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2《大学之道》同步检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大学之道《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原道(节选)(唐)韩愈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B.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C.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D.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末”,“本”指树根,代表事物的根本,“末”指树梢,代表事物的细枝末节。B.“国”,即诸侯国,是指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与“诸侯各爱其国”的“国”同意。C.“麻人”,泛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地位比较低,在中国古代社会属于下层阶级。D.“传”,指传于后世的传记,此处指《礼记》,与“六艺经传”的“传”意思相同。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止而后有定
侣鱼虾而友麋鹿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句读之不知C.欲治其国者
假舟楫者D.曷不为葛之之易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大学之道》中,“格物”“致知”是紧密联系、层层递进的两个步骤,推究事物原理才能使认识更充分。B.韩愈反对“无为而治”,批评古人修身养性、置家国天下于不顾的做法,指出他们对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C.韩愈在《原道》中所提出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点,与《大学之道》中所强调的观点一致。D.孔子修订《春秋》,把“用礼”作为评判标准,如果诸侯用夷礼就列入夷狄,如果诸侯用中国礼就列入中国。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过秦论》)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后退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D.将数百之众
将:率领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
)①吞二周而亡诸侯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⑤隳名城,杀豪杰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就云集响应,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杜蒉①扬觯②知悼子③卒,未葬,平公④饮酒,师旷、李调⑤侍,鼓钟。杜蒉自外来,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平公呼而进之,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⑥。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非刀匕⑦是共,又敢与知防,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无废斯爵⑧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选自《礼记•檀弓》)【注】①杜蒉(kuì):晋平公的厨师。②觯(zhì):古代一种酒器。③知悼子:知盈,春秋时晋国大夫。④平公:晋平公。⑤师旷:晋国主乐大师,盲人,善辨声乐。李调:受晋平公宠幸的近臣。⑥子卯不乐:相传古代暴君商纣王死于甲子日,夏桀死于乙卯日,都不得善终。古人认为这两个日子对国君不吉利,称作“忌日”。逢“忌日”,国君不饮宴奏乐。⑦匕(bǐ):古代一种形似汤勺的取食器具。⑧爵:古代一种酒器。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在安:哪里B.曩者尔心或开予曩:以后C.寡人亦有过焉过:过错D.既毕献毕:结束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B.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C.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D.知悼子在堂/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不以诏/是以饮之也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悼子还未安葬,晋平公以及臣属就饮酒作乐,这引起了杜蒉的不满。B.杜蒉用进门罚酒,却又不发一言、快步离开的独特方式引起晋平公的惊诧。C.在和晋平公的问答中,杜蒉历数师旷、李调的不是,使平公自悟,进谏含蓄、巧妙。D.晋平公以“无废斯爵”的告诫,提醒后世子孙牢记杜蒉的谏言,从而促成了“杜举”传统。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又酌,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2)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是以饮之也。13.从文中看,晋平公是一个怎样的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注】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1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D.玄酒:即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18.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二、选择类19.下列加点词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在明明德 B.先齐其家 C.事有始终 D.则近道矣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彰明B.知止而后有定
知:知道C.定而后能静
静:心不妄动D.安而后能虑
虑:忧虑2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2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23.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B.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2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宗旨
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25.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虑而后能得
物格而后知至C.欲治其国者
其孰能讥之乎D.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2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②在止于至善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⑥必先苦其心
⑦南征北战A.①④/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④⑤⑥/⑦D.①④⑤⑥/②/③/⑦2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子曰:“知者不惑……” B.若火之始然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D.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三、名著阅读2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1)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2)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请结合以上材料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2)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①!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注】①史鱼、蘧伯玉:都是卫国的大夫。史鱼以耿直敢言、公正无私著称,是刚直不阿的典型。蘧伯玉也以正直著称,但他内直而外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能屈能伸,通权达变。29.根据第(1)则材料,子路“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__,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的精神。30.请根据第(2)则材料,评价孔子的出仕观。31.[新高考导向原创题]材料(1)中,子路的义利观与课文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所强调的是否一致?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礼记·少仪》)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32.这几段文字讲的是一个“________”字,其核心归之于一个“__________”字。33.请就第一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34.有人说,这三则语录的实质是讲为人处世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扩而大之,就是治理的原则。你同意吗?为什么?四、判断题35.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1)现在很多学生不会学习,一头扎进题海,而忽视了对课本内容的钻研,其实,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2)工匠精神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的生命哲学,也有超然达观的生命信条。()36.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1)《礼记》是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各种礼仪的《仪礼》和记载周代官制及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周礼》。()(2)《礼记》是秦汉以来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3)“四书”,宋代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合称“四书”。()(4)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也指《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六部经书。()五、非选择类37.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也表示另提一事。38.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诚①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____________________③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____________________修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____________________②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____________________③乃重修岳阳楼
____________________39.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2)知止而后有定(3)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40.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加以解释。(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4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3)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六、情景默写42.《大学之道》: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以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微写作43.怎样修身?课文《大学之道》给出的方式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此,你有怎样的理解?请结合文化自信这一角度,写一段议论文字,谈谈你的想法,不少于200字。八、小阅读-课内44.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45.赏析《大学之道》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参考答案1.D2.D3.C4.B5.(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五帝和三王,他们的名号虽然不同,但他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是相同的。6.B7.D8.C9.B10.A11.C12.(1)(杜蒉)又斟上酒,自己在堂上面朝北坐下喝了,便下台阶,快步走了出去。(2)为了吃喝,忘记提醒君上违礼的过失,所以罚他喝酒。13.晋平公是一个虽耽于享乐,却也虚心求教、知错能改的人。14.A15.B16.D17.(1)所以用礼制来引导人们的意志,用音乐来调和人们的声音,用政令来统一人们的行动,用刑罚来防止人们的奸邪。(2)混乱世道的音,其曲调怨恨而愤怒,反映了政治的混乱。亡国之音,其曲调哀伤而忧郁,反映了人民的困苦。18.(1)文中先通过道理论证论述了音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然后举例进行具体论证,讲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等与不同的政治形态存在的内在联系。(2)通过了解一个时代的音乐,就可以知道其政治状况,而利用音乐进行教化,就可以教育人民辨别好坏,回到做人的正道上来。19.C20.D21.A22.B23.D24.A25.B26.C27.D28.《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抛弃智慧、仁义、利益等,少私寡欲,恢复自然无为的本性。29.行其义(“践行大义”或“践行君臣之义”等类似意思均可)知其不可而为之30.这则材料体现了孔子坚持积极行义,又灵活变通的出仕观。孔子的出仕观值得肯定,孔子终身都在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在实际行动中遵循用行舍藏(灵活变通)的原则,可以从中获得借鉴与启发。31.①材料(1)中,子路认为君子出仕为官即为行义,否则“不仕无义”;②课文中这句话,孔子意在强调重义而轻利的价值观取向,同时指出“义”与“利”对立的背后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32.礼仁33.“仁”是“礼”道德情感的依据和基础,“礼”是“仁”在制度和礼节上的表现形式。孔子提醒乐师注意脚下,向他介绍在座的人,这都是相师之道,是礼节,孔子帮助乐师,能做到言辞恳切,礼节周到,态度诚恳,是有仁爱之心的表现。34.同意。前两则语录是讲非常具体的做法案例。如果说第二则还有为自己以后也需要别人帮助留后路的话,那么第一则中,孔子的行为就纯粹是一种为人处世的修养,一种完全为他人着想,从心底尊重他人的修养。第三则语录所讲的做人道理,是要心有别人,要尊重别人,放低自己的姿态。一个人有这种修养,在家里,在社会,都是高尚的人。人人都能做到这样,那么,家庭必然幸福,社会必然和谐。35.√√3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杭州市萧山区2025届初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英语试题含答案
- 宁夏师范学院《篆刻临摹》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石景山2025届下学期期末初三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物理试题含解析
- 广东省高州市大井中学2025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摸拟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西安交通大学《美容化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广州市石楼镇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初三第三次质量检测试题英语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雅礼教育集团初三9月月考化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单县2025届数学四下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2025年初三下学期期末模拟英语试题含答案
- 吉林省长春市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三联考试卷物理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招聘7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语文】第16课《有为有不为》教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一模)青岛市2025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地理试卷(含标准答案)
- 2025年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学生专用
- 2025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必考题库170题及答案(九)
- 广告投放预算分配情况统计表(按预算项目)
- 2025年高考预测猜题 化学 信息必刷卷01(新高考 通 用)(解析版)
- 压疮的六个分期及护理措施
- 沪教版(五四学制)(2024)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六章 圆和扇形 单元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开封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30-提前介入在建高铁的实践与思考5则范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