合理和科学礼刑并用礼法合一唐律把德、礼都赋予法的内容,且完美地将儒家思想法律化,将法律制度儒家化以礼制律约法慎刑唐律以儒家的礼教纲常作为制定法律的指导原则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据;唐代刑罚制度注重“宽简”“慎重”,在中国古代刑罚制度中规定最宽松结构严整规范详备唐律由律、令、格、式、典、敕等组成了相当完备的法律体系【列表归纳】你知道唐朝律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四、社会治理1.户籍制度隋朝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2.基层组织(1)乡里制度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2)邻保制度唐朝设置邻保制度,邻、保间相互监督。隋唐时期的户籍管理制度已经相当完善。隋朝曾按照户籍登记的相貌与本人进行核查,用以清理人口信息,史称”大索貌阅”。唐朝规定户籍一次出三本,分别留县,并送州和户部各一本。可见中央的户部理论上可以随时获得每一户人口的信息。县乡里保邻=4户=20户=100户=500户

唐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基层组织已有城乡之分,农村以村为单位,城邑以坊为单位。“两京及州县之郭内分为坊,郊外为村”。乡有乡长,里有里正,村有村正,并有严密的邻保组织相互纠举不法。另据《通典》卷三三《职官·乡官》:大唐凡百户为一里,里置里正,五里为一乡,乡置耆老一人,亦曰“父老”。

——张晋藩《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经验》唐朝乡里制结构图救济隋唐时期,政府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隋文帝置仓积谷,预防荒年,还鼓励民间自置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后世社仓、义仓的设置较为普遍优抚从唐朝开始,政府设有收容贫老、孤儿和乞讨流浪人员的专门机构,如唐朝的养病坊四、社会治理3.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邓云特《中国救荒史》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规范表述(1)目的(6分):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8分):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4分):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2)发展(7分):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牛刀小试】五、三省六部制1.历程(1)出现(2)确立(3)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①唐太宗时,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②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一体化趋势。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不同时代确立于秦,盛行于汉确立于隋,盛行于唐结构集行政、军事、监察等权力为一体集决策、审议、行政等权力为一体权位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作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建立并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相同二者都是中央政治制度,都对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列表比较】三公九卿制与三省六部制的异同五、三省六部制2.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意义(1)当时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2)后世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图示法梳理】三省六部制的运作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这套制度最大的特色可以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①,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②。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摘编自韩昇《盛唐格局:唐太宗的国家治理》提取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提升训练】六、赋税制度1.魏晋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从上图可看出,均田制推行的前提和最终被破坏的根源分别是什么?均田制下受田农民与国家是一种什么关系?【历史解释】均田制提示:(1)前提:政府掌握大量的荒地。根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2)关系:受田的农民与国家形成封建租佃关系,是国家的佃农。六、赋税制度4.唐中后期:两税法提示:(1)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2)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合并到户税和地税中。(3)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制和杂税、杂役。(4)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且节省了征收时间。(5)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提示:(1)简化了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2)扩大了收税对象,有利于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3)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4)由“舍地税人”向“舍人税地”方向发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5)关于定税计钱、折钱纳税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③。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缴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④。结果“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天下便之”⑤。——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史料,指出唐朝两税法改革的特点及作用【分析、总结】总结两税法改革出现的新变化【分析、】总结两税法对古代赋役制度的主要影响【提升训练】七、经济发展1.农业2.灌溉工具3.信贷4.交通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唐朝出现了筒车,它借助水力汲水入筒进行灌溉唐朝的信贷业务,由存贷款发展到汇兑,出现了类似现代汇票的“飞钱”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提示:(1)名称及开创性内涵开元通宝:青铜铸币告别了以半两和五铢标重命名的传统,开始向抽象化、符号化转轨。飞钱:开启了我国最早的纸币汇兑业务。(2)共性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关联】唐代的货币上图为唐代具有开创性的两种货币。其名称和开创性内涵分别是什么?两种货币出现的共性根源是什么?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形成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C.抑制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 D.导致土地私有制度瓦解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以财产的多少为计税依据,不仅拓宽了征税的广度,增加了财政收入,而且由于依照财产多少即按照纳税人负税能力大小征税,相对地使税收负担比较公平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广大贫苦人民的税收负担,同时简化了税目和手续。这对于解放生产力,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A项正确;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排除B项;两税法加剧了土地的兼并,排除C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三大改造完成后,土地私有制材退出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2.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家庭观念的变化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后期以两税法取代租庸调制,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向以田亩和资产为主转变,之前隐瞒的人口显现出来,导致家庭人口数增加,故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