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及答案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及答案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及答案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及答案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备考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汉南春望①

薛能

独寻春色上高台,三月皇州驾未回。

几处松筠烧后死,谁家桃李乱中开。

奸邪用法原非法,唱和求才不是才。

自古浮云蔽白日,洗天风雨几时来。

[注]①此诗约作于作者任徐州节度使期间。当时黄巢义军攻入长安。4年后才

从成都回到长安。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独自登上高台欣赏春光,悲痛感叹僖宗出逃仍未回京,写出孤独苦

闷的心情。

B.颔联写几处松竹都被火焚烧而死,幸好还有兵荒马乱之中盛开的桃李给诗人

带来安慰。

C.颈联诗人谴责奸臣玩弄法令,做不合法的事,文人沉醉于酬唱应和并不是真

正的人才。

D.诗人生活在战乱年代,官场黑暗,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真挚动人,诗歌语言

自然流畅。

15.本诗尾联内涵丰富,感情深沉,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桃李乱中开”比喻群小之辈不顾国家安危,乘乱起势,追求个人利

益。)

15.尾联用天空飘浮的云彩遮蔽住阳光(1分),比喻君王被奸邪小人所蒙蔽(1

分),表达了诗人对奸邪小人的愤怒谴责和对国事的担忧(分);洗刷天日一新的风雨

降临(1分),比喻奸邪小人受到惩罚(1分),表达了诗人切盼铲除奸邪和对国家朝

政清明的希望(1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小题。

竹轩诗兴

【宋】张镒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所处的竹轩中,四时都有佳趣,而这首诗所描写的,则以夏季的景

物为主。

B.颔联写竹梢的清影和竹叶被风吹动的响声,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显得自

然而洒脱。

C.颈联以“星穿过”和“雪压摧”相对应地写竹,达到了水乳交融、情景俱

妙的程度。

D.尾联描写“此时”“墙下一株梅”的美好,烘托出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

轩更有幽致。

15.此诗“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6分)

答案:

14.D(此时尚在夏季,由“预想”一词可知,作者所写的情事,只是虚写,并

非对“此时”之景的实写。)

15.分述:首联通过描写“柴门”“狭径”“竹林”等,整体起笔,展现出简

朴清幽的竹轩生活环境。

颔联采用视听(动静)结合,局部展现画面。诗人轩中静坐,细细的竹影洒落

在茶碗里,竹叶的清音似乎随着篆烟轻轻飘来,自然而洒脱,足以引起诗人的诗兴。

颈联虚实结合,“倦卧”实写,“闲吟”虚写,展现诗人夏夜轩内倦卧看星,

冬天对雪闲吟,诗兴大发,展现诗人轩中吟诗的闲情。

尾联虚写,预想梅花盛开,与竹相衬,将为竹轩带来更多的诗兴啊!表现出诗

人闲适、洒脱、高雅的人生志趣。

综述:全诗描写竹轩之景,点面结合,先交代环境,后描写修竹;虚实结合,

写竹,实写夏季眼前情境,虚写冬季雪压修竹之状;主次分明,写冬季情状和梅花,

也是衬托手法,更加突出竹轩具有的情韵;各有侧重,同是写竹轩生活,颔联侧重

写竹本身带来的情致,颈联侧重于竹林中的生活状态闲适雅致。表现出诗人闲适、

洒脱、高雅的人生志趣。

(分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

可酌情给分。整体作答作为一点呈现,视答题点的角度判断给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晚泊岳阳

北宋•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明停舟的地点和时间。两句倒装,因“系舟岳阳城下树”才“卧闻岳

阳城里钟”,起句朴素自然。

B.颔联的“空江”两个字固然指洞庭湖口的空旷景象,也点明了诗人刚从遐想

中醒来的一点轻快之情。

C.颈联描绘月下晚唱,江月似乎故弄清辉,照明诗人高洁澄清的本心,提示诗

人要坚守超拔脱俗的人生志趣。

D.全诗写旅中思归,却深藏不露。景中自有缕缕情思,以有意之“听”照应无

意之“闻”,表现了感情的变化。

15.请结合全诗赏析“轻舟短楫去如飞”。(6分)

答案:

14.选B.解析:“点明”“轻快”等说法不对。

15.解析:赏内容,以景结诗。一种是言诗人轻快之情,照字面意思解释即可。

另一种是衬诗人沉重之情,渔人“轻舟短楫”故可“去如飞”,自己羁旅仕途负重,

思归而不得归,反衬诗人此刻沉重的心情(3分)。赏写景手法。一种是正衬,乐

景衬乐情,写渔人之乐乃自己之乐。另一种是反衬.,乐景衬哀情,写渔人之乐衬自

己之哀(3分)。

(说明:言之成理即可。本诗赏析可参考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出此题,一则让学生知道诗无达诂,考虑问题可以多个角度;二则对学生进行心育,

在答题时即使拿不准,但坚持将自己所理解的写出来,说不定也能别有收获)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节选)

[唐]杜甫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喈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频。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注释]严公:严武,杜甫朋友,曾以兵部侍郎任成都尹兼御史大夫镇中巴蜀。

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丹地:朝廷。

14.下列对这首诗歌解读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漏鼓”两句通过特定的景物,设想严武在夜里等待着上朝的情景,并点明

严武入朝的季节。

B.第三句“玉帐术”写严武曾镇守巴蜀,第四句“杀”写出给巴蜀百姓带来

灾难的是战乱屠杀。

C.五、六句对仗工整,“通丹地”写严武从蜀地入朝,“隐白频”暗写诗人境

遇,从而引出下文。

D.本诗虽然是原诗的节选,但是层次清晰,结构相对完整,能够将写景、叙事、

抒情融为一体。

15.本诗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贯析。(6分)

答案:

1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对“杀”

理解有误,杀,此处是副词,表示程度深。愁杀,很忧愁的意思。

15.(1)赞扬严武的才干。诗歌三、四句写严武当初镇守巴蜀,保护了当地百

姓,他的入朝使成都百姓忧愁、思念。

(2)勉励严武努力。诗歌的最后两句,劝勉严武若担任辅弼要职,一定要克

尽职守,不能临危惜身。

(3)杜甫感叹自身命运,渴望报效朝廷。“江潭隐白频”,写诗人自己滞留

四川的惆怅,“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不想终老蜀地,定要北归,像严武都

样效忠朝廷。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情感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指出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即可。每点2分,共6分。答案意思相近即时,

如果学生答案未能结合文本,扣3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T4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

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从幽寂写起,渲染了极为静寂的环境,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

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邻犬夜行,以动衬静,侧面描绘诗人夜不能寐的情景。

C.“壮日自期”和“残年但欲”对比十分强烈,但表达的追求却是相同的。

D.尾联以豪放洒脱之语,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与明月清风为伴的洒脱豁达之

情。

14.细读全诗,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诗所写的三幅画面,并分析他们之间

的关联。(6分)

答案:

13.【答案】D【解析】尾联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有异

曲同工之妙,看似超脱,实则是激愤之词,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悲痛。

14.【答案】三幅画面:夜晚更声回荡在空寂的城中;室内老鼠窸窣出行,枯

叶因邻家的狗走在上面沙沙作响;明月高悬照耀广阔的松林和江水。(3分)彼此

关联:前两幅画面是个整体,由远及近,以声衬静;第三幅画面是想象之景,与前

面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3分)

【评分建议】三幅画面必须叙述分明,混为一谈者按1点给分;彼此关联侧重

于三个要点一一整体、远近结合、对比;第二问答画面的抒情内涵或抒情作用的不

得分,答前面画面为后面画面铺垫的得1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途中言事寄居远上人

方干①

举目时时似故园,乡心自动向谁言。

白云晓湿寒山寺,红叶夜飞明月村。

震泽风帆归橘岸,钱塘水府抵城根。

羡师②了达无牵束,竹径生苔掩竹门。

[注]①方干,唐朝诗人,屡应举不第,晚年曾四处干谒,此诗为他晚年时写给

弟子诗僧居远的诗。②师,即居远上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途中言事”交代了地点和事件,“寄居远上人”则表明诗歌的写作意

图。

B.“白云”与“红叶”相对,“寒山寺”与“明月村”共存,描绘了一幅清幽

雅致的图画。

C.颈联写途中所见的“风帆”与“钱塘水”动态之景,与颔联的静态描写相得

益彰。

D.全诗语言清丽脱俗,或融情于景,或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在途中的内心感

受。

16.作者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绪和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6

分)

答案:

15.C

16.答案①对故园的牵挂和漂泊的苦闷。首联写诗人总是不经意间想到故园,而

内心的感触却又无处诉说。

②对洒脱自然、不为世事所束缚的居远上人的艳羡。诗人羡慕居远的“无牵束

”,并虚写居远的隐居环境,表

达了对居远的艳羡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③羡慕归隐生活又无法归隐的无奈与

痛苦。诗人为实现自我的人

生抱负而四处干谒,而居远的远离尘世勾起他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使自己处于

是否归隐的两难境地。(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

给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满江红•送廖叔仁赴阙①

严羽

日近觎棱②,秋渐满、蓬莱双阙。正钱塘江上,潮头如雪。把酒送君天上去,

琼裾玉雨I鹤鸿列。丈夫儿、富贵等浮云,看名节。

天下事,吾能说;今老矣,空凝绝。对西风慷慨,唾壶歌缺③。不洒世间儿女

泪,难堪亲友中年别。问相思、他日镜中看,萧萧发。

[注]①本词是作者送友人廖叔仁去京城(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朝廷中

担任官职时所作。②艇棱(gU16ng):宫殿的屋角瓦脊。③唾壶歌缺:用东晋王敦

的典故。《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

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写得气势豪迈,风格雄壮,如描写宫殿巍峨,衬以钱塘怒潮,境界开阔。

B.上片以叙事为主,开篇点明节令,“秋渐满”又为全词奠定慷慨悲壮的基调。

C.下片开头一句,说自己虽然能论说天下的时事,但是已经年迈,壮志空绝。

D.本词用典自然妥帖,如“富贵等浮云”“唾壶歌缺”“不洒世间儿女泪”等。

15.词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请概括说明。(6分)

答案:

14.C(“壮志空绝”错,“天下事,吾能说”,是说自己也能谈论国家大事,

表明作者关心国家大事,有见识,有主张。“今老矣,空凝绝”,是说自己政治抱

负和才能不能施展,如今垂垂老去,留下的只是满怀愁绪了。凝绝,非常忧伤的意

思。从后文“唾壶歌缺”典故看,“壮志空绝”也不正确。)

15.①勉励廖叔仁为官,要轻富贵而重名节②慨叹自己关心国事,有政治抱负,

虽年老不变,但仕途失意;③抒发与廖叔仁分别的伤感。(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此诗为杜甫避乱蜀中时所作。传说月宫中,有个叫吴刚的仙人被罚砍桂花

树。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点题,将八月十五夜的满月比作“明镜”;“飞”写出了月亮升起的动态

感。

B.次句是诗人的想象:月宫中吴刚也思归情切,无心砍树,以致折断砍树的大刀。

C.颈联描写中秋夜色,运用侧面衬托手法,虽无曰字写月而处处可见月光的皎

洁。

D.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足见月色明亮。

15.诗歌的颔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D(“就在诗人眺望时,林中跳出一只白兔”不正确,诗中的“白兔”指的

是月宫中的玉兔。诗人说,此时仰望月中玉兔,简直能数得清它的毫毛。以此形容

月色明亮。)

15.含意:我身如飞蓬,辗转飘零在遥远的异地;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

如此高远。(3分)表达了诗人饱受战乱、漂泊无依的悲伤,以及远离朝廷、怀才不

遇的苦闷。(3分)

九、(百校联盟2020届高考复习全程精练•模拟卷)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

完成14〜15题。

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四首

陆游

其一

狐裘卧载锦驼车,酒醒冰髭结乱珠。

三尺马鞭装白玉,雪中画字草军书。

其三

十万魏就出羽林,横空杀气结层阴。

桑乾沙土初飞雪,未到幽州一丈深。

[注]魏新(pixi):古代传说中的猛兽名,常用以指勇猛的军士。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一写出雪中行军的威武豪情。马鞭当笔,雪地作纸,奋笔狂划草军书的场

景生动形象,使人如临其境。

B.其三描写大军出征的威武场面。边塞画面逼真,诗情威武雄壮,充满积极乐

观的情调,创造了雄奇豪迈的意境。

C.两首诗都以“雪”为背景,突显了行军、出征环境的恶劣,其三后两句更是

写出了雪伴随着出征队伍,又急又大。

D.这两首诗是诗人雪夜忽涌从戎之兴,于是提笔雪上狂书,铁马渡河,云梯攻

垒,势如破竹,使敌军士兵望风披靡。

15.这两首诗均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于环境的描写,分别运用了哪些

修辞手法?(6分)

答案:

14.D[解析]“于是提笔雪上狂书,铁马渡河,云梯攻垒.势如破竹.使敌军士兵

望风披摩”错。“雪中忽起从戎之兴”表明诗人此时并未从戎,“雪上狂草军书,铁

马渡河,云梯攻垒.势如破竹,使敌军士兵望风披靡”只是诗人的想象、回忆或渴

望。(3分)

15.思想感情:都抒发了诗人渴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2分)修辞手法:①其一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醒冰髭结乱珠”,诗人想象自己饮酒沉醉,一觉醒来,

只见胡须上结着一串申如珠的冰球.突出天冷;三尺马鞭上也裹满了白玉一般的雪,

突出雪大。(2分)②其三运用比喻、夺张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