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_第1页
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_第2页
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_第3页
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_第4页
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

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正月七日,高适在蜀州作《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流寓潭州的杜甫作《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

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呜呼壮士多慷慨,合沓高名动寥廓。叹我凄凄求友篇,感君郁郁匡时略。锦里春光空烂漫,瑶墀侍臣已冥寞。潇湘水国傍鼋鼍,鄠杜秋天失雕鹗。东西南北更堪论,白首扁舟病独存。遥拱北辰缠寇盗,欲倾东海洗乾坤。边塞西蕃最充斥,衣冠南渡多崩奔。鼓瑟至今悲帝子,曳裾何处觅王门。文章曹植波澜阔,服食刘安德业尊。长笛邻家乱愁思,昭州词翰与招魂。

两位大诗人的唱和,不仅时隔九年,而且一存一亡,堪称死生相隔的唱酬名篇。

杜诗序言中交代了写作缘由:“开文书帙中,检所遗忘。因得故高常侍适往居在成都时,高任蜀州刺史,人日相忆见寄诗。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自枉诗已十馀年,莫记存没,又六七年矣。老病怀旧,生意可知。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中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爱而不见,情见乎辞。大历五年正月二十一日,却追酬高公此作,因寄王及敬弟。”所谓“已十馀年”“又六七年”,均为约略之词。高、杜的生平行迹都比较清楚,这两首唱酬诗的写作背景如下:唐肃宗乾元二年(759)五月,高适出任彭州(今四川彭县)刺史,六月到任。杜甫在秦州(今甘肃天水)闻知后,曾寄诗与之(《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是年冬,杜甫来到成都,寓居城西之草堂寺。高适听说后,即寄诗问候,杜甫作诗相酬。次年即上元元年(760)初秋,杜甫曾寄诗向高适求助:“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九月,高适转任蜀州(今四川崇庆)刺史,杜甫曾前往相晤。上元二年(761)正月七日,高适作《人日题诗寄杜二拾遗》。是年冬,高适亲往草堂访问杜甫。蜀州距离成都不过百里,杜甫曾屡次赴蜀州访问高适,高适则时时接济杜甫,交往甚密。宝应二年(763)二月,高适就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因与吐蕃作战失利,于次年即广德二年(764)正月被召回长安。此时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等地避乱,未能前往成都依之。当他得知高适被召回京后,曾作《奉寄高常侍》云:“今日朝廷须汲黯,中原将帅忆廉颇。天涯春色催迟暮,别泪遥添锦水波!”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适卒于长安。噩耗传开时,杜甫正在忠州(今重庆忠县),乃作《闻高常侍亡》以哭之:“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由此可知,在杜甫入蜀以后的十来年间,他与高适这位故友相交甚笃。后人或云:“高在时,公颇不满之,死后却追思流涕者,公既笃于友朋,不肯自居于薄。”(唐元竑《杜诗攈》)未免求深而近曲。高适虽然没有像严武那样无微不至地照顾杜甫,但多半是机遇所致。只要看二人来往唱和之篇章,惺惺相惜之意渗透在字里行间,不容歪曲。

人日即正月初七,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逢佳节而思乡,乃人之常情。高适和杜甫都是中原人氏,都是客居蜀地,“遥怜故人思故乡”一句,实乃同病相怜。异乡逢春,纵然春色可人,亦會徒增感慨。况且正是海内多事之秋,愁眼看春,愁当几何?杜甫作于上元元年(760)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云:“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作于广德二年(764)的《登楼》则云:“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几可视为对高诗“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二句的注脚。“身在南蕃”以下六句写的是谁?唐汝询认为是高适自己:“因言我虽作蕃于蜀,无与于政,忧虑颇多,以帝不纳匡正之言,邦国多难,官无常职,今之所居,盖不谋其明岁矣。我向有高尚之志,卒老风尘。”(《唐诗解》)仇兆鳌则认为是杜甫:“下六怜故人。梅柳,人日之景。南蕃,蜀在西南。忧虑,长安经乱。卧东山,以谢安比杜。”(《杜诗详注》)徐增则认为分指二人:“‘一卧东山三十春’,言子美遇主之晚。‘岂知书剑老风尘’,言我亦不得大用,而书剑老于风尘。”(《而庵说唐诗》)歧解纷纭,正因诗人有意略去二人境遇之差异而突出其相同者。高适身为地方长官,但时时调动,堪称“流宦”;杜甫则是名副其实的“流寓”之人,二人皆有异乡漂泊之感。高适因遭李辅国之谗而出为远州刺史,杜甫则早就离开朝廷,二人都已无法参与朝廷政治,只能对江河日下的国势心怀忧虑。高适早年客居梁宋,年近五十方得入仕;杜甫的仕历更像昙花一现,久在草野,如今风尘遍地,二人都是书剑飘零,渐入老境。所以这六句应是高适自抒怀抱,但处处映衬杜甫,主客双绾,堪称投赠诗的绝妙结构。末二句分写主客:高适比杜甫年长十余岁,此时已老态龙钟,却仍安享太守禄秩,故自称愧对四处飘泊的杜甫。孔子曾自称“东西南北之人也”(见《礼记·檀弓》),高适用此语称呼杜甫,既切合其真实经历,又尊重其身份,措辞十分得体。此诗是高适晚年的精心之作,故徐增评曰:“法老气苍,学者须细心效之。”(《而庵说唐诗》卷六)

杜甫酬诗先用四句点明追酬之缘由:自蒙高适赠诗以来,自己居无定处,行李散乱,友人的诗柬也随而沉埋书帙。今晨忽然入眼,洒泪读之,往事历历在目,近如昨日。接下去的八句感叹往事: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时逢多难,以安危为己任”(《旧唐书》本传),杜诗用“壮士多慷慨”咏之,一语中的。下句说高适“名动寥廓”,亦非虚语。杜甫曾多次赠诗高适,“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小雅·伐木》),意甚虔笃,故曰“凄凄”。高适素怀辅君济时之略,未得伸展,故曰“郁郁”。高适赠诗是在成都附近所写,且曾亲往草堂访问杜甫,故杜甫对往事的美好回忆皆与“锦里春光”相关,这与杜甫追怀严武的诗中写到“锦江春色逐人来”(《诸将五首》之五)是同样的道理。如今自身去蜀,故人早亡,故云“空烂漫”也。高适曾任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乃天子近臣,故杜甫以“瑶墀侍臣”称之,且叹惜其已逝世。“潇湘”句指自己漂泊湖南,“鄠杜”句指高适卒于长安。两句分写双方,不但一存一亡,而且词意相去甚远:“潇湘”在东南,“鄠杜”则在西北;“水国”乃卑湿之地,“秋天”乃高爽之境;“傍鼋鼍”指自身漂泊江湖直与水族为伍,“失雕鹗”谓高适奋击如猛禽而遽殒长空(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云“鹰隼出风尘”),两句之间张力极大,句法矫健不凡。下二句针对高诗末句大发感叹:当年高适称我为“东西南北人”,如今更与谁人论说?只剩下老病之身转徙于江湖之间。于是诗人神思飞扬,分写四方:遥拱北辰,乃心王室,然而寇盗进犯,势若纠缠。东望沧海,欲挽海水以洗乾坤,可惜徒属空想。西塞则蕃人连年侵扰,肆意纵横。南方则因中原多故,衣冠纷纷奔逃而至。总之四海沸腾,竟无一方宁土!那么诗人能到何处觅得栖身之所呢?深深的孤独之感使他格外思念远方的友人:既善文辞又好道术的汉中王李瑀,以及昭州刺史敬超先。然而全诗主题毕竟是追和高诗,于是末联又重及高适:昔时向秀闻笛声而怀故友,乃作《思旧赋》。敬昭州亦长于词翰者,请你吟诗作赋,为招高适之魂!

如上所述,高、杜二诗皆是情真意挚,体现了尔汝无间的亲密友谊。写法皆是绾合双方,或互相映衬,堪称唱酬诗的一对典范之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