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项目名称:基于气血与应激理论的中医药术后并发症防治研究项目负责人:苏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提名单位意见: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提名书及其附件材料,确认真实有效,相关栏目符合填写要求。按照要求,我单位及完成人所在单位均进行了公示,确认完成人、完成单位排序无异议。根据项目科技创新、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应用情况、完成人情况,并参照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申报和提名基本条件,提名理由和建议等级如下:1.本项目创新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理论创新点(1)肾元理论与体质说(2)麻醉手术气血关系论述(3)气血调控即应激调控理论(4)术后并发症的气血理论阐述方法创新点术前培元固本、益气生津纠正肾气本虚以提高患者的应激功能储备;术中补气益气、通经活络维护气血平衡以调控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3)术后温里回阳、补气益气纠正气血失衡以防止术后应激紊乱的发生。创新性成果(1)建立了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了麻醉与手术的伤气耗血过程,以及以固护正气的方法防治术后并发症。(2)揭示了气血平衡过程与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对应关系,诠释了肾气本虚(内因)通过伤气耗血(外因),最后导致气血失衡的临床应激紊乱发生机制。(3)提出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方法,通过培元固本、益气生津、补气益气、通经活络、温里回阳、补气益气等进行应激反应调控的理法。(4)采用大量的基础研究探讨了围术期应激紊乱与系统器官功能保护的病理学与生物学基础,探讨了包括肠功能、心功能、肺功能及脑功能保护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与病理学基础。(5)开展了在气血与应激理论指导下的术后并发症防治,包括POCD、术后肺部感染、术后DVT、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和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等防治。技术经济指标该项目共获得成果奖励12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121篇,其中SCI45篇,累计IF>120。会议论文12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160余次,累计培养博士、硕士超过100人。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中医药(针刺和中药)术后并发症防治已在全国几十家医院应用,病例几十万万例,实现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推动了我国中西医结合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的快速发展。2.应用情况说明:本项目应用主要基于两项多中心研究开展的,分述如下:一、参麦参附围术期联合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该应用是依据“参麦参附围术期联合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安全性和有效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多中心研究(代号《素问》方案号SZH-A-20170324-R2)为基础开展的。目的是通过围术期参麦、参附注射液联合应用观察麻醉手术后30天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探讨用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参与研究的单位包括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温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穴位刺激围术期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该应用是依据“穴位刺激围术期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安全性和有效性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的多中心研究(代号《灵枢》方案号SZH-A-20170324-R1)为基础开展的。目的是通过围术期穴位刺激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曲池等穴观察麻醉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探讨穴位刺激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不良反应。参与研究的单位包括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友谊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人情况:苏帆,男,1962年9月出生。麻醉学、中医学双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齐鲁伤寒流派第四代传人,齐鲁伤寒流派传承研究室研究员。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中国科协全国“九大”代表,2016年度获“中国健康传播大使”称号。工作与学习经历:1984年毕业山东医科大学1992年始任麻醉科副主任2002年获山东大学麻醉学硕士学位,导师宋文阁教授2004年任麻醉科主任、西医外科学教研室副主任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麻醉学博士学位,导师姚尚龙教授2012年获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学博士,导师姜建国教授社会兼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围手术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监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医疗器械协会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体健康促进会麻醉与围术期科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常委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疼痛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围术期医学分会常委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麻醉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西医结合麻醉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调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疼痛专业委员委员中国整合医学会围术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华人麻醉学院(InternationlChineseAcademyofAnesthesiology,ICAA)委员美国华人麻醉医学会(ChineseAmericanSocietyOfAnesthesiology,CASA)荣誉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会长山东省麻醉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疼痛医师协会副会长山东麻醉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老年医学研究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Anesthesiology》中文版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编委《国际麻醉与复苏杂志》特邀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栏目编委科研工作经历2000
年以来,开始研究中药及针刺在麻醉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方向包括中医药应激反应调控和中医药器官功能保护与术后并发症防治。提出了中医药干预调控应激反应理论和中医机制,并开展元胡、野木瓜、葛根、黄芪、附子等单味中药的麻醉手术应用和药理研究等。研究中提出了麻醉手术中“气虚大于血虚”致术后“气虚血瘀”后并发症发生的中医病机,从而建立了独特的“小马拉大车”理论;同时,根据患者年龄不同,提出了"年龄相关应激反应曲线”的气血理论学说。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重点项目、山东省卫生厅、教育厅等多项有关中医药在麻醉与镇痛领域的应用课题,内容包括中医药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中医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防治,中医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医药术后肺部感染防治以及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的中医药防治等。先后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SCI收录13篇。主编著作4部,教材章节独立编著2部。先后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两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创新一、三等奖各一项,山东省中医药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山东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创造性贡献(1)建立了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了麻醉与手术的伤气耗血过程。(2)揭示了气血平衡过程与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对应关系。(3)提出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方法。(4)采用大量的基础研究探讨了围术期应激紊乱与系统器官功能保护的病理学与生物学基础。(5)开展了在气血与应激理论指导下的术后并发症防治。4.提名理由和建议等级: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全部内容,严格核实了附件材料,确认上述资料真实有效,且符合推荐要求,我单位和项目各完成单位都已对该项目的拟推荐情况(包括完成人和完成单位排序情况)进行了公示,公示期间无异议。该项目紧紧围绕行业性瓶颈问题,开展并创新了多种形式、多种方法的长期、大规模、系列化研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中医药方法防治术后并发症(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肺部感染、术后消化功能紊乱以及术后心脑血管意外等)领域取得了系列化研究成果。该项目研究过程中共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45篇,累计IF>120;会议论文120余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60余次,累计培养博士、硕士超过100人。对照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既往授奖条件,推荐该项目申报2021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奖。建议提名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简介:该项目通过创建麻醉手术中医理论体系并在该理论体系指导下采用中医药方法进行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与术后并发症防治。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建立了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了肾气与患者功能储备(体质)、正邪相争与应激反应发生发展、气血平衡与应激调控、脏腑生克与器官功能保护、通经活络、调畅气机与系统功能保护,以及固护正气与并发症防治等。(2)揭示了气血平衡过程与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对应关系,认为肾气本虚是术后应激紊乱发生的前提条件(内因),麻醉手术伤气耗血是术后应激紊乱发生的必要条件(外因),而术后气血失衡导致的气机逆乱和气虚血瘀(应激紊乱)是并发症发生的决定因素。(3)提出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方法,包括术前培元固本、益气生津纠正肾气本虚以提高患者的应激功能储备;术中补气益气、通经活络维护气血平衡以调控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以及术后温里回阳、补气益气纠正气血失衡以防止术后应激紊乱的发生。(4)采用大量基础研究探讨了围术期应激紊乱与系统器官功能保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研究了围术期应激反应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及系统器官功能损伤的病理学基础,包括肠功能、心功能、肺功能及脑功能保护共同的生物学与病理学基础。(5)开展了在气血与应激理论指导下的术后并发症防治,包括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防治、术后肺部感染的防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防治、术后心脑血管意外的防治和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的防治。客观评价:一、学术评价(见附件:)通过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中医药调控手术创伤应激反应,结果表明中医药(高乌甲素、参麦、参附注射液、穴位刺激足三里、内关和三阴交等)对于手术创伤应激反应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并基本阐明了中成药无的多药理作用对应激调控的相关机制。研究方法较为先进,论据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及理论价值,综合评价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进一步深入研究调控应激反应的分子生物学机制。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海马神经递质改变研究中医药干预防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81072960/H2902结题报告2、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从气血与肾元理论研究中医药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防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ZR2014HZ005结题报告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腺苷信号介导电针预处理脑缺血耐受的机制》81273926/H2902结题报告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线粒体分裂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MCU对其调控的研究》81371448结题报告二、应用评价(见附件:)该研究认为麻醉手术后造成的气虚大于血虚、发生术后气虚血瘀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围术期联合应用参麦、参附注射液来探讨预防和治疗麻醉手术后并发症疗效、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并规范围术期联合应用参麦、参附注射液的操作规程,从而推广及应用于临床。随机选择病例90例,随机分抗炎组、中药组。给药方案:抗炎组布洛芬0.3g;中药组参麦注射液250ml/袋,参附注射液250ml/袋,每天静脉滴注每种药物各1袋,每天一次,疗程包括术前3天加术中加术后3天。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CoCAA量表检测下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以及其它并发症伴发情况。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临床可用于治疗气阴两虚型之休克、冠心病、病毒性心肌炎、慢性肺心病、粒细胞减少症。能提高肿瘤病人的免疫机能,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并能减少化疗药物所引起的毒副反应。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症(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症等。两者已在国内外研究中广泛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因此,根据既往的临床使用经验结合本项目提出的气血平衡的中医理论,我们以参麦、参附注射液围术期联合应用,以调节脏腑气血平衡,维持脏腑功能,预防和治疗麻醉手术并发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益,充分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治未病的防病治病思维,并不同程度节约了患者医疗费用。三、其它评价1、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登记表2000年以来,开始研究中药及针刺在麻醉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方向包括中医药应激反应调控和中医药器官功能保护与术后并发症防治。提出了以下麻醉相关中医理论:1、麻醉手术中医药干预病机(发表相关论文3篇)首先,术前患者可能伴随诸多疾病或创伤,为了使患者能更好的适应手术,中医理论提倡在术前培元固本、补气养血、调和阴阳,以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第二,在术中麻醉与手术创伤损害了机体的机能和完整性的前提下,中医理论提倡通经活络、引领周身气血运行,从而调节内环境的平衡,以保证系统功能的稳定。最后,手术造成身体的大量消耗,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中医理论强调回阳固本、温补三焦,调理脏腑失衡,以促进机体康复,防治并发症。2、六经辨证与应激反应调控(发表相关论文2篇)首次用六经辨证的分层理论来阐述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从脏腑、经络和气化功能,到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变化规律,以及各脏腑器官及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探讨了围术期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和结局与六经辩证理论的一致性,为寻找合适、有效、标本兼顾的中西医结合调控围术期应激反应方法提供启示和思维方法。3、从气血理论证明手术后患者气虚大于血虚(博士论文)建立手术病人术后气虚大于血虚的理论:认为术后最重要的中医药干预是回阳、补气、益气,而活血化瘀为辅助手段。其理论依据是术前的禁食禁饮伤水谷之气,手术创伤切口伤卫气(破气),术中出血伤营气(气随血脱),如伴随术中缺氧则伤清气,围术期应激伤肾元气,手术中能输血输液补充血的不足,但无法补气。因此,五个原因的综合结果导致患者术后气虚大于血虚(这也被我称之为“小马拉大车理论”),而发生气虚血瘀、气郁血滞病理改变,是术后一系列并发症的根本病机。提出了中医药干预调控应激反应理论,并开展元胡、野木瓜、葛根、黄芪、附子等单味中药的麻醉手术应用和药理研究等。同时,根据患者年龄不同,提出了“应激反应曲线”的气血理论学说。先后承担和参与了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及重点项目、山东省卫生厅、教育厅等多项有关中医药在麻醉与镇痛领域的应用课题。先后在Anesthesiology,Anesthesia&Analgesia,ChineseJ.ofAneth.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先后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两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创新一、三等奖各一项,山东省中医药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山东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两项。《科技日报》解读生命-医卫前沿2013年12月17日;题目:中医药围术期应用防治术后并发症文.李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苏帆教授认为,建立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相应的中医理论,探讨该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药干预手段,开发一系列围绕麻醉手术的中医用药,形成围术期中医药干预防治麻醉手术并发症的临床模式,必将给围术期医学带来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发展中国特色麻醉的真正科学意义所在。苏帆教授已从事麻醉临床二十几年,具有麻醉与中医学双博士学位。他认为,由于应激反应紊乱广泛涉及各大系统器官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使得目前采用西医方法不可能做到全面而统一的针对性干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在学科领域陷入困境。苏帆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建立了关于术后并发症的“小马拉大车理论”,是目前麻醉业界专家认为的中医学对围术期应激反应紊乱和并发症诠释比较贴切的理论之一。理论的基本内涵就是术后患者“气虚大于血虚”。中医理论认为,由于术前禁食禁饮伤水谷之气,手术创口伤卫气(破气),术中出血伤营气(气随血脱),术中缺氧伤清气,应激过度伤肾元气,开腹开胸伤气机,而手术中能输血输液补充血的不足,但无法补偿气的不足。因此,上述原因的综合结果导致患者术后气虚大于血虚,发生“气虚血瘀”、“气郁血滞”的病理改变,像术后应激反应紊乱一样,这是术后一系列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苏帆及其团队研究认为,针对上述理论的中医病机,第一,术前患者年老体弱,并可能伴随诸多疾病,即肾气本虚,可在术前培元固本、补气养血;第二,麻醉与手术创伤导致了气机受阻,气血失衡,可用针刺穴位进行通经活络、引领气血运行,调节失衡;最后,手术造成元气的大量消耗,形成“气虚大于血虚”,可在术后回阳补气、活血化瘀。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就可以针对性地用中医药进行围术期干预来防治术后并发症。2、《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封面人物.当代科学人/医学篇.2015,2.100.22-24题目:传承祖国医学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记中西医结合麻醉学专业委员会首任主任委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苏帆教授苏帆教授从2000年开始研究中药及针刺在麻醉领域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研究方向为围术期中医药应激反应调控和围术期中医药器官功能保护与术后并发症防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2002以来,提出中医药干预调控应激反应理论,并陆续开展了元胡、野木瓜、葛根、黄芪、附子等单味中药的麻醉手术应用和药理研究等。2007年,在研究中提出麻醉手术中“气虚大于血虚”的中医病机,从而建立了独特的“小马拉大车”理论;同时,根据患者年龄不同,提出了“应激反应曲线”的气血理论学说。苏帆教授认为,术前患者可能伴随诸多疾病或创伤,为了使患者能更好地适应和耐受手术,可在手术之前进行“培元固本、补气养血、调和阴阳”等干预,以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在术中麻醉与手术创伤损害了机体的机能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可在术中进行“通经活络、引领周身气血运行”,从而调节内环境的再平衡,以保证系统功能的相对稳定。此外,手术可能造成身体的大量消耗,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可在术后进行“回阳补气、温补三焦,调理脏腑失衡”,以促进机体康复,防治术后并发症。在六经辨证与应激反应调控研究方面,苏帆教授采用六经辨证的分层理论来阐述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脏腑、经络和气化功能,到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变化规律,以及各脏腑器官及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探讨了围术期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和结果与六经辨证理论的一致性,为寻找合适、有效、标本兼顾的中西医结合调控围术期反应方法提供了独到的思路和方法。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苏帆教授提出手术患者“气虚大于血虚”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根本病机。他从气血理论建立了术后“气虚大于血虚”的理论,即“小马拉大车”理论。认为术后最重要的中医药干预是回阳、补气、益气,而活血化瘀为辅助手段。其理论依据是术前的禁食禁饮伤水谷之气,手术创伤切口伤卫气(破气),术中出血伤营气(气随血脱),如伴随术中缺氧则伤清气,围术期应激伤肾元气,手术中能输血输液补充血的不足,但无法补气。因此,五个原因的综合结果导致患者术后气虚大于血虚,形成小马(气)拉大车(血)的局面,从而发生气虚血瘀、气郁血滞病理改变,即术后并发症的病机。3、《中国科技成果》人物专栏.文/刘静,周佳维2013年第19期.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3.19.035题目:传承中医精髓,耀我中华神术—记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苏帆教授他首先研究的是中药高乌甲素的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认为高乌甲素具有解热、镇痛、麻醉、免疫调理等作用,而恰好这些药理作用和应激反应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以用在调控应激反应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他的研究从药物毒性、药效学到炎性介质、应激激素水平和免疫调控都得到了充分的实验证据。经过几年的刻苦钻研,苏帆教授通过潜心的实验、临床和文献综合研究,清晰的提出了以下麻醉相关问题的中医理论与应用基础:(1)中医药在麻醉手术中应用的切入点:首先,术前患者可能伴随诸多疾病或创伤,为了使患者能更好的适应和耐受手术,可在术前进行“培元固本、补气养血、调和阴阳”等干预,以提高患者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第二,在术中麻醉与手术创伤损害了机体的机能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可在术中进行“通经活络、引领周身气血运行”,从而调节内环境的再平衡,以保证系统功能的相对稳定。最后,手术可能造成身体的大量消耗,各器官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可在术后进行“回阳补气、温补三焦,调理脏腑失衡”,以促进机体康复,防治术后并发症。(2)六经辨证与应激反应调控:首次用六经辨证的分层理论来阐述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脏腑、经络和气化功能,到疾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变化规律,以及各脏腑器官及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探讨了围术期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和结局与六经辩证理论的一致性,为寻找合适、有效、标本兼顾的中西医结合调控围术期应激反应方法提供了独到启示和思维方法。(3)手术患者“气虚大于血虚”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根本病机:从气血理论建立了术后“气虚大于血虚”的理论——即“小马拉大车”理论:认为术后最重要的中医药干预是回阳、补气、益气,而活血化瘀为辅助手段。其理论依据是术前的禁食禁饮伤水谷之气,手术创伤切口伤卫气(破气),术中出血伤营气(气随血脱),如伴随术中缺氧则伤清气,围术期应激伤肾元气,手术中能输血输液补充血的不足,但无法补气。因此,五个原因的综合结果导致患者术后气虚大于血虚,形成小马(气)拉大车(血)的局面,从而发生气虚血瘀、气郁血滞病理改变,即术后并发症的病机。4、文章引用检索证明2份(见附件),山东大学图书馆,检索人:袁晓红1、证明编号:JS120150603;有4篇被SCIE收录,在SCIE中共被引用19次,其中他引17次。2、证明编号:JS201506052;有4篇被SCIE收录,在SCIE中共被引用17次,其中他引15次。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围术期应激反应及海马神经递质改变研究中医药干预防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81072960/H2902结题报告4、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从气血与肾元理论研究中医药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防治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ZR2014HZ005结题报告推广应用情况:本项目应用主要基于两项多中心研究开展的,分述如下:一、参麦参附围术期联合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研究认为,在麻醉与手术开始至结束患者经历着大小不同的以创伤为主的一系列伤害过程,如果伤害足够强大,则会引发术后超强的病理性应激反应,即应激紊乱。这是目前几乎所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在现在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是困扰麻醉学和外科学的难题。而解决这些难题,从目前的技术和理论来看,单纯从手术麻醉的方法和药物着手是难以预防和治疗的。参麦、参附联合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的理论基础就手术本身而言,最基本的两个变化就是手术创伤和出血,手术创伤必然破气,伤口也使出血成为必然。因此,从最基本层面看,手术就意味着气与血的丧失或平衡紊乱。气血问题也就是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基本问题,因此气血理论也就成为围术期最基本的理论。参麦注射液益气固脱,养阴生津,生脉。在手术前应用参麦的目的是纠正肾气本虚,增加机体的功能储备,以能更好的适应手术,增加其对麻醉手术的耐受力;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益气固脱。术后应用参附的目的是纠正气虚大于血虚,尽快调整机体的气血失衡状态,防止气虚血瘀的发生。综上所述,根据气血平衡的中医理论我们推广应用参麦、参附注射液围术期联合应用能够调节脏腑气血平衡,维持脏腑功能,预防和治疗麻醉手术并发症。2014年12月至2019年12月31日之间,采用在术前、术后两个时点联合应用参麦、参附注射液,观察对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参麦、参附联合应用可稳定术中患者血流动力学,降低了术后应激反应水平,同时降低了术后恶心呕吐、尿潴留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术后30d的总体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事件、深静脉血栓等)发生率表现出下降趋势。二、穴位刺激围术期应用预防术后并发症其临床推广应用背景即理论基础同上述“参麦参附围术期联合应用”。《内经》指出:经络可以控制人体功能,具有“行血气,营阴阳,决(定)死生,处(理)百病”的作用。足三里穴是人体第一大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具有扶正培元、调理阴阳、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三阴交穴由三条阴经气血交会,足三阴经气血重组后再行分流,可健脾益血、调肝补肾,亦有安神之效。内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宁心理血,理气镇痛,主治胃、心、心包络疾患以及与情志失和、气机阻滞有关的脏腑器官、肢体病变。曲池穴具有清热解毒、凉血祛风、消肿止痛,利于术后康复。研究证实,足三里配三阴交、内关、曲池等穴有补益气血、调畅气机、通经活络、活血化瘀之功效,具有脏腑器官功能保护和免疫调理作用。项目已在全国几十家医院推广应用,应用病例几十万例。实现经济效益千万元以上,推动了中西医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的快速发展。主要知识产权和标准规范等目录:1.发明专利:可调单肺通气量及气道正压的双腔气管导管装置2.发明专利:一种专用于小鼠针刺治疗的固定器3.发明专利:一种方便固定小鼠的针刺治疗固定器年4.发明专利:支架式双腔麻醉针5.发明专利:麻醉穿刺针6.实用新型专利:一种动物造模器7.实用新型专利:可加药测温冲洗型双腔气管导管8.实用新型专利:旋转针座式双腔麻醉针9.实用新型专利:纤支镜经鼻气管插管10.实用新型专利:小动物喉镜11.实用新型专利:插管穿刺辅助垫12.实用新型专利:可调式舌根后坠防治器13.实用新型专利:喉腔专用麻醉器 14.专家共识:穴位刺激防治术后恶心呕吐15.专家共识:酮络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主要完成人情况:苏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均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士雷青岛大学齐鲁医院马加海烟台毓璜顶医院王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王均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协助建立了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了麻醉与手术的伤气耗血过程,以及以固护正气的方法防治术后并发症。(2)与项目组共同揭示了气血平衡过程与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对应关系,诠释了肾气本虚(内因)通过伤气耗血(外因),最后导致气血失衡的临床应激紊乱发生机制。(3)与项目组共同提出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方法,通过培元固本、益气生津、补气益气、通经活络、温里回阳、补气益气等进行应激反应调控的理法。(4)采用大量的基础研究探讨了围术期应激紊乱与系统器官功能保护的病理学与生物学基础,探讨了包括肠功能、心功能、肺功能及脑功能保护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与病理学基础。(5)开展了在气血与应激理论指导下的术后并发症防治,包括术后肺部感染、术后心脑血管意外等防治。王士雷青岛大学附属医院(1)协助建立了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了麻醉与手术的伤气耗血过程,以及以固护正气的方法防治术后并发症。(2)与项目组共同揭示了气血平衡过程与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对应关系,诠释了肾气本虚(内因)通过伤气耗血(外因),最后导致气血失衡的临床应激紊乱发生机制。(3)与项目组共同提出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方法,通过培元固本、益气生津、补气益气、通经活络、温里回阳、补气益气等进行应激反应调控的理法。(4)采用大量的基础研究探讨了围术期应激紊乱与系统器官功能保护的病理学与生物学基础,探讨了包括肠功能及脑功能保护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与病理学基础。(5)开展了在气血与应激理论指导下的术后并发症防治,包括POCD、术后肺部感染、术后DVT、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和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等防治。马加海烟台毓璜顶医院(1)协助建立了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了麻醉与手术的伤气耗血过程,以及以固护正气的方法防治术后并发症。(2)与项目组共同揭示了气血平衡过程与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对应关系,诠释了肾气本虚(内因)通过伤气耗血(外因),最后导致气血失衡的临床应激紊乱发生机制。(3)与项目组共同提出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方法,通过培元固本、益气生津、补气益气、通经活络、温里回阳、补气益气等进行应激反应调控的理法。(4)采用大量的基础研究探讨了围术期应激紊乱与系统器官功能保护的病理学与生物学基础,探讨了包括肠功能及脑功能保护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与病理学基础。(5)开展了在气血与应激理论指导下的术后并发症防治,包括POCD、术后肺部感染、术后DVT、术后心脑血管意外和术后消化功能紊乱等防治。王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1)协助建立了麻醉与手术中医理论体系,着重阐述了麻醉与手术的伤气耗血过程,以及以固护正气的方法防治术后并发症。(2)与项目组共同揭示了气血平衡过程与应激反应发生发展对应关系,诠释了肾气本虚(内因)通过伤气耗血(外因),最后导致气血失衡的临床应激紊乱发生机制。(3)与项目组共同提出了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围术期应激反应调控方法,通过培元固本、益气生津、补气益气、通经活络、温里回阳、补气益气等进行应激反应调控的理法。(4)采用大量的基础研究探讨了围术期应激紊乱与系统器官功能保护的病理学与生物学基础,探讨了包括肠功能、心功能、肺功能及脑功能保护共同的生物学基础与病理学基础。(5)开展了在气血与应激理论指导下的术后并发症防治,包括POCD、术后肺部感染、术后DVT等防治。完成人合作关系说明:王均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麻醉学教授,主任医师。王教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最初的合作起于2009年的中国中西医结合麻醉与镇痛论坛,与会期间王教授演讲了针刺的肺保护研究的课题,发现针刺肺俞、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围术期小鼠肺损伤有保护作用。随即我们之间开展了理论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共同确认了,围术期器官功能保护需要提高生物体的应激能力,即常说的抗伤害能力,而足三里为机体气血之大穴,术前的刺激有利于调动周身气血,发挥抗手术伤害的作用,而内关穴有利于调畅气机运行,有通经活络的作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