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二战后)_第1页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_第2页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_第3页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_第4页
世界现代史(二战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世界现代史

(20C初~今)【第一阶段】一战~二战:一战1914-1918;二战:1939-1945【第二阶段】二战后—今:1945至今

阶段分数比值古代史23%近代史40%现代史37%第一阶段:一战~二战,20C初—二战前【阶段特征】

政治:两种社会制度并立、敌对(1)俄国十月革命(1917),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开创现代化新模式(2)一战(1914-1918)、二战(1939-1945),阻碍现代化经济:两种经济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两种现代化模式探索)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列宁、斯大林模式实现工业化)②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1929-1933)、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思想:⑤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出现⑥现代主义开始兴起,电影和电视的产生和发展时间一战20S30S二战战后初期(1945-50S)60S90S现代世界(20C初——今)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俄国十月革命——1917,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2、20S: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列宁)3、30S: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4、50-90S: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50中-60中60中-70S80S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新变化)1、经济大危机(1929----1933)2、罗斯福新政(30S,二战前)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凯恩斯主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改革二战后二战后

三、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一)政治格局:1、战后初期:两极对峙格局形成,西欧衰落2、60S:多极化趋势出现3、90S:A、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二)经济格局: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确立(体系化、制度化)2、60S:区域集团化、经济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欧洲一体化、东盟、日本崛起)3、90S: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第二阶段:

二战—今【阶段特征】

(一)战后初期-60S1、政治:(提示:国际力量变化)

①西欧衰落,美国实力膨胀

②两极对峙,美苏争霸2、经济:(提示:经济实力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

③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重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④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国家大力干预经济,进入“黄金时期”

⑤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赫鲁晓夫改革)3、思想文化: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时代

⑦现代主义

第二阶段:

二战—今【阶段特征】(二)60S-70S1、政治:(提示:国际力量变化)①两极格局下的多极化趋势出现②美苏军备竞赛,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2、经济:(提示:经济实力对比、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③经济格局多极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西欧、日本崛起;④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⑤70S,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滞涨”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60S中-70S)3、思想:

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二阶段:

二战—今【阶段特征】(三)90S以来1、政治:①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②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影响和平的因素:民族和宗教问题引起的地区冲突、霸权主义等)2、经济:③全球化趋势加强

④区域集团化加强

⑤80S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全面滑坡3、思想:

⑥第三次科技革命一、俄国十月革命(1917)二、社会主义制度(二战前)三、社会主义改革

(二战后)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直接过渡)新经济政策(1921-1927有效过渡)斯大林模式(30S中确立,高度集中)赫鲁晓夫(50S中-60S中)勃列日涅夫(60S中-80S初)戈尔巴乔夫(80S-1991)夺取政权探索1:建立模式探索2:社会主义改革考点1.现代世界: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资产阶级反沙皇)(无产阶级政权,苏维埃)

内容:农业(玉米运动)、工业、批判个人崇拜。评价:经济有所恢复,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根本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4、赫鲁晓夫改革(五六十年代)5、勃烈日涅夫改革(六七十年代)内容:工业、农业、与美国军备竞赛评价: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没有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弊端。6、戈尔巴乔夫改革(八十年代)内容:经济领域——政治领域——苏联解体(1991年)失败原因:经济全面滑坡

根本上突破旧体制,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违背社会主义方向考点1(4)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二战后的社会主义改革)48.(2014·广东汕尾高三调研·21)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能体现赫鲁晓夫“蛮干”的选项是(

)A.在苏共“二十大”上对斯大林的批判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

52.(201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33)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充满变革的时代。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确立了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文艺方针B.苏联虽曾重视农业领域改革,但总体成效不大C.美国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进入“黄金”时代D.两极格局面临多种力量的冲击

79.(2013·辽宁大连一模·32)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集体农庄进行改革;“文革”结束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两种措施都()A.是对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

B.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C.一定程度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D.具有领先世界的特殊地位

81.(2013·广东六校第三次联考·22)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赫鲁晓夫()①根本改变了斯大林模式

②经济建设上急于冒进③提出的目标不切合实际

④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4.(2014·山东威海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7)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描写的应是(

) A.斯大林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

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21-19272、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0C30S中确立3、赫鲁晓夫改革(20C50S中-60S中)4、勃列日涅夫改革(20C60S-80S)5、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二、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新变化)1、经济大危机(1929----1933)2、罗斯福新政(1933)3、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20C50S-70S)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二战前A、吸取经济危机和二战教训B、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一、背景:二、表现:2、企业:A、“人民资本主义”

(作用:缓和矛盾,吸收资金,促进经济发展)B、“经营者革命”(影响:新中间阶层)3、建立福利制度(福利国家)(实质?)内容(措施)二、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1、国家:国家干预经济(国营企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60S:黄金时期,高速增长70S:经济“滞涨”→减少干预三、影响:考点2.(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41.下图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

A.a-b阶段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瓦解的影响,美国经济下滑明显B.b-c阶段美国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C.c-d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D.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得益于新经济的增长19551965197519851994199944.(2014·江苏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0)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5,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在本质上表明(

)A.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B.开始走上了计划经济的道路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D.美国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47.(2014·安徽示范性高中高三第一次联考·25)美国在不同时期其军事重点,军备发展、军费开支有不同变化。观察右图,导致B阶段美国军费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20世纪70年代,美国政府大力干预经济②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了经济“滞涨”③越南战争失败,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④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美国欲放弃霸权A.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048.(2014·河南焦作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7)“和平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世界和平秩序应运而生的。60年代末的北欧学者区分了“积极的和平”与“消极的和平”。“消极的和平”关注的是直接暴力的不在场,希望通过谈判和调解而不是武力手段来解决争端;“积极的和平”,则意味着消除了饥饿、暴力、对人权的威胁、难民问题、全球环境污染等对和平的威胁,它意味着创建了这样一种社会环境,人们可以在其中富裕地生活和体面地生存。下列属于“积极的和平”的是(

)A.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B.冷战C.朝鲜战争

D.建立福利保障体系趋势:两极对峙→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Q:结合具体史实,说明战后世界格局是如何从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发展的?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线索三、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战后初期:

西欧衰落,美苏争霸,形成两极对峙格局2、60S,

多极化趋势出现3、90S: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太难,因为有一个打败敌人的共同目标,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盟国分裂”

——斯大林材料二: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都把最终战胜对方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作目标。材料三:战后初期,苏联总兵力接近于美国……并在战争中大大拓展了疆土。苏联成为战后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大国

一、“冷战”兴起的背景原因(二战后出现两极对峙格局的原因)二战胜利后,美苏失去同盟基础

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美苏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国家利益根本冲突(美国,称霸全球策略)领域美国(资本主义阵营)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政治

经济军事

“冷战”的具体表现(如何“对峙”)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

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实施

马歇尔计划标志冷战开始1949年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

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影响杜鲁门主义的经济运用热战:朝鲜战争(50S)、越南战争(60-70S,美国霸权衰落原因之一)二战后:20C60、70S:1991后: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西欧衰落、美国实力大增。两极对峙格局:美苏争霸两极格局受冲击,多极化趋势出现表现:

西欧、日本、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力量上升美苏实力相对下降(美国霸主地位动摇)1、多极化趋势加强:苏联解体,一超多强2、缓和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局部冲突、民族矛盾、霸权主义导致局部动荡冷战(欧洲)、热战(亚洲)线索三、二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1、战后初期到70S:

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2、60S开始: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表现:多极化—西欧、日、美三足鼎立

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东盟、北美、APEC3、90S-今: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

原因: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立、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进一步推动去全球化发展战后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考点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三大支柱两大部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三大支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成立时间1945年1945年1947年

宗旨稳定国际汇率,提供短期贷款,初期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即为成员国生产性投资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支持。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考点4.(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区域集团化(始于60S)

(1)欧洲的经济一体化(政治+经济)A\欧共体(1967年)B\欧盟(2003年)(政治、经济组织)(2)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政治+经济)(3)北美自由贸易区(贸易合作伙伴)(4)亚太经合组织(APEC,论坛性经济组织),2001年中国上海召开共同影响:A、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提高地区国际地位。B、体现了区域集团化趋势,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小结1:近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历程(1)近代发展历程(1500-20C,世界市场的发展历程)①产生阶段(15~18C中):影响的因素: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②发展阶段(18C中~19C中):影响的因素:工业革命③进一步发展阶段(19C末20C初):影响的因素: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式:殖民扩张与掠夺、国际贸易(如大型商业公司)——暴力方式为主影响:西欧:加速资本积累,实现现代化亚美非: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东西方差距拉大世界:分散→整体、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方式?④困境阶段(一战后至二战后):影响因素:A、苏联(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B、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国设置关税壁垒、世界大战⑤制度化、体系化阶段(二战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影响因素: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5年联合国成立、1947年启动关贸易总协定、“欧共体”成立与发展。⑥迅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因素:

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根本)、跨国公司、两极格局的瓦解、各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20C以来全球化的发展历程1、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英国为中心)2、战后初期到70S(以美国为中心)

建立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经济向制度化、体系化方向发展3、60S开始:(多中心,多极化)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出现

表现:多极化—西欧、日、美三足鼎立

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东盟、北美、APEC4、90S-今:

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中心的转变)小结2:近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归纳)及原因(1)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确立原因(政、经、思)

①政治:英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社会稳定②经济: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③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解放思想

◆丧失原因:19C末20C初,美德崛起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消耗国力

◆确立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