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初中历史-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原因和过程、结果。知道《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目的。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学生为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责任感。二、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4课。它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一部分。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标志着中日两国开始走向两个极端。从此日本更加强大,中国更加衰落。四、学情分析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五、导入新课:通过小故事《冰心的遗憾》,激发学生兴趣,设置悬念:甲午中日战争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场战争经过又怎样?这场战争给近代的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六、学习新课

一、自主预习,书中探宝(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并在课本上标划。)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侵华战争?为什么把这场战争称为“甲午中日战争”?2、结合《甲午战争示意图》,按时间先后顺序说出几次战役的名称、时间、相关人物、重大影响?3、《马关条约》的时间、人物、内容、影响?4、甲午中日战争有什么影响?二、质疑探究(一)提出预习中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1、展示漫画,战争起因:掠夺资源占领市场。(师生对话解决,1894年,因为按照干支记年为甲午年。具体的时间是1894,被称为日出之国的日本,就地理位置而言,怎样?学生答:岛国。师:资源如何丰富还是贫乏?为何征服中国?因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掠夺资源占领市场。)

2、战争经过:主要战役——黄海战役(海)、辽东战役(陆)、威海战役(海)。(1)、黄海战役:北洋舰队虽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但当时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海内,不许巡海迎敌,使得日本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观看视频《甲午风云》,感受悲壮,深刻了解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2)、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3)、威海战役:李鸿章下令不准出战,“如违令出战,虽胜亦罪”。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3、威海战役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甲午战争中国的惨败,这是战争的结局。4、了解《马关条约》内容是什么?对中国产生了哪些严重的危害?(了解《马关条约》是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师生共同观看《马关条约》的微课,掌握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和《南京条约》相比,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5、拓展延伸:《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与今天我国的招商引资,允许外国投资设厂不同,二者有本质的不同。6、学生讨论战争失败的原因:客观原因是日本的军事武器比中国更先进。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清政府的腐朽无能,社会制度的腐朽,军事的落后是中国挨打受辱的主要原因,

7、小组讨论,学完本节课的感想。8、战争启示:(1)落后要挨打。要自强自立。(2)主张和平。三、感情升华:教师总结:战争与和平,征服与反抗,不但是亚洲,整个世界就是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迈着前进的脚步,亚洲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在这种碰撞和交融中不断的积淀,,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仇恨,而是以史为鉴,自我反思,交流发展。世界发展需要和平,和平发展是,让我们拥抱和平。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学生已对历史学习产生了一定的兴趣,同时学习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体而言,学生的理解力和运用能力尚在进一步培养中。1、初二年段是课改的年段,学生的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因此,在课堂上,应当顺应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对学生的积极思维给予充分肯定,巧妙引导,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刚进入初二的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另外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本课要提供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学情分析1、以情激趣以《冰心的遗憾》导入,哭、气、恨奠定本课的情感基调,用三个学生很容易回答的问题“遗憾是什么?”、“为什么没能写成?”、“为什么哭、为什么气、又为什么恨呢?”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和参与创造的的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动机和欲望。问题的创设符合学生的知识和情感基础,最后一问起承上启下作用,并且设置了一个悬念,从而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展开作好铺垫。2、以境激情观察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要求把战争中的路线、措施、经过、结果搞清楚,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3、以情动情教师用或高亢或悲愤的语言,声情并茂地给学生讲述甲午战争的经过,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之以图片、文字、影像,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用教师的“情”震动学生的“情”。在悲愤的气氛中见识日军的残忍,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在高亢的气氛中见识爱国官兵的英勇与壮烈,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进一步树立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4、知情相融历史与现实的沟通,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道理。“是哭、是气、是恨……”更是在情感上首尾呼应,在学习了知识以后,情感得到升华。结尾的设置趁热打铁,在学生畅谈感想、情绪激昂的基础上师生集体朗诵诗歌《甲午风云》,把本课教学推向了高潮。在对学生再次进行情感熏陶的同时,强调要牢记历史,获得了知情并举、相互促进的教学效果。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腐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2、教材重难点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及《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和影响。难点:为什么说《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评测练习一.选择题:(题中给出的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1、挽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哀悼的是()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左宗棠2、某同学在表演课本剧,只见他高呼“开足马力,撞沉吉野”。你认为这一场景出现在()A、丰岛海战B、平壤战役C、黄海海战D、威海卫战役3、甲午中日战争后,山城重庆突然涌入了许多外国商人,这是因为签订了()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中法新约》D、《马关条约》4、某剧组拍摄《马关条约》签订后的中国社会场景,你认为符合史实的是()A.割占香港岛B.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C.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D.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5.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的最终目的是()A.征服朝鲜B.侵略中国C.称霸世界D.炫耀武力6.“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所写,哀悼的是()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左宗棠7.邓世昌壮烈牺牲的战役是A.平壤战役B.辽东半岛战役C.黄海战役D.威海卫战役8.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是()A.威海卫战役B.黄海战役C.丰岛战役D.旅顺战役9.1895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主要原因是()A.日军力量强大B.北洋舰队丧失主力C.北洋舰队装备落后D.李鸿章奉行“避战保船”的妥协政策10.“日本今已摘下文明的假面具,暴露了野蛮的真面目”,具体指的是日本A.丰岛海战不宣而战B.在旅顺对和平居民的大屠杀C.镇压朝鲜东学党起义D.镇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11.继《南京条约》以后,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瑷珲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12.在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A.《马关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南京条约》二、列举题1、列举甲午中日战争中爆发的三次战役。2、列举《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危害。3、用史实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简述题(分析题)1、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是什么?2、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四、材料分析题1、材料:“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请回答:(1)材料中的“公”指谁?他的官职?(2)上述材料中的“此日”是指何年何事?(3)上述材料中的海军名称是什么?(4)上述材料中“壮海军威”是指的什么事?(5)假如你是此人,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会怎么做?(6)如何评价此人?我们应该学习他什么样的精神?2、材料: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请回答:(1)这个对联写于何时?什么事件之后?(2)台湾是中国领土,为什么说“今已归日本”?(3)“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4)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了什么?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评课记录评课人候艳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的明确、具体、恰当。课堂能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历史学科特点制定了知识能力目标,从浅至深,课堂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相互渗透,既有知识的传承、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的培养与熏陶。通过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以及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细致的认识了解,不仅知识目标很好地达成,而且更深层次的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教育,使学生了解人才对社会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落实较好。整节课始终贯穿着情感的熏陶,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更使本课的情感得以升华。二、教学内容课堂的时间分配比较科学合理,内容正确、准确、重视知识的形成、巩固、深化和应用。教学编排合理,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重难点非常突破,教学资源的开发也比较到位。课堂中选取了许多相关习题材料,非常贴切地解决了训练课的相关问题,而且特别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能有效地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三、教学过程亮点:1、课堂导入简洁、自然。利用提问直接切入正题,也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感情共鸣,很快进入训练佳境。2、教学设计简约,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条理更加清晰,易于学生整体感知的形成。整个课堂老师精炼的语言表达能力、一阵见血的问题设计、易放易收的课堂掌控能力等等与充分的课前准备,深入的教学研究分不开,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3、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展示相应的问题材料,并提问“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半开放的问题能够较好地锻炼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还注重课堂起伏,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问题来调整学生的思维活力。比方说自查、互查和抽查等形式的变换,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5、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少。在讲述日军旅顺屠城时,对学生成功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态度教育。当今世界充满了竞争,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努力,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正如梁启超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家强”,学生们肩负着振兴国家的重任,一定要努力学习,居安思危!值得商榷之处:课堂中设计了小组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基本上就是在教师里巡视,建议可以更多一些师生互动,教师也参与课堂讨论,给学生一些建议或评价,课堂可能会更和谐,小组讨论也会更有效。四、教法学法本课以“自主互助”教学方法为主,辅以目标导学、问题探究等学习方式,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自主互助法”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是整堂课的一大特色。教师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能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同时又能节外生枝地引起波澜,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五、教师素养教师本身有扎实的基本功,语音清晰,教态自然大方,具有较强的教材处理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用语严谨,引导总结也很到位。

六、目标达成度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复习认真积极,思考问题也比较深刻。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学生能自主的选择学习任务内容、方法手段形式,最终整体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评课记录评课人我首先从整体上去评价这一节课,这一节课算得上是一节好课,整体上适合教学的要求,从师生互动方面来讲,师生互动的还是不错的,从教学目标上来讲达到了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结构方面也比较紧凑,但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过于拥挤,这可能是与课程比较急有关。(一)从教学目标上分析教学目标全面具体,切合学生实际。老师通过教师出示教学目标,问题导学,层层设问,及活动探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语言表达准确、专业知识较丰富,能和学生融为一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二)从处理教材上做出分析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教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老师对于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的也很不错,可以看得出老师使拥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从这一点看是很不错的了,但是整一节课讲下来学生对于重难点的把握可能不是那么准确,这与老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特意指出有关,也与整一节课老师安排的内容过多有关,这一点可能对于很多老师来说都有可能犯错。把讲完当做是学生学完。(三)从教学程序上分析从教学思路设计上来讲,课堂教学设计的流畅性比较流畅,老师用学案教学的方式来上课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这一点值得表扬,因为要上好学案教学的一节课难度很高,在这一节课里老师这么安排使得课堂结构安排比较满,使得学生听得比较轻松,老师讲的也比较得劲。(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整个教学环节体现了学生的参与,能关注到所有学生。提高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和解释力,这样也能提高学生的听讲的兴趣。(五)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从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上来讲,这位老师的基本功还是不错的,能够驾驭课堂,至少能把基本的知识、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完成,从这一方面讲是不错的。从老师的教态上来说,比较优雅,肢体语言上也比较丰富,这一点可较好。老师的语言优雅,语速适中,这对于教学来说是不错的。从板书上来说,老师没有板书这一点不是很好,可能老师觉得有PPT不用板书,但我个人觉得有板书会好很多,至少可以列出最基本的框架,这对于学生理解有很大的好处。(六)从教学效果上分析从教学效果上来讲,老师能把教学目标所适合的东西交给学生,至少也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参与度也比较高,但是,从情感教育上来说这一部分有些缺失。而且,由于老师课堂结构比较紧凑,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反思,要是学生课后没有进行复习的话,效果不会很好。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课后反思一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让学生爱听,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节课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课教学既难又易,难的是教学方法难以突破,易指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我综合多种版本教材的特点,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定做为教学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分析邓世昌这个历史人物时,从责任感中体会爱国情感,从人格尊严感悟国家精神,以小见大,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谈话、探究、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这节课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节课当中体现了老师新课程理念,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老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马关条约》给日本带来的一些影响,这样的做法,培养和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课点睛之笔是对《马关条约》的教学,教师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要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当中,我选用了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定和部分历史史料等相关的片段,学生观看过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感悟。如我在课堂结束部分引导学生学完《甲午中日战争》后,你有什么心情?请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并说明为什么用这种颜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应该对我的探索进行反思、总结。整个教学中,不帖标签、不灌结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又有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阐释与理解,给历史必要的宽容,现实的回答。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与实践,在平实的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思想”的魅力;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体会思想的魅力。在课堂中,我也分明感觉到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润物细无声”,我想,这恰恰是思想的意义与力量所在。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关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等核心知识,相信学生不必于课后再去死记硬背,因为,这已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诚然,因为是一节“原生态”的课,也有瑕疵,如时间的把握、教材的取舍、语言的过渡等。好在叶谰教授早说过,真实的课总会留下遗憾,聊以自我安慰。不过,伴随阅读而生、不乏亮点的教学设计,足以给自己更坚定的信念:教师生涯,阅读作伴。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甲午中日战争》课标分析一、中国近现代史课标解读中国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着英勇的斗争,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道德和文化,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中国在饱受列强欺凌、被迫开放的环境中不断进行着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中国的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