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讲练复习知识_第1页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讲练复习知识_第2页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讲练复习知识_第3页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讲练复习知识_第4页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讲练复习知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讲解复习知识主题线索:一、民族政权的并立到统一

1、

辽、北宋和西夏的并立——

金和南宋的对峙——元朝的统一

时代特征

政权

民族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并立

契丹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北宋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西夏

党项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对峙

女真

12世纪初

阿骨打

会宁(后改中都)南宋

1127年

赵构

临安(杭州)统一

元朝

蒙古族

1271

忽必烈

大都二、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⑴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稳定。

⑵北方人民的南迁,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⑶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治中心南移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⑷江南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了许多经济发展的措施,兴修水利。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等国对江南地区进行了最早的开发。

⑵南朝时期,南北经济渐趋平衡。

⑶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⑷南宋时,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⑸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重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关系。

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⑴南方农业发展:北宋时引进越南占城稻并得到推广,南方成为水稻主要产地,苏州、湖州是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棉花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宋朝时,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有很多茶园。

⑵南方手工业兴旺:

①丝织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江浙。

②棉织业: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③制瓷业: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器,景德镇成为瓷都。

④造船业:宋朝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⑶南方商业的繁荣:

①商业都市:开封和临超过前代,广州、泉州是大商港,政府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南宋对外贸易收入是政府财政安,临安的繁荣成都远远超过北宋时的开封。

②对外贸易:宋朝海外贸易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纸币出现: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⑷交通运输的南粮北运:

①漕运:元世祖新开凿了两段运河,会通河和通惠河,这样,粮食可以从杭州直接运到大都。

②海运:元世祖还开通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从刘家港运到直沽,在转运到大都。

⑸国家财政:“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⑷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①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因此,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保持政治稳定,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②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政府的重视,必须采取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

③我们要注重环境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三、民族关系的发展

1、

并立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

⑴“战”:

①宋辽之战:澶州之战。

②宋夏之战。

③宋金之战:岳飞抗金。重大事件:郾城大战。评价:是反抗“金”贵族掠夺的正义战争,但也是祖国大家庭中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因此岳飞是抗金英雄而不是民族英雄。

④宋元之战:文天祥抗元。文天祥是抗元英雄,具有崇高的民族气节,但也不是民族英雄。⑵“和”:三次和议。

①宋辽和议:澶渊之盟(1005年。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辽宋之间保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②宋夏和议:1044年。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宋夏和平,双方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收中原文化。

③宋金和议:1141年。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由于和平,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

2、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

⑴民族融合的原因: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⑵民族融合的表现: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回族形成。四、灿烂的宋元文化

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北宋时,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既经济又省时,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欧洲直到15世纪统一采取的措施。(2分)

参考答案:

(1)秦朝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巩固边疆。(2分)(2)西域都护的设置。(1分)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1分)(3)行省制度。(1分)(4)确立了册封达赖、班禅制度;设驻藏大臣;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设置伊犁将军;妥善安置重返祖国的土尔扈特部等;加强对台湾的管理;雅克萨之战。(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项即可得分)

18、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影响,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10分)

(1)写出两项宋元时期由中国传播到欧洲的科学文化成就。(2分)近代以来,中国积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试举两例。(2分)

(2)兴起于欧洲的启蒙运动,对东西方的历史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8世纪末,受启蒙思想影响,西方出现了哪些重大的革命运动?(2分)19世纪末,中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2分)

(3)2008年第2期《探索》刊出了一篇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60周年的文章,其中写道:“160年过去了,时空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这个共产主义幽灵没有走,依然在世界徘徊。”这个“共产主义幽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是如何被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发展的?(2分)

参考答案:

(1)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项即可得分)洋务派创办工业、民族资本家创办民族企业等。(2分。答出其中具体的工厂和企业名称,可适当给分)

(2)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2分)严复、翻译《天演论》。(2分)

⑶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19、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秦、西汉、元、明这四个朝代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或政治制度。

秦朝:

(1分)

西汉:

(1分)

元朝:

(1分)

明朝:

(1分)

(2)小明同学想探究秦朝中央政府对地方管辖的措施,他主要应依据

(1分)

A.影视作品

B.民间传说

C.《史记》《资治通鉴》

D.秦始皇兵马俑

参考答案:

(1)秦朝:推行郡县制。

西汉: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答“颁布‘推恩令’”也可)

元朝:创建行省制度

明朝: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2)C。

20、发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绵不绝,成就辉煌,是整个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中国古代历史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或标志)

(2)请填写下面隋朝至清朝朝代更替示意图。(按序号填写朝代或政权名称)

(3)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结合右图谈谈我国经济重心发生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4)列举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参考答案:

(1)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生产(或170万年前,元谋人出现),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2分)

(2)①唐②辽(契丹)③南宋④明(4分)

(3)变化: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1分)

原因:①北方人民的南迁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1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4)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4分)

21、

材料一: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就用天然石制成了一种指南仪器——“司南”。北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材料二:蔡伦改进造纸术后,为人们提供了便宜、轻便的书写材料。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亚洲东部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15—17世纪,造纸术又横渡大西洋,传入美洲。

材料三: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发明了陶活字印刷术。15世纪中叶,德意志人谷腾堡等人受到活字印刷术的启发,造出了合金活字印刷机。印刷机的出现,使书籍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材料四:火药是我国炼丹家发明的。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蒙古军队在大举征战中,将他们掌握的火药、火器知识和制作技术传往中亚、西亚和欧洲。

依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每小题1分,允许引用或摘录原句)

(1)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的是哪一项发明?

参考答案:指南针(1分)

(2)写出造纸术在各大州的传播顺序。

参考答案:亚洲、欧洲、美洲

(1分)

(3)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的活字印刷机大约早几个世纪?

参考答案:4个世纪

(1分)

(4)我国的火药和火器是通过什么方式传到欧洲的?

参考答案:战争。或:暴力

(1分)

(5)从材料中摘录一句话,证明阿拉伯人是东西文明交流的使者。

参考答案:①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②中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亚洲东部的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后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评分标准:考生摘录①或②都可得分。

(6)哪些发明便利了人类文化的继承、积累和传播?

参考答案:造纸术、印刷术

(1分)22、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何贡献?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对元朝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可从国家统一、政治、经济、民族等角度来考虑回答。

[答案]

⑴元朝统一全国,疆域辽阔。

⑵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进行有效的管辖。

⑶元朝的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⑷元朝统治者采取发展经济的措施,开通新运河和大规模海运,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下表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材料二: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材料三: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资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归纳能力。材料主要涉及了人口、粮食、赋税三个方面。结合材料学生能很容易答出第一问。由发展的表现,得出第二问的结论:经济重心南移。对于第三问,回忆课本所学即可答出。

[答案]

(1)自西汉到北宋,南方人口逐渐增加,南方农业逐渐发展,至宋代大大超过北方,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

(3)原因: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农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材料二:“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元末诗选

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元末的什么情况?

(2)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3)

你能说说元朝民族融合的情况吗?

[解析]第一问,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民族融合,并且元朝出现了民族融合最高形式——新民族形成。第二问,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是民族交往,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民族融合的发展。第三问,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回忆课本介绍即可答出。

[答案]

⑴民族融合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⑵元朝时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融合。

⑶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做出贡献;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契丹和女真逐渐和汉族融合在一起;回族形成。

25:史学界普遍认为,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说明理由。结合史实分析一下宋元时期科技得到高度发展的原因。

[解析]此题第一问是综述题,只要扣住“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联系到宋元时期科技发展的知识,就可归纳出来。第二问是分析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结合史实进行独立概括,答案可根据课本知识提炼总结。

[答案]

⑴同意。理由:①宋元时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取得突破性进展,并被广泛应用在印刷业、航海业和军事上。②北宋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一书,涉及许多学科知识,他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同类历法早八百多年。③元朝郭守敬编成《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三百年。

⑵原因:①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都开封和临安、元都大都都闻名世界。②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各民族交往频繁。③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与亚、非、欧平等交往;南宋重要港口有广州、泉州,元朝有泉州。④继承前代成果加以创新,如从司南到罗盘针,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由炼丹到制成火药到用于军事等。26:我国古代科技成就世界领先举世公认,但鲁迅先生却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看病,中国却用它来当饭吃。”对此,你怎样理解?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的比较理解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一种发明是否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还取决于社会环境。

[答案]

中国的科技确曾辉煌过,但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封建专制,缺乏开明的社会制度,缺乏良好的社会环境,最终导致科技没能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实惠,以至落后于西方。因此科技能否成为第一生产力是有条件限制的。

27:英国作家培根说:“这三种东西,已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第一种在文学上,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由此又引起了无数的变化。这种变化如此之大,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宗教教派,没有一个呵呵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种发明在人类的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这三种东西是。

①指南针②印刷术③造纸术④火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点拨]属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注意区分造纸术和印刷术,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革命,而印刷术则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文化的繁荣。

[答案]C

2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

这首词的名称是什么?是谁的作品?

(2)

此人对词的发展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从中可以看出作者词的风格有哪些?

(3)

宋朝时谁的词风与他一致?现代人的诗词有这种风格的吗?试举例说明

(4)

词中的“周郎”指谁?为何把“周郎”和赤壁连在一起?

(5)

试简述词的发展历程。

[点拨]此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联想能力,回忆课本即可答出。

[答案]

⑴《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⑵①贡献:他扩展了词的内容,着重表达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物。②词风: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⑶辛弃疾;有,毛泽东,例如:《沁园春•雪》《水调歌头•游泳》。

⑷三国时的吴国将领周瑜;因为周瑜曾在赤壁与曹操大战,结果周瑜指挥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⑸词在唐朝时已出现,最初在民间流行。经过五代到两宋,词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

29:“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

——胡三省《新注〈资治通鉴〉》

(1)《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他是哪朝人?如何评价他?

(2)此书是什么体例?记载了哪段历史?

(3)试以书名的含义来说明胡三省为什么认为这本书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