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新高考卷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
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冷张,好像一切都是“追踪蹑
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饰穷其要”的夸张,不仅不
排斥作品的真实性,反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
反复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
地,以至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像《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譬如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
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传奇性。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
描写上也莫不如此。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
重的刀也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锋利轻便的要求。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
术上的夸张,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
度,又容易使读者感到那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
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还有人编成“年表”或
“世系表”,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并以此显示考证之"新"。至于去猜迷详梦、此附
史事的新索隐,更是不乏其例。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
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
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像
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循。它不仅经得住细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且当推敲得愈
深愈细的时候,就愈是感到合乎"事体情理":无论是人物的活动还是情节的发展,都有它可
以经得起深究的生活根据,都是所谓"不敢稍加穿凿”地写下来的。仿佛一切都已经在生活中
安排好了,作家只不过是随手拈来,照实地记录下来。无怪,“红学家”们在这种极为严密
的现实主义笔力底下感到眩惑了,以致煞费苦心地去寻访故址,调查事实,有意无意地尽力
取消这部小说在文学创作上的伟大价值,而使之成为一部家谱式的私家故事,或是历史上某
一真人真事的影射。
其实,《红楼梦》虽然来自他所"亲睹亲闻”的现实生活,也完全有可能采取了某个生活
原型;但从生活的素材到艺术的成品,这中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过程。这段过程不是速记员所
能完成的,而是需要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
总之,表现的真实自然,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
成o
(摘编自蒋和森《红楼梦论稿》)
材料二:
怎样理解《红楼梦》中这个“真”“假”观念的内涵呢?在红学史上,历来是聚讼纷纭
的焦点。在“旧红学”盛行的一百多年间,居于主要地位的“索隐派”,无论是陈康祺的“纳
兰成德家事说",王梦阮的“清世祖(顺治)与董鄂妃说”,还是蔡元培的“康熙朝政治状态
说”,虽都被胡适斥为“牵强附会的《红楼梦》谜学",但他们不也是着眼于“真事隐去”,而
努力在索隐抉微,找出那隐去的“真事”吗?只不过他们眼中有各种各样的“阐证本事”的
政治寓意,却独独没有《红楼梦》中那色彩缤纷的生活与艺术的真境界。
而胡适以来的“新红学”,他们在旧红学之推倒,新红学之建立的“五四”以后的几十
年间,本该可以更走近客观的真理,因为他们以确当无疑的考证,找到了《红楼梦》的真作
者曹雪芹及其家世遭际,可惜的是,他们把作者据以创作小说的背景与模特儿,完全看成"
真事"的模写,"贾政即是曹额”,“贾宝玉即是曹雪芹”,于是,《红楼梦》乃曹雪芹之''自叙
传”也。因而《红楼梦》中反映着复杂的社会关系的艺术境界,在他们的眼中,只不过是一
个曹氏家族“树倒糊制、散”的“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的实录。
而新时期的红学家则认为:曹雪芹“将真事隐去”,就是在作品中不按照现实生活的时
间、地点、人物,作真人真事的实录,而是将生活大量的事实经过集中、概括、典型化的过
程,重新创造出生活的图画。作为现实主义伟大杰作的《红楼梦》,不仅没有违背艺术规律,
而且最完美地显示了艺术创造的真实。
(摘编自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逼真自然是《红楼梦》的艺术特色,作品“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亲睹亲闻”的生活经
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B.《红楼梦》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是因为小说真实
到了“去尽夸饰”的地步。
C.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像《红楼梦》那样引起人们的“考据癖”,这恰恰说明了
《红楼梦》的“逼真”。
D.《红楼梦》的内容像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甚至被认为是一部真人真事的"实录自传"
因为经过了曹雪芹的提炼、加工和创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的“真”,是指曹雪芹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却不拘泥于生活原型,创造出艺术
的真实。
B.《红楼梦》的"假",是指艺术创作中的虚构和夸张。而"饰穷其要"的夸张,却有助于突出
事物本质。
C.将现实生活集中、概括、典型化,重新创造出逼真的生活图画,《红楼梦》遵循了这一艺
术创造规律。
D.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论述了《红楼梦》的“真”与“假。论述的角度是相同的,但论述的
重心是不同的。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纪传体史书,真实记录了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被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包身工》是作家夏衍创作的报告文学,真实记录了旧上海纺织厂包身工的悲惨遭遇,为
了创作,夏衍曾偷偷混入工厂体验生活。
C.《白毛女》是根据民间传说创作的歌剧,真实记录了旧社会地主对喜儿的迫害,扮演地主
的演员有几次差点被愤怒的观众打了。
D.《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作家魏巍创作的通讯,真实记录了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的战斗生活,
从此,军人被称为"最可爱的人"。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
5.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介绍红学流派"旧红学"与"新红学"。(4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活界碑
丁迎新
将军来了,年逾九旬的将军脱下军装已久,心中仍装着千军万马,装着边强,人人还叫
他将军。将军是来验证一件事,一个人,他不相信媒体上看到的,唯有目睹,必须目睹。
这是新强毗邻某国边境几十平方公里的无人区,之所以无人,是因为环境恶劣,根本不
适宜人生存。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滩一望无边,夏天蚊虫独霸天下,号称"十个蚊子一盘菜":
冬季零下四十摄氏度,狂风暴雪是主人,积雪深达一米。这一切,将军再熟悉不过,五十年
前的亲身经历至今难以忘怀。
面前的人让将军吃惊不已,没想到他会如此老相,看上去跟自己一样老。面色黑褐,石
般质地,满是皱纹如刀刻,腰背略显佝偻,步伐却矫健,精神抖擞。面对将军,他显得格外
兴奋活泼。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天气。将军放眼望去,有变化,也有些没变,是他熟悉的地方,也有
他陌生的事物。只有他俩,在偌大的天地之间巡视。
居住的屋,石块垒砌,不大,但牢固,坚不可摧。屋有些年份了,一次次发黑,又一次
次刷白,在荒原上格外醒目。荒凉已属于过去,如今有绿草茵茵,似一张绿毯向四方铺陈。
环屋而立的是树,一排排,一行行,个个精干,像严阵以待的士兵,不分昼夜站岗放哨。
最夺目的是屋门正前方场地边的旗杆上,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从不停歇地飘扬。旗杆
是一棵削枝去叶的树干,下接大地,上顶蓝天,虽不够光滑,不够笔直,但绝对直立向上。
四面八方的树木草茎随时听从号令,向它看齐。
屋里屋外忙碌的女人,同样苍老,手脚却没闲的时候,总是有事在做。偶尔远眺的目光,
天地全在视野的范围,无物可以躲避。男人嘿嘿地笑,向将军介绍,还是她,也是山东临沂
的,中间曾后悔,受不了苦,跑回了家,我又把她追了回来。跟我一样,如今死都不想走了。
将军的目光投注到女人的一刻,有了温度,不再冷硬。
有草了,在原先风卷沙土扬的荒原上,虽不茂盛稠密,但毕竟是有了斑斑驳驳的草。男
人指着那些草说,种的,一次不行两次,一年不行两年,我有的是时间和干劲,它耗不过我。
有树了,稀稀拉拉,像针插在地上,偶尔会成排,那肯定是在特定的位置上。男人说,
种树更难,我对儿子和女儿都没对它们好,眼睛盯着,用手扶着,怀里搂着。水,我舍不得
喝,一口口喂给它们。搬石头围成圈,夭夭守着它,它不敢不活,不活就对不起我了。
将军有新的发现,这里或那里,同样是树是草,长在那一块范围的是一个国旗的形状。
另一块是党徽的形状,又一块是八一的形状。平原广阔平坦,土黄草青树绿,站在远处高处
看,异常醒目。以将军一生的经历,这是三个再熟悉不过的图案,也时时可见,但眼前的景
象,改变了根深蒂固的荒凉,竟心潮涌动,不能自抑。男人不在意,只是嘿嘿地乐,说,反
正是植草,是栽树,不如一物多用。让那边的人一眼就能明白,这是咱中国的地盘,不但我
在坚守,而且一草一木都在坚守。
眼前是边境线了,将军看到了界碑。界碑只有一块,可沿着界碑,是一排长长的石头堆
出来的长城,两端看不到边际。石头有大有小,有方有圆,但相互咬合穿插,像无数个人相
互握手拥抱,肩腰搂缠,汇聚成强大的壁垒,生根兀立。这是什么样的工程?这里最多的是
土,仅仅是土,鸡蛋大的鹅卵石都不易发现。男人凭借一个人的力量,花费了多少时间,花
费了多少心思,又是什么样的毅力、斗志和干劲?
它们跟界碑一样,比我尽责多了。男人有点儿不好意思。不过,关键时候还得靠我。五
十来年,劝返制止临界人员有上千吧,不多,一年不过二十次,没发生一起涉外事件。说到
这,男人的自豪感又上来了,还有自信。
男人领着将军攀上一个高处,方圆几十公里尽收眼底。石墙,树木,草丛,早已置换了
曾经的荒凉,处处生机。男人的大手从左指到右,转了一圈,骄傲地对将军说,我官不比你
小啊,它们都是我的兵,是祖国的兵,白天晚上都在站岗放哨,戍守边遇。当年建制撤销解
散,我让您犯了错误,特批我留下,我没愧对您吧?
将军忍不住了,闭了半天的嘴一声干咳,喊出了立正的口令。男人发愣,怎么还要挨训?
小时候,一喊立正就意味着训斥。将军的眼里隐隐闪烁着泪的珠光,说,你站好,我给你敬
个礼。
这一个军礼,沉重庄重,蕴含无限。男人的回礼是颤抖的,礼毕,哽咽着说,抱歉!我
不能陪您终老了。我要在这儿守下去,死后的骨灰也埋在这些树根下,让树继续长,再壮些
高些,陪它们一起往下坚守。
将军好想说,儿子,还有我呢,我们一起。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军来到边境,"是来验证一件事,一个人,他不相信媒体上看到的",小说一开始就为读
者留下悬念,引人入胜。
B,“将军放眼望去,有变化,也有些没变”,没变的是环境的恶劣与生活的艰苦,变化的是
这里有了草木、“长城”等等。
C.将军看到青草绿树组成的国旗、党旗与八一图案,“心潮涌动,不能自抑”,主要因为这些
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戎马生涯。
D.将军眼里闪着泪光,庄重地给"男人"敬了个军礼,以这种反常的举动,表达了对戍边战士
的肯定、尊重与礼赞。
7.关于文中对“男人”形象的刻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人区""蚊虫独霸天下""狂风暴雪是主人"等自然环境描写,衬托了"男人"的爱国主义
精神。
B.“面色黑褐”“精神抖擞”,这些肖像描写与心理描写,体现了“男人”守边的艰苦与意志
的坚定。
C.“眼睛盯着,用手扶着”“一口口喂给它们”,这些细节表现出“男人”甘于奉献、一心守
边的情怀。
D.为了刻画“男人”形象,作者除了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
8.作品的结尾出人意料,将军与“男人”是父子。其实,前文有多处伏笔,请结合文中相关
内容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为什么以“活界碑”为题目?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仪为秦破八连横,说楚王曰:“凡天下强国,非秦而荒,非楚而奏,两国敌俟交争,
其势不两立。而大王不与秦,秦下甲兵,据宜阳,韩之上地不通;下河东,取成皋,韩必入
臣于奏。韩入臣,魏则从风而动。秦攻楚之西,韩、魏攻其北,社稷岂得无危哉?且夫约从
者,聚群弱而攻至强也。夫以弱攻强,不料敌而轻战,国贫而麻举兵,此危亡之术也。夫从
人者,饰辩虚辞,高主之节行,言其利而不言其害,卒有楚祸,无及为已,是故愿大王之的
计之也。且夫秦之所以不出甲于函谷关十五年以攻诸侯者,阴谋有吞天下之心也。楚尝与秦
构难,战于汉中。楚人不胜,通侯、执珪死者七十余人,遂亡汉中。楚王大怒,兴师袭秦,
战于蓝田,又却。此所谓两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弊,而韩、魏以全制其后,计无过于此
者矣,是故愿大王熟计之也。秦下兵攻卫、阳晋,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数月而宋可举。
举宋而东指,则洒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凡天下所信约从亲坚者苏秦,封为武安君而相燕,
即阴与燕王谋破齐共分其地。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觉,齐王大
怒,车裂苏秦于市。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
与楚也接境壤界国形亲之国也大王诚能听臣,臣请秦太子入质于楚,楚太子入质于秦,请以
秦女为大王箕帚之妾,效万家之都,以为汤沐之邑,长为昆弟之国,终身无相攻击。臣以为
计无便于此者。故敝邑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之从车下风须以决事。"楚王日:"楚国僻
陋,托东海之上。寡人年幼,不习国家之长计。今上客幸教以明制,寡人闻之,敬以国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有删改)
【注】从车下风:谦辞,献给您的车下风,表示不敢直接献给大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
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B.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
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C.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
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D.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
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破从连横”的“从”指合纵,与《过秦论》“从散约败”的“从”含义相同。
B.“熟计之”的“熟”指仔细,与《师说》“孰能无惑”的“孰”含义相同。
C.“经营”,文中指规划治理,与现在“超市经营某类商品”中的“经营”含义不同。
D.“诚能听臣”的“诚”指如果、果真,与《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诚”含
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游说楚王,目的是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最终,楚王接受了张仪的主张,答
应参加连横阵线。
B.张仪认为,如果楚王不与秦国联合,会导致韩国、魏国投降秦国,从而使楚国两面受敌,
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C.张仪分析天下形势,说楚国及其他合纵联盟的国家都是弱国,以一群弱国去进攻强大的秦
国,将使国家危亡。
D.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在张仪看来,主张合纵之人夸夸其谈,
苏秦更是伪诈反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举宋而东指,则泗上十二诸侯,尽王之矣。
(2)乃佯有罪,出走入齐,齐王因受而相之。
14.张仪从哪些方面游说楚王,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请简要说明。(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齐宫词
李商隐
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②无复印中庭。
梁台③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
吴宫
李商隐
龙槛沉沉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
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
【注】①永寿:南齐废帝宠爱潘妃,建永寿宫,四壁以黄金涂饰。②金莲:南齐废帝凿
金为莲花贴地,令潘妃行其上,谓之步步生莲。③梁台:南朝梁的禁城。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商隐是晚唐诗人,这两首诗都是咏史抒怀,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深深的
忧虑。
B.《齐宫词》中,今日的梁兵杀入、金莲不复与昔日的梁台歌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显了
主题。
C.齐奢靡无度,被梁消灭,而梁却依然纵情享乐,重蹈亡齐旧辙,此所谓:“后人哀之而不
鉴之。”
D.《吴宫》第一句主要从视觉感受写出吴宫的空寂,第二句则着重从听觉感受写出吴宫的
冷静。
16.古人云:“正面不写写侧面,须如睹影知竿乃妙。”这两首诗都是“正面不写”的典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赤壁赋》中“”和“”两句均用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作者乘着
一叶扁舟随波漂荡的自由畅快之感。
(2)《荀子•劝学》中,作者通过“,”的对比,亲身验证了"站得高,见
得远”的道理。
(3)“桥”的意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比较常见,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石榴树碧绿的叶片,泛着油亮亮的光泽,填满了枝丫间所有的缝隙。先是艳艳的花蕾,
—①—,像少女抿着娇嫩的小嘴,羞涩地在绿叶丛中躲躲闪闪。然后是零星开放,绽吐
金蕊,花红叶绿,②,搭配成世上最和谐不过的图画。最后便是③,满树
泼彩。花的塔,花的楼,花的山,仿佛憋了一春的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
石榴树是花果同枝,这边花开得艳红,那边果子己有雏形,像一群调皮的孩子,红着脸,
翘立枝头,随风嬉戏。果实稍大,便褪去了艳红,如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透着一股勃勃的生
机黑石榴真正成熟,要等到中秋节。胖胖的,圆圆的,红红的,小灯笼般挂在枝头,很远就
能看到它的笑脸,感觉到它的招引。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又胖又圆又红的石榴挂在枝头,很远就能看到它。”从
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自限性疾病”是一个医学概念。这类疾病的病程不会无限扩大,就算没有特殊的针对
病因本身的治疗,在人体免疫系统正常的运作下,①____。
每个人都跟自限性疾病打过交道。比如大家熟悉的上呼吸道感染和诺如病毒感染,就属
于自限性疾病。得了这些常见的自限性疾病,患者走完整个病程之后,通常就会痊愈。当然,
如果得的是传染性的自限性疾病,②。
在自限性疾病的治疗方面,对于引起疾病的病原体本身,往往缺乏特效药物。虽然是病
毒感染,很多情况下也并不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
感染后,"不当回事"可以吗?常见自限性疾病的患者可以在家里静养休息,注意隔离防
护,避免感染扩大,观察病程,等待痊愈。但如果出现了较重的症状,③以减轻
患者痛苦,防止产生并发症。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不当回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立意要明确,所谓“明”,就是突出,所谓“确”,就是正确。
B.屈原是爱国诗人,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在“虽九死其犹未悔”等诗句中。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水浸一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D.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四位京剧名家被称为“四大名旦”。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一天,兔子们谈起他们的生活,都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苦难和不幸,人、狗、鹰和
别的猛兽,让他们整天提心吊胆。他们闷闷不乐地说着走着。草地上的小鸟,听到兔子的脚
步声,拍打着翅膀飞向了天空。有一只兔子看到这种情景,大声对同伴说:“朋友们,我们
为什么要忧愁呢?我们可以奔跑啊!”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一)新高考卷
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A【解析】A项错在“作品‘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原文是“好
像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
作为创作的基础"。《红楼梦》的"逼真自然"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真实。
2.D【解析】D项错在“论述的角度是相同的,但论述的重心是不同的”,应该是“论述的角
度是不同的,但论述的重心是相同的",材料一是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论述的,材料二是从
“红学史”的角度论述的。
3.C【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红楼梦》逼真自然而又不露人巧,是艺术的真实。A项的《史
记》是史书,展现的是历史的真实。B项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虽具有文学性,但更多
的是新闻性。D项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是通讯,虽有议论抒情,但真实是第一位的。这三
项都是确有其人,确有其事,都是生活的真实。C项的《白毛女》是歌剧,是根据民间传说
创作的,达到了艺术的真实,真实得已经让人忘记它是艺术作品了,所以才有“扮演地主的
演员有几次差点被愤怒的观众打了"。与《红楼梦》引发"红学家"考证索隐,有异曲同工之
妙。
4.示例:①开头直接点题,指出《红楼梦》艺术上的逼真自然,结尾再次点题,首尾呼应。
②本文运用了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文中以《三国演义》的夸张与《红楼梦》的
“去尽夸饰”形成对比,以一些“红学家”的考证、索隐,证明《红楼梦》逼真到了极致。
(每点2分,共4分,能结合材料从论证方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答出任意两点,言之成理
即可酌情给分)
5.旧红学,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索隐派",猜迷详梦,比附史事,认为《红楼梦》中的人和事
是历史上某一真人真事的影射。(2分,意思对即可)
新红学,即"考证派",把曹家和贾府逐一对照坐实,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叙传",
是曹氏家族的家谱实录。(2分,意思对即可)
6.C【解析】C项错在"这些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戎马生涯",原文是"这是三个再熟悉不过的图
案,也时时可见,但眼前的景象,改变了根深蒂固的荒凉,竟让人心潮涌动,不能自抑”,
将军激动的原因固然有军旅情结,但更主要的是被眼前的青草绿树打动,被“男人”的毅力
与精神打动。
7.B【解析】B项错在“心理描写”,原文“精神抖擞”不是心理描写。
8.示例:①“面对将军,他显得格外兴奋活泼。”士兵见了将军,更多的应该是毕恭毕敬,
而儿女见了父母,则是“兴奋活泼”。②“将军的目光投注到女人的一刻,有了温度,不再
冷硬。,,将军的目光应该是严肃的,,冷硬的",而长辈看晚辈才会"有了温度"。③"小时候,-
喊立正就意味着训斥J一般的士兵,在小时候不会被将军训斥,而孩子被父母训斥,则是
常事。④“抱歉!我不能陪您终老了士兵一般不会陪将军终老,而儿子陪父亲终老,则
是常理。(每点2分,共6分,能结合文章答出任意三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9.①从形象塑造上看,主人公"男人"就是"活界碑",塑造了一个忠心爱国的戍边战士的形象。
②从情节安排上看,文中描写的树木、草丛、石墙,都是"活界碑",都是祖国的兵,都在站
岗放哨,戍守边疆,使叙事情节更集中。③从主题上看,这些“活界碑”,日夜坚守,突出
了为祖国站岗放哨、戍守边疆的爱国精神。④从表达效果上看,题目新颖,激发读者阅读兴
趣。(每点2分,共6分,能结合文章答出任意三点,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10.D【解析】“以一诈伪反覆”是“苏秦”的定语,不应断开,排除A、C。“经营天下”“混
一诸侯”结构相同,二者应断开;排除B项。此外,“其不可成也亦明矣”句式完整,不应
断开。"接境壤界"是"固形亲之国也"的原因,应该断开。参考标点:夫以一诈伪反覆之苏秦,
而欲经营天下,混一诸侯,其不可成也亦明矣。今秦之与楚也,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也。
11.B【解析】“孰能无惑”的“孰”表疑问,谁,哪一个。
12.C【解析】C项错在"楚国及其他合纵联盟的国家都是弱国"。原文是"凡天下强国,非秦而
楚,非楚而秦”,无论张仪口中,还是历史事实,楚国都不是弱国。
13.(1)攻占了宋国再继续向东前进,那么泗上十二诸侯,您在这些地区都能称王了(您都
能统治这些地区了)。或翻译为:攻占了宋国再继续向东前进,那么泗上十二诸侯,都由您
统治了。
(“举”,攻占、攻取、攻下;“东”,名词作状语,向东;“王”,称王、统治。关键点各1
分,句子大意1分)
(2)于是他假装在燕国获罪,逃跑到齐国,齐王于是接纳了他,并任命他为相国。
【“佯”,假装;“走”,逃跑;“相之”,任命他为相国(使……为相,当相)。关键点各1分,
句子大意1分】
14.①从军事形势上,楚国如果不与秦国联合,将会处于危险境地,并且两国交战,楚国无
胜算;②从合纵国实力上,大多数合纵国是弱国,无力与强秦抗衡:③从连横的利益上,楚
国将获得人质秦太子、万户大邑等好处;④力主合纵者,只是夸夸其谈,一旦大祸临头,便
会无能为力。⑤秦楚相争,两败俱伤,韩、魏两国却保存实力,可乘机进攻楚国;⑥秦楚联
手,楚可获取泗上十二诸侯。(每点1分,共3分,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瓦解合纵联盟,组织连横阵线,游说楚王说:“大凡天下的强国,不是秦国,
就是楚国,不是楚国,就是秦国,两国不相上下,互相争夺,势不两立。如果大王不与秦国
联合,秦国出兵杀进来,占据宜阳,韩国的上党要道就被切断:他们进而出兵河东,占据成
皋,韩国必然投降秦国。韩国投降秦国,魏国也必然跟着归顺秦国。这样,秦国进攻楚国的
西边,韩、魏又进攻楚国的北边,楚国怎能没有危险呢?况且那合纵联盟,只不过是联合了
一群弱国,去进攻最强的秦国。以弱国去进攻强国,不估量强敌而轻易交战,致使国家贫弱
而又经常发动战争,这是危险的做法。那些主张合纵联盟的人,夸夸其谈,巧言辩说,赞扬
人主的节操和品行,只谈好处而不谈祸害,一旦大祸临头,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希望大王深
思熟虑。至于秦国之所以十五年来不出兵函谷关进攻诸侯,是因为它有阴谋吞并诸侯的野心。
楚国曾与秦国交战,战于汉中。楚国未取胜,通侯、执珪以上官爵死了的有七十多人,终究
失掉了汉中。楚王于是大怒,出兵袭秦,战于蓝田,又遭失败。这就是所谓两虎相斗啊!秦
国和楚国互相削弱,韩、魏两国却保存实力,乘机进攻楚国的后方,出谋划策没有比这样再
错误的了,因此希望大王深思熟虑。秦国出兵进攻卫国及阳晋,大王出动全部军队进攻宋国,
不到数月,就可以占领宋国。攻占了宋国再继续向东前进,那么泗上十二诸侯,您在这些地
区都能称王了(您都能统治这些地区了)。在诸侯中倡导合纵联盟最坚定的苏秦,被封为武
安君,而出任燕相,就暗中与燕王合谋进攻齐国,瓜分齐国。于是他假装在燕国获罪,逃跑
到齐国,齐王于是接纳了他,并任命他为相国。过了两年,齐王发觉他的阴谋,非常气愤,
便车裂苏秦于集市中。依靠一贯诳骗欺诈、反复无常来求荣的苏秦,想要图谋左右天下,统
一诸侯,这不可能成功,也是很明显的了。现在,秦、楚两国接界,本来应是友好的国家。
大王如能听从我的劝告,我可以让秦太子做楚国的人质,让楚太子做秦国的人质,让秦女做
大王侍奉洒扫的小妾,并献出万户大邑,作为大王的汤沐邑,从此秦、楚两国永远结为兄弟
之邦,永远互不侵犯。我认为没有比这更有利于楚国的了。所以秦王派我出使贵国,呈献国
书给您的车下风,敬候您的决定。”楚王说:“楚国地处穷乡僻壤,靠近东海之滨。我年幼无
知,不懂得国家的长远大计。现在承蒙贵宾英明的教导,我听从您的高见,谨率本国参加连
横阵线
15.B【解析】B项错在“今日的梁兵杀入、金莲不复与昔日的梁台歌管,形成鲜明的对比"。
《齐宫词》的前两句写南齐的灭亡,后两句写梁灭齐之后的享乐,都不是今昔对比。
16.①“永寿兵来夜不扃,金莲无复印中庭。”诗人没有正面写齐废帝的奢靡生活,而是以梁
兵杀入、金莲不再的结局,暗含讽喻。②"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诗人没有正
面写梁台歌管,而是以三更罢后风摇九子铃这一细节,衬托梁台歌管的喧闹。③“龙槛沉沉
水殿清,禁门深掩断人声。"诗人没有正面写吴宫的奢靡生活,而是从侧面着笔,写吴宫的
清静,原因是"宴罢满宫醉"。④"吴王宴罢满宫醉,日暮水漂花出城。"诗人没有正面写吴宫
的享乐,而是以“日暮水漂花出城”的静寂,反衬“满宫醉”之前的喧闹。
(每点2分,共6分,能结合诗句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7.(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2)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二十四桥仍
在波心荡”“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数学课程教学论
- 常识伞的作用课件
- 山岳美学与创意设计解析
- 小学美术《寻找美的踪迹》教学课件
- 2025年《有偿委托合同范本》合同协议
- 医学物理学课程介绍
- 酒店前台接待入住全流程指南
- 2025年租赁合同样本-简单的房屋租赁合同
- 2025企业办公租赁合同模板(精简版)
- 泌尿系统疾病护理
- 五星级酒店餐饮部管理制度大全
- 2025年紫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高中作文素材积累:15个“小众又万能”的人物素材
- 2025年春新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11 浪花
- 水利工程信息化项目划分表示例、单元工程质量标准、验收应提供的资料目录
- 2025年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考试必考题库及答案(共232题)
- DB31∕T 360-2020 住宅物业管理服务规范
- 2024-2030年中国街舞培训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格局分析报告
- 2024年度中国鲜食玉米行业发展前景分析简报
- 装修拆除安全协议书范本(2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