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九年级语文教案模板8篇
九班级语文教案模板篇1
一、
1、学问目标:
写景、谈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2、力量目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喜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宏大理想和坚决信念;
4、重点、难点: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二、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抒情、谈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谈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谈论、抒情的基础,谈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布满了喜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上片:写景
第一层:总写北国风光;
其次层:详细写冰封雪飘;
第三层:设想雪后美景;
下片:谈论、抒情
第一层:评论历代英雄;
其次层:抒发雄伟理想。
1、毛泽东诗词的雄浑、奔放、挺立、流畅。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诗词作品的独特风格。笔意爽健,格调流畅,在内容和艺术上到处让人觉得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沁园春·雪》这首咏雪词上,尤为突出,它笔力遒劲,挥洒纵横、气概磅礴、诗情奔放、舒卷自如。论空间,纵横万里;论时间,上下千年;论天象,冰雪、晴日;论地形,大河群山;论人物,帝王英雄。论景物,河流大雕……丰富的想象力,巨大的概括力,一气呵成,制造出诗词艺术的极高造谐。
2、写景、抒情、谈论三者融为一体
《沁园春·雪》是一首特别典型的写景咏怀词。将写景与抒情、谈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突出作品的主题,强化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词作上阕写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纵横四野,气概磅礴,却又寓情于景,布满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之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格外妩媚”。下阕是谈论加抒情,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引出很多英雄,并对历代英雄进行评说,寓情于议。“俱往矣”由评点历史人物转到赞扬当代风流,从而深化主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语言表现力的极富共性。
词是诗歌的一种的语言,要求简洁、凝练、贴切、而又生动形象。《沁园春·雪》全词仅114字,却能精确 、生动、形象地通过景物描写,评说历代英雄,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感受。上阕一个“望”字,下阕一个“惜”字,各自领起下文,贴切地表达出欣赏景物的情境,评说古人的心态。此外,词中还奇妙地运用了比方、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运用比方、对偶,
九班级语文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鉴赏本文在冲突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理解本文精致的构思。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3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赏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介绍《水浒》理清情节结构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我们初步品尝了“四大名著”的魅力,但是“四大名著”实际上各有其独特之处,今日我们一起来学习《智取生辰纲》一文,认真品尝《水浒》的味道。
二、介绍作品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与刘青田为同门师兄弟,青田先生曾仕胡元,施耐庵以为耻,致书诮之,友情遂绝。施耐庵博通古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相,一切技术无不精通。洪武初,隐于江阴,设馆授徒,从学者甚众。每为人卜决疑难,当验如响;邻近有病者,自往诊视,药之无不愈,群诧为神。自言青田刘伯温长于为政而拙于军旅,中驷材耳。若余不仕则已,仕必文为宰辅,武致将帅,握兵十万定天下,如一棋一局而已。尝取梁山泊故事,著成《水浒》一百二十回,文笔精工,状物肖妙,坊贾喜而刻之,风行遐迩。贾因而致富。此书后展转流入禁中,太祖见而恶之,曰:“此倡乱之书。是人胸中定有逆谋。不除之必贻大患。”密令疆吏捕之。兵至日,耐庵先已遁去,莫知所终。
《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它的,明人说法不一,有说施耐庵和他的同学罗贯中合作,现在大都认为是施耐庵所作。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夫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在民间口头传奇、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全书前半部写“官逼b民反”,英雄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斗;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终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夫起义发生进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抵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终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对起义英雄予以充分的确定和热忱的讴歌,特殊是对一些出身下层社会的英雄,如李逵、三阮、武松、石秀等,他们受剥削压迫最深重,抵抗性也最强,为了正义事业,赴汤蹈火在所不辞。这些朝廷的叛逆,所谓“不赦”的罪人,个个可敬可爱,光辉动人。对封建阶级的黑暗势力则尽情揭露,从最基层的郑屠、西门庆等,到上层的梁中书、高廉之流,以及他们的靠山蔡京、高俅,将他们写得丑恶不堪,和梁山英雄形成鲜亮的对比。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b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精确 ,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总的说来全书的艺术水平是不平衡的,后半部不如前半部。
三、口述故事经过。
四、故事情节分析:
(一)两分法:
第一部分(开头到“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写杨志在押送生辰纲途中与同伙之间发生冲突的情形。
其次部分(“杨志却待要回言”到最终)写杨志与晁盖等八条英雄的冲突。
(二)六分法:
第一部分:故事发生(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杨志押送生辰纲。
其次部分:故事进展(“杨志却待要回言”至“自去一边树下乘凉”)七雄贩枣蒙杨志。
第三部分:故事进一步进展(“没半碗饭时”至“也这般罗唣”)白胜设计诱官军。
第四部分:高潮(“那对过众军汉见了”至“自下冈子去了”)杨志无奈买白酒。
第五部分:结局(“那七个贩枣子的”至“挣不得,说不得”)杨志误失生辰纲。
第六部分:尾声(最终一段)吴用智取生辰纲。
五、从情节来看,小说构思有何奇妙之处?
1.善用伏笔:
杨志误失生辰纲实际在前文有多处示意,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伏笔。(略)
2.善用景物描写:
擅长运用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来推动故事情节的进展,是本文的又一艺术特色。它主要表现为对天气酷热的描写。从杨志一伙开头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作品好几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近二十处之多,通过写“凉”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又是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复描述,不断点染的:有的通过的介绍来写,有的通过八条英雄之口来写,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来写,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来写。这种对典型环境的描绘,不仅能烘托气氛,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同时能推动故事情节的开展,也就是说天热成为冲突冲突发生、进展、激化以至解决的重要客观缘由之一。例如军健们挑着重担走不动,一再要求杨志趁早凉行路,遇到树林就要乘凉,看到卖酒就急于要买来解渴,最终连杨志也禁不住喝了半瓢,无一不是由于天气酷热引起的。从另一方面看,如前所述,吴用的巧计之所以能在黄泥冈松林里得以实现,就天时而言,也正是得力于天气酷热。所以作品对天气酷热的着意描写完全是为“智取”服务的。
3.巧用双线索:
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到处当心都管掣肘押送失败
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预设机关团结合作智取胜利
六、布置作业:《名师伴你行》
其次课时
分析人物性格
一、处理作业:略,见老师用书。
二、分析杨志的思想性格:(争论如下问题)
1.杨志何以那么重视生辰纲的平安,这表现了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
2.杨志为什么对军健那么凶?这表明白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3.杨志和虞侯、都管之间的冲突主要表现在几方面?你对这些冲突是怎样理解的?
4.由以上几个问题可以看出塑造杨志这个人物形象都用了哪些方法?
间接描写:反面衬托、侧面衬托
直接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
三、综述本文从错综简单的冲突冲突中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的艺术特色。(同学试述,老师总结)
小说有两种冲突:一种是杨志与军健、虞候、老都管之间的内部冲突,亦即奴才与奴才之间的冲突,表现为押送途中快与慢、走与停的冲突,要喝酒与不准喝酒的冲突。在整个故事中,这是次要冲突。另一种冲突是杨志押送与晁盖等英雄智取的冲突,即压迫与反压迫的冲突。这是整个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主要冲突,表现为在对生辰纲的态度上,杨志一方是明防,而晁盖一方要暗夺。结果由于明防的一方内部不和,给暗夺的一方以可乘之机,终致失败。作品先写次要冲突,再由次要冲突引出主要冲突;次要冲突因主要冲突而发生、进展,以至激化,而主要冲突又因次要冲突的发生、进展、激化,供应了解决的条件。因此,前一部分之所以着重写次要冲突,完全是为写后一部分的主要冲突服务的。这些不同的冲突也是相互勾联,相互影响,不断推动情节向前进展的。
从全文来看小说无论对杨志的谨慎、精明、横蛮的个人性格的刻画,还是对八条英雄足智多谋、随机应变、团结战斗的群体的描写,都是把他们放在错综简单的冲突冲突之中,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来进行的,绝不下一按语,而这些人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栩栩如生。这是本文表现方法上胜利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水浒传》“杨志卖刀”一节,就杨志的遭受选一个角度,写一篇短评。
2.完成《名师伴你行》课后记:品尝四大名著,积累生活、文学底蕴。
九班级语文教案模板篇3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文中的疑难字
2、了解游记通过观看,抓住景物特征进行记叙、描写的写作手法
3、分析文中关键的词语和重要的句子,了解并明确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加以详细描写的方法,理清写景挨次
4、感受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见杭州的美是无与伦比的,特殊是杭州西湖,它的美,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和文章来赞美。同学们能否回忆一下古人咏赞西湖的诗词:
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适宜。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二)解释游记
是记叙旅途见闻的一种散文。它取材范围极广,形式敏捷多样,文字美丽,风格迥异。一般先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缘由,然后按时间挨次,以游踪为线索,抓住景物的特点,移步换景或定点换景地记叙旅途所见所闻,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陶冶。
(三)分析课文
1、听课文录音,并思索:这篇游记按时间先后和游踪,记叙了哪几个景点?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特点?
2、正音
璞(pú)
潋(liàn)滟(yàn)蜿(wān)蜒(yán)
琤(chēng)
袂(mèi)
3、分析第一段
课文一开头,简要交代了游湖的缘由和时间,点明是第四次游湖了(正以为如此,才能尽拨繁冗,深化精微)先用了一个排比句“没有……没有……也没有……”,说明白“六月并不是好时候”。读者看到这里,内心自然会产生一丝隐隐的憾意:来的不巧。但接下来,笔锋一转,从视觉和嗅觉这两个角度写出了西湖初夏风光的别具一格。
(1)六月的西湖给人一种什么印象?怎么会发觉西湖一种特有的美?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六月的西湖在烟雨覆盖中有一种特有的空灵清丽之美。要了解西湖,“实在应当认真欣赏领会才是”,启发读者如何去鉴赏美。
(2)通过“认真领会欣赏”,发觉了六月西湖一个什么特点?为什么要抓住这个特点来写?
抓住了西湖“绿”的特点来写。缘由:
一是六月春光已老,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又尚早,“绿”正是此时西湖的主宰,
二是前人关于西湖的诗文早已汗牛充栋,另辟蹊径,引导读者探求西湖内在美。
4、分析其次段
指名朗读,思索:写了灵隐哪些处所的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
(争论沟通,形成板书)
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了绿的广漠无际,渗透到了每个角落。先虚写对绿的感受,“绿意扑眼而来”,好像“雨丝儿也都是绿的”,再实写绿的景物,道旁古木,飞来峰上树木,峰下小径,亭旁溪水,无一不是绿的天地。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次第写来,为读者构筑了一个绿的世界。
灵隐绿“扑眼而来”,连“雨丝儿也都是绿的”,“直绿到了石头逢里”,亭下溪水也流淌在“一片绿色的景中”,无处不绿,触眼皆绿,具有一种逼人的气概。
地点
景物
特点
九班级语文教案模板篇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解题、背景、、表
2.指导阅读、分段
3.分析理解1、2段,理解字句,指导朗读背诵,培育同学文言文的阅读力量
4.了解诸葛亮严明赏罚广开言路的进步主见,初步领悟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阅读、分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才智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真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日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足,使同学产生激情。要求同学留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诞生字词。
2.指导同学朗读(片断),要求富有感情。
三、检查预习:
1.要求一生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一人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3.一人简介诸葛亮
四、指导划分层次结构
引导同学围绕“出师”二字来分段(问题1),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参考:第一,在国家危险的形势下,出师前向后主提出哪几条治国建议?其次,采纳什么方式向刘禅陈述他出师的理由的?第三,在说明出师的理由之后,作为臣下,是否还要恳求皇上批准他出师并表达这次出师的决心?
1.同学依据老师的提示独立思索,拟出初步答案
2.同组沟通,取长补短(段意不要求统一)
3.抽样提问,师生共评(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其次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五、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同学结合解释自译课文1、2段(问题2、3),老师补充以下词语:
疲弊:指国家贫困衰弱秋:关键时刻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盖:原来
2.提问四人各对译课文1、2段,同学进行评价更正,老师确定小结
3.思索问题:
(1)
为什么说当时是“危险存亡之秋”?
(2)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缘由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问题4-9)
老师抽个别中下生提问,再请中下生补充,不行再请中上生小结
板书:开张圣听(广开言路)赏罚严明
4.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老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同学思索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老师提问,同学不同意见可补充
板书: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5.指导背诵:
(1)要求同学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险---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同学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6.老师总结:引导同学同学诸葛亮的爱国精神。
六、布置作业:
A.娴熟习背诵1-2段,预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课文3-5段,归结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见。
2.学习6、7段。理解诸葛亮统一中国的愿望,批判地继承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的写作方法
4.学习诸葛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
重点难点:
了解亲贤臣远小人的进步主见教具;理解“寓情于议”和“寓情于叙”
教学过程:
一、检查默写1-2段(2)
一人上黑板,其他在下面写
二、分析课文3-5段
1.指导朗读,要求有层次感
二优生分别读第3第4段后齐读第5段。
2.同学结合解释,疏通文意(问题1)
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老师提出几个问题抽查:
是以:痛恨:所以:计日而待:良实:亲贤臣,远小人
3.思索:第3、4两段写什么?第5段又提出了什么建议?(问题2、3)
师生共同分析,边分析边板书: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谐,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4.小结第一部分:
(1)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治国大计,特殊是第三条“亲贤远佞”是反复强调的。这三条在今日看来也是正确的。
(2)讲解“寓情于议”的特点:诸葛亮谈形势,教方法,摆先帝任贤事实,引历史阅历教训,其目的都是盼望后主能熟悉到必需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的道理。这种把真诚的感情、殷切的期望融合于摆事实、讲道理中的论证手法,就是“寓情于议”。之所以采纳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意在使后主能简单接受建议,达到规劝目的。
三、分析其次部分:
1.创设情境:
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万分感谢,平常又言听计从,临终时也曾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也始终在努力报效刘备的知遇之恩,所以一生竭尽所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试图为刘备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下面我们再学习6、7两段,看诸葛亮是如何表述他的知遇之恩的。
2.老师补充几下解释,同学思索自译课文:
躬耕:亲自耕种.闻达:声名远扬庶竭:盼望竭尽尔来:从那时到现在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3.复述诸葛亮的经受(依据课文内容)
要求一位表达力量强一点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4.独立思索问题:两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从前:生平志向
感谢缘由
廿年经受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5.讲解“寓情于叙”
如下所述,这两主要是追述21年来的经受,陈述出师的理由,抒发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愿。表达方式是寓情于叙。例如第6段在叙述生平志向、感谢的缘由之后,又用“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这句布满感情的话,既高度概括了他追随先帝、为之奔跑的困难历程,又抒发了他感恩报效的一片忠心。
6.争论问题:“受命以来.....深化不毛”表达了什么样的精神?今日应当怎样熟悉?
引导同学从忠君的同时看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努力学习,完成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7.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谢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五、布置作业
A:课后背诵课文3-7段;预习翻译8、9段
B:默写课文3-7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理解8、9段。培育说话艺术(委婉)
2.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
3.背诵,练习巩固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抽一中等生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理解分析第三部分
1.同学齐读8、9段,要求读出感情及诚意,创设情境,进入新课。
2.指导翻译第8段:这一段翻译较难,老师要多做些点拨
同学先独立翻译,老师赐予教导,后集体争论解决
3.分析第8段层次:师生共析:
第1句是自请“出师”,表达“讨贼兴复”的决心,意志坚决
第2句是两个分句,是分清责任,提出期望
第3句表达感谢之情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嘱咐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谢之情
4.争论:假如第1句话后面用分号,“以彰其咎”后面用句号,好不好?
明确:不好。一是不能分清内外责任,二是不能突出请命出师的决心,三是内外大臣“兴德之言”顺势提出盼望“陛下亦宜自谋”,不致使刘禅反感。
自由发言,有道理就行
三、朗读指导,进行背诵:
同样要求留意层次性,采纳多种方式背诵相结合
四、布置作业
A、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B、娴熟背诵全文
九班级语文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的
1、学习旁征博引、逐层深化的论证方法
2、懂得勤奋是胜利的关键
重点难点
1、弄清文章的谈论三要素
教学设想
1、从谈论文三要素入手把握全文内容
2、列举胜利的例子,沟通胜利的条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这首小诗告知人们不要只看到并“惊羡”于别人胜利所得的荣誉,而要了解在胜利的后面所蕴含的艰辛和曲折,要学习花的奋斗和牺牲,从它的胜利中吸取成长的阅历,这才是更重要的。
导入
《胜利的花》
冰心
胜利之花。
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时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二、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谈论文的三要素
四人小组争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3、用了哪些论据?各属于什么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4、论证过程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
1、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定的,我们必需在这一项很下工夫。
2、文章开头阐释了“胜利”的概念,由此引出胜利的公式,说明胜利需具备的条件,接着对三个必要条件依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中心论点,强调勤奋是胜利的关键。然后进一步论证勤奋的重要性。
3、事实论据: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勤奋的重要
自身的经受——机遇的重要性
道理论据:
韩愈: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理解:学业的精深在于勤奋刻苦,荒废在于玩耍玩乐。行为道德的胜利在于深思熟虑,毁败在于任凭不假思考。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高校问者,必需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际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此其次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理解:第一境登高望远,树立目标(预期)
其次境百折不挠,发奋图强(勤奋)
第三境
4、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引用论证(引证法)对比论证(第7节)
九班级语文教案模板篇6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日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叙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受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进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5、人物性格分析(争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欲,庸俗的小市对民,喜爱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怜悯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盼望和抱负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争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贫困富有贫困
菲利普夫妇厌恶诅咒热切希望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全家唯一的盼望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置一所别墅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好心的于勒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多么的惊喜啊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全家旅游发觉于勒证明于勒躲开于勒
小引背景开端进展高潮结局
主题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九班级语文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的:
1、简洁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别句式;
3、把握“非……则……”、“见……于……”两个特别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状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见“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见相对主义的熟悉论(《逍遥游》);
3、主见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具体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嬉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分,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浅显玄妙的哲理与生动详细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规律思维与详细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怪,词汇丰富,擅长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赞扬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许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别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4、集体朗读,思索:
(1)、河伯在什么状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酒店客房销售策略及客户关系维护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农家乐景区景区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金融服务平台简易股权转让协议
- 二零二五年度项目负责人聘用协议(新材料研发)
- 二零二五年度成都净水器租赁与环保政策响应协议4篇
- 2025年度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合作协议4篇
- 中银个人装修贷款合同(2024年度版)
- 二零二五年度店面使用权及经营权转让合同范本(含装修、品牌授权、技术支持及运营)3篇
- 二零二五版智能装配生产线承包与质量控制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智能安防设备供货与安装合同汇编3篇
- 回收二手机免责协议书模板
- (正式版)JC∕T 60023-2024 石膏条板应用技术规程
-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旧教材知识差异盘点
- (权变)领导行为理论
- 2024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英语卷
- 2024年智慧工地相关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
- YY/T 0681.2-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第2部分:软性屏障材料的密封强度
- GB/T 8005.2-2011铝及铝合金术语第2部分:化学分析
- 不动产登记实务培训教程课件
- 不锈钢制作合同范本(3篇)
- 2023年系统性硬化病诊断及诊疗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