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01人物生平思想理论为政举措轶事典故目录03020405人物评价人物争议个人生活后世纪念目录070608基本信息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俄语:Иосиф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Сталин,英语:JosephVissarionovichStalin,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注:斯大林执政时官方称其生日为1879年12月21日,但史学界考证为1878年12月18日),格鲁吉亚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1924年—1953年),苏联大元帅,对二十世纪苏联和世界影响深远。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入东正教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活动。1898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曾协助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担任工农国防委员会委员。1922年4月,在联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成为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1953年3月5日因脑溢血病逝于莫斯科,享年74岁。著有《斯大林全集》。斯大林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使苏联成为重工业和军事大国,但同时也导致了乌克兰大饥荒和哈萨克大饥荒。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取得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他还树立个人崇拜,纵容李森科主义,发动“大清洗”运动。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斯大林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斯托雷平。人物生平早年生活参加革命取得权力国内建设二战领袖晚年逝世010302040506人物生平早年生活16岁的斯大林,1894年斯大林官方称其于俄历1879年12月9日(公历为1879年12月21日)出生在格鲁吉亚(Грузия)古老的城镇哥里,后来苏联历史学博士斯比宁更正了斯大林正式传记中的诞生日期,根据当地教堂出生登记册,斯大林生于俄历1878年12月6日,即公历1878年12月18日,材料来源是第比里斯省戈里大教堂1878年的出生登记簿第一部分第33页,上面写道:12月6日,戈里居民、农民维萨里昂·伊万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和他的合法妻子叶卡捷琳娜·格勃里耶诺夫娜生了一个儿子——约瑟夫。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母亲1937年7月去世,她是农奴的女儿。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原姓朱加什维利,斯大林这个姓氏是成年后他自己改的,意思是钢铁。他出身寒微,在公开场合,斯大林只提过父亲一次。他说,作为一个鞋匠,父亲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者,因为他仍有小资产阶级思想。10岁那年,他差点被父亲送到制鞋厂学手艺而不是继续在神学院上学。鞋匠对孩子的母亲咆哮:“你想让我的儿子当神父?休想!我是个鞋匠,我儿子将来也是个鞋匠!”又过了一年,鞋匠在一次酒后争执中被人用刀子捅死了。母亲叶卡捷琳娜曾经搬进克里姆林宫住过一段时间,很快又回到老家格鲁吉亚,住回那幢老房子,睡那张很窄的铁床。孙儿孙女很少跟她来往。她去世前,斯大林去探望,她对儿子说:“真遗憾,你没当上一个东正教神父!”年轻时的斯大林16岁时,斯大林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他成绩优秀并获得了奖学金。参加革命圣彼得堡沙皇秘密警察关于斯大林的档案来到巴库后,他积极从事阿塞拜疆和波斯地区的革命活动,1902年4月至1913年3月间,他因参加革命活动被逮捕7次、流放6次,从流放地逃出5次。斯大林23岁入狱时的档案中记着:他身高大约1米62,左脚第二三个趾头联趾。7岁那年得过天花,强健的体格帮他熬过那场大病,但脸上留下很深的麻子。上学时,他又得了败血症,左臂感染。病愈后,左臂略短,肌肉有些萎缩。托洛茨基(Троцкий)说,后来斯大林左手总戴一只厚手套,即使在政治局会议上也是如此。1912年1月,在党的第6次代表会议上缺席当选为党中央委员,并受党的委托,领导党中央俄罗斯局的工作。
1912年,来到圣彼得堡的斯大林在列宁的指示下创办了《真理报》。1913年3月,他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首次使用了“斯大林”(意思为“钢铁”)这一笔名。随后不久他最后一次被捕。1916年,沙俄政府将他强征入伍参加一战,却被医生检查出左臂有伤,于是他免于参与动员,被流放到阿钦斯克。斯大林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февральскаяреволюция)爆发,罗曼诺夫王朝灭亡,斯大林被释放。他于3月25日重返圣彼得堡,与加米涅夫、莫洛托夫等人继续从事布尔什维克《真理报》的编辑工作。他们曾一度对亚历山大·克伦斯基的俄国临时政府持支持态度,而在4月召开的党内会议中,列宁主张推翻临时政府,斯大林等人于是转变了立场支持列宁。会议上他被选为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成员。同年发生七月流血事件,列宁由于试图发动革命而被临时政府所通缉,斯大林协助他逃往芬兰,为了避免扩大流血冲突,斯大林下令让被围困的布尔什维克党员投降。在8月召开的党的六大上作中央委员会的政治工作报告和关于政治形势的报告。取得权力1922年4月,在党的第11次代表大会新选出的中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联共(布)中央总书记。
在1922年12月第一次全苏苏维埃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作了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ссср)的报告。他提出了“在一个国家首先建立社会主义”的主张。1922年12月中旬,列宁再次中风,俄共中央全会责成斯大林负责监督执行医生为列宁规定的制度。22日深夜,列宁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右臂右腿瘫痪,但头脑清楚,思维清晰,口授了一批给党的应届代表大会的信。信是专门谈他的战友或接班人的,一共谈及3组人,即斯大林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布哈林和皮达可夫,既谈到他们的优点,也指出他们的缺点。关于斯大林,信中说:“斯大林同志当了总书记,掌握了无限权力,他能不能永远十分谨慎地使用这一权力,我没有把握。”信中写道:“斯大林太粗暴,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人相互交往中是完全可以容忍的,但是在总书记的职位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建议同志们仔细想一个办法把斯大林从这个职位上调开,任命另一个人担任这个位置,这个人在所有其他方面只要有一点强过斯大林同志,这就是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同志,而较少任性等等。
”这以后的几天,列宁继续口授信件,议论了改革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工农检查院,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民族问题等等
。列宁、斯大林在1922年的合影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写下《论列宁》和《十月的教训》,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促使两人与斯大林联手形成共同对抗托洛茨基的局面。国内建设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召开,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输入机器和设备的国家变成生产机器和设备的国家,重点发展重工业。1928年起进行计划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前两个五年计划期间,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农业集体化(коллективизациясельскогохозяйства)方针。要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
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但存在着严重问题和错误,违背了农民自愿加入的意愿,为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损害,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不相适应,从而破坏了农业生产力,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使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
。1936年,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新宪法。规定苏联是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特征是以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商品和市场。它在政治方面的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忽视民主和法制。斯大林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二战领袖1941年兼任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自1946年起改称部长会议主席)。
1941年6月,斯大林任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同年8月任苏联武装力量最高总司令。苏联通过扩大自己的版图,建立起一条“东方战线”。
1941年6月22日早上4时45分,希特勒突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伙同匈牙利、罗马尼亚、芬兰等国军队,发动了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在此之前,斯大林已经收到了来自一些苏联间谍和苏军将领的警告,但他认为纳粹德国不会冒着两线作战的危险,在彻底击败英国之前就进攻苏联,因此没有对同纳粹德国展开本土战争做充分的准备。在确认德军的入侵后,斯大林担任了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和苏联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并于同年7月3日发表演说,号召苏联人民不仅要消除本国面临的危险,还要帮助解放在德国法西斯奴役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在德军的突然打击之下,同时因为大清洗带来的负面影响,苏军措手不及,损失惨重。1941年8月,由于斯大林拒绝采纳朱可夫的建议,下令红军死守基辅,结果导致苏联西南方面军在基辅战役中被德军围歼,纳粹德军宣布歼灭苏军66万人,希特勒宣称这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斯大林和朱可夫1941年11月初,德国中央集团军逼近莫斯科城下,斯大林坚决留在城里组织反击。11月7日,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阅兵式,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中斯大林说道:“红军和红海军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同志们!全世界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匪军的力量。处在德国侵略者压迫下被奴役的欧洲各国人民都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他们的解放者。伟大的解放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你们进行的战争是解放战争,正义战争。晚年逝世斯大林(14张)1952年10月苏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将中央政治局改组为苏共中央主席团时,他当选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书记
。1953年3月5日,苏联中央委员会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逝世。斯大林1953年逝世后,其遗体经防腐处理身穿大元帅军服躺在水晶棺里,与列宁水晶棺并排安放在莫斯科红场的列宁墓中,供人民瞻仰。1961年,斯大林的遗体被移出水晶棺,其衣服上的金纽扣被换成黄铜,随后其遗体被埋在克里姆林宫红墙下。1961年苏共22大通过决议:“鉴于斯大林严重违背了列宁的遗嘱,滥用权力,对忠诚正直的苏联公民进行广泛镇压,再将斯大林的遗体保留在列宁墓里是不合适的”。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作了秘密报告,揭开了斯大林在1930年代搞肃反扩大化、搞个人崇拜以及卫国战争初期因缺乏警惕造成巨大损失的内幕。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面对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在苏联引起的政治波动,对斯大林的形象进行了一定的修复,允许斯大林的故乡格鲁吉亚修建他的塑像,1969年给斯大林墓上安放了半身像。但是,勃列日涅夫反对批评和撤销1956年的苏共会议和1961年的苏共22大会议上对斯大林问题所做出的一切书面决定,拒绝将伏尔加格勒恢复名字为斯大林格勒,拒绝在除了格鲁吉亚和莫斯科以外的城市再以官方资金兴建斯大林雕像。为政举措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政举措政治斯大林时代宣传照:斯大林、列宁、加里宁十月革命后,俄国境内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或自治共和国。国内战争期间,为抗击共同的敌人,俄罗斯联邦同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建立了军事政治同盟。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和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开始,为了统一进行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各苏维埃共和国的提出了联合问题。
1922年8月,联共(布)中央成立了由斯大林主持的专门委员会,提出各苏维埃共和国以自治共和国身份加入俄罗斯联邦的方案。格鲁吉亚领导人反对这一方案,遭到粗暴的对待。病中的列宁得知这件事后,立即写信给中央政治局,严厉批评“自治化”方案和斯大林的大国沙文主义错误。1923年1月4日,列宁建议免去斯大林的总书记职务。斯大林根据列宁的建议提出辞职,而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不同意,他们认为列宁的建议是不合适的,并一致选举斯大林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被斯大林下令“修饰”的历史照片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大清洗运动。30年代初,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1935年1月审讯了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16名前反对派分子,罪名是他们在托洛茨基指使下,组织了“列宁格勒总部”、“莫斯科总部”等地下反革命组织,阴谋暗杀斯大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基洛夫被害就是他们策划的。被告1936年8月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此后,清洗镇压的规模迅速扩大,全国掀起了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运动。经济主词条: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8年至1932年推行,其主要目标是发展农业集体化。斯大林认识到工业的进步必须由农业基础的发展上加以支持。故此,斯大林将全国的农业发展纳入计划之中,通过小农庄的合并成大型集体农庄(俄语колхоз)以推动现代化耕作方法,包括机械化生产及采用化肥;以及达至规模经济,共同享有土地、农产品及生产设备。集体农场的生产目标由国家根据全国或地区需要加以规定。由1929年开始,集体农场的数目有个,至翌年则增加至8万多个,此后自1931年开始,国营集体农庄数一直维持至20万个以上。但农业集体化却深受农民,特别是富农(кулак)的反对,农民不愿将土地及农产品交予政府,以及不愿在政府的控制计划下进行生产。于是大批农民宰屠家畜、烧毁农作物,以免被政府充公,引致农产产量的急剧下降。
苏联宣传画:工厂的烟雾是苏维埃祖国的呼吸第二个五年计划在1933年至1937年推行,其主要目标则由农业转为发展重工业,斯大林为煤、铁、钢等工业生产定下高额生产目标,及下令兴建发电站、矿井及油田,又改进运输设施。结果在短短数年间工业产量有大幅度提升,以钢产量为例,1938年的钢产量比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增加近三倍、比1920年的最低潮高出百多倍,仅次于美国,比英国和法国的产量总和高;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而乌拉尔及西伯利亚地带则建设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推动城市化的发展。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则集中发展军事工业。军事主词条:东方战线、卡廷惨案苏联同日本签署苏日中立条约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则开始加紧建立东方战线,9月17日,苏军进入波兰,占领寇松线以东的全部波兰领土,俘虏约25万名波兰军队官兵,1940年在卡廷森林等地秘密处决战俘共计人,史称卡廷惨案(KatynMassacre)。波兰败亡后,苏联为了进一步改善波罗的海侧翼和西北边境的战略态势,保障列宁格勒和摩尔曼斯克的安全,相继同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签订互助条约,得以在三国的要地驻军。1939年10月,苏联以保障其西北边境特别是列宁格勒的安全为由,要求芬兰政府将靠近列宁格勒的边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将汉科港租给苏联30年作海军基地。苏联则允诺以雷波拉地区2倍多的土地作为交换划给芬兰。芬兰政府拒绝了苏联的建议。此间双方边境冲突不断。1939年11月30日晨,苏联军队进攻芬兰,但进展不顺利。1940年2月,苏军集中优势兵力突破芬兰坚固的曼纳林姆防线。并从维堡背后实施迂回包围,芬兰战败求和。1940年3月12日,芬兰被迫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苏芬和约》。依约,原属芬兰的整个卡累利阿地峡、芬兰湾中的若干岛屿以及北方的萨拉、库萨摩和雷巴契半岛的一部分划归苏联,汉科港以30年为期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1940年间,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又强逼罗马尼亚割让比萨拉比亚地区和北布科维纳地区。外交主词条:集体安全政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日中立条约斯大林会见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斯大林在30年代主导苏联外交。他先逐步改善与英法等国家的关系,1933年又同美国正式建交。1934年苏联被接纳加入国际联盟并担任常任理事国,使苏联走出了建国初期孤立的处境。1933年,苏联根据和平不可分割和进行集体抗击侵略的原则提出集体安全政策,1939年苏联外长马克西姆·李维诺夫倡议进行英、法、苏三国关于缔结军事互助协定的莫斯科谈判。但英、法执行绥靖政策,拒绝与苏联合作共同遏制法西斯的侵略和扩张。斯大林与英、法建立反对纳粹德国的同盟遭遇失败,于是转而寻求和德国建立和平防止苏联被纳粹德国首先进攻。同期阿道夫·希特勒也为避免使德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遂于1939年8月23日派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前往苏联,与苏方代表莫洛托夫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双方秘密划分势力范围,其中包括了对波罗的海三国和对波兰的瓜分。在列宁时代,1918年签署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令许多观察家,包括许多共产主义者认为苏联抛弃了布尔什维克这一革命目标,然而红军1920年入侵波兰,并致力于“革命战争”。同样的不一致性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明显地显现出来。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来指导欧洲的初期活动,将各国的社会民主工党视为最大的敌人,但很快他转而坚持应该和“社会民主工党”一起加入“人民阵线”。思想理论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军事理论思想理论经济理论斯大林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产品经济观,并以该理论为基础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机厂斯大林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为其在这一时期推行的经济政策服务的。第一,为了保证超高速工业化所需要的财力、物力与人力资源,斯大林认为,必须利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达到控制经济的目的,因此,不能通过市场,也不能通过批发贸易,而应通过集中分配的办法来实现对整个经济的控制。第二,农业全盘集体化是超高速工业化合乎逻辑的产物,是从农村榨取资金与粮食的重要办法。第三,如果把社会主义经济视为商品经济,苏维埃国家应该把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实物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另外,还实行配给制。在理论方面,这一时期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似乎苏维埃经济已进入了商品货币关系不断消亡的阶段。
计划原则的绝对化,把计划性提升为规律,不只意味着斯大林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也意味着指令的随意性和唯意志论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大大提高了对经济控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苏维埃国家不断地把计划原则绝对化,产生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观主义的唯意志论大大发展了,所谓计划调节实际上变成了一些经济领导机关、少数领导人乃至个别领导人的意志调节。
军事理论斯大林根据新的历史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观。战争产生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对世界霸权的争夺。资本主义国家间争夺市场的斗争比东、西方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更加激烈,美、苏必战之说缺乏根据;世界大战不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就仍然存在。战争是政治的表现,战争的性质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不能把战争问题同政治问题分开,因为战争是政治的表现。战争有侵略的、非正义的战争和解放的、正义的战争之分,因而不能笼统反对一切战争。现时代的战争是机器时代的战争。以往的战争是工场手工业时代的战争;现时的战争,则由于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而成了机器时代的战争。战争命运决定于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斯大林认为,由于俄国比先进国家落后50~100年,苏联从资本主义国家那里争得的喘息时机也很短,所以要做到今后不挨打,就应该有计划、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全面增强国防力量。要做到维护和平,推迟战争;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建立雄厚的国防经济基础;加强后方建设。斯大林指出,战略必须完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纲领为依据。战略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历史的变动而改变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战争,是无产阶级国家可以利用的“间接后备军”,战略指导的任务就是要正确运用这一切后备军。哲学思想斯大林生前写了大量的文章,在51年的时间里写了近400万字,这是一个巨大的理论创作活动。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斯大林的哲学思想大体可分为三个“板块”:辩证法、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哲学思想是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部分,因此它比较全面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斯大林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第二,斯大林坚持理论实际的原则,强调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作用。第三,从哲学的内容来看,斯大林的著作对自然观和自然科学的问题涉及的比较少,对历史观和社会问题论述得比较多,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毋庸讳言,斯大林的哲学思想理论确实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斯大林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时犯了简单化和片面化的错误,在讲述辩证法和唯物论时把二者机械的分割为方法和理论两大块等。
轶事典故苏中交往喜穿高跟改善形象轶事典故苏中交往访问苏联1949年12月访问莫斯科的时候受到了斯大林的冷遇,用他的话说,“这两个月很不好受”。那个时候,到莫斯科给斯大林祝七十大寿,但是,此行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祝寿,而是想同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没想到,斯大林不同意,因为“他对中国党是不信任的”。斯大林曾经把铁托看作是帝国主义的代理人,把南斯拉夫开除出情报局。中国取得革命胜利之后,斯大林又不把中国人看作共产主义者,而是看作“属于铁托一类的人”,怀疑是“半个铁托”。当初“并不了解这个底细,而一心要同苏联签订一个同盟条约。”他到莫斯科第一次见到斯大林的时候,就向他提出这个问题。斯大林却采取了拖延的办法,一直不提这个问题。后来,斯大林虽然改变了态度,答应签订新的同盟条约,但又讨价还价,从中国要了两块势力范围,还搞了四个合营公司,才把条约签了下来。所以,一想起来“就有气”,说在谈判时苏联人表现出对我们不信任,“至少不完全信任”。中长铁路要中苏共管,旅顺口要做苏联海军基地,在新疆还搞了“什么合股公司”,对新疆和东北三省,斯大林是“不想放手的”。改善形象为了改善形象,斯大林对没有“尽职尽责”的画家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一个叫纳尔班迪安的画家比他们都高明。在纳尔班迪安的画笔下,斯大林正笔挺地从前方走来,双手叠放在腹前。画面取的是仰角,这种角度能使小人国里的小矮人也显得像巨人。原来,纳尔班迪安听从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指点:画家必须像鸭子望阳台似的看他要画的对象。对于这幅画,斯大林非常满意,于是每一个机关都挂上了这张画的复制品,甚至理发店和蒸气浴室也挂。于是,斯大林的形象变得“伟大”起来。毕加索也为斯大林作过两次画。第一次是在1949年,斯大林70寿辰,法共专门派人请毕加索为斯大林画一幅肖像祝寿。毕加索认真地说,他还不熟悉斯大林的面部特征,于是三两笔画了一只举着酒杯的手,上书:“祝你健康!”第二次,也就是1953年3月,法共中央委员阿拉贡看到毕加索“在斯大林的前额上特意添了一绺头发”,就指责此画与斯大林“伟大光荣正确”的一贯形象相去甚远。好在这是为悼念斯大林而画,斯大林本人已经看不到了,不然毕加索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喜穿高跟斯大林身材矮小,为了改善领袖形象,斯大林的卫士长保克尔动起了心思。他揣测斯大林希望“增加”身高,就专门为斯大林发明了一种特殊的高跟鞋,这种特制的“增高鞋”外皮巧妙地掩饰着增高部分的后跟。人物评价总体评价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的斯大林墓2008年,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举行了一次“最伟大的俄罗斯人”的评选活动,尽管斯大林曾发动过大清洗运动,任内还发生过大饥荒,仍不妨碍他在俄罗斯历史人物排行榜中高居第三(四至六位分别是普希金、彼得大帝、列宁),仅次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和彼得·斯托雷平。斯大林在俄国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人指他是暴君,在20世纪30年代透过政治大整肃、流放及设立古拉格集中营,害死估计多达2000万条人命。但亦有人推崇斯大林在二次大战击退纳粹德军的辉煌战绩,并在主政期间推行3个5年计划,把苏联建立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他也在苏联各地建立集体农庄,促进农业机械化,有助提高农业生产。2007年,俄罗斯新出版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历史教学参考书《俄罗斯历史1900—1945年》,这两本教学参考书重新评价斯大林曾做出“正确历史选择”。个人生活个人生活斯大林的发妻叶卡捷琳娜斯大林于1904年首次结婚,1907年他的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因斑疹伤寒去世。他们的儿子雅科夫·朱加什维利二战期间成为苏联红军第14坦克师第14炮兵团某营营长
,于1941被德国俘虏,雅科夫后来牺牲。1919年,41岁的斯大林再度成婚,他的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当时只有18岁。她后来为斯大林生下了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和女儿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1932年,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在一次晚宴后,回到自己房间,朝头部开枪自杀。原因众说纷纭,已然成谜,最后斯大林下令严厉封锁一切相关档案,党内的公开说法是娜杰日达患有“精神病”。6岁的斯维特兰娜被告知母亲死于急性腹膜炎。
斯大林和娜杰日达的儿子瓦西里·朱加什维利是空军飞行员,24岁就成为苏联最年轻的空军少将。1947年被任命为莫斯科军区空军司令员,1952年他因指挥空军飞行表演发生严重的事故,被斯大林撤职。此后瓦西里曾一度意志消沉,常常酗酒闹事。斯大林去世后,瓦西里被逮捕并被判决八年监禁,1960年提前释放,1962年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工作分析final》课件
-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车票知识课件
- 《广东专升本计算机》课件
- 铁道机车专业教学湖南铁道左继红57课件
- 双语客运值班员客运工作基本要求课件
- 铁路工程安全技术石家庄铁路87课件
- 铁路客运站售票岗位作业李秀聪课件
- 中国书画文化课件
- 中华文化课件党课
- 电动车短期出租合同
- 医保飞行检查培训
-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期中测试题(含答案)
- 2025年中考英语押题预测卷(苏州专用)(原卷版)
- 初级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真题答案解析2024
- 辽宁省部分示范性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拟联合调研数学试题(无答案)
- 二零二五协警聘用合同范文
- 2025年高级工程测量员(三级)技能认定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
- 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情况调查问卷(含教师卷和学生卷)及调查结论
- 丛枝菌根真菌的功能多样性分析
- 年产6万吨饲料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甲乙丙资信
- 环境致病菌监控程序文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