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动物咬蜇伤_第1页
常见动物咬蜇伤_第2页
常见动物咬蜇伤_第3页
常见动物咬蜇伤_第4页
常见动物咬蜇伤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常见动物咬蜇伤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中心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第一节蛇咬伤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流行病学调查全世界共有蛇类2500种,其中毒蛇约650余种。估计每年被毒蛇咬伤的人数在30万以上,死亡率约为10%。中国蛇类有160余种,其中毒蛇约有50余种,有剧毒、危害剧大的有10种,如金环蛇、眼镜蛇、五步蛇、银环蛇、蝰蛇、腹蛇、竹叶青、烙铁头、海蛇等。中国两广地区蛇害严重,每年蛇咬伤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二十五。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有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4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眼镜王蛇竹叶青银环蛇五步蛇金环蛇烙铁头蛇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5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一、概述神经毒金环蛇、银环蛇、海蛇等。侵犯神经系统为主,局部反应较少,会出现脉弱,流汗,恶心,呕吐,视觉模糊,昏迷等全身症状。血液毒竹叶青、五步蛇,蝰蛇等。侵犯血液系统为主,局部反应快而强烈,一般在被咬后三十分钟内,局部开使出现剧痛,肿胀,发黑,出血等现象。时间较久之后,还可能出现水泡,脓包,全身会有皮下出血,血尿,咳血,流鼻血,发烧等症状。

混合毒:腹蛇、眼镜蛇等。同时兼具上述两种症状。五步蛇咬伤局部肿胀、水泡、血泡蝰蛇咬伤局部肢体瘀黑、肿胀蝰蛇咬伤肢体瘀斑,全身DIC眼镜蛇咬伤患处溃疡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6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二、临床表现无毒蛇:无牙痕,20分钟内无局部疼痛、肿胀、麻木和无力等症状有毒蛇:伤口有两个较大和较深的牙痕,短期内伤口迅速肿胀,并逐渐扩散开来,并伴有全身症状.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7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被蛇咬伤该怎么办呢?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8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三、现场急救处理(无毒蛇)普通的蛇咬伤只在人体伤处皮肤留下细小的齿痕,轻度刺痛,有的可起小水疤,无全身性反应。可用70%酒精消毒,外加于纱布包扎,一般无不良后果。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9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三、现场急救处理(有毒蛇)防止毒液扩散和吸收制动:不要奔跑走动应立即坐下或卧下绑扎:迅速用可以找到的鞋带、裤带之类的绳子绑扎伤口的近心端,如果手指被咬伤可绑扎指根;手掌或前臂被咬伤可绑扎肘关节上;脚趾被咬伤可绑扎趾根部;足部或小腿被咬伤可绑扎膝关节下;大腿被咬伤可绑扎大腿根部。绑扎后每隔30分钟左右松解—次,每次1—2分钟。局部冷敷:早期冷敷被咬伤的肢体及伤口周围,以减慢毒液吸收。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0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迅速排除毒液

冲洗:立即用凉开水、泉水、肥皂水或1:5000高猛醒钾溶液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切开:如果伤口内有毒牙残留,应迅速用小刀或碎玻璃片等其他尖锐物挑出。冲洗:以牙痕为中心作十字切开,深至皮下,然后用手从肢体的近心端向伤口方向及伤口周围反复挤压,促使毒液从切开的伤口排出体外,边挤压边用清水冲洗伤口。此后如果随身带有茶杯可对伤口作拔火罐处理。如无茶杯,也可用嘴吮吸伤口排毒,吸出的毒液随即吐掉,吸后要用清水漱口。病人加出现口渴,可给足量清水饮用,切不可给酒精类饮料以妨毒素扩散加快。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1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如果因蛇伤引起呼吸、心跳停止,要采用心肺复苏术:维持呼吸道通畅,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经过现场处理的伤员要尽快用担架、车辆送往医院作进一步的治疗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2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四、预防进入有蛇区应着厚靴及厚帆布绑腿。

夜行应持手电筒照明,并持竹竿在前方左右拨草将蛇赶走。

野外露营时应将附近之长草,泥洞,石穴清除,以防蛇类躲藏。

平时应熟悉各种蛇类之特征及毒蛇咬伤急救法。

要轻易尝试抓蛇或逗蛇,因为蛇被激惹可能会伤人,甚至包括刚被杀死的蛇。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3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第二节狗(猫)咬伤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4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全世界每年死于狂犬病的约有4~7万人,以青少年居多,绝大部分病例发生在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尤以印度为最,该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此病。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动物伤害而接种狂犬病疫苗者都多达1000万人以上,每年因动物咬伤的直接医疗花费约20亿-30亿元。我国狂犬病的发病呈现季节性高峰,夏季与秋季的狂犬病发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冬春季发病较少。不同性别、年龄、职业人群对狂犬病具有普遍的易感性。由于接触动物的机会不同,男性农民中发病较多。从近年来我国狂犬病的发病病例看,男性约占65%~70%;0~7岁的儿童约占17%,8~19岁的青少年约占23%,以长江为界呈南高北低,全国发病持续较高省份多位于南方,如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江苏等,这些省份的发病之和约占全国发病总和的50%。我国近年的监测资料证实,被犬咬伤者占88%,被猫咬伤者占4.7%,被狼咬伤者占4.0%,其他野物动物和家畜咬伤者占3.3%。流行病学调查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5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一、概述又称恐水症,是一种人、兽(畜)共患的传染病,患者多数是由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犬、狼、猫、鼠等肉食动物咬伤或抓伤所感染。

狂犬病是世界上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一旦发病,死亡率接近100%。据统计健康的小狗,也有5%-10%带有狂犬病毒,咬人可疑犬的带病毒率在30%以上。感染了狂犬病毒但未发病的动物,同样能把病毒传染给人,使人发生狂犬病。近七成狂犬病人就是因为被外表看上去“健康”的犬只咬伤而致病。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6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平均约4-6周,最短和最长的范围可达10天-8个月),根据个人体质不同潜伏期的时间从几天到数年不等,在潜伏期中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前驱期:感染者开始出现全身不适、发烧、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兴奋期:患者各种症状达到顶峰,出现精神紧张、全身痉挛、幻觉、谵妄、怕光怕声怕水怕风等症状因此狂犬病又被称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为咽喉部的痉挛而窒息身亡。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够渡过兴奋期而侥幸活下来,就会进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种症状均不再明显,大多数进入此期的患者最终衰竭而死。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7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三、现场急救处理伤口处理要早且彻底最好在2个小时内进行。但即使延迟了一两天甚至三四天,也不应该忽视局部处理。如果此时伤口已结痂,应将结痂去掉后再处理。冲洗前应先挤压伤口,排去带毒液的污血(但绝不能用嘴去吸伤口处的污血)然后用大量的清水(10000毫升以上)清洗伤口。亦可用20%的肥皂水彻底清洗伤口,再用清水洗净,然后用2%~3%的碘酒或75%的酒精局部消毒。处理好的局部伤口,不需包扎,别涂软膏。因为狗、猫咬的伤口往往外口小,里面深,所以必须掰开伤口,让其充分暴露,冲洗完全。如伤口较深,冲洗时可用干净的牙刷、纱布和浓肥皂水反复刷洗伤口,并及时用清水冲洗,刷洗至少要持续30分钟。冲洗后要用干净的纱布盖上伤口。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8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尽快注射狂犬疫苗被动物咬伤后应尽早注射狂犬疫苗,越早越好。首次注射疫苗的最佳时间是被咬伤后的48小时内。具体注射时间是:分别于当天、第3、7、14、30天各肌肉注射1支疫苗,如因诸多因素未能及时注射疫苗,应本着“早注射比迟注射好,迟注射比不注射好”的原则使用狂犬疫苗。

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被流浪动物或者是不能辨明其健康与否德动物咬伤后,即使是再小的伤口,除了感染狂犬病的可能,同时可感染破伤风,伤口易化脓。患者应向医生要求注射狂犬病疫苗和预防针。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19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注意事项确认为狂犬病的动物的肉或奶不能吃,而应当焚烧或深埋,另外有可能在宰杀过程中通过手上的微小伤口感染人。年轻夫妇在接种狂犬疫苗期间可以不必顾虑,随时都可以要小孩。狂犬病可能通过性途径把狂犬病毒传染给对方,狂犬病人污染了用具,他人再通过被污染的用具受到感染的可能性很小。被人咬伤,为了保险起见也要打打狂犬疫苗。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0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四、预防传染源的管理加强犬和猫的管理,控制宠物间的传播。野犬应捕杀,为宠物强制性接种狂犬疫苗,发病的犬、猫立即击毙、焚毁或深埋。疫苗接种为易于接触到狂犬病病毒的人群接种狂犬疫苗。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1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第三节蜱虫咬伤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2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流行病学资料国外该病最早于上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发现,此后在全球多地均有报告。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报告病例约600至800例。在美国的流行地区,该病的血清流行率可达15%到36%。来自欧美的报道显示,该病的死亡率为1%。国内河南商城多人因蜱虫叮咬致死的消息,经2010年9月8日出版的《新京报》报道后,引起了各方关注。2007年5月至2010年9月8日,河南共监测发现蜱虫传播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点集中在信阳市商城县。此前当地曾以维稳之名拒绝公布病例及死者名单。截至2010年9月9日,山东省累计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182例,死亡13例,其中,蓬莱市26例,死亡6例。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病例高度散发,部分病例有明确的蜱叮咬史。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3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概述蜱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全世界已发现的约800余种,计硬蜱科约700多种,软蜱科约150种,纳蜱科1种。我国已记录的硬蜱科约100种,软蜱科10种。蜱是许多种脊椎动物体表的暂时性寄生虫,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4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硬蜱多生活在森林、灌木丛、开阔的牧场、草原、山地的泥土中等。软蜱多栖息于家畜的圈舍、野生动物的洞穴、鸟巢及人房的缝隙中。不吸血时,干瘪绿豆般大小,也有极细如米粒的;吸饱血液后,有饱满的黄豆大小,大的可达指甲盖大。蜱叮咬的无形体病属于传染病,人对此病普遍易感,与危重患者有密切接触、直接接触病人血液等体液的医务人员或其陪护者,如不注意防护,也可能感染。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5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临床表现蜱在叮刺吸血时多无痛感,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反应,主要症状为发热(多为持续性高热,可高达40℃以上)、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部分患者伴有咳嗽、咽痛。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重症患者可有肺炎、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以及继发细菌、病毒及真菌等感染。少数病人可因严重的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异常,出现皮肤、肺、消化道等出血表现,如不及时救治,可因呼吸衰竭、急性肾衰等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死亡。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6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现场急救处理蜱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钻入皮肤,可用酒精涂在蜱身上,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出蜱。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头部留在皮肤内。取出后,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并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要及时就诊,诊断是否患上蜱传疾病,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如在野外,可用点燃的香烟(或香)慢慢的烤蜱虫的身体(千万别烤死蜱虫),多数情况下,钻入皮肤的蜱虫就会钻出皮肤,然后再对伤口做消毒处理。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7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预防避免蜱叮咬是降低感染风险的主要措施。有蜱叮咬史或野外活动史者,一旦出现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蜱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应尽量避免在此类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如需进入此类地区,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着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可防止蜱的附着或叮咬,且容易发现附着的蜱。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衣服上喷涂避蚊胺(DEET)等驱避剂进行防护。在蜱栖息地活动时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上有无蜱附着。如发现蜱附着在身体上,应立即用镊子等工具将蜱除去。因蜱体上或皮肤破损处的液体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不要直接用手将蜱摘除或用手指将蜱捏碎。蜱可寄生在家畜或宠物的体表。如发现动物体表有蜱寄生时,应减少与动物的接触,避免被蜱叮咬。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8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第四节蜈蚣咬伤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29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一、概述蜈蚣属于多足纲,第一对脚呈钩状,锐利,钩端有毒腺口,一般称为腭牙、牙爪或毒肢等,能排出毒汁,被蜈蚣咬伤后,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顺腭牙的毒腺口注人被咬者皮下而致中毒。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0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二、临床表现

小蜈蚣咬伤,仅在局部发生红肿、疼痛热带型大蜈蚣咬伤,可致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有时整个肢体出现紫癫。有的可见头痛、发热、眩晕、恶心、呕吐,甚至抽搐、昏迷等全身症状。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1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三、现场急救处理蜈蚣的毒液呈酸性,用碱性液体就能中和。蜈蚣咬伤后可立即用5~10%的小苏打水或肥皂水(普通肥皂,不是香皂)、石灰水冲洗。局部应用冷湿敷伤口,亦可用鱼腥草、蒲公英捣烂外敷。疼痛剧烈者,用水、冰敷局部,可适当服些止痛片;有过敏征象者,可口服扑尔敏4毫克,每日3次,或息斯敏每日1片。经上述处理后,如果患处肿痛不消退,症状加剧,或全身症状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2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第五节蜂蛰伤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3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一、概述常见的蜇人蜂有胡蜂(亦称黄蜂或马蜂)、蜜蜂、蚁蜂、细腰蜂及丸蜂等。蜜蜂蜂尾均有刺器,黄蜂蜂尾有刺器和毒腺。黄蜂常巢穴栖居于山林树丛中、山洞里或家庭居室窗外房檐下,喜群居,往往集体飞翔,如在有蜂栖息的山区树林中行走、劳动或戏弄蜂巢时,黄蜂常蜂拥而上,蜇伤露出部位的皮肤。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4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二、临床表现

轻者仅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灼热感,也可有水泡、瘀斑、局部淋巴结肿大,数小时至1一2天内自行消失。如果身休被蜂群螫伤多处,常引起发热、头痛、头晕、恶心、烦躁不安、昏厥等全身症状。蜂毒过敏者,可引起荨麻疹、鼻炎、唇及眼睑肿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个别严重者可致喉头水肿、气喘、呼吸困难、昏迷,终因呼吸、循坏衰竭而死亡。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5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三、现场急救处理拔除蜜蜂毒刺首先检查有无滞留于皮肤内的毒刺,因为蜜蜂蜇伤后毒刺易折断在皮内,其它蜂蜇伤一般不折断毒刺。发现后立即小心拔除。方法是用胶布粘贴后揭起或用镊子将刺拔出。黄蜂扎入毒刺一般还附有毒腺囊,不能用镊子夹取,以免挤入毒液而使反应加重,只能用尖细的刀尖或针头挑出毒腺囊及毒刺。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6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中和毒液蜜蜂毒液为酸性,可选用肥皂水、5%~10%碳酸氢钠溶液洗敷伤口;马蜂的毒液为碱性,伤口可用酸性物质如食醋、3%硼酸、1%醋酸甚至尿液等冲洗。拔出毒刺后的皮肤用2.5%碘酊涂搽2~4次。因为碘酊具有杀灭伤口周围的致病微生物和破坏生物毒素的作用。局部疼痛、红肿处理四肢被蛰伤应减少活动,局部放置冰袋冷敷,以减少毒素吸收。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7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四、预防远离、不要主动攻击蜂类:行走时注意周围环境,如有蜂类出现,赶快绕道行走。发现蜂巢应绕行,不要过与“亲近”。如果误惹了蜂群,而招至攻击,唯一的办法是用衣物保护好自己的头颈,反向逃跑或原地趴下。千万不要试图反击,否则只会招致更多的攻击。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不可使用香水和化妆品:已使用化妆品的可涂风油精。尽量穿长袖长裤携带甜食和饮料要尽量密封好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8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第六节蝎蜇伤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39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一、概述蝎常寄居山坡,墙缝,土穴等潮湿阴凉处。蝎主要分布于除寒带以外的世界大部分地区,在中国南北各地广为分布。蝎子尾巴上有一个锐利的钩,与毒腺相通。毒腺内有酸性毒液,含有溶血毒素及神经毒素。蝎子常在夜间出动,人在黑暗之处不慎碰上蝎子,其尾钩就会刺入皮肤并释放毒汁,产生毒性反应。

本文档共49页;当前第40页;编辑于星期一\16点34分二、临床表现野生的山蝎毒性比家蝎强。一般小蝎子蜇伤,仅局部红肿、水疱、瘀斑、灼痛、麻木,严重者可出现皮肤坏死,不会出现全身症状。大毒蝎蜇伤,除剧烈疼痛外,人们还往往出现头晕、头痛、流涎、恶心、呕吐、心悸、嗜睡、发绀、气急、大量出汗、喉水肿、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等症状。若蜇伤的是儿童,可在3h内因呼吸衰竭、呼吸麻痹而引发死亡。本文档共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