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3《稳态与环境》复习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
第一节人体的稳态
一、稳态的生理意义
1、内环境:
(1)单细胞生物一般生活在水中,通过细胞膜直接与外界环境谦狐熟质交换和
能量转换。
血流方向
组织液—1
(3)内环境:
①概念:相对于人体生活的外界环境,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
练习: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
(1)组织细胞:组织液(2)血细胞:电浆
(3)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4)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
液
(5)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②主要组成之间的关系:(如上图)
③功能: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煤企。
组织细胞内环境-;外界环境
2、稳态
(1)概念: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调节下,机体会对内环境的各种变化
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酸碱度及各种化学成分保持粗
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2)调节机制
经典解释: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
种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目前认为: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调节途径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
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正电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担显的作用,使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原输入信息起机员的作用,使输出信息遨血的调节。
(4)意义:维持内环境在一定范围内的稳态是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特别提示】
①稳态不是绝对稳定,而是相对稳定。
②稳态主要通过社经调节,体液调节起辅助作用,另外,免疫调节也起作用。
③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
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2
二、体温调节
1、体温的概念:指人身体内部的平均温度。
2、体温的测量部位:直腹、且建、MWo
3、体温的来源: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过程中释放出来的热量。
4、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5、人体的产热和散热器官:
产田器官:主要是肝脏和骨骼肌(另还有立毛肌)
散热器官:皮肤(与皮肤中也萱、汗腺的活动有关)
6、体温调节过程:
11
林温保持恒定
7、调节方式:
寒冷环境下:神经一体液调节,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炎热环境下:神经调节。
8、调节中枢:下丘脑
9、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10、体温恒定的意义:是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回条件,主要通过对醛的
活性的调节体现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的原因:是靠水分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3
2、水的来源和去路:
•人体内水的主要来源是优食、另有少部分来自物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水。
•水分的排出主要通过泌尿系统(也是唯二可由机体调节的排出途径),其
次皮肤、肺和大肠也能排出部分水。人体的主要排泄器官是置,其结构和功
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
3、调节激素:抗利尿激素,它是由
声外温前一主动钛水
产生渴兑一补充水分
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作用是
大腼皮层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肾
饮
小
水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下
细
下
管
不
丘
胞
丘
、
足
脑
外
抗
、
脑
集
神3
液
失
利
渗
合
垂
经
水
渗
尔
管
透
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体
细
过
透
激
对
压
多
胞
压
素
水
域
、
分
升
分
受
食
泌
高
物
M再
4、水平衡的调节过程:过
吸
咸
1收
5、调节方式:神经一体液调节(主要通过置
脏完成)。
6、调节中枢:下丘脑
7、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特别提示】
①下丘脑的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到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
②下丘脑是神经传导电信号与体液调节中化学信号的中转站,所以下丘脑是调
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四、无机盐平衡的调节
1、无机盐平衡的原因:是靠无机盐的摄入和排出保持动态平衡实现的。
2、无机盐的来源和去路:
人体需要的无机盐主要来自饮食,通过尿液、汗液、粪便将无机盐排出体外
4
3、调节激素:醛固酮。(它是由肾上腺皮质分泌的,主要功能是促进
肾小管和集合管吸Na+排K+,从而使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4、无机盐平衡的调节过程:
肾
小
肾
血
血
吸
管
醛
钾
上
分
泌
钠
钠
和
固
或
升+)
一
腺
一
一
降
排
集
酮
高
皮
低
钾
合
质
.管
一血钠升高、血钾降低.~
5、调节方式:激素调节。(主要通过肾脏完成)
6、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补充:肾脏排盐的特点
Na+: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K+:多吃多排,少吃少排,
不吃也排。
五'血糖调节
1、血糖的含义:指血浆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时浓度:3.9-6.1mmol/L)
2、平衡的原因: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动态平衡。
3、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消化
吸收八解C0.2+H?O+能里
一"Mi(乳酸卜能量)
食物中糖类-------*而
肝糖原一分解_
糖口,肝糖原、肌糖原等
心转化3.9-6.1mmol/L_技也.脂肪、某些氨基酸
非糖物质--------
等非糖物质
4、调节血糖的激素:
(1)胰岛素:
分泌部位:胰岛B细胞。
作用:降低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①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5
②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在组织细胞内氧化分解、合成糖元、
转变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质。(抑制2个来源,促进3个去路)
(2)胰高血糖素:
分泌部位:胰岛A细胞。
作用:升高血糖浓度。
作用机理:促进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促进2个来源)
5、血糖平衡调节的主要过程:
血糖血糖
胰岛B细胞一►胰岛素
升高降低
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
•血糖升高一胰岛B细胞分泌度基选增加(同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f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增加(同时胰岛素分泌减少)
f血糖升高
(补充:血糖降低一肾上腺髓质—肾上腺激素-血糖升高)
6、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主要通过肝脏完成)
7、调节中枢:下丘脑
8、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
9、糖尿病
血糖不平衡:过高一糖尿病。(过低一低血糖病)
(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或功能衰竭,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2)症状:至屋、多饮、多食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
①多尿:糖尿病人尿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在排出糖时,要带走大量的水,因而
6
尿量增加,形成多尿。
②多饮:多尿造成体内缺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于是口渴、多饮。
③多食:胰岛素具有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并分解释放能量的作用,糖尿病
人胰岛素分泌不足,患者总感觉到饥饿而导致多食。
④体重减少:由于糖氧化供能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加强,
导致机体逐渐消瘦。
(3)治疗:
①加强体育锻炼,注意饮食,不吃或少吃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多吃含纤维素较
多的食物。
②轻型患者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药物治疗;重症患者需要注射胰
岛素。
③基因治疗将成为根治糖尿病的措施。
(4)检测:斐林试剂、尿糖试纸。
六、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
1、免疫的概念:
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鹿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动态平衡与相对稳定的功能。
注:概念中“抗原”可以是外来的病原体,也可以是体内出现的衰老、破损或
异常的细胞。
2、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审官:扁桃体、胸腺、脾、淋巴结、骨髓等
免疫细胞: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免疫分子:抗体、细胞因子、补体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7
(1)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二任防线:皮肽、黏膜及其分泌物等。}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防线: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应。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
——特异性免疫
(2)免疫类型:
非,异性免疫:是指人体对全独病原体的防御作用,即对病原体不具有选择性
和熊异性。
(先天性的)
特异性免疫:指人体针对基独病原体由特异性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参与的
防御作用。
(后天性的)
(3)特异性免疫
①发挥主要作用的细胞:是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
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在直髓中发育为B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
育为T淋巴细胞。
②类型: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由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实现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乂士C出产生(体液中的抗体与侵入机体的的抗原发生
厂效应B细胞匚〜抗体人工4小=出“击右二一士人—目、
抗原kB淋巴细胞等-(浆细胞)抗原一抗体反应,从而拄或雌抗原)
分化L记忆B细胞(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
能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
附:人教版病原体的繁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
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
8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消化)
1___________直接刹激_____________「效应B细胞上"抗体
抗原一吞噬细胞厘T细胞3B细胞屈成(浆细胞)
(摄取和处理,分化
暴雾出这种病原7n如的(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迅
体特有的抗原)记忆B细胞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
【特别提示】
①抗原是指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花粉等
异物以及自身衰老的细胞等。
②抗体是指具有识别特定抗原的特异性蛋白质。
•细胞免疫:通过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发挥免疫效应的免疫方式
厂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效反1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如干扰素等),以增强有
靶细胞义曳*T淋巴细胞
(被抗原人"化关免疫细胞的效应.
侵的细脑)记忆T细胞(能长期存在,当同一种抗原再次入侵时能
迅速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
③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与联系: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作用对
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象
区
效应B细胞产生的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别作用方
抗体与相应的抗原②效应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增强有关免疫
式
特异性结合。细胞的效应。
①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
②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传播感染,
联系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
清除。
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基本丧失。
抗
体
(4)再次免疫的特点的
浓
9度
①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
②再次免疫反应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
快分裂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抗体消灭
抗原。
③再次免疫反应特点:比初次反应修,也比初次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
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
4、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能够监控和清除体内已经豆老的、破坯的、或瘙变的细胞并及时清除。
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1)免疫缺陷病:
①原因: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②类型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免疫缺陷病。如:先天
性缺乏B细胞或T细胞。
后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③举例: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AIDS)
艾滋病毒: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遗传物质:2条单链的RNA。
攻击对象:T淋巴细胞,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
发病机理:(书P2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预防:洁身自爱,不共用卫生用具等。
10
(2)自身免疫病
①原因: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把直身物质当作抗原进行攻击。
②举例: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等。
(3)超敏反应(或过敏反应):
①原因: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的外来的抗原时所发生的
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称过敏原。)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
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③举例:有人接触花粉引起寻麻疹,吃海鲜呕吐等。
【特别提示】
(1)过敏原属于抗原,但它有个体差异性。
(2)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反应,但它产生的抗体分布部位不同于体液免疫,
它只是在某些细胞的表面。
(3)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才发生。
6、免疫学的应用
(1)研制疫苗:把减毒或无毒的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
产生对传染性疾病的免疫力的方法叫做预防接种。
如:天花疫苗的发明和使用,根除了这种传染病的发生。
(2)检测抗原:根据抗体能和抗原推异性结合的特性,用人工标记的抗体对组
织内的抗原进行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体内组织中的抗原。
(3)解决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
问题:异体器官移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原因:效应T细胞识别并攻击被移植的器官。
11
措施:使用免疫抑制药物。
原理:使免疫系统反应变得“迟钝”。
第二单元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人体的神经调节
1>神经系统
(1)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中的脑(大脑、小脑和脑干)和脊柱椎管内
的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从脑和脊髓发出的遍布全身的神经。
(2)基本单位---神经元
①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和树突称为神经纤维。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称为神经末梢。)
②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遇控效应。
③种类:传入(感觉)神经元、传出(运动)神经元、中间(联络)神经元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0
3、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传入神经突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
神
特化结构构成。(能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经
中
枢
12
传出神经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的调节人体某些生理活动的结构。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
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兴奋的传导过程:
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原因:K+外流)一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
细胞膜电位为外负内正(原因:Na+内流)一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
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一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一未
兴奋部位)一兴奋向未兴奋部位传导。
(3)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3
(1)传递结构: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支触实现的,突触包括突触前
鹿、突触间隙、突触后腰
(2)传递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
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化学物质一一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上的特异
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
这样,兴奋就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了另一个神经元。
(3)信号变化:电信号f化学信号-电信号
(4)传递方向:单向。
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内,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
突触后腰,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堇囱的。(即:兴奋的传递方向只能是
轴突一细胞体或轴突,不能反向)
(5)结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
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量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
其上由适宣、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
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
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祗组
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2)各级中枢的联系
14
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
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这样,相应器官、系
统的生理活动,就能进行得更加有条不紊和精确。
7、人脑的高级功能
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
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
面的高级功能。
语舌功能是人脑特有的局级功能:
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
症)
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进适(运动性失语症)
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
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
二、人体的激素调节
1、体液调节:
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CO2、H+等,通过体港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
所进行的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中邀素调节起主要作用。
2、激素: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
传输而发挥调节作用。
3、人体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化学性
激素名称作用部位主要作用
部位质
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多肽肾小管、集合调节水平衡、血压
15
管
促甲状腺激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
素释放激素腺激素
垂体
促性腺激素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
释放激素激素
全身促进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
生长激素
和骨生长
垂体促甲状腺激蛋白质甲状腺
控制甲状腺的活动
素
促性腺激素性腺控制性腺的活动
促进代谢活动;促进生长发
育(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
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
过多:患甲亢。患者血压升
氨基
甲状腺激素高、心搏加快、多汗、情绪
甲状腺酸衍全身
(含I)激动、眼球突出等。
生物
不足:神经系统、生殖器官发
育受影响(婴儿时缺乏会患
呆小症)
缺碘:患甲状腺肿,俗称“大
脖子病”
胸腺胸腺激素多肽免疫器官促进T淋巴细胞的发育,增
16
强T淋巴细胞的功能
促进肝糖元分解而升高血
肾上腺髓
肾上腺激素糖、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等
质
兴奋剂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里应
肾上腺皮
醛固酮固避排K+,使血钠升高、血钾隆
质
低。
胰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全身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
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肝脏调节糖代谢,升高血糖浓度
促进女性性器官的发育、卵
雌激素全身子的发育和排卵,激发并维
持第二性征等
卵巢固座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
孕激素卵巢、乳腺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
准备条件
促进男性性器官的发育、精
睾丸雄激素囤避全身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男性
第二性征
4、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寒冷等刺激
1
下丘脑…
(1)调节过程(如右图)
促甲状腺L释放激素(TRH):
1(+)(-)i
(2)调节方式:神经一体液调节。垂体............:
促甲状』激素CTSH)
(3)调节机制:负反馈调节。1(+)
甲状腺:
5、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甲状腺激素
17
(1)微量高效
如:在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只有3X10-5〜]4Xl(?5mg/mL,而Img
甲状腺激素可使人体产热增加4200kJo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
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而促甲状腺激素只作用于甲
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一
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适了,因此,体内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
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
【特别提示】
激素既不组成细胞机构,也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仅仅起着“信使”
的作用,将生物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对生理生化反应起着调节作用。
6、激素间的相互关系: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
结果。
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胰高血糖素
促进生长发育提高代谢水平提高血糖浓度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胰岛素一一胰高血糖素(肾上腺激素)
7、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8
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
神经调节反射弧迅速准确、比较局短暂
限
激素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范比较长
(2)联系
•一方面,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附:高等动物激素的成分
成分类别举例能否口服
甲状腺激素:可以
氨基酸衍生物甲状腺激素、肾上腺激素
肾上腺激素:不可以
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
多肽及蛋白质不可以
促性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
固醇类醛固酮、性激素可以
第三节动物激素的调节
一、动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方式
动物主要通过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维持着个体和群体的稳态。
二、昆虫激素
是指由昆虫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体液中或体外,对其他器官或同种其
他个体具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可分为内激素和外激素两大类。
■内激素:由昆虫的内分泌器官或某些细胞分泌到林港中,对昆虫的生长
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包括:
1)保幼激素:保持昆虫幼虫性状
19
2)蜕皮激素:调节昆虫蜕皮
3)脑激素:调节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的分泌
■外激素:一般是指由昆虫体表腺体分泌到住处的一类挥发性化学物质。
传播媒介:空气或水等。
作用对象: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影响和控制同种的其他个体。
作用:指示食源、确定领地、吸引异性等。
举例:性外激素、聚集外激素、告警外激素、追踪外激素等。
三、动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
在生产中往往应用的并非动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类似物
1、催情激素提高鱼类受孕率:运用催情激素诱发鱼类的发情和产卵,提高
鱼类的受孕率。
2、人工合成昆虫激素防治害虫:可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引诱剂(性外激
素类似物),干扰雌雄性昆虫间的正常交配。
3、阉割猪等动物提高产量:对某些肉用动物注射生长激素,加速其生长。
对猪阉割,减少性激素含量,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高产量。
4、人工合成昆虫内激素提高产量:可人工喷洒保幼激素,延长其幼虫期,
提高蚕丝的产量和质量。
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激素:是指在
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
成,并从产生部位运输
①
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
生长发育具有显差生理作用的微量化学物质。
20
二、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1、达尔文的试验:
实验过程:见右图
思考:
■实验①(与黑暗情况下对照)说明什么?植物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①与②对照说明什么?植物向光弯曲生长与尖端有关。
■实验①与③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实验③与④对照说明什么?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在尖端。
■达尔文的推论是:胚芽鞘的尖端不仅具有感光作用,而且可能会产生某
种化学物质,并从顶端向下传送,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导致向光一侧和背光
一侧的细胞伸长不均匀,使植物弯向光源生长。
2、温特的试验:见右图『-噌-一七
实验结果:接触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
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向对迪弯曲生长;未接触胚
芽鞘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胚芽鞘不生长。
实验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产生了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从尖端向下运输,促使
胚芽鞘下部某些部位的生长。
3、郭葛的试验:分离出该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是弱味乙酸,命名为生长
素
4、三个实验结论小结:产生生长素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去端;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长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1
三、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
单侧影响了生长素的分布,使背光一侧的生长素红向光一侧,从而使背光一
侧的细胞傀理快于向光一侧,结果表现为茎弯向光源生长。
附:判断胚芽鞘生长情况的方法
一看有无生长素,没有不长。二看能否向下运输,不能不长
三看是否均匀向下运赢均匀:直立生长
不均匀:弯曲生长(弯向生长素少的一侧)
四、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
产生:幼嫩的芽、叶、发育中的种子
运输:横向运输:尖端受单侧关照射时,由向光侧f背光侧运输。
受重力作用时、由远地侧f近地侧运输。
纵向运输:极性运输,由形态学上端f形态学下端运输。
(注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分布: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芽、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发育中
的种子和果实。
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生理作用: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西重性,既能促进植物生长,又能抑制植物生
长;既能促进发芽,又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又能疏花疏果。
2、决定因素: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促进和抑制作用与生长素的浓度、植物器官的种类、细胞
的年龄有关。
22
3、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与浓度的关系促
进
生
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具有两包,一般长
(1)O
抑
来说,低浓度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抑制植物生长。制
生
长
(2)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不同,
敏感性大小:根>芽>茎。
(3)曲线上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
浓度。
(4)曲线上小于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的生
长起促进作用,大于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茎
的生长起抑制作用,等于A'、B'、C'三点所对应的浓度分别表示对根、芽、
茎的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特别提示】不要将图中AA,、BB\CC理解为抑制阶段,这些阶段
仍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补充:与生长素生理作用相关的图
促H(g,h)
进
作
用4m,n)\BQmji)
生长素浓度°(°,0)C(i,O)生长素浓度
甲图乙图
(1)从甲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不同种类的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敏感
程度高。
思考:要除掉单子叶农作物中的双子叶杂草,应采用图中£点所对应的生长素
浓度。
23
(2)从乙图可以读到以下信息:
①曲线中H点表示促进生长最适浓度g,在OH段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
增强,而HC段随着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作用减弱。
②若植物幼苗出现向光性,且测得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背光一侧生长素
浓度X的范围为:m<X<2mo
③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茎的近地侧生长
素浓度为2m,侧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X的范围为:XVm。
4、顶端优势
(1)概念:是指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2)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近顶端的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较高,
从而捶制了该部位侧芽的生长。
(3)应用:对果树修剪,对棉花、番茄摘心。
六、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促进杆插枝条生根;
•防止落花落果;
•促进果实发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头上喷洒生长素类似物,促进子房发
育为果实,形成无子番茄、黄瓜、辣椒等);
思考:用此方法获得的无子果实与无子西瓜的获得在方法和原理上有什么不
同?
•控制性别分化(促进花芽向雌花分化,从而提高产量)
七、其他植物激素
名称合成部位主要作用
赤霉素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
24
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茶叶品牌区域销售代理协议
- 2024秋季农产品销售代理合同
- 2024年度特色车位买卖协议(儿童乐园配套)3篇
- 《煤矿运输提升系统的安全检查》培训课件2025
- 2024政府采购保密协议范本(体育场馆建设)3篇
- 2024新校区建设项目沉降数据收集与分析及基础施工合同3篇
- 2024无线网络覆盖系统弱电装修合同
- 2024政工程有限公承建的绿色环保智慧校园合同3篇
- 2024年精装室内实木门采购合同版
- 2024手绘墙绘艺术装置设计与制作合同3篇
- 创新科技2024年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 中药饮片行业研究报告(2024年)
- 2024年国家电投五凌电力限公司招聘历年高频考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进修人员培养考核鉴定簿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竖式计算300题及答案
- 2024年山东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试汽车专业试题库-上(单选题汇总)
- 乡镇权责清单
- 湖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
- 《活着》读书分享课件
- 医院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理实施办法(试行)
- 前程无忧IQ测评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