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考研西方芭蕾舞蹈史纲重点资料第三节_第1页
舞蹈考研西方芭蕾舞蹈史纲重点资料第三节_第2页
舞蹈考研西方芭蕾舞蹈史纲重点资料第三节_第3页
舞蹈考研西方芭蕾舞蹈史纲重点资料第三节_第4页
舞蹈考研西方芭蕾舞蹈史纲重点资料第三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方芭蕾第三节名词解释古典芭蕾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三个时期,以俄罗斯学派的崛起为背景。兴起于19世纪后期,在彼季帕的主持下达到鼎盛。“古典芭蕾”指在“芭蕾舞蹈”之后“现代舞蹈”之前的那种特定风格,史学家将这个时期的芭蕾称为“俄罗斯帝国芭蕾”和“后浪漫芭蕾”。古典芭蕾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芭蕾舞剧作品,其中以彼季帕和柴可夫斯基密切合作共同创作的《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古典芭蕾形成了“双人舞”和“性格舞”两大模式,以及“舞剧乃舞蹈的最高形式”等主导思想。俄罗斯古典芭蕾及集意大利和法国这两大流派之大成,同时具有俄罗斯民族文化固有的气势恢宏、动作凝重、精力过人、酷爱戏剧等特点,这些特点一直持续至今。彼季帕——俄罗斯芭蕾奠基人(1819-1919)法国芭蕾演员、编导,被称为俄国“古典芭蕾之父”,是所有人来俄工作的外国人中对俄国芭蕾贡献最大的一位。1918生于马赛,自幼从父学舞,曾仔细的学习过西班牙民间舞蹈。曾任马林斯基剧院首席舞者,后接替佩罗成为芭蕾大师。1869-1903年间,彼季帕任马林斯基剧院总编导长达34年之久,作为俄罗斯芭蕾大师载入史册。彼季帕的突出贡献在:奠定了俄罗斯芭蕾的地位,使圣彼得堡成为世界芭蕾的中心;发展并完善了“双人舞ABA”的模式和“性格舞”的场面;确立了大型舞剧的演出形式,戏剧结构完整,把“梦幻剧”作为手段抒发情感,塑造人物形象;舞蹈编排上善于运用舞队和图形变化;与作曲家通力合作,在交响化的音乐上创造交响化的编舞。代表作品有:《睡美人》《天鹅湖》《雷梦达》《法老之女》等等。伊凡诺夫(1834-1901)俄罗斯舞蹈编导,俄罗斯芭蕾的代表人物。毕业于马林斯基剧院舞蹈学校,并担任该剧院舞团的演员,其风格浓郁的性格舞表演得到布农维尔的高度赞扬。曾先后做过佩罗和彼季帕的助理编导。伊凡诺夫善于跟随音乐的启发在舞蹈编排中体现交响原则,它的艺术风格更接近于形象主义,不将古典的舞蹈形式当做唯一的利用源泉。独自编导有《胡桃夹子》和《天鹅湖》中的二四幕,这些作品都成为常演不衰的芭蕾名作,深受观众喜爱。约翰松(1817-1903)瑞典舞蹈表演家、教育家,俄罗斯芭蕾教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丹麦芭蕾大师布农维尔的学生。1869年起专门从事教学,培养出巴普洛娃等著名舞蹈家。在教学上,反对意大利学派追求纯高难度动作的纯技术观点,但仔细吸收了他们的舞蹈技巧以充实课堂教学。他的教学特点体现为:对学生因材施教,要求严格;发挥学生天生优异条件的同时主意克服缺陷;把技术当做表现手段而不是目的,经常改进教学方法和创造性的对待教学;为保持学生个人特色不惜放弃古典学院派严格规范;把示范强制要求学生效仿的模式改为强调教师必须亲自示范。切凯弟(1850-1928)意大利芭蕾舞演员、教师,俄罗斯芭蕾教学学派代表人物。1950年出生于舞蹈世家。曾被聘为玛利亚剧院的排练者兼任教师,并与彼季帕、伊凡诺夫合作编《灰姑娘》的第一、三幕舞蹈,还曾担任佳吉列夫芭蕾舞团首席教师。切凯弟舞技高超但其重要贡献是在教学领域,在教学中他非常重视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后被整理为“切凯弟体系”,培养了如巴普洛娃、瓦冈诺娃、福金尼金斯基等著名芭蕾艺术家。英美等国还成立有切凯弟协会。《堂·吉坷德》(1869)俄国古典芭蕾舞剧的早期代表作,四幕八场古典芭蕾舞剧。1869年首演于莫斯科大剧院,编导彼季帕。舞剧取材于西班牙同名小说,讲述了理发师巴赛尔和基特丽的爱情故事。该剧的喜剧气氛,热烈而明快的舞蹈风格使其在古典芭蕾剧目中独树一帜。其主要价值在于彼季帕充分关注古典芭蕾与性格舞的融合,成功编排了几段西班牙色彩浓郁的双人舞。如第四幕中的婚礼双人舞是当今国际芭蕾大赛的必选节目,该舞西班牙风格浓郁、动作技巧性强、音乐节奏明快。此外,第三幕中的白纱女子群舞是交响芭蕾的早期范例。《舞姬》(1877)俄国古典芭蕾舞剧的早期代表作,四幕古典芭蕾舞剧。1877年首演于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大剧院,编导彼季帕。舞剧取材于印度名诗,并融合了西方童话故事,讲述了舞姬妮姬娅和武士索罗尔一见钟情,但因门第悬殊无法结为连理,走后只能在幽灵王国共度短暂良宵的故事。该剧是彼季帕创作中期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充分显示其编舞才能,富有东方情调和严肃的道德意义。其中“蛇舞”是古典芭蕾中的精品,群舞“幽灵王国”开交响芭蕾之先河,为后来的交响编舞起到奠基性的作用。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动作简练单纯、音乐气势恢宏、美丽的服装和灯光创造出的艺术魅力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和不朽生命的讴歌、对芭蕾的诗意品质之强调体现了戏剧性和舞蹈性的完美结合。《天鹅湖》(1877)俄国古典芭蕾舞剧的中期代表作,四幕古典芭蕾舞剧。1895年首演于圣彼得堡玛利亚剧院。一、三幕编导彼季帕,二、四幕编导伊凡诺夫,编曲柴可夫斯基。选材于德国民间故事,讲述了变成天鹅的公主奥杰塔与王子的爱情故事。该剧最初由列津格尔编导惨遭失败,后由伊凡诺夫正确理解了柴式音乐,创造性的设计出了象征白天鹅的“主导动作”制造出神似的天鹅形象,大获成功。该剧自诞生以来几乎成为芭蕾艺术的象征和代名词。它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既有柴可夫斯基的传世音乐又有凄美的爱情故事;既有彼季帕学院派的经典规范,也有伊凡诺夫倾向印象主义的新鲜血液。在经典性的基础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白天鹅双人舞》《四小天鹅舞》等舞段标志着芭蕾艺术在19世纪末取得的最高成就。《睡美人》(1890)俄国古典芭蕾舞剧的中期代表作与“巅峰之作”,被誉为“十九世纪芭蕾百科全书”,三幕古典芭蕾舞剧。1890年首演于圣彼得堡玛利亚剧院。编导彼季帕,编曲柴可夫斯基。该剧有着深厚的文学背景,在舞蹈样式和结构上十分丰富,是彼季帕创作的巅峰。舞剧取材于民间童话,讲述了王子将沉睡的公主吻醒,战胜邪恶的爱情故事。舞剧在创作过程中编导与作曲家通力合作,鲜明的展现了人物性格。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和彼季帕的舞蹈都带有浓郁的俄罗斯民族色彩。剧中有许多经典舞段,如《玫瑰慢版》《婚礼双人舞》《蓝鸟双人舞》等等。《睡美人》一百多年来以其震撼人心的音乐、气势恢宏的舞蹈、美丽的服装、奢华铺张的布景创造了空前绝后的舞蹈奇观。《胡桃夹子》(1892)俄国古典芭蕾舞剧的中期代表作,两幕古典芭蕾舞剧。1892年上演于圣彼得堡玛利亚剧院。在西方是家喻户晓的“圣诞芭蕾”。编导伊凡诺夫,编曲柴可夫斯基。取材于德国童话故事,讲述了小女孩和她的圣诞礼物胡桃夹子指挥官冒险的故事。柴式音乐描绘了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童话世界,刻画出儿童天真、老鼠邪恶的善与恶的强烈对比,体现了其作品深刻的哲学主题。编导遵循芭蕾交响化的原则,设计的“小雪花舞”成为精品流传下来。该剧以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欢乐的圣诞节图景,充满幸福的家庭气氛,并在音乐家与编导的通力合作下充分体现古典芭蕾的创作原则,融合芭蕾艺术的诸多样式,成为经典剧作。著名芭蕾编导里戈罗维奇与巴兰钦还对其进行新的改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胡桃夹子》。《雷蒙达》(1898)俄国古典芭蕾的后期代表作。1898年首演于圣彼得堡马林斯基大剧院。编导彼季帕。舞剧取材于中世纪匈牙利的一段骑士传奇,讲述了法国伯爵小姐雷梦达与阿尔伯骑士、匈牙利骑士之间的爱情纠葛。在这部舞剧中彼季帕的编舞显示出新的成就,这部舞剧的情节相当淡化,在首演的十年后它的情节进一步被削减最后成为只是为串联女舞蹈家几个高难度技术舞段的线索,这再次证明了在芭蕾舞剧中以“舞”为主,以“剧”为辅。现代芭蕾芭蕾发展史上的第四个时期,是20世纪初开始的古典芭蕾革新运动的产物。由一批不满现状、锐意改革的芭蕾精英发起,代表人物有佳吉列夫、福金、尼金斯基等等,代表团体是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地点在芭蕾。其主要特征是芭蕾和现代舞的结合。与古典芭蕾相较体现为以下特点:其一,反对传统芭蕾所尊崇的古典唯美主义;其二,创作思想呈自由开放型,改与吸收古今一切有益营养为我所用;其三,创作手法的多样化选择,摒弃固有模式;其四,主张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而非“旧瓶装新酒”;其五,在作品规模和长度上,追求短小多变,以适应审美性习惯。福金——芭蕾改革家(1880-1942)俄罗斯芭蕾艺术家,现代芭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现代芭蕾之父”。1880年出生于商人家庭,后考入彼得堡舞蹈学校。他的专业技能和文化修养都很优秀,为他以后的改革奠定基础。毕业以后,成为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并初步尝试舞蹈创作。早期的作品中体现出逃避现实和唯美倾向,得到彼季帕的高度评价。在创作上福金没有拜倒于古典芭蕾的权威,而是大胆革新,吸收邓肯自由舞蹈的营养,努力使古典芭蕾更符合于现代审美。曾与佳吉列夫紧密合作,为“俄罗斯演出季”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福金是古典芭蕾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在实践中和理论上对古典芭蕾进行革新与总结,提出著名的芭蕾改革五项原则,为现代芭蕾的革新提供思想基础。代表作品有《仙女们》《埃及之夜》《彼得鲁什卡》《火鸟》等等。佳吉列夫(1872-1929)俄国艺术组织活动家,俄国芭蕾史上最重要的经纪人,古典芭蕾的传播者和现代芭蕾的奠基人。1872年出生于一个贫穷的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普遍全面的文化教养,他天资过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和管理才能。与上层人士关系密切。曾组织巡回画展和俄国古典音乐会。1909年聘请组织了俄罗斯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和编导到欧洲巡演,大获成功,此后每年都要举办这样的“俄罗斯演出季”,1911年成立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佳吉列夫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充分发挥他过人的组织才能和管理艺术,共同加入这项事业,不断推出新人新作,重新唤起人们对芭蕾艺术的热情,使得当地的芭蕾艺术得以复兴。同时也将俄罗斯艺术输出,普及了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其艺术活动为推动世界芭蕾艺术的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尼金斯基(1889-1950)俄罗斯著名舞蹈表演家、编导。1889年出生,自幼习舞并考入圣彼得堡舞蹈学校,曾向切凯弟学习舞蹈技术,担任过佳吉列夫舞团编导。代表作有《牧神的午后》、《春之祭》等。他打破了古典芭蕾的模式,推翻了古典芭蕾的美学,以超群的技巧为名,结合大跳、极速转、多次击腿等高难度动作和富有表情的哑剧表演为人称道。创造了大量见棱见角的新动作,为古典芭蕾补充了大量崭新的动作元素。他的表演振兴了欧洲面临衰落的男子舞蹈,他的创作也为芭蕾艺术作出了新的探索。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表演家”。巴甫洛娃俄罗斯著名舞蹈表演家、编导。1889年出生于俄国贫困家庭,后进入彼得堡舞蹈学校学习。初期天赋不高,但后期在高年级展露才华,进入马林斯基剧院并迅速成为该团首席女演员,后加盟佳吉列夫芭蕾舞团。代表作《天鹅之死》、《埃及之夜》等。其表演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多带民主主义倾向,深扎于古典芭蕾沃土,积极参与了新芭蕾改革运动,形成独树一帜的风格和特点。她为芭蕾艺术在全球的传播与普及有着巨大贡献,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演员”。卡尔萨文娜俄罗斯著名芭蕾表演家、教育家。1885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芭蕾世家,幼年随父学舞,后在马林斯基剧院芭蕾舞校,师从多位大师,毕业后加入该舞团作独舞演员,后加入佳吉列夫舞团。她的表演技术强悍、极具表现力和分寸感,擅长风格性舞段和性格化角色,主演《仙女们》《火鸟》《彼得鲁什卡》等作品。告别舞台后,专心从事教学活动,著有《戏剧街》、《芭蕾技巧对芭蕾教学法》作了有益的探究。还担任了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副院长,对英国芭蕾人才培养做出来杰出贡献。《天鹅之死》《天鹅之死》是二十世纪初现代芭蕾的代表作。于1905年首演于彼得堡贵族音乐会。编导福金,作曲圣桑。舞蹈表现天鹅并不灰心失望,困惑迷茫,而是不屈不挠、一息尚存、斗争不已的形象,是“万物求生”为生存而斗争的象征。反映了俄国知识分子革命失败后的彷徨苦闷情绪以及寻找出路又屡遭失败的经历。在舞蹈处理上,舞蹈十分简洁凝练,通过主题动作感受天鹅的节奏,配合双臂挥动的步法,比之音乐舞蹈更具有戏剧性和形象性。《天鹅之死》是俄国舞蹈的象征,世界芭蕾之作,为后世芭蕾借鉴,推动其发展。《牧神的午后》俄国独幕现代芭蕾代表作。编导:尼金斯基,作曲:德彪西,1912年首演于巴黎夏特莱剧场。讲述了牧神与七位女神在夏日午后难以忘怀的爱情故事。该剧的结构和人物性格都很单一,但舞蹈处理却十分有特色:尼金斯基打破传统舞姿审美标准,大量采用侧面角度的浮雕式舞姿,创造了大批见棱见角、不讲求和谐典雅的新动作,极具现代表现主义风格。其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舞剧触及了人性本能的觉醒问题,达到了佳吉列夫推出这部新作所追求的轰动效应《埃及之夜》(1908年)现代芭蕾代表作品,首演于1908年编导福金。《埃及之夜》中的音乐比较单调,缺乏鲜明的主题旋律,作曲家阿连斯基不能抓住情节的诗意,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异国的情调上。在舞蹈处理上,福金采用了与古典芭蕾出入很大的埃及舞蹈动作和姿态。见棱见角、双屈肘屈腕、手掌朝下的奇特造型。这引起了保守派的猛烈抨击。这部舞剧中福金对舞蹈技术采用折中主义态度,既不是古典学院派的规范动作姿态,又不是东方民间舞蹈素材,而是一位崇尚美的欧洲人的脑子里反映出来的古代埃及及浮雕印象。《仙女们》(1909) 现代芭蕾的代表作品。1909年首演于巴黎。编导福金。《仙女们》原名《肖邦组曲》,表现的是青年诗人在月光下漫步时产生的翩翩浮想。整个作品效仿了《仙女》浪漫主义芭蕾的风格,是一部古典芭蕾向现代芭蕾的转型作品。其中复原和突出了白裙芭蕾讲究氛围的特点,并注入了新的舞蹈思想。在形式上具有折中主义的倾向,绝大部分的编排依然运用了古典芭蕾的程式动作,只有部分的改良,在“无情节”的前提下简化了舞台布景。《仙女们》虚拟性的重现了浪漫时期的高峰作品,但整体风格更为自由化、个人化,反映了20世纪青年摆脱桎梏,向往自由的进步心态。《火鸟》(1909年)现代芭蕾的代表作品,一幕两场芭蕾舞剧。1910年首演于巴黎歌剧院。编导福金,作曲斯特拉文斯基。舞剧取材自俄罗斯童话,讲述了火鸟。王子与公主的故事。这部舞剧在舞蹈设计上,编导受到印象主义的影响,力图用新的舞蹈构图和动作从根本上冲破学院派芭蕾的束缚,采用三种不同手法来表现人物。如魔王动作丑陋怪诞、见棱见角;公主和少女们赤脚跳俄罗斯民间舞;火鸟跳以大跳为主的传统芭蕾。编导用舞蹈手段讲述故事,摒弃了原有的哑剧和程式化动作交代剧情的方式。在音乐上,也富有革新精神,用纯粹的音乐描绘自然环境、刻画人物,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在美术上别具一格,美术家们从造型效果上增强了俄罗斯特色和环境氛围。《彼得鲁什卡》(1911年)现代芭蕾的代表作品,一幕四场芭蕾舞剧。1911年首演于巴黎夏特莱剧场。编导福金,作曲斯特拉文斯基。该剧由俄罗斯民间传说改编,讲述了小木偶彼得鲁什卡的悲剧故事。著名演员尼金斯基塑造了这一形象,得到了福金的高度评价,女主角卡尔萨文娜的表演也是形象自然。《彼得鲁什卡》代表了20世纪初俄国芭蕾现实主义心理描写和戏剧化方面的较高成就,它的舞蹈设计和美术设计都堪称一绝,而且一反惯例的男主角技巧超过女主角,在当时十分罕见。福金认为该剧是他的得意之作,最充分体现了他的舞剧改革思想。戏剧芭蕾戏剧芭蕾是以舞蹈表现故事或戏剧情节的芭蕾,通常借用哑剧手势、面部表情、戏剧冲突等手段塑造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性格,并试图将舞蹈段落与戏剧场面完美的融为一体。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俄罗斯,但先前也有多部舞剧及编导体现并奠基下重要基础。从整体结构而言,戏剧芭蕾有大、中、小三种规模,且均具有“引子——情节——高潮”三段式结构,向话剧学习,像讲述完整的故事;从表现手段而言,以哑剧和情节舞蹈叙事为主,而舞蹈只是用于抒情,并且使用“大量生活化舞蹈”。从于姊妹艺术关系而言,以舞蹈为主,音乐与舞美多服务于舞蹈;从艺术手法而言,注重现实主义,崇尚写实,直接模仿,图解生活;从艺术形象而言,形象具体完整,但较单一,注重人物个性描绘。戏剧芭蕾使芭蕾由最初的插舞变成置于一个完整的戏剧框架下,虽后来因现代芭蕾的兴起而结束一统局面,但其塑造人物鲜明性格的优秀传统,仍在今后芭蕾艺术发展中发挥作用,至今仍不失其重要意义。《红罂粟花》《红罂粟花》是前苏联时期现代革命芭蕾的代表作。被称为“现实主义芭蕾范例”“戏剧芭蕾开端”又名《红花》。1927年于大剧院首演,编导拉希林与季霍米罗夫,主演叶切卡琳娜等。这是一幕三幕八场的大型舞剧,表现中国码头工人地下活动,歌颂中俄人民友谊的故事情节。在形式上,并未摆脱“旧瓶装新酒”问题,在情节结构和舞蹈安排以及人物处理上以传统芭蕾为形式,再以新动作、新结构去反映新等的现实题材,达到形式与内容新的统一。《红罂粟花》是一部划时代的重要作品,它的上演标志着苏联芭蕾史上一个新的时期,是戏剧芭蕾的开始。《巴赫奇萨拉伊水泉》《巴赫奇萨拉伊水泉》是苏联戏剧芭蕾的早期代表作,是一部四幕舞剧,简称《泪泉》。1934年由列宁格勒歌剧舞剧院上演,编导:扎罗哈夫,作曲:阿萨菲耶夫。该剧的文学台本根据普希金的长诗和另一首短诗改编。全剧以爱情为主线通过不同的对待爱情的态度揭示出每个人物特有的心理状态。舞剧编导在每一幕中都安排了高潮,创新了独舞和双人舞模式,力求传达“音乐性”和“叙事性”,“形象舞蹈”的重大创新在于视觉、听觉、动觉三位一体的舞蹈形象传达悲剧特征,追求舞蹈戏剧性哑剧、情节契机、深刻含义和抒情表现力。这是创作现实主义芭蕾的第一部成功著作。更为随后的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强调的戏剧结构完整,人物塑造形象鲜明等主张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罗密欧与朱丽叶》《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前苏联戏剧芭蕾的中期代表作。是一部四幕九场舞剧。1940年由列宁格勒歌剧舞剧院上演。编导:拉甫罗夫斯基,作曲:普罗科菲耶夫。该剧根据莎士比亚同名悲剧改编,以中世纪意大利家族世仇为背景写了一对青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揭示“爱情至上”的永恒主题。该剧规模宏大、人物众多、动人心魄、编导大胆打破了古典芭蕾舞剧的双人舞脱离情节线索,一味炫耀程式化技术的ABA模式,创作出情景交融、情舞互动、循序渐进,三部曲示的双人舞;高度交响化音乐模式打破了传统舞剧音乐模式,具有很强时代感和现代音乐色彩。通过主人公的爱情悲剧折射整个时代悲剧,确保了“文字语言”的莎士比亚悲剧在“非文字语言”的芭蕾舞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赞颂个性与自由,极好的再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巴黎的火焰》《巴黎的火焰》是苏联现代芭蕾舞剧的早期代表作,是一部四幕五场革命题材芭蕾舞剧。1932年由列宁格勒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团首演,编导瓦依诺宁。该舞剧真实反映法国革命后马赛的造反民众在革命领袖菲利普斯的带领下,向巴黎进军时的沸腾情形。这部过渡性作品反映了戏剧芭蕾脱胎于古典和浪漫主义芭蕾的事实。旧体现在表现手法混杂。具有大段的哑剧表演,手势,舞台调动很像彼季帕的旧舞剧,新体现在明显带有戏剧芭蕾的色彩,竭力追求情节性和人物性格的刻画。这部舞剧也将人物分为两类,贵族跳古典芭蕾和哑剧,义军跳性格舞,而性格民间舞作为核心舞段,表现了气氛和群像,称得上是戏剧芭蕾奠基时期的力作。论述俄罗斯古典芭蕾学派的形成、特点及代表人物世界芭蕾艺术的成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俄国艺术家和俄国社会的贡献。尽管俄罗斯不是芭蕾舞的原创国,但他们在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这一艺术形式。将芭蕾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形成了具有独一无二风风格的俄罗斯芭蕾学派,培养了芭蕾舞的众多先锋人物。俄罗斯芭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的观众。一、俄罗斯芭蕾的形成过程芭蕾艺术的交流引入17世纪,俄国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对外交流不断加强。所以,17世纪下半叶,在于西方国家交流的过程中,俄国使者发现了芭蕾,并为之吸引,随后将其引入俄国。芭蕾作品的初次尝试1673年,由利玛担任编导,在俄罗斯上演了第一场芭蕾舞表演《关于奥菲欧与叶甫里狄亚的舞剧》,演员们穿的服装就是当时的生活服装。这些表演与全剧的情节脱离,只是炫耀豪华的布置和服装以及一些复杂、多变的舞蹈图形。它借用史诗《奥菲士》的情节,歌颂庇护舞蹈音乐艺术的沙皇,博得了他的欢心。反映出这个剧团只是供沙皇消遣的玩物,对后来俄罗斯芭蕾的发展没有起重要作用,只是准备阶段。芭蕾风格的基础奠定彼得大帝提倡西方的生活方式,鼓励人们举办舞会和戏剧演出,以舞蹈的手段打破男女授受不亲的保守习俗。在他的倡导下,贵族们延聘舞蹈教师,努力学习西欧流行的社交舞蹈。1718年颁布了举办大舞会的命令。到其执政末年,俄国贵族社会已经完全掌握了欧洲的舞会舞蹈,把它引入上流社会已经成为一种时髦,这时芭蕾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四)芭蕾学派的规范形成1731年,在彼得堡开办一家贵族特权学校——陆军武备学堂,是俄国芭蕾的摇篮。这所学校非常重视包括舞蹈的艺术教育,并1734年聘请了法国人兰代担任舞蹈教师。1738年在彼得堡建立了第一所皇家舞蹈学院,即现今以瓦冈诺娃命名的彼得堡芭蕾学院的前身,它对促进芭蕾骨干民族化起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开始了系统地学校舞蹈教育;其次,沙皇的倡导,民众的拥护和规范的教育体系使芭蕾艺术植根于俄罗斯并不断发展。使芭蕾成为一种独立的剧种;最后,彻底结束了俄国芭蕾人才完全依赖于从国外引进的历史。俄罗斯舞蹈的主要特色其一,俄罗斯芭蕾舞是最具戏剧性的舞蹈形式,是优雅与简洁的完美结合;其二,它在古典芭蕾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独特的革新,技术完美、含金量高;其三,批判及继承了俄罗斯古典舞的民族特色,发扬了俄罗斯式的平稳、洒脱、优美和动作自由、宽广的风格,增强了芭蕾的戏剧性和艺术表现力,使艺术特色更加鲜明、热情、豪放;其四,培养的演员技术全面、能力强,擅长各种大的跳跃和复杂急速的旋转;其五,俄罗斯文化三个明显的特点就是等级制度、舞台表演艺术与现实主义、俄罗斯的精神。所以,其芭蕾作品充满人道主义思想和深刻的内容,舞蹈家在创作表演中使表现的艺术思想和民族特点完全独立,情感的表达也极为真诚。三、俄罗斯芭蕾的代表人物(一)国内外舞蹈编导为俄罗斯芭蕾教学派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芭蕾艺术作为“舶来品”,所以19世纪中、下叶一批法国舞蹈家应聘来俄国工作,对俄罗斯芭蕾学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塔里奥尼父女、秋德洛、艾斯勒、教加斯、佩罗、圣列翁与彼季帕。除了外国的编导编导以外,俄罗斯芭蕾学派在逐渐发展中出现了俄国第一个本民族的芭蕾编导贝尔瓦赫,后来还有他的弟子格鲁什科夫斯基以及伊凡诺夫。他们打破了外国编导垄断舞坛的局面。先进的教学师资也为俄罗斯芭蕾学派培养了丰厚的人才俄国芭蕾吸收了意大利、法兰西和丹麦三大学派的精华,在本国民族文学艺术的民主主义传统的基础上,结合俄罗斯演员的形体特点,创立了俄罗斯芭蕾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创立阶段,约翰松和切凯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俄罗斯芭蕾教学的体系初步形成。(十月革命后,瓦冈诺娃、塔拉索夫、密谢列尔、叶尔莫拉耶夫、普希金等人又在这基础上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俄罗斯体系,为国内外输送了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优秀的舞蹈演员使俄罗斯芭蕾舞蹈作品得到更好的诠释先进的教学师资培养了好几代优秀的俄罗斯芭蕾演员,其中包括巴甫洛娃、卡尔萨文娜、瓦冈诺娃、里法尔、莫尔德金、盖尔特、尼列加特、克舍辛斯卡娅、普列奥仁斯卡娅等著名舞蹈家。正是因为这些高水平的舞蹈演员,对俄罗斯芭蕾舞蹈的阐述达到了最高水平。使本国众多优秀作品《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等成为了芭蕾历史上的典范之作。综上所述,俄罗斯是一个艺术气氛浓郁的国家,这种氛围为芭蕾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俄罗斯人尽情的徜徉在舞蹈艺术的殿堂中,享受芭蕾的优雅,灵动、飘逸和高贵。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俄罗斯芭蕾植根于民族的土壤,不断吸收国外芭蕾艺术的精髓,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培育了众多优秀的舞蹈家,同时也推动了世界芭蕾的发展。我们相信,在未来,俄罗斯芭蕾将依然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为世界文明做出贡献。什么是交响芭蕾?通过舞剧——《舞姬》“幻影王国”、《胡桃夹子》“小雪花舞”和《天鹅湖》“第二幕”说明早起交响编舞法的主要特征。交响芭蕾有广狭二义之分,广义是指一种芭蕾形式,用交响乐、奏鸣曲、交响诗等曲目编创的芭蕾,始于19世纪俄国。交响芭蕾实践者们认为舞蹈与音乐有类似特长,都不应追求写实,而强调其抒情性,要求舞蹈语言服从音乐,舞蹈创作灵感与结构方式甚至舞蹈编排及队形调度技法均来自于交响乐。它有别于戏剧芭蕾摒弃哑剧和具体情节,但并非毫无戏剧性可言,而是按照乐器呈现部、展开部和再现部组成其戏剧性结构,用主体对比方法现实矛盾的冲突与统一。狭义的“交响芭蕾”泛指芭蕾舞剧中某些运用交响乐手法创作的整场或片段,彼季帕《舞姬》“幻影王国”、伊凡诺夫《胡桃夹子》“小雪花舞”、《天鹅湖》二、四幕等都是采用交响芭蕾手法的片段,而后来苏联芭蕾代表人物格里戈罗维奇《宝石花》《斯巴达克》等有称得上是纯正的交响芭蕾。以下将从古典芭蕾时期《舞姬》“幻影王国”、《胡桃夹子》“小雪花舞”以及《天鹅湖》第二幕看早期交响编舞法的特征;以虚拟芭蕾手法强调抽象概括性——《舞姬》“幻影王国”早期芭蕾编导如彼季帕在编创舞蹈过程中受到俄国姊妹艺术中强烈的改革浪潮影响,特别是交响乐与话剧先进思想起到不少作用,因此间接的通过虚拟芭蕾体现手段,其中第四幕“幻影王国”是颇有名气的大型群舞,被公认为交响芭蕾的萌芽,也为后来交响编舞原则起到奠基性作用。编导从音乐出发,取消具体民族特色,在内容充实的音乐戏剧结构上进一步发掘舞蹈手段的形式构成和表情潜力,编排成抽象概括“白纱芭蕾”,剧情中断了,但情感色彩十分浓郁。身穿白裙的舞姬在悲伤音乐中从峭壁走来,第一段变奏由细碎打脚组成,第二段双腿踢高、双臂展开……而伊凡诺夫正是从“幻影王国”中学到彼季帕一些编舞技法并运用到后来编排的《天鹅湖》二四幕群鹅舞中。《舞姬》也是彼季帕前期创作巅峰,是戏剧性和舞蹈性的完美结合。以音乐为启发设计舞蹈及调度——《胡桃夹子》“小雪花舞”受彼季帕舞蹈编排影响,伊凡诺夫也竭力从音乐出发,并在舞蹈编排中体现交响原则。例如在舞剧《胡桃夹子》中一、二幕兼过场戏“小雪花舞”是他出色杰作之一,他是在音乐启发下产生舞蹈形象的,音乐引导他按照音乐内容和形象设计舞蹈和场面。整个舞作线条规则,和谐完整,如在音乐逻辑下按照雪花形状及冰霜造型的图案组成变化多段的队形和画面,创造了儿童严重自然界的神幻景象幕后的童声合唱更烘托冬日气氛。可见“小雪花舞”的交响编舞成就。以主题的贯穿与交织升华诗意语境——《天鹅湖》二幕“戏中戏” 1895年版《天鹅湖》,彼季帕、伊凡诺夫担任总编导,其中创造性设计出象征白天鹅主题动作,如双臂挥拍、变化无穷的arabesque和attitudes、躯体旋转等,把奥杰塔塑造成“神似而非形似”的天鹅形象,而只在如“舐羽毛”“拍翅膀”及天鹅羽饰突出天鹅特点。尤其是第二幕可以说是“戏中戏”具有逻辑性的开端结尾,结构相对完整,还常在晚会上单独演出。编导继续进行交响化探索,并使奥杰塔成为群鹅一员,相互呼应,伴舞队陪衬着她,以伴唱作用对奥杰塔心情做出回应。这一幕表现了奥杰塔的纯净、王子对其美的赞叹以及悲剧结局预感,在贯穿全剧的天鹅主题中奥杰塔的出厂抒发了她的心头隐痛及对自由的渴望,同时双人舞中她的主题又与王子主题交织成二重唱,升华了诗意和新的语境。综上所述,“交响芭蕾以一种全新独特的风格形式出现,在早期编导彼季帕、伊凡诺夫等人创作实践下,发扬光大了这一创作手法。后期苏联又将“交响芭蕾”复兴繁盛,其中洛普霍夫和格里戈罗维奇又大胆创新,更是吸收戏剧芭蕾优长,在追求交响音乐与芭蕾有机结合同时,又重视人物个性和戏剧内容的体现;在美国“交响芭蕾之父”的巴兰钦又将交响芭蕾注入新思想,为现代芭蕾发展铺平道路。为什么说《睡美人》是“19世纪芭蕾百科全书”?《睡美人》是俄国古典芭蕾舞剧中期代表作及“巅峰之作”,首演于1809年玛利亚剧院,编导彼季帕,作曲柴可夫斯基。作品讲述了奥洛拉公主被巫婆邪恶的纺锤刺伤后,昏睡不醒,经紫丁香仙女的帮助,百年后到森林狩猎的王子用爱情将公主唤醒,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故事。该剧从舞蹈、音乐、剧本、服装布景乃至于思想主题都称得上“19世纪芭蕾百科全书”。主要表现在:以多变舞蹈风格奠定古典芭蕾“大型舞剧结构”在《睡美人》中彼季帕为继续完善“大型舞剧”的结构模式,结合“仙境剧”的编舞流派,将细腻典雅的法国风格、技艺精湛的意大利风格与注重戏剧的俄罗斯风格相融合,并运用“古典舞”“性格舞”“插舞”等形式编排出多变舞蹈结构,也标志着古典芭蕾“大型舞剧”的确立。以时代风格编舞制定“路易十四”辉煌时代《睡美人》创作中,彼季帕为佐证事实,详尽参考了路易十四时期宫廷芭蕾和进行曲来编舞,如参考了大量的札记和图画,一些序幕中还采用“小步舞、里戈顿、加沃特”等法国宫廷“交谊舞”。这正是对古典主义,美学的追崇和响应,也是帝国剧院芭蕾作品真实再现时代风格的首次尝试。“性格舞”之情调与古典芭蕾交融大放异彩《睡美人》大型“插舞”中编排了童话人物表演的大量“性格舞”,如贵妇人打扮的小白猫表演诙谐、调皮的舞蹈,身着俄罗斯民族服饰的年轻农民时而顿足、时而半蹲盘旋的俄罗斯民间舞蹈等。这些性格舞和古典芭蕾形成鲜明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场面。因而古典芭蕾中无论是《蓝鸟双人舞》《婚礼双人舞》为代表诉说缠绵之情的“古典双人舞”,还是以仙女们为代表描绘性格特征的“古典组舞”,抑或是外化主角内心情感律动群舞,又与性格舞交融而大放异彩。(三)舞蹈与音乐交织变化奏鸣“交响风格”《睡美人》中,无论是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还是彼季帕的舞蹈,都很鲜明的写出了几位主要人物的主题旋律和主要动作,在各有关段落中加以变形,反复出现,与群舞形成复调对比关系,凸显“交响风格”。而群舞的变化组合也遵循“交响化”手法,如群舞《花环圆舞曲》中将舞者归类于四个“声部”巧妙交织在一起,通过纷繁的舞台调度、简单自如的组合队形、精心设计的舞蹈动机、潮涨潮落的肢体韵律成就了这段经典,也完全符合柴式音乐的交响规模,是名副其实的“交响芭蕾”。作曲家与编导珠联璧合创就芭蕾经典《睡美人》创作过程中,编导家与作曲家密切合作,相互尊重。彼季帕为作曲家编写了《睡美人》结构计划,向他展现未来舞剧情节线索、主要人物性格以及舞蹈中段落、拍子、小节数。柴式按照这份计划写出音乐后,彼季帕又严格从音乐出发设计编排舞蹈场面。音乐舞蹈始终为深化剧情主旨、丰富芭蕾形象所服务,二者珠联璧合创就芭蕾经典。戏剧交响化原则下剧本与乐章完美交融《睡美人》剧本遵循了戏剧行动交响发展原则,每一幕恰好是交响乐的独立乐章,但只有与其他各幕放在一起才尽显完美。正如交响乐乐章一样,剧本每一幕都有自己的高潮:第一幕奥罗洛拉公主被纺锤扎破手指后沉睡不醒;第二幕王子亲吻奥洛拉使其醒来;第三幕男女主人公婚礼,而这三个高潮又逻辑性的服从一个主题——爱情是力量的源泉也是战胜邪恶的主要动力。以音乐情感性强化戏剧性与思想性内涵《睡美人》的音乐不仅强调情感的抒发,还对情节的戏剧性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起到推动作用,如国王发现丑婆子手拿纺锤时,音乐上由原来波涛汹涌般奔流震荡的音乐突然发出“渐强音”,表现国王因纺锤的出现内心产生的剧烈变化,加强了戏剧性转折效果。再入六个仙子的变奏舞蹈又各有特色,以不同的人物表现不同的生命含义。如此,以作品的情感性变化为舞剧提供更多表现性的空间,也使其能与观众审美要求达到高度一致,从而产生思想的启发与心灵的共鸣。以“仙境剧”服饰布景氤氲诗化魅力《睡美人》借用“仙境剧”流派的魔幻特点,以其规模宏大的装置、奢华绚丽的背景、璀璨夺目的服装创造了当时罕见的宫廷奇观。其服饰布景与路易十四时代风格相似,使舞剧的舞蹈、音乐、服装、布景异乎寻常的和谐、此外在舞台效果上,以树木丛生覆盖城堡,使人置身于梦幻的仙境奇观中,服饰上也用了当时最昂贵的材料制作,如仙女的服装设计了翅膀,与轻盈舞步想谐,继承了浪漫主义芭蕾的传统,赋予了芭蕾独特的诗化魅力。以童话幻想与善恶旨趣兼具升华爱的主题在《睡美人》中,无论是作曲家秉承童话故事的想像,还是编导编排赋予童话梦境的舞蹈,都在善与恶的对立冲突中转调发展,体现了生命、爱情和美丽的力量足以战胜邪恶与死亡等恶势力的思想,善恶之争铺陈全局,最终善定胜恶,升华思想内涵。综上所述,《睡美人》身上凝结着“早期芭蕾”和“浪漫芭蕾”光耀璀璨的精华和“古典芭蕾”前期的探索成果,总结了彼季帕对戏剧编舞新形式和交响编舞法漫长持久的探索,尽管在当时有人认为舞剧的奇幻效果起到主要作用,但彼季帕不可思议创作了大量的编舞杰作却展现了一部完整的芭蕾历史教科书,无愧于“19世纪芭蕾百科全书”的称号,也标志帝国芭蕾正式步入“古典芭蕾”黄金时代。而《睡美人》至今都是考验舞团的标杆,无论忠于原版的改编还是颠覆性的逆向继承,《睡美人》依旧长远不衰,为人们喜爱。佳吉列夫对世界芭蕾的贡献?佳吉列夫于1872年出生于贫困的贵族家庭,从小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展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在20世纪初期,俄罗斯芭蕾虽领先于世界,但在内容和形式上却越发呆板,急需变革。而佳吉列夫则在此时期举办“演出季”,创立了芭蕾舞团,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在形式上求新求变,笼络了大批音乐家、美术家,共同缔造了俄罗斯芭蕾黄金时期,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其贡献总结如下:建立舞团,进行舞蹈美学变革佳吉列夫的贡献之一,便是于1911年成立了“佳吉列夫俄罗斯芭蕾舞团”。在此后的十几年间,佳吉列夫舞团对舞蹈美学的变革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佳吉列夫振兴了俄罗斯的古典芭蕾,另一方面,又开辟出舞蹈走向现代艺术的途径。如在《彼得鲁什卡》中,以夸张和谐的动作,展现20世纪俄罗斯芭蕾在现实主义心理描写和戏剧方面取得的成就。佳吉列夫的舞团,用其实力为芭蕾从浪漫主义向现代化转型作出推动,这不仅是舞蹈本体的变革,更是美学变革。举办巡演,振兴俄国芭蕾艺术佳吉列夫具有较高的管理才能和社交才能,使得他与上层人士关系密切。在举办过巡回画展和音乐会后,佳吉列夫将视野转向舞蹈艺术,于1909年在巴黎开展了第一届“俄罗斯演出季”,并表演了《仙女们》《埃及之夜》等舞蹈。他通过这些演出活动,使得俄国的芭蕾得到了振兴,并在演出季的举办下大大推动了世界芭蕾向前发展,对世界的芭蕾起到不可低估的贡献。笼络合作,转变后世创作思路佳吉列夫的另一贡献是通过音乐、美术与舞蹈的通力合作,为后世人的创作提供了一条合理的道路,建立统一而联系的观点,也就是以不同的艺术之间的融合与共鸣为舞蹈的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例如在《火鸟》中,其音乐多带有革新精神,以不和谐的和弦来增加效果,而在美术与造型上则增加了俄罗斯特色和环境气氛。也正因如此《火鸟》才能走遍世界。可见佳吉列夫对各方的合作把握是十分敏感的,这也为后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培养骨干,为世界培养新鲜血液在1911-1912年间,受到佳吉列夫的精心培养而成长的世界级舞蹈家不乏其人。例如有尼金斯基、巴甫洛娃等。而到1929年,随着佳吉列夫的逝世,他的舞团逐渐解散,舞团内的主演演员、编导分别到了世界各地成为当地的骨干力量,为世界输送了一批新鲜的血液,大大推动了芭蕾艺术向前发展。综上所述,佳吉列夫的贡献在于他的舞团,在于他的“演出季”,在于他的对各种艺术合作的把握,在于他对人才的培养。他对世界芭蕾的历史贡献是不容忽略的,“佳吉列夫时代”造就了现代芭蕾独树一帜的风格,更提醒了后人要不断对艺术进行思考,唯有求新与求变,才能创造佳作。对比《仙女》与《仙女们》的异同1832年,塔里奥尼父女的舞剧《仙女》在巴黎首演大获成功,自此开始了芭蕾的浪漫主义时期,掀起了轻盈飘逸的自然舞风。然而,短暂的十年内,浪漫主义芭蕾便经历了诞生、鼎盛、直至衰落,世界芭蕾的中心转向了俄罗斯古典芭蕾崛起。时隔半个多世纪,1909年福金的作品《仙女们》同样于巴黎首演,该作原名《肖邦组曲》,由于整个作品效仿塔里奥尼《仙女》的浪漫主义风格,后来改名为《仙女们》。这部作品作为芭蕾史上第一部无情节作品,被史学家们誉为现代芭蕾的处女作。《仙女》与《仙女们》这两部作品无疑在芭史上占据着主要地位,堪称是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比二者的异同有以下几点:时代背景与主题思想方面的迥异《仙女》诞生于18、19世纪之交,欧洲和美洲兴起的浪漫主义运动的文学思潮之下,这一时期的文学艺术均体现着对痛苦现实与残酷战争的逃避,企图进入一个充满爱情与幻想的美丽幻境。《仙女》一反旧时舞剧的大团圆。狂欢舞蹈、华丽终场的惯例,以忧郁悲伤的场景结局全剧,给观众留下了回味的余地。这种处理既有诗意和真实感又揭示出现实生活不如人意、幸福失之交臂以及理想可望而不可即的主题,使作品的容量加大,主题深化。《仙女们》诞生于19、20世纪之交,科技革命和世界大战洗礼后的现代主义文化现象之下,随着现代舞在西方的诞生,加上佳吉列夫创办的《世界艺术》杂志,为西方文艺思潮进入俄国作了铺垫。正处于衰落阶段的圣彼得堡芭蕾舞剧团受到了新的冲击,福金没有迷信古典舞蹈而是用邓肯的造型去丰富和拓展他的芭蕾语汇,大胆进行改造使之具有特色现代审美潮流的新形式。这些作品的主题范莹0世纪初,进步人士的心态:要冲破牢笼求得自由,在华尔兹结尾仙女与青年的动作越来越融合一致,共同飞向理想之国,更是凸显了这一点。舞蹈结构与情节内容方面的不同《仙女》是一部二幕古典芭蕾舞剧,这是一个介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三角恋情故事。舞剧讲述了苏格兰青年农民詹姆斯在订婚前爱上了仙女西尔菲达,并随她而去,因急于留住仙女听信女巫的谎言,致使仙女西尔菲达翅膀掉落,而此时,他的未婚妻答应了别人的求婚,詹姆斯悔恨交加。毫无疑问《仙女》是情节芭蕾的典范,其描述的故事情节曲折飘渺引人入胜,情节的展开清晰饱满为舞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仙女们》被福金看作是一部完整的作品,而不是一连串的舞蹈。《仙女们》没有对情节的描述,而是表现了青年诗人在月光下漫步的翩翩浮想。这部作品是芭蕾史上第一部无情节作品,体现了福金追求轻盈飘逸、美丽富有诗意的浪漫主义气氛的构思。舞蹈动作与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仙女》的成就奥秘之一是其父亲菲利普·塔里奥尼考虑到了仙女的扮演者女儿玛丽亚的形体条件和技术基础,为了塑造轻盈飘逸、超凡脱俗的仙女形象,动作设计突出了大跳、空中阿拉贝斯、脚尖功等飘逸的动作形态。然而,《仙女们》绝大部分的动作编排仍然采用了古典芭蕾的程式以及滥用脚尖功动作表达“轻盈似飞”的艺术境界,但这个舞蹈不追求复杂的舞蹈技巧,而是重风格的表达。塔里奥尼父女共同创造的这种“仙女”舞蹈开创了后世浪漫主义芭蕾的风格,福金将《仙女们》冠以“浪漫主义的幻觉”的副标题,并使其虚拟性的重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芭蕾风格,但整体的风格却更自由化、个人化,体现了那一时代向往自由的青年心态。舞蹈音乐与服装布景方面的区别《仙女》的诞生受到了前浪漫主义芭蕾的影响,体现了诺维尔“情节芭蕾”的主张,因而对于内容情节以及戏剧结构的重视要高于音乐,浪漫主义芭蕾时期的舞剧音乐直至鼎盛时期的《吉赛尔》才标志着成熟。然而芭蕾发展到以彼季帕为代表的古典芭蕾时期,对于音乐与舞蹈的关系有了不同的态度,音乐一旦写成,便要使舞蹈服从于音乐。再到福金的时代,他开始倡导“音乐与舞蹈建立平等的权利的联盟”,到了20世纪50年代之后,这种主张已被广大编导接受。《仙女们》的舞蹈动作随着肖邦的音乐起伏变化,音乐映衬着舞蹈。《仙女》以轻盈飘逸的白纱裙塑造了超凡脱俗的仙女形象,开创了芭蕾的“白裙时代”。《仙女们》中福金用薄雾般的白色纱裙对浪漫主义时期进行了追忆,复原和突出了“白裙芭蕾”时期轻盈飘逸的审美理想:但《仙女们》简化了舞台背景如运用一些幻灯景,以造境为主。时代意义与后世影响方面的差异《仙女》这部舞剧的成功解开了浪漫主义芭蕾的序幕,至此轻盈的脚尖技术成为了芭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