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_第1页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_第2页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_第3页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_第4页
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一.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体育动机的种类及结构;理解维纳的归因模式;理解体育动机与行为之间关系;理解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解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掌握体育动机、自我效能、归因、体育兴趣、体育态度等概念;理解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理解成就动机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归因指导的方法;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各种方法。二.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第一节概述1•人的动力调节系统概述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概述(领会)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识记)第二节体育活动动机体育活动动机的定义、产生的条件(领会)⑴体育活动动机的定义⑵体育活动动机产生的种类利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⑴追求成功的动机(领会)⑵自我效能感(识记)⑶目标定向(领会)目标定向的含义(识记)任务参与与自我参与的区别(理解、分析)⑷成败归因(理解、分析)归因对动机的影响归因的几个模式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指导⑴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领会)⑵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领会)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体育活动的目标设置⑶激发动机(综合应用)⑷归因教育(综合应用)第三节体育兴趣体育兴趣与体育教学成果(领会)⑴体育兴趣的定义⑵体育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领会)体育兴趣的培养(领会)第四节体育态度1.态度和体育态度的概念(领会)⑴态度的概念⑵体育态度的概念体育态度的特点(领会)3.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领会)⑴社会交往的价值⑵健康和健身的价值⑶感官刺激的价值⑷美感的价值⑸宣泄的价值⑹磨练意志的价值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领会)⑴体育态度的形成⑵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⑶转变学生体育态度的条件第五节体育习惯(领会)习惯的定义体育习惯的特点体育习惯的培养三.教与学的建议第一节应重点掌握体育动机的概念和直接动机与间接动机的分类;应充分理解体育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二节应重点掌握自我效能感、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三个概念;了解“常模参照”与“自我参照”的区别;充分理解维纳的归因模式,以及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地归因指导;了解成就动机理论,以及成就动机与体育教学的关系。第三节应了解体育兴趣的种类和作用;懂得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第四节应理解体育态度的组成成分;全面了解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理解学生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及转变学生体育态度的条件。第—节概述人的动力调节系统概述人的有意识行为受其心理因素所驱动,而人的驱动力不是单一的,它们是一个与个性倾向紧密相连的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动力体系。它们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以个人需要为基础,由动机、兴趣、习惯、态度等多种心理因素组成,并受着人的理想、信念、世界观等支配与调节。任命参与活动的动力调节系统是在社会环境中,在个体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且不断变化发展的。它的层次结构表示如下(图3-1):图3-1人的动力调节系统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概述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多种多样,它影响着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选择性和持久性。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对稳定又可变化发展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驱动系统。它包括体育参与需要、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活动习惯等成分。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它们的发展水平、起作用大小可能有所不同。如,中小学生兴趣占有首要的位置(如足球夏令营的小球星为例,以及现在讲的快乐体育,指的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等);大学生以体育态度为主(认识,情感/产生情绪体验,意向/行为),显得更为理智更为自觉,(如,为了有健壮的体格);青壮年或退休后的老年群体中,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力主要源于对体育活动价值的理解、积极的体育态度以及比较稳定的锻炼习惯。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学习的动力调节系统模式可用图3-2示意。图3-2体育学习的动力调节系统从图3-2可知,在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时,体育参与的需要是激励其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始动力,其它具有动力性的心理成份都是在体育参与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体育参与动机是体育活动需要的动态表现;体育活动兴趣是体育活动需要的情绪表现;体育活动习惯是体育活动需要的行为经常性表现;而体育活动态度则是体育参与需要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综合表现。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是个性结构的组成成份之一。因此,它们受人的自我调节结构的调控;但是,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体育参与动力系统的重要功能在于它对体育参与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影响体育活动效果有多种多样的因素,但主要影响因素是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这是因为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对体育行为的功能有:(一) 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二) 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三) 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四) 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第二节体育活动动机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体育动机的种类及结构;理解几种归因模式;理解体育动机与行为之间关系;理解体育活动的目标定向和目标设置;理解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掌握体育动机、自我效能、归因、体育兴趣、体育态度等概念;理解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理解成就动机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掌握正确归因指导的方法;理解激发和培养学生体育动机的各种方法。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体育动机的定义、种类及其结构(领会)(1) 体育动机的定义(2) 体育动机的种类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社会性动机与个人性动机(3) 体育动机的结构(4) 体育参与的动机、需要与诱因的关系利于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1) 追求成功的动机(领会)(2) 自我效能感(识记)源于自我效能感的胜任动机对行为预测的影响:影响行为的选择;影响努力程度和持续时间;影响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形成依靠4种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3) 目标定向定义任务参与和自我参与的区别(4) 成败归因归因对动机的影响归因模式海德的归因模式韦纳的归因模式丹•拉塞尔和埃德•麦考利的归因模式体育动机的培养和激发(1) 目标设置(领会)(2) 创设情境(领会)(3) 积极反馈(领会)(4) 归因教育(综合应用)(5) 价值寻求(领会)教与学的建议第一部分体育活动动机的产生。应重点掌握体育动机的概念;动机的分类;应充分理解体育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利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了解追求成功的动机;理解并掌握自我效能感和目标定向;重点掌握成败归因,充分了解并掌握归因的几个模式。第三部分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指导。理解目标设置,掌握创设情境。.体育活动动机的产生(一) 体育活动动机的概念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二) 体育活动动机种类内部需要和外部诱因⑴内部需要(need)内部需要指个体对某种东西的缺乏而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比如说有长跑习惯的人,长时间不锻炼就会感到难受。需要使人产生欲望和驱力(推动行为的力量),引起人的活动。动机就是由需要构成的。⑵外部诱因(incentive)外部诱因指激起体育参与行为的外部原因,它是能引起个体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这些刺激包括各种物质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如训练场地和良好的训练条件等)一般地说,内部动机更能促进人们对体育目标的追求,其动力更足,持续作用时间更长。此外,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相对效果,同体育任务的复杂性程度有关。复杂程度大的体育任务,如测验体操、投掷项目时的成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内部动机的作用;简单的体育任务,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则依靠外部动机也能取得良好的成绩。2.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指学生对体育活动(机体运动)过程本身的需要和兴趣引起的动机。间接动机,是指由体育活动的结果或间接兴趣所决定的动机。直接动机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始动力基础和长期从事体育活动的内部心理根源,它直接与体育活动相联系;而间接动机则常由起主导作用的社会效果所决定,它以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为动力。间接动机使个体的体育活动更具有自觉性、计划性,并能持久地维持参加者的动机水平。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建立在体育活动直接兴趣基础上的直接动机,又要注意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目标的间接动机。社会性动机和个体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与社会、学校、家庭等需要相一致的体育动机。个体性动机是指以个体的需要为基础的,与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等需要相一致的动机,如为提高个体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意志品质或满足个人名誉、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动机。体育参与的动机、需要与诱因的关系导致体育参与行为的动机可由需要诱发,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往往不是由单一的动机驱动的,而是由几种相互关联、彼此影响的动机组合驱使的。其中有主导动机,也有起次要作用的辅助性动机。各动机之间相互作用。图3-1体育参与的动机、需要与诱因关系示意图二.利于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因素动机不是单方向的强弱或有无,而是个人在心理上趋避相对的两种倾向。(一) 追求成功的动机追求成功的动机:趋向某种成就活动、愿意花费时间和经理去追求,以达到成功或完美的境地的动机。比如,有些运动员是由于热爱自己的专项而参加训练和比赛,他们参赛是为了一种内在的自尊,这促使他们在比赛中即使没有观众也会竭尽全力去拼搏,或爱训练中能够不厌其烦地千百次重复某一动作。害怕失败的动机:害怕挑战、避免或迟加入一种成就情境的动机。比如:有的运动员为逃避即将到来的比赛而谎称伤病,不愿意出场,这种动机属于害怕失败的动机。诈伤是为了逃避即将到来的比赛失败的“威胁”,是为了降低或减轻心理负荷并将这种负荷保持在最低水平。如果一个人去进行某项体育活动的动机大于他对失败的恐惧,他就会做这件事。相反,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失败的焦虑大于他从事这项活动的内部动机,他最终就会选择放弃。一个人参加成就活动时动机力量的大小由下面两者之差来决定:成就需求=追求成功动机—害怕失败动机(二)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在80年代,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也得到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一行为的实际能力的推测,就是个体对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评价。自我效能感的功能⑴决定个体活动的选择,以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的任务,并能坚持自己的行为。⑵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勇于面对体育活动中的困难,并对自己克服困难充满自信。⑶影响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敢于尝试新动作而使动作掌握速度较快。⑷影响活动时的情绪。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在完成动作技能的过程中,情绪饱满、乐观而稳定。影响体育活动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因素⑴直接经验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功或失败的亲身经历,是他们在体育学习和身体锻炼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一般而言,成功能提高自我效能感,而多次失败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降低。⑵间接经验通过观察其他学生的体育活动行为,特别是观察或想象与自己能力相近的同学成功地完成动作技能的行为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改变也有很大的影响。⑶言语劝说包括说服性的建议、劝告、解释以及自我规劝。⑷情绪和生理状态不良的情绪和生理状态,会使学生低估自己的体育能力,产生无法胜任的认知,从而使自我效能感下降。(三)目标定向含义目标定向指一个人能否积极参加活动时所依据的成就目标倾向。它不是具体要达到的行为数量标准,而是内心中追求的成就取向。例如,有些学生上体育课以掌握动作、提高体能为目标,志在发展个人能力;而有些学生则是以竞争、超过别人为目标,期望表现自我和赢得荣誉、威信及地位。前者称之为任务定向,目标是对一种特定技巧的掌握;后者称之为自我定向,这是一种目标性格,认为主观能力是和超过其他人有相关的,而与自我进步没关系。目标定向与学生的体育能力、信念一起对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和行为类型产生不同的影响。体育教师主要应有效地创设出掌握任务的目标定向。任务参与和自我参与的区别任务参与的个人面对成就情景时,把完成任务作为行动的目标,关注自己完成任务的情况,对能力的判断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自我参与的个人面对成就情景时,把完成任务看承是显示个人能力的机会标,关注自己与他人相比的成绩,对能力的判断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同目标定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不同目标定向的人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在对体育活动的理解、任务选择、活动态度、胜败归因、比赛发挥等方面均有不同(表3-2)。区别任务参与类型的特点自我参与类型的特点对活动的理解努力尝试,提高技能与体能和别人相比的高成绩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给自身或他人带来益处产生高声望,获取个人利益和荣誉对体育道德的态度信奉体育道德,反对欺骗,攻击行为认可欺骗和故意攻击性行为运动乐趣成功或失利均体验内在运动乐趣根据比赛胜负来评价运动乐趣对比赛的认识与发挥情况把握自我,把握过程,努力正常发挥自我中心、目标对抗,难以发挥表3-2不同目标定向对参加体育活动的影响从上述分析可知,高任务/低自我定向较低任务/高自我定向的动机更利于个人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表现、努力程度、持续性和运动效果。成败归因我们总是对各种各样的事物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有些考生,他们倾向于把所谓的考试顺利归因于他们自己的努力或者天才的能力,而认为考得不好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考试不公平,考试环境太吵等。体育达标测试,是因为自身身体素质不行,还是对体育不感兴趣,还是没有掌握技术要领?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取得了金牌,也要对自己、对他人作一番解释:是把成功归功于集体配合,个人拼搏,教练水平,还是机遇?总之,归因是这样的普遍、平常,乃至于人们不将它看作是特殊的心理现象。但实际上,对一个行为记过所进行的自我归因或他人归因,对人的后续行为会产生重要影响,正是这一点,引起了社会学家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归因对动机的影响归因(attribution)是指个体对自我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解释和推测的认知过程。归因的方式对于个体未来的行为动机以及他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一定的影响。这一过程遍及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们自然而然、随时随地进行的一种心理活动。归因理论讨论的重点是个人如何对周围事物以及行为结果进行解释,并说明这种解释又如何影响人的情绪与行为。例如:在2004年奥运会,刘翔夺取了110米栏的冠军,邢慧娜也摘得了万米长跑的桂冠。黄皮肤的中国人也在“黑人天下”的田径场中争得了。这立刻引起国内外体育界的关注,人们都在议论其成功的秘诀。一个运动员不能准时参加训练,他自己个他人也要解释或询问其原因。特别是比赛结束之后,教练员、运动员进行比赛总结时,重点也都放在对成败原因的分析上。当然,归因也是体育记者、体育观众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对于这样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近年来许多社会心理学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归因模式⑴海德的贡献(归因理论膜型)基本的归因模型是由弗里茨•海德(FritzHeider,1896-1988)提出来的。他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他早在1927年就提出到过归因概念,可是,在许多年里,一直没有人注意到他的提议。归因理论(attributiontheory)是海德在1958年倡导的一种理论,是从其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的这一理论。海德由此被誉为“归因理论之父”。海德依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原理,主张从行为的结果入手探索产生行为的原因,从而倡导了归因理论。海德模型的基础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人们为了使自己是生活稳定、可以预测,于是就努力去对日常事情进行预测和理解。海德的基本模型的一个简化的形式。(Picture4-1)图3-3海德(1958)归因模型的简化示意图海德认为人们都相信一个人的行为产生必有原因,其原因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或者决定于客观环境。对成绩的归因有内部,即对人的(人的力量)归因,有效的个人力量由能力和努力这样的归因因素组成;比如:赢得或输掉一场比赛,某些运动员认为这和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有关,或者说主要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但也有些动员不怎么认为,或者说自身原因并不是主要原因,是由于外部原因。对成绩的归因也有对外部的,即对环境的(环境力量)归因,有效是环境因素由任务难度以及运气这样的归因因素组成。比如:一些运动员认为自己在比赛中的失利是由于任务难度、运气,或者在加上天气,观众等等的外部原因。根据海德的理论,在能力这种个人力量和任务难度这种环境力量之间有交互作用,然后产生了一个被称做能(或不能)的一个维度。如果一项任务很难,但却被完成了,这就要归于能力强了。然而根据任务的难度以及被试的能力,另外有几个归因也可以引起能或(不能)的维度。运气这种很不稳定的因素也进入了许多归因过程。运气是一种环境因素,可以以一种无规律的形式使成绩变好或者变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人所说的运气,在另一个看来也

许回称之为能力。比如:一队跳高运动员在测试达标成绩,他们都是国家一级运动员,成绩也差不多。经过一番测试后,只有一个运动员跳过了2.18米,达到健将级水平,有的人认为这是他运气好,而这个运动员则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平时坚持不懈的努力。总结:海德把人的行为原因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内部原因,即把造成行为结果归之于行动者自身因素。如:个性特征、能力、情绪、动机等;另一类是外部原因。如:他周围的环境、团体中他人的影响、行动可能得到的赏罚、运气、扮演角色限制、任务的难度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以及运气)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人予以归因行为结果,海德认为,因果推论中的个人成分和环境成分是可以相加的。这样,下面的公式就表示出了他的推论:行为结果=个人力量+环境力量⑵伯纳德•韦纳(B・Weiner)的贡献基本的归因模型是由海德提出来的,然而,韦纳的几个贡重要贡献使得归因理论变得更加有用。他利用海德的基本公式,对归因模型作出了几项重要贡献,使得归因模型更容易被理解,并且更容易应用到成就环境中去。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是韦纳的观点。韦纳用了海德的4个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并把它重新调整到两个主要的原因维度中,这两个维度分别叫做稳定性和内外源。(图3-4)稳定性难度能力任务难度努力稳定性难度能力任务难度努力运气内外源维度内部 外部图3-4韦纳(1985)的归因分类图解韦纳因此把海德的4个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合并成他的归因的二维分类。能力被认为是内部的、稳定的,努力是内部的、不稳定的,任务难度是外部的,稳定的,而运气是外部的、不稳定的。但是,这种分类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不足,后来,韦纳将一个叫可控性的第三维度加入归因模型。把这第三个维度包括进来导致了一些必须要解决的概念上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区分内外源维度以及新的可控性维度。他通过重新命名控制点纬度,称之为内外源。总结: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内外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这一关系可用下图(图3-5)表示:控制点稳定性程度稳定的不稳定的内部的成功:失败:能力”我很聪明""我很笨"努力"我下了功夫"我实际上没努力"外部的任务的难度运气成功:"这很容易"”我运气好"失败:"这太难了""我运气不好"图3-5韦纳的归因理论图解韦纳(B.Weiner)认为,每一维度对动机都有重要的影响。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回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比如,一名跳高运动员,在测试时跳过了2米的高度,若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他会认为是由于自己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从而更增强了自信心;若归因于外部因素,他会认为这只是自己的运气好罢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书上的例子)韦纳通过一系列的研究,得出一些归因的最基本的结论:1、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较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羞愧则较少。而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无论对成功或失败均会产生更强烈的情绪体验。努力而成功,体会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倒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这种看法与我国传统的看法一致。2、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3、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受到最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受到最低评价。因此,韦纳总是强调内部、稳定和可控性的维度。⑶丹•拉塞尔和埃德•麦考利心理学家拉塞尔(Russell,1982)将可控制性定义做了修改,认为它是即可受活动者本人也可受其他人(同学、队友、教练、裁判,甚至观众等)控制;同时,他还将韦纳所说的努力视为心境(情绪、情感)。在这里,拉塞尔强调了内控和外控这两点。

内部与外部:指人们对成败归因认为多由外部环境引起还是内部因素所决定,它是主体对自己与周围世界的看法。控制源包括内部控制型与外部控制型。内部控制型(internalcontrol):相信事情的成败主要是在于自己,成功归于自己努,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疏忽。外部控制型(externalcontrol):相信事情的成败主要在于他人,将成功归于运气或是由于他人的帮助,把失败归因于外界影响。图3-6拉塞尔8个归因模式组合类型图3-6拉塞尔8个归因模式组合类型8个归因模式组合类型(内控,外控):稳定的、可控的内部原因(体育兴趣、自信心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内部原因(努力程度、动机强度、注意状态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体育能力、体质和健康等)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内部原因(身体疲劳、疾病等)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教练的事业心、队友的友谊感等)不稳定的、可控的外部原因(教练和队友努力帮助的程度等)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原因(动作的难度、练习条件等)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部原因(机遇、运气等)(丹•拉塞尔,1982)三.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在体育运动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动机,是摆在教师、教练员、学生面前的重要问题,本节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关于培养和激发运动动机的各项方法和原则。(一)目标设置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属于有目的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目标的设置来激发动机指导行为。目标设置可从四个方面影响练习者的心理:⑴将注意和行为引向活动任务的重要方面⑵调动积极性,提高练习质量⑶促使练习者为完成目标而设计和执行新的学习策略,接触枯燥感,提高挑战和成就动机。⑷有利于短期努力和长期努力。(二)满足学生和运动员的各种需要激起认知内驱力的情境体育运动的魅力之一就是具有鲜明的挑战性和趣味性,并使身心集于一体。它是乐趣式的,但同时它也可能成为一项艰苦的劳动,从乐趣式的转变为工作式的。因此,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只有设法使单调无味的训练富于趣味性,满足学生追求乐趣的需要,才能更有效地激发运动动机。激起归属内驱力的情景可能所有的运动员都有归属的需要(needforaffiliation)(即从属于一个集体的需要)。甚至有少数人,参加体育运动就是希望能成为运动集体中的一员。利用体育教学或训练中人际交往频次高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到长者的认同、悦纳,同伴之间友好、关心的感情。激起自我提高内驱力的情境体育教师应创设情境以满足学生因自己的胜任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虽然这种需要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不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但由于运动学习或训练有时是枯燥和艰苦的,很少有学生能自始至终表现出充分的认知内驱力,所以激起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就显得很重要。(三)积极反馈每日知道结果4每周知道结果W八周+J测八周+J测分表3-7:学习结果的反馈日期与测验分数的关系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获取的反馈信息,能够使他们及时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了解自己身体健康状况、身体能力、技能水平等情况,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动机。关于学习结果的反馈与测验分数之间的关系可见表3-7。(四)归因指导归因指导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在未来体育学习中的成就动机。在归因的诸要素中,“努力”这一要素对激发学生成就动机的作用特别重要。因此,首先应指导学生归因于“努力”,使学生明白无论成败都是努力与否造成的,只有坚持努力,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另外,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全面的原因分析,并针对具体情况指导学生现实地进行“归因”。要帮助学生了解、分析哪些因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体育活动的结果;哪些因素是可控的,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哪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应努力加以适应或调整。(五)价值寻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体系,反映了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坏、主次、轻重的看法以及欲采取的态度和行为。第三节体育兴趣(一)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体育兴趣的定义。理解体育兴趣的种类。了解体育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了解不同年龄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二) 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运动兴趣的概述/何谓运动兴趣(领会)运动兴趣的种类(1)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2) 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了解)体育活动兴趣的培养(综合应用)(三) 教与学的建议这一节应重点掌握兴趣、体育兴趣的定义;重点了解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含义以及区别与联系;重点掌握了解体育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了解体育兴趣的年龄特点及体育兴趣的培养。体育兴趣与教学效果(一)体育兴趣的定义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学习或身体锻炼的心理倾向。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基本动力之一。体育兴趣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次数),它能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和注意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促使他们对体育活动倾注时间和精力;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的表现,是学生体育活动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标志。学生的体育兴趣是建立在身体活动需要的基础上的,但它要以后天的体育实践活动为条件。例如,有些运动员是由于热爱自己的专项而参加训练和比赛,他们参赛是为了一种内在的自尊,这促使他们在比赛中即使没有观众也会竭尽全力去拼搏,或在训练中能够不厌其烦地千百次重复某一动作。(二) 体育兴趣的种类根据体育兴趣的倾向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由体育活动本身所引起的兴趣;间接兴趣,是指由体育活动的目的或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学生在体育学习时,如果缺乏直接兴趣,会对活动感到枯燥无味;如果缺乏间接兴趣,就会失去持续参加体育活动的毅力。根据体育兴趣维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短暂兴趣和稳定兴趣。短暂兴趣,是指参加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较短,并随着体育活动的结束而消失的兴趣。稳定兴趣,是指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较长的兴趣。这种稳定的兴趣会发展成为学生的个性倾向性。(三) 体育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大量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没有体育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好,成绩也更好。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作用。人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并乐此不疲。为什么说具有强化作用呢?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向体育活动感兴趣,可以促使人们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经历,产生持久的注意力。不同年龄学生的体育运动的特点不同年龄学生的体育兴趣特点-小学生好动,把体育活动看成是“玩”。-初中生体育兴趣广泛,但易变,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兴趣。-高中生体育兴趣较稳定,但有明显的选择性。体育兴趣的培养-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手段、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好动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成功。-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加强体育活动的理想和目标教育,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第四节体育态度(一) 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态度和体育态度的定义及其结构。理解体育态度的特点。了解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了解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二) 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态度和体育态度的概述(领会)定义体育态度的结构体育态度的特点(了解)体育态度后天获得的体育态度指向一定的对象体育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育态度是一种内在结构体育价值是体育态度的基础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了解)社会交往的价值健康和健身的价值感官刺激的价值美感的价值宣泄的价值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综合应用)体育态度的形成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教与学的建议这一节应重点掌握态度、体育态度的定义、体育态度的结构;了解体育态度的特点;重点掌握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重点掌握不良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一.态度和体育态度的概念概念态度(attitudes)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或事件等)所持有的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一个人对某一事物、人物、情境或事件作出赞成或否定反应的一种倾向。纵观社会心理学的整个历史,态度在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方面始终占主导地位。每个人对自己以及所处环境的各个不同方面都持不同的态度,或者有些赞成,也可能是不赞成,其结果导致人们作出不同的行为反应。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或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去观察、想象和思维,也不是毫无区别地去学习一切,而总是对人对事物先抱有某中积极、肯定的或消极、否定的反应倾向。这种反应倾向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一旦变得比较持久和稳定,就成为态度。例如:一个足球迷,他在收听新闻、观看电视、借阅书刊、购物以及在参加活动的时候总是倾向于选择有关足球的信息and积极参加足球活动;而对足球持有不同态度的人对足球总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倾向。体育态度是属于态度概念内的,它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二)体育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如,有些人认为,喝水确实有助于美容、健康、减肥,所以即使不渴也会倾向于多喝水;有些人则认为,不渴的话没有必要喝水。)情感成分是个人对态度对象在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有些人喜欢猫猫狗狗,拿他们当宝贝养;而有些人就不喜欢猫狗,甚至是厌恶)意向成分是个体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由认识和情感成分所决定的。综上可见,体育态度应包括人们对体育活动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一般来说,三个成分是协调一致的,但三种成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情感在态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个体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高,但不喜欢锻炼的,行为往往是勉强的;而缺乏评价能力,但对体育活动有好感的,往往参加活动却可能是全力以赴的。所以,当认知与情感不一致时,一般是情感成分就决定行为倾向。二.体育态度的特点(一) 体育态度是后天获得的个体对某人或某事物持什么样的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体育态度与人们所形成的各种态度一样,都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由一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习得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直接经验就是: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接触客观世界而获得的经验。(一个人可能认识到吸烟产生不愉快的气味;打架是一种野蛮行为,会引起人员伤亡;吃得过多会发胖,导致躯体行动不便等等。你通过体育锻炼,或参加某些体育活动,感觉到自己身体状况比以前好多了。)但我们通过直接经验形成的观念的数量和种类总是有限的,我们的大多数信息是通过与别人交谈,或者是通过诸如电视、广播、报纸和书籍等大量信息源而得到的间接经验。(二) 体育态度指向一定的对象体育态度是指我们对不同体育项目、观看比赛或是本人参与的态度。因此,必指体育中的具体事物,有明确的对象性。(三) 体育态度具有相对稳定性。体育态度形成的过程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形成后又是比较稳固和持久的,且会对某体育项目或活动需求表现出前后一致的反应倾向。(四) 体育态度是一种内在结构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态度虽是一种内在的反应倾向,但它或多或少、或迟或早会在外部行为(包括:表情、言语、举动)中显露出来。图3-4表明,态度这一内在结构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刺激态度反应刺激态度反应图3-1态度的内在结构特征从一个人对体育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可以看出,这个人对体育的兴趣是否强烈。当你对一个体育项目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在运动过程中,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就会产生一些反应。例如在反应过程的激素调节中,除了神经递质的作用外,象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垂体分泌的生长素、甲状腺素等都会产生影响。而且运动时的交感神经也会加强,神经系统的加强进一步地刺激了内分泌活动。使内分泌加强,分泌量增多。体育老师和教练要了解学生和运动员对学习、或多、训练的态度,可以根据学生的外部行为进行分析和推断。(五)体育价值观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体育价值是人们认识到的体育活动对人的意义。个体对体育活动意义的认识不同就会持有不同的体育态度,所以,体育价值观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提高个体对体育意义的认识是形成良好体育态度的关键。三.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个体的体育态度受他们对体育活动价值的认识的影响。即体育价值观就是体育态度的认知基础。经美国心理学家凯恩的研究,体育活动具有6种价值:(一) 社会交往的价值有些个体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是因为他们认为,体育活动可以提高社会交往的场所和机会,能够满足他们的社交需要。(二) 健康和健身的价值大多数个体参加体育活动是因为体育活动可以发展和提高身体能力、保持体型和美化外貌。(三) 感官刺激的价值基扬曾使用〃使人眩晕〃一词来解释具有快速变向或变速特点的冒险、危险或令人心颤的体育活动对人的感官刺激的价值。有些人喜欢从事新奇、独特、危险的体育活动,是因为这些活动能够引起心理上的异常兴奋和紧张,在活动中能够体验到强烈的心理刺激,产生特殊的快感。(赛车、低空跳伞)(四) 美感的价值体育活动存在着美,它可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当个体以优美的姿势完成体育动作时,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协调、舒展、优雅、流畅的行为美的体验。(五) 宣泄的价值从事体育活动可以释放出由心理原因而积压起来的生理能量,从而排除不良情绪对人的影响。(六) 磨练意志的价值参加体育活动往往要克服个体,自己生理上或心理上的障碍,同时,还要克服外部的各种困难。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个体的意志品质将得到极大的锻炼。四.体育态度的形成与转变(一)体育态度的形成体育态度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人际影响、个性心理特征、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影响。归纳起来包括:有关体育的知识与信息;体育参与需要;群体期望与规范等。-3-2-10+1+2+3非不比一比积非常积较般较极常不极不性积积积积极极极极图3-2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评定等级(二)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不良体育态度的表现有些学生对体育课有偏见,认为体育课可有可无。即便是有些学生喜欢上体育课,问他们为什么那么喜欢上体育课呢?他们的答案就如同事先约好一样,都说有得玩嘛!但当问及一些体育项目的规则,体育的基本常识,一些体育健身的方法时,学生马上就傻眼了。为什么傻眼了呢?为什么不肯学呢?这跟他们的认识有关系,因为认识不够,所以态度不好。不肯好好学。认识不够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对这些不感兴趣,这就是他们的情感问题了。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H.C.Kelman)1961年提出有关社会态度暨价值观变化与形成的三阶段理论服从——认同——内化①服从(顺从)阶段。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的服从行为。②同化阶段。③内化阶段。根据凯尔曼提出的态度转变的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过程应包括以下三个阶段:⑴服从阶段或是出于主体的意愿,不知不觉地模仿;或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压力,从而产生的服从行为。学生为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而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体育规定、要求,听从体育教师的说教,在行为表现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阶段。(以大学经历为例)⑵认同阶段态度价值观不再是表面的改变,也不是被迫,而是学生逐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和群体规范,使自己的体育态度与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要求逐步接近的阶段。这一阶段已经与所要形成的态度价值观相接近,但没有同自已全部价值体系相融合。⑶内化阶段这是指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和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信念,并把这些新的观点、信念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之中,比较稳固,也不太容易改变。彻底地转变自己的体育态度的阶段。到了这一阶段,体育态度价值观才真正形成。转变学生体育态度的条件转变学生的体育态度依赖于以下四个条件:⑴原先的体育态度与要求改变的态度之间距离的大小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大,体育态度转变的难度就大;如果两者之间的差距小,则容易转变。⑵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实践体育实践活动的增加可影响体育态度的转变。这是因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学生能够获得他们原先没有认识到的体育活动价值,能够体验到过去没有感受到的情感。⑶必要的体育活动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要求在体育态度转变的初期,让学生掌握体育活动的规章制度,对于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观念是有益的。⑷劝说者的态度在宣传体育活动的价值、意义,使学生的体育态度发生转变时,劝说者的态度是否友好、诚恳、坚定,影响着学生体育态度转变的效果。第五节体育习惯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习惯和体育习惯的定义。理解体育习惯的特点。了解体育习惯的培养。教学内容与考核要求习惯和体育体育的概述(领会)体育习惯的特点(了解)后天性稳固性指向性省力性体育习惯的培养(了解)从小培养技能指导坚持实践不断强化环境熏陶教与学的建议这一节应重点掌握习惯、体育习惯的定义、体育习惯的特点;掌握体育习惯的培养。也许我们在意那些优秀的人表现出来的天赋、智商、魅力和工作热情,而实际上,当我们把那些表现归纳的话,会发现实际上存在一个简单的要点:那就是习惯。我们每天高达90%的行为是出自习惯的支配。可以说,几乎在每一天,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习惯使然。其实,习惯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日日夜夜,比如每天要坚持涮牙以防止蛀牙,每天要看报听新闻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借东西要及时还等等,它们虽小却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习惯与体育习惯的概念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习惯是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不易改变;习惯一旦养成了,就变为自动化动作的需要了。因此也可以说,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自动化的一种行为方式。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景刺激(场地、时间、器械、指导者等)和个体体育参与活动之间经练习和重复而形成的稳固联系。它具有一般习惯的基本特征。体育习惯的特点(一) 后天性体育习惯是通过后天习得而成的。(二) 稳固性(三) 指向性体育习惯与一个人对体育活动的需要有关。因此,它必定是有明确的指向性。(四) 省力性个体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产生相对稳定的态度定势,渗透到生活领域,不自觉地演变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从生理机制来说,习惯又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习惯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一定的情景刺激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两半球上形成了巩固的暂时性的神经联系,当个体在同样情境刺激的作用下,就自然而然地去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习惯的形成在人生历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小学生的习惯由于受到生理心理诸多因素的影响,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有:1、 仿效性。由于中小学生好奇、求新、好动、模仿及从众心理较强,对周围新奇的事物十分敏感,容易产生一种迫切的追求心理,往往不分是非良莠,盲目地随从仿效,经过多次重复模拟,形成习惯。2、 可塑性。中小学生的有些习惯是由于受到教师或家长的赞赏、默许,在微妙的、不易被本人和他人察觉中逐步形成的。3、 情境性。中小学生习惯的形成是由某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