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_第1页
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_第2页
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_第3页
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_第4页
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本文关键词:美学,介入,肯定,道德,人类

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本文简介:摘要:肯定美学的根本观点认为全部自然界都是美的所在。卡尔松的环境美学建立在肯定美学的根底之上,他将肯定美学的范围扩大至包含了人类环境在内的所有环境领域,他认为"万物皆可欣赏";,这是他环境美学的前提。肯定美学在本质上排除价值判断,然而在人类环境领域卡尔松却又再三强调欣赏主体道德

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本文内容:

摘要:肯定美学的根本观点认为全部自然界都是美的所在。卡尔松的环境美学建立在肯定美学的根底之上,他将肯定美学的范围扩大至包含了人类环境在内的所有环境领域,他认为"万物皆可欣赏";,这是他环境美学的前提。肯定美学在本质上排除价值判断,然而在人类环境领域卡尔松却又再三强调欣赏主体道德立场的优先性,因此,可以说它们构成了卡尔松环境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矛盾。

关键词:卡尔松;环境美学;肯定美学;道德;

卡尔松作为西方环境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对西方环境美学的开展方向具有奠基性的意义。他巧妙地利用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对立关系,将自然从艺术美学中别离出来,冲破西方现代美学体系的束缚,自立门户,建立关于自然的美学也即环境美学。虽然自然并不等同于环境,但它是环境的重要组成局部,卡尔松的美学以自然为根底,从自然环境出发走向人建环境。他的高明之处表如今他力图防止环境美的形而上追问,而是通过强调恰当的审美方式(自然环境形式)将自然环境与人建环境结合起来。然而,我们质疑卡尔松所构建的以肯定美学为根底的自然环境美学理论是否可以与他的人类环境审美理论相交融,这是由于自然的美为肯定美学性质,人建的美为批评美学性质,二者对立而别离。基于这样的疑惑,本文将立足于卡尔松文本,追寻其思想脉络,从卡尔松环境美学的根底肯定美学出发,逐步提醒其中所隐含的内在矛盾。

一、关于肯定美学

肯定美学(PositiveAesthetics)不是指某一美学理论体系或流派,它与"理论美学";、"环境美学";、"绘画美学";等含义不同,理论、环境、绘画等前缀限定表现的是对应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或领域,而肯定美学所表示的是一种关于事实的或肯定的立场和欣赏态度。与它相对的是批评美学而不是否认美学,肯定美学无涉好的或坏的价值评价,正如卡尔松所言,"肯定美学不涉及消极的审美判断,而仅仅涉及到承受和审美鉴赏某物事实如此";【1】116。或许芬兰美学家约-瑟帕玛对肯定美学的性质解释更简单明了,他说,"肯定美学认可对象本来的样子,而批评美学评价对象";【2】,也即肯定美学认可对象而不评价对象。彭锋指出:"肯定美学要求我们超越一切价值判断,以纯审美的目光接近自然,将自然纯粹看作自然而不是文化世界中的价值象征。";【3】因此可以说,站在肯定美学的立场上看,自然自在自为地存在,人的价值评判对它而言无效。卡尔松的自然之美无涉价值判断而只关乎事实判断,而这正是自然环境欣赏与艺术欣赏的区别:艺术不是自在物而是由人创造的,它的美丑价值由人作出评判,并形成固有的艺术范畴;而自然欣赏不涉利害且超越人类的价值评价。自然环境美学与艺术美学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前者为肯定美学,后者为批评美学。

按照"肯定美学";的历史演进,肯定美学是在与如画美学的对立中开展而来的。所谓的如画美学本质上属于艺术美学和批评美学。如画美学将自然欣赏等同于风景画来欣赏,它注重自然的感性外观和构图形式,卡尔松所批判的自然欣赏中的对象形式和景观形式也正是如画美学对自然的欣赏形式,艺术欣赏中的无利害性原那么以及形式主义套用在对自然的审美鉴赏中。在哲学美学领域,自然世界的审美欣赏处于边缘化状态。而肯定美学正是针对自然审美的这一处境,为其争取地位和名分开展而来的。肯定美学坚持"全部自然都是美的";【1】109,并且认为这种美就表达在自然本身。从更广阔的背景中看,肯定美学的开展与现实的生态危机、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伦理学的开展亲密相关。生态哲学所考虑的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生态与文明等根本关系问题为肯定美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根底。非人类中心主义者的自然内在价值论与肯定美学的立场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它可以为肯定美学提供有利辩护。非人类中心主义坚持自然的内在价值,"鱼生来不是为了给人吃的";,自然物的价值不是由人赋予的,它们为自己而存在。因此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呼吁人类要尊重自然本身的价值和权利。同样的,自然的美就在自然本身,而不是由人所赋予的,简而言之,"自然存在内在美";。卡尔松强调恰当的自然欣赏是对自然环境的本质进展如其所是的欣赏,这表达了肯定美学的本质。

二、肯定美学与科学的内在一致性

卡尔松肯定美学的"如其所是";的欣赏详细表达在他所创始的自然环境欣赏形式。卡尔松认为自然环境欣赏形式是"科学";的方式;而它之所以是"科学的";主要原因在于科学的客观真实性以及价值中立原那么与肯定美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卡尔松的环境美学包括自然环境美学和人类环境美学两个局部,其中自然环境美学处于先导和核心地位。卡尔松主要试图解决两个问题,即在环境审美中我们欣赏什么以及如何欣赏的问题。在回应这两个问题之前,卡尔松首先明确了自己肯定美学的立场。他假设自然存在内在美,并且这种内在美跟艺术之美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它不能在艺术范畴中被讨论。然而卡尔松认为自然审美欣赏可以借鉴艺术欣赏的总体框架。

对于艺术我们知道欣赏什么以及如何欣赏,原因在于我们拥有关于艺术的相关知识,可以区分艺术作品和非艺术作品,并区分哪些方面与审美相关,同时懂得对于不同的作品采取不同的"观";的方式。因此,就像在艺术欣赏中,我们须具备艺术传统和风格的相关知识,在自然环境欣赏中,我们须理解不同自然环境类型的性质、体系和构成要素等的相关科学知识。在卡尔松看来,自然环境欣赏是建立在科学根底之上的,卡尔松认为"如同艺术批评家和艺术史学家使我们可以审美地欣赏艺术,博物学者和生态学者以及自然史学家也可以使得我们审美地欣赏自然";【4】34。卡尔松相信科学可以将环境美学导向一种严肃的审美以区别于艺术审美欣赏。他赞同赫伯恩(RonaldW.Hepburn)在?当代美学及对自然美的无视?所提出的观点,也即自然的欣赏是一种开敞的、参与式的和创造性的审美欣赏,只有承受自然世界的真实本性的指引,我们才可以认识到自然审美的严肃性,防止烦琐、浅薄的欣赏。

然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是科学与环境之美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科学和肯定美学忠于对象的"客观真实性";,它们无涉价值判断而保持价值中立立场。科学开展史告诉我们,科学是人发现自然真理的主要方式,科学的本性在于祛魅,提醒事物的客观真实性,从而使世界可以为人所理解和把握。而卡尔松的肯定美学认为,美是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而我们在自然环境中所要欣赏的正是自然环境本身所具有的美(内在美),也就是事物在环境中所显现的客观真实性。

因此,卡尔松将科学和环境欣赏亲密联络起来,他甚至将科学发现之"客观真实";直接等同于环境之美。正如他所说"肯定美学"式的欣赏是一种被科学世界观所培育的欣赏。";科学"赋予自然审美欣赏某种程度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有助于排除环境的和伦理的批评,比方人类中心主义的指责";【1】5。

其实卡尔松的环境美学体系在确立肯定美学立场之初并没有论证肯定美学的合理性。但在他看来,自然环境形式本身就是对肯定美学的最好论证。我们也不难理解他的思想途径,他一开始就摆明了肯定美学的立场和态度,坚持自然领域的美是存在的,他认为假设人们按照他所探究的科学的"自然环境形式";去欣赏自然,他们就能发现自然是美的。

三、人类环境领域的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

(一)不彻底的肯定美学

卡尔松将自然环境欣赏形式运用在对人类环境欣赏之中,卡尔松在?审美欣赏与自然环境?一文中指出:"该形式(自然环境形式)认为对任何事物都可以进展审美欣赏,无论它是人或宠物,农家院落或左邻右舍,鞋子或大型购物中心,欣赏必须放在欣赏对象的真实本性上,并被其所指引。";【4】36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审美本质一样,皆表现为对环境对象的"如其所是";的欣赏。

卡尔松不仅在自然环境领域坚持肯定美学的立场,而且在人类环境领域也坚持了这一立场。卡尔松的肯定美学态度正像罗丹所说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他看来,人类环境的本质在审美上是美的,但最重要的是我们采取何种途径来对它们进展欣赏。从肯定美学的立场上,万物皆可欣赏,那些处于自然和艺术之间的丰富世界,比方路边、超市、玉米田、花园、墙上涂鸦、教堂、办公室等无论大小多少都可以纳入到环境欣赏的范围中来,因为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美的所在。

卡尔松认为,假设我们可以首先肯定事物存在的内在价值,那么人们甚至可以对日常生活垃圾,比方罐头盒、瓶子、纸张、路边的广告牌、废弃汽车等等的事物进展审美欣赏。因为它们的表现特征可以和辛勤劳动、毅力和眼界等等的生命价值联络在一起,而这个假定的肯定立场也同样可以使它们在浅层含义上让我们产生审美愉悦。但是,假设我们一开始就从道德立场上回绝承受它们,认为它们只表现浪费、漠视、无视和开采的否认性的生命价值,那么这些对象在审美欣赏上那么不能让人产生愉悦的感受,从而也就难以被认为是美的。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浅层含义";与"深层含义";是霍斯普斯(JohnHospers)对审美的区分。浅层含义主要指的是,自然的表象以及及其特征,包括与线条、形式和色彩相关的形式特征;深层含义那么不仅关涉对象的表象,而且"关系到对象表现或传达给观众的某些特征和价值";【1】207。对于深层含义,霍斯普斯称之为"生命价值";或"生活价值";。

这个例子说明了卡尔松的看法,他认为,在对与人相关的环境进展审美欣赏时,道德伦理会自觉介入其中并产生影响,而人们也应该首先站在人类道德伦理的立场对待对象的审美。卡尔松非常认同肯努恩(AarneKinnunen)的观点:"自然的美学是肯定的。仅仅当人类影响自然的局部被考虑时,否认的批评才发生作用。";【1】117这意味着道德伦理在人类环境领域的审美欣赏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假设说在自然环境的欣赏中卡尔松对自然美的存在持肯定态度,那么在人类环境的欣赏中他所坚持的那么是不彻底的肯定美学,而这种不彻底性正表达在卡尔松对人类道德的考虑上。在某一程度上讲,对道德的考虑意味着人类环境之美不像自然之美具有自足性,而是受人为因素的影响。

(二)矛盾的表达

我们认为,卡尔松的肯定美学立场与道德考虑在卡尔松的环境美学事实上构成了内在矛盾和冲突。肯定美学的客观实在性原那么要求人们对事物进展"如其所是";的观照,卡尔松强调这一原那么不仅是自然环境美学同时也是整个环境美学的核心观念。但本文作者想要指出的是,一旦我们的道德介入到审美欣赏之中,我们将难以对事物进展"如其所是";的欣赏。道德伦理的立场意味着在人类环境欣赏方面,环境的美与不美除了以科学所显示的客观真实性作为评判准那么以外,关于好坏善恶的人类伦理价值也成为了重要的评判标准,甚至伦理之善较科学之真在环境欣赏中处于更重要的位置。

从根本上说,肯定美学与人类道德伦理二者立场对立,难以兼容。假设坚持人类道德伦理的立场,那么将有违环境欣赏的客观真实性原那么。从自然环境之美到人类环境之美,其实美的性质和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自然环境之美不涉及好坏善恶的伦理评价,而人类环境欣赏那么必须甚至首先考虑来自人类的道德价值判断。这与此前"科学式";的价值中立立场形成了矛盾对立,也就是说,卡尔松的人类环境欣赏走上了批评美学的道路,而逐渐背离了肯定美学的旨趣。

(三)矛盾存在的根本原因

肯定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着矛盾对立,但问题在于,为何卡尔松还要将二者同时并立于其环境美学体系中呢假设在人类环境欣赏中放弃肯定美学的立场,那么人们甚至无法知晓哪些事物才可以成为欣赏对象。难道仅仅由现实就能告知我们,环绕周围的一切环境都是审美欣赏对象站在肯定美学的立场之上,那么"万物皆可欣赏";,也即任何事物皆可向审美欣赏开启,而这正是环境美学日常生活化的理论根据。假设非如此,卡尔松为环境美学所开拓的疆土范围将被认为是无缘由的拼凑,他将没有方法解释为何一切环境皆可纳入审美欣赏之中,为何环境美学可以成为普适美学或日常生活化美学。可见,肯定美学的立场是卡尔松环境美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客观要求,它将自然环境领域、人文环境领域,甚至艺术领域统一纳入到环境美学的构架中。但卡尔松也不可能放弃伦理道德的立场考虑,因为道德的缺席将意味着无视人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将有违环境美学的根本精神关心自然界和人类环境,为人类生存和生活创立一个人与物偕的美妙环境。在环境美学中道德的缺失不但会遭受非议,同时也是卡尔松所不能认同的。

肯定美学与道德介入之间的矛盾其实根源于生态哲学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之间的对立和冲突。假设从人类的角度出发,以人的价值判断去对待自然万物,那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假设从自然的角度出发,认为自然有其内在价值,它们为自身而不是为人类而存在,那就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价值论认为,人是自然的组成局部,而自然是具备自组织才能的有机整体,从整个生态系统来看,人与自然本质一样、地位平等。因此价值不应成为人所独有的专利,它应该属于生态共同体全体成员所共有的,非人类和人类一样,具有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价值。

其实,卡尔松从一开始就试图避开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上的口舌之争,否那么按照"自然全美";的理论进路,卡尔松势必会成为非人类中心主义者,要为"自然的内在价值";作辩护。但卡尔松并不企图从理论上论证肯定美学的合法性,他认为菲尔斯(LeonardFels)、卢梭(Lilly-MarleneRussow)、罗尔斯顿等人的言论已经较好地为肯定美学作出辩护。在卡尔松看来,重要的不是去质疑美的存在,而是要探究欣赏美的途径。卡尔松还引用康斯坦布尔的话"在我的生命之中,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丑陋的事物";【1】149,再次表达了他对肯定美学的认同和支持。然而令其预始料未及的是,在为人类环境欣赏探究通达美的道路上,卡尔松还要再次面对这个难以化解的矛盾。

四、生态途径的整合作用及结果

在理论上肯定美学与人类道德立场对立,而在现实审美理论中二者似乎可以兼容并行。因此卡尔松试图通过对"如其所是";以及"功能上的适宜";内涵的重新阐释弱化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并在生态途径的作用下将自然与人类、科学与道德统一到环境美学的理论体系之中。

(一)对"如其所是";的重新阐释

在自然环境欣赏中,卡尔松强调对自然环境对象进展"如其所是";的欣赏,他将如其所是解释为对象的"客观真实性";。肯定美学以科学为根底,二者的结合点就在这种"如其所是";的客观真实性上。在自然环境形式中,卡尔松尽量将自然环境之美向科学靠拢,甚至将科学之真等同于环境之美。

其实,卡尔松对两个问题存而不管:科学知识所告知我们的自然的客观真实性难道可以等同于自然"如其所是";的真实性吗卡尔松认为对人类环境如农业景观、建筑等的欣赏,跟自然环境的审美欣赏类似,其实也是对环境对象的"如其所是";的欣赏。不过卡尔松对"如其所是";作出了新的诠释,它的内涵发生了改变。卡尔松说"如其所是地欣赏一处人类环境,不仅涉及到如何欣赏,而且也涉及到为何它看上去就应该这样。";【4】69这意味着,"如其所是";的内涵不只包含对象"是什么";同时也包含了对象"应该是什么";,前者是事实判断(实然),后者是价值判断(应然)。通过对"如其所是";的重新诠释,卡尔松尝试将伦理之善纳入到了由科学所引领的审美道路之中。

(二)关于"功能上的适宜";

卡尔松在?审美欣赏与人类环境?一文中指出,长期以来,人类环境(如建筑、农业景观)往往被当作艺术作品来欣赏,建筑美学、景观美学等都是在艺术范畴中解读人类环境,它们所关注的是对象的形式、比例、造型、对称、协调等的表现属性。在卡尔松看来,这些表现属性并不是对象"如其所是";的本质属性,因为我们在其中经历到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设计者或建筑师们的创作意图、技巧或才能。对人类环境的这种欣赏方式,卡尔松称之为"设计者的景观途径";。因此,卡尔松认为这种途径是不恰当的审美欣赏方式,因为它其实掩盖了环境对象所呈现的真实样子。"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在美学层面上,我们经常发现我们的审美欣赏不能获得满足,并缺乏许多潜在的审美兴趣与审美价值。";【4】65因此,建筑、农业景观等应该被当作"环境";来欣赏,在环境美学的框架内被理解和体验。

人类环境跟自然环境的区别在于人类环境具有目的性和功能性的特征。卡尔松将人类环境的本性视为一种功能性,因此他提出"功能上适宜";(theFunctionFit)的概念。

其实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有关于功能适宜与审美关系的阐述,他曾对他的弟子亚里斯提普斯说:"任何一件东西,假设它能很好地实现它在功用方面的目的,它就同时是善的又是美的,否那么它就同时是恶的又是丑的。";【5】苏格拉底的适宜是指事物的功能与人的目的性之间的适宜。在苏格拉底看来,"适宜";是美的根底和本质,事物的美丑取决于效用和立场,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依存于事物对其他事物的关系。

除苏格拉底之外,古罗马着名的建筑学家维特鲁威也曾阐述过"功能适宜";表达美的观点。他认为"适宜";是重要的建筑范畴,所谓"适宜";指的是建筑物正确地实现自己的功能,详细指的是建筑的方位、装饰、造型、风格等的详细设计与建筑的实际用途之间的"适宜";。

苏格拉底和维特鲁威的"适宜论";说明美在很大程度是跟善(伦理)联络在一起的,卡尔松受到前人的启示,他对苏格拉底和维特鲁威的"功能适宜";观点进展新的阐释和开展。他的"功能上的适宜";,不是苏格拉底和维特鲁威所指的详细事物的客观属性与人的目的性之间的适宜,而是从整个生态系统的大背景中来考虑功能适宜的问题。

卡尔松将人类环境与整个生态系统联络起来,认为人类和人类创造的环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组成局部。"自然世界是由多层、连锁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每一种生态系统自身必须与其他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彼此间适宜,并且每个系统中任一元素在其系统内部同样彼此适宜。";【4】61由此可知,卡尔松的"功能上的适宜";不是对象对于人的适宜,而是对象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适宜。"功能上适宜";的生态学阐释成为卡尔松人类环境审美欣赏的核心观念,它将科学(真)、伦理(善)、美学(美)统一在人类环境的欣赏当中。

(三)生态途径的作用及问题

卡尔松的生态途径就是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理解和欣赏人类环境。通过对"如其所是";和"功能上适宜";的概念阐发,卡尔松将自然环境欣赏形式改造成为了审美的生态途径。和自然环境形式一样,生态途径建立在科学的根底之上:对一个对象进展审美欣赏时,关于生态学、地理学以及相关的科学知识是必须的和根本的。这些科学知识可以告诉我们"环境如何成为如今这个样子以及为何它看上去如同其应该如此";【4】84。环境审美的生态途径同时意味着环境审美是一种严肃的审美,它不是浅层的愉悦美或形式美,这种严肃美要求我们要认可和理解对象,促使简单浅层美向严肃美转换,以接近对象的真实本性。

卡尔松认为生态途径的"如其所是";本身包含了人类环境中的"生活价值";(霍斯普斯语)要素。他举了一个例子:"在我们对一处具有吸引力的城市郊区进展审美欣赏时,生态途径要求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欣赏该处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生活价值。假设这一处人类环境,事实上是种族主义、资源掠夺和政治腐败堕落之结果,那么这些生活价值便被此环境明晰地表达出来。";【4】70在卡尔松看来,"生活价值";其实内在地包含了人类的道德评判,假设这处环境是种族主义、资源掠夺和政治腐败所形成的结果,那么它将很难为人们所欣赏。而这就是卡尔松重新阐释"如其所是";所产生的作用。生态途径中的"应该如此";表达了价值判断的伦理维度,然而这个伦理是一种关乎宇宙万物的"德性";伦理,它超越人类的道德判断。事实上,这种德性伦理跟上面我们所提及的人类道德伦理具有本质的区别。二者的对象不同,人类道德伦理是关心人的伦理,所表达的是人的目的性,而德性伦理是关心整个天地万物的伦理,是对宇宙万物的终极关心,前者是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后者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而卡尔松所指的"功能上的适宜";,是指对象适宜整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指"适宜";某个个人或人类群体的目的性。因此可以说,卡尔松的"功能上适宜";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立场与自然欣赏中的肯定美学立场保持了内在一致性。

而卡尔松的生态途径以"大伦理";置换"小伦理";,掩盖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冲突,试图将人与物以及一切复杂因素统一起来考虑问题。然而这个途径除了再一次证明肯定美学立场的合理性以外,却并没有为人类道德介入环境审美提供理论根据,二者之间的冲突仍然表达在卡尔松的环境美学的理论体系中。究其原因在于,生态途径事实上是要消除人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强调自然的主体性,从而它在本质上回绝以人为目的的人类道德判断。在人类环境审美理论中,当两个对立立场并存的时候,其实人们在环境理论中就会产生疑惑终究应该从人的立场开始欣赏,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