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高中语文-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劝学(关键词: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君子之学圣人之学;智明之境神明之境)一、学习目标1.诵读文本,疏通文意2.充分认识学习与修身的意义二、教学过程(在每一段的学生个别朗读中依次穿插朗读指导:重音、节奏、情感)1.很高兴今天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劝学》。板书题目,念教学目标。2.由于预习时间不足,我先试着给大家读一遍文本,大家在熟悉一下。注意标注陌生字音,注意句间停顿。3.文中还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字音,请一名同学起来读一下。展示幻灯片。然后齐读。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名并指导朗读。5.作者在第二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以第一句为例,做示范。青——取——青下面大家仿照这个例子,完善下面的空格。展示幻灯片。6.第二段的中心句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例子说明这些中心?本段句子比较整齐,师生对读,体味一下。7.大家注意到没有,第二段的喻体是青、冰、木等,作者多从外物的角度设喻,而本段登高而招、顺风而呼等,多从人的角度设喻,外物的变化多是被动的接受,人的动作多是主动的行为,荀子想要通过这一层递进告诉我们:学习不能仅被动的接受,更应主动的学习。8.学习可以提高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弥补人力的不足。既然学习如此重要,作者在本段从哪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学习?展示幻灯片9.请同学们再读一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已”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两句。大家有没有发现,第一句用的是知明,第二句用的是神明。作者想要通过这一变化告诉我们什么?明确:①从字面来看,知明的意思是智慧明达,神明的意思是神圣明达,知名是君子之境,神明是圣人之境;②从来源看,知名有博学而来,神明由积善而来;③从内涵看,知名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强调个人修为;神明是一个人的道德境界,重在惠及他人。可见,荀子想要通过这一变化告诉我们,学习的最高目标不仅要完善自己,还应惠及他人。这不仅是学习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标。无论哪个目标,都离不开学习。所以,荀子开宗明义:学不可以已。孔子韦编三绝方成至圣先师,王羲之洗笔成池方成一代书圣,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方成千秋诗圣。希望大家勤奋学习,成就自我,照亮他人。板书设计劝学《荀子》被动主动智明学神明君子圣人《劝学》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结合注释、资料读懂大意应该不成问题。荀子的文章逻辑性强、条理清楚,擅长用比喻阐明深刻道理,这是学习的难点,关键是分清比喻的形式。语言上是句式整齐,读时朗朗上口,利于背诵。文言词语和句式不是很多,通过阅读应该会掌握。我班的学生从开始就进行了自学训练,解决本文难度不大。《劝学》教学效果分析一、目标基本完成。本堂课重在诵读的基础之上,充分认识学习和修身的意义。通过文本的探讨解读尤其是对君子之学和圣人之学的解读,让学生在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文章、对学习、对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二、方法运用得当。课堂推进过程中,既注重诵读,又注重理解;既有学生讨论,又有教师点拨;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三、立德树人效果突出。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智明之境到神明之境、君子之学到圣人之学,既深刻地挖掘了文本,又在课堂进行中润物无声,让学生受到教育和感化,完成了立德树人的目标。《劝学》教材分析《劝学》是鲁人版教材的首篇,也是《荀子》的首篇。教材的节选部分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以及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等方面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其实,文本的段落之间有更深层的联系,分别说明了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渐进过程,由君子之学到圣人之学的渐进过程,以及由学习的最高境界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的渐进过程,即由智明之境到达神明之境。《劝学》评测练习一、字音识别槁暴()跂()臾()舆马()舟楫()跬步()骐骥()驽马()锲()镂()螯()鳝()二、通假字①輮以为轮②虽有槁暴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④君子生非异也三、古今异义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古义:。今义:认为。②金就砺则利古义:。今义:贵重金属,黄金。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④而绝江河古义:。今义:泛指河流。⑤蚓无爪牙之利古义:。今义:爪和牙是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⑥用心一也古义:。今义: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怀着某种念头。⑦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古义:。今义:把理想、希望、情感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四、一词多义【实词】①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②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③备圣心备焉有备无患关怀备至【虚词】①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②于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善假于物也五、词类活用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⑤用心一也六、特殊句式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④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⑤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七、名句默写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使之然也。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③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八、文意理解1.作者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轮”“木”“金”的比喻,分别论证了什么问题?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3.第四段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4.课文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它与文章其它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5(选做)分析本文比喻论证的特点和作用。参考答案一、gǎopùqìyúyújíkuǐqíjìnúqièlòuáoshàn二、①輮,通“煣”,用火烤木使弯曲②有,通“又”③知读zhì,通“智”,智慧④生读“xìnɡ”,通“性”,资质,禀赋三、①把(它)做成……②文中指金属制的刀剑等③广泛地学习④长江、黄河⑤爪子和牙齿,或引申为得力的助手,褒义词⑥用,因为;心,心思⑦托身、安身四、【实词】①横渡\终止\与世隔绝的\到了极点\非常②凭借,利用\借\假装③具备\准备\完全 【虚词】①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递进\连词,表修饰②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五、①名词作动词,游水②名词作状语,每日③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⑤数词作形容词,专心、专一六、①判断句②介词结构后置句③介词结构后置句④介词结构后置句⑤定语后置句七、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②而见者远而闻者彰而致千里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③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八、1.【提示】“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2.【提示】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3.【提示】第四段可分为三个层次。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是第一层,论证学习要注重积累;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是第二层,说明学习要坚持不懈;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最后“用心躁也”是第三层,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三个层次共同从“怎样学习”的角度论证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4.【提示】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的意义和作用重大,所以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中心论点与各部分之间是总领和分述的关系。5.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是:(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文中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论证,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显,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2)设喻多样性。有正面设喻,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輮以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也有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阐述得更具体明白;还有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了对道理的理解。(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取之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三段,作者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四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抓住一点,兼及其余——《劝学》课后反思一、抓住疑难点,及时点拨。文言文教学,知识点的梳理和积累非常重要。很多经典的文言文,也有其难以攻破的疑难点,像本文中的“致”和“至”的区别。这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