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看社会生活中地经济问题_第1页
马克思主义看社会生活中地经济问题_第2页
马克思主义看社会生活中地经济问题_第3页
马克思主义看社会生活中地经济问题_第4页
马克思主义看社会生活中地经济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看社会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当代社会的经济热点问题比如具体到:生产中的供求关系、生产关系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产能过剩问题利益分配和拜金主义问题最直观的感受:价格波动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产能过剩物质匮乏假匮乏-饥饿营销同时存在拜金主义通过马克思主义分析以上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23日政治局学习会上强调:“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更好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领导我国经济发展能力和水平”。他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许多理论成果。”总书记提出这个问题是有着强烈的针对性的,切中时弊。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学界西方经济学泛滥,一定程度上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了。照搬西方经济学的洋迷信盛行。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就提出过这个问题,他说;当前,一股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歪风正在蔓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的有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抽象肯定、具体否定的有之;任意修改、随意曲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把马克思主义搞得面目全非的亦有之。漠视甚或公然挑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中需要十分重视的倾向问题,绝不是细枝末节。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地认识。”但是情况一直没有根本好转第一,他强调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他说:“经济发展的规律是反映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规律。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依靠它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把某些规律的破环作用引导到另一方向,限制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给予其他正在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规律以发生作用的广阔场所,但是人们不能消灭这些规律或创造新的规律。”既然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那么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不要想创造或消灭经济规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它,违背经济规律是要受到惩罚的。在大跃进中,毛泽东正是运用斯大林这个观点,批评了一度盛行的“共产风”,违背经济规律,要求消灭商品交换,废除货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等。第二,不同经济条件有不同的经济规律。斯大林指出:经济规律“与自然科学的规律不同,不是长久存在的;政治经济学规律,至少是其中的大多数,是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中发生作用的,以后,它们就让位给新的经济规律。当时原来的这些规律,并不是被消灭,而是由于出现了新的经济条件而失去效力,退出舞台,让位给新的规律,这些新的规律并不是由人们的意志创造出来,而是在新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是说,一定的经济规律随着一定的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一定经济条件的消失而退出历史舞台。不同的经济条件有不同的经济规律,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斯大林还指出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内涵。不管他概括得是否准确,有一点必须肯定:他明确指出了,不同的经济条件,具有不同的经济规律。这对分析我国当前的经济问题是有方法论意义的。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有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又有大量的处于补充地位的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因此客观上有两种经济规律在起作用,既有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又有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在起作用。不可否认,当前我国出现的经济问题,相当大一部分是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根子就在这里,回避不了。我们的任务是,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不断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中起主导作用,抑制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如果像某些经济学家主张的那样,实行私有化,那就势必造成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就会充斥整个社会。那样,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不再存在了。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不要离开资本主义私有制来谈论两极分化问题

当前,我国讨论分配问题,最热闹的是两个问题: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理论界主要倾向都是离开所有制,围绕具体分配政策(主要是再分配领域的政策)做文章。好像只要调整分配政策(而且许多经济学家兴奋点主要放在再分配上,不大愿意涉及初次分配),就可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都是仿效西方经济学,在分配上打圈子。

什么是两极分化?这不是简单的收入差距过大,而是指一种分配关系。不是简单的量上的差异,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性质。人们在使用“两极分化”这一概念时,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马克思最早科学地分析了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3章中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来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如果把两极分化仅仅看作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仅仅看作是分配问题,那么,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对立不过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因此,只有从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入手,即只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把握两极分化的实质。

两极分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两极分化就是不可避免的。要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调整分配政策,并不能消除两极分化现象。我国正是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这就是邓小平晚年所说的“两极分化自然出现”。离开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解释不了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有的经济学家一面主张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一面却强调要消除两极分化,这不是缘木求鱼嘛!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积极作用,因此,实事求是说,目前我们还不可能完全消除两极分化。我们只能通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把两极分化现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得两极分化现象不致扩大到全社会,并在再分配领域采取一些措施缓和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共同富裕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分配关系,发展公有制经济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说到共同富裕,必须看到,这是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分配关系。有人把共同富裕解释为大家提高生活水平,“普遍幸福”。于是他们把瑞典当作共同富裕的典型,这成为他们鼓吹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理由。他们认为,只要实行福利主义,普遍地搞社会福利,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同富裕了。其实,像瑞典这样的福利主义,不过是垄断资产阶级从剥削本国和第三世界劳动人民获得的超额垄断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既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因为工人并没有摆脱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也谈不上什么共同富裕,因为两极分化依旧存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生活水平也会有所改善的,因为工人在市场上是按劳动力价值出卖劳动力,而劳动力价值,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社会历史因素。所以,即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量不变,它所包含的物质内容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从而实际生活水平也会提高的。但是与此同时,剩余价值率在提高,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增加得更多,两极分化在加剧。工人改善生活不等于共同富裕。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是不相容的,存在两极分化就谈不上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指这样一种分配关系:社会成员都按照同一标准参与分配,例如都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收入,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人都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有人凭劳动参与分配,有人凭资本参与分配,那样只能导致两极分化。所以,共同富裕,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实现,因为在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条件下,人人在生产资料面前是平等的,谁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来参与分配,在社会主义阶段都只能凭借劳动获得收入,不劳动者不得食,这就消灭了剥削。这种分配方式才叫做共同富裕。离开生产资料公有制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有的人一面大谈共同富裕,一面却反对公有制,鼓吹私有化,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以下几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些不合理的事情虽然存在,但是可以确定最后都能解决。通过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些问题的表面是孤立的,实际上却是因为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避免的问题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中国作为曾经的一个有着丰富农耕文化和落后生产力的东方大国。会面临许多不一样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的价值马克思主义对事物和现实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它彻底改变了西方的传统理念和思维方法。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思维方式取代了传统的以还原论为基础的本体化思维方式,不再追求终极真理,而是把改造世界作为根本任务。因此可以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变革。可是人们在认识马克思主义和西方传统之间的关系时,经常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不能从整体上进行把握,而是从局部和个别关系入手,影响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正确理解。因此,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观念和思维,才能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也是对真正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和精神的理解,要以时代为基础,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精神。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对重要历史事件的总结和判断;第二,社会的历史理论;第三,对人的存在方式和人类发展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人们已逐渐抛开第一层,进入了第二层,可是马克思主义持久的生命力和第三层的结构息息相关。所以完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理解就要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第三层内涵,也就是人存在的本质性的文化精神。

马克思主义具有当代价值的原因及其体现实事求是地讲,马克思主义是当代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不可超越的。在21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各种社会矛盾,在此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得以体现,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不仅体现在解释世界上,还体现在改变世界上。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实现在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时要完成三个转变:第一,关注的重心从实体形而上学转变到开展人的生存本体论;第二,由对马克思主义表层精神的关注转变到深层精神内涵上来;第三,从工具层面转变到理性层面。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首先要用正确方法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找准着力点和当代现实相结合。以人类现代化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为基础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进行研究,也就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发现和人类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发展相关的理论。在不断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进程中,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许多社会现象在当代社会中仍然不断出现,所以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实现就非常重要,它可以在我国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过程中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我们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不应仅停留在文字层面或行为层面,还应深入到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要有彻底的“实践精神”。实践精神是指实践高于理论,实际生活大于思维模式,要将生活放在首要位置,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如果仅仅在文字层面上理解马克思主义,我们将无法释放马克思精神,解放自我,也就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在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时也可以对其提出怀疑,探讨马克思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只有在批判的环境中,并以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