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9PAGE《动能的改变》教学设计《动能的改变》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教学设计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依据,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关系,强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力图在教学中营造活跃、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创设更多的机会,也为教学活动中的“生成”搭建舞台。其设计特色有二,其一,密切联系实际,从简单事例到理论分析循序渐进的研究;其二,教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自然自主探探究,师生互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动能的改变》,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教材编排上看,它位于功和能之后,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前。不仅是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功能关系等知识的巩固运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材内容上看,在上一章讲述功和能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探究功和动能之间的关系。此处我添加演示、探究实验是为帮助学生建立对动能的感性认识而设计的,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逐渐深化的教学程序。然后以恒力作用下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推导出动能表达式,最后学习动能定理的内容、物理意义及其运用。并且它将运动、力、功以及能量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物理力学问题,即从功和能相互关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决力学问题。三、学生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而通过前一章功以及功和能的学习,又为学生学习动能、动能定理打下了理论基础。虽然初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动能的初步知识,对动能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这与学生缺乏必要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对探究新知识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学习到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时期,需要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对动能的理性认识以及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动能定理的作用和地位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四、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2)理解动能的概念,掌握动能的表达式.(3)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探索研究和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4)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实验探究动能的表达式及重力做功与动能的改变0.(2)带领学生推导动能定理的表达式。
(3)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动能表达式、动能的变化的探究及动能定理的推导,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通过对动能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对过程分析能力,以及建立“物理模型”和“物理情景”的能力
五、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动能,知道动能的表达式,会用动能的表达式进行计算。2.通过实验,能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动能的表达式和恒力做功与动能变化的关系。3.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会用动能定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六、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动能定理及其应用动能的定量化是学生思维突破的障碍,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定量探究得出动能的表达式,再以探究动能的变化为铺垫,通过理论学生可以轻松地推导出动能定理的内容。最后用典型例题使学生学会如何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难点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对动能定理深刻的理解比较困难,尤其是动能定理中总功的分析与计算在初学时比较困难,通过例题逐步提高学生解决该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动能定理,进一步加深对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让学生对功能关系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最后设置情景例题加强学生对动能定理的应用能力。七、教学方法分析: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运用探究性互助学习教学模式和新课改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教师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与学生一起学习本节内容。因为有前一章的基础,本节可以引导学生去推理动能的表达式,让学生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教学的开始要求不能太高,(尤其对于我校学生)要循序渐进,从生活中众多实例出发,通过分析、感受真正体验动能的内涵。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一起推导、讨论、实际检验等环节,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八、学习方法分析: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接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和特定的学习方法。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本节课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1.通过情景实例引导学生用自己已具备的知识去自主的探究、推理、讨论总结、归纳出新的知识和规律。当然教师的合理有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是很自然、很合乎情理的,最终新的物理规律也就水到渠成的得到了。这样学生才能感觉到学习起来比较舒服,也就有了成就感和自信心。2.问题的涉入要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循序渐进,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有缓冲的机会。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让学生有一步一步向前探索的欲望和兴趣。这也符合人们认知的规律。3.新知识的获取之时正是需要巩固的时候,要准备好典型的例题让刚掌握这一本领的学生一试身手,让他们学会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并从中总结出处理问题方法。最后做以总结归纳。九、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一节动能的改变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2公式:Ek=(其中速度v为即时速率)3单位:J4矢量性:标量(求和时遵循代数加减)二、动能定理1内容: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总=Ek2-Ek1=ΔEk3对动能定理的理解:a、总功的理解b、定理标量性的理解c、定理中“变化”的理解d、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e、是一种求功的方法f、适用范围三、解题步骤1)、确定研究对象及运动过程2)、分析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明确每个力是否做功,是做正功还是负功3)、明确初状态和末状态的动能,写出始末状态动能的表达式4)、根据动能定理列方程求解(可分段、亦可对整个运动过程)十、教学反思: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动能概念及表达式接受较快,但在动能定理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障碍,深究其原因,应该是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还有就是在功能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阐述清楚功能的关系,学生能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事实,但无法在功和动能的变化量之间建立联系点。从这一点上看来,教师在功能关系的教学中必须要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理解功能之间的关系。一节课不可能对动能定理的应用讲解的非常全面、深刻,但一定要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正确含义,因为动能定理实质上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掌握好动能定理,以后才能顺利地深入研究功能关系、机械能守恒定律及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如果一开始就概念不清,很可能影响以后知识的学习。学情分析学生经历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探究过程,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已经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而通过前一章功以及功和能的学习,又为学生学习动能、动能定理打下了理论基础。虽然初中学生已经接触了有关动能的初步知识,对动能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这与学生缺乏必要的物理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对探究新知识有较强的探究欲望。高一学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学习到高中物理学习的过渡时期,需要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单因素的简单逻辑思维到多因素的复杂逻辑思维的过渡。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对动能的理性认识以及帮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动能定理的作用和地位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教学效果分析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动能概念及定义式接受较快,但在动能定理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障碍,深究其原因,应该是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还有就是在功能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阐述清楚功能的关系,学生能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事实,但无法在功和动能的变化量之间建立联系点。从这一点上看来,教师在功能关系的教学中必须要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理解功能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动能定理的实验探究过程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也是一个能够体现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阶段,学生如果能溶人在教师设置的情景气氛中,则对探究推理的结论能够有充分的理解;反之,若教师设置的情节过于简单,语调过于平淡,学生未能溶入课堂气氛中,则会出现虽然人声鼎沸,但无思考的结局,而其带来的后果则是学生知道有动能定理的形式,却无法参透定理的本质。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不愿看到的极为尴尬的结果。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对学生注意阐明推理的条件、做功的过程、动能的变化等其中的因果逻辑,明确功能的关系。《动能的改变》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二册》第二章第一节《动能的改变》,教学对象为高一学生。从教材编排上看,它位于功和能之后,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前。不仅是对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以及功能关系等知识的巩固运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机械能守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教材内容上看,在上一章讲述功和能的基础之上,通过实验探究功和动能之间的关系。此处我添加演示、探究实验是为帮助学生建立对动能的感性认识而设计的,体现了从感性到理性,从定性到定量的逐渐深化的教学程序。然后以恒力作用下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过程推导出动能表达式,最后学习动能定理的内容、物理意义及其运用。并且它将运动、力、功以及能量结合在一起,要求学生从一个新的角度思考物理力学问题,即从功和能相互关系的角度定量分析解决力学问题。课堂评测练习1.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在改变,动能也在改变 B.速度改变,动能不变C.速度不变,动能改变 D.动能、速度都不变2.一质量为1.0kg的滑块,以4m/s的初速度在光滑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一向右水平力作用于滑块,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m/s,则在这段时间内水平力所做的功为( )A.0 B.8J C.16J D.32J3.两物体质量之比为1:3,它们距离地面高度之比也为1:3,让它们自由下落,它们落地时的动能之比为()A.1:3 B.3:1 C.1:9 D.9:14.(双选)质量为m的物体从地面上方H高处无初速释放,落在地面后出现一个深度为h的坑,如图所示,在此过程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B.重力对物体做功为mg(H+h)C.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不为零D.地面对物体的平均阻力为mg(H+h)/h5.木块受水平力F作用在水平面上由静止开始运动,前进距离s后撤去F,木块又沿原方向前进距离3m停止,则摩擦力f=________.木块最大动能为________.6.有一质量为0.2kg的物块,从长为4m,倾角为30°光滑斜面顶端处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斜面底端和水平面的接触处为很短的圆弧形,如图所示.物块和水平面间的滑动摩擦因数为0.2求:(1)物块在水平面能滑行的距离;(2)物块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g取10m/s2)课后反思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学习活动。没有让学生机械的记忆,而且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学生的思考、动手、观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获取知识,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学习,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发挥。在整体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动能概念及表达式接受较快,但在动能定理的理解上存在较大的障碍,深究其原因,应该是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还有就是在功能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没有阐述清楚功能的关系,学生能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事实,但无法在功和动能的变化量之间建立联系点。从这一点上看来,教师在功能关系的教学中必须要花大力气去引导学生理解功能之间的关系。一节课不可能对动能定理的应用讲解的非常全面、深刻,但一定要强调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正确含义,因为动能定理实质上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一种表达形式,掌握好动能定理,以后才能顺利地深入研究功能关系、机械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福州旧机动车买卖合同样本7篇
- 婚房短期租赁违约赔偿协议
- 酒店厨房的采购合同例文汇编欣赏6篇
- Unit2 Ways to go to school(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英语六年级上册
- 4艾乐国际幼儿园园长聘用合同5篇
- 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信息化实训云平台采购合同5篇
- 武威高铁u型渠施工方案
- 保管员劳动合同8篇
- 14文言文二则《学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第五章 第一节 质量2024-2025学年新教材八年级上册物理新教学设计(沪科版2024)
- 特殊教育学校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 【公开课】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知识点
- 2024年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2年广东省10月自考艺术概论00504试题及答案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朱超-答辩通用PPT模板
- 隧道二衬承包合同参考
- 商业动线设计(修改版)
- 空气能热泵系统
- 日产块冰400吨冰库项目建议书写作模板
- 建筑行业钢桁架等制作工艺流程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