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业作品集(套装共9册)_第1页
戴建业作品集(套装共9册)_第2页
戴建业作品集(套装共9册)_第3页
戴建业作品集(套装共9册)_第4页
戴建业作品集(套装共9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戴建业作品集(套装共9册)读书笔记模板01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目录分析内容摘要精彩摘录作者介绍目录0305020406思维导图戴建业作品教授国民套装陶渊明戴建业文学诗歌人生词知识中国后记学术道历程诗词艺术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戴建业作品集”,是华中师范大学博导、数千万人的红教授戴建业作品的首次结集出版,共九种,涵盖戴建业教授三十年来撰写的经典普及作品、学术专著和社会随笔。整套文集既能窥见戴建业教授扎实的学术功底,也能品味他机智迷人的表达方式,更能感受一名大学者真率洒脱的风范。《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国民教授三十年研究,讲透《世说新语》。《戴建业精读老子》国民教授逐篇精讲,带你畅快读懂《老子》。《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自然真率,楚人风范,陶渊明千年之后真知己。《诗囚:孟郊论稿》“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国民教授带你走进“诗囚”的心灵世界。《两宋诗词简史》272首两宋绝妙诗词大盘点,苏轼、李清照、陆游等54位名家全收录。《六朝文学史》国民教授趣解陶渊明“种的个鬼田”,讲透迷倒众生的六朝文学。《文本阐释的内与外》国民教授精选论文首度结集,深度剖析庄子、陶渊明、李白的文学魅力。《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不懂典籍分类,就不明白两千年知识传承,国民教授带你摸透古代学问的路径。《你听懂了没有》国民教授80篇精选随笔首度结集,有才有识,有情有趣!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戴建业(nie😂)戴老的书,肯定要顶一个呀!强烈建议先听过他讲陶渊明和唐诗的讲座或课程视频,一睹教授风采为快。杂集,里面真知灼见的文章,和写台湾的那几篇读起来很有感觉。我是跳着读的,最爱的是写陶渊明那本。爱国是人之为人最基本的底线,读了那么多中国文化经典作品,还没把戴教授扭曲的三观拯救过来,真是可笑。共9册实在太多了!只读了第一本关于世说新语的,以前看不懂到底世说新语写的什么玩意儿,现在才知道是魏晋时期的小品,老师的讲解非常有意思。并蒂三莲”是指儒、道、释三种传统文化。儒、道尤其是儒是华夏民族性格的主要塑造者,儒道互补而以儒为主干是华夏文化的基本历史特征。《你听懂了没有》系列,我才看了几篇,戴老和年轻人同伙,一扫学究之气。读书不觉夜已深,一寸光阴不可轻。精彩摘录精彩摘录魏晋士人开始追寻一种新的理想人格——由从前主要是伦理的存在变为精神的个体,由寻求群体的认同变为追求个性的卓异,由希望成为群体的现世楷模变为渴望个体的精神超越。这种理想人格即人们所说的“魏晋风流”,它具体展现为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冯友兰《论风流》),《世说新语》正是“魏晋风流”最形象逼真的剪影。大家知道,情与智通常是水火不容——情浓则智弱,多智便寡情,可在魏晋名士的精神结构中,情与智达到了绝妙的平衡,他们可谓情智兼胜的人格标本。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堪称“典赡精绝”,与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并称“四大古注”。古代文学研究的真正突破应当表现为:对伟大的作家、伟大的作品、重要的文学现象、著名的文学流派和社团,提供了比过去更全面的认识、更深刻的理解,并做出更周详的阐释、更缜密的论述。从伟大的作家身上不仅能见出我们民族文学艺术的承传,而且还可看到我们民族审美趣味的新变;他们不仅创造了永恒的艺术典范,而且表现了某一历史时期精神生活的主流,更体现了我们民族在那一历史时期对生命体验的深度。也许是由于缺少人生的定力,我一生都在命运之舟上沉浮,从来都没有掌握过自己的命运,因而从不去做什么人生规划,觉得“人生规划”就是“人生鬼话”。目录分析“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回到经典导言第一章高贵第二章自信12345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第三章刚正第四章率真第五章旷达第六章雅量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第七章清谈第八章隽语第九章妙赏第十章深情第十一章血性12345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第十二章风姿第十三章幽默第十四章放诞第十五章伤逝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第十六章艺术第十七章师道第十八章名媛第十九章机诈第二十章机诈12345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第二十一章吝啬初版后记第二十二章奢侈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导言一、成书过程与体例特征二、魏晋风流与士人群像三、风趣与风韵第一章高贵1.两得其中2.客主不交一言3.高僧养马4.真爱5.活法6.华王优劣7.大丈夫将终第二章自信1.“宁作我”2.“咄咄怪事”3.天之自高4.旁若无人第三章刚正1.管宁割席2.“圣质如初”3.不卑不亢4.岂能长久?5.憎不匿善6.郗公三反第四章率真1.吃货2.未能免俗3.性急4.待客之道5.良箴6.东床袒腹第五章旷达1.何必见戴?2.人生贵得适意3.祖财阮屐4.智且达第六章雅量1.器度2.新亭对泣3.镇定自若4.雅量与矫情5.受宠若惊第七章清谈1.名士风流2.“旨不至”3.咏瞩自若4.佳物得在5.神州陆沉第八章隽语1.小时了了2.八面玲珑3.巧舌如簧4.胖与瘦5.松柏之质与蒲柳之姿6.南人与北人7.善人与恶人第九章妙赏1.乱世英雄2.家有名士3.最“养眼”的风景4.处长亦胜人5.何可一日无此君?6.发现自我与发现自然第十章深情1.年在桑榆2.木犹如此3.一往有深情4.子敬首过第十一章血性1.王敦击鼓2.壮怀激烈3.正气与霸气4.何必谦让?5.生气懔然6.自励自新7.兄弟道别第十二章风姿1.龙章凤质2.以貌取人3.丘壑独存4.看杀卫玠第十三章幽默1.出则为小草2.晒书3.夷甫无君辈客4.谈者死,文者刑5.尔汝歌6.鼻目须发第十四章放诞1.刘伶病酒2.人种不可失3.付诸洪乔4.吾若万里长江第十五章伤逝1.情之所钟2.生孝与死孝3.阮籍丧母4.驴鸣送葬5.人琴俱亡6.情何能已已第十六章艺术1.兄弟异志2.世情未尽3.渐至佳境4.颊益三毛5.一丘一壑6.传神写照7.神解第十七章师道1.从师之道2.礼遇书生3.“常自教儿”4.儿女:父母的脸面?5.车公求教第十八章名媛1.家娶才女2.灵襟秀气3.慈母仪范4.巾帼英豪5.聪慧6.卿卿7.夫妻舌战8.夫妇戏谑9.韩寿偷香第十九章机诈1.床头捉刀人2.谋逆者挫气3.望梅止渴4.偷儿在此5.温峤娶妇6.韬晦第二十章机诈1.座次与面子2.岂以五男易一女?3.谢公畜妓4.向秀入洛5.“变色龙”6.胸中柴棘7.雅与俗8.莫近禁脔第二十一章吝啬1.膏肓之疾2.小气3.刻薄4.聚敛与疏财第二十二章奢侈1.交斩美人2.斗富3.身名俱泰4.帝甚不平“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绪论老子与《老子》第一章道与德第二章自然与造作第三章无为与有为12345戴建业精读老子第四章拙与巧第六章静与动第五章弱与强戴建业精读老子第七章进与退第八章仕与隐第九章治与乱第十章战与和第十一章修身与养生附录:《老子》原文及注释010302040506戴建业精读老子绪论老子与《老子》1.老子:为什么不称“李子”呢?2.《老子》:何人所著?何年成书?3.道:天地之根与万物之本4.自然:大道的本性与人生的境界5.无为:治国之道与处世之方6.悖论:抛弃智慧的智慧宝库7.《精读老子》:和老子“对谈”第一章道与德1.说不出口的“道”2.“道”是万物之母3.山谷与女阴4.看不见摸不着的“道”5.“空心人”6.为什么物极必反?7.为什么说“道生一”?8.怎样体认“道”?9.道:善人之宝第二章自然与造作1.道法自然2.什么是自然?3.“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4.大道废弃,才尚仁义5.归于婴儿6.知道白,守着黑7.顺应自然8.再说顺应自然9.人算不如天算第三章无为与有为1.无为与有为的界限2.一切肯定皆否定3.天地不讲仁义4.最美的语言就是无言5.谁能使菊花开在春天?6.无为而无不为7.无为的益处8.什么样的人适合当官?第四章拙与巧1.为什么不崇尚才能呢?2.抛弃聪明机巧3.再说抛弃聪明机巧4.蠢人精明,智者愚笨5.怀抱素朴,守护纯真6.知人者智7.自知者明8.只缘身在此山中9.最巧即最笨第五章弱与强1.你不争就没人和你争2.牙齿先落,舌头长存3.柔能克刚,弱能胜强4.自胜者强5.再说自胜者强6.立志不易,强行更难7.强横者不得好死8.所求越多所得越少9.婴儿的启示第六章静与动1.浮躁:现代人的癌症2.以静制动3.以静养智4.宁静致远5.清静无为天下正6.蚯蚓与螃蟹7.大器晚成8.百无一用是书生第七章进与退1.为什么说“上善若水”?2.无私才能成就自己3.“无用”才有“大用”4.甘居人后5.你乐意“高高在上”吗?6.高者应就低7.从小事做起8.善始善终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八章仕与隐1.当官:为人还是为己?2.功成身退3.再说功成身退4.三说功成身退5.有利必争非君子6.替天行道7.自爱而不自贵第九章治与乱1.不值得信任,才不被信任2.治国三宝3.捡了芝麻,丢了西瓜4.想民之所想5.政事省,民风淳6.不治则治7.“治大国”与“煎小鱼”8.以智巧治国,国必遭殃9.民不畏死第十章战与和1.盛极必衰2.会打仗便不打仗3.要想对手弱,就先让对手强4.要想废了他,就先抬举他5.要想获取,就先施与6.以奇用兵7.兵不厌诈8.战火起于贪欲9.善战者,不发怒第十一章修身与养生1.精神体操2.来也潇洒,去也潇洒3.保养元气,乐享天年4.欲壑难填5.无欲则刚6.理想人格7.“呵,我多伟大!”8.追名逐利有什么错?9.祸福相倚附录:《老子》原文及注释第1章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第7章第8章第9章“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第五版自序导论第一章洒落与忧勤第二章纵浪大化第三章不失此生010302040506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第四章知性与尽分第五章养真与守拙第六章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第七章融然远寄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第八章静穆:超越生与死的结晶第十章由冷落到推尊第九章回归自然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第十一章由伦理到存在参考书目初版后记再版后记第四版后记12345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第一章孟郊:一个痛苦的存在第二章气直·情真第三章峭激的诗情与浓郁的理趣诗囚:孟郊论稿第四章奇崛·冷峻·苦涩第六章“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第五章淡而浓·瘦而腴·朴而巧诗囚:孟郊论稿第七章“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第八章社会的投影与心灵的写真第九章“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附录:主要参考书目初版后记12345诗囚:孟郊论稿第三版后记再版后记诗囚:孟郊论稿第五章淡而浓·瘦而腴·朴而巧淡而浓瘦而腴朴而巧第九章“身死声名在,多应万古传”一、“自不得无东野一派”二、“孟东野始以其诗鸣”三、“造化中一妙”四、“后之学孟郊者甚多”“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绪论:两宋诗词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征第一章北宋前期诗歌的革新历程第二章宋初词坛与柳永的变革第三章苏轼的诗词成就12345两宋诗词简史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创作第五章两宋之际诗词的嬗变第六章陆游与“中兴诗人”第七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第八章南宋的格律词派与晚期的诗歌走向附:宋词讲座系列(一)柳永词论010302040506两宋诗词简史后记附:宋词讲座系列(二)周邦彦词论两宋诗词简史第一章北宋前期诗歌的革新历程第一节唐代诗风在宋初的流播第二节诗歌革新的领导者欧阳修第三节诗歌革新的主将梅尧臣、苏舜钦第四节宋诗新格局的开创者王安石第二章宋初词坛与柳永的变革第一节五代词风的承续与发展第二节继往开来的范、张词第三节“变一代词风”的柳永第三章苏轼的诗词成就第一节坎坷人生与磊落襟怀第二节苏轼论诗歌创作第三节苏轼诗歌的艺术风貌第四节东坡词的创作成就第四章北宋后期的诗词创作第一节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第二节秦观与贺铸的词作第三节周邦彦与格律词派第五章两宋之际诗词的嬗变第一节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第二节南宋爱国词的先声第三节“江西派”诗人的创作转向第六章陆游与“中兴诗人”第一节陆游的时代与经历第二节陆游的诗歌创作第三节《放翁词》的艺术风貌第四节田园诗的集大成者范成大第五节独创新格的诗人杨万里第七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第一节从抗金志士到词坛大家第二节展现时代与人生风貌的《稼轩词》第三节辛词的艺术特征与成就第四节高唱抗敌战歌的“辛派词人”第八章南宋的格律词派与晚期的诗歌走向第一节格律词派名家姜夔第二节后期格律词的新局面第三节“永嘉四灵”与“江湖诗派”第四节爱国诗的最后一抹光辉第五节元好问的诗论与诗词创作附:宋词讲座系列(一)柳永词论一、柳永:“变一代词风”二、柳词的抒情方式:“只是实说”三、结构特点:细密而妥溜四、语言特点:明白而家常附:宋词讲座系列(二)周邦彦词论一、周邦彦:“集词学之大成”二、结构:曲折繁复三、语言:典雅浑成四、“模写物态,曲尽其妙”“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章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第二章太康诗人与江左诗风第三章陶渊明的生命境界与诗歌成就12345六朝文学史第四章从“元嘉体”到“永明体”第五章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文赋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创作后记12345六朝文学史绪论: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基本特征第一节人世沧桑与士人觉醒第二节文的自觉与美的追求第三节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文体的基本特征第一章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氏父子的诗歌创作第二节建安七子及建安诗风第三节阮籍与正始诗歌第二章太康诗人与江左诗风第一节陆机、潘岳与太康诗歌第二节左思与刘琨第三节游仙诗与玄言诗第三章陶渊明的生命境界与诗歌成就第一节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人生境界第二节陶渊明诗歌的题材类型第三节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第四章从“元嘉体”到“永明体”第一节谢灵运与山水诗的兴起第二节鲍照与元嘉诗歌的创新第三节沈约、谢朓与“永明体”第五章南北诗风的融合与南北朝民歌的风貌第一节梁陈诗歌的时代风格第二节庾信与南北诗风的融合第三节隋朝诗歌:南北诗风融合的延续第四节南北朝民歌第六章魏晋南北朝的文赋第一节魏晋文章与辞赋第二节南北朝骈文第三节北朝散文名著第七章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创作第一节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第二节《世说新语》与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代序:文本阐释的多样性与有效性论庄子“逍遥游”的心灵历程及其归宿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文本阐释的内与外入世·愤世·超世由自卑到超越的心灵历程“委心”与“委运”论元嘉七言古诗的诗史意义文本阐释的内与外“忧愤”与“激荡”论谢灵运的情感结构及其诗歌的形式结构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理性与激情的交融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12345文本阐释的内与外论“诸子还原系列”的学理意义“人民性”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的命运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型买椟还珠后记12345文本阐释的内与外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一、“师心独见”与“非汤武而薄周孔”二、“锋颖精密”与“校练名理”三、“金声玉振”与“文章之美”论元嘉七言古诗的诗史意义一、从单一韵式到因情转韵二、句型的丰富变化与章法的跌宕创新三、七古题材的拓展与文体风格的形成四、从“尚风容”到“尚筋骨”文化认同与文化转型一、问题的提出二、文化外衣与精神血脉三、以平等独立为先与以三纲五常为本四、汲取精髓与猎得皮毛五、两本《劝学篇》的启示意义买椟还珠一、本末倒置: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国文学史”二、顾此失彼:知识的系统性与古代文学的特殊性三、正本清源:从以文学史为经到以文学作品为本附录:中国内地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设置概况表“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代序:专业精神与学术规范价值取向·知识消长·典籍分类“学术之宗明道之要”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类例既分,学术自明”010302040506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集部的起源与流变论略学术流派的盛衰与各科知识的消长辨体·辨义·辨人·辨伪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构别忘了祖传秘方“学心”与“公心”010302040506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附录一:求学的津筏后记附录二:“初学入门之蹊径”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类与典籍分类价值取向·知识消长·典籍分类一、《七略》的完成与嬗变二、四部的确立与完善三、四部的承传及挑战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一、文献学的价值目标:成学而非致圣二、知识类型的价值重估:重“实学”而轻“空言”三、文献学的功能(上):知识系统的建构四、文献学的功能(下):知识的承传五、结语:郑樵文献学知识论取向的历史意义“类例既分,学术自明”一、文献学的灵魂:“类例”的确立二、“类例”的学术旨归:“存专门之学”三、“类例”的原则:“不如此论高卑”四、“类例”的属性:图书分类的准则与条例集部的起源与流变论略一、集部的起源二、“何文人之多也!”三、别集四、总集中国古代学术史的重构一、正误:重溯学术之源二、纠偏:别白是非与品定高下三、申发:明体与分类四、综论:重构学术史附录二:“初学入门之蹊径”一、“下手功夫”二、四部读法“何曾料到”与“未曾做到”闲话人生谈情说爱教育杂谈五味杂陈回念前尘010302040506你听懂了没有文化漫谈同道切磋序言后记翻译小品你听懂了没有闲话人生爷们品味生活人生难道只是一场赛跑?食不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