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王士禛·江上》原文赏析_第1页
古诗《王士禛·江上》原文赏析_第2页
古诗《王士禛·江上》原文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古诗《王士禛·江上》原文赏析古诗《王士禛·江上》原文赏析

古诗《王士禛·江上》原文赏析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这首七绝作于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写深秋渡江所见景色。据王丹麓《今世说》记载:“阮亭(士禛号)为同考(当时充江南乡试考试官),至白门(指南京)。夜鼓柁行大江中,漏下将尽,始抵燕子矶。王兴发欲登,会天雨新霁,林木萧飒,江涛喷涌,与山谷相应答。从者顾视色动,王径持束炬以往,题数诗于石壁,从容屣步而还。翌日诗传白下,和者凡数十家。”对照这段有关此诗创作素材的记载,可以看出诗人的审美趣向对素材的取舍与提炼加工的影响。

首句“吴头楚尾”,习惯上指春秋时吴、楚两国邻接地区,大体上相当于今江西省北部之地,这里实际上是指长江下游的扬州、南京一带。这句点行程,以咏叹起。“路如何”三字,故作问语,以增摇曳之致,并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下面所展现的渺远境界。

次句正面描绘“江上”景色。“秋深”点时令,为全篇定下一个统一的色调。江面上,烟雨迷蒙,笼罩着逐渐向远处伸展的渺渺白波。这句的色调是一片灰暗迷蒙。不但“烟雨”、“暗”、“白波”等词语,甚至连“秋深”的“深”字也似乎染上了一种灰蒙蒙的色调。“暗”字还透出了一种动态,让人感到江面上似乎越来越幽暗。整个境界在烟雨朦胧、白波淼淼中透出了深秋的黯淡凄寒和江上的渺远情调,诗人目接此境时情怀的黯然和神远亦隐约可见。

第三句叙事,点出傍晚渡江。薄暮潮涨,正是趁潮溯江而上的时候。“寒潮”实即上句“白波”,用“寒”字渲染,不但回应“秋深”,且传出一种凄寒萧瑟的感受。

末句转写渡江后所见所闻“秋深”景象。“满林黄叶”与“雁声多”,一诉之视觉,一诉之听觉,正见目之所接,耳之所闻,无非萧瑟凄寒的秋色秋声。“黄叶”与“寒潮”、“烟雨”、“白波”,颜色虽然有别,又都统一于共同的萧瑟凄寒色调。经此句重笔渲染,一幅完整的江上秋色图遂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整首诗通过反复描绘渲染,表现出一种秋深时节江上烟雨朦胧的渺远景界,和凄寒萧瑟的景象。诗人对这种景象,既感到有些凄黯,又感到悠然神远。或者说,它所要表现的正是诗人对这种凄黯而渺远的境界的神往,只不过表现得极为含蓄而已。整首诗恰似一幅淡远的南宗水墨画,情与景和景物之间,都呈现出高度的和谐。而首句抒情,第三句叙事,二、四两句写景,又使全诗浓密疏淡相同,显得比较空灵清疏。

从前面所引的记载看,诗人此行所见所闻,本有壮阔飞动,令人心动的景象,但经过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与眼光的过滤,“江涛喷涌,与山谷相应答”之壮景已排除出此诗之外,只剩下了“林木萧飒”之景,而且连时间也集中在傍晚的朦胧黯淡中了。从这里正可窥见诗人的审美好尚对生活素材的选择与加工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