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中生物(教师版)_第1页
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中生物(教师版)_第2页
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中生物(教师版)_第3页
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中生物(教师版)_第4页
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中生物(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22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下)期中生物一、单项选择题1.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部分能量为净初级生产量。下图表示某人工林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能量值的单位均为1010J•m-2•a-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754B.木材中的能量占净初级生产量的24.4%C.净初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低D.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级生产量随之输出2.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3.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能力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是通过各国的节能减排来解决B.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够自给自足的系统C.生态农业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D.坚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5.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6.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当酵母菌总数为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关于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及种群数量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A.可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B.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C.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为2aD.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L,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小于a7.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选择培养或鉴别培养的方法来筛选出目标菌种,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刚果红染料,从而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B.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菌株D.在含有碳酸钙的培养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周围会出现“溶钙圈”8.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及腐乳制作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制作果酒过程中应适时放气,制作果醋时要保证通气B.果醋制作既可以在获得果酒后进行,也可利用果汁直接制得C.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主要微生物都属于真核生物D.控制好温度和pH既有利于目的菌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生长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和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基都需要加入琼脂 B.所用的培养温度都相同C.都要经历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D.都需要无菌培养条件10.下图为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示意图,a、b代表两个发育时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B.②过程通过有丝分裂增殖C.a时期可分离得到胚胎干细胞 D.②→④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增大11.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D.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12.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在接种时不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一项是()A.将少许干酵母加入到新鲜的葡萄汁中B.将毛霉菌液接种在切成小块的鲜豆腐上C.将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的组培培养基上D.将土壤浸出液涂布在无菌的选择培养基上13.以下实验操作与结果相符的是()A.胡萝卜根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幼苗不含叶绿体B.在低渗溶液中用酶解法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C.胰蛋白酶作用时间越长收集到的分散细胞越多D.选择培养基主要抑制B细胞-B细胞、瘤细胞-瘤细胞杂交细胞,从而筛选出杂交瘤细胞14.植物的抗逆性指植物在不利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抗寒、抗冻、抗盐、抗病虫害等性状。某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株抗寒性能优良的油菜植株,此植株在培育抗寒新品种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A.通过研究该植株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可探索作物的抗寒机理B.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有可能将该植株的抗寒基因转移到其它品种C.通过与非抗寒油菜品种杂交,其F1将全部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D.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大量生产抗寒性能优良的油菜人工种子15.关于生物工程和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培养植物细胞可获取大量的细胞代谢产物B.依据基因突变原理可用射线处理愈伤组织获得作物新品种C.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也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清和抗生素D.能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就是尿素分解菌16.研究者拟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将簇毛麦(2n=14)的优良性状导入普通小麦(2n=42)中。用簇毛麦花粉给数以千计的小麦小花授粉,10天后只发现两个杂种幼胚,将其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进而获得含28条染色体的大量杂种植株。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簇毛麦与小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培养过程中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C.杂种植株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正常联会D.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产生可育植株17.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你认为错误的是()比较内容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A特殊处理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可分离出单个细胞B融合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灭活病毒C典型应用培育种间杂种植物培养克隆动物D培养基区别通常为固体培养基,含蔗糖和植物激素等液体培养基,含葡萄糖,含有动物血清等A.A B.B C.C D.D18.2015年2月3日,英国议会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D.三亲婴儿的培育还需要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19.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为证明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多次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分泌抗CD47抗体的浆细胞B.步骤②中可以利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诱导完成细胞融合C.经筛选可得到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D.对照组应在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单克隆抗体20.中科院某团队对一流产雌性猕猴进行克隆,成功获得中中和华华两姐妹,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带来光明前景。如图为中中和华华的培育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过程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清,可为成纤维细胞核全能性的激发提供物质C.过程③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可降低代孕母猴对中中、华华的免疫排斥反应D.与模型小鼠相比,模型猴更适合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研发诊治药物二、非选择题21.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存在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其位置关系如图1。生态系统之间会因动物的移动和物质的迁移形成紧密的关系。(1)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骨骼组成的。造礁珊瑚虫需要的有机物一部分来自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鱼类的排泄物,另一部分则依靠与珊瑚虫生活在一起的虫黄藻提供。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无机盐。虫黄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与珊瑚虫之间形成了_______关系。(2)研究人员对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和红树林缺失的B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①调查两个地区珊瑚礁中不同体长蓝仿石鲈(一种鲈鱼)的比例,结果如图2,由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发现A地区珊瑚礁中该鱼的密度更大。②海草床是蓝仿石鲈重要的育苗场所,A、B两个地区海草床中蓝仿石鲈体长无显著差异,均以体长2~6cm的占比最高。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A地区红树林中的蓝仿石鲈以体长6~8cm的占比最高。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随个体生长,蓝仿石鲈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迁移路径___________(用箭头在答题卡上画出)。③综合①②信息,下列能够解释图2两个地区结果出现差异的选项是___________。A.A地区控制蓝仿石鲈体型的基因发生了变异B.红树林中存在大量捕食较小体长石鲈的捕食者C.红树林为石鲈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D.红树林为石鲈幼鱼提供了躲避捕食者的避难所(3)研究还发现,在红树林丰富的地区珊瑚礁体积明显更大,请综合上述信息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22.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鲢鱼和鳙鱼属于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上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上述措施主要遵循了________原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人们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请提出一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学习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抗菌肽的来源及其作用机理。藏猪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常年放牧生长的地方品种,在长期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抗寒、抗病、食草、肉香等优良特性,该特性与其肠道中特殊的微生物菌群有关,这些微生物分泌的维生素、多肽、蛋白质等物质,为藏猪肠道提供了优良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也为拮抗菌和抗菌物质的筛选提供了来源。研究人员以藏猪盲肠内容物作为菌种来源,分离得到若干单菌落,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对菌种进行挑选、编号和保存。进而采用牛津杯法从上述菌种中筛选出一株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活性最强的细菌。经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并命名为TS。牛津杯法是实验室常用的抑菌实验之一,先将牛津杯(圆形小管)竖直立在已经凝固的不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凝胶平板(下层板)上,再向牛津杯周围倒入混有指示菌的培养基(上层板),待培养基完全凝固后用镊子将牛津杯取出,用移液器向牛津杯制造的小孔中分别加入待测菌发酵液和对照液,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小孔周围抑菌圈的大小,可反映出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大小。将TS发酵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天然抗菌肽(TP)。有关抗菌肽的作用机理,目前学术界仍然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作用可能包括:摧毁靶标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者形成孔、通道、肽脂复合体,进而引起细胞内成分的外流;也可能进入靶标菌胞内,与其DNA、蛋白质等物质结合,使靶标菌代谢受阻,生长受抑制或直接死亡。研究者检测了大肠杆菌经TP处理后K+的释放情况,结果如图1。溴化乙锭(EtBr)可以嵌入到DNA碱基内部发出荧光,当结合了EtBr的DNA的浓度增加时荧光强度也增加,如果有其他嵌入DNA碱基的物质与EtBr并存,则造成结合的竞争,导致荧光强度减弱。利用这一点,研究者提取大肠杆菌的DNA经EtBr处理后,再加入不同浓度的TP,检测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根据检测结果,研究者初步揭示了TP的作用机制。(1)肠道内的微生物与藏猪存在_________的种间关系。藏猪特有的可拮抗致病菌的微生物是长期严酷环境_________的结果。(2)从藏猪盲肠内容物分离得到单菌落的过程,可采用_________溶解盲肠内容物制成菌液,进而采用_________法将菌液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3)图3是利用牛津杯法筛选出TS时的操作处理,请写出小孔A、B、C、D中应加入的物质:_________;上层板培养基的处理是_________。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4)抗菌肽破坏靶标菌的细胞膜可导致细胞内成分的外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抗菌肽与蛋白质结合会引起靶标菌代谢受阻的原因是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1和2,推测TP的抑菌机制是_________。(5)欲将TP用于畜牧业生产或医学实践,你认为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检测?(至少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24.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总产量居世界首位。食用菌生产可以利用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这样不仅能变废为宝,对环境保护也有积极作用。请回答关于食用菌培养的问题。(1)食用菌通常指大型食用真菌,其主要代表类型有_________和木耳等,它们仍属于_________这一生物类群,与植物和动物共同构成生物界的三大类群。(2)食用菌A的某配方如下:锯末61.4%,麦麸20%,玉米面10%,豆饼粉5%,磷酸二氢钾0.3%,尿素0.3%,石膏2%,石灰1%。其中能提供氮源的物质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3)科研人员尝试通过体细胞杂交培育食用真菌新品种。分别测定食用菌A和食用菌B的单核菌株(每个菌丝细胞含有一个细胞核)、双核菌株(每个菌丝细胞含有两个细胞核)的生长速度和原生质体产量,结果如下表。菌株生长速度(cm/d)原生质体产量(107个/mL)菌株生长速度(cm/d)原生质体产量(107个/mL)单核菌株A10.280.6单核菌株B10.233.0单核菌株A20.221.5单核菌株B20.310.9双核菌株A10.851.8双核菌株B10.800.3双核菌株A20.712.2双核菌株B20610.3研究人员最终选择双核菌株A1和单核菌株B1作为亲本进行细胞融合,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利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时,应严格控制酶的_______和处理时间等条件,以提高原生质体产量并降低破损率。(4)科研人员将双核菌株A1的原生质体进行高温灭活,使其仅能存活而无法繁殖。将灭活后的双核菌株A1与未灭活的单核菌株B1的原生质体用化学试剂_______诱导融合。融合过程需要在_____(等渗/低渗)的缓冲溶液中进行,以防止原生质体破裂。(5)科研人员将融合剂处理后的原生质体悬液涂布于培养基上进行筛选。由于菌种遗传信息组成的差异会导致菌丝之间出现相互排斥,能够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两种不同菌苔之间出现一条拮抗带。科研人员将会挑取拮抗带两侧的一对菌株进行进一步筛选。①研究发现,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一个鸟喙状结构,称为锁状联合,而单核菌丝不出现这一结构。单核菌株B1与灭活的双核菌株A1形成的融合子也能够观察到锁状联合。科研人员进行显微镜观察并从中选择(拮抗带)两侧菌株______的一对菌株,进行下一步筛选。②最终筛选出杂合菌株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25.野生稻是抗病、抗虫和耐盐等一系列有利基因的种质资源库。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疣粒野生稻(2n=24)则对它具有高度抗病性。疣粒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02428(2n=24)虽然染色体数相同,但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为了向栽培稻02428转移疣粒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育种工作者在这2个种之间进行了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将栽培稻正在发育的种子_____(灭菌/消毒)后接种于含一定比例_____和0.7%琼脂粉的MS培养基上诱导______过程,产生愈伤组织,并选择生长状态较好的愈伤组织接种于特定的液体培养基进行100r/min的振荡培养,每星期传代一次。(2)收集悬浮培养物加入________酶液去壁,获得原生质体。用IOA(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处理栽培稻原生质体15min,培养5~8d后能够完全抑制细胞分裂(细胞仍存活)。用同种方法获取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用一定强度的X射线下照射造成染色体的随机消减,处理后的原生质体不能进行细胞分裂(细胞仍存活)。(3)将处理过的2个亲本原生质体按1:1的比例混合,并加入化学促融剂。由于杂种融合细胞____________,会再生许多细胞团,最终经______发育为多株再生植株。挑选再生植株的新鲜根尖,经解离和漂洗后,进行______和______,然后置于光学显微镜下镜检,对体细胞杂种系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记数,结果表明杂种染色体的数目在27~38条之间(杂种细胞含有栽培稻02428全部的染色体)。(4)以白叶枯病PX061和PX079为供试病原菌株检测植株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选取体细胞杂种和2个亲本每个植株上部的6片完全展开叶进行接种,14d后测量病斑长度。结果如下表。表1亲本和体细胞杂种株系对2个水稻白叶枯病菌株接种的抗性反应菌株接种植株RS植株数病斑长度/cm植株数病斑长度/cmPXO61体细胞杂种系271.253517.66024280-1019.14疣粒野生稻100.860-PXO79体细胞杂种系300.993317.49024280-1021.39疣粒野生稻100.720-R示抗病;S示感病①在杂种植株中共有40个杂种植株对接种的菌株表现抗病,根据上表信息推断,其中_______个杂种植株对2个接种的菌株都表现为抗病。这些杂种植株中来自疣粒野生稻的染色体并不完全相同,说明_________。②之前的研究发现,若对疣粒野生稻不进行X射线照射而是直接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得到的体细胞杂种不仅没有把双亲的优点结合起来,甚至失去了它们各自原有的有益特性。据此分析X射线处理疣粒野生稻随机消除大量染色体的优点是______,缺点是______。③获得的抗性杂种多数都表现为不育,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26.癌症的显著特征是癌细胞在一个组织或器官中的恶性增殖。但超过99%由癌症导致死亡的案例并不是因为原发性肿瘤,而是因为转移瘤。一些癌细胞会从原发性肿瘤上脱落,这些癌细胞具备转移和入侵能力,它们会进入人体的血液和淋巴系统,形成循环肿瘤细胞(CTCs)。它们可单独移动或组成小团抵达其他器官(如骨髓、肝脏、肺和大脑等),并在那里形成转移瘤。传统影像学诊断方式在发现转移瘤形成时往往已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通过液体活检,即检测血液中存在的CTCs,有助于早期转移肿瘤患者的诊断、监测术后患者肿瘤的复发与转移。请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CTCs表面的蛋白质与正常细胞相比,通常会出现明显改变,例如________,从而导致其具有转移的特性。研究人员比较了上皮组织细胞来源的CTCs与正常白细胞相比,表面蛋白质的一些改变,见下表:表1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物表达差异CD45EpCAM白细胞+++-CTCs-+++造成CTCs与正常白细胞细胞表面抗原标志物表达差异的根本原因主要是_______发生突变,导致细胞的畸形分化。(2)在临床诊断中,常利用一种称为Ce11search的方法,对被测人进行血液检测,对是否存在癌症转移的情况进行诊断,方法如下:①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流程见图1)a.首先用CD45蛋白免疫小鼠,然后经过①、②、③、④这几个关键步骤,首先获得大量单克隆抗体A;再用______免疫小鼠,经过相同的步骤获得单克隆抗体B。步骤①常常用与植物原生质体融合不同的方法如用灭活的病毒促融,其原理是__________,从而使细胞相互凝聚。b.步骤②通常使用选择培养基,主要目的是筛选出___________。c.步骤③主要需要经过__________的两项操作,并经过多次筛选,最终获得__________。d.步骤④是大规模培养,主要有两种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②免疫磁珠分离:取待测人员少量血液(一般7.5m1即可)于采集管内,将与_____相连的磁珠加入采集管,外加磁场使磁珠定向移动到指定区域并取出,排除非肿瘤细胞干扰(负性筛选);再将与_____相连的磁珠加入采集管,外加磁场使磁珠定向移动到指定区域取出,收集CTCs(阳性富集)。③对收集到的细胞进行计数并做出诊断,若出现_______________超出正常范围,即可诊断发生癌细胞转移。(3)Ce11search具有比传统检测方式更早发现问题,特异性强、灵敏度高且需要血液量少等优势,但该系统在临床上却未得到充分的利用,请从以上内容中寻找线索,推测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部分能量为净初级生产量。下图表示某人工林的能量流动过程(图中能量值的单位均为1010J•m-2•a-1)。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该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为754B.木材中的能量占净初级生产量的24.4%C.净初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低D.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级生产量随之输出【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中,有一部分被植物的呼吸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部分能量为净初级生产量,说明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大于754。从图示中的数据看出,净初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高。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级生产量随之输出。据此解答。【详解】A、人工林中植物固定的总能量大于净初级生产量,即大于754,A错误;

B、木材中的能量占净初级生产量的比例为130÷754=17.2%,B错误;

C、从图示中的数据看出,净初级生产量被分解者利用的比例最高,C错误;

D、木材运出时部分净初级生产量随之输出,D正确。

故选D。

2.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B.群落演替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结合选项具体分析。【详解】A、由于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B、群落在演替的过程中,一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也会逐渐增加,B错误;C、物种多样性高的生态系统相对较为稳定,因为物种多,食物链或食物网结构复杂性增大,抵抗力稳定性较高,C正确;D、环境的变化是不定向的,遗传多样性低表明种群没有过多的性状,也就很可能被环境淘汰掉,所以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弱,D错误。故选C。【点睛】3.下图为一富营养化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曝气可增加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表面积,提高了净化能力C.植物浮床有吸收水体氮、磷的能力,可减少富营养化D.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工程的目标之一【答案】A【解析】【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过高,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遗体分解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进一步导致水生生物衰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利用需氧微生物与厌氧微生物能够降解有机污染物的作用、植物的根系能够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矿质营养的作用,依据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设计,对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从而达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目的。【详解】A、曝气可增加溶氧量,进而降低厌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增加需氧型微生物的降解能力,A错误;B、吸附基质增加了微生物附着的面积,有利于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因此能够提高净化效果,B正确;CD、借助植物浮床,可使植物庞大的根系透过小孔牢牢的固定在水体中,植物的根系从水体中吸收氮、磷等物质,可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生植物生长,从而起到了改善和净化水质的效果,可见,增加水体透明度,恢复水草生长是该修复过程的目标之一,C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生态修复工程的相关知识,考生需要结合浮床的组成和生态学原理进行解答。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是通过各国的节能减排来解决B.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和能量上都能够自给自足的系统C.生态农业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D.坚持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答案】B【解析】【分析】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详解】A、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因此应对温室效应加剧问题主要通过各国节能减排来解决,A正确;B、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都能自给自足的系统,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不能自给自足,必须得到来自外界的能量补充,如太阳能,B错误;C、生态农业遵循的生态学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和物种多样性,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废物资源化,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并减少环境污染,C正确;D、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开采使用,使碳循环不平衡,导致温室效应的发生,因此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正确。故选B。5.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答案】B【解析】【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详解】A、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B、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故选B。6.将酵母菌接种到装有10mL培养液的锥形瓶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计数。当酵母菌总数为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关于该实验中酵母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及种群数量变化分析不正确的是()A.可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B.该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C.若将酵母菌的接种量增加一倍,培养条件不变,则K值为2aD.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L,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小于a【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包括S型和J型,其中J型曲线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没有最大值,而题干中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2、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详解】A、估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即取少量菌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估算酵母菌数量,A正确;B、由题意可知,酵母菌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说明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时,种群增长最快,B正确;C、K值与环境条件有关,酵母菌的K值与酵母菌的接种量没关系,因此培养条件不变,K值也不变,仍为a,C错误;D、若将培养液的量改为5mL,酵母菌生长所需营养物质减少,接种量与培养条件相同,则K值小于a,D正确。故选C。7.在微生物培养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选择培养或鉴别培养的方法来筛选出目标菌种,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刚果红染料,从而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B.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从而使酚红指示剂变红C.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的菌株D.在含有碳酸钙的培养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周围会出现“溶钙圈”【答案】A【解析】【详解】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分解纤维素,在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A错误;尿素分解菌能够将尿素分解为氨,使培养基呈碱性,从而通使酚红指示剂变红,B正确;在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能够筛选出具有相应抗性的菌株,C正确;在含有碳酸钙的培养基上生长的乳酸菌菌落周围会出现“溶钙圈”,D正确。8.下列关于果酒、果醋及腐乳制作的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制作果酒过程中应适时放气,制作果醋时要保证通气B.果醋制作既可以在获得果酒后进行,也可利用果汁直接制得C.制作果酒、果醋和腐乳的主要微生物都属于真核生物D.控制好温度和pH既有利于目的菌繁殖,又可抑制杂菌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果酒制作原理: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果醋制作原理:利用醋酸菌有氧呼吸将葡萄糖或者乙醇转化为醋酸。酒精发酵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35℃。腐乳制作的原理: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毛霉、曲霉、根霉、酵母菌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详解】A、制作果酒过程中,产生酒精的同时会产生CO2,故需适时放气。果醋是需氧菌。A正确;B、醋酸菌有氧呼吸时,可利用葡萄糖或者乙醇作为反应物。B正确;C、酵母菌、毛霉是真核生物,醋酸菌是原核生物。C错误;D、不同微生物生长需要的温度和pH不同。D正确。故选C。9.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植物组织培养和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基都需要加入琼脂 B.所用的培养温度都相同C.都要经历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D.都需要无菌培养条件【答案】D【解析】【详解】A、动物细胞培养一般是培养液,不需要加入凝固剂——琼脂,植物细胞培养一般为固体培养基,需要加入琼脂,微生物培养要根据用途是否用固体培养基,A错误;B、不同细胞培养所需的最适宜温度并不完全相同,B错误;C、只有植物细胞培养过程中一般才要经历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错误;D、为了防止杂菌感染,不管哪种培养都需要无菌条件,D正确。故选D。10.下图为受精作用及胚胎发育示意图,a、b代表两个发育时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过程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B.②过程通过有丝分裂增殖C.a时期可分离得到胚胎干细胞 D.②→④细胞分化程度逐渐增大【答案】A【解析】【分析】胚胎发育的过程: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幼体。在囊胚时细胞初步分化为内细胞团和滋养层。【详解】A、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①过程是受精作用。A错误;B、②是受精卵的增殖,受精卵是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增殖。B正确;C、a是囊胚,其内细胞团可以分离得到胚胎干细胞。C正确;D、桑椹胚没有细胞分化,囊胚有初步的细胞分化,原肠胚进一步分化。D正确。故选A。11.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B.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D.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的比较:1、消毒:煮沸消毒法(一般物品)、巴氏消毒法(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化学药剂消毒法(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紫外线消毒法(接种室、操作台);2、灭菌:灼烧灭菌(接种工具)、干热灭菌(玻璃器皿、金属用具)、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及容器)。【详解】A、为避免杂菌污染干扰,需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B、葡萄球菌需从人体皮肤的微生物中分离,为避免杂菌污染,故需要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B正确;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浸出液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C错误;D、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D正确。故选C。12.高中生物学实验中,在接种时不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对实验结果影响最大的一项是()A.将少许干酵母加入到新鲜葡萄汁中B.将毛霉菌液接种在切成小块的鲜豆腐上C.将植物叶片接种到无菌的组培培养基上D.将土壤浸出液涂布在无菌的选择培养基上【答案】C【解析】【分析】作为植物组织培养,要求非常严格的无菌环境,如果灭菌不彻底,培养过程中存在污染,会造成培养的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培育失败。原理有以下几种:(1)与幼苗竞争培养基中的营养,而因为细菌和真菌生殖比植物快得多,导致植株得不到营养。(2)寄生于植物体内,利用植物细胞中的原料合成菌类自身的物质,导致幼苗死亡。(3)已有报道,寄生菌可能导致植物内部的基因改变,当这个基因是对生长必要的基因时,就导致幼苗的死亡。此外,污染菌的基因可通过某种暂时未知细节的机制转入植物细胞内并表达,从而导致培养失败。【详解】A、不进行严格的灭菌对葡萄酒制作的影响不大,因为多数微生物不能在缺氧、酸性和含糖较高的环境中生存,A错误;B、不进行严格的灭菌对腐乳制作的影响不大,因为腐乳制作时还需在其中放入酒精、盐和香辛料等,这些都具有杀菌作用,B错误;C、植物组织培养要求严格的无菌环境,如果灭菌不彻底,会造成培养的幼苗生长缓慢甚至培育失败,C正确;D、选择培养基是根据要培养的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制备的,一般的杂菌在其上面也很难生存,D错误。故选C。13.以下实验操作与结果相符的是()A.胡萝卜根经植物组织培养获得的幼苗不含叶绿体B.在低渗溶液中用酶解法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C.胰蛋白酶作用时间越长收集到的分散细胞越多D.选择培养基主要抑制B细胞-B细胞、瘤细胞-瘤细胞杂交细胞,从而筛选出杂交瘤细胞【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单克隆抗体制备的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详解】A、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的幼苗含有叶绿体,A错误;B、在低渗溶液中获得的原生质体由于细胞吸水容易涨破,因此应该在等渗或者高渗中用酶解法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原生质体,B错误;C、胰蛋白酶作用时间较长会破坏细胞膜表面的蛋白质,损伤细胞,C错误;D、选择培养基主要抑制B细胞-B细胞、瘤细胞-瘤细胞杂交细胞,从而筛选出杂交瘤细胞,D正确。故选D。14.植物的抗逆性指植物在不利环境条件下表现出的抗寒、抗冻、抗盐、抗病虫害等性状。某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株抗寒性能优良的油菜植株,此植株在培育抗寒新品种的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中不合理的是()A.通过研究该植株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可探索作物的抗寒机理B.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有可能将该植株的抗寒基因转移到其它品种C.通过与非抗寒油菜品种杂交,其F1将全部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D.通过组织培养技术,可大量生产抗寒性能优良的油菜人工种子【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又称原生质体融合,是指将植物不同种、属,甚至科间的原生质体通过人工方法诱导融合,然后进行离体培养,使其再生杂种植株的技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未脱壁的两个细胞是很难融合的,植物细胞只有在脱去细胞壁成为原生质体后才能融合,所以植物的细胞融合也称为原生质体融合。【详解】A、作物的抗寒机理与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关,因此通过研究该植株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可以探索作物的抗寒机理,A正确;B、植物体细胞杂交能实现不同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有可能将该植株的抗寒基因转移到其它品种C、由题意可知,抗寒性状是偶然发现的,如果是经基因突变产生的隐性性状,与非抗寒油菜品种杂交后,后代仍然是杂合的非抗寒的油菜,所以其子一代不一定具有较强的抗寒性,C错误;D、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不仅可以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还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因此可以通过组培大量生产抗寒性能优良的油菜人工种子,D正确。故选C。15.关于生物工程和技术的说法错误的是()A.通过培养植物细胞可获取大量的细胞代谢产物B.依据基因突变原理可用射线处理愈伤组织获得作物新品种C.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也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清和抗生素D.能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的菌落就是尿素分解菌【答案】D【解析】【分析】动物细胞培养条件:(1)无菌、无毒的环境:①消毒、灭菌;②添加一定量的抗生素;③定期更换培养液,以清除代谢废物。(2)营养物质:糖、氨基酸、促生长因子、无机盐、微量元素等,还需加入血清、血浆等天然物质。(3)温度和PH:36.5℃±0.5℃;适宜的pH:7.2~7.4。(4)动物细胞培养条件:气体环境:95%空气(细胞代谢必需的)和5%的CO2(维持培养液的pH)。【详解】A、植物细胞工程中培养特定细胞系,实现产生次生代谢产物的克隆和产物的工业化生产,A正确;B、可用射线处理愈伤组织获得作物新品种,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B正确;C、由于培养液中缺乏天然培养基中某些无法替代的成分,则体外培养杂交瘤细胞需要在培养液中添加动物血清,添加抗生素进行消毒,C正确;D、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上长出的不都是尿素分解菌,还有可能是自生固氮菌,D错误。故选D。16.研究者拟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将簇毛麦(2n=14)的优良性状导入普通小麦(2n=42)中。用簇毛麦花粉给数以千计的小麦小花授粉,10天后只发现两个杂种幼胚,将其离体培养,产生愈伤组织,进而获得含28条染色体的大量杂种植株。以下表述错误的是()A.簇毛麦与小麦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培养过程中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C.杂种植株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能正常联会D.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产生可育植株【答案】C【解析】【分析】1、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现象。2、植物组织培养:①原理: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②过程:离体的植物组织、器官或细胞(外植体)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又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最终形成植株(新植体)。【详解】A、簇毛麦与小麦的后代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紊乱,不可育,故二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正确;B、幼胚细胞经过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经过再分化形成胚状体或丛芽,从而得到完整植株,B正确;C、杂种植株细胞内由于没有同源染色体,故减数分裂时染色体无法正常联会,C错误;D、杂种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后能获得可育植株,D正确。故选C。17.某同学在学习“细胞工程”时,列表比较了动植物细胞工程的有关内容,你认为错误的是()比较内容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A特殊处理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用胰蛋白酶、胶原蛋白酶等处理可分离出单个细胞B融合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灭活病毒C典型应用培育种间杂种植物培养克隆动物D培养基区别通常为固体培养基,含蔗糖和植物激素等液体培养基,含葡萄糖,含有动物血清等A.A B.B C.C D.D【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项目细胞融合原理细胞融合方法诱导手段用途植物体细胞杂交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去除细胞壁后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等试剂诱导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获得杂交植株动物细胞融合细胞膜的流动性使细胞分散后,诱导细胞融合离心、电刺激、聚乙二醇、灭活病毒等试剂诱导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技术之一【详解】A、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根据酶的专一性,植物体细胞杂交时用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动物细胞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处理分离出单个细胞,A正确;B、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方法是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主要是灭活的病毒),B正确;C、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用于培育种间杂种植物,动物细胞融合技术不能用于培养克隆动物,培养克隆动物采用的是核移植技术,C错误;D、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其中含有蔗糖和植物激素;动物细胞培养的培养基属于液体培养基,其中含有葡萄糖和动物血清等,D正确。故选C。18.2015年2月3日,英国议会院通过一项历史性法案,允许以医学手段培育“三亲婴儿”。三亲婴儿的培育过程可选用如下技术路线。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技术可避免母亲的线粒体遗传病基因传递给后代B.捐献者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不能遗传给三亲婴儿C.三亲婴儿的染色体全部来自母亲提供的细胞核D.三亲婴儿的培育还需要早期胚胎培养和胚胎移植等技术【答案】C【解析】【详解】A、受体母亲提供细胞核,供体提供去核卵母细胞,这样就可避免受体母亲线粒体遗传物质(线粒体中的致病基因)传递给子代,A正确;B、红绿色盲属于核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由图示可知捐献者提供的是去核的卵细胞,因此不会把其携带的红绿色盲基因传递给三亲婴儿,B正确;C、由图示可知三亲婴儿的的染色体来自于母亲和父亲,C错误;D、由图示可知三亲婴儿的获得运用了动物细胞培养、核移植技术,体外受精形成早期胚胎需要进行早期胚胎培养等,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考查核移植技术、动物细胞培养、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及细胞质遗传和核基因遗传等知识。19.CD47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可与巨噬细胞表面的信号调节蛋白结合,从而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导致巨噬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效果减弱。为证明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可以解除CD47对巨噬细胞的抑制作用,科学家按照如下流程进行了实验。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多次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获得更多分泌抗CD47抗体的浆细胞B.步骤②中可以利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诱导完成细胞融合C.经筛选可得到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D.对照组应在巨噬细胞+正常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加入单克隆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1、单克隆抗体:由单个B淋巴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形成的细胞系所产生出的化学性质单一、特异性强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并可能大量制备的特点。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3、单克隆抗体的作用:①作为诊断试剂:(最广泛的用途)具有准确、高效、简易、快速的优点;②用于治疗疾病和运载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癌症,可制成“生物导弹”。【详解】A、多次进行步骤①的目的是加强免疫,获得更多分泌抗CD47抗体的浆细胞,A正确;B、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可以利用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B正确;C、经两次筛选可得到既能产生抗CD47抗体又能无限增殖的杂交瘤细胞,C正确;D、对照组应在巨噬细胞+肿瘤细胞共培养体系中不加入单克隆抗体,D错误。故选D。20.中科院某团队对一流产雌性猕猴进行克隆,成功获得中中和华华两姐妹,突破了现有技术无法体细胞克隆非人灵长类动物的世界难题,为建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疾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带来光明前景。如图为中中和华华的培育流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过程①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B.过程②在培养基中加入动物血清,可为成纤维细胞核全能性的激发提供物质C.过程③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可降低代孕母猴对中中、华华的免疫排斥反应D.与模型小鼠相比,模型猴更适合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研发诊治药物【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图示过程为体细胞克隆过程,①为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②将融合后的细胞激活后培养到早期胚胎,再进行③胚胎移植,最终得到克隆猴。【详解】A、过程①将成纤维细胞注射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未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A错误;B、在培养细胞时需在培养基中加入一定量的动物血清的作用是模拟内环境和补充未知的缺少的营养物质,激发成纤维细胞核的全能性的是卵细胞细胞质中的物质,B错误;C、过程③进行同期发情处理,是为胚胎移入受体提供相同的生理环境,C错误;D、猴子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比小鼠近,与模型小鼠相比,模型猴更适合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理、研发诊治药物,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1.在靠近海岸的地方存在红树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不同的生态系统,其位置关系如图1。生态系统之间会因动物的移动和物质的迁移形成紧密的关系。(1)珊瑚礁是由成千上万的珊瑚虫骨骼组成的。造礁珊瑚虫需要的有机物一部分来自于海水中的浮游植物和鱼类的排泄物,另一部分则依靠与珊瑚虫生活在一起的虫黄藻提供。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无机盐。虫黄藻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与珊瑚虫之间形成了_______关系。(2)研究人员对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和红树林缺失的B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①调查两个地区珊瑚礁中不同体长蓝仿石鲈(一种鲈鱼)的比例,结果如图2,由实验结果可知________________。同时还发现A地区珊瑚礁中该鱼的密度更大。②海草床是蓝仿石鲈重要的育苗场所,A、B两个地区海草床中蓝仿石鲈体长无显著差异,均以体长2~6cm的占比最高。进一步调查结果显示,A地区红树林中的蓝仿石鲈以体长6~8cm的占比最高。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随个体生长,蓝仿石鲈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迁移路径___________(用箭头在答题卡上画出)。③综合①②信息,下列能够解释图2两个地区结果出现差异的选项是___________。A.A地区控制蓝仿石鲈体型的基因发生了变异B.红树林中存在大量捕食较小体长石鲈的捕食者C.红树林为石鲈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D.红树林为石鲈幼鱼提供了躲避捕食者的避难所(3)研究还发现,在红树林丰富的地区珊瑚礁体积明显更大,请综合上述信息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答案】①.生产者②.共生③.红树林的存在提高了珊瑚礁中体长较大蓝仿石鲈的比例④.迁移路径: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多画出海草床→珊瑚礁不扣分)⑤.CD⑥.红树林丰富的地区蓝仿石鲈生物量更大,珊瑚虫能更多的获得来自鱼类排泄物中的有机物,生长更迅速;同时石鲈粪便等经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盐,利于虫黄藻的生长,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有机物【解析】【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详解】(1)虫黄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该生态系统成分中生产者,虫黄藻可以为珊瑚虫提供有机物,珊瑚虫为虫黄藻提供光合作用必需的CO2和N、P等无机盐,故二者为共生关系。(2)①分析图2可知,在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珊瑚礁中体长较长的蓝仿石鲈所占比例较高,说明红树林的存在提高了珊瑚礁中体长较大蓝仿石鲈的比例。②根据不同地区蓝仿石鲈的体长从小到大的顺序,可推出蓝仿石鲈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迁移路径为海草床→红树林→珊瑚礁。③图2显示在红树林丰富的A地区,珊瑚礁中体长较长的蓝仿石鲈所占比例较高,可能是因为红树林为石鲈幼鱼的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及躲避捕食者的避难所,使幼鱼能顺利长大,CD正确。故选CD。(3)红树林丰富的地区蓝仿石鲈生物量更大,珊瑚虫能更多的获得来自鱼类排泄物中的有机物,生长更迅速;同时石鲈粪便等经分解者分解产生无机盐,利于虫黄藻的生长,为珊瑚虫提供更多的有机物,故在红树林丰富的地区珊瑚礁体积明显更大。【点睛】本题考查了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和转化能力,难度适中。22.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鲢鱼和鳙鱼属于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的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上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上述措施主要遵循了________原理,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为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人们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请提出一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消费者②.(生物)群落(2)①.捕食对象/食物②.捕食者/天敌(3)①.明显下降②.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4)比例(5)①.整体②.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消费者主要指动物,分解者指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和动物。2、分析题图:由于鲢、鱅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银鱼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获得的食物和生存空间较少,所以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以后,鲢鱼和鳙鱼的生物积累量增加,而银鱼的生物积累量减少。【小问1详解】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藻类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鲢鱼和鳙鱼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属于消费者。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群落。【小问2详解】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本水库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要调查投放区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即上一营养级藻类和浮游动物生物积累量,投放适量的鱼苗;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还要防止其天敌的捕食,故应捕杀鲢鱼、鳙鱼的天敌。【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显著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投放鲢鱼和鳙鱼捕食浮游动物和藻类,导致浮游动物减少,银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银鱼数量下降。【小问4详解】通过投放鲢、鳙,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生物积累量发生了改变,故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小问5详解】整体性原理是指生态工程建设中要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述措施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主要遵循了整体性原理。具体措施是:适量地投放鲢、鳙;适量增加投放浮游动物确保鲢、鳙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控制鲢鱼、鳙鱼的天敌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干扰等。23.学习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抗菌肽的来源及其作用机理。藏猪是我国青藏高原上常年放牧生长的地方品种,在长期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形成了抗寒、抗病、食草、肉香等优良特性,该特性与其肠道中特殊的微生物菌群有关,这些微生物分泌的维生素、多肽、蛋白质等物质,为藏猪肠道提供了优良的微生态环境,有利于预防疾病、促进健康,也为拮抗菌和抗菌物质的筛选提供了来源。研究人员以藏猪盲肠内容物作为菌种来源,分离得到若干单菌落,通过观察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对菌种进行挑选、编号和保存。进而采用牛津杯法从上述菌种中筛选出一株拮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活性最强的细菌。经鉴定,该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并命名为TS。牛津杯法是实验室常用的抑菌实验之一,先将牛津杯(圆形小管)竖直立在已经凝固的不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凝胶平板(下层板)上,再向牛津杯周围倒入混有指示菌的培养基(上层板),待培养基完全凝固后用镊子将牛津杯取出,用移液器向牛津杯制造的小孔中分别加入待测菌发酵液和对照液,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小孔周围抑菌圈的大小,可反映出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大小。将TS发酵产生的抑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了一种新型的天然抗菌肽(TP)。有关抗菌肽的作用机理,目前学术界仍然有很大争议,一般认为作用可能包括:摧毁靶标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者形成孔、通道、肽脂复合体,进而引起细胞内成分的外流;也可能进入靶标菌胞内,与其DNA、蛋白质等物质结合,使靶标菌代谢受阻,生长受抑制或直接死亡。研究者检测了大肠杆菌经TP处理后K+的释放情况,结果如图1。溴化乙锭(EtBr)可以嵌入到DNA碱基内部发出荧光,当结合了EtBr的DNA的浓度增加时荧光强度也增加,如果有其他嵌入DNA碱基的物质与EtBr并存,则造成结合的竞争,导致荧光强度减弱。利用这一点,研究者提取大肠杆菌的DNA经EtBr处理后,再加入不同浓度的TP,检测荧光强度,结果如图2。根据检测结果,研究者初步揭示了TP的作用机制。(1)肠道内的微生物与藏猪存在_________的种间关系。藏猪特有的可拮抗致病菌的微生物是长期严酷环境_________的结果。(2)从藏猪盲肠内容物分离得到单菌落的过程,可采用_________溶解盲肠内容物制成菌液,进而采用_________法将菌液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3)图3是利用牛津杯法筛选出TS时的操作处理,请写出小孔A、B、C、D中应加入的物质:_________;上层板培养基的处理是_________。预期的实验结果是_________。(4)抗菌肽破坏靶标菌的细胞膜可导致细胞内成分的外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功能;抗菌肽与蛋白质结合会引起靶标菌代谢受阻的原因是_________。根据实验结果1和2,推测TP的抑菌机制是_________。(5)欲将TP用于畜牧业生产或医学实践,你认为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检测?(至少写两点: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寄生和互利共生②.自然选择(2)①.无菌水②.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3)①.A、B、C、D处分别加入无菌发酵液、含TS的发酵液、其他两种待测菌发酵液②.上层板培养基中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③.A处无抑菌圈,B、C、D处其中加入TS发酵液的位置抑菌圈最大(4)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②.抗菌肽与蛋白质结合后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③.TP可以增加大肠杆菌(靶标菌)的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膜结构,还有可能进入大肠杆菌(靶标菌)细胞内,结合胞内的DNA,抑制DNA功能(5)TP有无细胞毒性;TP是否会引发过敏反应;靶标菌是否会对TP产生抗性【解析】【分析】由题干信息可知:牛津杯法的过程是先将牛津杯(圆形小管)竖直立在已经凝固的不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凝胶平板(下层板)上,再向牛津杯周围倒入混有指示菌的培养基(上层板),待培养基完全凝固后用镊子将牛津杯取出,用移液器向牛津杯制造的小孔中分别加入待测菌发酵液和对照液,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小孔周围抑菌圈的大小,从而反映出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大小。【小问1详解】藏猪肠道内的特殊微生物分泌的维生素、多肽、蛋白质等物质,为藏猪肠道提供了优良的微生态环境,与藏猪存在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此外还有微生物和藏猪为寄生关系;藏猪特有的可拮抗致病菌的微生物是长期严酷环境自然选择的结果。【小问2详解】从藏猪盲肠内容物分离得到单菌落的过程,要进行无菌操作,可采用无菌水溶解盲肠内容物制成菌液;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分离单菌落常用的方法。【小问3详解】要利用牛津杯法筛选出TS,其简单原理是利用测菌发酵液和对照液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小孔周围抑菌圈的大小,从而判断待测菌抑菌活性的大小。故根据图3中的示意图可知具体过程为A处加入无菌发酵液;B、C、D处加入等量含不同种类待测菌的发酵液,其中一种是含TS的发酵液;上层板培养基中混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实验结果为A处无抑菌圈,B、C、D处加入TS发酵液的位置抑菌圈最大。【小问4详解】抗菌肽破坏靶标菌的细胞膜可导致细胞内成分的外流,体现了细胞膜具有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维持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的功能;由于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细胞代谢所需要的酶、载体、结构蛋白、信号分子等绝大部分是蛋白质,抗菌肽与蛋白质结合后改变了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引起靶标菌代谢受阻;根据实验结果1和2,推测TP的抑菌机制是TP可以增加大肠杆菌(靶标菌)的细胞膜通透性,破坏膜结构,还有可能进入大肠杆菌(靶标菌)细胞内,与胞内的DNA结合,抑制DNA功能。【小问5详解】生物技术的应用要注意食物安全、生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三个方面。欲将TP用于畜牧业生产或医学实践,应还需要考虑TP有无细胞毒性;TP是否会引发过敏反应;靶标菌是否会对TP产生抗性等,并对其进行检测。24.我国是世界食用菌生产大国,总产量居世界首位。食用菌生产可以利用工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这样不仅能变废为宝,对环境保护也有积极作用。请回答关于食用菌培养的问题。(1)食用菌通常指大型食用真菌,其主要代表类型有_________和木耳等,它们仍属于_________这一生物类群,与植物和动物共同构成生物界的三大类群。(2)食用菌A的某配方如下:锯末61.4%,麦麸20%,玉米面10%,豆饼粉5%,磷酸二氢钾0.3%,尿素0.3%,石膏2%,石灰1%。其中能提供氮源的物质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3)科研人员尝试通过体细胞杂交培育食用真菌新品种。分别测定食用菌A和食用菌B的单核菌株(每个菌丝细胞含有一个细胞核)、双核菌株(每个菌丝细胞含有两个细胞核)的生长速度和原生质体产量,结果如下表。菌株生长速度(cm/d)原生质体产量(107个/mL)菌株生长速度(cm/d)原生质体产量(107个/mL)单核菌株A10.280.6单核菌株B10.233.0单核菌株A20.221.5单核菌株B20.310.9双核菌株A10.851.8双核菌株B10.800.3双核菌株A20.712.2双核菌株B20.610.3研究人员最终选择双核菌株A1和单核菌株B1作为亲本进行细胞融合,选择的理由是____________。利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时,应严格控制酶的_______和处理时间等条件,以提高原生质体产量并降低破损率。(4)科研人员将双核菌株A1的原生质体进行高温灭活,使其仅能存活而无法繁殖。将灭活后的双核菌株A1与未灭活的单核菌株B1的原生质体用化学试剂_______诱导融合。融合过程需要在_____(等渗/低渗)的缓冲溶液中进行,以防止原生质体破裂。(5)科研人员将融合剂处理后的原生质体悬液涂布于培养基上进行筛选。由于菌种遗传信息组成的差异会导致菌丝之间出现相互排斥,能够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两种不同菌苔之间出现一条拮抗带。科研人员将会挑取拮抗带两侧的一对菌株进行进一步筛选。①研究发现,双核菌丝在进行细胞分裂时,会形成一个鸟喙状结构,称为锁状联合,而单核菌丝不出现这一结构。单核菌株B1与灭活的双核菌株A1形成的融合子也能够观察到锁状联合。科研人员进行显微镜观察并从中选择(拮抗带)两侧菌株______的一对菌株,进行下一步筛选。②最终筛选出杂合菌株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蘑菇②.微生物(2)①.豆饼粉②.尿素(3)①.双核菌株A1生长速度快,单核菌株B1原生质体产量高②.浓度(用量)(4)①.PEG②.等渗(5)①.均有锁状联合②.将上述有锁状联合的菌种分别与B1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若出现拮抗带则该菌种为杂合菌株【解析】【分析】原生质体是细胞壁以内各种结构的总称,也是组成细胞的一个形态结构单位,活细胞中各种代谢活动均在此进行。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器等。【小问1详解】蘑菇、木耳等为大型食用真菌;真菌属于微生物,因此蘑菇仍属于微生物。【小问2详解】氮源是指能为生物生长提供氮元素的物质,豆饼粉和尿素含有氮元素,可以作为氮源。【小问3详解】双核菌株A1生长速度快,单核菌株B1原生质体产量高,因此最终选择双核菌株A1和单核菌株B1作为亲本进行细胞融合;真菌细胞壁由壳多糖组成,用酶解法去除细胞壁时,应注意酶的浓度(用量)和处理时间等。【小问4详解】PEG作为化学试剂,是常用的诱导融合的试剂;融合过程需要在等渗的缓冲溶液中进行,等渗即浓度相等,有助于维持原生质体的形态,防止破裂或皱缩。【小问5详解】两种不同菌苔之间出现一条拮抗带,因此灭活的双核菌株A1与融合子(单核菌株B1与灭活的双核菌株A1形成的融合子)之间会出现拮抗带,均有锁状联合,为要进一步筛选的菌种;将上述有锁状联合的菌种分别与B1培养在同一培养基上,若出现拮抗带则该菌种为杂合菌株。25.野生稻是抗病、抗虫和耐盐等一系列有利基因的种质资源库。白叶枯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疣粒野生稻(2n=24)则对它具有高度抗病性。疣粒野生稻与普通栽培稻02428(2n=24)虽然染色体数相同,但两者存在生殖隔离。为了向栽培稻02428转移疣粒野生稻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育种工作者在这2个种之间进行了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实验。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1)将栽培稻正在发育的种子_____(灭菌/消毒)后接种于含一定比例_____和0.7%琼脂粉的MS培养基上诱导______过程,产生愈伤组织,并选择生长状态较好的愈伤组织接种于特定的液体培养基进行100r/min的振荡培养,每星期传代一次。(2)收集悬浮培养物加入________酶液去壁,获得原生质体。用IOA(IOA可抑制植物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处理栽培稻原生质体15min,培养5~8d后能够完全抑制细胞分裂(细胞仍存活)。用同种方法获取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用一定强度的X射线下照射造成染色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