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0-XX卫生院应急预案与程序汇编
前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指院内突发相关意外情况时,医务人员应采取的应急方案。一旦发生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后,为了提高医院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熟悉和掌握处置意外事件的工作程序,在事件发生后能果断处置,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序,特将以往的各项应急预案加以归纳、修改、完善,制定本预案。XXX卫生院二○一九年七月目录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1.人力资源应急调度预案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33.突发群体中毒应急预案84.突发群体外伤应急预案9二、医疗纠纷应急处理5.突发医疗纠纷应急预案126.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157.医疗事件应急预案178.重大医疗纠纷应急预案20三、传染病与院内感染管理9.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2310.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预案2711.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应急预案3212.重大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院内感染控制预案3713.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41四、临床应急管理14.急诊急救应急预案5115.紧急用血应急预案5316.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5417.使用呼吸机过程中突遇断电的应急预案及程序5918.手术室突发意外伤害事件应急预案及程序6019.手术患者发生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及程序6120.围手术期质量关键过程流程6221.危重患者质量关键过程流程6422.急诊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的应急预案及程序6523.患者发生空气栓塞的应急抢救预案及程序6624.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应急预案及程序6625.重症子痫前期的应急预案及程序6726.产后出血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6827.惊厥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6928.异位妊娠失血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7029.超声科危重病人抢救7130.放射科危重病人抢救7231.放射防护安全应急预案7332.医技科室抢救流程图74五、护理应急管理33.药物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应急预案及程序7534.患者外出或外出不归时的应急预案及程序7635.突发性精神失常应急预案7736.护理行为过失应急预案7837.患者突然发生病情变化时应急预案及程序7938.患者有自杀倾向时应急预案及程序7939.住院患者出现输液、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040.患者住院期间出现摔伤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141.住院患者发生坠床的应急预案及程序8242.重大意外伤害事故护理急救工作规定8343.护理人力资源调配预案8444.输液过程中出现肺水肿的应急预案8545.患者发生化疗药液外渗时的应急预案8546.患者发生误吸时的应急预案8647.患者发生躁动时的应急程序预案8648.泛水的应急预案8749.失窃的应预案8750.化学药剂泄漏的应急预案8751.遭遇暴徒的应急预案及流程8852.急封存病人病历应急预案及流程8853.在岗突然生病不能工作应急预案及流程8854.新闻媒体记者采访应急预案及流程8955.约束具使用预案及流程8956.出入院流程89六、药品应急预案57.药品不良反应突发事件应急预案9258.药事管理应急预案94七、设备应急管理59.后勤特种设备应急预案9860.医疗设备故障和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99八、后勤保卫应急预案61.停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162.停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0263.防台抗台应急预案10364.地震灾害应急预案10565.火灾事件处理和疏散应急预案10866.炸弹威胁、可疑爆炸物处置应急预案11267.通讯故障应急预案11468.食物中毒应急预案11669.新生儿防盗应急预案11970.突发医用气体故障应急预案121信息系统应急预案71.信息系统应急预案123
一、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人力资源应急调度预案为了进一步提高我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在紧急状态和看病高峰的第一时间内,救援人员能快速、有序到达救援现场,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安全。根据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人力资源应急调度预案。一、组织管理建立在院长及分管副院长领导下的人力应急调度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副院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职能科室负责人组成。人力应急调度领导小组负责全院应急状态下的人力资源调配。院办负责协调,其他职能部门具体负责相关应急抢救专家组的成员组成和后勤保障人员的组成。二、适用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大突发事件,法定节假日、夏季高温等高峰时期就诊病人突发增多超过相关临床一线科室处置能力时,临时指令性任务。三、具体调度方案:科室内应急人员调度,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调配。涉及跨科室、跨职能部门,或超出事发(业务)科室人员调度处置能力的,按如下具体调度方案进行。(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大突发事件、临时指令性任务:应立即启动紧急情况下人员应急调度预案,由院长或人力应急调度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各方面工作,调派所需人员。各科室和全院职工要本着以大局为重的原则,服从调度,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拒绝或拖延调度人员。具体操作如下:2.中等规模调度:指需调度人员在5~10人,涉及较多科室,则要及时报告各分管副院长,并在各分管副院长指导下,由院办具体负责,会同相关职能科室进行调配。3.大规模调度:指需调度10人以上医务人员和涉及医、护、药、行政和后勤保障多职能科室的,则要在院长直接领导,院办具体负责,会同相关职能科室进行全院性的人员调配。(二)法定节假日就诊病人增多时,由医务质管科和护理部调度各病区医护人员支援,急诊科做好统筹安排。就诊病人突发增多超过相关临床一线科室处置能力时,应启动人力资源应急调度预案。(三)夏季高温时期,门诊各科主任、护士长要预见性进行统筹排班,要安排二线值班人员,必要时调度到岗。就诊病人突发增多超过相关临床一线科室处置能力时,应启动人力资源应急调度预案。四、应急处置流程1.先期处置:接到报告后,各职能科室要根据职责规定的权限和快速反应的原则,根据需要调派在岗非主班(或值班)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应急处理现场,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治和处置,控制事态发展。2.应急响应:一是调派二线值班人员,二是调派不当班人员(包括在家休息或请假职工),三是向分管副院长报告,请求兄弟单位支持。如遇紧急或其他特殊情况,院办、医务质管科、护理部可直接调度医护人员快速到达急救现场。3.应急结束:根据应急事件处理情况,有序撤退救援人员,并根据救援工作强度,及救援人员的身体状况安排休息。附:应急人员调派顺序流程:→①调派在岗非主班(或值班)人员→②二线值班人员→③不当班人员(包括在家休息或请假职工)④报告院长→⑤院长向上级报告,请求兄弟单位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总则1.1编制目的有效预防和及时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导和规范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或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和《浙江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包括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以及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原则1.4.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院职工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引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1.4.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院科两级分级管理。1.4.3依法规范,措施果断。各科室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有效开展监测、报告和处理工作。1.4.4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要充分尊重和依靠科学,要重视开展防范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研和培训,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提供科技保障。各职能部门及临床医技科室要通力合作、资料共享,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广泛组织、动员全院职工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2.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院长为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各医疗、后勤职能科室科长、临床医技科室科主任为成员。2.2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职责2.2.1研究并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2.2当医院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及时分析讨论,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并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指挥、协调及落实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3.事件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级)四级。3.1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Ⅱ级)3.1.11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或者肺炭疽病例,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3.1.2肺鼠疫发生流行,1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3.1.3院内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以上病例。3.1.4霍乱病例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有扩散趋势。3.1.5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3.1.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3.1.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3.1.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3.1.9预防接种或群体预防性用药出现人员死亡。3.1.101次食物中毒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3.1.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3.1.12国家、省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3.2.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1个平均潜伏期内累计发生肺鼠疫或肺炭疽病例在5例以下。3.2.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1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3.2.37天内霍乱累计发病10例以上30例以下。3.2.41周内乙类、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3.2.51次食物中毒人数100人以下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下死亡病例。3.2.61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上50人以下,或死亡5人以下。3.2.7预防接种或群众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并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鉴定确认的事件。3.2.83.3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3.3.1腺鼠疫1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3.3.2霍乱1周内发病10例以下。3.3.31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以上10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3.3.41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3.3.54.监测与报告4.1监测全院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报告体系。院感科和医务质管科负责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日常监测工作。各职能部门和临床医技科室要按照医院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重点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动监测。报告4.2.1责任报告人全院职工均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责任报告人。4.2.2报告时限和程序医院职工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立即报告科主任或护士长,科主任和护士长经核实后应立即报告医教质控科或院感科,医教质控科或院感经核实后立即汇报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讨论后确认应在2小时内向县卫生局报告。4.2.3报告内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根据事件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和应急处置情况。首次报告未经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存在隐患的相关信息,说明信息来源、危害范围、事件性质的初步判定和拟采取的措施。经调查确认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应包括事件性质、波及范围、危害程度、流行病学分布、事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5.应急响应和终止5.1应急响应原则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按照分级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同时,要遵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结合实际情况和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预警和反应级别,以有效控制事件,减少危害和影响。要根据不同类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注重分析事件的发展趋势,对事态和影响不断扩大的事件,应及时升级预警和反应级别;对范围局限、不会进一步扩散的事件,应相应降低反应级别,及时撤销预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要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应急响应措施5.2.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做好传染和中毒病人的报告。对群众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中毒事件发生后,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5.3应急响应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或末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特别重大和重大突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终止,按国家、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规定执行。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经市应急指挥部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厅报告。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并向市卫生局报告。6.善后处理6.1后期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束后,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应组织有关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评估报告报市卫生局。责任对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突发群体中毒应急预案为及时有效控制和消除群体中毒发生的危害,指导和规范突发群体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不断完善应急处置管理体系,做到统一指挥、规范有序、科学高效,保障病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应急预案,适用3人以上严重同类事件突发群体中的应急处理。做好一切急救物资准备,24小时随时启动(包括:通讯、呼叫、抢救设备、药品等)急诊室在接到“120”急救电话通知后,应立即通知急诊急救领导小组成员。调遣抢救人员立即到达现场抢救。根据需要由院领导决定启动应急管理组织。开通“绿色通道”(包括收费、挂号、配药、检查等一条龙服务)。预检首先要问清病史,根据病人主诉、症状、体征,初步确定中毒种类。按中毒程度分成轻、中、重三类。急诊急救领导小组根据病人人数和病情合理分工,分成若干抢救小组,责任到人组织抢救。尽快疏散抢救室其他病人,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工作。如食物中毒及时留取标本,送有关部门检查。急诊护士进行必要的解毒处理(洗胃、吸氧等),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地安排就诊秩序,同时向医师报告,接诊医师在护士的协助下根据病情准确快速进行抢救工作,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全力以赴,明确分工同时和各科紧密配合,保证抢救工作质量,严格防差错事故。组织人员通知有关部门进行毒物的检测、鉴定。急诊科:医院总值班:突发群体外伤应急预案突发群体伤包括车祸、地震、台风、塌陷、爆炸等导致的人身损害,由于事发突然、病情危重、病员多,医院应立即迅速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抢救,保证各项措施有效落实,使群众的生命威胁降到最低限度,特制定本应急预案,适用于3人以上严重同类事件突发群体外伤的应急处理。一、做好一切急救物资准备,24小时随时启动(包括:通讯、呼叫、抢救设备、药品等)二、急诊室在接到“120”急救电话或“110”通知后,应立即通知急诊急救领导小组成员。调遣抢救人员立即到达现场抢救。根据需要由院领导决定启动应急管理组织。三、开通“绿色通道”(包括收费、挂号、配药、检查等一条龙服务)。四、预检首先对大批伤员进行全面评估,根据伤情分出。轻、中、重三类。五、急诊急救领导小组现场组织指挥、协调、抢救工作,根据病人人数和病情等情况合理分工,分成若干抢救小组,责任到人组织抢救。六、尽快疏散抢救室其他病人,集中力量进行抢救工作。七、必要时,医院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启动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一下科室应积极协助救护工作。1.护理部应增派急诊室护理人员2.手术室和麻醉科做好接待手术准备,并增派人员配合手术。3.药房启动紧急事件药事管理预案。4.保卫科做好急诊室安全保卫工作,劝说陪同人员离开抢救室,维护秩序。5.放射科增派人员协助诊断性检查。6.检验科增派人员协助检查。八、应急通讯二、医疗纠纷应急处理突发医疗纠纷应急预案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置医疗纠纷,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社会稳定,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一、预警级别黄色预警二、响应突发事件组医疗应急组、安全保卫组为主,其他组为辅。三、应用范围及工作原则医疗纠纷应急事件是指患方对医疗服务不满意或有异议,不服院方解释,要求医院承担责任,医患双方未能达成共识,聚集多人到医院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不听劝阻,甚至发生打砸抢行为,引起较大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四、相关部门职责(一)医务科、质管科:负责全院医疗纠纷现场应急处置的组织协调,及时了解相关情况,负责初步判定事态性质和预测事件发展方向;负责医院制定应急处置的具体方案,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手段,确保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使应急处理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地进行;组织相关人员开展调查工作,了解掌握基本情况;统一口径,加强舆论引导,指定科内人员做好新闻通稿、新闻发布工作和媒体接待协调工作。(二)人事保卫科:加强与公安、司法和信访等部门的沟通;负责医疗纠纷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会同医教质控科及时做好医疗纠纷现场的秩序管理工作;及时制止打砸抢等过激行为,保护医护人员人身安全和医院财产安全,确保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如遇患方人数较多或者保卫力量不足不能控制局面时,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汇报要求出警支援,及时控制事态,避免事件扩大;对家属拒不移走尸体正在扰乱正常医疗秩序时,应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有关规定,及时通报相关部门,配合公安部门强行将尸体运往太平间安放;做好医疗纠纷的证据和相关影像资料的留存,以备查证;建立报警记录、录像带(数据)等证据资料保存制度。(三)发生医疗纠纷的科室:加强对本科室医护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违纪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严格履行各项告知义务,要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告知患者的诊疗情况、预期效果及医疗风险;认真接待和安抚家属,听取患方反映的意见,从正面科学地做好解释工作,尽力解除患方误解,避免事态扩大;积极协助医教质控科、人事保卫科做好医疗纠纷处置工作。如遇紧急情况,组织科室人员保护医务人员人身安全及医院财产安全,并同时向院应急指挥部、医教质控科、保卫科报告;认真做好新闻记者的接待,了解记者身份和联系方式等情况,及时向医务质管科、院办报告。五、处置程序(一)诊疗科室发生医疗纠纷时,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医务质管科或院总值。(二)医务质管科投诉办公室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前往事发科室进行接待、调查、核实;并根据具体接待的情况给予病历的复印及封存、实物证据封存或联系尸体解剖;将接待及调查情况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三)投诉办公室人员应实事求是地向患方通报调查的情况,阐明院方的意见,力争通过与患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并向患方交代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法律法规、途径及程序;在告知患者的同时,要及时取证,调查了解,实事求是地解答患者或家属提出的疑问,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讨论,及时拿出初步判定结论或分析意见,在规定时限内书面告知患方。(四)(五)当发生导致患者死亡或可能为二级以上医疗事故的,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的医疗事件时,应当由医务质管科科长参与接待,并向分管副院长汇报。(六)当发生可能为一级医疗事故时,应当立即向分管副院长和院长汇报。(七)如遇5人以上集体来访,院总值应与医疗投诉办公室和人事保卫科联系并积极协调做好接待工作,并报分管副院长和院长,必要时请警方介入。(八)在与患方协商处理中,双方各派3—5名代表参加协商,要相互表明身份,或出示委托书。如患方协商代表身份不明且无委托书,医院有权拒绝协商。(九)做好医患纠纷处置的有关后勤保障工作。医疗技术损害处置预案为使一旦发生的医疗技术损害得到迅速、有序、妥善的处理,最大限度降低损害程度,保护患者生命健康,减轻医患双方损失,防止严重后果发生,制定本预案。立即消除致害因素。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首先发现者应当立即设法终止致害因素;当致害因素的识别和判定有困难时,应当立即呼叫上级医护人员指导处理,不可迟疑拖延。二、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千方百计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降低技术损害后果,保护患者生命健康。三、尽快报告有关领导。技术损害一旦发生,都必须立即如实报告。首先报告上级医师和科主任,情节严重者应当同时报告医务科、主管院领导或者总值班,重大技术损害必须同时报告院长,任何人不得隐瞒或瞒报。四、组织会诊协同抢救。患者损害较轻、不致造成严重后果时,立即暂停原医疗技术操作,当事科室要酌情组织科内会诊,妥善处理(由科主任或首席医师或现场高年资医师主持)并根据当时具体情况采取适宜应急补救措施。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技师或业务院长及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同时做好患者的保护性医疗措施,防止再次或继续发生医疗技术损害。科室负责人或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在十五分钟内组织相关技术专家会诊讨论,研究进一步的补救处理对策和是否继续进行原医疗技术操作。医院和科室选派技术骨干根据补救对策及时处理患者,操作中应尽量避免或减少其他并发症。操作后,必须严密观察患者病情,防止发生其他意外情况。及时按规定整理材科,保留标本报业务院长和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患者当时有生命危险时,医疗技术操作立即以抢救患者生命为主。在抢救患者生命的同时立即上报科室负责人和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及业务院长。科室上级医师、技师或院医疗技术主管部门及业务院长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在事发地点组织相关技术专家抢救患者生命,同时讨论和采取补救处理对策;必要时由医务科邀请上级医院专家会诊指导(医务科或主管院长主持)。五、迅速收集并妥善保管有关原始证据,包括实物、标本、手术切除组织器官、剩余药品、材料、试剂、摄像和录音资料、各种原始记录等。六、妥善沟通,稳定患方情绪,争取患方配合,防止干扰抢救和发生冲突。七、如患者已经死亡,必要时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其亲属正式提出并送达书面尸检建议,并力争得到患方书面答复。八、全面检查、总结教训,找出技术损害发生的原因,制定改进措施,修订制度及时完善相关记录。九、如属医疗过失,应当区分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对责任者做出合理处理。十、随时做好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应诉准备。十一、因技术损害构成医疗事故者,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程序进行处理。患方以不正当手段过度维权、聚众滋事、扰乱医疗秩序时,在耐心劝导和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报警的同时,组织力量维护医疗秩序,保护医院设施。十二、当发现技术损害与技术或药品器材本身缺陷有关,或同类损害重复出现或反复出现时,暂停使用该项技术或有关药品器材,并对其认真地进行研讨和重新评估,必要时报告县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事件应急预案为及时、有效地处理医疗事件,尽可能地减轻其损害,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特制定本预案。在医疗事件的紧急处理过程中,应自始至终遵循依法管理,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为主,保护医院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合法权益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分责,及时应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处置恰当,协调合作的原则。1.医疗事故的确定根据《条例》,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治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医疗事件发生争议后,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人员对医疗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对于认定有可能成为医疗事故的医疗事故,启动本预案。2.医疗事件的上报正常上班时间,如发现或发生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者,当班者应立即逐级上的并至科主任,填写重点关注病人报告表,严格审查病历。由科主任、护士长审核后及时向医务质管科、医疗副院长报告。科室可对情况作初步判断,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夜间及节假日,如发现或发生医疗事故、可能引起医疗事故的医疗过失行为或者发生医疗事故争议者,当班者应立即向科主任及总值班报告,总值班对情况作初步判断,应立即分别向医教质控科和医疗副院长报告。出现情况,当班者及上述各级人员都不得忽略不报告,也不得隐瞒不报告。如情况紧急,已经进行应急处理的,有关人员也应继续向上级报告。发生下列重大医疗事故的,医院应在12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机构报告;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3.医疗事故的处理程序3.1建立医疗事故紧急处理小组医院医疗事件紧急处理小组,由医院的医疗副院长及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主要工作职能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医疗事故发展的趋势,处理好医患之间的冲突,调查事故的前因后果,得出结论及实施方案等。医疗副院长: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医院内医疗事故紧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医务质管科:主要是医疗事故发生后科室之间、医患之间、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工作,如组织院内讨论、院内外会诊,对病人及家属的解释沟通,传达上级命令等等。财务科:以针对病人费用处理为主。病案室:处理患者病历为主,如病历调阅、封存、启阅、复印。人事保卫科:维持院内秩序,维持医务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并保持与医院所在地公安机关的联系。与病情相关的科室的医务人员:尽一切努力降低病人的损害,减少不良后果。在事件处理需要时,增减相关部门人员。3.2病人的处置发现事故后,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对患者身体健康的损害,防止损害扩大。如确认过失行为造成的损害程度而进行的必要的辅助检查,为减轻损害结果而采取必要的药物、手术等治疗方法,也包括为了避免事故争议而采取的其它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措施,如请外院医师进行会诊,及时向病人或家属交待病情及已进行或将要进行的各项措施。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患者死亡原因难以确定或医患双方对死亡原因有异议的,医院或死者家属提出对已死亡的进行尸检,经其近亲家属同意并签字后,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18条:“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尸检应当由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得相应资格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和病理解剖专业技术人员有进行尸检的义务。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可以请法医病理学人员参加尸检,也可以委托代表观察尸检过程。拒绝或者拖延尸检,超过规定时间,影响对死因判定的,由拒绝或者拖延的一方承担责任。《条例》第19条:“患者在医疗机构内死亡的,尸体应当立即移放太平间。死者尸体存放时间一般不得超过2周。逾期不处理的尸体,经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经同级公安部门备案后,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进行处理。”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送往有资格进行尸检鉴定的机构进行尸检。3.3证据及现场的处置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与事故有关的病历档案资料、标本等,医务人员不等擅自涂改、伪造、藏匿或销毁。病人及家属有权复印病历,但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由病案室保管。如为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应当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院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请示上级卫生行政机构,由其指定。疑似输血引起不良后果,需要对血液进行封存保留的,医院应当通知提供该血液的采供血机构派员到场。3.4院内调查、讨论3.4.1关于死亡病例的讨论对诊断不清,死亡原因不明的死亡病例,需要进行死亡病例讨论,应在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的主持下,于患者死亡一周内,围绕诊断、治疗、死亡原因进行死亡病例讨论,并将死亡病例讨论的整理件上报医疗事件委员会及归病历中装订保存。3.4.2关于其它病例的讨论首先为科室内部讨论,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医师的主持下,主管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必要时护士长及主管护士参加。就病程结论为主集治疗、护理等进行讨论,科室或部门必须尽快组织有关人员讨论分析,吸取经验,提出防范措施。讨论结果需书面向医务质管科报告。发生的医疗事故任何人不得随意向患者或家属作解释。3.4.3医疗事件鉴定小组医务质管科根据领导指示,组织医疗事件鉴定小组讨论。医疗事件鉴定小组根据科室上报材料进行分析、讨论,得出最终结果,做出一步的处理方案,其中应包括事故的责任方及对其处理、对家属的处理,今后注意的问题等。通报对事件调查的情况,得出初步结论和处理意见等,同时向患者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已经采取的补救措施,以及将会对患者造成的影响等。避免医师和患者、家属的单独接触。一般由医疗事件鉴定小组成员与患者病情有关的人员参加。讨论组织成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a.是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b.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c.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定的。得出最终结果及处理方案。结果由副院长或医务科向卫生厅行政机构报告并向患者及其家属宣布。3.5责任追究及惩罚3.5.1责任追究医务质管科将对以下有可能发生的医疗事件进行调查,一旦发现有失职行为,将对有关人员按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处罚。a.违反医疗审批、讨论报告制度,违反医疗原则进行医疗的行为;b.不顾病人及其家属的意见,所做的医疗行为严重伤害病人的;c.由同行报告认为属不安全的医疗行为。3.5.2惩罚制度一旦事故或差错发生,除按有关法律规定对责任人处罚外,医院对直接责任人及连带责任人做出以下经济和行政处罚。事故直接责任人与间接责任人除按规定承担部分经济赔偿金额外,并按情节给予停止晋升,警告,记过,留院察看、劝其辞职直至开除的处分。如医院与病人之间不能协商解决的,而走其他途径的。医院全力配合鉴定及调查,以便于卫生行政部门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妥善处理医疗事故争议。4.应急通讯电话:分管副院长:医教质控科:投诉办:财务科:病案室:人事保卫科:总值班:重大医疗纠纷事件应急处置预案为维护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秩序,保护人民群众的正常就医环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妥善处置医患纠纷,缓解医患矛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卫生部、公安部《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告》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结合我院医忠纠纷处置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一、适用范围重大医疗纠纷是指在我院就医过程中,医患双方对疾病治疗效果及其原因的认定存在较大分歧,忠者及其家属对治疗工作极不满意,强烈要求追究我院及其医务人员的责任,或者提出较大赔偿损失的医患纠纷。二、启动预案条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启动重大突发医疗纠纷事件应急预案。1.出现患方在医院内寻衅滋事。2.故意损坏或抢夺公私财物;侮辱、威胁、恐吓、殴打医务人员。3.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4.非法占据医院办公、诊疗场所。5.在医院内外拉横幅、设灵堂、张贴大字报、堵塞交通。6.抢夺尸体或拒不将尸体移放太平间或殡仪馆,经劝说无效的;抢夺患者或他人医疗文件及与医患纠纷相关的医疗证物(如药品、卫生材料和医疗器械等),经劝说无效的。7.纠集5人以上扰乱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医忠纠纷事件。8.患者或其家属有自杀、自残倾向,或危害到其他患者(家属)人身安全。三、处置原则(一)依法管理,以人为本。坚持依法管理,保障正常的医疗工作秩序,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院领导的统一领导下,遵循“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三)快速反应,科学处置。一旦突发医疗纠纷事件,各相关科室要快速反应,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处置。四、应急机制(一)应急机构(二)职责分工应急领导小组:协调各科室的应急处置工作;及时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建议院领导是否启动本应急处置预案,负责院领导交办的具体应急事宜。五、应急处置预案1.疑似重大医疗纠纷事件发生后,纠纷当事科室负责人须立即向医院医教科报告,并提供事件详实情况,不得隐瞒事实真相。2.医教科根据情况建议应急领导小组是否启动预案。3.医院院长统筹指挥重大医疗纠纷处理,分管院领导具体安排纠纷处理,协调各科室工作联动。4.医教科、护理部负责接待患方相关人员,了解患方诉求,介绍和解释处置医疗纠纷的法定程序;对现场的病历、药品等物证进行存留;负责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组织医院专家委员会对医患纠纷的成因进行分析,明确医院在事件中是否存在过错,判断医院责任大小,为下一步处置提供依据。必要时向卫生行政部门回报并请求帮助。5.院办负责在隐蔽处就医患双方言行摄像取证,与新闻媒体沟通,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6.保卫科在第一时间内到达现场,组织保安布置位置,维护医疗工作秩序;事态难以控制应及时联系上塘派出所或拨打110,必要时请求县公安局出动防暴警力。全力保护院领导、医护人员、其他患者及其家属和医院财产的安全。7.其他科室工作人员应阻止患方违法行为,保护其他患者不受伤害。六、应急响应终止医疗纠纷处置结束,纠集的人员撤离现场,医疗、工作秩序恢复正常,由应急小组宣布应急响应终止。三、传染病与院内感染管理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编制目的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造成的危害。1.2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医院乃至社会严重损害及影响的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1.4工作原则1.4.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院职工对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对各类可能发生的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的情况要及时进行分析、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1.4.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对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实行分级管理。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负责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相关职能科室按照预案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2.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2.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医疗职能科长、各临床医技科主任为成员。2.2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职责2.2.1研究并制定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2.2.2当医院发生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时,及时分析讨论,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并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指挥、协调及落实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3.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的监测与报告3.1监测预防保健科负责重大传染病的日常监测,感染管理科负责医院感染流行、暴发及特殊病原体感染病例的日常监测。3.2报告3.2.1报告程序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医院感染管理科、预防保健科(经过核实)院长、分管院长排除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确定如为重大传染病则报告县疾控中心报告县卫生局3.2.2重大传染病事件的报告内容a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甲型H1N1流感、3岁以下重症手足口病以及其他重大传染病。b发生新传染病、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或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病例。c发现霍乱、鼠疫等甲类传染病病例。d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e发现其他传染病短期内急剧增多,超过历年同期水平。f其他需要报告的传染病疫情。3.2.3医院感染事件的报告内容a.临床科室在短时间内发现3例或3例以上相同的病原菌感染病例的现象。b.检验科细菌在短时间内发现同种标本3例或3例以上相同的病原菌培训阳性病例的现象。c.临床科室或检验科细菌室发现MRSA等特殊病原体的医院感染病例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病例。4.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终止4.1重大传染病事件的应急反应措施4.1.1发现可疑病例首先组织院内专家组进行会诊,若仍不能明确诊断,则报告卫生行政部门有关领导,组织县级专家组前来会诊。4.1.2开展病人接诊、收拾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4.1.3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4.1.4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4.1.5按要求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在6小时内电话上报县卫生局及县疾控中心。4.1.6对群众体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4.2医院感染事件应急反应措施4.2.1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临床科室或检验科细菌室的相关报告后,应协同临床医生立即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本院和科室历年医院感染的一般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发生。4.2.2医院感染管理科经过核实有感染流行、暴发等情况发生时,应对感染病人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护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相关病原学检测;确定感染流行、暴发的途径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4.2.3应制定控制感染的相关措施,包括对病人进行及时治疗,隔离病人,停止接收新病人,进行正确的消毒灭菌处理,如对污染物品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加强通风和进行空气消毒等,同时医护人员应做好自身防护等等。4.2.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除上述措施外,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加强消毒隔离和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措施;明确病原体后,再按照该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4.2.5分析调查资料,推测或确定感染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4.3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末例传染病或医院感染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或较长一段时间后无新的病例出现。5.善后处理5.1后期评估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结束后,医院应急领导小组有关人员应对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5.2责任对在重大传染病及医院感染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在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应依据奖惩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6.应急通讯电话:分管副院长:感染科:医教质控科:护理部:潘海娟总值班:7.重大传染病、医院感染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组长:副组长:成员:医疗废物意外事故应急预案为防止我院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引起传染病的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医疗废物流失是指,医疗废物在收集、运送、储存、处置过程中发生医疗废物的种类、数量、质量的丢失;医疗废物的泄露是指在收集、运送、储存、处置过程中发生包装物或容器破损而发生医疗废物洒落在周围环境的现象;医疗废物的扩散是指传染或疑似病人的医疗废物在收集、运送、储存、处置过程中发生流失、泄露引起传染病的传播或周围环境污染。如果发生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扩散的意外事故的发生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控制措施,以防污染扩散。一、组织管理成立医院废物管理领导组织:成立医院废物管理领导组织:组长:副组长:成员:医疗废物监督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总务设备科各科室主任护士长为科室医院废物管理责任人,其它职能科室参与协助做好医疗废物的管理。二、分类收集医疗废物——黄色垃圾袋存放生活废物——黑色垃圾袋存放放射废物——红色垃圾袋存放1.生活性废物——此类物品对人体和环境无特别危险。如医院办公室、建筑工地、食堂等。(黑色垃圾袋存放)2.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1)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包括棉球、纱布,一次性卫生用品、医疗用品及器械等。(黄色垃圾袋存放)(2)被隔离的传染病人及疑似传染病人产生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黄色垃圾袋外贴传染垃圾存放),排泄物(严格消毒后倒入厕所)。(3)病原体的垃圾基、标本、菌种、毒种保存液。(高压灭菌后用黄色垃圾袋包装存放)。(4)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黄色垃圾袋存放)(5)废弃的血液、血清。(高压灭菌后倒入黄色垃圾袋存放)(6)使用后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器械均视为感染性废物。(黄色垃圾袋医院统一回收)3.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黄色垃圾袋暂时低温防腐贮藏存,统一焚烧处理)手术及其它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等。4.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用耐刺的防刺盒密闭后放入黄色垃圾袋)医用针头、缝合针。各类锐器,包括解剖刀、手术刀、手术锯。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5.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的药物。(交药剂科处置,少量按感染性废物处理)一般性药物,如坑生素、非处方药。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药物,包括致癌性药物(硫唑嘌呤、环胞毒素、三苯氧胺等、可疑致癌性药物(顺铂、阿霉素等)、免疫抑制剂。废弃的疫苗、血制品。6.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医学影像室、实验室废弃的化学试剂。废弃的过氧乙酸、戊二醛等化学消毒液。废弃的汞血压计、温度计。三、工作要求1.医疗废物使用科室分类放置,达到垃圾袋的3/4时即封口,总务设备科专门配备专职人员每日到使用科室回收不少于二次,并做好登记。包括数量、分类,使用科室人员与回收人员及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定点单位)均做好双签名。资料由总务设备科至少保存3年。2.运送工具专用,且密闭带盖医疗废物运转箱,运送前检查存放医疗废物的标识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一律从货递运送,并固定院内运送路线,注意防止容器破损和医疗废物流失、泄漏及扩散。3.运送时需戴手套,工作结束时及时洗手,做好个人防护。运送结束货梯与运送工具及暂存地均要清洁消毒,可采用0.1%含氯消毒剂。4.医疗废物暂存地严密的封闭措施,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渗漏和雨水,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及禁烟、禁饮食标识,易于清洁和消毒。设立专人管理。最多存放不超过1天。5.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并对回收人员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定期健康检查等。四、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意外事故的处理流程1.一旦发生医疗废物的流失、泄露、扩散,应按照以下要求及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收集管理人员应立即向总务设备科和感管科科长报告,由感管科确定流失、泄漏、扩散的医疗废物的类别、数量、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及严重程度,并向分管院长报告。2.组织有关人员对发生医疗废物泄漏、扩散的现场进行处理。根据污染现场情况,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消毒(如漂白粉、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消毒应从污染较轻的区域向污染较重的区域进行彻底的清洁与消毒,并对清扫的工具进行消毒。3.对泄漏及受污染严重的区域,采取适当的安全处置措施,组织保卫科人员对污染现场封锁,做好防护,尽可能减少污染扩散,保护好周围人群,应当尽可能减少对病人、医务人员、其它现场人员及环境的影响。对泄漏及受污染的区域、物品进行消毒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必要时封锁污染区域,以防扩大污染。4.对感染性废物污染区域进行消毒时,消毒工作从污染最轻区域向污染最严重区域进行,对可能被污染的所有使用过的工具也应当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应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后进行工作。5.医院内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时,应当在48小时内向所在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调查处理工作结束后,将调查处理结果向所在的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主管部门报告。6.配合有关部门的检查、监测、调查取证,不拒绝和阻饶,不提供虚假材料。7.处理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应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发生,并写出总结报告。8.发生下列情况之一,有关责任人、有关废物收集运转人员、传染病责任疫情报告人、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组长应当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感染管理科应立即向医院分管领导汇报,并于24小时内向所在地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同时采取相应紧急处理措施,处理工作结束后,应当对事件的起因进行调查,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1人以上死亡或者3人以上健康损害,需要对致病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的重大故事。因医疗废物管理不当导致传染病传播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传染病传播的事故有可能发生时。以上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爆发、重大传染病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故的按相应急预案规定处理。附: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事故紧急处理流程图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传染病传播或者环境污染事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总务设备科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总务设备科保护现场、避免污染扩散保护现场、避免污染扩散危险危险现场调查,评估危险程度,写调查报告封锁现场,从污染较轻区域向污染较重区域彻底清洁消毒现场调查,评估危险程度,写调查报告封锁现场,从污染较轻区域向污染较重区域彻底清洁消毒调查不好调查不好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评估消毒效果好好向全院反馈,进行教育,留档解除封锁向全院反馈,进行教育,留档解除封锁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应急预案总则1.1编制目的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造成的危害。1.2编制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件》、《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和《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制定本预案。1.3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医院乃至社会严重损害及影响的传染病和感染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1.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2.1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院长为组长,分管副院长为副组长,各医疗职能科室科长、临床医技科室科主任为成员。2.2应急处置领导小组职责2.2.1研究并制定传染意外感染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2.2.2当医院发生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时,及时分析讨论,提出应急处置方案,并根据各自职责做好指挥、协调及落实具体的应急处置措施。2.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的监测与报告3.1监测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的日常监测。3.2报告3.2.1报告程序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医院感染管理科、预防保健科(经过核实)院长、分管院长排除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组长组织相关人员讨论确定如为重大传染病则报告县疾控中心报告县卫生局3.2.2报告内容发生意外感染事件的传染病类型、严重程度、感染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科室和人员、应急处置措施落实情况、预后估计等。3.应急反应和终止4.1应急反应措施4.1.1发现可疑意外感染事件首先组织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提出应急应对措施。4.1.2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4.1.3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4.1.4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交叉感染进一步扩散。4.1.5按要求填报传染病报告卡,并进行网络直报,按要求填报院内感染报告卡,同时在6小时内电话上报县卫生局及县疾控中心。4.1.6按照该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实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确保不发生新的医院感染。4.1.7分析调查资料,推测或确定意外感染发生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4.2应急反应的终止应急反应的终止需符合以下条件:意外感染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消除,末例意外感染病例发生后经过最长潜伏期或较长一段时间后无新的病例出现。5.善后处理5.1后期评估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结束后,医院应急处置领导小组有关人员应对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措施的效果评价、应急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取得的经验及改进建议。5.2责任对在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应依据奖惩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附1: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防范措施隔离技术是预防微生物在患者、医务人员及媒介物中播散的重要措施。正确的隔离技术,对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宿主,起着重要作用。根据不同传染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技术,以防控传染病意外感染事件的发生。1.经血液、体液传播传染病的防范措施主要用于预防HIV、HBV、HCV、梅毒、淋病等的传播,按要求执行标准预防措施。标准预防措施如下:认为患者的血液、所有体液(汗液除外)、分泌物和排泄物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具体要求:1.1预计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的操作,要戴手套;1.2接触不同患者时要换手套,脱手套后要洗手;1.3进行任何有血液或体液溅出的操作时,要加穿不透水的隔离衣、戴口罩、护目镜或者面置。1.4上述物质污染的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消毒处理;1.5避免可能会造成锐器损伤的操作,如用后的针头不可回套针帽。2.经接触传播传染病的防范措施。主要用于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传播,要求如下:a.“接触隔离”标志;b.尽量隔离于单间,同种传染病可共居一室;c.进入隔离房间或接触该患者时须戴手套;d.预计与患者或其环境如床栏杆有明显接触时,需要加穿隔离衣或防护围裙;e.离开患者床旁或房间时,须把防护用品脱下;f.脱手套、隔离衣后,须用抗菌皂液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g.一般医疗器械如听诊器、体温表或血压计等应专用;h.不能专用的物品如轮椅,在每次使用后须消毒;i.该患者周围物品、环境和医疗器械,须每天清洁消毒;j.该患者如去其他部门检查,应有工作人员陪同,并向接收方说明须使用接触传播预防措施,用后的器械设备需清洁消毒;k.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洗手或手消毒制度;l.患者出院后,应对隔离房间里所有物体表现进行彻底消毒。3.经飞沫传播传染病的防范措施主要用于预防防禽流感、甲型HINI流感、手足口病、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的传播,在接触隔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措施;3.1病历夹封面请贴黄色“飞沫隔离”标志;3.2隔离于单间,也可与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患者同居一室,室内空气必须直接排出室外;给患者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飞沫溅出;在患者的房门挂上“止步”警告牌;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标准外科口罩;尽量限制探视人群,并嘱探视者执行严格的戴口罩、洗手或手消毒制度;3.7尽快将患者转诊至传染病院,同时通知转运车辆和接收患者的医护人员该患者的初步诊断,以便接收方做好事先的传染预防准备工作;3.8患者出院或转院后,应对房间里所有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彻底消毒。4.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防范措施主要用于预防开放性肺结核、SARS、水痘、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的传播,在飞沫传播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做好以下几点;4.1病历夹封面请贴蓝色“空气隔离”标志;4.2安置于负压病房;4.3工作人员进入隔离房间,应戴手套和N95口罩;4.4建议接触严重开放性肺结核的医务人员首先要进行结核感染的初步检查,在此之后3个月要复查。对于结核菌试验由阴转阳的医务人员应进行胸部X线检查,并进行预防治疗。重大传染病(或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流行院内感染控制预案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正确指挥,快速反应,积极应对。1.根据传染病流行情况及时成立领导工作小组。2.技术专家组,对遇到的突发事件的处置进行指导。3.及时报告请示,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按规定时间向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局报告,同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将突发事件情况的措施和现状进行汇报。4.及时对决策作出必要的调整和修改,在收集信息基础上,计划执行过程一定要保持灵活性,必要时进行调整。5.重视与公众和新闻媒介合作;通过媒体,让社会了解事件的真相、医院态度;通过媒体树立医院在突发事件中的好形象。二、强调分工合作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强调相互配合,防止相互推委,做好人员、财产、设备等筹备工作:
医疗组:负责诊断、治疗、抢救预防等工作。感染管理组:负责疫情报告、个案调查,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制定、监督指导工作。
后勤保障组:负责药品、设备、器材、病房设施等工作。
三、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一切感染途径
1.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利用院周会、专题会议等形式进行动员,及时组织专家对传染病暴发流行、不明原因疾病、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发病原因、诊断标准、治疗原则进行专题讲座及重点科室的所有工作人员强化培训,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防治知识和技能,做好自我防护工作。准备防护用品预防用药:筹备和购买防护用品及预防药品。
3.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开展传染病预检分诊工作。对传染病病人、重点可疑病人及时上报疫情。建立隔离区,对病区进行分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配备必要的设备。
4.对隔离病区医务人员实行隔离管理和重点保护。医务人员参加严重传染病治疗期间,严禁离开隔离区,同时,为他们在病区内提供必需生活用品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5.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隔离病区内污物通道与医疗通道严格区分,医疗废弃物严格包装后由专门通道送到固定地点,能焚烧的立即焚烧;需要重复使用和不能焚烧处理应进行消毒浸泡处理直接通过专门通道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理。加大污水处理的消毒剂量。
6.加强消毒管理:对全院医疗工作地点和病区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感管科负责督促检查,工作人员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对隔离病区内的污染物品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进行处理
7.保护易感受人群:根据疫情对易感人群发放预防用药。对重点科室及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还要配发隔离衣、防护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四、常见重大传染病的应急处理流程
(一)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不明原因疾病的应急处理流程
1.疫情报告。首诊医生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或不明原因疾病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医务科和感染管理科报告,由感管科和医务科逐级报告院领导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经初步核实诊断后,以最快的方式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2.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病情况,核实诊断,查找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防治疫情的扩散
3.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原则上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实现就地隔离治疗,各地指定具备呼吸道传染病急救和隔离条件的医院,就地相对集中收治病人。及时采样检测,必要时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
4.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对病人或疑似病人发病后的密切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2周,一般采取居家医学观察,必要时集中观察。
5.疫点消毒处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对疫点(包括患者住所、工作场所等)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消毒技术》的要求进行消毒处理。6.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分析疫情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7.交通卫生检疫:处理流程:首诊医生发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或不明原因疾病时→疫情报告医务科、感管科→逐级上报疫情→防疫站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疫点消毒处理→交通卫生检疫鼠疫应急处理流程
1.首诊医生发现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医务科和感管科,经过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立即报告防疫机构。防疫机构向发病单位了解疫情的发生经过和发展情况,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
2.核实诊断(确诊时限要求2天内)。个案调查包括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暴露史等,结合病人淋巴液细菌培养和血清学检查进行诊断。
3.紧急疫情报告。发现鼠疫病人或疑似病人史重大疫情,发病单位必须按照规定以最快的方式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
4.封锁疫点,管理疫区。
5.隔离治疗病人与疑似病人。
6.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疫源地、宿主、传播媒介等情况的调查,流行病学史,并追查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和患鼠疫动物的接触者。7.补充完善防治措施: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者。处理流程:首诊医生发现鼠疫病人→应立即报告医务科、感管科→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核实诊断→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分析流行趋势,实施严密隔离病人和疑似病人、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等防疫措施→紧急疫情报告→封锁疫点,管理疫区。炭疽疫情应急处理流程
1.首诊医生发现炭疽病人应立即报告医务科和感管科,经过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立即报告防疫机构疫情的初步调查与分析判断。了解疫情发生、发展情况,检查部分病人,进行现场查看,采集部分病人及现场可疑物品标本做检验。根据流行病学暴露史和特殊的临床表现对疫情作出初步判断。2.实施疫源地处理、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的措施,迅速控制疫情。
3.核实诊断。进一步调查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接触史和暴露史,采集病人生物标本,根据诊断标准作出诊断。
4.隔离治疗病人。进行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
5.深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发病地区、时间、人群分布的调查。根据暴发、流行原因的初步分析,对可疑炭疽死亡的家畜进行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调查与患者及病畜、死畜、可能污染的畜产品和土壤等的接触者进行登记和调查。根据个案调查和上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暴发、流行原因、传染源、传播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等。6.综合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结果,采取相应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处理流程:首诊医生发现炭疽病人应→立即报告医务科、感管科→逐级上报疫情→防疫站立即派员赶赴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作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并采取控制措施→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疫点消毒处理。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应急预案为了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等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防护工作,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同时,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处理方式和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规范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及时采取准确的处置流程和报告方式,结合本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定义本预案所指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可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如艾滋病、乙型肝炎等)的感染者或者其血液、体液(包括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脑脊液、滑液、阴道分泌物等人体物质)污染了皮肤或者粘膜,或者被含有可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感染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情况。2.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我院可能接触各类感染性病人以及各种感染性物质的所有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实习、进修人员及护士、卫生员等。3.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坚持标准预防和安全操作是避免职业暴露发生的基本保证,明确自身的免疫状况和暴露源的感染情况将为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防护的重点是避免与患者或者携带者的血液和体液的直接接触。3.1标准预防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均应视其具有传染性,必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接触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3.2安全操作3.2.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3.2.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肯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手术室、分娩室等科室应备有相应的防护用品。3.2.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3.2.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3.2.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3.2.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3.3防护流程具体防护流程可见《预防和控制经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防护流程》(附件1)。3.4完善职工健康档案医务人员应按时认真完成医院组织的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同时应掌握自己的血液性疾病的免疫状况,如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梅毒抗体、艾滋病病毒抗体等,医教质控科应完善职工健康档案的管理工作。3.5重视对高危人群的相关疾病筛查工作临床医务人员应根据医院相关规定严格执行对门诊和住院的手术、实施侵入性操作的病人和产妇在手术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浙教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二 2.4.5信息系统中的控制-说课稿
- 如何做好老年人情绪管理
- 右侧基底节出血护理查房
- 数智技术在羽毛球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策略
- 绿色建材产业趋势与市场分析报告
- 2024年高分子材料研发许可合同
- 建筑品质提升的系统性策略与实施路径
- 2024版联合研发信息保密合同
- 2024版项目开发合作协议书
- 2025版矿山劳动用工员工调动与安置合同3篇
- 规划设计收费标准
- 安全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及回复
- 国有检验检测机构员工激励模式探索
- 采购部年终总结计划PPT模板
- CDI-EM60系列变频调速器使用说明书
- 【汇总】高二政治选择性必修三(统编版) 重点知识点汇总
- 材料表面与界面考试必备
- 骨科重点专科省级市级申报材料
- 焦点CMS用户手册
- 丙酮-水连续精馏塔的设计
- 菜鸟也上手:最最完整的Cool Edit Pro 图文操作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