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建筑的特征》课堂实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关注文本逻辑,提升思维品质
——精品课《中国建筑的特征》
作为一篇关于中国建筑的知识性论文,文本带有比较明显的学术色彩。学生在课前预习作业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涉及文中的术语,有些涉及文章的行文思路,而质疑较多的问题是: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
基于单元教学定位及学情反馈,本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第一,梳理文章结构脉络,概括中国建筑九大特征,体会知识性论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第二,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这些关键概念的内涵,理解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作用;第三,感受作者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的审美境界,提高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教学重点是明确“文法”“词汇”“可译性”的内涵及其用意,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概念来阐述建筑特征。
【课堂实录】
一、导入:反馈学生质疑,明确主问题
师:同学们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梁思成先生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我们经常接触到中国传统建筑,但要是被人问起这种建筑有什么特点,你能简明而准确地回答吗?
生:多用木结构。
生:很多建筑注重对称性。
师:同学们指出了中国建筑的部分特点。建筑学家梁思成在文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作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我们可以与自己的观察作对照,加深理解与认知。
师:同学们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不少问题,有些涉及文中出现的术语,有些涉及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堂课让我们聚焦大家质疑较多的问题: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呢?下面我们将通过三项学习任务来对这一主问题进行探究。
二、学习任务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内在逻辑
师:作者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是从文章的后半部分,也就是第58页开始的。要解决这个主问题,首先要了解文章前半部分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哪些基本特征,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阐明的。这里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同学们可以依据文章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内在逻辑来修改完善它吗?
(投影学生思维导图示例。)
(个体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
——
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装饰特征
局部
整体
次
主
.)
生:“装饰特征”这部分内容不完整,应增加材料的装饰作用。
生:“局部”到“整体”的顺序不对,颠倒了。
师:两位同学的修改补充是合理的。文中共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分别是:第一点是个体建筑构成,介绍单个建筑的三个主要部分,由下而上;第二点是群体建筑构成,说明建筑群的对称、朝向、主从等,以上两点属于总体特征;第三点是以木材为主的结构方法;随后的第四、五点说明斗拱、举折和举架的作用,这些是结构特征;第六到九点介绍中国建筑屋顶的装饰作用、颜色的选择——朱红、部件的装饰作用、材料的装饰作用,是装饰特征。在介绍九大特征时,作者是按照
从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的顺序来进行阐述的。
师:通过修改完善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梳理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及论述的内在逻辑,同时感受到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后半部分对这些特征背后普遍性规则的论述,都是基于对上述特征的初步理解。
(投影修改后的思维导图示例。)
(个体建筑构成
群体建筑构成
木材结构
斗拱
举折和举架
屋顶的装饰作用
颜色的选择
——
朱红
部件的装饰作用
材料的装饰作用
中国建筑的特征
装饰特征
总体特征
结构特征
整体
局部
次
主)
三、学习任务二:明确关键概念的内涵,探讨引入语言学概念阐述建筑特征的作用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文章的后半部分,完成学习任务二。课文的标题是“中国建筑的特征”,却没有在介绍完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后戛然而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可译性”这些概念。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这样的语言学概念呢?建筑特征和语言学术语有怎样的逻辑关联呢?
师:初读这三个术语,同学们可能一时难以理解,让我们先来赏析一个句子。第15段有这样一句话:“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请同学们赏析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生:用了比喻手法,生动形象。
师:能不能具体分析比喻的本体、喻体及其表现效果?
生:“大文章”是宫殿庙宇等,“小品”是山亭水榭等,这样写能给人更直观形象的体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建筑的特征。
师:正如同学们所言,这句话用“大文章”比喻宏大壮观的建筑,用“小品”比喻小巧别致的建筑,语言形象生动,易于让人体会大和小的空间感觉。这里不难理解,作者是将建筑的构造与“语言和文学”作比。
师:基于上述理解,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并结合文本,简要说明:什么是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我们又该怎样理解各民族建筑间的“可译性”呢?
小组1:“文法”是建筑的风格,“词汇”是建筑的要素,
这在第14、15段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可译性”似乎就有些难以理解了。
师:有哪个小组能对“可译性”进行阐释吗?
小组2:我们小组认为“可译性”大概就是某种相通性。第19段说,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是基本一致的,具有相通性;但表现形式却有很大不同,就好像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内容可能是同一个意思,但表达的方式却丰富多样。
师:第二组同学补充得很好,以上关键概念都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文法”是指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这是在基于前文阐述九大特征的基础上,从更深层次探讨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词汇”是指中国建筑中那些相对独立的建筑个体,正如“词汇”依据“文法”构成文章,建筑个体能依据中国建筑的规则组织形成建筑的整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尽管各民族使用不同的手法,建造不同的建筑,但往往是为了同样的需要,解决同样的问题,甚至表达同样的情感,因而各民族建筑之间是相通的。
师:厘清了关键概念的内涵,让我们继续探讨:作者为何引入语言学的术语而不直接用建筑学的术语?为什么不直接用建筑法式、建筑要件、建筑同一性这样的术语,而要用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术语呢?请同学们继续小组讨论,交流观点。
小组3:这是因为作者认为建筑学和语言学在逻辑上是相通的,所以两者可以进行互相比较、联系,因为可比,所以可以这样写。
师:这组同学抓住了两者内在的逻辑关系,很不错,还有小组想补充吗?
小组4:我们小组的思考是:作者为什么要运用比喻手法?如果他用建筑法式、建筑要件、建筑同一性这些术语,我们能马上理解吗?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我们更容易接受语言学术语,还是更容易接受建筑学术语呢?文法、词汇等我们日常会使用,但是建筑法式、建筑要件就非常陌生了。比喻手法有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所以我们认为作者这样写主要是增加语言的形象感,也便于读者理解,使文章读起来更“亲民”。
师:两组同学的回答其实是分别从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角度进行了思考。一方面,从内在逻辑而言,建筑学和语言学虽是不同学科,但它们有共通点——都与民族文化和审美有关,作者是从文化视角审视两者的关联,阐发独到见解。另一方面,运用比喻手法,能化抽象为具象,更容易让非建筑学专业的读者根据日常语言经验去进行理解,更符合大众的认知逻辑,有助于深化读者对中国建筑规则的认识。
四、学习任务三:结合背景资料,探究文本的写作意图
师:至此,我们已大致解决了这堂课的主问题。不过,老师还想在此基础上继续追问:作者写作这篇文章,阐述中国建
筑的特征,并希望读者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其逻辑脉络背后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完成第三个学习任务,请同学们分享交流一下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和写作背景来进行理解。哪位同学愿意分享?
生:我课前查了百度,还有知网,这篇文章是1954年写的,也就是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马上要被拆除了。作者写这篇文章其实就是要呼吁保护传统建筑。我们看文章最后一段:“我们若想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我们就必须首先熟悉自己建筑上的‘文法’和‘词汇’,否则我们是不可能写出一篇中国‘文章’的。”这里的写作意图还是比较明显的。
师:这位同学能结合背景资料知人论世地解读文章,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结合写作背景,我们更容易理解文本是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老师还想追问:这篇逻辑清晰严谨的学术论文里有没有蕴含作者的情感呢?
生:还是有情感的,能读出作者对传统建筑的热爱。
师:的确,尽管这是一篇知识性论文,但是细细品读,作者理性的表述中也蕴含着浓浓的情味。阅读文本,同学们不仅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还能体会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五、课堂小结
师:最后,让我们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作一个总结。这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同学们质疑较多的问题:“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请同学们思考,写下这堂课所得出的结论,并简要梳理解决问题的路径。
生:这节课我们先修改了思维导图,梳理了前半部分的内容和逻辑;然后通过对“文法”“词汇”“可译性”这些关键概念内涵的把握,探讨了引入语言学概念阐释建筑特征的作用;最后结合写作背景,理解了文章的写作意图。我们的结论是:作者之所以引入语言学概念来阐释建筑特征,一是因为建筑学和语言学有相通性;二是这样写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更能让读者体会作者要把我们民族优良建筑传统发扬光大的情怀。
师:这位同学总结得比较完整。回顾本堂课的学习经历,结合单元导语中的学法指导,我们在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这样的知识性读物类文本时,不仅要把握文章说了什么,例如中国建筑有哪些特征;更要关注作者是怎样阐明观点的,
尤其是在阐述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例如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引入语言学概念。阅读时一是要把握关键概念的内涵,理清文章思路;二是要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谨、语言准确的特点。读完这篇文章后,请同学们再想一想,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是否有了些新的发现呢?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
六、布置作业
师:这堂课的作业是:第一,完成练习册第五题,依据作者对中国建筑特征的解说方式,请借助“词汇”“文法”等概念,向来自异域他乡的朋友介绍你身边的某一建筑,160字左右;第二,运用阅读《中国建筑的特征》的方法,细读第九课《说“木叶”》,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思维导图揭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思考两篇文章在思考方法和语言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阅读时可作比较。
师:最后推荐一些拓展阅读资料:(1)建筑方面的论著: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国建筑十二讲》、林徽因的《中国建筑常识》、汉宝德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等。(2)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除了建筑,陶瓷、漆器等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论著,如南宋蒋祈的《陶记》、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当代学者王世襄的《中国古代漆器》等。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执教感言】
学习如何阅读知识性读物类文本,分析其思路、方法、语言及写作目的,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之一[1]。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以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或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知识为核心,从静态知识维度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文本。这种教法固然有助于夯实语文知识,但倘若追问掌握知识的目的,那么实则是为进一步把握文本逻辑脉络和探究写作意图服务的。因此,不妨将上述知识“在‘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的学习任务群框架内进行更新和重构,由静止的、惰性的知识改造为应用的、活态的知识,由孤立地以各知识维度阅读文本转化为从关联的角度理解这些知识”[2],即通过语文知识的动态关联与运用,梳理分析文本内在的逻辑,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带有比较明显的学术色彩,对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学生在预习作业中提出了许多问题,有些涉及文中的术语,有些涉及文章的行文思路,质疑较多的问题是:作为一篇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论文,作者在阐述建筑特征时,为何要引入“文法”“词汇”“可译性”这样的语言学概念?要解决这个主问题,我们就应当先认识知识性读物类文本的逻辑脉络与写作意图之间的关联。“知识性读物类文本在对事物或事理进行说明阐释时,作者固然会依据事物或
事理自身的特点来安排文章的顺序和结构,但也需要考虑读者的阅读需求和习惯,更要呈现出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DB2305-T 022-2024玉米茬保护性耕作整地技术规范
- 焙烤食品制造中的品牌建设与形象推广考核试卷
- 安全生产标准化启动课件考核试卷
- 汽车电子控制单元设计与实现考核试卷
- 托儿所服务的类型和特点考核试卷
- 企业环境安全健康培训考核试卷
- 泵房巡查记录表
- 畜牧业养殖资源利用与生态农业发展考核试卷
- 城市公共设施管理的可持续融资与投资考核试卷
- 水上运输与电子商务的协同发展考核试卷
- 《电话通信网》课件
- 公司管理制度的责任追究与问责机制
- 皮肤科护士的皮肤病的皮肤疗法(药物)的剂量计算和监测技巧
- 铁路路基施工与维护习题集
- 翻车机系统工作原理及运行常见故障及处理
- 班主任培训专题讲座
- 往复式压缩机常见故障与排除
- 圆球幕墙施工方案
- 歌剧《洪湖水浪打浪-》课件
- 国家安全教育课-教案3篇
- 幼儿园优质公开课:小班语言《小鸡球球藏猫猫》课件(共同欣赏)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