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地理全国2卷试卷_第1页
2017地理全国2卷试卷_第2页
2017地理全国2卷试卷_第3页
2017地理全国2卷试卷_第4页
2017地理全国2卷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7地理全国2卷

本试卷共47题,共300分,共14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

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

条形码区域内。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字迹的签字笔

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

纸刀。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

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

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O

据此完成1-3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阻隔作用

3.进入21世纪,促使苏南、苏北经济合作更加广泛的主导因素是

A.市场B.技术

C.资金D.交通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的含义、自然地理环境对区域差异的影响、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

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以及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等。

1、根据题干信息:目前,淮河已经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其实这里就给出了隐性

信息,淮河在洪泽湖以东己经没有河道实体存在(从图上也可以看出),即秦岭一淮河

线在洪泽湖以东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而该线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向东继续

延伸,仍然具有划分指标的依据(随不同的依据而划分不同的区域,比如水田、旱田;

亚热带、温带;年均0摄氏底等温线等),A不符合;淮河向南经长江入海了,但秦一

淮线的分界线并不是向南沿河道而变,B错;因为此线的划分的是不同的自然或人文区

域,没有明显的界限,而呈过渡性,所以D错。故本题选C。

2、解决此题要注意设问中的关键词"突出体现''。长江作为"天堑很明显对两岸地

区起着联系上的阻隔作用,这个是最突出的表现。古代的水路促进联系是体现在河的上

下游方向(否则就不会有"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之"君与我相识''之说啦,只是因

为距离远才”终日思君不见君'、罢了),而并非河的两岸,除非建桥才会体现两岸联系的

促进作用,C错D对。从我国的大区域的自然分界线来看,长江并不是气候或地形区等

自然地理区域的分界线,虽小区域有影响,但不符合关键词的限定范围,A排除;江苏

南北两岸文化等同属一宗,同一民族,这些人文地理的主要分异不明显,虽然南北两岸

存在着经济与语言上的差异,但此现象很明显是因为长江作为〃天堑''致使南北两岸交流

少而形成的,B不符合。故本题最符合题意的选D。

3、早期由于长江"天堑''而苏南苏北交往不便,现今合作更加广范,题干信息里也提到〃

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3很明显是因为交通区位因素的改

变导致,而市场、技术、资金都有一定的流动区间,它们是因为区域间存在着联系,才

产生的流动,如市场有受腹地范围(交流的区间)限制。所以ABC错,D对。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2)吸引了

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

完成4~5题。

24°28°

70°

O

a缪

图2

4.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时

A.冰雪路面B.湿滑路面

C.松软路面D.干燥路面

5.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B.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D.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定位、地理环境特征、地球运动等知识。

4、根据图示信息,可以看到芬兰的伊瓦洛纬度较高,在极圈以内。而最佳测试期为每

年11月至次年4月,冬季。这些都突显出了当地的自然特征寒冷、多雪,故测试场供

测试时的路面应是冰雪路面,A对;当地以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为主,路面有冰时"滑''基

本可以体现(冰如果崎岖不平时则不能体现路面''滑”的特征),如果有初雪时路"滑''则

不能体现(除了积雪被压实冻结后才能体现出路''滑〃),路面因冰冻而呈坚硬状,B、

C错;因为有冰或雪则路面不可能呈干燥状,D错;所以本题选A。

5、题干已经给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如

下A-B-C区间:

北回归线

赤道

甫回归线

<地理案

该时间段内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半球都有,所以该地不可以太阳每日都从东南方升起(更

不用说该地有极夜现象发生了),A错;该地纬度大于北纬68度,位于北极圈以内,

最佳测试时期内有极夜现象发生,会致使测试只能在夜间进行,B对•;芬兰的寒潮主要

受来自北冰洋的极地冷高压影响,并非来自于东方,C错;在测试时间段内,太阳直射

点从A到B再到C,当地经过了极夜(昼长为0)一昼夜均分一昼长大于12小时,所

以昼长最大时间大于12小时,D错。故本题选B。

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孕育了古埃及农耕文明。尼罗河在每年6~10月泛

滥,从上游带来的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与上游来水和周边区域的植物资源,

都对农耕文明的形成意义重大。据此完成6~8题。

6.热带地区原始的耕种方式多为刀耕火种。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

前,能够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是因为尼罗河泛滥区

A.用水便利B.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D.植被缺失

7.尼罗河下游泛滥区沉积物主要来源地的降水特点为

A.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

B.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小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大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年降水量小

8.古埃及人从周边区域引入植物用于种植,引入植物的生长期必须与尼罗河泛

滥区的耕种期一致。由此判断这些植物最可能来自于

A.热带雨林气候区B.地中海气候区

C.热带草原气候区D.热带季风气候区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气候特征、农业区位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

能力。

6、如果不仔细阅读题干及设问中的信息,看到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很容易错选B项。

实则不然,关键字是、'刀耕火种〃,其实就是将这块土地上原有的植被砍伐,用火焚烧,

将原来森林等植被生长的地方变为耕地进行耕种的一种方式,类似于''热带雨林的迁移

农业而古埃及人则是在该种方式出现之前就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了,说明该地没有

多少植被,可以直接做耕地,也就是说不需要进行砍伐焚烧,就可以''直接耕种"。本题

解答时一定要在出题人限制的情境中"与刀耕火种方式相比”才可以,首先得要有耕地才

行,虽然要考虑到土壤肥沃与否,但先去考虑的没有植被而直接耕种,后去考虑的是土

壤肥沃。按照逻辑顺序二选一,只能选植被缺失,C排除D选择。而地势平坦和水源便

利地区,不是泛滥区与刀耕火种方式相比直接耕种的的原因。故本题选D。

(虽然本题选D,但我还是认为此题的不严谨和考核口的的混乱性,但因为现在的目的

仅是做题思路,所以此题的好坏不再多说了)

7、题干信息已经给出了“沉积物是从上游带来的''信息,尼罗河水量主要来自与其支流

青尼罗河,如果这些都不能给予提示,可以看一下题干中给出了时间信息''每年6~10

月泛滥“,很明显沉积物来自于北半球的青尼罗河,该河发源于埃塞俄比亚高原,流经

区气候主要为热带草原气候,气候特点有一个是''干、湿季分明”,即其降水季节性强,

年降水量较大,其它选项直接排除,故选A。

8、泛滥期在6-10月,因泛滥,此时农作物不能种植,所以泛滥区的耕种期可以很容

易知道应在11月至次年5月,这是时间上的限制。题干信息中又有''从周边区域引种〃

的关键信息,在空间区域中有了限制。很容易把D选项排除,因为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

亚洲,离非洲距离远;热带雨林气候则出现在赤道附近,离古埃及也较远,A排除。古

埃及周边区域的气候主要为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植物生长期在

湿季,而尼罗河泛滥就是由于上游支流在湿季的降水多而导致的,该区的植物生长期与

泛滥期一致,不符合设问信息要求,C错;地中海气候因其为亚热带区的气候,冬季温

和多雨,植物可以在11月至次年5月生长,适合设问中的引种要求,故本题选B。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

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

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

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106°E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降水较少②1J地相对高度较小③可流较长解(化物粒径较小

A.颂)B.㉖C.颔D.颂

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貌形成的因素、影响地貌差异的因素、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及获取和

解读信息的能力。

9、从所学地理知识和题干信息可以知道:洪积扇主要分布在山麓前的流水出山口处。

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到贺兰山东麓河流较多,而西麓却没有见到河流流出,所以东麓洪积

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东坡河流、沟谷众多,C正确;坡度和缓可以会造成河流泥

沙提前沉积,而不定一都沉积在出山麓前,所以A不是主要原因;岩石裸露可能加快岩

石的风化,易受侵蚀,降水集中可能使水流急,搬运物多,但这两项很明显不是洪积扇

在东麓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BD排除。故本题选C。

10、洪积扇砾石小的原因可能是岩体破碎小,受外力侵蚀较强,河流搬运能力小等。本

题中甲地洪积扇与其它洪积扇相比,甲地面临的山地为低山,由于高差的原因,河流的

流速变得缓慢,所以其搬运能力较低,大的砾石不能搬运;河流长坡度缓也可能导致砾

石在上游沉积。而与其它洪积扇相比,东麓地区都属于温带,气候也相同,风化物粒径

相差不会有大的差别,虽然都属于东部迎风坡,降水由于山地的高低也有差异,可能甲

地降水少,但甲附近的河流流域面积较广,河流流量应较充足,所以降水小在这里已经

不属于主要原因了,颂^除。本题选B。

11,根据题干信息: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而这些以砾石

为主的洪积扇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分布在南部,所以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是因为

砾石多,土层薄,B对;洪积扇都是分布在山麓前的,而山麓前就是银川平原,南北部

的洪积扇高差应不大,所以A选项海拔高不符合;该区域虽位于季风气候向大陆气候过

渡区,东麓为迎风坡,南部山地海拔同,又加上靠近黄河,南部水源比北部要多一些,

D排除;该地区气候偏大陆性,光照充足,C排除。故本题选B。

综合题留待以后分析,以下仅供练习参考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试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试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135分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

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

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图6示意1994

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

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

答案】

36(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

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量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

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

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

(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

问题。

(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

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和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

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解析】

(1)分析焦化厂规模小,数量多的原因,可以从该企业所需生产技术水平低,煤矿资源丰

富,当地对环境保护要求较低,公路交通较畅通,以及市场需求量大等等方面分析即可。

(2)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可以从,焦化厂多,冶炼技术水平低,当地政府

对环境要求不高等方面分析。

(3)分析运输过程中的产生的污染,可以从运输过程中散落的煤炭及带来的扬尘污染,以

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污染思考作答即可。

(4)分析生产过程中减少污染可以从采取优质煤炭、先进技术,及对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方

面考虑,运输过程中的污染,可以从改进交通运输工具等方面考虑即可。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

为山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

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

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

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

分析在白领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答案】(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

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

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

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

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耍求高,人工费用高。

【解析】

(1)题主要考查影响人们徒步穿越白令海峡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区域的气候条件、水文条

件、距离长短以及食物和水源的供给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印第安人从亚洲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首先要从印第安人到达美洲的目

的来进行分析。在冰川全盛时期,亚洲东部冰雪覆盖面较大,食物来源较少,动物为了寻找

食物,沿着白令海峡向美洲大陆移动,美洲大陆没有冰川覆盖,夏季市,气候温和,食物丰

富,动物和植物较多,适合人类生存。

(3)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因素。主要从建设难度和建设周期方面来进行分

析。读图分析可知,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

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该地洋流的流向以及海水对建筑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