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化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图像型、表格型、装置型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学会数据分析处理的具体方法,进一步转化为能力。情感目标感受数据的直观性,推理分析的严谨性,计算的准确的重要性。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集体意识,学会表达与交流,学会尊重别人的思维方法。教学过程:【提问】我们学习的数据分析处理有哪几种类型?【生思考回答】:通过课件展示本节课要学习的三种题型。图像型例1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去茶山游玩时,带回了石灰石样品(杂质不与酸反应,高温也不分解),进行了如下实验:取石灰石样品25g,向其中滴加稀盐酸,测定生成气体CO2的质量。m(m(盐酸)/g10014650058.8m(CO2)/g学法指导:审题获取的信息应用获取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生思考回答:解题思路师评价与补充:应注意的的问题【即时练习】见课件【小组讨论】图像型分析要素【总结规律】图像型分析要素见课件二.表格型例2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用40g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把200g稀盐酸分4次加入样品中(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充分反应后经过滤.干燥等操作,最后称量,得实验数据如下表:剩余固体质量稀盐酸用量剩余固体质量稀盐酸用量1010203050505050第4次第3次第2次第1次【引导思考】①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有什么规律?②表中数据的变化说明什么?③结合问题分析哪些数据可直接使用?哪些可间接使用?④计算盐酸的质量分数需用哪次数据?依据?【解题过程展示】见课件【小组讨论】表格型分析要素【规律总结】表格型分析要素见课件三.装置型例33.2g某有机物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将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每步均完全吸收),称量装置前后变化的质量

B装置总质量C装置总质量反应前180.4g155.6g反应后184.0g160.0gAABC该有机物的组成一定含有元素,含有氧元素。【解题思路】生思考【解题过程展示】见课件【规律总结】表格型分析要素见课件四.课堂小结五.课堂巩固见学案六.布置作业升学复习指导专题16习题精练学情分析通过实验测得原始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示,结合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实际问题解答。因此由实验而获取的数据必须经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才能得正确的结论。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而课标明确要求会进行信息获取、再加工以及应用获取的信息解决化学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挑战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化学的概念、原理、简单的推理分析以及计算能力。其次,这类题目通常带有选拔性功能,设置的难度梯度变化较大。不易得全分,学生从心理上有一定的畏惧感。效果分析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执教教师着力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状态中高效率地学习。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本节课中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不是负担”,这句话饱含深刻的道理。对知识有浓厚兴趣时,就会产生不断前进,渴求新知,欲求明白的强烈渴望,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所感兴趣的学习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和信心。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要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高校课堂的主渠道,必须着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学生活动的自主性,使学生主体处于活跃兴奋状态,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让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参与。例如在学习数据分析处理时,我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在数据分析处理探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探究,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我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媒体组合的优化教学,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过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克服课堂教学中那种死板的缺乏生气的单向度的教学过程,解除学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氛围,创建多向度的立体交往形式,为学生的更优发展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三、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率教学方法是教师借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巧的一种手段,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吸收。在本节课中,我首先启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让学生在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对于有关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惑的地方,师生一起筛选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问题或疑难,开始小组讨论。通过生生间讨论、交流、互动与对话,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修正,深入问题,提高创新思维与质疑能力,最终领会数据分析处理的实质,落实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我让学生之间围绕学习内容而进行互检互测。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教学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体现科学知识的实用与趣味性,练习题我尽量结合生活实际,且逐步递进,这样的达标检测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更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勇气。但与自己曾设想的效果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首先,在课堂形式上显得比较单一,和孩子们的互动不是很多,当问题回答不到位时替学生回答的较多,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没能够灵活处理,给学困生的鼓励较少。再次,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太少,教师指导还不到位,只照顾到个别小组。因此,汇报交流时,个别小组不太积极。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要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以学生为本,凭借数学思维性强、灵活性强、运用性强的特点,精心设计,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会;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学生一种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开拓。注重学生优秀思维品质的培养,变被动为主动,变学会为会学,这样就一定能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材分析---------专题分析考查内容本专题在通过图像、表格和文字相结合的情境之下,考查学生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处理,按其内在关联并赋予一定的化学意义抽象成化学知识和规律。考查形式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和计算题形式灵活多样,如借助数学上的图像法、列表法等。一般有2-3小题,题目难度由易到难,有明显的难度梯度。能力层级: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提炼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主要对数据的灵活运用和分析处理能力,难度中等或中等偏上。解题思路解题关键是读懂题目所给的数据与实验之间的关系。弄清实验的目的,分析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与哪些数据有关系、哪些数据要直接用、哪些数据只能间接用;数据之间的变化量能说明什么……评测练习1.某铁矿粉,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FeXOy),一学生利用实验作进一步分析,过程及数据如下。(注:铁矿粉中杂质不参与下列过程中的反应)ⅰ.取29g该铁矿粉在CO气流中充分加热,将反应后的气体用烧碱溶液充分吸收,烧碱溶液增重17.6gⅱ.将上述加热后的固体取出后,再向固体逐滴加入稀硫酸,测得产生气体与滴入稀硫酸的质量关系如下图:通过计算回答下列问题:(1)过程ⅰ中生成气体的质量g,过程ⅱ中固体充分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g。(2)所用稀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29g铁矿粉所含铁的氧化物中,铁元素的质量为g,氧元素的质量为g。(4)该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中,x、y的最简整数比x︰y=。1.【答案】(1)17.6;0.6(2)49%(3)16.8;6.4(4)3︰4【解析】(1)根据铁矿粉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单质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烧碱反应生成碳酸钠,故生成的质量为17、6g;过程ⅱ中固体充分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0.6g(2)设所用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需要铁的质量为YFe+H2SO4===FeSO4+H2↑56982Y60×X0.698/2=60×X/0.656/2=Y/0.6gX=49%Y=16.8g氧元素的质量为:17.6g[*32/44*1/2=6.4g(4)该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中,x、y的最简整数比x︰y=16.8g/56:6.4/16=3︰42.向160g硫酸铜溶液中,逐滴加入40g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9g沉淀,回答下列问题:(1)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g。(2)将反应结束后的混合物过滤,滤液中溶质是(填化学式)。(3)求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2.【答案】(1)195.1g(2)Na2SO4(3)5%【解析】(1)恰好完全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160g+40g﹣4.9g=195.1g;(2)A点为硫酸铜溶液和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滤液中所含溶质为硫酸钠,化学式为:Na2SO4;(3)设参加反应的硫酸铜的质量为xCuSO4+2NaOH=Cu(OH)2↓+Na2SO4,16098x4.9g=x=8g所以原硫酸铜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3.为测定某BaCl2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进行如下实验:取104g该溶液于烧杯中,加入1g稀硝酸溶液酸化,无任何现象,然后将30g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分三次加入,每次充分反应后过滤、称量(实验中物质的质量损失忽略不计),数据如表:第1次第2次第3次加入硫酸溶液的质量/g101010过滤后溶液的质量/g105105111.7根据以上数据计算:(BaCl2+H2SO4═BaSO4↓+2HCl)(1)该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总质量为g。(2)该B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3.【答案】(1)23.3(2)20%答:该BaCl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4.要探究碳酸亚铁和氧气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成分,请你参与华雪同学的探究:【查阅资料】①碳酸亚铁(FeCO3)具有还原性,在空气中灼烧生成的氧化物和CO2气体。②FeO是一种黑色粉末,它不稳定,在空气中加热,就迅速被氧化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氯化铁和水。③FeCl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FeCl3不能;FeCl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FeCl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出现红色。【猜想与假设】猜想1:固体成分是氧化铁。猜想2:固体成分是四氧化三铁。猜想3:。【活动与探究】连接仪器、装好药品如图所示(加热和固定装置已省略),打开止水夹K,通入氧气,加热玻璃管X。当Y瓶中产生的沉淀不再增加时,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氧气至玻璃管冷却。取玻璃管里的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加盐酸,微热,固体完全溶解。将所得溶液分成甲、乙两份进行实验:实验编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a向甲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红色b向乙溶液中滴加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的紫红色不消失【结论与反思】(1)由上述实验现象可知,FeCO3在氧气中高温灼烧得到的固体产物是,因此,猜想(填“1”或“2”或“3”)是正确的。(2)FeCO3在氧气中高温灼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上述实验(填“a”或“b”)是多余的,因为。【总结与提升】(1)若实验结束时观察到Y瓶中仍然是澄清的,可能的原因是澄清石灰水的量不足,导致生成的碳酸钙转变成了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碳酸氢钙的化学式为。(2)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化学方程式为。(3)华雪同学经过反思,觉得该实验设计还存在问题,因为如果在实验b中观察到,就不能确定哪个猜想是正确的。所以华雪同学又对该实验进行了定量探究:取11.6g纯净的碳酸亚铁固体,在空气中高温灼烧至恒重,称得固体质量净减3.6g。通过计算即可确定:FeCO3和氧气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成分是。4.【答案】【猜想与假设】固体成分是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结论与反思】(1)氧化铁1(2)4FeCO3+O22Fe2O3+4CO2(3)ba实验已经证明了溶液中存在氯化铁,不存在氯化亚铁;b实验无法证明是否含氯化铁【总结与提升】(1)Ca(HCO3)2(2)CO2+Ca(OH)2═CaCO3↓+H2O(3)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氧化铁溶液中存在氯化铁,不存在氯化亚铁;b实验无法证明是否含氯化铁。【总结与提升】(1)碳酸氢钙中钙元素显+2价,碳酸氢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Ca(HCO3)2。(2)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3)FeCl2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FeCl3不能,如果在实验b中观察到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含有氯化亚铁溶液,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氯化铁,就不能确定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华雪同学又对该实验进行了定量探究:取11.6g纯净的碳酸亚铁固体,在空气中高温灼烧至恒重,称得固体质量净减3.6g。假设生成的固体为氧化铁,设固体质量净减质量为x4FeCO3+O22Fe2O3+4CO2固体减少质量464320464﹣320=14411.6gxx=3.6g假设成立,FeCO3和氧气充分反应后的固体成分是氧化铁课后反思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前提条件的。因为只有具有广泛的知识,并不断扩充知识面,才能应对当前学生的困惑,随机应变地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问题。1.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恰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