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_第1页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_第2页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_第3页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_第4页
教育学原理 期末复习章节重点整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教学及其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人类社会中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都展现了教育活动的丰富性、复杂性:个体层次:教育学主要研究现实的个人的教育活动,发生在社会个人之间,对人的生长发展起着积极或消极作用的社会活动。(最具体,最基本的研究对象)群体层次:研究人么集体的教授和学习行为,分析背后的组织方式和权力结构等。国家民族层次:主要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事业发展等,分析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终极层次:最终意义在于促进人的不断发展。二、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1、前学科时期:教育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论还主要散见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著述中,专门的教育理论知识尚未单独建立。2、前科学时期: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产生,但理性思辩和逻辑演绎仍是其阐述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式,科学研究方法还未被广泛运用。3、科学化时期:从科学的教育学产生至今,教育学从理论、方法到研究活动都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科学性。追求概念的严谨性、方法论的清晰性、结论的额可验证性成为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是如何形成的?1、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教育理论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传播而传播,20世纪初传入我国。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和解放区的教育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与中国教育结合的实践。3、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吸收世界先进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针对中国教育实际提出了一些独特的理论。【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一、教育的起源有哪些说法?典型观点主要有三种: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其中,劳动起源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对教育起源的正确解释。1、生物起源论:人类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起源于动物界各种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强调了人的生物属性和动物本能,但抹杀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忽略了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这一特性,因此是不科学的。2、心理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教师、教材的史实推断而来)。代表人物——孟禄(美)。夸大了模仿在教育中的作用,忽略人的意识的作用,否定了人的社会性,将人类有意识的提升人格的活动等同于动物的无意识模仿,是错误的。3、劳动起源论(批判前两者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中人的生产需要和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直接理论依据、方法论基础:恩格斯《劳动在从人到猿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正确主张。主要观点:(1)人类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或以生产劳动保证自身生存的社会需要;(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3)教育产生于劳动以人类语言的发展为条件;(4)教育的职能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生产生活经验;(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和阶级性的统一。4、人生发展说、前身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交往起源说……二、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解决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要阐明教育自身的根本特性,使教育能与其他事务区别开来。学术界关于“教育本质”的争论有以下五种观点:(1)上层建筑说(2)生产力说(3)双重属性说(4)多质说(5)特殊范畴说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根据一定社会需要而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三、从不同角度来看,教育的主要形态有哪些?1、规范程度——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正规:在学校产生之后开始出现的,由国家教育部门认定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以培养入学者身心教育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非正规: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变化发展的学习需求而开展的在正规教育之外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但未充分制度化,如:扫盲、文化技术培养、政治学习、业务训训练、岗位培训、专题讲座等。2、时空存在形态——实体教育与虚拟教育。3、存在范围——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四、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1、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理想走向实践。(马克思主义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全面发展进行科学论述之后)2、教育与生产力相结合日趋密切。3、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4、教育实施的法制化和民主化(通过制定法律来推进义务教育;教育机会均等)。5、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6、日益显示出开放性和整体性。*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化、信息化、现代化、国际化、终身化。【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经济、文化和教育如何相互影响?1、经济与教育: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1)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影响教育目的;(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方式决定了劳动力的规格,进而决定了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规格,尤其是人的知识、技能和态度)(3)……影响课程设置及内容选择;(4)……影响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同时,教育也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水平:(1)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劳动力水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2)推动科技发展;(3)提高劳动者素质。2、文化与教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2)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e.g:中国儒家——伦理;希腊哲学——真理)(3)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具有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文化传承;(2)文化选择;(3)文化交流;(4)文化创新。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教育扮演什么角色?(1)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科教兴国是一项重要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教育要求?1、顺序性——教育必须做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逐步完善。2、阶段性——以身心发展的成熟为基础,根据每个阶段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制定不同的教育目标,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符合该阶段年龄特征的教育。3、差异性——教育要做到适合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4、不平衡性——教育应该注意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及时而教。5、互补性——鼓舞学生的士气,激发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个体因素:(1)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大脑是影响个体先天素质的重要因素);(2)成熟……(个体生理、心理机能的成长);(3)后天获得性因素……(4)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最高层次因素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动物都是本能)。2、外部环境因素:*按性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按范围:大环境小环境(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2)环境对人的影响有自发的和自觉的,有积极地和消极的;(3)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3、实践活动:(1)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2)实践活动是使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的力量;(3)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三、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发展?个体社会化:1、形成社会价值观(+掌握社会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2、完善自我观念(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相互关系的认识);3、掌握社会技能(生存技能、职业技能);4、塑造社会角色。个体个性化:1、唤醒人的生命自觉(自主性、能动性)2、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独特性;3、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四、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条件是什么?教育促进个体的发展,就是要实现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的统一。1、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为出发点,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根本职能):(1)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2)坚持全面发展,能力为重。坚持把人作为完整的人来培养;(3)面向全体,关心每个学生的发展,赋予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机会;(4)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办人民满意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2、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和发展的主体:(1)确立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2)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3)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3、坚持教育创新:观念+模式+制度。【第四章: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内涵?1、广义:所有团体和个人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期待,即使受教育者成为什么样的人,身心发生怎样的变化。2、狭义:国家对本国教育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3、内容上:一是培养为什么社会服务的人,明确教育培养人才的社会立场;二是培养什么素质的人,明确受教育者在哪些方面得到发展,发展的水平要求如何。4、教育方针:由国家制定,具有权威性,它规定了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策略等。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1、培养目标与教学目的——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化,是对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2、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3、教学目标与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必须进一步具体化为教学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一般与特殊*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抽象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具体的。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什么?1、基本含义:马克思从大工业生产的要求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适应大工业的劳动变换、职能更替、工人全面流动所要求的人的劳动能力或才能的全面发展。2、从分工考察人的全面发展来看:分工只与人的劳动能力有关,即体力与智力有关。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3、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既要考察其物质生产关系中的存在状态,还要考察其社会交往关系中的存在状态。前者与劳动能力(体力、智力)有关,后者与道德、社会性有关。所以,完整人的全面发展是劳动能力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和谐的发展。4、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而是全面的自由的发展,因此也是个性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作为理想的全面发展是全面、自由而个性的发展。四、结合中国实际谈谈,为什么要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教育理论,是带有标志性的教育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与中国现阶段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素质教育是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深入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把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当前形态。创新人才培养: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再是传统的物力因素,而是新的人力因素,包括知识、技术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指出,创新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发展。【第五章: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一、德育的主要内容?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2、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3、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4、理想信念教育;5、道德教育;6、民主法治教育;7、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二、智育的主要内容?1、语言和文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包括语文、外语等课程。2、人文与社会:训练社会探究的方法与技能,培养观察与理性思维的能力,包括地里、历史、政治、哲学等课程。3、数学:培养学生逻辑演算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等。4、科学:传授有关自然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等,包括物理、化学、天文等。三、体育的主要内容?1、运动参与;2、运动技能;3、身体健康;4、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心、意志品质等);5、社会适应(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方法)。四、美育的主要内容?1、艺术美(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形象性体现,每一种具体的艺术都包含着特定的思想和情感,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内容);2、社会美(社会美是社会实践过程和成果的直接体现);3、科学美(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成果,其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4、自然美。五、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1、生产劳动与技术;2、家政与家务劳动;3、公益性劳动(是无偿为社会及社区的公共事务提供服务的义务劳动)。六、“五育”间的关系?五育彼此之间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每一育都包含着认知、品行、审美和健体的要求。五育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彼此互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第六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哪些方面?1、学校层级与类别制度(从层级上看,往往分为初等教育学校、中等教育学校、高等教育学校。从类别上看,往往可分为普通学校、职业学校、成人学校);2、学校办学制度(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兴办进行管理和规范的一套制度体系。它规定着一国学校的兴办具有怎样的办学主体,也规定着兴办学校的条件与程序)。3、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4、学校管理制度(多样性、系统性)。二、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什么?P2101、学校层级与类别制度(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2、学校办学制度(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办学的制度);3、学校入学与修业年限制度(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制度);4、学校管理制度。(就外部管理看,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学校实行地方政府管理、以县为主的制度;高等学校实行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管理制度。就内部管理看,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民办学校设立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的决策机构,由他们聘任校长管理学校)三、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方向?1、深化不同层级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1)深化学前教育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化,创新学前教育普惠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科学保教,加强幼儿园质量监管;(2)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制度改革:完善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体制机制,改进管理模式,完善入学制度,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3)深化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制度: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的多样化发展,实现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养;(4)深化高等学校制度改革:健全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制定高等学校分类设置标准和分类管理办法,促进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差异化发展,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1)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的新型关系——明确政府对学校的管理权限与职责,明确学校的办学权利和责任,政府放管结合,切实落实扩大学校办学自主,鼓励社会参与办学;(2)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3)完善中小学学校管理制度。【第七章:课程】一、什么是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课程主体划分)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课程类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从不同知识领域选取一定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将所选知识组织为学科。其主体是学科知识,现在中小学的数学、语文、历史、科学等都属于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强调知识本身的价值,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生活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其主体是儿童经验,基本内容是儿童的兴趣、动机、经验。二、什么是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组织形式分)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形式,从分门别类的学科中选取一定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性将所选知识组织为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一门学科逻辑体系的完整性。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课程组织形式,试图用两种及以上的方法,探究或解决同一项目主题或问题。强调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弱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三、什么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设,在同一学校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选修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兴趣、爱好和人生发展规划而开设的,允许学生在一定条件下自由选择的课程。四、什么是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哟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官方课程。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态度等。五、课程目标的取向和环节?基本取向:1、行为目标取向: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发生的变化,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2、生成性目标取向:教育情境中随教育的展开而生成,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情境的交互。3、表现型目标取向:指学生在教育情境中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环节:1、确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2、确定课程目标和基本来源;3、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4、确定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陈述方式)。六、课程评价有哪些类型?1、按作用性质分——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2、按与预期目标的关系分——目标本位评价&目标游离评价;3、按评价人员的身份分——内部人员(课程设计/使用者)评价&外部人员评价;4、按评价方法分——量化评价&质性评价。七、综合世界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新课改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当今世界课程改革趋势:1、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2、在课程内容上,既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又把学习者的个人知识作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3、提倡多样化的课程结构;4、重视课程实施研究,重视教师进修;5、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的专家咨询机构。

【第八章:教学】一、如何理解教学过程中不同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过程中的要素有三个:1、教师:知识的传授者、学习的引导者、教学的组织者、教育的研究者……2、学生:学习的主体。广义——泛指社会上和在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的一切人;狭义—切在大中小学及幼儿园中接受教育的人。3、教学内容:是经过改造加工后适合学生学习的人类文明的精华,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课程的研究和开发者。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一种媒介、桥梁。二、现当代国内代表性的教学理论有哪些?三、教学实施的主要环节和任务?1、备课:(1)备课程标准与备教材——要求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全书的知识体系,把握各章节的重点、难点、疑点,充分理解教科书中的知识性、思想性和文化性(备目标、备内容、备意义、备教材);(2)备学生与备教师——要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习惯等+正确分析并预测学生学习只是知识会遇到哪些困难或问题;教师本人要具有强烈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3)备教法与备学法——教师备课时必须关注教学内容的组织、课的类型的确定、每节课的活动安排、教学活动的开战、课堂作业的布置、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等。2、上课——基本要求有以下四点:(1)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明确教学目标;(2)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教科书只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媒介,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转化和创造构思,熟练运用、活用教科书;(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4)注意教学过程的生成性。看学生是否获得了发展,获得了怎样的发展,通过什么内容和方式获得的发展……3、布置和批改作业:(1)要注意作业的内容和份量,并对作业进行必要的指导,明确作业的目的、内容、完成时间、步骤等;(2)要认真、及时批改并讲评作业,对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对个别问题单独辅导。4、课外辅导——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辅导内容和措施,处理好上课和课外辅导的关系,注意与学生家长配合。5、学业成绩评定——严格按照课标的要求,不出偏题、怪题;既要关注基础知识,也要关注基本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容;注意考试的时间和次数;公正、客观地评定;考后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学生试卷,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分析找出对策。四、我国教学改革的趋势?1、教学目标指向从“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走向“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核心素养”;2、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走向“多样化”(小班化教学、课堂座位排列多变、差异教学/分层教学/走班教学……);3、教学评价走向“关注目标”与“关注价值”并重。【第九章:教师与学生】一、现代教师角色该如何重新定位?1、学生发展的引导者;2、知识体系的组织者;3、共生关系的对话者;4、教育教学的研究者;5、不断发展的学生者。二、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和构建策略?特征: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融洽;3、合作共享,共同成长。构建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实现全面、个性、自主的发展);2、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3、热爱、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前提,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动力);4、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三、分析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存问题和现实途径?

四、班集体发展和个人发展存在的关系?五、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