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虚构与非虚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徙(节选)
汪曾祺
简师毕业,高北溟先生在“五小”任教。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梵渔的高足,中过秀才,声
名藉藉,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大狗跳一跳,小狗叫一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
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
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
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儿,门开了。①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
砖缝里长着扫帝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
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
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
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
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徒”也。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徒”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新任校长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
溟。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
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
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
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
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
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
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
中寄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
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
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串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
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
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清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
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
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
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
泽远矣!
高先生的家也搬了。高先生用历年的积蓄,买了一所小小的四合院。房屋虽也旧了,
但间架砖木都还结实»②天井里花木扶疏,苔痕上阶,草色入帘,很是幽静~。
任何小城都是有风波的。因为省长易人,直接影响到这个小县的人事。一县的人事更
代,自然会波及县立初中。
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主要的罪名是:“把持学政,任用私
人,倡导民主,宣传赤化。”后两条是初中图书馆里买了鲁迅、高尔基的书,订了《生活周
刊》,“纪念周'’上讲时事。“任用私人”牵涉到高北溟,指摘高北溟的教学是“不依规矩,自
作主张,藐视部厅,搅乱学制”。
有人把这封信的底稿抄了一份送给沈石君。沈石君看了,置之一笑。他知道这封控告
信,不过是制造一个查办的口实。为了给当局一个下马台阶,彼此不伤和气,他自己主动
递了一封辞职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高先生到教务处看看,教员大半还是熟人。他和大家点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往教
室里走。先前的同事在他身后努努嘴,演了一出双黄。一个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一个说
“前度刘郎今又来"。高北溟只当没有听见。
(有删改)
文本二:
我的初中(节选)
汪曾祺
初一、初二国文是高北溟先生教的。他的教学法大体如我在小说《徒》中所写的那样。
有些细节是虚构的,如小说中写高先生编过一本《字形音义辨》,实际上他没有编过这样
一本书,他只是让学生每周抄写一篇《字辨》上的字。但他编过一些字形的歌诀,如:“戌
横、戍点、戊中空。”他讲书前都要朗读一遍。有时从高先生朗读的顿挫中学生就能体会
到文义。“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他讲书,话不
多,简明扼要。如讲《训俭示康》:“'厅事前仅容旋马',闭目一想,就知道房屋有多狭
小了。”这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对写小说有好处。小说的描述要使读者有具体的印象。如
果记录厅事的尺寸,即无意义。高先生教书很严,学生背不出来,是要打手心的。我的堂
弟汪曾炜挨过多次打。因为他小时极其顽皮,不用功。曾炜后来发愤读书,现在是著名的
心脏外科专家了。我的同班同学刘子平后来在高邮中学教书,和高先生是同事了,曾问过
高先生:“你从前为什么对我们那么严?”高先生叹了一口气,说:“我现在想想,真也不
必。”小说《徒》中写高先生在初中未能受聘,又回小学去教书了,是虚构的,事实上高先
生一直在高邮中学任教,直到寿终。
(有删改)
1.通过文本二可知,文本一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这种写
法的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一天,阿露去照顾她的耕地,那是山坡上小块的梯田。嵋坐在屋外,天很晴朗,远山
近山层层叠叠。
空中有飞机的声音,这声音忽然变得尖锐和急促,紧接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一道
火光,在对面的山上冲天而起。
两人望着对山的火光,又惊又怕,不知该怎么办。嵋分析说,这是飞机失事了。好在
树木都很潮湿,火势没有蔓延,到傍晚又下了雨,火光熄了。
次日,嵋和阿露一起去田里,在不远处的树木中发现了一个年轻的外国人。他惊异地
听到嵋用英语对他说话,脸上显出欣慰的神色,断断续续地说:“我是美国飞行员本杰
明•潘恩,”他努力说出这些字,停了一会儿,又用力说:“我还有同伴——”就晕过去
了。
她们无法把他抬到屋里,就在旁边迅速地搭了一个小窝棚,把他移过去。搬动时,看
见他的背后衣服上赫然写着几个大字:“来华助战洋人,军民一体佑护。”
嵋默念这几个字,一下子非常感动,他们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落到这山窝里。
“他在发烧。”阿露看着那飞行员喃喃地说,“他真漂亮。”
嵋告诉阿露飞行员背后的字是什么意思,阿露睁大眼睛听着,说“明白”。
嵋想了一下,问阿露:“有盐么?我们弄一点盐水给他洗伤口。”
“用盐?洗伤口?”阿露有些吃惊,怯怯地反问。
这里盐极难得,是珍贵物品,大家连吃都舍不得。阿露经过最初的惊异,不再迟疑,
跑回家去,冲了一碗盐水来。她们从降落伞上剪下布条,为伤员包扎。
小窝棚成了临时病房,嵋和阿露轮流守护着本杰明。
本杰明有时清醒,好几次问起:“我的同伴?”嵋想应该去找。阿露到高处,四处瞭
望,没有看见降落伞的踪迹,她们无法做更进一步的搜索。
过了两天,本杰明清醒的时间长了一些,他再次自我介绍,说:“本杰明,你们可以
叫我本。”他看清楚了阿露,仿佛有些吃惊,脱口而出:“多么美!”
嵋把这话告诉阿露,又把阿露最初的评论告诉本杰明,本、露二人相视而笑。
傍晚又下起雨来,必须把本移到屋中去,唯一的办法是阿露来背。阿露说她背得动。
本说,这让他很不安,再过一天他就可以自己走。可是雨越下越大。嵋和阿露扶着本,本
站不住,只好让阿露背到屋里。
本惊叹道:“阿露这样苗条,却是个大力士。”阿露说,她们在田间挑东西重得多
呢。
大雨倾盆,雨声如雷,像要把小小的茅屋冲走。屋角漏雨,流下细细的水流,阿露用
一个破盆接着。
暴雨过后,天上出现一道彩虹,长而宽的绚丽的颜色,在灰暗的天空中显得既宏伟又
温柔。
本的情况似乎稳定,不过嵋知道应该把他送医院。可是哪里有医院?阿露从来没有去
过医院,她得到邻村去问,最近的村子在三十里外。阿露说,也许这几天土根叔会来。
本说这个茅草屋是最好的医院,他得到了最好的护理。
可是他的体温又升高了,这是阿露的手测量出来的。她们必须采取措施。
这天清晨,阿露去邻村了。
黄昏时,阿露回来了,说土根叔他们愿意把本送到保山医院,次日来接。就在这天夜
里,又下雨了。雨势很猛,连着下了两天。那条溪水变得很宽,水面涨上来离崖边只有一
米多。她们的路断了,没有办法,只有等待。……
只有等待。本的兴致还是很好。但明显地一天比一天虚弱。盐已经没有了,只有用草
药汁洗伤口。嵋很抱歉地想,这种草药汁是不是会越洗越坏。
一天晚上,本说要唱歌,阿露先唱了一首民歌。本低声断断续续地唱起来,唱的是
《我可爱的家》,他一开头,嵋就跟上去。
Home,sweetsweethome,
There'snoplacelikehome.
There'snoplacelikehomeo
本低声说:“我们打法西斯为了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他的嘴角牵动,想要露
出笑容,“这里也是我的家,是不是?”他知道自己再也不能回到远方的小树林旁的自己
的家了。
三天后,她们把本葬在屋后,用两个异国少女的泪送别他。本躺在阿爸旁边,青草在
那里生长,还有许多不知名的野花。
许多年以后,美国军方来寻找在二战中牺牲的美国军人骸骨,在这里找到了本杰
明•潘恩。
(节选自宗璞《西征记》,有删改)
文本二:
贺:您颇为强调小说作为“史”的一面,格外看重小说的写实功能。但您同时强调,
“小说只不过是小说”,也就是它终究是一种虚构。您如何理解这部小说的“虚”和
,,实,,?
冯:说小说写的是历史,不是说写的就是“史实”。小说如果太“实”了,就像《金
瓶梅》,可能不太好;如果太“虚”了,又站不住,缺乏厚重的生活内容。“虚”和
“实”怎么能接杂、调和得好,这是个功夫。
贺:在读《南渡记》和《东藏记》的时候,感觉您对具体情境的描写能够很真切地浮
现那个时代的生活和氛围,但好像又很难在里面读到一个比较有戏剧性冲突的故事。您整
个结构是以家庭关系来结构,没有一个特别核心的人物或情节一直串下来,所以读的时候
需要很细心。但我觉得这又是很耐读的小说,读得越深入就越会体会出小说的好来。
冯:关于《野葫芦引》,我曾经讲过“雅俗共赏”,一个是“好看”,一个是“耐
看”,最好两者都能做到。《西征记》,我就很想多用一些“虚”的方法,怎么样把战争
写得浪漫一点。当然,只是这么想,不知道写的时候会怎么样。
(节选自贺桂梅《历史沧桑和作家本色——宗璞访谈》,有删改)
【注】宗璞,本名冯钟璞。《野葫芦引》是宗璞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
说。小说分为四卷《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北归记》。
2.一部小说“好看,和“耐看”,离不开写实和虚构。“实”和“虚”在文本一中是如何体现
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驴叫
岑燮钧
大将军骑高头大马,却喜欢听驴叫,他觉得那叫声好听,这真是无可奈何之事。程士
成从来没觉得这驴叫有啥好听的,可是偏有人说,他的嗓音最像驴叫。
有一次,大将军得了一匹上好的叫驴,叫门客们一起到后院去。众人援拥着大将军,
一路上赞美着还没见面的叫驴。更有人引经据典,说大将军这雅好直追魏晋,真是难得的
性情中人。到了驴圈边,那驴果然长得一表人才。大将军想让驴叫起来,可是驴就是不
叫,只管踢蹄子。马夫很着急,正想打下去时,大将军阻止了他,说孤家的爱物,岂可以
畜生论?他的小眼睛滴溜溜转,目光在人群中逡巡。忽地,他对着一个“长人”停住了,众
人都以为是针对这个人,而大将军却招了招这人身后的程士成。程士成生得矮小,这是他
的便利处,他可以躲在“长人”后,但这一回他却失算了。
“程主簿,听说你的声音最像驴叫,能否做个引子,先叫一声,也好让孤家的驴跟着
叫起来?”
程士成微微向大将军躬了躬身:“小人不才,从未学得驴叫。”
大将军感到有些不爽快,他指着门客们,恨色道:“不是你们说程主簿的声音最像驴
叫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程士成的脸色不由青了又白,白了又红,他瞥到了大将军紧
爱的眉心,那斜刺的眉毛,仿佛是将栗射出的利箭。
“程主簿,你看,大家都等着呢。”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程士成低着头,迟疑地说道:“那小人试试。”他先轻声叫了一
下,大家面面相觑,然后朝向大将军,大将军无所表示,显然是不能满足的意思。程士成
又叫了一声,比原来响亮了,但与驴的音色似乎尚有距离。大将军瞪着程士成看,程士成
只得一不做,二不休,豁出去了。他咳了一下,然后引吭长啸。这一声叫,端的是与众不
同,声如裂帛,响遏行云,果然是十足的“驴色,还没等众人回过神来,又是一声驴叫,
竟真的从那头一表人才的叫驴口中传出。这引得大将军不由哈哈大笑,所有的人都爆发出
了欢快的笑声,谁也没有在意程士成,因为大家都看向了那头叫驴。
那年年末,叫驴死了。
大将军很伤心,他带着门客去吊唁,对着空空的驴圈,他自言自语道:“别人都不
死,老天为何让你死呢?!”然后回过头来,对门客们说:“大家都叫一声吧。”门客们也
不含糊,个个叫得很卖力,不过,都没程士成叫得有“驴色”。突然,大将军像记起什么,
问道:“程主薄呢?”
在大将军追问的当口,程士成已经挂冠而去。
母亲对于程士成的到来,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已到年末。可是,直到第二年春暖花
开,程士成也没有动身的样子,母亲不由得问起他来。程士成说,他不打算再出去做幕僚
了,他要著书立说。
一日,母亲牵驴出去,回来却背着半袋糙米。程士成很是诧异,一问,才知母亲把家
里唯一的一头驴子卖了。家里没了驴子,什么活都得自己干,程士成很是苦恼。幸好有昔
日同道到任地方,得知他时日艰难,送了一点儿银子,助他名山事业,才得以勉强度日。
不久,即有人牵着一头驴子,来到他家。驴子身上,对接着两只口袋,垂在两边。程士成
一见驴子,觉得好生眼熟,一问,才知那人是来送还驴子的,还带来了两袋麦子。原来母
亲把驴子卖给了那人。他是镇上的财主。财主启口,颇有斯文:
“得知先生回归故里,未得拜访,实是遗憾,听闻先生记述乡里,兹事体大,可谓不
朽也矣。”
“鄙人学识浅陋,还请多多赐教。”
“先生乃当世名士,褒之则流芳百世,贬之则遗臭万年,若能录入先生笔下,此生足
矣。”
程士成听明白了,原来财主想让自己把他记到书中去。财主自夸,曾修桥铺路,泽被
乡里。但即便如此,亲自上门前来,要求为自己作传,实是可笑。程士成没有收下财主还
回来的驴子。他把两袋麦子又搁到驴子身上,一拍驴子的后屁股,驴子长鸣一声,嗒嗒嗒
地走了。财主很是尴尬,狼狈地跟了出去。程士成站在院门口,看着驴子远去,不由长啸
一声,发出了长长的一声驴叫。远处的驴子也是一阵嘶鸣,似与他遥相呼应,却把两袋麦
子给掀翻了。
这时,母亲走了出来,“我以为驴子还在呢。”她叹息了一声。
夜里,母亲陪着他做针箫。她有话没话地说:“你这驴叫怎么学来的,像是真的一
样?”程士成见母亲颇有兴致,就又学叫了一声,直笑得母亲流出泪来。
这一年秋天,长风万里,送来了他的老朋友“长人”。当日,同在大将军处谋食,相谈
甚欢,是难得的可以秉烛夜游的同道。程士成常躲入后,而“长人”常做掩护。虽然,那一
回还是当众学了驴叫,但事后,“长人”邀其共饮,虽未明言,宽慰尽在其中。原以为一别
经年,再见无期,没想到,今日还能重聚山村,唯有痛饮,方解故人思慕之渴。酒过三
巡,“长人"怒目:“一个粗人,把持权柄,以驴叫为乐,可笑也欤?”
"名目将军,却又称寡道孤,是可忍孰不可忍?”程士成举起酒杯,与“长人”干杯,一
饮而尽。
“方今乱世,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将军气焰方炽,岂不知螳螂捕蟀黄雀在后?别人不
知,你我洞若观火啊!”
两人把当日羞愤,喷作了今日谈资。一时兴起,开窗长啸。夜色如漆,山影如兽。程
士成一声驴叫,劈开群山,久久回荡。“长人”也作驴叫,仿佛是程士成的回声。两人大
笑,随即大哭,然后相扶大笑,不知东方之将白。
两人是醉了。
天亮,母亲出门去,一头驴在院门外徘徊。
(有删改)
文本二: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日:“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
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床日:“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
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
(节选自《世说新语》)
3.小说取材于《世说新语》中的相关文字,请从真实性和虚构性的角度概括本文处理材料
的特点。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外婆的葬礼
李娟
在外婆的葬礼上,主持仪式的人端着一张纸面无表情地念悼词:....李秦氏同志,
几十年如一日,积极,投身边疆建设,为,四个现代化,和,民族团结,作出了,突出贡
献...”
我站在人群中,听得浑身怒气鼓胀,恨不能冲上去把他的稿子夺过来撕得粉碎,再指
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都2008年了,还四个现代化!
还有,“李秦氏"是谁?我外婆有名字,我外婆叫秦玉珍!
外婆静静躺在旁边的棺材里。再也无法为自己辩护。然而就算活着,也无法辩护。她
倔强而微弱。她全部的力量只够用来活着。此时,她全部的力量用完了。她躺在那里,全
盘接受这敷衍了事的悼词的污辱。
那人继续念: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学习和工作,速设祖国,维护稳
定,以慰,李秦氏同志,在天之灵。”仿佛我外婆白白活了一场,又白白死了一次,临到
头被那个投身边疆建设的李秦氏顶了包。
我外婆叫秦玉珍。
小时候,外婆带我去学校报名,填家长姓名时,她骄傲地报上自己的名字:“秦玉
珍!”
我弄丢了钢笔,外婆认为我是故意的,破口大骂:“欺到我秦妹仔头上了!哪个不晓
得我秦妹仔?哪个豁(骗)得倒我秦妹仔?”在那个时候,我觉得她是永远的秦妹仔。永不
老去,永不会被打倒。
可终究还是死了。
她一死,她的痕迹立刻被抹杀得一干二净。她的一生和那个司仪的总结毫无关系。
棺材合盖之前,我最后一次抚摸躺在棺材里的那个人,悲伤而疑惑。这个瘦脱了形的
人,一动不动的人,任凭棺盖扣在头顶,既不反抗,也不挣扎的人,怎么可能是我外婆?
当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外婆就已经很老很老了。那时她就已经为死亡做好了准备。当
时我们在四川,她张罗了好几年,修好坟山,打好墓碑。又攒钱订下棺材,停放在乡下老
屋。做完这些事,她心满意足,开始等死。
每当她生了大病,感觉不妙的时候,就会告诉我她的存折藏在了哪里。藏存折的地方
往往绝妙无比。任我想破头也想不出来的。而每次她病一好,就悄悄把存折挪个地方重新
藏起来。警惕性不是一般的高。
后来我又大了一些。她开始教我怎么处理她的后事。
她教我怎么给她穿寿衣。并反复嘱咐,快死的时候一定要把她挪到地上或拆卸的门板
上,千万不能死在软床上,否则尸体会变形。又教我到时候要记得把某物放在她脚下,再
把某物垫在她身下……
我从七八岁便做好了准备,学习如何面对她的死亡,品尝失去她的痛苦,并且接受终
将独自活在世上这个事实。
再后来,她跟随我们来到了新疆。出发之前,我们哄她,说过两年就回来。然而她知
道,以自己眼下的岁数来看,“过两年”的说法实在没个准儿。不只是我们,也不止她,所
有人都认为这一次她恐怕再也回不去了。
到了新喔,天遥地远,没有了坟山,没了棺材,她惶恐不安,感到无着无落。
但有时又显得非常洒脱。她对我说:“我哪天要是死了,就把我一把火干净烧了。”
然而过了几天又反悔:“还是莫要烧的好,我怕痛。还是埋了吧……”
她的寿衣已经准备了二十多年。无论走哪儿都随身带着。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无比
熟悉它的存在了。可不知为什么,到头来终究没能穿走。
整理旧物时,发现它们叠得整整齐齐,如最乖巧的猫咪一样卧在外婆乱七八糟的遗物
中。
这更是令外婆的死亡失去了一粒最重要的核心。
在她的葬礼上,人人都说这是喜丧,活到九十六岁算是寿终正寝了。
可是我知道不是的。这是非正常死亡,是恶意的死亡。
把外婆折磨致死的种种痛苦,往下还要折磨我。
种种孤独,种种惊惧,挟持了外婆,也挟持了我。
都说“人死如灯灭”。可外婆死了以后,她的灯才慢慢亮起,慢慢照亮我们最真实的内
心,和我们往后的道路。
我也为外婆写了一份悼词:
秦玉珍,流浪儿,仆佣的养女,嗜赌者的妻子,十个孩子的母亲。大半生寡居。先后
经历八个孩子的离世。一生没有户籍,辗转于新疆四川两地。七十多岁时被政府召回故
乡,照顾百岁高龄的烈属养母。拾垃圾为生,并独自抚养外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空协同视角下海上救助站点选址及救助力量配置研究
- 面向杂乱场景的机器人抓取检测研究
- 市场微观数据分析-洞察及研究
- 泡沫陶瓷多孔介质燃烧特性与技术应用研究
- 区块链上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验证研究
- MoS2负载单原子-团簇助力光解水-催化剂结构设计与作用机理
- 制造环境温湿度控制-洞察及研究
-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Marine Pollution(节选)汉译实践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工艺镜框模具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塑料双芯光缆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社区工作者备考题库500道及完整答案【历年真题】
- 融媒体中心媒资管理办法
- 达成书面协议未签订合同
- 2025年安全员考试试题库复习题库及答案指导
- 2025届辽宁省中考数学试卷有答案
- 2025年中国搬运机器人行业市场调研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四川阿坝州遴选公务员考试真题2024
- 湖北烟草专卖局笔试试题2025含答案
- 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装修设计方案
- 电子商务师(三级)理论知识鉴定要素细目表(征求意见稿)
- 孵化器周年庆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