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结《寒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1页
元结《寒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2页
元结《寒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下载后可编辑元结《寒亭记》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元结《寒亭记》原文,解释,译文,赏析

元结:寒亭记

元结

永泰丙午中,巡属县至江华。县大夫瞿令问咨曰:县南水石相映,望之可爱,相传不可登临。俾求之,得洞穴而人,栈险以通之,始得构茅亭于石上。

及亭成也,所以阶槛凭空,下临长江;轩楹云端,上齐绝巅。若旦暮景气,烟霭异色,苍苍石墉,含映水木。

欲名斯亭,状类不得,敢请名之,表示来世。于是休于亭上为商之曰:今大暑登之,疑天时将寒,炎蒸之地,而清凉可安,不合命之曰‘寒亭’欤?乃为寒亭作记,刻之亭背。

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夏天,以道州刺史身份视察所属诸县,当他来到江华县(今属湖南)时,正好赶上县令瞿令问营建的新亭落成。应县令之请,为亭命名、作记,写下这篇散文。

一般亭记,大体上都按照叙述缘起、描写景物、抒发情怀、发表议论的格式写作。这篇虽也未脱离这种格式,但基本上是由瞿令问和的对话构成全文的框架,在结构上很别致。文章开头,简要交代视察的时间、地点之后,即通过引用瞿令问的话描述建亭经过和亭周景色。这样写的用意在于突出内容的真实性。在瞿令问的介绍中,先说亭址的选择。他爱那县南水石相映的地方,是最理想的建亭所在,但因难以登临,便寻觅途径,“得洞而入,栈险以通之”,而后“始得构亭于石上”。接下去,写亭周景色之美。由于它建在高山绝顶,凭虚御空,耸立云端,而又下临长江,可俯瞰万里洪流,自然是独擅胜境,登亭一览,万景来入。每当清晨傍晚时分,则可远眺烟霞的奇景异色,近观石屏如垣,苍青深绿,辉映在水光林色之中。亭周景色如此清美,亭的名称也需新奇清雅,可是建亭者“欲名斯亭”却“状类不得”,于是很自然地说到请为亭命名。瞿令问的这一大段话,既是在夸美山亭之胜,也是在自我赞赏建亭之功,并且还希望借亭的命名,“表示来世”,使自己的名声能流传后人。这其中固然有可嘉许的一面,然而隐约间似乎有些俗气。对此,是有所感觉的,虽然他并没有表露,但在命名时却含蓄地带了出来。他完全不顾瞿令问请求命名的意图,既不从亭景特征命名,也不从建亭者的德政命名,而是别有所思,为这座山亭取了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寒亭之名。其理由是亭高风寒,大暑登之,有天时将寒之感,而且江华县处于炎蒸之地,需有清凉之气方可体安。这些话说得很有道理,然而含义颇深,对自矜其功德的瞿令问来说,无异于一味清凉剂。

为人方正,性喜诙谐,曾自称漫郎、漫叟、浪士,寒亭的命名也正生动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性格。从地位来说,是江华令瞿令问的上司,但他没有摆出长官面孔,而是象朋友一样和县令一起商量亭的命名,这又表现出一个学者、诗人的气质。这篇亭记虽然艺术技巧上并不是很高妙的,但也写得娓娓动人,对于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有一定影响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