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福建省泉州市高三年级元月摸底考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㈠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2010年由《人民文学》发起的非虚构写作的倡导,得到了社会广泛的
响应,有一批作家积极参与其中,陆续推出了自己的非虚构作品。非虚
构写作的兴盛,对报告文学造成了强大的冲击,消解着报告文学的主体
她位。首先是报告文学的受众接受度远不及非虚构写作。黄灯的《一个
农村儿媳眼中的乡村图景》在网上首发阅读量就超过了10万,这种高阅
读量就报告文学单部作品来说完全没有可能达到,二者受众接受度的差
距一目了然。其次是在社会关注度上有冷热之分。非虚构写作总是在不
断地制造出各种社会热点话题,引起全民的关注,并且延伸成为研究的
课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聚焦点。再次是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
在广度上超越了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将一切以现实元素为背景的写作
都收入旗下,体现出一种开放性和亲历性。在非虚构写作潮流中,“野生
的写手”遍地开花,体现了大众的参与性。由于是切身的经历与感受,情
感和文字表达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普泛的介入性和可触的现实感
是专业化写作的报告文学难以做到的,而这种切近生命感同身受的体验
也更具有“带入性”,容易引发受众的共鸣。
②除外部因素的影响外,报告文学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自身。与非
虚构作品越来越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报告文学近年来显得有些
失了底气,因为不论是报告文学作家,还是报告文学的研究者,正在失
去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的充分自信,而文体自信的丧失正掣肘着报告文
学这一文体的存续发展。
(摘编自蔚蓝《报告文学与非虚构写作的维度差异》)
材料二:
①在2003年“非虚构”并未流行之时,评论家们便已预言报告文学的消亡。
理由也似乎十分充分:一是报告文学没有像小说、诗歌那样深广的传统
根基,在急剧变化的社会环境下已经无法生存;二是既“报告”又“文学”
的作品既会伤害报告又会伤害文学。第一点理由逻辑上便已经不能自洽,
如果报告文学因为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便沦入消亡,那么同样为舶来品
的“非虚构”又如何有信心在此间驻足。虽然报告文学是舶来之物,但在
本土语境中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也是事出有因:报告文学既是
写实传统的廖续,也是述史传统的现代表达。第二点理由又恰恰是报告
文学的魅力所在,所言“伤害”不如说是一种周全,报告文学既有其报告
性(新闻性),又有其文学性,这也是报告文学区别于新闻纪实、小说、散
文等体载而独立门户的原因。
②在和平年代及“非虚构”挑战下,报告文学是否已经丧失内在活力,这
一质疑也似乎成为报告文学给“非虚构”让位的理由之一。马泰•卡林内斯
库的《现代性的五副面孔》中说:“审美现代性意味着宏大叙事的解构,
意味着平面化、琐细化、去深度。”这似乎预示承载着认识功能、教育功
能的报告文学注定要被狂欢的现代主义抛弃。但现实是优秀报告文学作
品的题材却呈现着多样姿态,如张子影的《试飞英雄》关注中国空军试
飞员的忠诚无畏,纪红建的《乡村国是》记录脱贫攻坚的累累硕果。赵
遐秋的《中国现代报告文学史》里说:“伟大的时代需要优秀的报告文学,
优秀的报告文学产生于伟大的时代,正是伟大的时代推动了报告文学的
发展。”在远离战火和号角的和平时代,仍有着不见硝烟的伟大,仍有着
激荡卓越的不凡。报告文学在快餐化、娱乐化、媚俗化的文学生态格局
中更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在解构的狂欢之中,报告文学将情
感宣泄的碎片捡起,力图重新建构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
③实际上,在现代主义的狂欢之下,焦虑感如影随形,人们比以往更加
渴望生活的真实、生命的真实。但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
常常遮蔽真实,曲解真实。2019年年初咪蒙团队所写的“非虚构''作品《一
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被指造假,撕破了“非虚构''的堂皇。这时,长
于个人经验叙事引起大众共鸣的“非虚构”应该意识到,自己的敌人并非
报告文学,两者之间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借助新媒体蓬勃
发展的“非虚构''为独立性摇旗,暗合现代主义“忠于当下鲜活的个人经
验”的命题;但这也意味着在某些时候,“非虚构”极力逃离主流,刻意回
避积极,从而陷入消极悲观等情绪之中,借渲染以共情,点燃更广的社
会负面情绪,而报告文学却常可“以光明的心地和远大的眼光”安抚个人
的焦虑和不安。
④从“非虚构”的发展之中,报告文学也应取其长处,躬亲自省。在宏大
叙事之中如何避免陷于“言不及物”的尴尬境地,以及在媚俗和颓废猖獗
的名利场中如何自持,这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无法引起共鸣的“言
不及物”的尴尬,一来可能是因为大而空的书写内容无法切中肯修,二来
可能是呆板滞寒的书写方式不够形象生动。这两点恰恰丢失了报告文学
新闻性和文学性并重的文体原则。“非虚构”的警钟敲响,正是报告文学
的自救契机。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回
归初心和本真。
(摘编自丁佳雯《在“非虚构”挑战下的报告文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从而引起热烈响应,报告文
学的主体地位也就不会被“非虚构”写作消解。
B.非虚构作品的理直气壮决定了它的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
的介入度广,而报告文学因底气不足正好相反。
C.报告文学传到中国后,延续了中国的写实传统和述史传统,并非如一
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没有深广的传统根基。
D.材料一中提到的“非虚构写作对现实的介入性”,与材料二中提到的“非
虚构,,“长于个人经验叙事”,两者内涵相同。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报告文学是专业化写作,不能像非虚构写手那样写切身的经历和感受,
生命体验的“带入性”相对处于劣势。
B.名为“非虚构”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受到批评,文章以此证
明人们渴望生活及生命的真实的观点。
C.报告文学需要克服自身“言不及物”的问题以保持“新闻性”和“文学性”,
也需要克服外部名利场的不良影响。
D.报告文学要认准“介入生活,落到实处,宏大而不夸张,载道而不说教”
这个方向和目标,否则难以自救。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作家胡平:“报告文学能够写实、写全时代精神,弘扬正确的价值观,
并促进对历史真相与历史现象的还原和反思。”
B.作家丁晓原:“人生历程丰富多彩,个体生命跌宕起伏,报告文学关注
其中的故事性、传奇性,会使叙事充盈饱满。”
c.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
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D.艺术评论家:“作家要立足生活的真实,因为艺术的真实来源于生活的
真实,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没有艺术的真实。”
4.材料二第一段针对报告文学消亡理由的反驳,是如何做到充分有力
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说:“非虚构作品是报告文学消亡的推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
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美丽的学校
芦芙注
新学校动工的那天,村长特意燃放了几大饼炮仗,那僻里啪啦的鞭炮声
将整个村庄的空气都炸得热乎了起来,连同那些平日里无精打采的狗叫
起来也似乎都精神了不少。除了过年,村子里还从来没有这样热闹过呢,
大家都跑出来观望。
父亲和他的学生们也都跑了出来,他们站在我家院子的那株桃树下,透
过正在怒放的桃花,眼见着他们曾经朝夕相处的学校在一片尘土飞扬中
被一点点地拆掉了,变成一块平地。
要建新学校,学生们被父亲带到了我们家,我们家的堂屋就成了临时学
校。虽然只有十多个学生了,桌椅板凳往那一摆,一向宽大的堂屋,就
显得十分的逼仄拥挤。要是天气好,父亲索性就在院子里给学生们上起
课来。院子里的桃花开了梨花开,学生们个个高兴得欢蹦乱跳,好像枝
头上的鸟儿。
学校被拆重建,父亲的心里总有些不舍。那所学校是爷一手建起来的,
爷爷刚当老师的那会儿,那儿还是一座破庙,爷爷在那所学校教了一辈
子书,临退休之前,跑上跑下,总算把那座破庙拆了,建起了现在的学
校。父亲从开始教书起,就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这所学校。他教了老子教
儿子。那时,学校多么热闹呀,一百多个学生,把校园撑得满满当当的,
清早学校里就会飘起朗朗的读书声。那时,学校还有几个年轻教师,他
们教学生唱歌,教学生跳操,有时还带着学生去野外画画。不大的校园,
从早到晚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可现在呢,学生越来越少了,整个学校只
剩下十来个学生。准确地说,只有十一个学生。父亲说,等到秋季,有
两个小孩再升了初中,就只有九个孩子。整个学校也只有他一个老师了。
再过两年,或许一年,这所学校也许就将不再存在了。想到这些,父亲
心里总是酸酸得想落泪。
那天,村长找到父亲说了要建新学校的事,父亲以为是自己听错了,或
者是村长酒又喝多了说酒话呢。
父亲说,建学校?
村长将父亲递给他的烟点着,狠狠地抽了一口,说,是的,将老学校拆
了重建。一百万,咱要用一百万建一所新学校起来,到时还要配电脑什
么的。
说胡话。父亲说。
村长说,好老师哩,我是你的学生,我敢在你面前说胡话?
父亲说,都没得学生了。还去建新学校,这不是白糟蹋钱么!
村长说,哪怕是只有一个学生了,这学校也得建。
村长问父亲还记不记得村子里的那个传说,说1947年一个小战士身负重
伤被转移到我们这里,村民们将他藏在那个小庙里,悄悄请来医生给他
看病,三天三夜呀,小战士才醒过来。村民们为了让小战士早日康复,
各家各户都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细粮拿出来,就这样,一个多月后小
战士身体恢复时,大家硬是没让他吃一口粗粮。老师,你知道吗,这件
事不是传说,是真的。就是那个小战士将他一生的积蓄捐给了我们,让
我们在村子里建一所学校。
那些日子,父亲心里有种说不出的难受,一个人一生的积蓄呀,却去建
一所并没有什么用途的学校,他不知道,建是错,还是不建是错。错和
对已无法成为判断这件事的标准了。
春天说来就来了,几天工夫,树绿了,山绿了,整个村子变得一片葱茏。
空气就像是从嘴里哈出来似的,暖暖的,润润的。父亲上完课,就会搬
张凳子坐在我家的院子里发呆,建设中的学校一天一个样。按照上面规
定,新学校要在新学期开学就投入使用。父亲在心里盘算着,要不要去
给村里将孩子转走的家长做做工作,等新学校建好了再将孩子们转回来
上学。这些孩子们的家长几乎都是他的学生,他要真的舰着老脸去求求
他们,也许他们真的会同意的。小战士用他一生积蓄捐建的学校总不能
白白地浪费掉了吧!父亲甚至还打起了我的主意,他说,到时让我和我
的媳妇也从城里的学校调回来。我相信,那一刻,在父亲的脑海里,我
们村的学校一定又恢复到过去那繁华热闹的模式了。
父亲的如意算盘打得并不怎么如意。夏天来临时,又一个学生被转走了,
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很不错,他的父母出门打工,他就和他奶奶住在一
起,哪能想到,他的奶奶突发脑溢血死了,他的父母回村给他奶奶办完
丧事就带着他走了。尽管父亲再三挽留,他甚至向那位家长求情,说让
孩子在我们家吃住,可又有什么用呢!孩子的家长说,这怎么可能呀,
你给他教书,还在你家吃住,我们没办法还这个情呀。
还有更可怕的,一起回来奔丧的乡亲中,有人竟然去给父亲打招呼说,
等新学期了,他也准备将孩子转走。他说,父母年岁大了,带不了孩子
了。那时候,新学校的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父亲将这个家长带到学校,
让他看看新学校。新学校的设计真是漂亮极了,教室宽敞明亮,还设计
了图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父亲说到时音乐室还要配钢琴。他甚至还
拿我和我媳妇做诱饵,说,等新学期开学,我们也会调回来。
最让父亲熬煎的是暑假,暑假时家长们会把孩子接到城里他们打工的地
方住一段时间,这是学生最易流失的一段日子,孩子们会留恋城市再也
不愿回来。整个暑假,父亲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副张皇失措的样子。
开学的前几天,新学校终于全部完工了,父亲站在新学校前欣喜得不得
7,要不是他就站在新学校跟前,他都不会相信这是真的。以前,这样
的学校也只能在电视上才能见到。村长找到父亲,他告诉父亲,新学期
开学,小战士的儿子要来参加开学典礼,到时,县上镇上的领导也都要
来参加。
父亲说,十来个学生只怕连一个教室都坐不满呢。
村长一边笑一边说,老师,这你就不用担心了,我们已商量好了,到时,
我们从镇上学校调些学生过来,不就是个开学典礼吗,我们一定不会让
小战士的儿子失望的。村长说完一转身走出了门,走进太阳地里。父亲
想说什么,张了张嘴,终究没有说出来。
天气真热,一只知了突然叫了起来:知了,知了。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学校动工的那天,鞭炮在村里嘴里啪啦地炸响,旧学校化为平地,
村民、父亲和他的学生们都满怀激动的心情出来观望。
B.学校搬到"我"家里后,院子里的桃花开了梨花又开,因此学生们个个
好像枝头上的鸟儿,
高兴得欢蹦乱跳。
C.新学校将要建起来了,为了稳定学生,父亲可谓是煞费苦心,走东家
串西家,甚至动员"我"和妻子一起回村里教书。
D.父亲带学生家长参观新建的学校,希望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图
书室、电教室、音乐室的学校打动学生家长,留住学生。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动工建学校的热闹场面,既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
读兴趣,又与小说结
尾学校完工后,将要举行的开学典礼形成呼应。
B.小说写父亲过去在老学校教书时学生众多、书声琅琅、充满欢声笑语
的热闹场景,这与现
在学生稀少的冷清场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C.小说插入1947年村民救助小战士一事,一方面交代了一百万建校款的
来历,另一方面也
凸显了小说的主题——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支持。
D.小说结尾以景作结,不仅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还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
想象空间,其中"知
了"一词具有多重内涵。
8.围绕学校的拆建,父亲的心理产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述并分析其原
因。(6分)
9.请简要概括"美丽的学校”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鲁昌平乡阪邑。生而首上打顶,故因名曰丘云。
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
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于宋。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
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
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
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
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
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
处虽辟,行中正。”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
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
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
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
鲁昭公卒,定公立。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与闻国政三月粥①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
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
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孔子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
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
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
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注】①粥:通"鬻”,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
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B.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
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C.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
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D.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
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尼,孔子的字,孔子名“丘”,“尼丘”为山名,“仲”是古代对男子的
美称。
B.司空,古代官职名,西周时开始设置,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
称“五官”。
C.行摄,同义复合词,摄即“摄政王”之“摄”,有代理政事、暂任官职之
击.
思、O
D.《春秋》,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事语言
简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孔子相貌奇特,喜爱礼乐。因孔子出生时,头顶中间是凹陷下去的,
所以取名为丘。他还是孩子时,就常常模仿祭祀的游戏来学礼。
B.孔子家境贫寒,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
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C.孔子崇尚周礼,推行德治。齐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君臣父子
要各安其分;孔子还说为政在于节约财物。
D.孔子文采出众,治学严谨。他编写《春秋》时,该写的内容一定要写
上去,应当删去的内容一定要删掉,但子夏等人不赞同他的这种写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14.请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孟釐子一定要懿子拜孔子为师”的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蝶恋花•京口得乡书
苏轼
雨后春容清更丽,只有离人,幽恨终难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琼梳拥
青螺髻。
一纸乡书来万里,问我何年,真个成归计。回首送春拚一醉,东风吹破
千行泪。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蝶恋花”是词牌,它规定了词的格式与声律,也决定着词作的语言风
格。
B.词人用一个“幽”字修饰“恨”,写出了“恨”的特点:藏于内心,深沉难
消。
C.“一纸乡书”等三句照应了题目,也点出了乡书的主要内容,即问何时
归乡。
D.末尾“千行泪”用夸张手法写词人因为思乡之情难以抑止,所以泪流满
面。
16.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碧琼梳拥青螺髻”一句对表达这种感
情有什么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两句,诗人用乐观好
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透露出渴望入世的
积极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
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3)《论语・颜渊》中,“,”两句,孔子认为一
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有仁德。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67年,拉丁美洲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百年孤独》,短短三四十
年间,《百年孤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世纪狂潮。
《百年孤独》采用人们鲜以为见的魔幻现实主义写法,让作品在追求虚
幻与现实中达到了一个高度的契合。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
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的图画。这一手法的选择与作者的成长环境是一①—的。马尔克斯从小
就在外祖父家里长大,外祖父的家时时处处充满着魔幻色彩,那里的祭
坛供着众多神像,它们的眼睛在黑暗中熠熠发光,使人觉得它们都活了
起来。童年时奇特的生活环境、亲人—②—的影响,使马尔克斯认识到,
虚构与真实之间、幻想与感知之间,并不存在清晰的界限。
《百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
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
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
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但作者的文字并不是狭隘的,从作
品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人类历史、移民文化、生命宿命的赤裸裸的整
个世界的世纪孤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细则”发展等级有四项“特征”,共计16点:
(1)深刻:①透过现象看本质;②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③观点具
有启发作用。
(2)丰富:④材料丰富;⑤论据充足;⑥形象丰满;⑦意境深远。
(3)有文采:⑧用词贴切;⑨句式灵活;⑩善于运用修辞手法;⑪文句
有表现力。
(4)有创意:⑫见解新;⑬材料新鲜;⑭构思精巧;⑮推理想象有独
到之处;⑯有个性特征。
请从16点中任选2点对文段突出特点进行评价。要求:所选2点不属于
同一项特征。(不超过100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地衣非常小,常栖息在户外的裸石之上,—①很容易忽视它们的存
在。然而,就是这微小冷门的物种,却有人甘愿终生以此为志业。这就
是中国地衣学科的开创者魏江春。
有人不理解,—②为什么要耗费如此大的精力去研究?在2005年的
时候,欧洲宇航局就做了一个地衣的太空试验,把地衣带到太空上之后,
经过了十五天的真空、失重和温度的剧烈变化,让科学家特别惊讶的
是,—③而且还能继续进行光合作用。眼下,魏江春也在向国家积
极申请,把地衣带到太空去,做咱们中国人自己的试验。魏江春指出,
地衣有防风固沙的作用,他还提出了沙漠生物她毯工程的概念。用地衣
来治理沙漠,这无疑是给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无穷尽的想象。
地衣研究是一条漫长的路,是需要几代人去接力的一项任务,目前的当
务之急是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好在当下中国的地衣学,不再是魏江春一
个人的孤勇探索。我们有了专业的科研团队,有了更多敢于攻坚克难的
后生加入,并在多个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魏江春用一辈子的时
间,将一个荒芜的学科培育成硕果累累的良田、焕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回首一生,他凝缩的不过这样一句寻常话:“人要与人为善诚信在,平等
待人和为先;做学问要勤于思考多实践,勇于探索求发现。’’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下列句子中,与文中波浪线句子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自然一定全好;怪不得老
栓整天的笑着呢。"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鲁迅《药》)
B.福林路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人,隶属在五十个以上的带工头手
下,她们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夏衍《包身工》)
C.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
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D.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
截身子长在水里……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孙犁《荷花淀》)
22.文中划横线句子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四、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毛笔是我国传统书写工具,有硬毫、软毫之分。硬毫弹性好但不够柔软,
软毫很柔软但弹性较差。人们书写时根据其特性扬长避短,以硬毫表现
瘦劲挺拔,以软毫表现圆润丰满。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书写需求,
将硬毫、软毫按不同比例合制出兼毫。在做事之前准备好工具,掌握其特
性,操作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
其器'’的道理。
人们又把贤友比作“利器”,认为与品德高尚的人为友,自己的境界和修
养也会得到提升。如是说来,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器''呢?认识自我,不
断学习,掌握技能,提升境界不正是一个“利其器''的过程吗?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l.Co(A项,假设推导错误。“《人民文学》倡导,非虚构,写作“,并不一
定导致,“非虚构,写作对报告文学的主体地位的消解”。B项,因果关系错
误,是受众接受度高、关注度高和对现实的介入度广决定了非虚构作品
的理直气壮;与之相反,使报告文学底气不足。D项,“内涵相同”错。)
2.B。(文章以此证明“碎片化的信息、只言片语的评论,常常遮蔽真实,
曲解真实”的观点。)
C.美国学者索尔•贝娄:“现代主义在形式上千变万化,传统的现实主义
再也无法深刻地表现现代人复杂的生活。”
3.Ao(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报告文学在当代仍是伟大、不凡的,能
显出严肃的庄重、真诚的悲悯,力图构建出深广和完整的时代面貌。A
项,符合这个观点。B项,说的是报告文学要关注个人的故事性、传奇
性。C项,说的是现代主义的特点。D项,说的是作家如何艺术创作。)
4.①运用归谬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指出逻辑错误。如果没有深广的传
统根基便会消亡,那么报告文学和“非虚构''同为"舶来品”却结局不同,
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②破立结合。批驳他人认为报告文学消亡的理由
的同时,也说明报告文学立足的依据。③运用辩证思维阐明问题本质。“伤
害,,换一种角度看,其实是“周全”。(4分。每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三点
得4分。)
5.⑴同意。①“非虚构”恶化了报告文学的生存环境,它抢夺了报告文学的
受众,使报告文学受到冲击。②“非虚构”写作的冲击使报告文学的创作
主体产生不自信,影
响报告文学的存续发展。③“非虚构”写作的鲜明特点,凸显放大了一些报告文学内容
和样式的缺陷,更使其失去竞争力。(6分,每点2分。)
⑵不同意。①报告文学承继了中国文学写实和叙史传统,有在“非虚构”写作冲击下的
立足根基。②报告文学承载的社会职能并没有丧失,能有效消除社会负面情绪,安抚
焦虑不安,这是“非虚构”写作不能替代的。③“非虚构”写作的冲击对报告文学是警钟,
会唤醒它的自信,进行自救。(6分,每点2分。)
6.D(A项,"父亲和他的学生们都满怀激动的心情出来观望"错误,由原
文第四段"学校被拆重建,父亲的心总有些不舍"可知,父亲此时的心情
是不舍,而不是激动。B项,"……因此学生们个个好像枝头上的鸟儿,
高兴得欢蹦乱跳”强加因果。C项,“父亲……走东家串西家”无中生有,
文中没有父亲“走东家串西家”的描述,只是说"父亲在心里盘算着,要不
要去给村里将孩子转走的家长做做工作"。)
7.C(C项,“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小说的主题一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的
支持“错误,通读全文可知,“革命与人民的关系”不是这篇小说要表现的
主题。
8,①惊讶。听到村长说要把老学校拆掉重建,父亲感到不可思议。②不
舍。因为学校是爷爷亲手建立的,父亲仍在执教,父亲对这所学校充满
了深厚的情感。③难受。父亲认为花一个人一生的积蓄去建一所没用的
学校,父亲为之痛心:④煎熬。暑假期间学生的流失让父亲惶恐不安,
内心充满焦虑,备受煎熬。⑤欣喜。父亲见到了在电视上才能看到的崭
新的学校,希望以新学校的好环境留住学生。⑥失望和无奈。村长打算
借学生撑场面的虚假行为,让父亲内心不满,父亲想说什么,张了张嘴,
终究没有说出来。(每点1分)
9.含义:①“美丽的学校”指爷爷在那里执教了一辈子,且村民们在那里救
助过小战士的破庙。②“美丽的学校”指爷爷亲手建立,父亲执教至今,
倾注了两代人心血的那所旧学校,以及父亲在家中安置的临时学校。③
“美丽的学校”还指用小战士捐款建设的、设计精美而学生稀少的那所现
代化的学校。(每点1分,共3分)
写作意图:①通过介绍爷爷和父亲执教过的学校,赞扬了爷爷和父亲对
教育事业的坚守。②通过讲述小战士的故事,肯定了小战士知恩图报的
美好品德。③通过写村长不顾生源减少这一现实拆除旧学校建新学校、
借学生举行盛大的开学典礼等事,批判了某些基层领导罔顾实际情况,
弄虚作假,只重形式,不讲求实效的工作作风。(每点1分,共3分)
10.C
11.A
12.D
13.(1)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
陶醉得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精
神。
(2)孔子是一介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
尊奉他。
14.因为鲁大夫孟釐子认为:①孔子是圣人之后,即使不被当世所用,
也必定是才德显达之人;②孔子年纪轻轻就博学好礼,值得后人向他学
习。
参考译文:
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阪邑。孔子生下来头顶中间
凹陷,所以就取名叫丘。他孩童时做游戏,经常陈列各种祭器,学习礼
仪动作。他十七岁那年,鲁国的大夫釐子病重,快要死了,釐子告诫自
己的后代懿子说:“孔丘这个人,是圣人的后代,他的祖先在宋国灭败。
我听说圣人的后代,虽不被当世所用,但必定会有才德显达的人出现。
现在孔子年少而好礼仪,他不就是才德显达的人吗?我就要死了,你们
一定要拜他为师。''等到孟釐子死后,孟懿子和鲁国人南宫敬叔便前往孔
子处学礼。
孔子家境贫寒,又地位低下。等到长大成人,曾经做过季氏手下的官吏,
管理统计准确无误;又曾做过司职的小吏,使牧养的牲畜繁殖增多。由
此出任司空。不久离开鲁国,在齐国受到排挤,被宋人、卫人所驱逐,
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困,于是返回鲁国。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人们都称
他为“长人”而感到奇异。鲁君又善待孔子,因此返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年,孔子大约三十岁。齐景公和晏婴来鲁国,景公问孔子:“以
前秦穆公国家小,地方又偏僻,为什么能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
虽然小,但其志向远大;地方虽偏僻,但行为正直。此后不久,鲁国大
乱。孔子去到齐国,当齐卿高昭子的家臣,打算以此来与齐景公交往。
孔子与齐国太师谈论音乐,听到《韶》的乐曲,学习《韶》乐,陶醉得
居然三个月不知道肉的滋味,齐国人称赞孔子这种专心致志的精神。齐
景公问孔子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
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景公说:“讲得好啊!如果真的国君不像国君,
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纵然有粮食,我怎么能
吃得下去呢!“改日齐景公又向孔子询问为政,孔子说:“为政在于节约
财物。”景公很高兴。
鲁昭公死后,鲁定公即位。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由大司寇代
理国相事务,孔子参与国政三个月,贩卖羊和猪的商人就不敢哄抬物价,
男女行人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污水管道顶管施工承揽协议
- 2025年现场显示仪表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网站建设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棉花加工机械项目发展计划
- 住宅小区预制柱施工方案
- 二零二五年度农村民居抗震改造木工施工合同
- 2025年小区电梯广告投放与监测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垃圾清运项目信息化建设与数据服务合同
- 2025版知识产权授权合同范本(年度版)3篇
- 2025年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农业废弃物处理服务合同范本
- 肝脓肿健康宣教
-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胜任力模型研究
- 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
- 德钦县云岭乡、佛山乡部分村落生活垃圾处置工程环评报告
- 积极心理学治疗手册
- 制冷车间及冷库日常隐患排查表
- 寒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PPT-
- (完整版)聚乙烯课件
- 产品4五子衍宗丸
- 独一味(正式稿2)
- 山西太原晋阳湖总体规划城市设计景观方案文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