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论语》_第1页
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论语》_第2页
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论语》_第3页
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论语》_第4页
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论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北京高三二模语文汇编《论语》一、名著阅读.(2023.北京房山.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②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③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④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雍也》)⑤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⑴对于第①则的“里。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有人认为其意为“居住在・・・・・・的地方”。请根据这两种不同理解,分别解释“里仁为美”的意思。⑵请简要分析第④则中“仁者”的表现。⑶请根据第①②③⑤四则,概括孔子对仁者和知者的看法。.(2023•北京顺义・统考二模)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②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③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④子贡日:“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1】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2】以为知者,恶不孙【3】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阳货》)注释:【1】窒,固执。【2】徼,抄袭。【3】孙,同“逊工⑴解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⑵结合上述语段,概括孔子、子贡对“勇”的认识。(3)《红楼梦》第五十二回回目是《俏平儿情掩虾须镯勇晴雯病补雀金裘》,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述你对晴雯病补雀金裘之“勇”的理解。.(2023•北京朝阳・统考二模)根据要求,回答问题。⑴下面这则语录中“愤”“俳”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本则语录所蕴含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分别是什么?子曰:“不愤不启,不俳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⑵上述教育方式和学习方法在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是如何体现的?从下列语录中任选一条加以阐述。①子夏【1】问曰: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僧》)②樊迟问仁。子日:“爱人。”问知。子日:“知人。”樊迟未达。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日:“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注释:【1】子夏:名商。.(2023,北京丰台,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①子日:“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②子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③子日:“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④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⑴对第①则中的“已'有两种解释,一是句末语气词,无义;二是停止之意。你认可哪一种解释?请解释第①则的意思。⑵第②④则中,孔子认为对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应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并从②一④则中任选一则,联系现实谈谈孔子的这种态度给我们的启示。参考答案(1)①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②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⑵要点:①仁者有爱心,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救,他会尽力去救。②仁者有智慧,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⑶要点:①仁者以仁德为立身的根本,知者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②仁者因具备仁德而安心,知者因追求仁德而得利。③仁者像山,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其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通达事理,敏捷灵活,常有安乐的心态。④仁者关爱他人,不会为私利而忧虑不安;知者通晓道义,不会被迷惑。【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及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里仁为美”中,如果认为“里”是“居住”的意思,那么“仁”就作“里”的宾语,直译就是居住在“仁”里是好事。意译为: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如果认为“里”是“居住在……的地方"的意思,那么“仁”作定语,直译为:居住在仁的地方是美好的。意译为:居住在有仁厚之风的地方是好事。(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第④则语录的意思是:宰我询问孔子:“有仁德的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到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救人,不会自己跳到井里;君子可以被人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但是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这则语录通过宰我的问题和孔子的回答解答了君子对于“仁”的表现。孔子认为,听到有人说井里掉进了人,君子并不愚蠢地跳进井里去,而是会积极地对落井人施以援救。这说明仁者有爱心,因为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前去了解情况;如果井中真的有人需要援救,他会尽力去救。同时,孔子又说,君子“可欺也,不可罔也。也就是君子是有智慧的,不是盲目地采取行动,他听说井中有人后,会受到欺骗,但能辨别真伪,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所以,通过这则语录可以看出,君子既有爱心,又有智慧。(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则“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强调了人心中要充满仁,无论是仁者还是知者,都应该以仁德为立身的选择和根本。从第二则中“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可知,仁者因以仁为立身的根本,所以具备仁德之心,而正是因为心中有了“仁'其有了立身的根本而安心;知者能够看到“仁”所带来的好处,会因追求仁德而得利。第三则中“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将知者类比为水,将仁者类比为山。仁者像山,“仁者静”是说仁者厚重而宽容,沉稳而宁静,“仁者寿”是说仁者美德长留于人心;知者像水,“知者动”表明知者通达事理,敏捷灵活,“知者乐”表明知者常有安乐的心态。第五则中“仁者不忧,知者不惑”表明,仁者因为胸怀世人,关爱世人,他的追求已经超越了自己的私利,所以不会为自己的私利而忧虑;而知者则因为拥有智慧,已经了解道义的真谛,所以不会被迷惑。参考译文:①孔子说:“以仁为人心的安居之地是好事,不选择以仁为内心的安居之地,怎么能说有智慧!”(《里仁》)②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将不能长时间处于穷困之中,不能长时间处于逸乐之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德,有智慧的人缘于仁德而获利。“(《里仁》)③孔子说:“有智慧的人喜爱水,有仁德的人喜爱山。有智慧的人灵动,有仁德的人沉静。有智慧的人会拥有安乐的心态,有仁德的人其美德长留于人心。”(《雍也》)④宰我询问孔子:“有仁德的人,告诉他说:,井里有人。’他会跟着跳到井里吗?”孔子说:“为什么他要这样呢?君子可以前往救人,不会自己跳到井里;君子可以被人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欺骗,但是不会糊里糊涂地让自己被陷害。”(《雍也》)⑤孔子说:“君子有三项道德修养,我没能做到。有仁德的人关爱他人,不会为私利而忧虑不安;有智慧的人通晓道义,不会被迷惑;勇敢的人依道而行,不会畏惧。”子贡日:“这是夫子在勉励自己啊!”(《宪问》(1)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⑵孔子赞同见义勇为。认为“勇”应与“义”结合在一起,需要用"义”来节制。孔子认为一味好勇,而厌恶贫穷,容易犯上作乱。孔子、子贡认为“勇”也要用“礼”来节制。⑶晴雯见到雀金裘烧坏了,第一句竟然是埋怨主子贾宝玉“没个福气穿就罢了“,这话是在讥讽主子宝玉,在尊卑有序的社会敢于这样说这样的话是大不敬,被人告诉贾政王夫人听了岂不得打死!晴雯敢说别人之不敢,就是“勇”,只是缺少了“礼”的制约,难免莽撞。【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其”,自己;“祭”,祭祀;“谄”,谄媚;"谄也'判断句。(2)本题考查学生整体把握名著内容或观点能力。依据文中“见义不为,无勇也”可知,孔子赞同见义勇为。根据文中“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可知,孔子认为“勇”应与“义”结合在一起,需要用“义”来节制。根据文中“好勇疾贫,乱也'可知,孔子认为一味好勇,而厌恶贫穷,容易犯上作乱。根据文中最后一个文段中孔子和子贡的对话可知,他们都厌恶虽“勇”但缺乏礼节的人和事,所以孔子、子贡认为“勇”也要用“礼”来节制。(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名著相关情节、内容并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论语》中孔子、子贡对“勇”的看法可知,在封建礼教森严的古代社会,“勇”是需要用“礼”来节制的。而晴雯永远与旁人不一样。别人见到雀金裘烧坏了,只会尽人事听天命,好不好与我无关。只有晴雯,她第一句竟然是埋怨主子贾宝玉“没个福气穿就罢了这话就是大不敬。丫头讥讽主子,被人告诉贾政王夫人听了岂不得打死!贾宝玉不理论,不表示王夫人不介意,就算贾母也不会允许晴雯没有尊卑。晴雯敢说别人之不敢,就是“勇”。只是此勇缺乏了礼的制约。王夫人在贾宝玉身边埋伏了眼线,都不用丫头故意告状,只需要将晴雯的话原原本本告诉她,就不可能容得下晴雯。所以晴雯之勇恐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参考译文:孔子说:“不是自己应当祭祀的鬼神,而去祭祀他,这是谄媚。见到合乎正义的事而不做,那是没有勇气。”(《为政》)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泰伯》)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气《阳货》)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叫“厌恶偷袭别人的成绩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穴《阳货》)(1)参考答案:①"愤”"怫”是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②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学习方法:主动思考、举一反三⑵答案示例一:①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②子夏学《诗》时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的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答案示例二:①樊迟在理解“仁”和“知"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以“爱人”"知人”回答他,但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又以正直和不正直的人的关系来启发他思考,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②樊迟主动思考,发现了“仁''和"知”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启发下没有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就去请教子夏,而子夏却能举一反三,由此及彼领悟了“知”的道理,也明白了“仁者”和“不仁者”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①“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怫”,想表达却说不出来。因此,“愤'"琲"是指学习者迫切想要弄明白一件事,但尚未懂得或还不能有效表达的状态。②教育方式:“启”“发”意思是:启发。“不愤不启,不俳不发''意思是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说明孔子运用的是启发式教育。学习方法:“愤”,思考问题时有疑难想不通;"俳'想表达却说不出来。说明孔子希望学生能主动思考;“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说明孔子运用的是举一反三的方法。(2)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思想内涵的理解、分析能力。答案示例一:①“'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中“何谓也”说明子夏学习《诗》时产生困惑,处于“愤”“怫”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即以绘画的道理启发他思考,解决了这个问题,子夏理明辞达,领悟力很高,马上受到启发,因论诗而知学,体现了孔子善于适时引导启发的教育方式。②子夏学《诗》时“何谓也”体现他的主动思考,发现了“素以为绚''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绘事后素”的启发下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并由此及彼提出“礼后乎”,意思是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礼后乎”三个字说明他领悟了“礼”后于“仁”的道理,是善于学习的表现,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答案示例二:①樊迟在理解“仁”和”知”时产生困惑,处于“愤”“俳”的状态,向老师求教,孔子以“爱人”“善于知人”回答他,但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又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来启发他思考,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育。②樊迟主动思考,发现了“仁”和“知”难以理解之处,在孔子“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的启发下没有明白了这句话的内涵,就去请教子夏,而子夏说“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意思是“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说明子夏能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孔子的话的含义,想到舜、汤远离不仁的人的方法,由此及彼领悟了“知”、“仁者”和“不仁者”的道理,体现了主动思考、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参考译文:(1)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仍不得其解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给他指出一个方面,如果他不能由此推知其他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了。”(2)①子夏问道:…轻盈的笑脸多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多媚呀,好像在洁白的质地上画着美丽的图案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先有白色底子,然后在上面画画。”子夏说:“这么说礼仪是在有了仁德之心之后才产生的了?”孔子说:“能够发挥我的思想的是卜商啊!可以开始和你谈论《诗经》了。”②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知人。“樊迟没有完全理解。孔子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就能使不正直的人变正直。”樊迟退了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去见老师,问他什么是智,他说:,把正直的人提拔上来,使他们的位置在不正直的人上面、这是什么意思?”子夏说道:“这是涵义多么丰富的话呀!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选拔人才,把皋陶提拔了起来,不仁的人就远远地离开了。汤得了天下,也从众人中选拔人才,把伊尹提拔起来,那些不仁的人就远远离开了。”4.⑴示例一: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或者:B: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事例二:更认可“已”为句末语气词,无义。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或者: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或者: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⑵第②则孔子认为对不同思想的人应持尊重与包容的态度。第③则孔子认为对待与已思想不同的人,应互不干扰,各走各道。第④则孔子认为应以宽容、平等、客观、理性、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与自己思想不同的人。如第④则给我们的启示:所有关于事物的判断,都要有所依据。这样,就必须认真调查研究,是负责任的态度;事情总是在变,而且是时时刻刻在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有些事情并不像预期的那样会是“必然的”,每个人都有一个好的设想或计划,但并非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取得成功,很可能在人生的途中会遇到挫折、打击;一个人固然应该有自信,但是过于自信,总是认为自己是对的,也不好,这样,就会听不到别人的意见;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只是为了私利而考虑。【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更认可“己”为句末语气词,无义。也可更认可“已”为停止之意。只要分析言之成理即可。句意: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本篇孔子强调学习研究当走正道,而不要走异端。异端:不符合正统思想,指中庸的两端,指“过”和“不及,孔子讲究中庸,主张执两端而用其中,亦即不要偏执一端。孔子认为对于异端不要闭目塞听,也不要盲目听信。可以去研究它,了解它的弊端在哪儿,从而提高自己的认知与辨识能力,但不能当成正统。第①则的意思可有如下解释:①已:语气词。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那就是祸害啊!”或已:语气词。攻:研究,学习。孔子说:“学习歪理邪说,那就是祸害啊!”已:语气词。攻:从事,做。孔子说:“做事情过或不及,都是祸害啊!”②已:止,停止。攻:攻击。批判。孔子说:“批判异端(过或不及),祸害就消灭了。”或已:止,停止。攻:研究。孔子说:“研究异端,祸害就消灭了。”(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②则,“和而不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